资源描述
端正教育思想 提升班集体建设水平,1,一、加强班集体建设的意义,(一)班集体建设是学校的基础性工作,1、从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及班主任的职责看,2、从班集体的作用看, 班集体是学生成长的摇篮,2, 班集体是学生学习、生活、发展的时空; 班集体是学生个体社会化的重要途经; 班集体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条件; 班集体是培养集体主义的最佳场所; 班集体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强大工具。,(2)班集体是提升班主任素质的平台,3,(二)增强德育实效性的呼唤,1、班集体的作用与部分学校、班主任对班集体,2、一些学校、班级对班集体建设的管理显得无 力,盲目性强,建设的重视程度尚有反差,二、加强班集体建设的基本策略,4,(一)认真学习策略,1、学习有关班集体建设的基本常识。, 班级群体与班集体,群体是在意识和行动上相互发生关系或影响,为着共同 的目标而协商活动的一群人。,班级是由有班主任和年龄、发展水平相当的一群学生组成的教育群体。,班集体是以集体主义价值观为导向,经过以班主任为主的各种教育力量的教育培养而形成的高级班级群体。,5, 班集体发展的阶段, 班集体的结构及其形成的标志, 松散群体阶段, 内聚群体阶段, 班集体形成阶段, 优秀班集体阶段,一是以无锡为代表的“五要素说”,即组织结构、目标、人际关系、舆论、纪律;,二是以北京为代表的“五要素说”,即组织机构、目标、人际关系、活动、班风(规范、舆论)。,6,衡量一个班级是不是班集体,主要有以下五个标志。, 明确的共同奋斗目标, 坚强的领导核心, 富有成效的共同活动, 和谐的人际关系, 良好的班级风气,综上所述,班集体形成的标志是以班集体的“五要素”为基础的,其形成是班集体中诸多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目标是方向,组织机构是核心,活动是枢纽,风气是灵魂,人际关系是保证。五个方面和谐统一,方使班集体得以形成与发展。,7,2、学习集体教育的基本常识, 集体教育的概念, 集体教育的特点, 集体教育产生作用的原因,集体教育就是通过集体进行的以集体主义为价值导向的教育。我们在理解其内涵时,应处理好四种关系,即:集体教育与个体教育、班集体与集体教育、集体教育与集体主义教育、新时期的集体主义教育与传统的集体主义教育。, 集体教育的主体是班集体, 集体教育以集体主义为价值导向, 集体教育是无痕的教育,8, 集体教育的有关论述,A、夸美钮斯的集体教学观,B、马卡连柯的集体教育理论, 从群体动力学的角度看, 从集体教育的心理效应看,凝聚效应。所谓凝聚效应,是指班集体对学生的吸引作用。,驱动效应。所谓驱动效应,是指班集体的影响能使集体成员在心理上产生一种积极上进的态势,形成内部驱动力。,同化效应。所谓同化效应,是指班集体成员在班集体潜移默化 的影响、熏陶下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了与班集体要求相一致的行为。,他认为,集体不仅是教育的客体,而且还是教育的主体。“不管用 什么样的劝说,也做不到真正组织起来的集体所能做到的一切。”,9,C、维果斯基的集体教育思想,D、彼得罗夫斯基集体教育思想,E、陶行知的集体教育观点,F、台湾学者关于集体教育的观点,他认为:“社会环境是教育过程的真正杠杆,教育的全部作用在于控制这一杠杆”、“教育过程乃是三个方面的积极过程,即学生积极,教师积极以及把他们联系起来的环境的积极。”,他认为:“教育过程是在集体中并通过集体实现的,这是人 所共知的真理”。,他认为:“集体生活是儿童自我向社会化道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为儿童心理正常发展所必须。一个不能获得这种正常发展的儿童,可能终其身只是一个悲剧。”,他们认为:“学生在集体里,知道不知道,愿意不愿意,都要 承受环境的压力。这种团体的力量塑造了个人的态度和价值。”,10,(二) 自觉实践,1、抓好三个建设,(1)班级组织建设, 健全组织确定组织体制是班级组织建设的基础。, 严格按照程序选举群众拥护的组织机构是班级组织建设的保证。, 提高组织机构人员中的学生干部素质是班级组织建设的关键。,11,(2) 抓好制度建设,首先要充分发扬民主。,其次要坚持以人为本。,再次是注重集体教育。,(3) 抓好班风建设, 要创造良好的“第一印象”;, 要建立健全的舆论阵地;, 要发动全班同学制定班训(班歌、班徽),,12,2、践行“四步”模式,1、摸清班清班集体建设的前提,2、提出目标班集体建设的方向, 目标要鲜明生动, 从班级目标制定的过程看,要注重满足学生的,积极需求,调动起学生参与制热情。, 从班级目标的内容看,要注重目标的科学性。,13,3、开展活动班集体建设的基本途径,开展班级活动要注意四个问题:, 针对性, 主体性, 互动性, 全员性, 多样性,4、单元自评班集体建设中的反馈与调控,“四步循环螺旋上升”:是班集体建设的基本程式,是班集体生成与发展的路径与趋势。,14,三、端正教育思想提高班集体建设水平,(一)坚持“三个正视”,1、正视学生的主体性;,2、正视学生的积极需求;,3、正视学生的差异。,(二)注重“三个克服”,1、克服压抑个性的倾向;,15,1、精神关怀策略 ;,2、高效激励策略 ;,3、注重体验策略 。,(四)实现“三个转变”,1、从单项式到互动式的转变;,2、克服“假集体”的倾向;,3、克服师道尊严的倾向。,(三)倡导“三个策略”,2、由包办式向自主式转变;,3、由制度式向制度与情感融合式转变。,16,谢谢!,2010年11月6日,17,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