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同步测试卷(二)岳麓版必修2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1815870 上传时间:2020-05-03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6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同步测试卷(二)岳麓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中历史 同步测试卷(二)岳麓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中历史 同步测试卷(二)岳麓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同步测试卷(二)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B卷)(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 “耒”是传说中神农发明的农具,人们约定俗成地将“耒”作为与农具有关的字的部首。常见的有“耕”(用犁松土)、“耘”(田地除草)、“耦”(两人或两牛并耕)、“耧”(播种工具)等等。通过这些汉字可以了解古代中国的()A重农抑商政策 B.农业生产技术 C土地私有制度 D.农业管理方式2据下幅示意图判断,推动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中耕作方式演变的决定性因素是()A生产力 B上层建筑 C经济基础 D政策导向3孟姜女的传说反映了政治压迫,白蛇传的故事反映了宗教冲突,牛郎织女的传说典型地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特点。这主要是指()A农民深受以王母娘娘为代表的统治者的剥削 B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C纺织业是最重要的手工业部门 D商品经济占主导地位4“戽车寻丈旧知名,谁料飞空效建瓴。一索缴轮升碧涧,众筒兜水上青冥。溉田农父无虞旱,负汲山人赖永宁。颠倒救时霖雨手,却从平地起清泠。”诗中所述工具()A推动了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 B促使汉代灌溉技术进一步提高C表明水力鼓风冶铁技术成熟 D属于古代农业耕犁技术的进步5唐朝诗人王维在丁寓田家有赠一诗中写到:“晨鸡鸣邻里,群动从所务。农夫行饷田,闺妾起缝素。”对其解读错误的是()A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B以家庭为生产单位C田园生活自然悠闲 D男女分工明确6学者许倬云说,精耕细作型的农耕文明讲究聚族而居,代代相传。不少中国文人即使在城市里呆很久,也认为是“客居”,迟早也要还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重视农业的观念“安土重迁”的思想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商品流通A B C D7唐代诗人徐凝在忆扬州写到“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奈在扬州”,这句诗突出反映了唐朝扬州的繁荣。唐朝后期,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经济地位超过长安、洛阳。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扬州位于南北交通要冲 B江南物产大多在扬州集散C经济重心南移 D安史之乱使长安、洛阳满目荒凉8明清时期,江南某些地区“商人通过市肆经纪以造袜原料发给妇女去织造,按规定条件,付与工资,然后由其收鬻,以之包售四方”。这些景象说明()A当时这些地区手工业和商业活动兴盛、市场也具有了可观的规模B江南地区出现了许多呈现出明显具有专业化倾向的手工业城镇C民族资本主义兴起并迅速发展D商人地位大大提高,重农抑商政策破产9淅川下寺曾发掘出一处春秋楚国贵族墓群,出土大量青铜礼器,不少还带有铭文,其铸造使用了失蜡法熔模工艺。这一发现,把我国使用失蜡法铸造青铜器的历史提早了一个多世纪。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出()A青铜器铸造在春秋时期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B我国古代青铜铸造中心集中在黄河流域C青铜器的铭文有助于印证古代史料的真伪 D春秋时期各国主要使用青铜器进行农业生产10古代中国纺织业历史悠久、技术精湛。下列对其发展节点的叙述,符合史实的是()A原始遗址中出土的骨梭、陶纺轮等说明丝织业已经萌芽B汉代丝织品远销大西洋为中国赢得“丝国”称呼C唐代私营纺织业规模扩大,官营纺织业衰落D明代部分地区纺织业出现自由劳动力市场11右图为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豆青地青花红彩旭日东升碗”,碗中外壁一轮红日跃于海面喷薄而出,与彩云连为一体,呈现出日出东海的壮丽景象,碗底双行排列“大清康熙年制”六字。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A该碗纹饰含有“国泰民安,祥瑞和平”之意B该碗制瓷工艺为青花工艺,技术精致细腻C该碗碗底文字特点为结构严谨、具有实用价值D该碗由于海禁政策影响,不可能出现在海外市场12历史学者王家范曾评论说:“它对市场经济的破坏作用是双重的,既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给,同时也使民生日用商品带有浓厚的政治财政色彩,成为一种假性商品经济。”这里的“它”指的是()A官营手工业 B私营手工业 C家庭手工业 D田庄手工业1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中说到:“政府垄断了供朝廷和行政机构消费的许多商品的生产和分配,这些商品包括武器、纺织品、陶器、皮革制品、服装和酒等。另外,政府还完全控制了全体人民所需的基本商品的生产和分配,如盐铁等。这些限制剥夺了中国商人成为无约束的企业家的机会,使经济失去了自由发展的可能性;同时也助长了官员的腐化和堕落,因为朝廷官员能够利用他们的特权地位去操纵国家垄断商品来为个人牟利。”这段话揭示了中国()A古代私营工商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B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C历代政治出现腐败现象的重要原因 D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14. 旧唐书郑注传记载:“上(文宗)访以富人之术,(郑注)乃以榷茶(茶叶专卖制度)为对。其法,欲以江湖百姓茶园,官自造作,量给值分,命使者主之。”材料直接反映了() A唐朝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 B唐朝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 C唐朝已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D封建官府与百姓争夺茶利15唐以来十万人口以上的大都市只有十来座,宋代发展到四十余座,洛阳、扬州、杭州、广州、鄂州、成都等都是当时繁华的大都市。这是由于()A宋朝人口迅速增长 B宋朝统一全国 C商业经济空前繁荣 D小农经济的发展16明中后期“奴富至数百万,初缙绅皆丑之,而今则乐与为朋矣”;“缙绅家之女(婚嫁)惟财是计,不问非类”。导致这种社会巨变的主要原因是()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封建制度的衰落 C受西方文明的冲击 D民主思想影响17徽商经营之道,有许多方面值得今人效仿,如史载“徽之俗,一贾不利再贾,再贾不利三贾,三贾不利犹未厌焉”。在明中叶的抗倭斗争中,他们或捐资筑城,募勇抗倭;又如:徽商妇“居乡数月,不沾鱼肉,日挫针治缝纫绽,盖亦由内德矣”。上述材料体现的徽商精神不包括()A赴国急难、民族自立的爱国精神 B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C不辞劳苦、虽富犹朴的勤俭精神 D以诚待人、以义为重的商业理念18明嘉靖年间,徽州巨商阮弼经商于芜湖,设“染局”,雇工达千人,使本已有十几家染纺且初具规模的浆染业迈上新台阶。促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包括()芜湖有良好的手工业基础该地民族资本相对发达该地出现新的生产关系该地国内外市场广阔A B C D 19明隆庆初年,“抚臣涂泽民用鉴前辙,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凡三十载,幸大盗不作,而海宇宴如”。这说明当时()A官府废止明初以来“海禁” B官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C巡抚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 D官方朝贡贸易体系已瓦解20嘉庆二十二年,清廷谕令皖、浙、闽三省巡抚,“所有贩茶赴粤之商人永禁出洋贩运”,“别经发觉除将守口员弁严参外,并将该巡抚惩处不贷”。“谕令”所体现的经济观总受到时人批评,其批评依据合理的是()A茶叶出口可缓解国内市场压力 B参与交流以推动制定经贸规则C发展外贸可适当增加财政收入 D贸易保护并不能消除市场竞争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二、非选择题(第21题12分,第22题12分,第23题16分,共40分)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比较上面两幅图,从唐朝和明朝中后期工商业城镇分布图示中能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请你任意提取两项关于古代中国工商业发展方面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说明。(12分)22经济现象能够折射出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北宋首都开封的商业街区分布和长安、洛阳明显不同,不再限定在“坊市”之内,而是分布在全城“每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城区有通宵营业的地方,形成夜市和晓市,如州桥夜市城市还有一种瓦子,集中着各种杂技、游艺、茶楼、酒馆,这种瓦子全城有五六处。开封城饭馆、酒楼非常多,全城有大酒楼72处,更多的是招待客商(住宿)的邸店袁行霈中华文明史材料二明朝出现“燕赵、秦晋、齐梁、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南,蛮海、闽广、豫章、楚湘、瓯越、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缙绅官僚,此时也多“以货殖为急”,或开官店,或营高利贷,或贩盐走私达官显贵、亲王公侯、外戚权阉也往往借势经商,皇家也开有皇店。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明嘉靖四年(1525年)规定,凡是双桅海船,统统扣留,即使不是贩卖番物(外国货物),也以番物论,俱发戍卫边中国古代经济通史材料三随着农村商品经济水平的提高,在明代中后期,一批乡村市镇脱颖而出,成为手工业和商业中心。广东茂名梅策墟,地处水陆交驰的交通线上,各地商人来这里坐肆列市。清初叶梦珠记述,松江府朱泾镇标布盛行,富商巨贾操重资而来市者,白银动以数万计,松江府新场镇以盐场新迁而名,赋为两浙之最,是著名盐业市镇,正德年间姑苏志载该府市镇达73个之多,以苏州府吴江县盛泽镇为例,东南至新杭市5里,东至王江泾镇6里,北至平望镇15里,西至震泽镇30里,至南浔镇50里。中国全史,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1)材料一描述了北宋城市发展的哪些现象?(3分)(2)材料二反映的现象对经济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分)(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江南乡村城镇化的主要原因和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江南乡村城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6分)23清代海禁政策的产生、发展与开禁有其内在的原因,对当时、后来以及对整个中华民族的长期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顺治十三年(1656年)六月,敕谕浙江、福建、广东、江南、山东、天津各省督抚提镇曰:“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有将一切粮食、货物等项与逆贼贸易者不论官民,俱行奏闻正法,货物入官,本犯家产尽给告发之人。” 清世祖实录卷一百二材料二“福建、浙江、广东、南京四省近海处各移内地三十里,令下即日,挈妻负子载道路,处其居室,放火焚烧,片石不留。民死过半,枕藉道涂。即一二能至内地者俱无儋食之粮,饿殍已在眼前。如福清二十八里,只剩八里。长乐二十四都,只剩四都。” 榕城纪闻材料三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七月,上曰:“边疆大臣当以国计民生为念,向虽严海禁,其私自贸易者何曾断绝?”“先因海寇,故海禁不开为是,今海氛廓清,更何所待。”“令海洋贸易,实有益于民生”。“向令开海贸易谓于闽粤边海民生有益,若此二省民用充阜财货流通,各省俱有裨益。且出海贸易非贫民所能,富商大贾懋迁有无,薄征其税,不致累民,可充闽粤兵饷,以免腹里省份转输协济之劳故令开海贸易。” 清圣祖实录材料四“内地贱菲无足轻重之物,载至番境皆同珍贝,是以沿海居民造作小巧技艺皆于洋船行销,岁收诸岛银钱货物百十万入我中土。”如广东澄海县,地僻人众,其地不足养年。“自展复(展界开海)以来扬帆捆载而来者,不下千百,高牙错处,民物滋丰,握算持操,居奇囤积,为海隅一大都会。” 又如,作为海上贸易港口城市的宁波,“自海禁既弛,鱼盐蜃蛤之利,遍被他郡,入尤过于力田。所谓刑罚罕用,衣食滋殖,正其时也”。刘凤云清康熙朝的禁海、开海与禁止南洋贸易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清朝颁布禁海令的原因。并分析这一政策产生的严重后果。(6分)(2)根据材料三,概括康熙帝调整海禁政策的理由。(4分)(3)根据材料四,归纳康熙帝调整对外政策产生的影响。(6分)参考答案与解析1导学号99830007解析:选B。重农抑商政策是指重视农业发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发展,材料没有体现限制商业和手工业发展的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中用犁松土、田地除草、两人或两牛并耕、播种工具等信息可以反映是农业生产技术,故B项正确;土地私有制度是指土地归私人占有,与材料信息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农业生产技术,不是农业管理,故D项错误。2解析:选A。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中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石器锄耕发展到铁器牛耕,逐渐形成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故选A。其他三项均不是决定性因素。3导学号99830008解析:选B。A项明显错误,与材料中的前两者的现象不符合。C、D两项与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史实不符合,中国古代的主要经济部门是小农经济,不是纺织业和商品经济,所以B项正确,排除C、D两项。4解析:选A。依据材料“溉田农父无虞旱”可知,题干阐述的是一种水利灌溉工具,据材料“一索缴轮升碧涧,众筒兜水上青冥”可知应为唐代的筒车,排除B、C、D,所以选A。5导学号99830009解析:选C。材料中说明农业经济模式是小农经济,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这种模式是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小农经济模式下农民生活困苦,不可能生活自然悠闲,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农夫行饷田,闺妾起缝素”说明男女分工明确,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6解析:选A。小农经济、重视农业的观念以及“安土重迁”的思想均会导致“聚族而居”“迟早也要还乡”的思想的形成,但是商品流通却不会导致这种思想的形成,反而只会淡化,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A。7解析:选C。中唐安史之乱后,我国经济重心加速南移,南方经济迅速发展,逐渐超过了北方,出现了扬州等繁华的大都市。8导学号99830010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根据题干可知,当时的江南地区雇工生产的方式已经出现,包买商也已出现,故A项正确;B项材料没体现专业化倾向的手工业城镇;C项中民族资本主义兴起是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D项材料没体现。9解析:选C。我国古代青铜器的铸造进入鼎盛是在商代,排除A。材料中反映的楚国墓群,应在长江流域,排除B。青铜器在当时比较珍贵,很少用于农业生产, D项不符合史实。答案为C。10解析:选D。骨梭、陶纺轮纺织的不一定是丝绸,也可以是麻线,故A项错误;汉代丝织品没有远销到大西洋,故B项错误;唐代官营纺织业并未衰落,故C项错误;明代松江、苏杭地区出现自由劳动力市场,故D项正确。11解析:选D。清朝的海禁政策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只允许广州十三行经营对外贸易,所以该碗有可能出现在海外市场,D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12导学号99830011解析:选A。从材料“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给”,可以看出这种手工业生产的手工业品是为了满足宫廷和政府内部使用而不是投放市场,结合所学可知是官营手工业,选A项;材料表明这种手工业排斥于市场之外,故B项错误;材料说明这种手工业品使用者为宫廷和政府,故排除C、D项。13解析:选A。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信息的能力。从“政府垄断了供朝廷和行政机构消费的许多商品的生产和分配”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描述的是官营手工业,从“这些限制剥夺了中国商人成为无约束的企业家的机会,使经济失去了自由发展的可能性”的信息,可以看出官营手工业阻碍了私营手工业的发展,故A项正确。14解析:选D。本题考查唐代的经济政策。从材料“欲以江湖百姓茶园,官自造作,量给值分,命使者主之”可以看出,官府与民争夺茶园的经营权,体现出封建官府与百姓争夺茶利。15解析:选C。宋代并未实现大一统;宋代的这些大都市均为商业城市,并非因为农业经济发展而兴起的;人口的迅速增长也是经济发展的结果,排除A、B、D,选择C。16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题干材料说明的是与商人为友,重视商人,商人的社会地位大大提高,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B、C、D三项均与“明中后期”这一史实不符,故选A。17导学号99830012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和提取信息能力。通过材料中徽商捐资筑城、募勇抗倭,可以看出徽商有赴国急难、民族自立的爱国精神。通过“三贾不利犹未厌焉”可知徽商有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通过徽商妇“数月,不沾鱼肉,日挫针治缝纫绽”可以说明徽商有不辞劳苦、虽富犹朴的勤俭精神。因此A、B、C三项都属于徽商精神,而D项,以诚待人、以义为重的商业理念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故而选择D项。18解析:选B。从材料“雇工达千人”反映的是雇佣关系,说明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故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芜湖浆染业发达,说明芜湖有良好的手工业基础,故正确。因此B正确。民族资本出现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明朝实行闭关政策,故不正确。19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A项官府废止明初以来“海禁”说法明显错误;从材料中“因势利导”“易私贩而为公贩”“易只通东西二洋”等信息说明政府对“海禁”政策有所放松,故本题选择B项;C项说法明显错误;D项中信息没有提及。20解析:选C。材料信息反映了清朝中期实行海禁政策。联系古代商业、对外贸易发展的影响可知只有C项符合题意。A项与史实不符,当时国内茶叶市场并未出现压力;B项夸大了茶叶出口的影响;海禁政策并非是“贸易保护”,排除D项。21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考查对古代中国工商业知识的掌握,以及历史地图信息的获取与分析理解能力。图一反映的是唐代工商业发展的特点,图二反映的是明朝中后期工商业发展的特点。任选一幅图,先归纳工商业市镇分布的特点,再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具体阐述即可。答案:示例:信息一:工商业市镇主要分布在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明朝工商业市镇比唐朝的明显增多。说明: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交通便利,经济发展较快;明朝农业、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信息二:唐朝工商业分布偏重内陆,明朝向中东部沿海集中;唐朝工商业分布偏重北方,明朝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说明:经济重心由内陆向中东部沿海地区转移;唐朝时南北经济发展趋向平衡,经济重心在北方,明朝时经济重心在南方。22导学号99830013解析:本题考查古代商业的发展。第(1)题,从宋代城市商业时间地域特点、商业交易量、人口、商业服务等信息回答。第(2)题,材料反映了商品流通于全国,皇室、贵族经商,海禁政策等信息,从这些活动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等角度分析回答。第(3)题,可根据对材料三的概括来回答,材料三反映的主要原因是“随着农村商品经济水平的提高”。特点是指专业性强,分布密集。江南乡村城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可从推动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促使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等角度来回答。答案:(1)商业活动不受地域限制,商品交易量很大,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出现许多娱乐场所,出现大量服务性行业,出现许多流动人口。(2)有利于促进全国性市场形成,有利于改变轻商的观念;但贵族、皇族垄断商业将破坏商品经济的公平竞争,海禁政策阻碍对外贸易发展。(3)原因: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特点:专业性强、分布密集。影响:发挥了商品集散中心的作用,促进了地区间的经济分工与合作(或答“推动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与发展。23解析:第(1)问结合所学解答“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实施的原因。后果的解答应从民生、地区经济、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国家发展等角度由小及大。第(2)问从材料三提取解读信息。 “海氛廓清,更何所待”指的是收复台湾。“令海洋贸易,实有益于民生” “向令开海贸易谓于闽粤边海民生有益,若此二省民用充阜财货流通,各省俱有裨益。且出海贸易非贫民所能,富商大贾懋迁有无,薄征其税,不致累民”说明有利于国计民生和地方经济。“可充闽粤兵饷,以免腹里省份转输协济之劳故令开海贸易”体现便于筹集军饷。第(3)问与前两问直接相关,应从海禁的消极影响解除和开海的积极意义两个角度分析作答。答案:(1)原因: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后果:使沿海居民流离失所,谋生无路;严重影响了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2)理由:台湾的收复;有利于国计民生;能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便于筹集军饷。(3)影响:推动了对外贸易的发展;刺激了沿海手工业的兴盛;使得沿海经济得到恢复发展(沿海城市发展);社会相对稳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