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单元检测卷(三)岳麓版必修2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1815764 上传时间:2020-05-0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单元检测卷(三)岳麓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中历史 单元检测卷(三)岳麓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中历史 单元检测卷(三)岳麓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元检测卷(三)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1某博物馆收藏的一份传单写道:“彼得格勒城市及郊区的所有工人、水兵、赤卫队和铁路组织的会议决定,派我们中间的优秀分子加入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的队伍。”这一传单出现的历史背景应是()A政府的战争政策造成粮荒B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困境C农业集体化运动出现失误D德国法西斯大举入侵苏联答案B解析通过题干中派彼得格勒城市及郊区的所有工人、水兵、赤卫队等加入“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的队伍,可以判断是19181921年苏俄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征集制。A项是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以前,C项是在1927年以后,D项是在1941年。B项是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新生的苏维埃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2有人说,不要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非议,应该批评的是这种政策的执行者。批评执行者的原因不包括()A执行者对这种政策的推出不合时宜B执行者推出的很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C战争结束后,执行者进一步加强该政策D执行者幻想以此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答案A解析在当时战争环境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唯一可行的政策,它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3“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列宁得出上述认识的时间应在()A二月革命时期 B十月革命时期C战时共产主义时期 D新经济政策时期答案D解析扣住关键词“国家资本主义”、“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可以反映出其政策应该是新经济政策,主要内容体现在固定的粮食税、自由贸易措施上。故选D项。41921年,某国规定:对于那些基本上不需要国家从储备中拨给原料、燃料和粮食的中小企业给以支持。允许把国家企业租让给私人、合作社、劳动组合和公司。这个国家是()A苏俄 B美国C中国 D英国答案A解析注意关键词:1921年,从材料可以看出,这一规定允许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把一些企业给本国或外国资本家经营,这属于新经济政策的内容。5列宁曾这样说到:“如果我们建立了充分经济核算的托拉斯和企业,但又不会用精打细算的商人的方法充分地保证我们的利益,那我们还是地地道道的大傻瓜”。列宁的意图是()要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要借用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共产党人也要学会经商要推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A BC D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列宁主张以商品经济的方式发展经济,这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由此可以排除,从而排除A、B、D三项。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6有学者认为:新经济政策不是被“取缔”的而是由于它不能够承担如此沉重的任务被“压垮”了。“压垮”新经济政策的是()A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武装干涉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的经济和政治危机C苏俄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D苏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答案D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完成了A项的任务;新经济政策基本完成了B、C两项的任务。7卡通画家David Low在20世纪30年代访问苏联时,曾画了一幅漫画:一名集体农场女工,“心不在焉地在给一头奶牛挤奶”。这说明当时苏联()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拙劣性B新经济政策的急于求成C计划经济体制的粗糙性D赫鲁晓夫改革的速成性答案C解析在斯大林模式下,国家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A、B、D均不是20世纪30年代的史实,而且评价不恰当。8普京曾说:“苏维埃政体没有使国家繁荣,社会昌盛,人民自由。用意识形态的方式搞经济导致我国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无论承认这一点有多么痛苦,但是我们将近70年都在一条死胡同里发展,这条道路偏离了人类文明的康庄大道。”“死胡同”是指()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赫鲁晓夫改革C戈尔巴乔夫改革 D斯大林体制答案D解析“死胡同”意为错误的发展道路,同时考虑“70年”,综上可知应为斯大林体制。因为斯大林体制不符合苏联的国情,长期以来制约了苏联社会的进步。9“赫鲁晓夫是一个勇于否定过去而又不能彻底摒弃历史遗产的人物”,李鸿章曾自嘲为“大清朝这座破屋的裱糊匠”。这表明赫鲁晓夫改革与中国洋务运动共同的失败原因是()A没有彻底改变旧体制 B国家面临灭亡的危机C缺乏勇于变革的精神 D改革没有任何的效果答案A解析赫鲁晓夫的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他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中国的洋务运动也没有突破原有的旧体制,因此选A项。10关于苏联解体的原因至今众说纷纭,有人从苏联改革的角度说:“苏联的解体从本质上讲是因为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始终没有跳出那个让人痛苦的怪圈”。这个“怪圈”是指()A农业问题严重 B僵化的斯大林模式C滞后的政治体制改革 D目标脱离实际答案B解析苏联三次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就是没有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造成农业问题严重的原因还是斯大林模式。11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中,美国国内成立了法西斯协会、黑衣社、银衣社、美国民族主义党等法西斯组织。罗斯福政府的措施中最有利于缓和社会不满情绪,打击法西斯苗头,维护美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是()A放弃金本位制 B成立农业调整署C加强社会福利救济 D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答案C解析加强社会福利救济的措施,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遏制了法西斯势力,避免了法西斯的上台,从而维护了美国的民主制度。12有的学者认为:危机并不一定就绝对是一件不好的事情。“危机”这个词本身就包含着“危害”和“机会”两层含义。就资本主义发展而言,“机会”是指()A国家获得了对外扩张的好时机B调整供求矛盾,经济重新获得活力C部分企业获得重生的有利时机D给部分政客提供了有利的政治时机答案B解析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一方面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另一方面也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机会,这就是通过调整供求矛盾,经济重新获得活力,危机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新的机会。131933年的某一天,美国纽约股票交易所又重新响起了电锣声,道琼斯的股票行情发报机传出了这样一句话:“幸福的日子又来到了。”这一现象的出现与罗斯福新政的哪项措施有关()A调节农业生产 B调整工业生产C整顿财政金融 D实行“以工代赈”答案C解析注意材料提供的时间为1933年,地点为纽约股票交易所,可知当时的情景与罗斯福新政中对财政金融的整顿有关。14罗斯福说:“我们到底有没有实质的进步,不在于富人更富,而在于贫穷的人也能有足够的生存来源。”为解决这一问题,提高就业率,“新政”采取的主要措施是()A实行社会救济B兴办公共工程C调整农业政策D强化社会保障制度答案B解析本题的关键是提高就业率,也就是创造更多的工作机会。A、D两项属于社会福利制度的范畴,C项是对农业结构等方面的调整,都未涉及就业问题,只有B项的兴办公共工程提供了就业机会。15罗斯福新政中实行了一种按收入和资产的多寡而征收的累进税。如:对5万美元以上纯收入和4万美元以上遗产征收税率为31%,500万美元以上的遗产征收税率为75%。其直接目的是为了()A抑制贫富分化 B稳定金融秩序C保护私有财产 D摆脱经济危机答案A解析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收入越多,征收赋税的税率越高,这样的做法可以起到抑制贫富分化的作用。16国际著名学者陈启懋教授曾撰文指出:“二战后60年来,资本主义不仅没有崩溃,而且政治、社会相对稳定,人民生活显著提高,至今也看不出垂死的迹象。”其原因主要在于()A世界局势相对稳定B“混合经济”逐渐出现并发展C缩小“福利国家”规模,减少国家财政支出D垄断组织的建立与发展答案B解析题干反映的是资本主义不断发展与完善的现象,A项不主要原因,而B项是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是主要原因,B项正确。C项是资本主义经济滞胀后采取的对应政策,不符合题意;早在二战前,资本主义就已经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D项排除。17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是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宏观经济管理体制,经历了一个由市场进行自动调节的自由放任,到在市场调节基础上逐渐加强国家干预的过程。以下不属于这一变化的是()A建立国营企业 B制定经济计划C扩大政府开支 D推行“经营者革命”答案D解析“经营者革命”属于企业自身经营方式的变化,不属于国家对经济的干预。18近年来,一些国家进入全民“炒股”时代,不但专业证券人士“炒股”,就连工人、教师、学生也炒起了股票,甚至连扫大街的老大娘讲起股票来都滔滔不绝。对这种现象理解错误的是()A缓和了社会矛盾B吸收了大量资金C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D企业决定权没有转移答案C解析题干反映的是“人民资本主义”,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属于“经营者革命”的作用。19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进行政策调整,建立起包括医疗保险、养老、住房、失业保险和教育在内的“福利国家”制度。其主要目的在于()A刺激社会消费 B改善劳资关系C缓和社会矛盾 D重塑政府形象答案C解析“福利国家”制度缩小了贫富差距,主要目的是缓和社会矛盾。其他选项是福利国家制度产生的影响,不是主要目的。20有人认为,20世纪七十年代后,西方经济使漫无限制的自由与残酷无情的政府管制两者之间长期存在着的矛盾得以解决,从而在绝对自由与极权之间寻找到了一条健全的中间道路。能说明这一观点的史实有()政府大力干预经济增加社会福利开支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出售部分国有企业A B C D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20世纪七十年代后西方经济在绝对自由与极权之间寻找到了一条健全的中间道路”和所学史实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大都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实行国有化;但是在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危机过后,反其道而行之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出售部分国有企业,故此题正确选项是C。二、非选择题(第21题16分,第22题16分,第23题18分,共50分)21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各国纷纷采取对策,复兴经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291933年爆发的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更加助长了本已严重的贸易保护主义浪潮,各国间的关税大战愈演愈烈。美国将关税水平提高至53%,推动了45个国家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关税。杨起善关贸总协定与复关对策研究材料二1933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了第一部农业调整法。该法授权农业部长,通过同生产者签订和对参与播种面积控制计划的农场主付以直接补贴的方法,使农场主自愿减少农产品的播种面积。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一般是政府根据市场需求每年确定和公布某些农作物下一季度的播种面积。凡是农场主同意者,便与政府签订合同,就可以得到优厚的补贴。材料三(一)振兴农业,活泼农业金融、流畅农产运销,悉以合作社会为基础,指导并改进之,以达到粮食自给自足为初步目标。(五)促进工业,对于一般工业,由政府分别保护并奖励之。(八)调整金融,由政府执行健全货币政策与汇兑政策,而人民忠诚拥护之。蒋中正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之意义及实施(1935年)(1)据材料一,指出19291933年大危机期间的经济表现。(4分)(2)据材料二指出农业调整法的主要实施途径。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国会通过这一法案的主要目的。(6分)(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概括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发动的国际经济背景。指出这场运动与罗斯福新政的举措在本质上有何相似之处。(6分)答案(1)表现: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提高本国关税(大力推行贸易保护主义),大打关税战。(2)途径:政府补贴, 农场主自愿。目的:解决经济危机。(3)背景: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冲击。相似: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20年,许多农民给各级苏维埃机关提交请愿书奥格涅茨省的一个农民在信中写道:与穷凶极恶的资产阶级强盗斗争已经三年了,这需要国家做出巨大的牺牲和忍受极度的困苦,而这一切都给我们带来新的沉重负担我们毫无怨言地承受着这些重担;但是,1920年对余粮收集额的增加,这是我们无力负担的,农村缺少鞋子、衣服和日用品。陈新明苏联演变与社会主义改革材料二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是同下层脱离的,这一政策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而这一点在我们党纲里被认为是刻不容缓的基本任务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在经济战线上遭到了严重失败。列宁材料三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售制等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毛泽东论十大关系(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政策?农民强烈反对的是什么制度?农民所反对的这一制度后来被什么制度取代?(6分)(2)材料二中所指的“经济政策”后来被哪种经济政策取代?简要分析其主要原因。(6分)(3)材料三中提到“苏联的办法”,其基本做法如何?这样的办法是哪位领导人提出的?(4分)答案(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余粮收集制。固定粮食税。(2)新经济政策。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施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3)剥夺农业,发展工业。斯大林。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中“农民对苏维埃的不满和余粮征集额的增加”等信息可判断出材料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其他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第(2)问先明确后来的经济政策是新经济政策,再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1921年春天”即可作答;第(3)问需要高度概括材料,提炼出关键信息,注意语言的简练。23经济体制的调整和创新是各国经济发展的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召开,根据列宁的提议通过了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决议当这一消息被共产国际的各国代表们得知时,有些外国革命者痛惜地哭道:“晓得今天是这样,我们就不该参加十月革命了。”还有人吼道:“列宁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西方人士却说:“俄国这一招,是痛击我们的!”材料二1933年3月9日,国会颁布银行紧急法令存款保险法;1933年6月16日,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1935年7月5日,政府颁布了全国劳资关系法;1938年2月16日颁布第二个农业调整法;1935年8月14日,罗斯福总统签署了国会的社会保障法;1933年5月18日,颁布了田纳西河流域管理法。在某种意义上,有人说,他挽救了市场经济他引进了一些新政,然后使市场经济又回到了一个比较健康的发展轨道。世界现代史参考资料材料三有人这样形容罗斯福新政前后企业与政府关系的变化:新政之前,企业主是老板,政府是“守夜人”;新政以来,企业主是大老板,政府是“守夜人”兼二老板。请回答:(1)为什么新经济政策实施后,许多革命者“感到痛惜”,而西方人士则认为“是痛击我们的”?(6分)(2)罗斯福新政的背景是什么?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是怎样“使市场经济又回到了一个比较健康的发展轨道”的?(4分)(3)据材料三,罗斯福新政前后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发生了怎样的转变?这给世界经济带来了怎样的影响?(4分)(4)综合以上问题,你能得出怎样的认识?(4分)答案(1)许多革命者“感到痛惜”的原因:新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允许资本主义存在,利用市场发展经济。西方人士认为“是痛击我们的”原因:新经济政策的本质是以正确的方式向社会主义过渡,有利于苏维埃政权的巩固。(2)背景:经济危机爆发,自由放任政策已经无法解决危机。罗斯福通过法律形式,加强了国家对金融、工业、农业、社会救济和公共工程等方面的干预。(3)转变:由实行自由竞争、自由放任转变为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影响:开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促进了世界经济理论的变革,为“二战”后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借鉴。(4)经济体制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本国经济政策;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可以相互借鉴和学习等等。解析第(1)问应从新经济政策的措施和本质来分析;第(2)问从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角度分析背景,从罗斯福新政的措施方面分析效果;第(3)问从材料中归纳转变,据所学分析影响;第(4)问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和政治经济学相关理论去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