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1 (3)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1811484 上传时间:2020-05-03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9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1 (3)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1 (3)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1 (3)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西省兴国县第三中学2017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一、现代文阅读(共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福”和中国的传统文化渊源深厚。中国人自古就祈福盼福、崇福尚福,对福有高度的心理认同感。“福”字是最古老的汉字之一,至今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每逢春节,家家户户在屋门、门楣、窗户等醒目的地方贴“福”字的习俗最迟始于宋代,而在朱元璋的倡导下,盛行于明代。关于“福”的含义,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扩展、延伸的。福,从示部。从示部的汉字,多与祭祀、神明、祈祷、企盼有关。这一点从甲骨文中的“福”字可以得到印证。“福”字在甲骨文中是“两手捧酒浇于祭台之上”的会意字,是古代祭祀的形象写照。由此可见,“福”的最原始含义是“向上天祈求”。后来,“福”又成为特指祭祀用的酒肉。渐渐地,随着社会变迁,“福”的含义得到进一步的扩大与延伸。礼记。祭祀载:“福者,备也,备者,百顺之名也,无所不顺谓之备。”意思是福即事事顺利。韩非子上说:“全寿富贵谓之福。”此处当福运、福气讲。除此之外,尚书中提到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修好德,五曰考终命。”也就是说,福包括长寿、富有、康宁、好德和善终。总而言之,不管是尚书、说文对福的诠释,还是今人对福的理解,福是几千年来中国人孜孜追求、时时向往的境界。有关福的习俗从古至今形式不少。有的依然盛行,有的业已湮灭,有的则被赋予了新的内容。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以旧的风俗。据南宋吴自牧梦梁录记载:“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这里的春牌儿就是在纸上写福字。倒贴福字,贴福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福的向往和追求。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追求,许多地方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借福字倒了的谐音表示福气到了的寓意。摸福:由于中国人特别追求福,向往福,因而一种摸福的风俗自然而然应运而生,这种风俗活动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各有千秋和讲头。祈福:古人于福,重在祈求过程,皇帝率文武百官沐浴戒斋,三跪九拜,在五色土坛前祝岁祈年,祭天祀地,以求江山永福,黎民百姓则在社庙稷庙或者自家的火土神菩萨面前焚香上供,磕头作揖,祈求风调雨顺,六畜兴旺,合家幸福。祈福是一种由来以久,遍及全国的风俗活动,形式可谓是五花八门。现在的主要形式则为在新春来临之际鸣钟,以求幸福降临。祝福:祝福是绍兴人的年终大典。目地是祈求来年整年的好运气,该风俗起源于元初,绍兴话称作“请大菩萨”,也叫“请祝福菩萨”。一般安排在旧历十二月十日至三十日之间。除此之外,在中国传统艺术宝库中的绚丽奇葩吉祥图中,福字吉祥图也位居榜首,中国人民追求和向往福的理想,在吉祥图中以它特有的装饰风格和民族语言得到很好的形象化。如大寿图、翘盼福音、五福和合、平安如意、万种流云等,其中五福和合图就是用五只蝙蝠飞入盒子来表示吉祥之意,“蝙蝠”之“蝠”就是谐音“福”的意思。这些吉祥图都将福字的吉祥喜气溢于图中,给人喜气的感觉。我想这也是中国文化精髓所在,因为它永远都有实物为之传载。(中国福文化殷伟)1.下列关于“贴福字”习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至今有三千多年历史,表现出古人自古祈福盼福、崇福尚福,对福有高度的心理认同感。B.“福”字所贴之处为醒目的地方,比如屋门、门楣、窗户等等,他是由朱元璋带头提倡而在明朝兴盛起来的。C.在南宋人写的梦梁录中我们可以知道,贴福字那时叫“迎春牌儿”,这说明“贴福字”由来以久。D.倒贴福字,表示福气到了的寓意,这用了谐音双关的艺术手法,某些地方的这种作法更充分地表达了对福的向往和追求。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福”字是会意字,它的含义经历了多次演变,其含义多与祭祀、神明、祈祷、企盼有关。B“福”字含义有“向上天祈求”“特指祭祀用的酒肉”“事事顺利”“长寿、富有、康宁、好德和善终”等含义,都是古人的诠释。C“福”的习俗形式多样,有的依然盛行,有的已经湮灭,比如皇帝率文武百官沐浴戒斋,三跪九拜,在五色土坛前祝岁祈年就湮灭了。D祈福的主要形式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生变化,都采用在新春来临之际鸣钟形式,而,那些封建的、体现封建皇权的形式已经消失了。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福是几千年来中国人孜孜追求、时时向往的境界,茅山旅游可“摸福”,碗底刻“福”字,剪纸有“福”,节日可见“福”,故曰“时时”向往。B“祝福”这种习俗我们在鲁迅的小说祝福中接触过,“鲁镇”祝福也是年终大典,目地是祈求来年整年的好运气。C吉祥图在我们生活中是常见的,它也是分类别的,在这些类别中,“福字吉祥图”是排在第一的。D中国福字吉祥图“永远都是有实物为之传载”,其中的“实物”是指汉字字形“福”。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余应桂,字二矶,都昌人。万历四十七年进士。崇祯四年,征授御史。劾户部尚书毕自严朋比,首辅周延儒纳孙元化参、貂,受杨鹤重赂。帝方眷延儒,责应桂。未几,贼陷登州,元化被执,应桂再疏劾延儒。帝怒,贬三秩视事,应桂引疾归。 七年还朝,出按湖广,居守承天。捐赎锾十余万募壮士缮城治器贼不敢逼献陵帝闻而嘉之贻赎锾万五千助卢象升军需而奏报属城失事具以实闻。帝以是知巡抚王梦尹诈,而益信应桂。十年,即擢应桂右佥都御史,代梦尹。 江北贼势日炽,总理熊文灿主抚。明年,降其渠刘国能、张献忠,贼众十余万萃麻城、黄安。应桂谕降马光玉、贺一龙,未至,而遣将击顺天王等于黄福店,贼遂走黄安。会文灿至麻城,应桂请协击,不从。文灿檄诸道兵合击贼于茶山,贼逸于应桂所分地,文灿遂劾其后期误军。兵部尚书杨嗣昌以应桂曾劾其父鹤也,奏逮之。应桂乃陈抚剿始末,白己无罪,而诋文灿,帝不纳。逮至,下狱。 初,应桂贻书文灿,言献忠必反,可先未发图之。其书为献忠逻者所得,献忠腾牒郧阳巡抚戴东旻,东旻闻之文灿,文灿再纠应桂。应桂再疏辨,帝亦不纳。应桂竟遣戍。无何,献忠果反,廷臣交章荐应桂。 十六年,潼关陷,帝召问大臣。陈演言:“贼入关中,必恋子女玉帛,犹虎入陷阱。”应桂叱之曰:“壮士健马咸出关西,贼得之,必长驱横行。大臣安得面谩!”演股栗失色。督师孙传庭战殁,命应桂兼右佥都御史往代之。帝但遣京军千人护行,饷但为军前赏功之用而已。将至山西,则伪官充斥,逡巡不得前。帝责以逗遛,夺职。未几,京师陷。应桂家居不出。久之,死于难。 (节选自明史余应桂传)注赎锾:sh hun赎罪的银钱。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捐赎锾十余万/募壮士缮城治/器贼不敢逼献陵/帝闻而嘉之贻赎锾万五千/助卢象升军需而奏报/属城失事具以实闻。B捐赎锾十余万募壮士/缮城治器/贼不敢逼献陵/帝闻而嘉之/贻赎锾万五千助卢象升军需/而奏报属城失事/具以实闻。C捐赎锾十余万募壮士/缮城治器/贼不敢逼献陵帝/闻而嘉之/贻赎锾万五千助卢象升军需/而奏报属城失事/具以实闻。D捐赎锾十余万/募壮士缮城治器/贼不敢逼献陵帝/闻而嘉之/贻赎锾万五千助卢象升军需/而奏报属城失事/具以实闻。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秩”,“秩”字从禾,从失;“禾”指五谷、俸禄,“失”意为“动态排序”。它的本义是“根据功过确定的官员俸禄”,在此处引申为“官吏的官阶或品级”。句中“贬三秩”是指“连降三级官阶”。B“巡抚”在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C“劾”指“揭发罪状”,“弹劾”指君主时代担任监察职务的官员检举官吏的罪状,“劾死”指冒死弹劾D“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关中”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余应桂清廉耿介,正直敢言。弹劾首辅周延儒收受贿赂,却受到崇祯帝斥责。后来再次上疏弹劾,被连降三级,只好以养病为名辞官回归故里。B文灿发文令各路部队在茶山围攻贼寇,贼寇逃到应桂分工负责的防地。后来文灿就弹劾应桂没有按期到达,贻误了军机。C余应桂运筹帷幄,料事如神。他遣将击败顺天王于黄福店,又预料张献忠日后必反,认为可在张献忠没有发难时采取措施来对付。D余应桂临危受命,但无力回天。孙传庭战死后,受命督师,皇帝却只派一千人护行,给饷只够军前赏功所用。将至山西,贼寇任命的官员到处都是,他有所顾虑而不敢轻进。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应桂乃陈抚剿始末,白己无罪,而诋文灿,帝不纳。“壮士健马咸出关西,贼得之,必长驱横行。大臣安得面谩!”(2) 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题。南定楼遇急雨(陆 游) 行遍梁州到益州,今年又作度泸游。江山重复争供眼,风雨纵横乱入楼。 人语朱离逢峒獠,棹歌欸乃下吴舟。天涯住稳归心懒,登览茫然却欲愁。注诗人入蜀,奔走八年,奉召白成都东归,途经泸州,写下此诗。朱离:形容异地语音难辨。峒獠:指西南山地的少数民族。8 本诗颔联有何精妙之处?请简要赏析。(5分)9本诗以“愁”字作结,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因何而愁?(6分)(四)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1)屈原在离骚中借前贤能够坚守正道来勉励自己的句子是:“,。” (2)“文章憎命达”是杜甫对李白的评价,而他自己又何曾不是这样呢?在登高一诗中,“ , ”这两句诗从时空两方面着笔写出了他的悲愁和孤独。(3)韩愈在师说中,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凝练地概括出“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的两句是:“,”。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开花的步枪周海亮他知道这样不好,可是他喜欢这样。他喜欢将一朵淡蓝色的小花,插在他的枪口。他们一直驻扎在战壕。真正的驻扎整整半年,吃在那里,睡在那里,警戒在那里,思乡在那里。战壕又深又宽,兵们横七竖八地睡着,如同古墓里全副武装的干尸。战壕前方,空旷的原野一览无余。草绿得失真,花开得灿烂,土拨鼠从洞穴里探出憨厚的脑袋,野兔红色或者灰色的眼睛机警地闪动着。一切那般宁静美好,看不出任何战争的迹象。可是他们不敢离开战壕半步。长官说,对方的狙击手藏在岩石的缝隙里,藏在土拨鼠的洞穴里,藏在草尖上,藏在花粉间,藏在尘埃中,藏在阳光里。狙击手无处不在,他们是死神的使者。他不相信。他不敢不相信。每一天他们都高度紧张,然而战争迟迟不肯打响。战壕的边缘,开满蓝色的小花。花五瓣,半透明,花瓣淡蓝,花蕊淡黄,花蒂淡绿。小花晶莹剔透,如同巧匠精雕细琢而成。他探出脑袋,向小花吹一口气,花儿轻轻摇摆,淡黄色的花粉飘飘洒洒。蜜蜂飞过来了,嗡嗡叫着,捋动着细小的长满绒毛的腿。他笑了。他不知道小花的名字,他想起了故乡。故乡开满这种不知名的小花,初夏时,整个草原和整个河畔,全都是蓝的。有时候,他和她手拉手在花间奔跑,笑着,闹着,一起跌倒在地,让淡蓝的影子轻洒全身。还有时候,黄昏,他坐在木屋前,看她款款走来。她的头发高高挽起,两手在阳光下闪出微蓝的光芒。她提着长裙,赤着脚,脖子优雅地探着,长裙上落满淡蓝色的小花。她朝他走来,走来,越来越近,越来越近。天空掠过浮云,炊烟升起,一头牛在远方唱起低沉而深情的曲子。一切都那般美好,看不到任何战事的迹象。可是战事还是按时来了,他应征入伍。他迷恋草原,迷恋木屋和那些淡蓝的花儿,迷恋她美丽的下巴和半透明的淡蓝的手。可是他必须入伍,从一个草原抵达另一个草原。潮湿的战壕里,他盯住那些小花,如同盯住她湿润的眼睛。他将小花小心地摘下,小心地插进枪口。小花在枪口上盛开,蜜蜂嗡嗡飞来,绕着花儿盘旋。他笑,他冲小花吹一口气。小花轻轻抖动,淡黄色的花粉,纷纷扬扬。长官不喜欢他这样做。长官说枪不是花瓶,枪的唯一作用,是杀人。他知道。可是他喜欢那些小花,更喜欢小花将枪口装扮,将战壕装扮。他从战壕里探出脑袋,他看到海洋般的小花把草原覆盖。狙击手,他看不到。长官说,再这样做的话,把你送回家。家乡有温驯的奶牛、笔直的炊烟、淡蓝色的小花和小花般芬芳的她。他想回家,可是他不能回家。每一天,趁长官不注意,他仍然将小花插进枪口。夜里他抱着开花的步枪睡觉,梦里花儿开满全身,他幸福得不想醒来。他必须醒来。他们终于发现了敌人。十几个人趁着夜色,爬行在淡蓝色的花丛之间。他们拖着长长的步枪,头盔涂抹成花朵的蓝色,眼神充满恐惧和令人恐惧的杀气。长官冲他摆摆手,他起身。长官再冲他摆摆手,他将枪口捅进射击孔。长官又冲他摆摆手,他的枪口,便瞄准了离他最近的头盔。这动作他和长官演练过很多次,只要他扣动扳机,对方的头盔就会多出一个圆圆的小洞。死去之前对方甚至连轻哼一声的机会都没有。他百发百中。他在等待最后的命令。他看到枪口的小花。他愣了一下。刚才他将小花忘记。因为紧张,因为恐惧,更因为兴奋。他该将小花摘下,轻轻插进口袋,然后,端起枪,向敌人瞄准。那么美丽的小花,半透明,花瓣淡蓝,花蕊淡黄,花蒂淡绿;那么美丽的小花,如同娇嫩的姑娘。小花将会被射出枪膛的子弹击得粉碎,或者烧成灰烬,这太过残忍。他的嘴角轻轻抽动。长官的手向下劈去。他扣动了扳机。可是他迟疑了一下。或许一秒钟,或许半秒钟,或许四分之一秒钟、八分之一秒钟他迟疑,然后,扣动扳机。可是晚了他听到一声极轻的闷响,他的眉心,多出一个散着淡蓝色青烟的小洞。他念一声,小花。那是故乡的名字,也是那个姑娘的名字。(选自2015年11月思贤文学)(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A小说的开头很简洁,语言虽然不多,但已经初显人物心理的矛盾挣扎;同时起到了设置悬念的作用,还能引起下文,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B在“长官”看来,“枪不是花瓶,枪的唯一作用,是杀人”,于是,花儿和枪,田园的诗意和战事的紧张对立,成为不可调和的矛盾,这是小说情节的生发点。C“他不相信。他不敢不相信”意蕴丰富。一方面表现了“他”不切实际、沉浸幻想、始终没有意识到自己身处危局,另一方面又无可奈何、不得不信。D小说的语言整散结合,运用整句的地方很多。整饬的语句富有文采,排比、比喻等修辞运用得恰到好处,小小说的美感由此产生。E这篇小说张弛有度,人物形象非常突出,这分别得益于小说采用了插叙手法和运用了外貌、动作、心理等描写手法。(2)小说的主人公“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试作简要分析。(6分)(3)小说中不吝笔墨反复描写小花,有什么作用?请分析。(6分)(4)冲突、抗争与毁灭是构成悲剧的三个主要因素。请你结合这三个因素探讨分析这篇小小说的悲剧性。(8分)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1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这座建筑密度极低的城市,垂柳袅袅,花香阵阵。置身于这柳暗花明的静谧中,立感远离了尘世的喧嚣,忘记了工作的疲劳和生活的烦扰。面对重重困难,刘邦没有气馁,而是与一帮兄弟浴血奋战,不到几年时间,他已经成为一个控地千里、坐拥百城的王者。在央视举办的研讨会上,面对众人褒奖,电视剧导演曹慧生不赞一词,只顾埋头记录大家的意见。针对社区难题、邻里纠纷、家庭不和、医患等矛盾,行走于都市乡村的调解员对当事人摇唇鼓舌,不厌其烦地“劝和促谈”,有效化解了各种矛盾。活跃于北京各大医院的“号贩子”倒卖专家号的行为被媒体曝光后,挂号的患者和家属都对“号贩子”敬而远之,医院就诊秩序明显好转。上海福喜的过期肉事件,引发跨国连锁餐饮品牌供应体系的空前动荡,麦当劳一时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困境。A、 B、 C、 D、13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由于王熙凤出生于高贵而复杂的大家庭,小时候曾被当做男孩子教养,使她接触广泛,见识丰富,性格泼辣。B广东国投破产事件暴露了中国金融业的风险隐患,为非银行金融机构经营管理提供了教训,向我国金融业敲响了警钟。C如果不重视网络道德建设,一些道德败坏现象及消极落后思想就可能通过网络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违反正常的社会秩序,损害改革发展的大局。D祥林嫂可能在家里无法忍受不了婆婆的欺凌,或者不想像牲畜一样被婆婆卖掉,于是逃了出来。14、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冷浪漫精选了“科学松鼠会”多位作者的作品,深入浅出地 读者讲述了与生命、生活密切相关, 鲜为人知的科学知识。它 通俗化的语言,对那些“冷冰冰”的科学知识进行生动活泼的诠释,让深奥的理论一下子变得通俗易懂;对重点部分要言不烦, 不乏真知灼见,读来着实受益匪浅,这是很多类似的著作很难相媲美的亮点。这些文章, 给人以科学的教益, 给人以美的享受。 A、替 又 用 也 不仅 还B、向 而 把 却 不仅仅 而且C、为 却 以 其中 既 也D、对 / 借 的确 / 又1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5分)近些年,大谈教改,倒是出了高考新主张课改高考,部分省市_,“皈依”全国模式。但在整体趋势下,个体依旧变化不大,因为“变化”往往是与“利害”挂钩的,_,需要花费多少时间?又需要耗费多少人物力?_。于是,“不敢为天下先”成为教改的饭后谈资,谁第一个动手与我无关,我们权当看客!16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于2016年9月4日至5日在我国杭州举办,这次峰会以“构建创新、活动、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为主题。下图是这次峰会的标识,请根据构图特点,用简洁的语言说明该标识的构图要素及其内涵,不超过150个字。(6分)六写作(60分)17.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诗人:走过的路使我暗自惊心 为什么要这样曲曲弯弯 浪费着生命 如果走成一条直线 岂不节省许多光阴学者:曲线包容着无穷多的直线,避免了单调和重复,曲线构成的生活更富有弹性。上述看法引发了你哪些思考和想象?请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自定、标题自拟。要求:立意明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兴国三中高三年级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参考答案1.A(偷换概念,文章讲的是“福”字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而不是讲“贴福字”有三千年历史)2.D(扩大了范围,文章讲的是现代祈福的“主要形式”是鸣钟,并没有说“都”采用。)3.D(文中最后一段有一句话解释“五福和合”,从中可以体会到,这个实物应该是指“蝙蝠”和“盒”子。)4. B 根据句意判断。翻译:捐出赎罪的罚金十余万招募壮士,修缮城墙置备器械,贼寇不敢逼近献陵。皇上听说就嘉奖了他。送赎罪的罚金一万五千资助卢象升的军需给养,而上奏报告所属城市发生意外的变故,都以实情上达。5. C “劾死”指判决死罪。(劾:揭发罪行。谭嗣同:“荣遣其劾帅而已查办,昭雪之以市恩。”揭发罪行的文状。后汉书范滂传:“知意不行,因投劾去。”)6. B “逸于”,从逃逸、逃散,是指贼寇从应桂所分工负责的防地逃走。7. 翻译:应桂于是陈述招抚征剿贼寇的经过,辩白自己无罪,而指责文灿,皇上不接受。(“陈”“白”“诋”各1分,句意2分。)“勇猛的士兵和健壮的马匹都出在关西。贼寇得到了,必定长驱横行,大臣怎么能当面胡说!”(“安”“谩”“面”各1分,句意2分。)8.(1)“争”为“争相”“竞相”之意,巧用拟人;“乱”,为“纷乱”之意。这两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山重水复、风横雨急的图景。(3分)(本点炼字方面赏析,若从“重复”“纵横”分析,或从情景关系方面分析,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2)上下两句对仗工整,音律和谐。 (2分)9. 羁旅漂泊(客居他乡)之愁。前六句写诗人辗转多地,不断变更行程,而跋涉之路又是风急骤雨,身处异地他乡,语音难辨,这种辛苦和寂寞只能自己体会。去留两难之愁。诗人“住稳”蜀地,使他依恋难舍,留也难安,去也难安。前路茫然之愁。诗人登高望远,仰对茫茫云天,归路不辨,世事难料,怎不生愁?(每点2分。答孤独之情可给1分)10(1)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2)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1)(5分)选B得3分,选A得2分,选D得1分,选C、E不得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得分。(D“运用整句的地方很多”有误,小说还是以散句为主。“小小说的美感由此产生”表达不严密,小说的美感分很多角度,表达为“小小说的语言美感由此产生”更为准确。C“始终没有意识到身处危局”分析不当。应该为“一时沉浸在美景中因而忘记了身处战争环境的恍惚,同时也表现了他始终知道身处危局的清醒”。E小说没有运用“外貌描写”。)(2)(6分)热爱生活,热爱家乡。枪法精准,个性固执(执拗)。厌恶战争,向往和平。(每点2分。点明特点得1分,简析得1分。)(3)(6分)(环境角度)用“开得灿烂”的花,渲染战争没有发生前的“宁静美好”,使小说充满着诗情与画意,增加了文章的美感。(人物角度)反复渲染花,有利于塑造主人公“他”热爱美、热爱和平,坚持自己爱好的形象。(情节角度)以花儿为线索,它的不断出现丰富了小说的内容,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主题角度)花儿象征的美好、爱情,与步枪代表的残酷、战争形成对比,有利于表现战争的残忍。(一点得2分,任意答出三点得6分。)(4)(8分)这篇小说之所以是悲剧,是因为它完美地具备构成悲剧的三个主要因素。(2分)从冲突这一因素看,小说中花儿、步枪形成冲突,花儿象征着美好、爱情等美的一面,力量还比较弱小;而步枪代表着残酷、战争等恶的一面,力量相对强大,因此形成悲剧。(2分)从毁灭这一因素看,小说的主人公虽然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热爱和平,是一个美好的形象,但他最终的结局仍是被毁灭。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体现了小说的悲剧性。(2分)从抗争这一因素看,主人公始终坚持着他的爱好,甚至可以说是“固执”地坚守着这份对爱人、对故乡、对生活的美好追求,这种抗争体现了人的一种精神,因此抗争以后的毁灭才更引人深思,给人启发,显示了悲剧的力量。(2分)12.B柳暗花明:形容柳树成荫,繁花耀眼的美景。也比喻在困境中出现转机,看到希望。此次取前意思。 坐拥百城:指坐在家中就好像拥有一百座城池,形容家中藏书十分丰富。张冠李戴。不赞一词:一言不发。摇唇鼓舌:形容利用口才进行煽动或游说,也泛指大发议论。褒贬失当。敬而远之:指表示尊敬,但不愿接近。不合语境。进退维谷:无论是进是退,都处于困境之中。形容处境艰难,进退两难。13B(A句子成分残缺,删除“由于”。C搭配不当,即“道德败坏现象及消极落后思想”与“违反正常的社会秩序”主谓搭配不当;D多重否定使句子表意混乱,删除“无法”或“受不了”。) 14.C15.打破“自主模式” 个体依旧变化不大 这是一个现成的问题16(6分) 构图要素:标识用波浪形的线条描绘出桥形轮廓(1分),辅以“G20、2016、CHINA”和篆刻隶书“中国”印章(1分)。 内涵:桥形轮廓能让人联想到杭州的“西湖断桥”,代表举办地的地域特点;也寓意着G20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之桥、国际社会合作之桥、面向未来的共赢之桥;图案中G20的“”体现了各国团结协作精神;中文印章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与英文CHINA相呼应。17.本题为材料作文,作答时应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抓住中心,紧扣材料。材料给的是诗人和学者对于人生道路的不同看法:诗人面对人生道路的曲折发出了希望人生之路简单成一条直线的感慨,而学者则表示人生道路的曲折避免了两点一线的乏味与单调,表现了生活的丰富与充实。选择诗人的看法来立意,可以从人生避免走弯路,明确目标,专注追求,直指成功,亦或简单生活等角度入手;选择学者的看法来立意,可以从享受人生的曲折,体验人生的丰富多彩等角度入手。考生可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想法,选择自己感悟较深的立意来写作。译文: 余应桂,字二矶,都昌人。万历四十七年进士。崇祯四年,征召授官御史。弹劾户部尚书毕自严结党营私,首辅周延儒收纳孙元化的人参、貂皮,接受杨鹤大量的贿赂。皇上正眷顾延儒,就斥责了应桂。没有多久,贼寇攻陷登州,元化被抓住,应桂再次上疏弹劾延儒。皇上发怒,贬三级官阶办事,应桂称病回家。 七年回到朝廷,出朝巡按湖广,驻守承天。捐出赎罪的罚金十余万招募壮士,修缮城墙置备器械,贼寇不敢逼近献陵。皇上听说就嘉奖了他。送赎罪的罚金一万五千资助卢象升的军需给养,而上奏报告所属城市发生意外的变故,都以实情上达。皇上由此知道巡抚王梦尹狡诈,而更加相信应桂。十年,就地提升应桂为右佥都御史,代替梦尹。 江北贼寇的势力日益兴盛,总理熊文灿主张招抚。次年,收降贼寇首领刘国能、张献忠,贼寇部众十多万聚集麻城、黄安。应桂晓谕招降马光玉、贺一龙,没有来到,就派遣将领在黄福店攻击顺天王等人,贼寇于是逃向黄安。适逢文灿到麻城,应桂请求他协助攻打贼寇,没有听从。文灿发文令各路部队在茶山围攻贼寇,贼寇从应桂所分工负责的防地逃走,文灿就弹劾他没有按期到达,贻误了军机。兵部尚书杨嗣昌因为应桂曾弹劾他的父亲杨鹤,上奏请下令逮捕他。应桂于是陈述招抚征剿贼寇的经过,辩白自己无罪,而指责文灿,皇上不接受。逮捕到京城,关入监狱。 起初,应桂写信给文灿,说献忠必反,可在他没有发难时对付他。他的信被献忠巡逻的士兵得到,献忠发文给郧阳巡抚戴东旻,东旻告诉文灿,文灿再次弹劾应桂。应桂再次上疏辨白,皇上亦不听取。应桂最终被发配戍边。没有多久,献忠果然反叛,朝廷官员纷纷上奏荐举应桂。 十六年,潼关陷落,皇上召见询问大臣。陈演说:“贼寇进入关中,必然贪恋女人和玉帛,就像老虎落入陷阱。”应桂斥责他说:“勇猛的士兵和健壮的马匹都出在关西。贼寇得到了,必定长驱横行,大臣怎么能当面胡说!”陈演双腿发抖面孔变色。督师孙传庭战死,命应桂兼右佥都御史去代替他。皇上只派京城驻军一千人护行,给饷只够作为军前赏赐功劳所用罢了。应桂将至山西,贼寇非法任命的官员到处都是,有所顾虑而不敢轻进。皇上责备他停留观望,夺去职务。没有多久,京师陷落。应桂住在家中不出来。过了很久,死于祸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