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期中)试题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1780184 上传时间:2020-05-02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期中)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期中)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期中)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静宁一中2016-2017学年度高一级第二次月考试题(卷)语 文注意事项:1. 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学号等信息填写在答题卡上。2. 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3.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卷自己保留,留待讲解。第卷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新诗是中国诗歌的现代形态。几千年的中国古典诗歌到了现代发生了巨变,所以“变”是新诗的根本。对新诗的“新”的误读,造成了新诗百年发展道路的曲折,造成了在新文学中充当先锋和旗帜的新诗至今还处在现代文学的边缘,还在大多数国人的艺术鉴赏视野之外。在一些论者那里,新诗似乎是一种没有根基、不拘形式、随意涂鸦、自由放任的艺术。 其实,“变”中还有一个“常”的问题。“变”就是“常”,而且是一种永恒的“常”。中国新诗的繁荣程度取决于它对新的时代精神和审美精神的适应程度,新诗的“变”又和中国诗歌的“常”联系在一起。诗既然是诗,就有它的一些“常态”的美学元素。无论怎么变,这些“常”总是存在的,它是新诗之为诗的资格证书。重新认领这些“常”,是当下新诗振衰起弊的前提。 中国诗歌的“常”来源于又外在于古典诗歌,活跃于又隐形于现代诗歌当中。也就是说,“常”不是诗体,不是古典诗歌本身,“常”是诗歌精神,是审美精神。 在诗歌精神上,中国诗歌从来崇尚家国为上。气不可御的李白,沉郁顿挫的杜甫,虽然他们的艺术个性相距甚远,但是他们的诗词总是以家国为本位的。他们对个人命运的咏叹和同情,常常是和对家国的兴衰的关注联系在一起的。“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是古诗发展的一个规律。在创作过程中,诗人必然寻求审美静观,他走出世界以观照世界,走出人生以观照人生。没有“走出”,没有审美距离,就没有诗美体验,也就没有诗。但这是创作状态。玩世玩诗、个人哀愁之作在中国不被看重,中国诗歌的评价标准从来讲究“有第一等襟抱,才有第一等真诗”,以匡时济世、同情草根的诗人为大手笔。这是中国诗歌的一种“常”。 新诗可以不都写现代格律诗。但是,中国古典诗歌是格律诗传统,而格律诗的要义就是诗对形式和音乐性的寻求。注重听觉,注重吟诵,因而注重格律,这是中国古诗的“常”。用心从诗质上去捕捉诗情的音乐性,用耳从形式上去捕捉诗的音乐性,这是中国诗歌为读者造就的审美习惯和审美标准。许多新诗人对此有所感悟。徐志摩在翡冷翠的一夜的创作中加强了音乐性,闻一多说,这是徐诗“一个绝大的进步”。从“感情泛滥”到“情感羁勒”,说明徐志摩的形式感和音乐感的加强。没有形式感和音乐感的人绝对称不上是诗人。 中国诗歌在传播上也有“常”。在诗歌创作寻言的时候,总是尽量用最浅显的语言来构成诗的言说方式。“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诸如此类的诗章在我们民族中流传千年,和言说方式非常有关。重建写诗的难度,重建读诗的易度,这是新诗必须注意的我们民族诗歌之“常”。 新诗,新其形式需是诗。新诗在“变”中就有时时回望“故乡”的必要。在 “变”中继承“常”是非常重要的。(选自吕进新诗的“变”与“常”)1下列关于中国诗歌的“常”的表述,与原文意思不符合的一项是( )A中国诗歌的一种“常”就是精神上崇尚家国为上,以匡时济世、同情草根的诗人为大手笔。B新诗无论怎么变,“常”都是新诗之为诗的资格证书,所以新诗在“变”中继承“常”就非常重要。C中国诗歌在传播上,必须用最浅显的语言来构成诗的言说方式,写诗需要难度,而读诗需要易度。D中国诗歌的“常”总是存在的,是诗歌精神,是审美精神,它活跃于又隐形于现代诗歌当中。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诗歌一直讲究以“有第一等襟抱,才有第一等真诗”为评价标准,而玩世玩诗,个人哀愁之作在中国不被看重。B在创作过程中,诗人走出世界以观照世界,走出人生以观照人生。有了“走出”就有了审美距离和诗美体验。C中国诗歌为读者造就的审美习惯和审美标准是用心从诗质上去捕捉诗情的音乐性,用耳从形式上去捕捉诗的音乐性。D当徐志摩的诗从“情感泛滥”到“情感羁勒”时,证明了他在诗歌创作上形式感和音乐感的加强。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变”中继承“常”,在“变”中时时回望“故乡”,新诗就会在未来文学中充任先锋和旗帜的作用了。B重建写诗的难度,重建读诗的易度是民族诗歌之“常”,在新诗未来发展创作过程中也同样值得我们重视。C“常”是诗歌精神,是审美精神。现今中国新诗的繁荣程度取决于新诗对新时代精神和审美精神的适应程度。D变是新诗的根本,于是有人就认为新诗似乎是一种没有根基,不拘形式,随意涂鸦、自由放任的艺术。二、古代诗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小题。(19分)秦且灭六国,兵已临易水。恐其祸至,燕太子丹患之。 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太子丹曰:“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丹命固卒之时也,愿太傅更虑也。”鞠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可与之谋也。” 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 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光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田光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轲见太子,言田光已死。太子再拜而跪,膝行流涕,有顷而后言曰:“丹所请田先生无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谋。今田先生死,岂丹之心哉!”荆轲坐定,太子避席顿首曰:“田先生不知丹不肖,使得至前,愿有所道,此天所以哀燕不弃其孤也。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秦王贪其贽,必得所愿矣。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以委命。唯荆卿留意焉。”久之,荆轲曰:“此国之大事,臣驽下,恐不足任使。”太子前顿首,固请无让。然后许诺。于是尊荆轲为上卿。(选自战国策燕策三,有删改)4下列对文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彼大将擅兵于外 擅:独揽B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 道:通“导”,引导C窥以重利 窥:探看,引诱D太子前顿首,固请无让 让:责备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B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C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D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樊将军从秦流亡到燕后,太傅鞠武以为大患,急遣樊将军入匈奴,想借匈奴之手来杀掉樊将军。B在秦将灭六国,兵临易水之际,太子请教鞠武、田光以及接见荆轲都是为了解决秦灭燕国之患。 C太子向田光请教如何缓解燕、秦两国紧张局势之后,叮嘱他谈话内容勿泄;为此,田光自刭而死。D太子认为刺杀秦王将引发秦国内乱、群臣相互猜疑,各诸侯国就可以趁机合纵,一定能够攻破秦国。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3分)译文: (2)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3分)译文: (3)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4分)译文: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回答89题。(8分)题乌江亭(唐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乌江(宋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8.对题乌江亭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题乌江亭”中“题”字的意思是“写”,“乌江亭”是指旧传项羽自刎之处。B首句之意是指胜败乃兵家常事,其中“期”字是“预期”的意思。C次句赞扬了项羽羞愤自刎是真正的男子汉。D三四句表现了对项羽兵败身亡的惋惜,隐含了“败不馁”的道理。9.这两首诗借对项羽的评价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5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6分)(1)在沁园春长沙中,作者面对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思绪万千,不禁发问“_,_”来道出雄心壮志,表现博大胸怀。(2)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说晋野心勃勃,贪得无厌的句子是:_,_,_,_?(3)诗经氓中桑葚是甜的,鸠多食则易致醉;比喻爱情是美好的,人多迷恋则易上当受骗的句子是: _,_;_,_!(4)王湾次北固山下中“_,_”两句描绘了昼夜和冬春交替过程中的景象,富含哲理。三、文本阅读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0分)怀念鲁迅先生巴金 四十五年了,一个声音始终留在我的耳边:“忘记我。”声音那样温和,那样恳切,那样熟悉,但它常常又是那样严厉。我不知对自己说了多少次:“我决不忘记先生。”可是四十五年中间我究竟记住一些什么事情? 四十五年前一个秋天的夜晚和一个秋天的清晨,在万国殡仪馆的灵堂里,我静静地站在先生灵柩前,透过半截玻璃棺盖,望着先生慈祥的面颜,紧闭的双眼,浓黑的唇髭,先生好像在安睡。四周都是用鲜花扎的花圈和花篮,没有一点干扰,先生睡在香花丛中。两次我都注视了四五分钟,我的眼睛模糊了,我仿佛看见先生在微笑。我想,要是先生睁开眼睛坐起来又怎么样呢?我多么希望先生活起来啊! 我还记得在乌云盖天的日子,在人兽不分的日子,有人把鲁迅先生奉为神明,把他的片语只字当成符咒;他的著作被人断章取义、用来打人,他的名字给新出现的“战友”、“知己”们作为装饰品。在香火烧得很旺、咒语念得很响的时候,我早已被打成“反动权威”,做了先生的“死敌”,连纪念先生的权利也给剥夺了。在作协分会的草地上有一座先生的塑像。我经常在园子里劳动,拔野草,通阴沟。一个窄小的“煤气间”充当我们的“牛棚”,六七名作家挤在一起写“交代”。我有时写不出什么,就放下笔空想。我没有权利拜神,可是我会想到我所接触过的鲁迅先生。在那个秋天的下午我向他告了别。我同七八千群众伴送他到墓地。在暮色苍茫中我看见覆盖着“民族魂”旗子的棺木下沉到墓穴里。在“牛棚”的一个角落,我又看见了他,他并没有改变,还是那样一个和蔼可亲的小小老头子,一个没有派头、没有架子、没有官气的普通人。 我想的还是从前的事情,一些很小、很小的事情。 我当时不过是一个青年作家。我第一次编辑一套文学丛刊,向先生约稿,他一口答应,过两天就叫人带来口信,让我把他正在写作的短篇集故事新编收进去。丛刊第一集编成,出版社刊登广告介绍内容,最后附带一句:全书在春节前出齐。先生很快地把稿子送来了,他对人说:他们要赶时间,我不能耽误他们(大意)。其实那只是草写广告的人的一句空话,连我也不曾注意到。这说明先生对任何工作都很认真负责。我不能不想到自己工作的草率和粗心,我下决心要向先生学习,才发现不论是看一份校样,包封一本书刊,校阅一部文稿,编印一本画册,事无大小,不管是自己的事或者别人的事,先生一律认真对待,一丝不苟。他印书送人,自己设计封面,自己包封投邮,每一个过程都有他的心血。 我开始写作的时候,拿起笔并不感到它有多么重,我写只是为了倾吐个人的爱憎。可是走上这个工作岗位,我才逐渐明白:用笔作战不是简单的事情。鲁迅先生给我树立了一个榜样。我勉励自己讲真话,卢梭是我的第一个老师,但是几十年中间用自己燃烧的心给我照亮道路的还是鲁迅先生。我看得很清楚:在他,写作和生活是一致的,作家和人是一致的,人品和文品是分不开的。他写的全是讲真话的书。他勇于解剖社会,更勇于解剖自己;他不怕承认错误,更不怕改正错误。人们说他的笔像刀一样锋利,但是他对年轻人却怀着无限的好心。一位朋友在先生指导下编辑一份刊物,有一个时期遇到了困难,先生对他说:“看见你瘦下去,我很难过。” “忘记我!”这个熟悉的声音又在我的耳边响起来,我又想起四十五年前的那个夜晚和那个清晨,还有自己说了多少遍的表示决心的一句话。说是“决不忘记”,事实上我早已忘得干干净净了。但在静寂的灵堂上对着先生的遗体表示的决心却是抹不掉的。我有时感觉到声音温和,仿佛自己受到了鼓励,我有时又感觉到声音严厉,那就是我借用先生的解剖刀来解剖自己的灵魂了。 二十五年前在上海迁葬先生的时候,我做过一个秋夜的梦,梦景至今十分鲜明。我看见先生的燃烧的心,我听见火热的语言:为了真理,敢爱,敢恨,敢说,敢做,敢追求但当先生的言论被利用、形象被歪曲、纪念被垄断的时候,我有没有站出来讲过一句话?我被关在“牛棚”里除了唯唯诺诺之外,敢于做过什么事情? “忘记我!”经过四十五年的风风雨雨,我又回到了万国殡仪馆的灵堂。正因为我又记起先生,我才有勇气活下去。正因为我过去忘记了先生,我才遭遇了那些年的种种的不幸。我会牢牢记住这个教训。 若干年来我听见人们在议论:假如鲁迅先生还活着当然我们都希望先生活起来。每个人都希望先生成为他心目中的那样。但是先生始终是先生。 如果先生活着,他决不会放下他的“金不换”。他是一位作家,一位人民所爱戴的伟大的作家。(有删改)(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A文章采用第一人称叙写了“我”记忆中的鲁迅先生的几件小事,语言朴实无华,但情感丰沛。B第自然段将“我”和鲁迅的行为对比,一方面赞扬了鲁迅先生,另一方面也体现出“我”勇于反思的精神。C鲁迅要求“忘记我”,巴金表示“决不忘记”,尽管鲁迅曾关照过他,但他最终还是背叛了鲁迅。D第自然段“先生始终是先生”中,两个“先生”含义不同:前者指鲁迅具有的品质,后者是对鲁迅的尊称。E第自然段划线句运用肖像描写手法展示了鲁迅先生的遗容,传神地勾勒出鲁迅先生宁静而安详的样貌。(2)请概括本文中鲁迅先生的形象特点。(4分)答: (3)文中多次提到鲁迅先生的遗言“忘记我”,有什么作用?(6分)答: (4)文章第自然段说“写作和生活是一致的,作家和人是一致的,人品和文品是分不开的。”请结合原文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6分)答: 第卷四、语言文字运用(28分)12.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一位短小精悍的人来了。一眼看去便知道他是广东人,哨兵向他敬礼,称呼他是排长。B. 刘和珍为了民族国家殒身不恤,她是我们青年的楷模。C.“老马”当着全班的面吃掉被扔弃的白面馒头,他惜粮食倡节俭的精神感动得同学们涕泗交流。D. 小狗包弟死了,萧珊也死了,巴金老人长歌当哭,在随想录中写出了他的哀与愤。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本学期的选修课采用了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模式,老师们广博的学识、深邃的思想和幽默的语言,深深地感染了学生。B欣赏这些文章,要通过对人与事的描写,仔细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才能胜任。C当下的一些选秀节目背离了娱乐节目初衷,普遍存在格调不高、媚俗奉迎、制造噱头以获得较高收视率等。D电影湄公河行动根据“湄公河惨案”改编,讲述了中国军警为查出中国商船船员遇难的真相蹈死不顾的英勇故事。1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对于名著,为何现代人读不下去呢?有专家指出, , , 。 , , ,传统名著的地位愈来愈式微。 其中的原因也是多层次的 读名著不只是读书,名著所关怀和弘扬的,是具有永恒性的东西 譬如,电子阅读的兴起、阅读方式的多样化 但这样的内容其实并不完全被读者所“待见” 公众阅读“去经典化”的倾向愈来愈明显 “快阅读”“浅阅读”“碎片化阅读”甚至是读图之类的快餐文化大行其道A B. C. D.15.对曾卓的诗我遥望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当我年轻的时候/在生活的海洋中/偶尔抬头/遥望六十岁,像遥望/一个远在异国的港口/经历狂风暴雨,惊涛骇浪/而今我到达了,有时回头/遥望我年轻的时候,像遥望/迷失在烟雾中的故乡A. 诗歌前后照应,“年轻的时候”与“而今”,“偶尔回头”与“有时回头”相照应。B. “远在异国的港口”和“烟雾中的故乡”分别是诗人年轻时对年老时、年老时对年轻时的两种感受和认识。C. 诗人把人生比作一段远洋航程,在寥寥数语中,寄托了诗人对人生的体念。D. 这首诗采用对比、比喻的手法,表达了诗人飘泊在外对故乡的眷念之情。16.下列文化、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 A谦称是表示谦虚的称谓,“鄙人”、“足下”、“不才”、“舍下”、“仆”、“愚”都属于谦称。B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C巴金是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文学作品有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 春秋),散文集随想录等。 D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17.下列各组句式中不相同的一组是( )A. 夫晋,何厌之有 忌不自信 B.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C. 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D. 群臣侍殿上者 金千斤,邑万家18.下列加点的词,没有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 ) A. 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 B. 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C. 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 D.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19.下列“而”字的用法不同一项是( )A秦王还柱而走 倚柱而笑 B又前而为歌曰 图穷而匕首见C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伏尸而哭 D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20. 下面是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小说的气味一文中的一段文字。请根据上文,补写出横线处的内容。要求紧扣主题,语意连贯,表达明确,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前苏联作家肖洛霍夫在他的小说静静的顿河里,向我们展示了他的特别发达的嗅觉。他描写了顿河河水的气味,描写了草原的青草味、干草味、腐草味福克纳的小说喧哗与骚动里的一个人物,能嗅到寒冷的气味。其实寒冷是没有气味的,但是福克纳这样写了,我们也并不感到他写得过分。通过上述例子,我们可以发现,小说中实际存在着两种气味,一种是 _;一种是 。五、写作 (60分)2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鸟和巢一片荒无人烟的大漠中有一棵枯死的老树,老树的枝头有一棵简陋的鸟巢,鸟巢里有一只鸟儿终日忍饥挨饿,艰难度日。一日,大漠刮起了风暴,那棵枯树被连根拔起卷走了。这只可怜的鸟儿为了寻找新的藏身之处,不得不飞行数百公里,终于发现了一片绿洲。绿洲上小河潺潺,绿树成荫,甜美的果实挂满枝头。如果大漠中的那棵枯树依然存在的话,这只鸟儿也许永远也不会想改变自己原来的生活。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20162017学年度高一级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答案语 文选择题(每题3分,共42分)12345612CBADCAC13141516171819 DCDABAC1. C(“必须”错误,原文是“总是尽量用最浅显的语言”)2. B(“有了走出就有了审美距离和诗美体验”错误,原文是“没有走出,没有审美距离,就没有诗美体验”,逻辑不同)3. A(推断不合情理) 4. D 让,推辞 5. C6. A“灭口”在文中是指采取某种措施,避免给人以口实。7. (1)你上前给他们祝酒,祝过酒,请求舞剑,趁机将沛公击倒在座位上,杀掉他。不这么做,你们这些人都将被他俘虏!(关键词若、为寿、因,句式“为所”,3分)(2)虽然如此,我不敢因为我(精力不如以前)就荒废了国家大事。(庆幸的是)我要好的朋友荆轲可以为您所用。(关键词乏,善,使,3分)(3)如果真能威逼秦王(签订盟约),让他全部返还诸侯被侵占的土地,那就最好了;如果不行,趁势就杀了他。(关键词劫,侵(被动)则,因,3分,句意1分)8. C选项 情感主旨理解有误。9. 杜牧:表达了对胜败得失、世事变化的看法,即胜败乃兵家常事,有时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或能转败为胜,东山再起。(意近即可)(3分)李清照:认为做人要讲求节操,活着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死了也要气壮山河。(2分)10.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既东封郑 又欲肆其西封 若不阙秦 将焉取之 于嗟鸠兮 无食桑葚 于嗟女兮 无与士耽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11.(1)C、D(C项“背叛了鲁迅”错误。D项两个“先生”的意思恰好相反,应改为“前者是对鲁迅的尊称,后者指鲁迅所具有的品质。”)(2)和蔼可亲的小小老头子,普通人;关爱青年;做人处事认真负责;追求真理(讲真话),言行一致(每点1分)(3)鲁迅先生希望被忘记,是因为他不愿意死后被“奉为神明”,著作被人利用;同时他也期待新人应有新的生活。体现了巴金对鲁迅深切的怀念和自责。前后照应,使文章浑然一体,强化文章情感。(每点2分)(4)这句话的意思是:鲁迅先生言行一致,在文学上追求真理,敢讲真话,在生活中也是做人真诚。(2分)(联系现实略)(4分)12. C 短小精悍:形容人身躯短小,精明强悍。也形容文章或发言简短而有力。 殒身不恤: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殒,死亡;恤,顾虑。涕泗交流,鼻涕眼泪同时流下,形容非常悲痛。也作“涕泪交流”。长歌当哭:以放声歌咏来代替哭泣,多指用诗文抒发心中的悲愤。13. D(A搭配不当,“学识”“思想”不能与“感染”搭配。B句式杂糅,删去“才能胜任”。C成分残缺,缺少宾语中心语“的现象”。)14. C.(句相连,句相连。句在最后)15. D 分析:这首诗从两个阶段展示人生体验,一个是“年轻的时候”,一个是年老的时候,而这两种体验是完全不同的。16. A 【解析】“足下”是敬称。 17. B18. A.不测(古今同义:难以预料,表示凶险) B.所以 (古:的原因。 今:放在因果句的后半句,表示结果。)C.慷慨(古:激愤,情绪激昂。 今:不吝啬,大方。)D.不顾(古:回顾,回头。 今:不考虑,不顾及,不照顾。) 19.C20. 现实(写实)的,是对某物的气味进行描写虚构(想象)的,是对本无气味的物体进行描写21. 【命题立意】材料讲的是鸟与树的故事,要抓住关键句“如果大漠中的那棵枯树仍然幸存的话,那只鸟儿也许永远也不会想改变自己原来的生活”来审题,由鸟及人。本题意在引导考生正确看待生活中的磨难,也教育考生要有改变自己的勇气。 除旧布新,推陈出新。要丢弃禁锢自己的老思想,打破固有的生活模式,冲破原有的生活圈子,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新的生活道路,开创一片新天地。要不懈追求,不要安于现状。当鸟儿安于现状的时候,只能艰难度日,当它被迫寻求安身之地时,却发现了绿洲,找到了更合适生活的地方。 苦难是人生最好的学校,逆境和挫折是磨砺人的最好的利器。当鸟儿赖以生存的老树被连根拔起以致走投无路的时候,它反而有机会去开辟另一片天地。 生活最终要靠自己过,不要依赖别人,人要靠自己奋斗。鸟儿依赖老树,其结果是当老树被连根拔起时,它失去了安身之所;而当它历尽艰辛长途飞行后,却发现了一片绿洲。所以,只有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无往而不胜。参考译文:秦国将灭掉六国,秦兵又已逼近易水。恐怕祸临燕国,太子丹为此非常忧虑。樊将军逃离秦国到燕国,太子丹接纳了他。太傅鞠武劝他说:“不行啊!秦王很残暴,对燕国积累了很深的仇恨,真让人(或“为这件事情”)胆战心惊,更何况秦国听说樊将军逃到了燕国呢!这就像将肉放置在饿虎往来的路上,(您遭受到的)灾祸一定无法挽救了!我希望您赶快把樊将军送到匈奴去,以便消除秦国进攻燕的借口。太子丹说:“樊将军在这个世界上已经走投无路了,才投奔到我这里来,我总不能因为被强秦压迫,便抛弃了我所可怜的朋友,将他送到匈奴去。(反正)这是我性命本当绝的时候了。希望太傅再想一个别的计策。”鞠武说:“燕国有位田光先生,可以和他研究谋划。”太子丹跪着上前迎接田光,向后倒着走为田光引路。田先生坐好以后,太子丹看看左右没人,便离开坐席请教说:“燕、秦势不两立,希望先生关心一下这件事。”田光说:“现在太子您听到的是我精力旺盛时的情况,可不知道现在我的精力已经消耗完了。虽然如此,我不敢因为我(精力不如以前)就荒废了国家大事。(庆幸的是)我有一位好朋友荆轲可以为您所用。”太子说:“希望通过您(让我)与荆轲结交。可以吗?”田光说:“可以。”太子送他到门口,说:“我向您汇报的情况,和您自己说的话,都是国家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泄漏出去。”田光俯下身子笑了笑。田光去见荆轲,说:“我和您关系很好,这在燕国是无人不知的。我向太子推荐了您,希望您到宫中去拜见太子。”荆轲说:“愿接受您的教导。”田光说:“希望您赶快去拜见太子,说我已经死了,表明我不会把我们的谈话内容泄漏出去了。”于是田光自刎而死。荆轲见到太子丹,说田光已经自刎而死。太子听了,跪下拜了两次,又跪着往前行,泪流满面。过了一会才说:“我所以请田光先生不要说出去,是想通过他来实现一个伟大事业的计划。现在田先生死了,这哪里是我的本意呢?”荆轲坐好以后,太子离开坐席,叩头至地说:“田先生不知道我不才,让您来到这里,我希望(向您)说出我的想法,这是上天哀怜燕国,不抛弃他的后人啊。我想如果能够找到一位勇冠天下之士出使秦国,用重利引诱秦王,秦王贪图那些厚重的礼物,(我们)一定能实现愿望。如果真能劫持秦王,让他全部返还侵占诸侯的土地,那就最好了;如果不行,趁势就杀了他。那些秦国大将这时都在国外指挥军队,而国内出现了大乱,这样,君臣会互相猜疑。(我们)凭借这样的机会,诸侯能够再次合纵,打败秦国就是必定无疑的了。这是我的最大愿望,但不知这个使命用来交给谁好,(我)希望您多多关心这件事。”过了好一会,荆轲说:“这是国家大事,我才学很低下,恐怕不能胜任这个使命。”太子上前叩头至地,坚决请他接受这个使命,不要推辞。这样,荆轲才答应了。于是太子尊荆轲为上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