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110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1769017 上传时间:2020-05-0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1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110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110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110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62017学年度(上)重庆七中期中考试高2019级历史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总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佳选项)1.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的根本原因是( )A“家天下”局面的出现 B国家机器的完善C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D历史人物的决策2.公元前1046年,武王率兵在牧野打败商军,建立周朝。这一年处在( )A公元前10世纪上半叶 B公元前10世纪下半叶C公元前11世纪上半叶 D公元前l1世纪下半叶3、史料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直接的史料;二是间接的史料。凡是未经中间人手修改或转写的,是直接的史料;凡是已经中间人修改或转写的是间接史料。下列属于直接史料的是( ) A史记 B孟姜女传说 C商朝卜辞 D资治通鉴4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不断有幼童、白痴和昏庸之徒登上皇位,“在君主所拥有的制度化权力与实际的政治能力之间发生了严重的冲突或不对称问题”。究其渊源,这一现象的出现源自于(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中央集权制5.据礼记玉藻记载和考古发现得知,簋是重要的礼器,主要用于祭祀时放置煮熟的饭食,一般与鼎相配合使用。周礼规定,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用七鼎六簋,卿大大用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二簋。这种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西周社会奢侈腐败现象严重 B西周冶铜业落后C西周社会等级森严 D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6东汉时期的民谣说:“举秀才,不识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材料反映了( )A世官制的沿革 B科举制兴起的背景 C察举制的弊端 D门第成为选才标准7. 秦朝统一中国后便征用大量的劳动力建造了规模宏大的下列工程。秦朝能够倾尽国家之力,完成这些工程主要是基于( ) 秦始皇陵 秦长城 阿房宫 A奴隶制经济的兴盛和发展 B中央集权制的建立 C秦始皇的正确决策 D工匠水平的高超8唐太宗说过,政之清浊,犹如江河,关键在其源头;他规定皇帝的诏书,必须通过中书门下审查并盖上红印,才可以下发。这反映了唐太宗( )A意识到顶层制度的建设事关全局 B认为皇权限制的重要性C重视唐代民主政治建设 D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9下图喻指的政治现象出现在( )A秦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10许多学者认为,秦朝的建立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过去的贵族政治,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官僚政治”的最基本特点应该是( ) A颁布秦律,依法治国 B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 C丞相大权独揽 D在中央建立了三公九卿制11“周亚夫,汉文、景名将。周勃次子,因兄胜之杀人被处死,故得嗣爵,封为条侯。文帝后元六年(公元前158年),匈奴大举侵扰上郡、云中,京城长安告警。周亚夫以河内太守被任为将军,出征驻屯细柳,因治军严谨有方,不久迁中尉,负责京城治安。景帝时,周亚夫以太尉率军平七国之乱,五年后,被景帝迁为丞相。”材料反映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是( )A君主专制在不断加强 B皇帝选官重视军功C重血统向重才能转化 D君权相权不断协调12. 下图是我国某一时期的部分行政区域图,该时期( )A秦 B汉 C唐 D宋13十八世纪,不少启蒙思想家都推崇中国的科举制度:“它所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科举制度“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本质是( )A公平竞争 B以文治国 C分科考试 D重视教育14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A在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度 B嬴政自称始皇帝C统一度量衡 D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影响深远15 皇帝对待丞相礼仪的变化:由赐座、探病到站着奏事,由站着奏事到必须跪着奏事,其实质可以反映出 ( )A.皇帝对大臣的要求提高 B.皇帝与大臣的隔阂不断加深C.朝廷礼仪的不断完善 D.皇权加强,大臣地位不断下降16秦统一后,秦始皇下令铸造传国玉玺,正面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被视为国之重器。自秦以后,在帝王中不断传承和争夺。在帝王眼中,玉玺的价值主要在于( )A证明皇位正统 B体现皇权独尊 C保证皇位世袭 D震慑割据篡权17. “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 )A考试程序更加公正 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 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18宋朝有一条规矩,“官员不入酒肆”,一旦发现官员在酒店吃喝,不管公款私款,即刻遭到御史弹劾,重则罢官免职,轻则纪律处分。另一条规矩是:王公贵族“不得取食味于四方”,即不得向各地索要特产和美味佳肴。这些规矩产生的积极作用是()A遏止了官吏横征暴敛B形成严密的反腐机制C君主有效控制了臣属 D便于约束权力的滥用19、学习完“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后,某班四位同学就本单元内容分别拟定四个选题准备开展研究,这四个选题的研究最终将无法成功的是( )A浅议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创立者大禹 B趣谈周武王与分封制 C论隋唐三省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D论清代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20孙中山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对于欧美的新文化之反动”,“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惊奇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以上材料说明孙中山对于义和团运动的评价是 ()A否定其排外主义 B赞扬其反侵略精神C既有赞扬又有否定 D全面赞扬与肯定21.马关条约签订后,某大国立即提出:“决不能容许日本占领南满,如果有战争的必要,我们就坚决行动。”如果成功的话“我们就会成为中国的救星”,清政府“就会同意用和平方式修改我们的国界”,该大国是( )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俄国22.下列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A.反抗外来侵略 B.寻求救国之路 C.掀起民主革命 D.推翻清朝统治23郝延平在由守旧到革新中写道:“有关西方的事务在(19世纪)60年代以前大体上称为夷务,在70年代和80年代称为洋务和西学,在90年代就称为新学”,这一变化反映了( )A清政府民主制度建设不断发展 B中国人从鄙视西方到崇拜西方C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 D中国与西方关系由对抗到和解24某学者评价说:“中国统帅部以大量兵力集中淞沪,既削弱了华北的抗日战斗力,又未保住京沪杭地区,而上海和南京失守,长江门户洞开,对武汉和华中腹地威胁极大。”这一观点( )A赞扬了国民政府的积极抗战 B低估了淞沪会战的战略意义C主张集中力量进行淞沪会战 D主张以牺牲华北来确保华中25徐中约的中国近代史记载;“一九四三年一月十一日,中美、中英新约签字,一百年来的不平等条约正式终止。治外法权、租界、内河航行权、军舰驶入中国领海权、北平使馆区及北平至海口交通线外围驻兵权,一一取消。”下列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这些主权最早都是在南京条约及附件中丧失的B随着不平等条约的废除,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C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在反法西斯战场上所做的贡献D该材料的记载反映了近代中国从屈辱到最终独立的历史26美国根据1906年国会通过的立法成立驻华法院,在美国司法系统中其地位与联邦区法院相等。英国根据1925年枢密院令,在上海设立最高法院。这些规定与哪一权利有关( )A领事裁判权B协定关税权 C租赁土地特权D片面最惠国待遇27在太原会战中中央军、晋军正面防御,八路军攻击敌军两翼。115师切断了忻口与张家口、北口的敌军交通线;120师切断了忻口与大同的交通线;129师陈锡联偷袭了阳明堡机场,削弱了日军对山西战场的空中威胁这说明( )A中共领导的八路军是抗战主力 B太原会战是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C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互相配合 D太原会战是国共合作抗战的典型28辛亥革命三十周年之际,中央关于纪念今年双十节的决定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和全国一切真诚的革命志士,都是辛亥革命最忠实的继承者。我们共产党人誓与全国一切革命真诚志士一道,誓与全国人民一道,继续奋斗,不达目的,决不休止。”中共中央发表该决定,旨在( )A.维护国共合作,坚持抗战到底 B.推动国民大革命C.完成土地革命,争取民权自由 D.实现人民民主专政29、罗家伦在凯歌中写道:“祝捷的炮象雷声响,满街的爆竹,烟火飞扬。漫山遍野是人浪!笑口高张,热泪如狂。“诗人描绘的狂喜情形之所以出现是因为抗日战争( )使中国摆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是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的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A. B. C. D. 30. 关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准确含义是:( )A政治上的半殖民地和经济上的半封建并存 B一半是殖民地一半是封建社会C外国侵略势力的深入使国家主权丧失D我国部分丧失了国家主权并且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并产生了资本主义经济成分二、非选择题(31小题20分,32小题20分,共40分)31、(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布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扞(捍)城。厥后问鼎之轻重者有之,射王中肩者有之,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地方长官),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 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新唐书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致使相权逐渐削弱,这既是我国集权体制下的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突出特征,也是皇权与相权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齐涛资政通鉴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 材料三 西汉统治时期,御史大夫专门行使监督权,其下属御史申丞专门负责监督王室和宫廷,也可以说是监察皇帝的;另一下属御史丞则负责监督政府,不论中央、地方都在内。唐代单独设立御史台,其职权限于监察政府。但在政府中,仍存在专责监督皇帝的,那就是谏官,谏官由宰相任命。宋朝谏官改由皇帝任命,他们就不再监督皇帝,反过来监督宰相。 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宪法学透视 (1) 结合材料一,说明“周”与“秦”各自建立了什么制度?(4分)(2) 根据材料二,概括宰相的主要职责。(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致使相权逐渐削弱”在秦、唐、明三代的具体表现。(6分)(3) 根据材料三,概括从汉朝到宋朝监察制度的变化趋势。(2分)据此简要评价我国古代的监察制度。(4分) (4)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2分)32(20分)今年是甲午战败121周年,也是抗日战争胜利71周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4年10月,日本发布由日本中国通宗方小太郎撰写的开诚忠告十八省之豪杰檄文,文中提到:“满清氏元(原)塞外之一蛮族,既非受命之德,又无功于中国,乘朱明之衰运,暴力劫夺,伪定一时,机变百出,巧操天下虽然,我国之所惩伐在满清朝廷,不在贵国人民也;夫贵国民族之与我日本民族同种、同文、同伦理,有偕荣之谊,不有与仇之情也。” 据维基百科 材料二 时代周刊1923年创立于美国, 它的宗旨是使“忙人”能够充分了解世界大事,被誉为世界上最具代表性与影响力的刊物。下图是1936年2月24日时代周刊封面人物远东四大元首:日本天皇、满洲溥仪、斯大林和蒋介石。材料三 1942年6月1日时代周刊封面人物蒋介石(1) 根据材料一概括日本出兵中国的目的?(2分)结合所学知识批驳这一错误论调。(6分)(2)材料二中时代周刊认为这四大“元首”都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请说明你的理由(4分)(3)结合所学知识概要指出蒋介石及其领导的国民政府在抗战中的积极表现(6分)(4)综合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时代周刊把以上人物列为封面人物的原因?(2分)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5CCCBC 6-10CBACB 11-15CBADD 16-20AADDC 21-25DACBC 26-30ADABD二、非选择题:31题:(1)周:分封制秦;秦:郡县制(4分)(2)职责:辅助皇帝,统率百官,处理政务。(2分)表现:秦设丞相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唐实行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明废丞相,设内阁,只作为皇帝的顾问机构。(6分)(3)趋势:全面监察皇帝、宫廷、政府到只监察宰相与政府;制度发展逐渐严密,监察制、谏官制相配合。(任答一点2分) 评价:积极:有利于反贪防腐,加强中央集权;消极:维护君主专制的工具,很难起到真正的监察作用(4分) (4)趋势:君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削弱(2分)32题:(1)目的:帮助中国人民推翻清政府的统治。(2分)驳斥:马关条约规定中国割让大片领土给日本,严重损害中国的领土主权;赔款白银2亿两,加重中国人民的负担等等。(4分,分析条约危害两点即可)总之,它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2分) (2) 不同意。理由: 溥仪是日本扶植下的傀儡皇帝,苏联忙于欧洲事务和国内建设,无暇东顾,他们都不是解决危机的关键。(2分)中国是抵抗日本侵略的主要国家,蒋介石的态度和政策决定了危机的解决;日本是危机的制造方,当然也成为危机解决的关键。(2分) (评分说明:考生回答到溥仪和斯大林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而蒋介石和日本天皇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就给2分,阐述的理由酌情给分,但总分不得超过4分) (3)表现: 联共抗日,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正面战场的抗抵(或举出几次大会战);争取国际援助,加入世界反法西斯同盟。(6分) (4)原因: 美国时代周刊看到了中日战争与国际局势的变化密切相关;看到了蒋介石及其国民政府对抵抗日本侵略的作用。(任一点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