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模拟试卷(含解析)34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1753138 上传时间:2020-05-02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化学模拟试卷(含解析)34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中考化学模拟试卷(含解析)34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中考化学模拟试卷(含解析)34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6年湖北省枣阳市琚湾镇蔡阳中学中考化学模拟试卷一、选择题1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钢铁生锈B冰雪融化C利用干冰制造舞台云雾D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2下列化学用语与所表述的意义不相符的是()A氮气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0B2H2个氢元素C2H2O2个水分子DCuO氧化铜3氨水是一种化学肥料打开贮存氨水的容器,就可以闻到一股强烈的氨味从微观角度分析,其原因是()A组成氨水的元素种类发生改变B氨分子在不断运动C氨分子由静止变为运动D氨分子的体积变大了4生活中常见的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A冰水B果汁C碘盐D食醋5最近,科学家发明了一种制作防火涂料的新工艺该涂料是用含有淀粉的植物性废料加工成的无色糊状物发生火灾时,这种涂在房屋楼板表面的涂料就会转变成一种黑色物质,覆盖在楼板表面,起到防火的作用转变成的黑色物质能防火的原因是()A隔绝了氧气B可以燃烧C改变了楼板的着火点D清除了可燃物6下列有关气体的制取装置或实验操作,错误的是()A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B收集氧气C检验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D验证二氧化碳的水溶液显酸性7某工厂排放的废液中含有少量硫酸和硫酸铜小军同学取适量废液放入盛有一定量锌粉的烧杯中,搅拌,待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少量滤渣和滤液关于该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反应前后液体的酸性减弱,pH变小B实验所得滤液是纯水,可直接排放C滤渣中一定含铜和锌D发生的反应都是置换反应8类推是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现有以下类推结果,其中错误的是()碱的水溶液通常呈碱性,所以碱性溶液一定是碱的溶液氧化物都含有氧元素,所以含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酸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所以生成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燃烧一般都伴随发光、发热现象,所以有发光、发热现象的变化就是燃烧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则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ABCD9如图是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所获信息错误的是()A在t2时,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为ABB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C将t1时A、B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A物质仍为饱和溶液D将t2时A、B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时,无B析出10下列各组溶液不用其他试剂,只用组内物质相互作用便能鉴别出来的一组是()AHCl、Na2CO3、NaOH、KNO3BCuSO4、NaOH、BaCl2、HNO3CCaCl2、K2CO3、Mg(NO3)2、NaClDCuSO4、Ba(OH)2、KNO3、NaCl二、填空题11用化学用语填空:(1)2个氧分子_,(2)常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的碱_12化学和生产、生活密切相关,请你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空气属于_(选填“混合物”或“纯净物”),雾霾天气是空气受到严重污染造成的,空气污染物主要有_与粉尘两大类(2)人类离不开水,自然界中的水都不是纯水,利用沉淀、_填(操作方法)、吸附和蒸馏等方法可以净化水,实验室可以用电解水实验探究水的组成(3)目前,襄阳市区所有的出租车和大部分公交车使用的燃料都是天然气,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_(4)铁是应用最广泛的金属,铁制品很容易生锈,实验室可以用稀盐酸除去铁锈,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5)电线外面包了一层绝缘体,它的成分是聚氯乙烯它属于_材料13图甲是某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图乙是该元素的一种粒子结构示意图(1)该元素的原子的核电荷数为_;(2)图乙所示粒子的符号为_14A、B、C、D、E为中学化学中常见的物质D是白色不溶物它们的相互关系如图所示:请填写下列空白:(1)B、_;D、_(填写化学式);(2)D转化为B的反应类型为_ (填基本反应类型);(3)E中可能含有的溶质是_,理由是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三、实验与探究15某兴趣小组根据实验室提供的仪器和药品进行了氧气的制备实验(1)甲同学选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制取氧气写出仪器A的名称:_甲同学应选取的试剂是MnO2和_(填化学式),MnO2固体在该反应中起_作用除用排水法外,甲同学还可选择_法收集氧气,理由是_实验前,甲同学先向仪器A中加入水,然后将导管放人水槽中,并打开仪器A的活塞,观察导管口是否有连续的气泡出现该实验操作的目的是_16某无色溶液可能由盐酸、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钠溶液、碳酸钠溶液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而成为探究其组成,小华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取适量样品放入试管中,滴加酚酞溶液,溶液变成红色再向试管中逐滴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钙溶液,观察到有沉淀产生过滤,所得滤液为红色(1)由实验中的现象可推断出样品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_(写化学式,下同),一定不含有的物质是_;为了进一步探究样品中可能含有的物质是否存在,小华继续进行了如下实验:、取适量实验所得的红色滤液放入试管中,滴加过量的稀硝酸,溶液变无色再向试管中逐滴加入适量的硝酸银溶液至恰好完全反应,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过滤,所得滤液为无色、从稀硫酸、氢氧化钡溶液、氯化钡溶液、硝酸钾溶液中选择一种试剂,代替实验中的氢氧化钙溶液进行实验,其余的试剂及操作与实验的均相同通过实验和实验,小华得出结论:样品中可能含有的物质确实存在(2)实验所得无色滤液中,除酚酞以外,还含有的溶质为_;(3)实验中代替氢氧化钙溶液的试剂是_溶液,可观察到的现象为_四、分析与计算(第17题2分,第18题4分,共6分)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C:12O:16Na:23Cl:35.5)17在消毒中常使用到过氧乙酸,其化学式为C2H4O3,其由_种元素组成学校在消毒中需要用到0.2%的稀溶液100g,则需用10%的过氧乙酸溶液_g加水稀释配制18现有一定质量的碳酸钠溶液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其反应的图象如图所示(1)求反应生成二氧化碳_g(2)求反应后所得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2016年湖北省枣阳市琚湾镇蔡阳中学中考化学模拟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1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钢铁生锈B冰雪融化C利用干冰制造舞台云雾D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分析】本题考查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差别和判断依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解答】解:A、钢铁生锈:铁与氧气、水分反应生成铁锈,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B、冰雪融化:固态变为气体,只是状态变化,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利用干冰制造舞台云雾:固态变为气体,只是状态变化,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D、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液体转化为固态,只是状态变化,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A【点评】此类题型来源于实际生活当中的化学,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类型题本题判断的关键是根据物质变化的特征,进行判断是否发生化学变化,看变化的前后是否有新物质的生成2下列化学用语与所表述的意义不相符的是()A氮气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0B2H2个氢元素C2H2O2个水分子DCuO氧化铜【考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专题】元素与化合物【分析】本题考查化学用语的意义及书写,解题关键是分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子、原子、离子还是化合价,才能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地表达其意义,并能根据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解答】解:A、氮气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0,化学用语与所表述的意义相符,故A正确;B、元素不论个数,只论种类,故2H2个氢元素,化学用语与所表述的意义不相符,故B错误;C、2H2O2个水分子,化学用语与所表述的意义相符,故C正确;D、CuO氧化铜,化学用语与所表述的意义相符,故D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3氨水是一种化学肥料打开贮存氨水的容器,就可以闻到一股强烈的氨味从微观角度分析,其原因是()A组成氨水的元素种类发生改变B氨分子在不断运动C氨分子由静止变为运动D氨分子的体积变大了【考点】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分析】由题意可知,氨水是一种化学肥料打开贮存氨水的容器,就可以闻到一股强烈的氨味从微观角度分析,考虑氨分子在不断运动的性质【解答】解:A、氨气分子在运动,元素无变化,所以组成氨水的元素种类发生改变,说法错误,故A错误;B、闻到一股强烈的氨味,因为氨分子在不断运动,故B正确;C、氨气分子一直在运动,所以氨分子由静止变为运动,说法错误,故C错误;D、分子间隔变大,而分子的体积不变,故D错误故选B【点评】了解利用原子和分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分子的性质:分子有一定的大小和质量;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分子在不停的运动4生活中常见的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A冰水B果汁C碘盐D食醋【考点】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专题】物质的分类【分析】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混合物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据此结合常见物质的组成成分逐项分析即可【解答】解:A、冰水中只含有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B、果汁中含有水、维生素、蔗糖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C、碘盐中含有氯化钠、碘酸钾等物质,属于混合物D、食醋中含有水、醋酸等物质,属于混合物故选:A【点评】解答本题要充分理解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别,要分析物质是由几种物质组成的,如果只有一种物质组成就属于纯净物,如果有多种物质就属于混合物5最近,科学家发明了一种制作防火涂料的新工艺该涂料是用含有淀粉的植物性废料加工成的无色糊状物发生火灾时,这种涂在房屋楼板表面的涂料就会转变成一种黑色物质,覆盖在楼板表面,起到防火的作用转变成的黑色物质能防火的原因是()A隔绝了氧气B可以燃烧C改变了楼板的着火点D清除了可燃物【考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专题】新信息筛选题【分析】涂料转变成的黑色物质,覆盖在楼板表面,隔绝了楼板与氧气的接触,楼板因不能接触到氧气而无法燃烧,从而达到防火的目的【解答】解:A、涂料转变成的黑色物质,覆盖在楼板表面,隔绝了楼板与氧气的接触,楼板因不能接触到氧气而无法燃烧,故A正确;B、涂料转变成的黑色物质,覆盖在楼板表面,起到防火的作用,可说明该黑色物质不能燃烧,故B不正确;C、涂料转变成的黑色物质,覆盖在楼板表面,并没有改变楼板的性质,只是隔绝了楼板与氧气的接触,而非改变楼板的着火点,故C不正确;D、涂料转变成的黑色物质,覆盖在楼板表面,楼板并没有被撤离,没有清除可燃物,故D不正确;故选:A【点评】隔绝氧气、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撤离可燃物是灭火的三种基本原理,只要能满足其中之一就可以阻止燃烧的发生6下列有关气体的制取装置或实验操作,错误的是()A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B收集氧气C检验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D验证二氧化碳的水溶液显酸性【考点】气体制取装置的探究;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专题】实验操作型【分析】A、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制氧气的反应装置中长颈漏斗的下端要伸到液面以下,保持气密性的良好,导管伸入集气瓶内要短;B、本装置用于收集气体时,所收集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密度大时要从长管进入,所收集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密度小时要从短管进入;C、实验室收集二氧化碳并验满的操作为:通入气体的过程中将燃烧的木条平放于集气瓶的瓶口,看是否熄灭;D、二氧化碳的水溶液显酸性,可用酸碱指示剂来检验,因此检验二氧化碳的水溶液显酸性的操作为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解答】解:A、反应装置中长颈漏斗的下端要伸到液面以下,导管刚刚露出橡皮塞,因此答案A正确;B、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密度,因此答案B正确;C、收集二氧化碳并验满的操作是在收集过程中进行的,而图中的验满时导气管已经撤掉了,所以无法进行继续的验满因此答案C不正确;D、二氧化碳溶于水会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因此答案D正确故选C【点评】此题重点考查在实验中的一些基本操作对于药品的取用、药品的称量、药品的加热、过滤等基本操作中的注意事项要了然于胸另外深入探究课堂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问题的实质,密切注意与生产、生活相联系真正做到融汇贯通7某工厂排放的废液中含有少量硫酸和硫酸铜小军同学取适量废液放入盛有一定量锌粉的烧杯中,搅拌,待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少量滤渣和滤液关于该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反应前后液体的酸性减弱,pH变小B实验所得滤液是纯水,可直接排放C滤渣中一定含铜和锌D发生的反应都是置换反应【考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置换反应及其应用【专题】实验性简答题;压轴实验题【分析】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锌和稀硫酸及硫酸铜都能发生反应,生成物中有硫酸锌和铜以及氢气,如果反应物的量不同,反应后剩余的物质就不一样【解答】解:A、反应后液体的酸性减弱,pH应该变大,不是变小,故此项错误B、实验所得滤液中至少含有硫酸锌,不可直接排放,此项错误C、滤渣中一定含铜和锌,错误,如果锌的量比较少,没有使酸和硫酸铜完全反应,滤渣中就没有锌,此项错误D、发生的反应都是置换反应,正确,金属和盐、金属和酸发生的都是置换反应故选D【点评】对于剩余物质的成分,要由反应物的量的多少决定,同学们要学会不同反应物过量时生成物的成分8类推是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现有以下类推结果,其中错误的是()碱的水溶液通常呈碱性,所以碱性溶液一定是碱的溶液氧化物都含有氧元素,所以含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酸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所以生成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燃烧一般都伴随发光、发热现象,所以有发光、发热现象的变化就是燃烧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则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ABCD【考点】碱的化学性质;中和反应及其应用;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燃烧与燃烧的条件【专题】课本知识同类信息【分析】碱性溶液不一定是碱,有的盐溶液也显碱性;氧化物是含有两种元素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有的含氧化合物有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很多不是中和反应;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燃烧;根据单质的定义分析判断,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可以根据以上知识点进行解答【解答】解:碱性溶液不一定是碱溶液例如,碳酸钠的水溶液显碱性,它是盐氧化物是含有两种元素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两种元素,例如碳酸中含有氧元素,但它不是氧化物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例如,石灰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盐)和水,但不是中和反应;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燃烧,例如电灯通电时发光、放热,但是不属于燃烧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单质一定由同种元素组成但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例如,氧气和臭氧组成的物质,是由氧元素组成的物质,属于混合物,不属于单质所以上述说法正确所以类推结果错误的为故选D【点评】通过举例的形式对各种说法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化学来源于生产、生活,也服务于生产、生活,与生产、生活相关的化学知识,尽管简单易懂,但却是考查的热点之一9如图是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所获信息错误的是()A在t2时,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为ABB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C将t1时A、B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A物质仍为饱和溶液D将t2时A、B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时,无B析出【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晶体和结晶的概念与现象【专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分析】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知: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的大小,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确定通过降温还是升温的方法使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间相互转化,查出某物质在某温度下的溶解度等A、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知,在t2时,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B、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知,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变化趋势;C、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情况;D、温度降低,B物质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解答】解:A、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知,在t2时,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为A,故正确B;B、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知,A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B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故错误;C、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情况,则将t1时A、B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A物质仍为饱和溶液,故正确;D、因为温度降低,B物质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将t2时A、B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时,无B析出,故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综合考查了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和固体溶解度概念的应用和理解,能很好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0下列各组溶液不用其他试剂,只用组内物质相互作用便能鉴别出来的一组是()AHCl、Na2CO3、NaOH、KNO3BCuSO4、NaOH、BaCl2、HNO3CCaCl2、K2CO3、Mg(NO3)2、NaClDCuSO4、Ba(OH)2、KNO3、NaCl【考点】酸、碱、盐的鉴别【专题】物质的鉴别题【分析】根据物质的颜色及物质间的相互反应的现象进行鉴别,不用其他试剂,应该采用供检物质两两混合的方式,一般应该能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判断出其中一种物质,如根据溶液颜色或气体的气味等【解答】解:A、盐酸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有气泡产生,其余的物质间混合无明显现象,不能鉴别,故A错误;B、硫酸铜溶液呈蓝色,向其余溶液中分别加入硫酸铜溶液,能与NaOH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和BaCl2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没有明显现象的是HNO3,现象不同,可以鉴别,故B正确;C、碳酸钾和氯化钙、硝酸镁反应时都会生成白色沉淀,现象相同,不能鉴别,故C错误;D、硫酸铜是蓝色,向其余溶液中分别加入硫酸铜溶液,能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蓝色沉淀,可以将氢氧化钡鉴别出来,与其余的物质混合无现象,将鉴别出来的氢氧化钡溶液与剩余的物质混合也无明显现象,所以硝酸钾和氯化钠鉴别不出来,故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常见物质的鉴别,不用其他试剂,应该采用供检物质两两混合的方式,根据物质的溶液颜色以及物质间反应实验现象进行,要求同学们掌握基础知识,以便灵活应用二、填空题11用化学用语填空:(1)2个氧分子2O2,(2)常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的碱Ca(OH)2【考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分析】(1)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2)根据常见碱的用途,氢氧化钙是常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的碱【解答】解:(1)由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则2个氧分子可表示为:2O2(2)根据常见碱的用途,氢氧化钙是常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的碱,氢氧化钙的化学式为:Ca(OH)2故答案为:(1)2O2,(2)Ca(OH)2【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同学们对常见化学用语(分子符号、化学式等)的书写和理解能力12化学和生产、生活密切相关,请你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空气属于混合物(选填“混合物”或“纯净物”),雾霾天气是空气受到严重污染造成的,空气污染物主要有有害气体与粉尘两大类(2)人类离不开水,自然界中的水都不是纯水,利用沉淀、过滤填(操作方法)、吸附和蒸馏等方法可以净化水,实验室可以用电解水实验探究水的组成(3)目前,襄阳市区所有的出租车和大部分公交车使用的燃料都是天然气,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CH4(4)铁是应用最广泛的金属,铁制品很容易生锈,实验室可以用稀盐酸除去铁锈,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O3+6HCl=2FeCl3+3H2O(5)电线外面包了一层绝缘体,它的成分是聚氯乙烯它属于有机合成材料【考点】空气的污染及其危害;水的净化;酸的化学性质;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书写化学方程式;常用燃料的使用与其对环境的影响;合成材料的使用及其对人和环境的影响【专题】化学与能源;空气与水;常见的酸 酸的通性【分析】(1)根据空气的组成和空气中有害气体分析;(2)根据净化水的方法分析;(3)根据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进行分析;(4)根据铁锈的主要成分是三氧化二铁,三氧化二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进行分析;(5)根据材料的分类进行分析【解答】解:(1)空气中含有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物质,属于混合物,空气中污染物主要是有害气体和粉尘;(2)净化水的方法有:沉淀、过滤、吸附和蒸馏;(3)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4)反应物是氧化铁和盐酸,生成物是氯化铁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Fe2O3+6HCl=2FeCl3+3H2O;(5)聚氯乙烯属于塑料,属于有机合成材料;故答案为:(1)混合物;有害气体;(2)过滤;(3)CH4;(4)Fe2O3+6HCl=2FeCl3+3H2O;(5)有机合成【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知道空气的成分,净水方法,天然气的成分,方程式的书写方法,材料的分类方法13图甲是某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图乙是该元素的一种粒子结构示意图(1)该元素的原子的核电荷数为16;(2)图乙所示粒子的符号为S2【考点】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分析】(1)由题目中的图可知原子序数,再根据“原子序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可知该元素的原子的核电荷数;(2)图乙所示粒子的符号符合“阴离子中,核电荷数(等于)质子数(小于)核外电子数”,故为阴离子,得2个电子,带2个负电荷,故可书写其化学符号【解答】解:(1)由题目中的图可知原子序数为16;再根据“原子序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可知该元素的原子的核电荷数16;(2)由分析可知,图乙所示粒子的符号为阴离子,得2个电子,带2个负电荷,故可书写其化学符号S2故答为:(1)16;(2)S2【点评】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掌握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掌握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的区别、特点;了解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14A、B、C、D、E为中学化学中常见的物质D是白色不溶物它们的相互关系如图所示:请填写下列空白:(1)B、CaO;D、CaCO3(填写化学式);(2)D转化为B的反应类型为分解反应 (填基本反应类型);(3)E中可能含有的溶质是NaOH,理由是Na2CO3+Ca(OH)2CaCO3+2NaOH(用化学方程式表示)【考点】物质的鉴别、推断;反应类型的判定;书写化学方程式【专题】框图型推断题【分析】根据A、B、C、D、E为中学化学中常见的物质,D是白色不溶物,在高温下生成的B会与水反应,所以D是碳酸钙,B是氧化钙,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所以C是氢氧化钙,A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钠和E,所以A可以是碳酸钠,E可以是氢氧化钠,然后将推出的物质进行验证即可【解答】解:(1)A、B、C、D、E为中学化学中常见的物质,D是白色不溶物,在高温下生成的B会与水反应,所以D是碳酸钙,B是氧化钙,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所以C是氢氧化钙,A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钠和E,所以A可以是碳酸钠,E可以是氢氧化钠,经过验证,推导正确,所以B是CaO,D是CaCO3;(2)D转化为B的反应是碳酸钙在高温的条件下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类型为分解反应;(3)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和氢氧化钠,因此E溶液中一定有氢氧化钠,化学方程式为:Na2CO3+Ca(OH)2CaCO3+2NaOH故答案为:(1)CaO,CaCO3;(2)分解反应;(3)NaOH,Na2CO3+Ca(OH)2CaCO3+2NaOH【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将题中有特征的物质推出,然后结合推出的物质和题中的转化关系推导剩余的物质,最后将推出的各种物质代入转化关系中进行验证即可三、实验与探究15某兴趣小组根据实验室提供的仪器和药品进行了氧气的制备实验(1)甲同学选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制取氧气写出仪器A的名称:分液漏斗甲同学应选取的试剂是MnO2和H2O2(填化学式),MnO2固体在该反应中起催化作用除用排水法外,甲同学还可选择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理由是氧气密度比空气大实验前,甲同学先向仪器A中加入水,然后将导管放人水槽中,并打开仪器A的活塞,观察导管口是否有连续的气泡出现该实验操作的目的是检验装置气密性【考点】氧气的制取装置;氧气的收集方法;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专题】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分析】熟悉常见仪器,了解名称;根据装置特点和实验室制氧气的原理进行判断;根据二氧化锰在反应中的表现了解作用;根据氧气的密度和溶水性考虑收集方法;实验前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解答】解:图中A是分液漏斗;该装置适合固液不加热反应,我们可以用过氧化氢溶液和固体二氧化锰反应制取氧气,其中二氧化锰在反应前后性质和质量都不发生变化,所以二氧化锰起催化作用;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不易溶于水,所以除用排水法收集外,还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这种做法可以使装置内外形成压力差,看装置是否漏气;故答案为:分液漏斗;H2O2、催化;向上排空气,氧气密度比空气大;检验装置的气密性【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常见气体的发生装置与收集装置的探究,发生装置依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收集装置依据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选择16某无色溶液可能由盐酸、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钠溶液、碳酸钠溶液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而成为探究其组成,小华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取适量样品放入试管中,滴加酚酞溶液,溶液变成红色再向试管中逐滴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钙溶液,观察到有沉淀产生过滤,所得滤液为红色(1)由实验中的现象可推断出样品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Na2CO3(写化学式,下同),一定不含有的物质是HCl;为了进一步探究样品中可能含有的物质是否存在,小华继续进行了如下实验:、取适量实验所得的红色滤液放入试管中,滴加过量的稀硝酸,溶液变无色再向试管中逐滴加入适量的硝酸银溶液至恰好完全反应,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过滤,所得滤液为无色、从稀硫酸、氢氧化钡溶液、氯化钡溶液、硝酸钾溶液中选择一种试剂,代替实验中的氢氧化钙溶液进行实验,其余的试剂及操作与实验的均相同通过实验和实验,小华得出结论:样品中可能含有的物质确实存在(2)实验所得无色滤液中,除酚酞以外,还含有的溶质为HNO3、NaNO3和Ca(NO3)2;(3)实验中代替氢氧化钙溶液的试剂是氯化钡溶液,可观察到的现象为产生白色沉淀,溶液仍呈现红色【考点】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专题】科学探究【分析】根据滴加酚酞试液后溶液变为红色,可以判断该溶液呈碱性,故不能含有盐酸,继续滴加氢氧化钙得到白色沉淀,可知溶液中存在着碳酸钠溶液可以据此完成(1)的解答;向实验中红色溶液中进行操作后得到了白色沉淀,能够和硝酸银产生沉淀的物质为氯化钠,至此可以判断氢氧化钠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这时我们只要排除或验证氢氧根离子的存在即可,可以据此完成(2)(3)的解答【解答】解:(1)只有碱性溶液才能使酚酞变红,根据题给条件可以知道在混合溶液中不含有盐酸,在滴加氢氧化钙得到白色沉淀,可知溶液中存在着碳酸钠溶液,(2)向红色溶液中加入稀硝酸直致红色消失后加入硝酸银产生了白色沉淀,可以知道在溶液中还含有氯化钠溶液,充分反应后的溶液中的溶质应该含有硝酸钠,同时由于实验I中的过量的氢氧化钙要和加入的过量的稀硝酸反应而生成硝酸钙,所以实验所得无色滤液中,除酚酞以外,还含有的溶质为 HNO3、NaNO3和Ca(NO3)2;(3)根据(1)和(2)的解答可以知道,氢氧化钠是可能存在的物质,要验证氢氧化钠的存在只要排除实验过程中加入氢氧根离子的干扰即可,所以可以用氯化钡来代替氢氧化钙,充分反应后,若溶液仍然呈红色则说明含有氢氧化钠故答案为:(1)Na2CO3; HCl;(2)HNO3、NaNO3和Ca(NO3)2;(3)氯化钡; 产生白色沉淀,溶液仍呈现红色【点评】解答本题要求学生熟练掌握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并能根据物质之间能否反应及其反应的实验现象来得出结论,通过本题的解答我们要知道在鉴别物质时要排除其它离子的干扰,最后才能得出正确的结果四、分析与计算(第17题2分,第18题4分,共6分)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C:12O:16Na:23Cl:35.5)17在消毒中常使用到过氧乙酸,其化学式为C2H4O3,其由3种元素组成学校在消毒中需要用到0.2%的稀溶液100g,则需用10%的过氧乙酸溶液2g加水稀释配制【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用水稀释改变浓度的方法【专题】溶液的组成及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分析】根据过氧乙酸的化学式来分析其组成情况;根据溶液稀释过程中,溶质质量不变来分析【解答】解:过氧乙酸是由氢、碳、氧三种元素组成的;设需要10%的过氧乙酸溶液质量为x100g0.2%=x10%x=2g故填:3;2【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溶质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8现有一定质量的碳酸钠溶液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其反应的图象如图所示(1)求反应生成二氧化碳4.4g(2)求反应后所得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专题】综合计算(图像型、表格型、情景型计算题)【分析】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放出二氧化碳,因此完全反应前后烧杯内混合物的质量差即为放出二氧化碳气体的质量;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由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的质量计算出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以及出生成氯化钠的质量,同时依据碳酸钠的质量可求出原混合物中氯化钠的质量,据此可计算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解答】解:(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204.4g200g=4.4g;故填:4.4;(2)设反应中生成NaCl的质量为xNa2CO3+2HCl2NaCl+CO2+H2O 117 44 x 4.4g x=11.7 g反应后所得NaCl溶液的质量分数为:100%=5.85%答:反应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5.85%【点评】对变化的曲线进行分析时,曲线的折点意味着往往是恰好完全反应,此时总质量与反应前总质量的差即为反应放出气体的质量,以此为突破口分析判断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