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可编辑修改,可打印别找了你想要的都有! 精品教育资料全册教案,试卷,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一站式服务全力满足教学需求,真实规划教学环节最新全面教学资源,打造完美教学模式高一地理(上)知识要点地理组第一章:行星地球 (注意:黑体表示为重点)一:1.1节 宇宙中的地球1天体包括:星云、行星、流星体、彗星以及一些星际物质(如气体、尘埃)。距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阳,距地球最近的天体是月球。2.天体系统:各天体相互吸引、绕转才形成天体系统。 地球地月系八大行星及其卫星 月球 其他行星、卫星太阳系 中心天体:太阳99.86%银河系层次:总星系 恒星世界河外星系3八大行星的排列: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 它们的公转运动共同特点: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太阳系八大行星分类:(1)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2)巨行星:木星、土星(3)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4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记法:钻木取火)5、地球的普通性普通性:八大行星都是不透明的近似球形的星体;本身一般不发射可见光;围绕自身的轴自西向东(除金星外)不停地自转;公转运动具有共面性、同向性、近圆性的特点。6、地球的特殊性生命的存在(重点)地球上 宇宙环境 稳定的光照条件 生命物质 安全的空间运行轨道存在的条件 自身条件 日地距离适中 适宜的温度(液态水) 质量体积适中 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原始海洋的形成 生命的摇篮二:1.2节 太阳队地球的影响1(P8)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2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能量。来源:内部的核聚变反应。3对地球的影响:(1)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能源太阳能(直接利用),煤、石油(间接利用)(2)大气运动、水循环的主要动力。4太阳大气层从外到内分为:日冕(最外层)、色球、光球(太阳表面、最亮)。5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太阳黑子(周期11年),耀斑(周期11年)也是重要标志;太阳风在日冕层;太阳风暴发生于太阳表面。太阳黑子:影响气候(降水量与黑子) 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6. 对地球的影响 耀斑影响大气电离层,影响短波通信太阳风:在高纬地区出现极光三:1.3节 地球的运动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形状:两极部位略扁的不规则的球体。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经线与纬线的比较表经线纬线定 义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与纬线垂直相交的线,也叫子午线顺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与赤道平行的线)特 点形状 半个圆,且都不平行一个圆,且都平行方向指示南北方向指示东西方向长度都相等(约2万千米)都不等,自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纬度与经度的划分(见下图)表1-2:经度与纬度的比较表起点线度数划分度数含义代号常用划分界线纬度赤道(00纬线)向南、向北各分作900当地纬线上的点与地心的连线与赤道平面的夹角北纬(N)南纬(S)赤道把地球分为南北半球。以300、600把地球划分为低、中、高纬度经度本初子午线(00经线)向东、向西各分作1800当地经线所在平面与本初子午平面的二面角东经(E)西经(W)200W、1600E经线圈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注意:经度的判读规律: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度数增加的是东经(E),度数减小的是西经(W)。纬度的判读规律:以00纬线为起始线,向北增大为北纬(N),向南增大为南纬(S)。2地球运动的特点:(重点)补充:地球真正的自转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4秒)。另一周期是:太阳日(24小时)。公转轨道:近日点(1月初,角速度和线速度最大),远日点(7月初,角速度和线速度最小)。3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图:产生:地球自转赤道平面;地球公转黄道平面黄赤交角(现在)2326=回归线的度数;极圈的度数=90黄赤交角黄赤交角的大小:决定了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意义:产生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范围:南北回归线之间周期:1回归年约为365日56时48分46秒黄赤交角与五带的关系:若黄赤交角变大,则热带、寒带范围变大,温带范围变小,极昼极夜范围扩大。若黄赤交角变小,则反之。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包括 : 1.昼夜交替 2.时差 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一. 昼夜交替:昼夜现象产生原因:地球自身不发光、不透明晨线: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有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的界限; 分界线晨昏线 昏线: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有昼半球进入夜半球的界限;太阳高度:昼半球上太阳高度大于0;夜半球上太阳高度小于0;晨昏线上太阳高度等于0晨昏线的5个特征:晨昏线平分地球,是过球心的大圆。 晨昏线平面与太阳光垂直。 晨昏线永远平分赤道。晨昏线只有在春、秋分时才跟经线圈重合。晨昏线在二至时跟极圈相切。 俯视图中晨昏线的运动过程 二:时差1.地方时:(1)概念:因经度不同而出现不同的时刻,称为地方时。(2)经度每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3)地方时的判读:12时0时6时太阳直射经线将昼半球等分的经线,其地方时为12点;将夜半球等分的经线,地方时为24或0 点。赤道上,与晨线相交的经线,其地方时为 6点,赤道上,与昏线相交的经线,其地方时为 18点。赤道上日出时刻是6 点、日落时刻是18点。 (4)地方时的计算公式: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两地经度差)4分钟注意:所求地方时比已知地方时早,取“+”;若晚,则取“”。 (即东加西减)两地经度差:两地同是东(西)经,则相减;两地分别在东(西)经,则相加(即同减异加)注意:全球时间从晚到早的顺序(按照经度):(人为规定)180-179w-178W.1W - 0-1E.178E -179E -180(东经度数越大,时间越早,西经度数越大,时间越晚)2.时区和区时(1)为了统一时间,国际上采用每隔经度15,划分一个时区的方法,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2)每个时区 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即为该时区的区时。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 1 小时。(3)北京:东 8 区(北京时间);纽约:西5 区;伦敦: 0 时区(世界时=国际标准时间)(4)日界线:两条国际日界线:与180经线不完全重合;自然日界线-地球上地方时为0时所在的经线。根据已知条件判断今日和昨日范围:在地球上分割日期的经线有两条:一是国际日界线,它是地球上新的一天的起点和终点;二是地方时为0时(24时)的那条经线。从0时经线向东到日界线之间的地区即为今日。而0时经线向西到日界线之间的地区即为昨日。注意:全球时间从晚到早的顺序(按照时区):(人为规定) 西12区-西11区西 1区零时区东1区东12区(1)经度换算为时区:某地经度数15 余数7.5,整数为时区数;余数7.5,时区数为整数+1(2)区时的计算公式:某地区时=已知区时(时区差)1小时注意:: 所求区时比已知区时时区早,取“+”; 若晚,则取“”。(即东加西减)时区差求法:两地同在东(西)时区,时区号相减(大减小);两地分别在东、西时区,则相加三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1.地转偏向力:由于地球自转,促使地球表面的物体沿水平方向运动时其运动方向产生偏转的力,其主要体现在洋流,河流,大气运动(风)等方面。2.偏转规律:北半球向 右 偏,南半球向 左 偏,在赤道上不偏移 。物体的偏向越向两极越明显。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包括:1.昼夜长短 2.正午太阳高度角 3.四节更替和五带一.昼夜长短北半球节气春分3月21日夏至6月22日秋分9月23日冬至12月22日春分3月21日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规律北回归线赤道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赤道90度,向南北递减到0度直射点北移北回归线90度,向两极递减直射点南移赤道90度,向南北递减到0度直射点南移北回归线90度,向两极递减直射点北移赤道90度,向南北递减到0度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全球 昼=夜昼夜,昼渐长夜渐短昼最长夜最短昼夜,昼渐短夜渐长全球 昼=夜昼夜,昼渐短夜渐长昼最短夜最长昼夜,昼渐长夜渐短全球 昼=夜昼夜长短的分布和变化规律(以北半球为例)(如图)实践应用正午太阳高度角=900纬度差,(指所求地点和太阳直射点所在地之间所跨的纬度范围)北半球某地北极星的高度等于当地的地理纬度。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确定地方时。某地太阳高度达一天中的最大值时,此时日影最短,当地的地方时是12时。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日影越短;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日影越长,且日影方向背向太阳。计算楼距:一般说来,纬度较低的地区,楼距较近;纬度较高的地区,楼距较远。计算热水器安装角度:应使太阳能热水器集热面与太阳光线垂直。H(正午太阳高度)+a(热水器与地面的夹角)=90补充:昼长的计算: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 2 =(12日出时间) 2 =(日落时间12) 2=昼弧的度数4分钟 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昼弧度数15/小时 =24小时x昼弧长占整个纬线圈长的比例;夜长=日出时间2 昼长+夜长=24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太阳直射点的纬度;经度地方时为:12点)三: 四季更替和五带四季更替:春季:2、3、4月夏季:5、6、7月 (年内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秋季:8、9、10月冬季:11、12、1月(年内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五带的划分(重点)补充:南、北寒带:极圈与极点之间,有极昼、极夜现象1.4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一、地球的内部圈层划分依据:地震波的传播速度(纵波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速度快;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慢);地震波又分为:纵波(P)和横波(S)注意:横波只能通过固体;纵波波速比横波快,所以一般在陆地上发生地震时先感觉到上下震动,然后才是左右震动;在海洋上只有上下震动。 地壳:厚度不均,海拔越高,地壳越厚;上层硅铝层,不连续,大洋底部非常罕见;下层硅镁层,连续的。 分界:莫霍面 33KM(大陆部分) 上地幔:软流层岩浆的发源地结构 地幔 下地幔: 分界:古登堡面 2900KM 外核:横波不能传播,呈液态 地核内核:呈固态注意:岩石圈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合在一起组成 软流层:地震和岩浆的发源地。处在上地幔的上部,但不是顶部。二、地球的外部圈层地球的圈层结构重要特点外部圈层大气圈大气圈主要成分是氮和氧;从地面开始,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的密度迅速下降。20003000千米高度作为大气圈的上界。水圈水圈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其中陆地水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生物圈生物圈中的生物广泛分布于地壳、水圈和大气圈中,是是地球上最活跃的圈层。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内部圈层地壳在横向上,地壳可分为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其中大洋地壳远比大陆地壳薄。地幔地幔中有一软流层,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软流层以上的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被称为岩石圈。地核地核由铁和镍组成,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呈固态。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2.1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1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大气削弱地面吸收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能量来源:太阳辐射能 补充:海拔每升高100米,温度下降0.6 波长由短到长顺序:太阳辐射地面吸收大气逆辐射二: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气压:单位面积垂直气柱的重量。 等压面:垂直方向上,气压数值相等的各点组成的面。表示气压的垂直变化。补充:1.气温越高的地方,地面气压越低(冷高压,热低压)2.海拔越高,空气的密度越小,气压越低。3.高压或低压只能在同一高度(海拔)相比较。 4.同一条等压线上,气压相等。5.同一幅图中,等压线越密集,风越大,越稀疏,风越小。 等压面凸起的地方为高压区,下凹的地方为低压区(如右图)3(P31)海陆热力环流:下图(活动)。白天吹海风,晚上吹陆风。因为白天陆地升温比海洋快,陆地形成低压,海洋是高压;晚上陆地降温比海洋快,陆地形成高压,海洋是低压。 (P31:不考虑其他力)水平梯度力作用下的风向(北半球高空)水平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下的风向 (北半球近地面)三力共同作用下的风向2.2 节:气压带和风带1(P34)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记住名称、位置以及风带的风向。(重点)2三圈环流:低纬、中纬、高纬环流。3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北半球夏季的时候, 气压带和风带向北移动注意:北半球是夏季的时候,南半球是冬季。4(P36)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冬季大陆降温快,形成高压,把副极地低气压带切断;夏季大陆升温快,形成低压,把副热带高气压带切断。5气压中心:(重点)亚洲北太平洋北大西洋冬季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阿留申低压冰岛低压夏季亚洲低压(印度低压)夏威夷高压亚速尔高压6(P38)季风:(重点)南亚是西南季风(南半球东南信风夏季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逐渐偏成西南风)。7.气候分布规律图:(重点)8.世界主要气候类型(黑体是重点)气候类型成因气候特征(根据气温和降水)典型地区植被自然带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全年高温多雨刚果河流域、亚马孙河流域、印度尼西亚热带雨林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气候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终年高温,干、湿季明显交替非洲中部、南美巴西高原、澳大利亚大陆北部和南部热带草原热带草原带热带沙漠气候副热带高压带或信风带控制全年高温少雨撒哈拉沙漠、阿拉伯半岛、澳大利亚中西部热带沙漠热带沙漠带热带季风气候冬、夏季风交替控制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亚洲中南半岛、印度半岛热带季雨林热带季雨林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夏季风交替控制冬季温和少雨,夏季高温多雨我国秦岭淮河以南地区亚热带季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季常绿阔叶林带地中海气候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地中海沿岸亚热带季常绿硬叶林亚热带季常绿硬叶林带温带海洋气候全年受西风控制全年温和多雨西欧新西兰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季风气候冬夏季风交替控制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我国华北和东北地区,日本和朝鲜半岛北部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大陆气候(包括温带草原温带荒漠亚寒带针叶林气候)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冬季严寒、夏季高温,常年干旱少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内陆地区温带草原温带荒漠亚寒带针叶林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亚寒带针叶林带2.3节、常见天气系统(表格中是重点)1(P41)锋面:冷气团和暖气团的交汇面。冷气团在锋面的下方。锋面和锋线统称为锋。(1)暖锋:暖气团向冷气团移动,降水在锋前。(2)冷锋:冷气团向暖气团移动,降水在锋后。(3)准静止锋:暖、冷气团势力相当形成的。初夏,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准静止锋形成梅雨天气。2(P43)高压脊:从高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低压槽:从低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3北半球用右手定则,南半球是左手定则,大拇指方向与垂直方向气流方向相同。(P24 大聚焦)注:(1)台风是气旋的一种特殊形式。(2)我国受气旋影响主要是:温带气旋和热带气旋。常年受温带气旋影响,热带气旋主要在夏季。(3)反气旋:夏季是来自热带海洋的太平洋暖性反气旋,如长江中下游的伏旱天气;冬季受来自温带大陆的蒙古冷性反气旋影响。2.4节.全球的气候变化1(P46)近百年,全球气候特点:气温升高。自1860年以来,气温升高0.6oC。2气温升高的三个影响:(1)海平面上升 (2)影响农业生产 (3)影响水循环。3措施: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和植树造林等等。第三章:地球上的水(注意:黑体和划线的外重点)3.1:自然界的水循环1(P54)水体:(1)海水是主体 (2)冰川是最丰富的淡水资源。但利用不多2河流与湖泊的补给关系:冬季:湖泊补给河流;夏季:河流补给湖泊。河流补给类型影响因素补给时间径流时间变化特点我国的分布地区其他特点雨水降水量雨季随降水量而变化东部季风区河流的主要补给形式最主要的初给形式,河流多以雨水补给为主积雪融水气温和积雪量主要在春季随气温和积雪量而变化东北地区(典型)常形成春汛冰川融水气温主要在夏季随气温而变化西北地区(典型)夏季为汛期,多数冬季封冻,可能有断流现象湖泊水水位差全年较稳定普遍与河流相互补给,削峰补枯地下水水位差常年较稳定普遍与河流相互补给,“地上河”地区为河流单向补给地下水3三大水循环类型:海陆间的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水循环过程图如下:4.水循环的意义: (1) 维持全球水量平衡,更新陆地淡水资源 (2)使地球上实现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3)塑造地表形态3.2:海水的运动1(P57)洋流分为:暖流和寒流。暖流: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的洋流;一般也是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寒流相反。2洋流的动力:盛行风(主要)、陆地形状和地转偏向力3【重点】冬季洋流的分布:北半球中低纬度:顺时针的大洋环流,中高纬度:逆时针的大洋环流;南半球中低纬度是逆时针。4【重点】北印度洋的洋流:夏季盛行西南风:顺时针;冬季盛行东北风:逆时针。5北大西洋暖流:使北极圈内出现不冻港。6四大渔场的形成:【重点】(1)寒暖流交汇形成:纽芬兰、北海道以及北海渔场。(2)受离岸风(陆地吹向海洋的风)影响,深层海水上涌带来大量的营养物质:秘鲁渔场。【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重点】3.3:水资源的合理利用1.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潜水)2(P61)水量的丰歉:以多年平均径流量衡量。径流量=降水量蒸发量。3水资源最丰富的大洲:南极洲,其次是亚洲水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巴西。我国位于第六位。4合理利用水资源:开源、节流 (P65)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1(P69)地质作用包括: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其中内力作用是主导。 内力作用的能力来源: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的衰变产生的热能2内力作用的三种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其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3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1)水平运动:挤压形成褶皱山脉,拉伸形成断裂带。(2)垂直运动:形成高低不平的地势和海陆变迁。4(P70)外力作用:能量来源(主要是太阳能,其次是重力能)(1)风化作用:风化产物留在原地(2)侵蚀作用:产物离开原地,在原地形成侵蚀地貌。如冰斗、角峰、风蚀柱。(3)搬运作用(4)堆积作用5岩石圈的物质循环:【重点】 (石油天然气、化石、喀斯特地貌都在沉积岩里面)4.2、山地的形成(内力作用的结果)1山地按成因的分类: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2.(P73)褶皱山:(1)背斜:岩层向上,中心岩层较老两翼较新,可修隧道,也是石油和天然气的储存地。(2)向斜:岩层向下,中心岩层较新两翼较老,可修水库。注意:有时背斜顶部因受张力被侵蚀成谷地;向斜因槽部坚实抗侵蚀而成向斜山岭。3断块山:(1)岩体上升形成山岭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2)岩体下降形成谷地或低地:渭河平原、汾河谷地。4火山:由火山锥和火山口组成。在火山口积水容易形成湖,如我国长白山天池(也叫白头山天池)。日本的富士山也是火山。注意:如果岩浆沿地壳线状裂隙流出往往形成高原,如哥伦比亚高原。 5(P76)在山岳地区先修公路再修铁路,主要考虑到对地形的要求和成本的问题。6山岳地区的交通线路主要分布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4.3、河流地貌的发育1(P77)侵蚀地貌:由溯源侵蚀、下蚀、侧蚀组成。河谷初期,横剖面呈“V”型,成熟期后成槽形(或“U”型)。2河流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在凹岸可建码头。3河流堆积地貌:P78包括,由洪积冲积平原(山前)、河漫滩平原(中下游)、三角洲平原(河流入海口)组成。4河流堆积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5(P82)崇明岛:是上海的一部分,处在长江入海口,流水的侵蚀、搬运、堆积作用形成。第五章:5.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1(P85)地理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2地理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形成整体。3生物循环示意图:4地理要素间新功能:(1)生产功能:主要依赖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5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2)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二、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1(P91)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图2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或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以热量为基础)自然带在东西方向延伸,在南北方向更替。3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或经度地带性分异规律):(以水分为基础,这种变化中纬度为明显)4垂直地域分异:山地所在纬度越低,海拔越高,垂直带数目越多,垂直带普越完整。注意:雪线:赤道附近雪线较高,两极雪线较低;降水多,雪线就低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一是温度:阳坡温度高,雪线高, 阴坡温度低,雪线低;二是降水量:迎风坡降水量大, 雪线低, 背风坡降水量小,雪线高。两个因素哪个影响为主很难区分,但在珠峰表现为降水量的影响要大于温度的影响。16.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