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中年妇女劳力转移调研报告一、农村中年妇女劳动力的现状(一)年龄构成通过对四个乡镇,60岁以下6890名农村富余女劳动力进行调查摸底,有4102名妇女年龄主要集中在30岁50岁之间,超过农村富余女劳力的七成。特别是41岁50岁的,占总数的41%。(二)文化程度在被调查的农村中年妇女中,其文化程度人数及百分比如下表所示:(三)再就业技能相对于现代化社会大生产对劳动者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农村中年妇女劳动力由于其年龄偏高,文化程度偏低,家务劳动承担较多等一系列因素,再就业技能普遍缺乏,因而比农村男性富余劳动力的就业转移更加困难。我们调查统计的4102名农村中年妇女劳动力中,有一定求职技能的仅788人,不到总数的20%。也就是说,超过4/5的农村中年妇女劳动力目前没有就业转移的技能。她们想富、求富、奔富的心情十分迫切,但往往是想富无门,求富无能,奔富无策。(四)选择就业地区意向我们调查统计的4102名农村中年妇女劳动力中,有1146人选择在本乡镇村,有816人选择在本县区,495人选择在本市,选择外省市的只有155人,可见要做好农村中年妇女的转移工作,首先应该思考的就是如何帮助她们实现“不离土、不离乡”的就地转移。二、农村中年妇女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调查发现,我县中年妇女劳动力在转移就业工作中存在着就业层次低、就业稳定性差等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思想观念比较保守,限制了农村中年妇女劳动力转移的速度。“男主外、女主内”的旧思想在不少人的头脑里根深蒂固,存在小富即安的依赖思想,不愿接受新事物。农村中年妇女家庭观念厚重,沿袭相夫教子、赡老扶幼的传统,受夫权思想影响及顾及家中老人、小孩教育等现实问题,外出务工顾虑较重。(二)文化素质低,制约了农村中年妇女劳动力转移的层次领域。农村中年妇女,由于长期从事农业生产,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缺乏科学知识、专业技能和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弱,不善于利用信息,难以向新兴产业转移,在与城市劳动力的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受教育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她们的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造成了在转移过程中,职业选择上有很大的局限性,缺乏竞争优势,只能从事一些脏苦累的简单劳动,造成就业愿望与实际严重脱节的矛盾。(三)农村中年妇女家庭负担较重,难以摆脱土地和家庭的束缚。调查中,农村中年妇女劳动力普遍反映负担过重,一方面要照顾好家人和小孩,另一方面又要种好全家的承包责任田,往往忙不过来,想外出打工,但家门难离。(四)信息不灵,渠道不畅,制约着转移外出的数量和质量。由于传统的诸多因素,农村中年妇女与外界接触少,信息量小,想出去打工,不知道干什么,想在家创业,不知道能干些什么,显示出盲然和盲从。在四个镇村调查中发现,农村中年妇女外出打工的途径主要有三条:一是妇联组织推荐或劳动职介;二是靠亲戚朋友介绍,三是靠自己在外盲目寻找。农村中年妇女劳动力转移仍存在着无序流动现象。(五)妇女劳动力的转移受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在一些乡镇如乡、镇、乡,在本地支柱产业的带动下,当地农村妇女的较好地实现了劳动力的就地转移。而在其他一些乡镇,由于没有本乡镇的特色支柱产业,当地的妇女依靠本地产业实现劳动力转移的机会较少,影响了农村妇女特别是中年妇女的增收致富。三、做好农村中年妇女劳动力转移的建议及对策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是发展农村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也是用现代文明改造新一代农村妇女行之有效的措施。尤其是面广量大、就业转移难度相对偏大的农村中年妇女劳动力,求富心切,却大多找不到好的致富项目,迫切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和支持。针对以上分析的五个方面问题,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措施促进农村中年妇女劳动力的迅速转移。为此建议:(一)转变观念,提高农村中年妇女的整体素质。农村中年妇女劳动力资源虽然丰富,但文化程度、知识水平、劳动技能相对较低,造成农村中年妇女在转移速度、数量和质量上都滞后于农村男性劳动力。因此,要加大农村中老年妇女的转移力度,首先要面向农村中年妇女宣传男女平等、“四自”精神、提高自身素质等健康向上的观念,破除小农意识,增强群体意识和创业观念,努力引导中年农村妇女转变观念,营造农村妇女学知识学技术、积极就业、奋发创业的良好氛围。其次就是要提高农村中年妇女的就业技能。在农村中年妇女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中,要把加强对职业技能培训作为一项战略任务,作为提高农村中年妇女就业创业能力和产业竞争力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对农村中年妇女富余劳动力进行转移前的引导培训。充分利用城乡各种教育、培训资源,通过集中办班、咨询服务、印发资料以及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手段,根据市场需求,以订单、定点和定向培训的形式,对农村中年妇女富余劳动力开展转岗就业技术培训,提高她们的就业能力,树立新的就业观念。(二)大力发展地方特色经济。发展地方特色经济是促进农村中年妇女劳动力转移的一条很好的途径。许多乡镇、村通过几年十几年的实践,建立了本地的特色支柱产业,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同时为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各地要抓住农村中年妇女的特点,积极引导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支柱产业。县乡妇女,依靠当地的特色产业中国结编织,通过简单的培训,发展来料加工,不出家门就实现了劳动力的转移,用她们自己的话,“我们在家编中国结,不出家门口就可以增加收入,不耽误看家护院、照顾孩子,每月有500多元的收入,比到外地打工强多了”。县镇,依靠当地的特色杞柳产业,全镇的大部分农村妇女都在从事杞柳种植、编织,甚至六七十岁的老妇都可以在家门口编柳筐增加收入,该镇基本上不存在农村富余劳动力。为了更要的发挥特色产业在转移妇女劳动力方面的作用,一要发挥妇联群众团体优势,通过“双学双比”这一载体牵线搭桥,把妇女组织起来,教育她们按照市场经济规则,增强勤劳致富观念,提高产品质量。二要加强扶持,做大产业。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出台一些扶持鼓励的政策,为特色产业的发展壮大创造良好的条件。(三)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实践证明,招商引资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解决当地就业问题的“双赢”策略。近年来,我县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一大批大型项目到我县落户,为我县经济发展注入新的血液的同时,也解决了本地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镇通过招商引资建立的服装厂分厂,一期工程吸纳女工1000余人,帮助当地妇女实现了在家门口打工的愿望。但就我县目前劳动力供大于求、劳动力不愿远离家乡的现状来看,还应当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出台更多的优惠政策,引进更多企业到我县建厂招工,为农村妇女特别是中年妇女就近择业提供更多机会。(四)发展妇女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整体竞争力,是新形势下壮大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发展道路。要总结推广农村中年妇女合作经济组织的创新实践,帮助更多的农村中年妇女参与到各种合作经济组织中,形成信息共用、技术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促进一家一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的有力联结。要为妇女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壮大提供指导和服务,创立交流的平台,宣传有关的政策,提供相关的信息,推广可借鉴的做法。胜利乡妇女徐景雪,依靠当地丰富的妇女劳动力资源,牵头组建了胜利乡冠冕工艺品专业合作社,通过举办免费培训班,吸收周围乡镇的妇女参加学习编织技术,加入合作社。目前,合作社吸纳固定女社员1000余人,人均年收入8000余元,草帽编织已经成为当地农村家庭妇女致富的主要产业。(五)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在农村,家家户户都有大小不等的庭院可以利用,发展庭院经济有很大潜力。尤其是农村中年妇女可以针对自身特点,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充分利用家庭院落的空间和各种资源。发展庭院经济,切实帮助农村妇女不出家门实现增收,要因地制宜,帮助农村妇女选准开发模式,依据资源条件和自身能力选择生产经营项目。土地资源宽裕的地方,宜发展种植业;土地紧缺的地方,宜发展养殖、加工服务业;城郊农村宜发展庭院花卉业。第 6 页 共 6 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