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学期中原名校中考语文第三次大联考试卷

上传人:xiao****017 文档编号:10899182 上传时间:2020-04-1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学期中原名校中考语文第三次大联考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学期中原名校中考语文第三次大联考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学期中原名校中考语文第三次大联考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学期中原名校中考语文第三次大联考试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考试须知: 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一、 积累与运用(共28分) (共6题;共28分)1. (2分) (2018七上扶风期中) 下列各组词语中划线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着(zho)落 棱(lng)镜 笃(d)志 咄(du)咄逼人B . 莅(l)临 贮(ch)蓄 菜畦(q) 人迹罕(hn)至C . 憔(qio)悴 霎(sh)时 欹(q)斜 淅淅沥沥(l)D . 匿(n)笑 菡萏(dn) 收敛(lin) 混(hn)为一谈2. (2分) 看拼音依次写汉字正确的一项是( ) “工作着是美丽的。”敬业又乐业的王师傅从招工启sh尤其是生活中获得启sh,面对纷繁的现实,决不趋之若w,而是心无旁w,热爱着他那份驾驶员工作;他也不愿如有的人那样辛苦z睢而生活,而是以劳动者的z态,积极地工作着。想当初他被一家旅游公司录用时,就兴奋地在pn用合同上签了字。如今,他驾着车子载着梦想驰chng在通向春天的大道上。A . 示 示 鹜 骛 恣 姿 聘 骋B . 事 示 骛 骛 恣 姿 娉 骋C . 事 示 骛 骛 恣 姿 聘 骋D . 事 示 骛 骛 姿 姿 聘 骋3. (8分) (2019八上萧山期中) 古诗文名句填空。 道者,文之根本,志之所之也。吴均在与朱元思书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_,_”,借景抒情,淡泊名利;刘祯在赠从弟中“_,松柏有本性”,赞叹了傲雪凌霜的松柏;苏轼在记承天诗夜游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_”,传达出内心的丝丝忧愁和些许旷达。诗者,融情于景,吟咏性情也。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一诗中“_,_”,春花绽放,春草吐绿;李白渡荆门送别一诗中“_,_”,雄伟壮观,想象瑰丽;崔颢黄鹤楼一诗中“_,_”,远眺汉阳,绿草如茵。4. (4分) 名著阅读。 【材料】A笑道:“我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有趣!”B道:“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1) 材料中人物A指的是_,B指的是_。 (2) 人物B的话中提到三位诗人,分别写出他们的姓名和流传的一句诗句。 “王摩诘”指诗人_;诗句如:_,_。“老杜”指诗人_;诗句如:_,_。“李青莲”指诗人_;诗句如:_,_。5. (4分) (2018九上南海期中) 仿照画线句子,在后面的横线上续写一句话,使之与前文构成排比。 钻石再大,若永埋地底也只是等同于砖石;黄金再多,若久藏土中也只是等同于黄土;_,_;世上许许多多东西,若永远不为人所用,原本珍贵的也会变得一文不值。6. (8分) (2019上海) 面具是人类历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文化艺术。你受邀参加“面具文化”博览会,在入口处你收到一张活动单。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1) 最适合中国面具馆书签的一句宣传语是( ) A . 走进博览会,聆听大千世界的声音B . 走近面具,一起了解世界文化遗产C . 汉字带领我们走向神秘的面具世界D . 面具历史深处走来的中国文化使者(2) 在中国面具馆,一位外国友人对一幅你熟悉的花脸(关羽)面具很感兴趣,你想给他作些介绍,以下最符合情境的说话顺序是( ) 互留地址介绍课文花脸介绍面具知识与对方打招呼讲述桃园结义的故事A . B . C . D . (3) 在欧洲面具馆“假面舞会”面具展的留言板上,你看到了一句有意思的话“希望假面仅仅出现在舞会上”,触发了你对假面与生活的思考,你也准备写一句有意义的话。(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二、 现代文阅读(共28分) (共2题;共28分)7. (16分) (2019绥化) 阅读下文,回答小题。 腕上茉莉去眉山参加文学活动,晚上,几位文友出去小聚,在岷江边且歌且舞,好不快活。这时候,突然从门外走进来一位老太太,手里拿着一串白线。白线呈圆形,上面系着什么东西,走到来前,我们才发现,是茉莉花,新鲜的茉莉花。“先生们,要茉莉花不?新鲜的茉莉花。你们男士为女士买一些呗。”老太太的声音近乎哀求。“卖花的!”文友们几乎异口同声。男士们不乐意了,打算喊老板过来,怎么有卖花的窜进来,这无异于在大排档吃饭,被乞讨者摇着饭盒一样煞风景。老板来了,看了一眼老太太,悻悻地说,客人不要,就不要强行推销了。也许是看出了老太太面露难色,同行的一位女文友查了一下人头,买了十二串,她说,每人一串,女的臭美一下,男的克服一下中年老男人的油腻。我也领到了一串茉莉花。新鲜的茉莉花。远远的闻,丝毫没有任何味道,手腕移到鼻尖处,异香得很。这让人知道,在药材大市场买到的茉莉花近赝品。药材大市场里的茉莉花完全没有花香,相反,有的还有一种硫磺熏蒸过的异味,为了驱虫,可以长时间保存。那个卖花的老人走了,临走前还冲着女文友鞠了一躬,这一鞠躬,差点把那位女文友的眼泪给惹下来。这时候,饭店老板亲自来上菜,边说对不起不好意思,一听口音,你们就是外地客人,让你们破费了,今天的花钱我来出。没事没事,女文友忙说,毕竟这么大年纪还出来卖花,实属不易。我脑海里再次浮现那位卖花老太太的样子,满头花白的头发,手指却很光滑,皮肤并不差,不像是出过力的样子。与我们同行的文友老张说,你看那老妇的手就知道,不是辛勤的劳动人民,分明是来骗钱的。饭店老板表情很严肃,打断了老张的话说,这位先生,你只说对了一半,她确实不是乡下劳作了一辈子的妇人,她是市二小的退休教师。但她绝不是什么骗子。我们一愣。饭店老板欲言又止,嗨!我索性告诉你们吧,老太太到饭店卖花是我默许的,这位老太太家里开着一个三分地的花圃,专卖茉莉。她原本生活殷实,拿着一笔不少的退休工资,可是,五年前,她的儿子突然离她而去。是事故,还是疾病?女文友问。是事故,老太太的儿子也是一位教师,到四川一个偏远山区去支教,据说那个山区小学很贫穷,老太太的儿子开着一辆越野车每周往返一次:拉着眉山的特产到支教的小学校去。他把工资全搭在了支教上,连自己的车子也疏于保养。一次,他再次拉着物资去往支教山区小学的时候,爆了胎满桌文友陷入沉思,共同举杯满饮。那感觉像是在敬老太太的儿子。老板继续说,她的儿子走了以后,还有孙子在儿她肚里没有出生,老太太生了一场大病,然后,卖了城市的房子,在郊区买了一处农家小院,院子里专门种茉莉来卖。一开始,我们以为老太太确实缺钱,后来才知道,老太太主动承担了儿子生前的“重任”,每个月用卖花的钱定时邮寄给山区那所小学老张听到这里,风一样地刮出去,两分钟后,他冲回来了,嚎啕大哭,说,我专门去寻那老太太,打算买光她所有的茉莉,老太太却说,她不愿意一下子把茉莉卖给一个人,这样,其他顾客就闻不到茉莉花的香了次日返程,那串茉莉花即便已经干了,我却舍不得扔,我仔细看着一根棉线上串起来五六朵枯黄茉莉花,手工并不好,打了一个笨拙的结,绕了两圈,我却戴在腕上,归程的一路上,仍能嗅到隐隐的香气。(1) 说说本文以“腕上茉莉”为题的作用。 (2) 第段采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3) 谈谈第段中老太太鞠躬,为什么差点把女文友的眼泪给惹下来? (4) 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段划线句。 (5) 结尾说返程时茉莉花已经枯黄,“我”为什么仍能嗅到它“隐隐的香气”? 8. (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古诗文背诵:是负担,还是捷径?唐晓敏新修订的高中课程标准增加了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由过去的14篇增至72篇。有论者认为,这给学生增加了很大负担。其实,概览之前的语文教育经验,背诵并不能以负担论之,反而有审美享受的作用,甚至可以算一种学习的捷径。58篇的增加数量确实较多,但与传统中国语文教育的要求相比,要求背诵的篇目仍然是很少的。在传统语文教育中,学子需要背诵数十万字。唐宋以降,为参加科举考试,考生必须将论语孟子左传等40多万字的典籍全部精读熟背。有些人背诵得更多,如顾炎式、戴震能够将“十三经”全文背诵,甚至连“注”都能背诵下来。民国时期的一些学者接受的是传统教育,也有出色的背诵功夫。国学大师姜亮夫曾说,他在清华国学院时,同乐会上梁启超、王国维即兴表演节目是背诵古代文学作品,梁启超背诵一大段桃花扇,王国维则背诵了西京赋。传统教育在背诵方面有数千年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多感官参加背诵。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朗读本身就是多感官参加的活动,需要同时动用眼、口、耳、脑,甚至加上头、身体的动作,这有助于提高背诵的效率。正如俄罗斯教育家乌中斯基指出:“参与接受某种印象或是一组印象的感觉器官越多,那么,这些印象就会越牢固地在我们的机械的和神经的记忆中扎根,同时也就会越真实地保存在记忆之中,以后回忆起来也会愈加容易。”发挥听觉记忆的作用。背诵诗文,需要“从娃娃抓起”。少年的一个特点是对声音非常敏感,这使他们能够通过“听”轻松地记住那些语言优美的古诗文。语言学家赵元任回忆儿时的学习情景时也说:“晚上念诗我们都觉得比白天念书轻松一点儿,我觉着也好玩一点儿。我念的是唐诗三百首。我哥哥跟姊妹们另外还念千家诗跟别的诗集。他们念的诗,我就是没念也渐渐地背得出来了。”他们都是通过“听”,记住了这些作品。重视最初的记忆。在中国传统语文教学中,背诵量是逐渐加大的。最初的记忆量很小,而且要求学生必须做到滚瓜烂熟,能够不假思索地背诵出来。这些内空在学生的记忆中深深扎根,成为后来背诵相关内容的基础。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对此早有研究,如乌中斯基就说:“儿童在学习中所学到的这些最早的形象在他们的记忆中扎根越深,那么,以后的形象也就能够越容易和越牢固地为他们所记住,自然,如果在最早的和以后的形象之间有联系的话。”传统语文教学也是如此。每一次都要求学生扎扎实实地背诵下来一些句子,这些句子作为“最早的形象”,“在他们的记忆中扎根”,成为后来背诵的基础。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一大特点就在这里:老师对学生最初的背诵要求非常严格,必须是记得非常牢靠,这些内容记得牢靠了,以后的记忆就容易了。从这个视角看新修订的高中课程标准,更能明白,增加古诗文背诵恰恰是为了长远的“轻松”打基础。(有删改)(1) 本文第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2) 请简述第段的论证思路。 (3) 下面的语段放在选文的哪一段最合适?为什么? 美学家朱光潜回忆自己的学习经历时说:“五经之中,我幼时全读的是书经左传。诗经我没有正式地读,家塾里有人常在读,我听了多遍,就能成诵大半。于今我记得最熟的经书,除论语外,就是听会的一套诗经。”三、 古诗文阅读(共14分) (共2题;共14分)9. (10.0分)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唐临为官唐临为万泉丞。县有囚十数人,皆因未入赋而系。会暮春时雨,乃耕作佳期。唐临白县令:“囚人亦有妻儿,无稼穑何以活人,请出之。”令惧其逸,不许。唐临曰:“明公若有所疑,吾自当其罪。”令因请假归乡。临悉召囚令归家耕作,并与之约:农事毕,皆归系所。囚等感恩,至时毕集县狱。临由是知名。【注释】万泉:古县名。丞:此处指辅助县令的从属官员。稼穑:耕种与收获。明公:对县令的尊称。(1) 解释下列加线的词会暮春时雨( )吾自当其罪( )(2) 对文中画线句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_A . “囚犯”因为没有缴纳赋税而系上绳子。B . “囚犯”是因为没有缴纳赋税而被关押。C . “囚犯”都是因为没有收入而被关押的。D . “囚犯”因为没有收入不能缴税被关押。(3) 县令“不许”的原因是“”。(用原文语言回答)(4) 选文有关唐临的语言描写共两处,前者表现了唐临的想法,后者表现了唐临 的品格,“临由是知名”中的“是”指的是这件事。10. (4分) (2019八上天台月考) 读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的两种版本,完成各题。 (流传版)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敦煌版)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映碧山尽,唯见长江天际流。(1) 你觉得“碧空”和“碧山”哪一个更符合诗句所反映的季节?为什么? (2) 从炼字的角度看,“孤帆远影”不如“孤帆远映”,你同意吗?说说你的看法。 四、 作文(50分) (共1题;共50分)11. (50分) (2013十堰) 请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一)请以“写给逝去的”为题作文。(二)请以“难题”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要求:选择题目(一)请先将题目补充完整;选择题目(二)请另拟作文题目。自选文体(诗歌、戏剧除外),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内容具体,积极向上。文章中若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请用“”代替。第 11 页 共 11 页参考答案一、 积累与运用(共28分) (共6题;共28分)1-1、2-1、3-1、4-1、4-2、5-1、6-1、6-2、6-3、二、 现代文阅读(共28分) (共2题;共28分)7-1、7-2、7-3、7-4、7-5、8-1、8-2、8-3、三、 古诗文阅读(共14分) (共2题;共14分)9-1、9-2、9-3、9-4、10-1、10-2、四、 作文(50分) (共1题;共50分)1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