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期末知识点

上传人:gbs****77 文档编号:10881520 上传时间:2020-04-1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4.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摄影期末知识点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摄影期末知识点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摄影期末知识点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摄影知识点摄影六大造型元素光线、构图、运动、色彩、景别、角度光的作用1.表现形状、色彩、质感2.表现立体感与空间感3.营造气氛4.特殊的光影效果 摄影用光的分类 (一)按光的来源分类可见光: 自然光、人工光 非可见光: 红外线、紫外线 自然光: 即天然光源发出的光,其主要光源是太阳。人工光:用人造光源发出的光作为摄影照明的光线。 (二)按光的性质分类 硬光:指光源直接照射到被摄体上,能使被摄景物产生明显投影的光线。软光:指呈散射状态的照明,不能使被摄景物产生明显投影的光线。(三)按光的方向分类水平方向可分:顺光、侧光、逆光垂直方向可分:顶光、平光、底光室外自然光照明自然光主要指来自太阳的光线,又分日光与天光两种成分。日光: 指由太阳直接放射出来的光线。为平行光束,方向性强,平均色温约为5500K。 天光: 指太阳经过天空水气、微尘等介质散射或反射的光线。为散射光,方向性不明显,其色温高于日光。室外自然光特点:光照范围大,普遍照度高,照明均匀,不受摄影者意向控制一、室外直射光摄影室外直射光:指太阳没有被云雾等遮档,直接照射到景物上能产生明显投影的室外自然光线。 1、早晨与傍晚光线特点:亮度反差大、光线柔和;色温较低、亮度变化快;光线运用技巧: 选择拍摄景物,选择拍摄方向,注意利用投影2、上午与下午光线特点:光线入射角适中,明暗反差适当, 色温正常,光线稳定。光线运用技巧:选择多种用光方案,抓拍生动的形象3、中午光线特点:光线垂直下射,景物明暗反差大,光调干涩生硬。 光线运用技巧: 调整被摄体的位置,运用辅助光,对景物进行选择 直射光的投射方向1、顺光,当光线投射方向与拍摄方向一致时,称为顺光。光线特点:景物正面没有明显阴影,立体感差。远近景物亮度相近,不利于表现空间感。 光线运用技巧:注意景物的配置,利用投影改善影调 2、侧光,当光线投射方向与拍摄方向呈90度角时,称为侧光。光线特点:明暗反差加大,画面影调丰富,有利于表现景物的立体感、空间感。 光线运用技巧:光线方向的选择明暗比例的确定 3、逆光, 当光线投射方向与拍摄方向相对时,称为逆光。光线特点:景物大部处于阴影中,亮暗反差大,有利于表现空间透视。光线运用技巧:曝光量的控制,背景的选择,防止眩光 室外散射光摄影室外散射光:指太阳为云层、景物遮档时,单靠天空光照明,没有明显投影的室外自然光线。室外散射光的特点和运用室外散射光的特点1、光线柔和、没有明显的方向性。2、光源色温较高,反差小。室内自然光一、 室内自然光的特点 光源方向固定,但亮度变化大 光线柔和,但明暗反差大二、室内自然光的运用 注意选择拍摄角度人工光照明布光的步骤和方法(一)人工光线的主要成分1、主光 (塑型光) 2、辅助光(副光、补助光) 3、轮廓光(逆光、隔离光)4、背景光(环境光)5、修饰光(装饰光) 主光的作用(1)表现被摄体的形态、轮廓和质感(2)决定画面的照明格局和光影分布辅助光的作用 (1)帮助主光表达被摄体的全部特征。(2)提高被摄体阴影部分的亮度,表现物体的质感。(3)调整画面影调,决定画面反差。轮廓光的作用(1)表现被摄体的轮廓特征(2)隔离主体和背景,增强画 面的空间感。(3)活跃光线气氛,增强画面的艺术感染力。背景光的作用(1)突出主体(2)丰富画面影调 (3)表现环境特征和时间气氛画面成分的划分主体:它是画面所表现的内容的主要体现。它是画面结构的中心。主体可以出现在画面的任何位置,但是一定要鲜明突出。陪体:它是与主体有紧密关系的对象。它的作用包括帮助主体揭示主题。均衡画面,使画面更富有形式美感。渲染气氛,使画面更自然,富有生活气息。环境:它是主体周围的景色人物、景物、空间。它的作用在于:说明事物所处的地点、时间、季节等。说明事物发生的原因。有助于表现一定的情调和气氛。烘托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主题。前景:它是指主体前,最靠近镜头的景物。它没有固定的样式和位置,可以出现在四边、四角,也可以是框形或者遍布画面;可以是实像,也可以是虚像。前景的装饰作用和视觉冲击力,以及对纵深的表现力是其优势所在背景它是画面中主体后面的景物。背景的作用在于说明所在的环境。突出主体所在的位置。丰富画面的层次。影调:它是在摄影画面中一系列不同等级的黑、白、灰的表现。影调分为高调、低调、中间调的表现。也可以分成硬调和软调。色调:它是指的画面中形成的色彩的整体基调。色调的作用在于对主题表达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构图中的形式美感。线条:它画面组织的形式构成的重要元素。线条构图的形式可以包括辐射形构图、一字形构图、直角构图、三角形构图、斜线形构图、垂直构图、框式构图等。按照字母的分类又有“L”形构图 、“O”形构图、“C”形构图、“V”形构图、“S”形构图。 对称与均衡对称与均衡是平衡的两种形式,使画面具有稳定的感觉。对称是指沿画面中心轴两侧有等质、等量的相同景物形态,保持着绝对均衡关系的构成形式。对称的构图多用正面角度拍摄,画面工整、安定、肃穆,运用不当则感觉单调、呆板、乏味对称与均衡均衡指的是沿画面中心轴两侧,有不等质、不等量或不同景物形态的构成形式。均衡也称作动态平衡,使人有轻松和灵活、感性的感觉。除了视觉形式的均衡外,还存在心理上的均衡,比如:留白的处理和运动构图。影响均衡的要素有物体的大小、运动方向、空间位置、色彩、明暗、虚实、疏密、繁简等。集中与呼应集中与呼应是指画面的诸要素构成中,不使画面散乱的构成形式。它能使画面中众多的景物形成统一有序的整体。集中是指众多景物向一个目标会聚。它依据景物的空间定向、物体的形态以及人物视线、动态、表情或线条结构,建立一种秩序。集中分为动态集中(形式上的)和表意集中(内在的)。集中与呼应呼应是众多的物体之间直接的联系。呼应可以利用光、影、色调、实体、虚体以及物体的形态、大小各异的对象而产生。对比对比能把画面中所描绘的事物和现象的性质和个性、特点、意义十分突出的表现出来。对比的形式很多,包括形的对比(大小、高低、方圆等);色的对比(色别、明度、饱和度、冷暖等);光的对比(明暗);线条对比(粗细、长短);量的对比;情感对比等。节奏节奏是指某些造型形式形成的一定的运动或变化的规律性表现。在明暗变化、线条结构、色彩配置间,在物体排列间,在点、线、面的组合间都能产生节奏。节奏可以产生统一和变化两种不同的节奏形式。构图的形式:平衡式构图、对称式构图、变化式构图、对角线构图、交叉线构图等。色彩在摄影中的表现力彩色摄影可以更真实地、更有艺术表现力地再现丰富的生活,表现摄影者的意念,增加摄影作品的形式美,渲染气氛,表现意境。是摄影师的一种造型手段,在摄影中起着传达信息、表达情绪、刻画人物性格的心理变化,展现不同的空间、时间、地域和时代感等作用,并且具有象征性的含义。黎明黄昏夜晚黎明的色彩多以青蓝色调为主,加上受阳光照射的部分显露出的品红色,使画面具有很和谐、很生动的色彩效果黄昏景色具有柔和的暖调色彩夜景的色彩,由于受各种颜色照明灯光的影响,往往显得丰富而艳丽夜晚室内的现有光,具有很真实的生活气氛,是很值得利用的一种光线光的三补色:两种色光相加 如果能获得白光,那么,这两种色光互为补光。如:红光+青光=白光、 绿光+品红光=白光、蓝光+黄光=白光色别:各种颜色的名称和相貌,指色彩给人们视觉上某种特定的感受色别与光谱成分有关一般把色彩分为红、红橙、橙、黄橙、黄、黄绿、绿、青绿、青、青紫、紫、红紫等十二种色别明度: 物体表面对光的反射程度,指色彩的明暗、深浅程度纯度: 也叫饱和度:指色彩的纯粹程度,以光谱色为标准色,越接近标准色的色彩,其纯度越高,色彩越鲜艳醒目色彩的冷暖: 暖色:红色、橙红色、橙色、黄色 使人们感觉温暖、醒目、热情、光明、喜悦、活力等冷色:蓝色、青色、兰青色 使人们感到寒冷、凉爽、深邃、收缩等 中性色:绿色、紫色黄绿色为暖色、蓝绿色为冷色红紫色为暖色、蓝紫色为冷色 消 色黑、白、灰都不含彩色成分,被称作“消色”,也叫“无彩色”。红、橙、黄、绿等有颜色的色彩,统称为“有彩色”摄影画面色彩构成暖调构成能给观众以温暖、热情、快乐、进取等情感联想,寓意喜庆、胜利、尊严、高贵、权势、富裕、活力、健康、光明、希望等 选择或调整被摄体的色彩,多使用红、橙、黄一类的颜色在室外可利用日出或日落时的低角度阳光,使被摄体呈现暖调色彩在正常拍摄情况下,在照相机镜头上加用暖色的滤光镜 冷调的构成选择或调整被摄体的色彩,多使用蓝、青一类色彩在黎明未出太阳时或日落以后的时刻拍摄户外风景,可得到蓝青色的冷调效果在正常拍摄条件下,在照相机镜头上加用蓝色的滤光镜和谐构成同类色和谐 类似色和谐:含有同一类色光成分的一些色彩,如黄绿、纯绿、蓝绿之中都含有绿色低饱和度和谐 消色和谐:黑、白、灰这些消色,与任何色彩配置在一起,都能收到和谐效果重彩构成若用相当饱和的鲜艳色彩或者明度较低的深暗色彩组成画面,能使画面产生浓郁的色彩效果,形成重彩画面用饱和度很高、很纯正、又不过亮或过暗的色彩构成画面,并利用柔和散射的正面光照明运用很浓艳的色光照明被摄体利用较重、较暗的色彩组成画面 故意减少曝光量淡彩构成利用一些颜色较浅、明度较高、不够饱和的色彩相互配置在一起,组成画面高调构成运用明度很高的色彩,如黄、白、浅橙等,配置在一起组成画面,能明快、晶莹、清透、悦目的色彩效果,形成高调画面低调构成选用深暗沉重、明度很低的色彩,如深蓝、绛紫等色彩组成画面,或者在一幅照片中用大面积的黑色、深灰色占据画面景别与角度角度决定的三种关系距离关系,也就是画面透视关系。距离越近,画面透视越大,反之越小。方向关系,画面的背景关系。镜头的方向变化是丰富的、随意的,但是要有内容。高度关系,也就是我们最常认为的仰拍、俯拍、平视。距离关系:近大远小的体现方向关系:画面的背景关系,内容优先的法则高度关系:仰视尊敬、崇拜、平视自然、生活化、俯视鄙视、丑化景别的镜头意义景别是一种外在的语言形式,它替代人眼成为镜头引导观众视线的外在形式。景别是镜头画面空间的表达形式,开阔或拥堵,接近或疏远都在景别中体现。景别是镜头风格和导演风格的体现。景别的分类我们通常对景别的分类有如下的原则: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称之为五级景别。当然我们也有更加细化的分类方式:大远景、远景、大全景、全景、中景、中近景、近景、特写、大特写,称之为九级景别。当然还有一个满景的概念大远景(1/4高度)人物在镜头中所占的比重非常小,我们通常认为人物在这种景别中是点缀的作用,环境的渲染意义更加突出。有利于表现空间距离感,因此更应该突出画面的纵深感和立体感。意境的表达基本上以固定镜头为主,产生静态美感,如果运动也要控制节奏和速度,不宜过快。远景(1/2高度)人物和环境的平衡关系得到改善,显然这是一种人物和环境并重的景别,以谁为重点要视具体的内容而定。远景重在交待人物和环境的关系,因此在拍摄时更应该注重环境对人物的影响。远景适合表达一种比较客观的人物及环境的关系。大全景(3/4)虽然观众仍然可以自由关注人物或景物,但是环境与人物的关系向人物倾斜。大全景用以场景段落的开头,以表达全面的空间关系。人物在景别中的倾向性使之能够影响到前后镜头的组接,要考虑前后镜头的视觉连贯。全景(1/1)全景用以交待人物的形体动作和动作范围,人物是画面绝对的主体,环境只是一种造型的补充和背景虽然人物带头带脚,但是切忌顶天立地。人物在画幅中位置直接决定了其运动的方向和趋势,全景对光线的要求准确、统一。中近景这是一种人物的半身镜头,表现人物腰以上的部分。以表现人物的上肢运动和人物之间的关系为主,这种比中景稍近的景别,主要功能是在电视屏幕上交待人物之间的客观交流关系。近景人物在画面中取胸部以上,并占据画幅面积的一半以上。这种景别人物的眼睛、头部就会成为画面关注的重点,手势动作变成破坏因素。环境空间成为绝对的陪体地位,无法展示具体的细节和清晰的形状。“近景取其质”,主要是具有传神达意的功能。特写表现人物肩部以上的头像或者其他作为整体一部分的构成元素。特写给人接近感,利于表达一种抒情性或情绪交错的效果。特写不能交待环境,因此总是停留在这个景别的段落,容易减弱画面的空间感。大特写完全表现人物或景物的局部画面或者细节画面。重点表现人物细微表情的细节部分以及人物形体、动作的细微动作点。大特写是镜头景别应用中不可或缺的景别方式,具有夸张细节和强烈的视觉引导作用。大特写更加注重选择,要挑选主体最有说服力和造型表现力的部位。全景系列景别的作用全景系列:大远景、远景、大全景、全景抒情的、写意的作用画面强调“势”,画面气氛很重要表现人物“形体”关系空间“实”写大景深、背景实像地平线与人物关系很重要近景系列景别的作用近景系列:中景、中近景、近景、特写、大特写叙事的、纪实的画面强调“质”表现人物“神态”关系空间“虚”写小景深、背景虚化画面构图很重要景别的造型功能视觉的制约性视觉的虚实性视觉的距离性视觉的主次性视觉的刺激性镜头变焦效果和景别处理的关系景别的编辑功能逐步式的景别效果远离式:由近及远;接近式:由远及近跳跃式的景别效果混乱式的景别效果景别的段落呼应景别处理与空间的呼应方向变化和画面形象效果方向的变化是指拍摄视角在水平方向上的变化。在拍摄距离和高度不变的条件下,不同的拍摄方向可以展现被摄对象不同侧面的形象,以及主体与陪体、主体与环境的不同组合关系的变化。拍摄方向分为:正面角度、斜侧角度、侧面角度、反侧角度、背面角度五种。正面角度是指与被摄对象正面成垂直角度的拍摄位置。能够毫无保留地再现被摄体正面形象,对正面具有典型性的形象比较适合。能够保持和观众的“交流关系”,营造庄重、威严的气氛。缺点是画面形式呆板,缺乏立体感,不利于表现动感。斜侧角度是指偏离正面角度,或左或右环绕对象移动到侧面角度之间的拍摄角度。对角线构图是其典型的形式。有利于表达空间透视感或物体立体感。充分利用画面对角线的容量,有扩展和伸展空间的作用。侧面角度是指与被摄对象侧面成垂直角度的拍摄位置。这一角度具有极强的方向感,易于表现动势和事物的轮廓。在多个主体或者主、陪体的构图中,侧面角度善于表现交流感。但是切忌“平分秋色”的局面。反侧角度是指由侧面角度环绕被摄体对象向背后角度移动的拍摄位置。它有反常的意识,往往能将对象的一种特有精神表现出来,具有出其不意的效果。反侧角度能够显示运动前方的内容,也能显示另一种空间感。背面角度是指正对对象背后的拍摄位置。这种间接表现的方式,具有引导观众联想和思考的作用,具有很强的参与感。具有悬念的作用。具有借实写意的效果。能够含蓄的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角度的基本功能夸大、强化原有场景空间的透视关系。体现人物位置关系及叙事关系。表达人物形象。主观及视觉形式处理。决定影像视觉形式风格。摄影角度运用中注意的问题摄影镜头的感觉和人的视觉是不同的,我们要努力挖掘属于镜头独特的表现力。角度的问题,另一个值得关注的内容是视角的转换,所谓视角的转换就是改变我们以往看待事物的角度,从一个全新的角度重新审视我们已经司空见惯的现象和选题。 角度的选择首先要关注被摄主体的特征。角度的选择应从全篇视觉造型风格的整体出发来决定细节。注重角度的变化,调整观众的视觉注意力,形成视觉变化规律和节奏。人物拍摄角度变化范围不宜过大。完全控制在稍俯、稍仰角度是最佳选择。空间感线性透视概念: 利用线条在平面上表现立体空间的方法;规律: (1)物体的影像近大远小; (2)物体有规律排列形成的线条或互相平行的线条,由近及远有向中间汇聚的趋势;强化线性透视的方法: (1)拍摄方向:斜侧面角度; (2)拍摄高度:仰拍和俯拍;(3)拍摄距离:近距离;(4)镜头焦距:短焦距镜头。空气透视概念: 也叫影调透视、阶调透视,是由于远近景物周围空气介质的厚薄不同而产生的不同色调和明暗现象; 强化空气透视的方法: (1)空 气 介 质;(2)光 线 : 逆 光、侧 逆 光; (3)前景:利用暗而深的前景;(4)景深控制:形成近实远虚的效果;(5)滤光片:如蓝镜、雾镜、柔光镜。 立体感 一、拍摄角度:斜侧面、仰拍和俯拍;二、光 线 :侧 光 、 斜 侧 光 ; 三、背 景:与主体明暗色彩有对比。 质 感粗糙表面物体;物体特性: (1)表面凹凸不平;(2)对光线漫反射;拍摄方法: 侧光、斜侧光照明。光滑表面物体 ; 物体特性: (1)对光线混合反射; (2)物体表面有局部高光;拍摄方法: (1)斜侧角度的散射光照明;(2)保留物体表面的高光。透明的物体 ;物体特性: (1)能够透光; (2)物体表面有亮度不均的光斑;拍摄方法: (1)逆光、侧逆光照明;(2)面向镜头一面给与柔和的辅助光;(3)表现透明物体后面的事物。镜面的物体物体特性:(1)对光线单向反射; (2)物体表面有亮度极高的光斑,不同区域反差大;拍摄方法:(1)非常柔和的散射光照明;(2)提高环境景物亮度,缩小亮暗间距; (3)表现物体表面的高光;(4)表现镜中影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