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上海高考语文卷附答案

上传人:xgs****56 文档编号:10848922 上传时间:2020-04-1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0.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上海高考语文卷附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7年上海高考语文卷附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7年上海高考语文卷附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年上海高考语文卷1、 积累应用 10分1. 按要求填空。(5分)(1) 此地有崇山峻岭, 。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王羲之兰亭集序)(2) ,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辛弃疾 登建康赏心亭)(3) 柳永雨霖铃中,“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两句,直抒胸臆,感情深厚;陆游书愤中,也有直抒胸臆的一联是:“ , ”。2. 按要求选择。(5分)(1) 小明做事马虎,他想写一句话来警醒自己,以下句子合适的一项是( )(2分)A. 愚者千虑,必有一得B.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C. 患生于所忽,祸起于细微D.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2) 填入下段空白处的词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吴人的祖先很会唱歌,这是人所共知的。 ,而且被民间文艺工作者收集保存。可是吴地的舞蹈呢?我们的祖先的那种伴有呜呜歌声的舞蹈哪里去了呢?A. 吴歌、白茅山歌从古到今都会有人唱B. 吴歌、白茅山歌有人从古到今都会唱C. 有人从古到今都会唱吴歌、白茅山歌D. 从古到今都有人会唱吴歌、白茅山歌二 阅读 (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常识与理论依据我们的常识,桌面是光滑的,物理学的理论却告诉我们,桌子是由原子组成。原子之间有间隙,桌面其实坑坑洼洼。很多人疑惑:理论和常识冤家碰头时,我们是该相信理论还是该坚守常识?其实,理论和常识很难笼统地拿来比较。因为平时说的“常识”一词,所称的内容十分繁杂。鲸鱼是一种鱼,这份常识保存在“鲸鱼”这个词里,但鲸鱼是哺乳动物,这也是大家都知道的常识。太阳东升西落是常识,而地球围着太阳转也是常识。为了区分,我们把“鲸鱼是哺乳动物”“地球围着太阳转”这一类常识称做“科学常识”。本文要讨论的常识,是指来自日常经验的常识而非科学常识。“常识”这个词也不能指称错误的东西,错误与否不以科学为标准,而以日常经验为标准,一旦发现某些原本相信的东西不符合日常经验,我们也就不再称之为“常识”。常识是由正常的情况培养起来的。我们看到水往低处流,火焰向上窜,那就是水往低处流,火焰向上窜。常识并非没有道理。金星、牛郎星都是星星,而太阳、月亮不是,其中的道理是明显的。鲸鱼和鲨鱼是一类而不与老虎同类,道理也是明显的。常识通常是以事实的方式给予我们的,我们接受这些事实,同时就逐渐明白了其中包含的道理。当出现反常情况时,我们会寻求将反常转化为正常。这就是常识解释。爹妈个子大,子女也大,这是正常情况。爹妈个子大,孩子怎么这么矮?小时候没吃的,营养不够,这也是正常情况。常识解释并不总是奏效。出现月食是月亮被天狗咬了,就像月饼被咬一口就会却一块,这当然是常情。但天狗是为月食特设的:不咬月亮的时候它在干什么?为什么每次咬了月亮还必定吐出来?至于细致、系统观测到的现象,仪器观察和实验产生的结果,常识不知道这些事,当然更谈不上由这些事形成什么道理。理论家知道这些事情,而且特别关注这些事情,恰恰是因为常识不能为它提供良好的解释。异常的事情特别能显示理论的解释力。理论的解释不是凭空而来。理论靠什么提供解释?靠讲道理。从何处讲道理?从常识。除了包含在常识里的道理,还能从哪里找到道理?还有什么我们能够理解的道理?理论家在成为理论家之前先得是个普通人,是个常人。爱因斯坦说的“科学整体无非是日常思考的精致化”,也是在这个方向上说的。理论所依据的道理来自常识,但是理论解释不同于常识解释。常识包含的道理并不提供对世界的整体解释。“两小儿辩日”中,一小儿说太阳早上比中午近,因为看东西近大远小,一小儿说中午离我们更近,因为发热体近热远冷,连孔子也“不能决”。这个故事,妙就妙在找到一个焦点,让常识在两个道理狭路相逢。而理论专为整体解释而生。所谓整体解释,就是同一道理既解释了正常现象,也解释了反常现象。理论家为了提供整体解释,必须把包含在常识中的种种道理组织成系统。他必须格外重视其中的某些道理,把它们上升为原理,通过种种延伸和变形,从中再得出更多的定理。理论的系统性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减少原理的数目,二是用推理把原理和定理联系起来。理论家的思考并不古怪,但他会用我们都明白的思考和推理引出让我们大吃一惊的结论。可见,理论和常识无所谓谁更正确,只是理论用整体上的道理对世界做出整体解释,把我们对世界的识见带到更深或更高的层面。3. 第段画线的词语“冤家碰头”在文中指的是 。(2分)4. 对第段画线句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这两个反问句表明了理论对异常的事情很有解释力。B. 这两个问句以困惑的语气表现作者对天狗食月的疑问。C. 这两个问句能引发读者对天狗食月这一解释的思考。D. 这两个问句展现了理论家们研究月食现象的思路。5. 第段提出“常识包含的道理并不提供对世界的整体解释”的观点,并用“两小儿辩日”一例加以证明,请具体分析这一例子是如何证明观点的。(3分) 6. 下列对“理论”这一概念的理解与文意相符的一项是( )(3分)A. 爱因斯坦认为理论的解释比常识解释更系统。B. 在理论中,原理是比定理更为基础的道理。C. 能用来解释反常现象的一组道理就是理论。D. 理论解释优于常识解释,因为前者有推理。7. 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5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15分)相思 贾平凹 一个盒子,是原竹做成的,竹节的部分截下来,打磨,雕琢,玲珑剔透得万般可爱了,上边装一块活动的玻璃,这便是你的珍藏了。下了班,或者吃着饭,或者要睡觉去,这盒子就放在你的手心,你屏住气,专注地凝视,高度的近视使你不得不贴得盒子那么近,以至口鼻的热气在玻璃上哈出一层水珠。盒子里边是一只蟋蟀,长长的腿,细细的触须,但比蟋蟀小多了,小到了五倍,十倍,浑身金黄,像是一片跃动的金砾。于是,你不自觉地就哼起评弹调来,在这漠漠的戈壁滩上,空气的流通是没有任何阻碍的,评弹调就游丝一般的,铮铮飘远。唉,你是个粗糙的人,那额角,那鼻头,那方方的下巴颏子,使人想象着本不是长出的,是用斧子砍出来的,除了两个眼镜片子,你身上还有闪亮的物件吗?头发总是乱的,胡子被剪刀铰得七长八短,你应该是一个放形骸外的角色,竟偏偏玩这种玩意儿?!你说,这是黄蛉,是你从老家带来的。这使人多么不理解!你的老家在苏州,苏州,是何等样一个美妙的地方啊,你生在那里,长到十九岁,大学毕业后就到大西北来了。大西北是寸草不生的玄武岩山,是有孤烟直长的大沙漠,你是学地质的,帆布做成的偌大的地质挎包在肩上,你已经奔波了二十年。二十年的帐篷,在沙山沙海里,犹如一叶小舟,冷月弯弯地照着,苏州城外的寒山寺的钟声,是能“夜半到客船”吗?妻子,那位如花似玉的美人儿,在望着你,相思的网撒满了脸面,她在打捞着远去的一颗爱的心。你每年回去一次,每一次在门前植一丛慈竹,但是,你又走了,留给她的是一丛一丛竹叶的“个”字。孩子已经六岁了,他的记忆里,你只是一个照片上的平面人,他在你植的竹园里喊着“爸爸”,你不能回答,你的竹园里却生殖了无穷无尽的黄蛉,它们在鸣叫着,“蛐蛐”的,那是你的神经,是你的精灵,是你的乡思乡音。所以,她捉住一只,装在这精巧的盒子里,在你再一次回去的时候,送给了你吗?一个竹子做成的盒子,一个盒子里装着的黄蛉,便和你从苏州出发,八千里路云和月,你们一起生活在了大西北。你或许冷了不知道添衣,热了不知道减衣,但你却明明白白提醒自己:黄蛉的生存是要有一定的温度的。冬天里,大家坐在钻机下休息,都点着烟吸,你不会吸烟,就从怀里掏出黄蛉来看。这黄蛉盒子你不装在贴身的衬衣兜里,你担心体温会热坏它,你又不肯装在大衣的外兜,害怕风寒冻坏,你花费了三个钟头,拙手拙脚地在大衣内侧大针脚缝一个小口袋。夜里,一盏孤灯伴着你,你画着图纸,鉴定着矿石,你常常把吃饭忘掉了,当炊事员送来晚饭,你总是疑惑地说:“我还没吃饭吗?”但你忘不了给黄蛉喂食,它只吃苹果,每次只削切豆粒大一点放在里边,这苹果却同你的仪器、书籍一样重要,你是专意让人从内地带买来的。现在,七斗星已经斜了,银河里风平浪静,你要睡下了,你便要将黄蛉盒子轻轻放在枕头底下,并不是枕头底下,你怕枕头的重量压了它。往被窝里放,又怕被窝热气烫了它。你用枕巾盖住,放在你的脖子下。这是你最惬意的时候,万籁俱寂,你,听见了黄蛉的“蛐蛐”声,那是世界上最微弱的声音,也是最清脆的音乐,是金石之响,是心律之韵。你于是就入了梦里。啊,你是梦见了你的妻子吗?梦见了你的儿子吗?在这么深的夜里,月光静泻,风儿没有起,狗儿没有咬,你的妻子打着灯笼正站在竹园边上,你的儿子,蹑手蹑脚进了竹园,竹叶上的露珠滑下来,落在他的头上,他穿着一身雪白的衣服,像一个幽灵,往竹丛里走。立即,无数的黑点溅满了他的全身,他快活地大叫,你的妻子就跑来,用一只玻璃杯子,对着那白衣上的黑点一罩,黑点便弹进去,一只黄蛉就捉在儿子手中拎着的土瓷罐里了。他们捉了好多好多的黄蛉,母子围着土瓷罐,就听着那“蛐蛐”的生命之歌。妻子说:“这歌子是唱给你爸爸的,这歌子在召唤着你的爸爸。”于是,在你的脖子下,在你的耳膜下,“蛐蛐”的声音叫得更响了,更清了,你听见了这爱情的召唤,这家庭的召唤。第二天早上,你爬起来,背起帆布做成的偌大的地质包,你又去找金子了。你依稀还记得夜里的梦,说:“是的,我是要回去的,要回去就得加紧我的工作!”8. 把帐篷比喻成“小舟”形象生动,而从第段画线句整体来看,“小舟”这一喻体的选择另有巧妙之处,请加以赏析(4分) 9. “黄蛉”在文中有重要作用,请加以赏析。(4分) 10. 本文运用第二人称来指称主人公,请赏析其表达效果。(3分) 11. 评析本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的意义。(4分)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14题。(15分)广陵赠别 唐李白玉瓶沽美酒,数里送君还。系马垂杨下,衔杯大道间。天边看渌水,海上看青山。兴罢各分袂,何须醉别颜。12. 这首诗共有几个字押韵?正确的一项是( )(1分)A.两个 B.三个 C.四个 D.五个13.以下评价适合于本诗的一项是( )(2分)A.含蓄委婉 B.雄奇瑰丽 C.高亢豪放 D.明快俊逸14.本诗是怎样抒写临别情感的?请结合内容加以赏析。(5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5-20题。(18分)李大亮,雍州泾阳人,少有文武才干。隋末,在东都与李密战,败,同辈百余人皆就死,贼帅张弼见而异之,独释与语,遂定交于幕下。义兵入关,大亮自东都归国,授土门令。属百姓饥荒,盗贼侵寇,大亮卖所乘马分给贫弱,劝以垦田,岁因大稔。躬捕寇盗,所击辄平。时太宗在藩,巡抚北境,闻而嗟叹。其后,胡贼寇境,大亮众少不敌,遂单马诣贼营,召其豪帅,谕以祸福,群胡感悟,相率前后降者千余人,县境以清。高祖大悦,以功赐奴婢百人。大亮谓曰:“汝辈多衣冠子女破亡至此吾亦何忍以汝为贱隶乎?”一皆放遣。贞观元年,出为凉州都督,以惠政闻。尝有台使到州,见有名鹰,讽大亮献之。大亮密表曰:“陛下久绝畋猎,而使者求鹰。若是陛下之意,深乖昔旨;如其自擅,便是使非其人。”八年,为剑南道巡省大使。十七年,晋王为皇太子,东宫僚属,皆盛选重臣。以大亮兼领太子右卫率,俄兼工部尚书,身居三职,宿卫两宫,甚为亲信。大亮每当宿直,必通宵假寐。太宗尝劳之曰:“至公宿直,我便通夜安卧。”其见任如此。大亮虽位望通显,而居处卑陋,衣服俭率。至性忠谨,虽妻子不见其惰容。每怀张弼之恩,而久不能得。弼时为将作丞,自匿不言。大亮尝遇诸途而识之,持弼而泣,多推家产以遗弼,弼拒而不受。大亮言于太宗曰:“臣有今日之荣,张弼力也。”太宗遂迁弼为中郎将,俄代州都督。时人皆贤大亮不背恩,而多弼不自伐也。寻遇疾,太宗亲为调药,驰驿赐之。卒,时五十九。亲戚孤遗为大亮所鞠养,服之如父者十五人。太宗为举哀于别次,哭之甚恸,废朝三日。赠兵部尚书、秦州都督,谥曰懿,陪葬昭陵。(旧唐书李大亮传)15.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1) 贼寇境( ) (2)见有名鹰,讽大亮献之( )16. 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1) 大亮杀所乗马,以与之宴乐( )A. 送给 B.和,同 C.参加 D.帮助(2) 每称大亮之节,可以当大位( )A. 接受 B.担任 C.适合 D.把守17. 第段画线句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A. 汝辈多衣冠 / 子女破亡至此 / 吾亦何忍 / 以汝为贱隶乎?B. 汝辈多衣冠子女 / 破亡至此 / 吾亦何忍 / 以汝为贱隶乎?C. 汝辈多衣冠 / 子女破亡至此 / 吾亦何忍以汝为贱隶乎?D. 汝辈多衣冠子女 / 破亡至此 / 吾亦何忍以汝为贱隶乎?18. 把第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6分)大亮尝遇诸途而识之,持弼而泣,多推家产以遗弼,弼拒而不受。 19. 第段画线句反映了太宗怎样的心情?下列选项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A. 欣慰 B.自豪 C.感动 D.庆幸20.第段中“劝降敌人”和“遣散奴婢”两件事分别反映了李大亮 和 的特点(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13分)进学斋记(宋)张耒古之君子,无须臾而不学,故其为德无须臾而不进。鸡鸣而兴,莫夜而休,出则莅官 治民、事师友、对宾客,入则事其亲、抚其家、教其幼贱,无须臾之间不习其事、学其理。 观天地之道,察万物之理,以究道德之微妙,未始有顷刻之休,是故其德日进而不可止。古之君子,饮食、游观、疾病之际,未尝不在于学。士会食而问肴烝,则饮食之际未尝不在学也。曾皙风乎舞雩咏而归,则游观之际未尝不在学也。曾子病而易大夫之箦,则 疾病之际未尝不在学也。今之所谓学者,既剽盗其皮肤,攘掇其土苴,比于古之人大可愧 矣。冠而仕则冠而弃之,壮而仕则壮而弃之。故后世之君子大抵从仕数年,则言语笑貌嗜欲 玩习之际,比之进取之初以儒自名者,固已大异矣。元丰之乙丑,余宦于咸平,治其所居之西,即其旧而完之。既洁新矣,于是取诗、 书、古史陈于其中,暑则启扉,寒则塞向,朝夕处乎其中。余惰者也,故取古之道而名之曰“进学”,而书其说,庶朝夕得以自警焉。注士会:春秋时晋国卿士。土苴:糟粕。21.可填入第段方框处的虚词是()。(1分)A.之B.其C.则D.以22.对第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A.提出古人时刻学习而道德日进的观点,列举生活事实,从正反两方面来阐述。B.提出古人时刻学习而道德日进的观点,从古人为学和道德日进两方面来阐述。C.提出古人时刻都在完善道德的观点,以出入之际坚持“进学”的事实来阐述。D.提出古人时刻都在完善道德的观点,以古人仰观俯察探究事理的事实来阐述。23.对第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后世君子为官数年后往往言行志趣迥异于前。B.后世君子往往留恋官场,无意追求修身进学。C.后世君子大多数会贪求世俗享乐,忘记本心。D.后世君子踏入仕途后往往进学之心消磨殆尽。24.分析第段所用论证方法的作用。(4分) 25.分析第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3分) 三 写作 70分26. 预测,是指预先推测。生活充满变数,有的人乐于接受对生活的预测,有的人则不以为然。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2017上海卷参考答案一 积累应用 10分1. (5分)(1) 茂林修竹 (2)遥岑远目 水龙吟 (3分)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2. (5分) (1)C (2)A二 阅读 70分(一)16分3. (2分)(1)发生冲突(2)相矛盾4. (3分)C5. (3分)答案示例:“两小儿辩日”中有“近大远小”“近热远冷”两条常识。它们单独来看都是正确的,但在判断太阳离地远近时,却会得出不同结论,表明常识包含的道理只能解释相关现实的一部分,由此证明常识包含的道理并不提供对世界的整体解释。6. (3分)B7.(5分)答案示例:文章先给出讨论对象,即常识和理论;然后明确讨论对象,将“常识”界定为“来自日常经验的正确认识”,在此基础上展开论证,得到“常识解释有局限因而需要理论”“理论的道理来自常识”“理论解释更具整体性”三个观点;最后得出结论,即常识和理论都正确,不过理论能对世界做出整体解释。(二)15分8. (4分)答案示例:画线句中的“小舟”与冷月清辉下广袤的沙丘沙海形成对照,苍凉辽阔的环境突显帐篷的微小,表现主人公的孤独;“小舟”又让人联想到“夜半钟声到客船”的诗句,想象寒山寺的钟声跨越万里,慰藉主人公的相思之苦。选择“小舟”作为喻体,能将沙漠、冷月、客船、家乡钟声巧妙联系起来,营造出深邃悠远的意境。9. (4分)答案示例:“黄蛉”是全文线索,文中人物的活动以黄蛉为中心展开;“黄蛉”是相思之情的凝聚物,既寄托了主人公对妻儿的思念,也寄托了妻女对远方亲人的思念。10. (3分)答案示例:本文用第二人称指称主人公,仿佛与主人公就在同一场合,拉近了双方的距离;也让读者在阅读时更容易产生代入感,易于体会主人公的心理和情感。11. (4分)答案示例:本文表现了主人公个人情感与报效祖国的社会责任感的融合,在当下社会,有很好的教育和激励作用。生活、工作中,当个人情感和社会责任感有所冲突时,我们应当承担社会责任 ,对事业不懈追求,同时心存个人情感,不忘家人。(三)8分12. (1分)C13. (2分)选D,得2分;选C,得1分14.(5分)答案示例:本诗的前两联写饮酒送别,“数里送君还”中的“数里”,写出了别情的深厚。第三联借景写情,以壮阔的景色写出送别时的洒脱。尾联直接抒情,表达了不须因离别而醉酒,也体现了洒脱的情怀。(四)18分15. (2分)(1) 侵犯 (2)用言语暗示16. (2分)(1) A (2)B17. (2分)选D得2分,选B得1分18. (6分)答案示例:大亮在路上遇见张弼,认出了他,拉着张弼掉下眼泪,为这么晚找到他而遗憾。(大亮)大量地拿出家产送给张弼,张弼拒绝了,没有接受。19. (2分)A20. (4分)有勇有谋,宽厚仁爱(五)13分21.(1 分)D22.(2 分)B23.(3 分)A24.(4分)答案示例:第段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作者列举士会等例,论证古之君子饮食、游观、疾病之际都在进学修身的观点;再以后世君子与古之君子作对比,论证后世君子不如古之君子能坚持进学修身。25. (3分)答案示例:第段画线句点明进学斋命名的来由,照应文章标题,表明本文的写作目的,勉励自己勤于进学。三 作文 70分(略)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