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课题3 溶质的质量分数5分钟训练1.对5%的食盐溶液含义的解释错误的是( )A.100克水中溶解了5克食盐 B.100克食盐溶液中含有5克食盐C.将5克食盐溶于95克水中所得溶液 D.该溶液中溶质与溶液的质量比为120解析:5%的食盐溶液是指100克溶液中含有5克溶质食盐。A项中溶液的质量分数为4.76%而不是5%。答案:A2.从1升10%的硫酸溶液中取出100毫升这种溶液,则100毫升硫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A.1% B.10% C.11.1% D.9%解析:溶液具有均一性,溶液的均一性是溶液的基本属性,与溶液的体积无关。答案:B3.将M克食盐溶液蒸发掉全部水得食盐m克,则M克食盐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 A.100% B.100%C.100% D.100%解析:根据溶质和溶液的定义以及溶液质量分数的定义得100%。答案:A4.在100克的稀硫酸中加入质量分数为20%的硫酸溶液100克,使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为12%,则原稀硫酸的质量分数是_。解析:根据溶质守恒可知,令原溶液的质量分数为x,则:(100 gx+100 g20%)/200 g=12%,则x=4%。答案:4%10分钟训练1.根据你对溶液组成的认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的质量等于溶质与溶剂的质量之和B.20 mL浓硫酸与80 mL 水混合后得到100 mL稀硫酸C.20 g氯化钠完全溶于100 g水中,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为20%D.20 mL酒精放入盛有80 mL水的烧杯中,所得酒精溶液的质量分数为20%解析:溶液质量可以相加,溶液的体积不能相加,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的比值。答案:A2.用密度为1.03 gcm-3,质量分数为5%的食盐溶液配制成50 g质量分数为1%的食盐溶液,其操作顺序为( )A.量取溶解计算 B.称量溶解计算C.计算称量溶解 D.计算量取溶解解析:首先进行计算,看需要密度为1.03 gcm-3,质量分数为5%的食盐溶液的体积多少毫升,需要蒸馏水多少毫升(蒸馏水的密度为1 gmol-1)。然后根据计算结果进行溶液的量取,最后把量取的两液体混合。即得到50 g质量分数为1%的食盐溶液。答案:D3.下列溶液中,可以看作水作“溶质”的溶液是( )A.78%的酒精溶液 B.36.5%的盐酸C.5%的食盐水 D.20%的硫酸铜溶液解析:78%的酒精溶液中,主体物质是酒精,少量物质是水,因此溶质可看作水,溶剂是酒精;36.5%的盐酸、20%的硫酸铜溶液和5%的食盐水中,主体物质是水,溶质分别是氯化氢、硫酸铜和食盐。答案:A4.将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氯化钠溶液逐渐加水稀释,符合溶质质量分数变化规律的示意图是( )解析:溶液中加水稀释,溶剂增加,溶质质量分数逐渐减小,所以A项是正确选项。答案:A5.配制质量分数为20%的某盐溶液,需向100 g水中所加盐的质量是( )A.20克 B.25克 C.10克 D.40克解析:令加入盐的质量为x,则x/(100 g+x)=20%,x=25 g。答案:B6.要配制质量分数为20%的硫酸溶液,需用质量分数分别为60%、10%的硫酸溶液的质量比为( )A.13 B.15 C.16 D.14解析:利用溶质守恒来解。令需要质量分数为60%的硫酸溶液的质量为x,需要质量分数为10%的硫酸溶液的质量为y,则:(60%x+10%y)/(x+y)=20%。解上述关系得:x/y=14。答案:D7. 10毫升,密度为1.84 gmL-1、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倒入20毫升水中搅拌均匀,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计算式正确的是( )A. B.C. D.解析:根据质量分数的定义。列式为。答案:A8.配制30的浓硫酸溶液500 g,需密度为1.84 gcm-3的98的浓硫酸_毫升?解析:首先必须明确此题实际上是有关溶液稀释的计算,同时要进行密度与质量的换算。设需98的浓硫酸质量为x,因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可得:98x50030153.06 g体积=83.19 mL答案:83.19 mL30分钟训练1.实验室有下列仪器: 烧杯 量筒 药匙 托盘天平 玻璃棒 漏斗 蒸发皿。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必须用到的仪器是( )A. B. C. D.全部解析:根据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实验步骤是计算;称量:用到托盘天平、量筒;溶解:用到烧杯、玻璃棒、药匙。答案:A2.在实验操作中如果不慎将浓硫酸沾到皮肤上,应立即用布擦拭并用大量的水冲洗,然后涂上4%左右的碳酸氢钠溶液。配制200 g质量分数为4%的碳酸氢钠溶液,需要碳酸氢钠的质量为( )A.4 g B.8 g C.192 g D.200 g解析:根据公式: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计算,即可得出结果。答案:B3.为了救治病人,需要配制生理盐水(质量分数为0.9%)1000 g,下列配制过程正确的是( )A.只需要托盘天平和量筒两种仪器 B.用托盘天平称取9 g氯化钠C.配制生理盐水可以用粗盐 D.用量筒量取1 000 mL水解析:利用固体溶质配制溶液,步骤为:计算所需固体的质量和水的质量,称量固体溶质的质量并量取蒸馏水的体积,溶解。应该使用托盘天平、烧杯、量筒、玻璃棒。水的体积应该为991毫升。配制时只能使用精盐。答案:B4.医生给病人输液时,常用葡萄糖注射液。下图为葡萄糖注射液的部分标签图,根据图示内容完成下列问题:(1)配制一瓶这样的葡萄糖注射液需葡萄糖_ g,需水_mL。(2)此瓶葡萄糖注射液的密度为_ gcm-3。(3)现要配制10 kg这种葡萄糖注射液,需用葡萄糖_ g。解析:葡萄糖注射液是常用的溶液,为含葡萄糖5%的注射液。(1)看标签可知葡萄糖为25 g,水为500 g-25 g=475 g。(2)稀溶液的密度看成是水的密度,为1 gcm-3。(3)根据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答案:(1)25 475 (2)1 (3)5005.在某温度时,现有一杯盛有50 g质量分数为20%的硝酸钾溶液,分析在下列情况下各种量的变化,并填写下表: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质量质量分数加入20g水蒸发掉20g水将溶液倒出20g解析:依据溶液的组成,溶液质量等于溶质质量与溶剂质量之和,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以及溶液的均一性即可得出答案。答案:(1)不变 增加 增加 变小(2)不变 减小 减小 变大(3)变小 减小 减小 不变6.指出下列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1)硫酸铜溶液中,溶质是_,溶剂是_。(2)将二氧化碳通入水里形成的溶液中,溶质是_,溶剂是_。(3)70 mL酒精和30 mL水互溶后形成的溶液中,溶质是_,溶剂是_。解析:本题可根据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区分方法判断。答案:(1)硫酸铜 水 (2)碳酸 水 (3)酒精 水7.现有下列四种原料:氯化钠晶体;蒸馏水;20%氯化钠溶液;2%氯化钠溶液。如果选择上述原料配制50 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请你将设计的配制方案填写在下表中。序号配制方案(只需说明所需各种药品的用量)方案(1)方案(2)方案(3)解析:可以利用溶液的配制方法,再进行计算。答案:方案(1)NaCl晶体5 g,蒸馏水45 g方案(2)25 g 20%的NaCl溶液,25 g蒸馏水方案(3)22.2 g 20%的NaCl溶液,27.8 g 2%的NaCl溶液8.在盛有100 g稀盐酸的烧杯中放入10 g碳酸钙粉末,一段时间后恰好完全反应。请完成下列问题:(1)在稀盐酸中,溶质的化学式是_,其质量为_ g,溶剂是_,其质量为_g。(2)反应完全后,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的质量为_ g。(3)反应完全后,在所得溶液中,溶液的名称是_,其溶液的质量为_ g,溶质的化学式是_,其质量为_ 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解析:稀盐酸是氯化氢气体溶于水形成的,其溶质、溶剂质量可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CO2、CaCl2质量也可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出来。答案:(1)HCl 7.3 水 92.7 (2)4.4(3)氯化钙溶液 105.6 CaCl2 11.1 10.5%9.下图所示为配制100 g质量分数为5%的硝酸钾溶液操作过程示意图:请完成下列问题:(1)B操作中应称量硝酸钾的质量为_ g,放好游码和砝码后,向托盘上加硝酸钾时,若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左边,接下来应进行的操作是:_。(2)D操作应选用_mL的量筒(填“10 mL”或“100 mL”),量取水_mL,量筒必须放平稳,视线要与量筒内_保持水平。(3)E操作的目的是_。解析:依据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配制方法解答。答案:(1)5 减少一些硝酸钾固体,直至天平平衡(2)100 95 凹液面的最低处(3)加快硝酸钾固体的溶解10.抗击“非典”,学以致用。现需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0.5%的过氧乙酸对地面、墙壁、门窗进行消毒。(1)查阅资料:过氧乙酸在常温下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易挥发,易溶于水和醋酸。它对呼吸道黏膜有刺激性,高含量的过氧乙酸对皮肤有腐蚀性。(2)实验用品:水(把水的密度近似看成1 gcm-3)、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过氧乙酸(密度为1.026 gcm-3)、量筒、塑料桶、木棍、口罩、眼镜、橡皮手套。(3)实验(配制)步骤:计算配制比例:将200 mL 20%的过氧乙酸稀释为0.5%的过氧乙酸,需要加水的体积为_ mL,过氧乙酸与水的配制比例为_;配制时要戴好防护用品,因为过氧乙酸有_性;应用规格为_mL的量筒量取20%的过氧乙酸,并倒入塑料桶里,按比例加水,用_搅拌后,盖好桶盖待用。(4)反思应用:过氧乙酸(填“能”或“不能”)_用铁制容器盛装,原因是_;不慎让高含量的过氧乙酸沾到皮肤上,应该如何处理?_。解析:根据溶质质量分数计算公式、过氧乙酸的物理性质以及化学性质即可解答此题。答案:(3)7 800 139 挥发性和腐蚀性 200 木棍(4)不能 过氧乙酸会与铁发生反应 可立即用大量的水冲洗 5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