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第一学期期中检测化学试题

上传人:xiao****017 文档编号:10567720 上传时间:2020-04-13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九年级第一学期期中检测化学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人教版九年级第一学期期中检测化学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人教版九年级第一学期期中检测化学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九年级第一学期期中检测化学试题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单选题1 . 携手共建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是大家共同的愿望。下列做法与上述主题不相符的是( )A重复使用塑料袋B垃圾分类回收C提倡使用一次性餐具D用清洗衣服的水冲厕所2 . 对于化学反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MnO2加快了反应速率B氯酸钾中钾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3:8C反应后,固体减少的质量等于生成O2的质量D参加化学反应的氯酸钾,其所含氧元素的质量等于生成O2的质量3 .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实验结束后剩余的药品放入原瓶B滴瓶的滴管使用完立刻用水洗净C给烧杯中的液体加热时需放置在石棉网上D加热时所盛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2/34 . 下列反应中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A氢氧化钙氧化钙+水B酒精 +氧气二氧化碳+水C氢气 + 氧气水D氯化铵氯化氢 + 氨气5 . 建立模型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有关模型正确的是( )A原子结构模型B物质分类模型C地壳中各元素含量D空气组成模型6 . 下列化学反应属于分解反应且反应中有元素化合价变化的是ACH4+2O2CO2+2H2OBH2CO3= CO2+H2OCBaCl2+2AgNO3= 2AgCl+Ba(NO3)2D2H2O22H2O+O27 . 2015年5月16日,山西省阳城县某化工有限公司发生一起二硫化碳(CS2)泄漏事故。二硫化碳是一种易挥发、易燃、有毒、难溶于水的液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二硫化碳中硫的化合价为-2价,它属于氧化物B二硫化碳的化学性质很稳定,很难发生化学反应C二硫化碳是一种重要的化学试剂,应该密封保存D二硫化碳泄露后,可用水稀释溶解除去8 . 下表各组中,实验操作和目的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A加热试管时,先均匀加热后集中加热防止试管炸裂B量取液体时,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防止读数误差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铁丝绕成螺旋状使热量集中,利于反应进行D用双氧水制氧气时,加入少量二氧化锰增加氧气产量AABBCCDD9 . 如图为某原子结构模型的示意图,其中a、b、c是构成该原子的三种不同粒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决定该原子种类的粒子是cB原子中a与c的数目一定相同C原子中a与b的数目不一定相同D原子的质量集中在a和c上10 . 在野外和灾区可用下列几个步骤将河水转化成饮用水:化学沉降(用明矾)消毒杀菌(漂白粉)自然沉降加热煮沸,以上处理过程最合理的顺序是ABCD11 . 下列变化仅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A百炼成钢B刻舟求剑C金属锈蚀D钻木取火12 . 推理是学习化学的一种方法,以下推理合理的是( )A氧化物中含有氧元素,所以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都是氧化物B置换反应有单质生成,所以有单质生成的反应一定是置换反应C元素是指具有相同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所以具有相同质子数的粒子一定是同种元素D化学变化中有其他物质生成,,所以有其他物质生成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13 . 下列化学用语表示离子的是( )H2O2;Si;SO42;。ABCD14 . 下列对生产、生活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A铝锭难被压缩,因为铝原子间没有间隙B在花园里可嗅到花香,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C石油气加压后贮存在钢瓶中,因为气体分子体积很小D温度计里的汞柱下降,因为原子随温度的降低而变小15 . 溶液一定是( )A化合物B单质C混合物D纯净物16 . 课堂上,老师给出了a、b、c、d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同学们畅所欲言,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其中观点不正确的是A甲同学B乙同学C丙同学D丁同学17 . 某纯净物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和水,由此推断,该物质的组成中一定含有的元素是( )A氢和氧B硫和氧C氢和硫D硫、氢和氧18 . 学习化学的一种方法是推理,以下推理正确的是( )A氧化物一定含氧元素,则含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B阳离子是带正电的粒子,带正电的粒子一定是阳离子。C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所以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的液体一定是溶液。D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所以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19 . 下列符号既能表示一种元素,又能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还能表示一种物质的是( )AHBO2C2NeDC20 . 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A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B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C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白光D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四氧化三铁二、填空题21 . 判断正误:(1)氢气是密度最小的物质。(_)(2)对水通直流电,生成了氢气和氧气,因此,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_)(3)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氢气,验纯时没听到声音,说明氢气很纯。(_)(4)氢气具有可燃性,火焰呈蓝色。(_)22 . 用化学用语填空:(1)氩气_;(2)两个银原子_;(3)氯化亚铁_;(4)3个氢氧根离子_;(5)过氧化氢中氧元素的化合价_。23 . 食品保鲜可以防止食品腐坏,保持食品的营养和味道。食品保鲜的措施有添加防腐剂、充填气体、放置干燥剂和脱氧保鲜剂等。(1)包装熟食制品常加入防腐剂。丙酸钠是一种食品防腐剂化学式为C3H5O2Na,丙酸钠是由_种元素组成,其相对分子质量为_;(2)小包装糕点类食品常采用充气包装,氮气是常用的充填气体。请你根据氮气的性质写出选用氮气的主要原因是_;24 . “见著知微,见微知著”是化学思维方法。(1)从宏观知微观。50mL水与50mL乙醇混合后,溶液体积小于100mL,微观解释为_;气体X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氮气和水,X分子中一定含有的元素是_(填符号)。(2)从微观知宏观。如图1中微粒A在化学反应中容易_(填“得”或“失”)电子;如图1微粒A、B、C、D、E中,对应单质化学性质最稳定的是_(填编号),属于同一种元素的是_(填编号)甲和乙在催化剂、高温高压条件下反应生成丙,三种物质微观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_。三、实验题25 . 下列是电解水反应示意图和装置。示意图中,“”表示氢原子,“O”表示氧原子。(1)图中表示化合物的是_,表示单质的是_(用序号填空)。(2)所代表的物质是左图中试管(填字母)_中产生的气体,图中A是电源的_(填“正”或“负”)极。(3)为了探究C和D玻璃管分别产生的是什么气体,用燃着的木条分别在两个玻璃管口检验电解反应中产生的气体,观察并记录发生的现象,请填写下表:C玻璃管D玻璃管现象_解释_(4)写出图中反应的化学符号表达式:_。26 . 实验室常用下图所示的装置制取气体和气体性质的验证,请回答:(1)仪器的名称_。(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可选取的收集装置是_(填序号),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3)某同学利用石灰石和盐酸通过装置B、F来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F中有气泡冒出,澄清的石灰水未变浑浊,试分析其可能的原因_。27 . 如图为为实验室常用的实验装置,请回答问题(1)写出装置的名称:a_ _, b_ _(2)组装装置完毕,装药前要;若用AC装置组合制取氧气,实验中观察到水槽中气泡时,开始收集,写出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3)二氧化硫是一种具有污染性的气体,实验室用亚硫酸钠固体和浓硫酸来制取,则进行该反应所选用的发生装置是(填字母),收集二氧化硫选用的是装置,因此可知二氧化硫的密度(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空气的密度,F装置中的氢氧化钠溶液是足量的,原因是(用方程式表示)四、简答题28 . 碳酸氢铵是一种极易溶于水的白色晶体,它受热易分解,生成氨气、二氧化碳和水。请根据以上叙述,回答下列问题:(1)碳酸氢铵的物理性质是_;(2)碳酸氢铵的化学性质是_;(3)往试管里加入碳酸氢铵的仪器是_;(4)加热碳酸氢铵时试管破裂,可能的原因是(写一点即可)_;(5)证明加热后生成物中有二氧化碳气体的方法是_。五、科学探究题29 . 科学探究是奇妙的过程,请你一起参与实验探究,并填写下列空白:(提出问题)小松同学用“双氧水”过氧化氢溶液清洗伤口时,不小心将过氧化氢溶液滴到水泥地面上,发现有大量气泡产生小松联想到自己曾经用二氧化锰做过氧化氢溶液的催化剂,他想:水泥块能否也可做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呢?于是他到附近建筑工地取回一些小水泥块,并用蒸馏水浸泡、冲洗、干燥,进行以下探究:(猜想)水泥块能做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实验验证)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实验一_木条不复燃常温下过氧化氢不分解或分解速率非常缓慢实验二在装有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中加入水泥块,然后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木条复燃_(结论)水泥块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故水泥块能做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讨论与反思)小芳认为:仅凭上述两个实验还不能证明水泥块为过氧化氢反应的催化剂,她觉得还需要增加一个探究实验,探究_(实验步骤)(1)准确称量水泥块的质量;(2)完成实验二;(3)待反应结束,将实验二试管里的物质进行过滤、洗涤、_、_;(4)对比反应前后水泥块的质量(分析)如果水泥块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则说明水泥块可以做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但小华认为,要证明小松的猜想,小芳的补充实验还是不足,还需要补充一个探究实验,探究_第 12 页 共 12 页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二、填空题1、2、3、4、三、实验题1、2、3、四、简答题1、五、科学探究题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