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创新的社会意义

上传人:gbs****77 文档编号:10441423 上传时间:2020-04-1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0.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创新的社会意义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论创新的社会意义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论创新的社会意义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创新的社会意义 论创新的社会意义 【作 者】顾伯平 【作者简介】顾伯平(1954-),男,江苏如皋人,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云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云南昆明650032 【内容提要】创新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社会本性。人们通过创新,造就出崭新形态的物质价值和认识成果。作为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一种基本途径,人类所进行的创新永无止境。创新推动人类社会从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不断地演进。一个民族是否具有活力,就看它是否能够不断创新,适应形势的变化和世界的发展,以超常规的状态前进。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走改革创新之路,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这样才能迎头赶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关 键 词】创新/实践/认识/人类社会中图分类号 B02;D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801(2001)02-0102-04江泽民总书记指出,整个人类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没有创新,就没有人类的进步,就没有人类的未来。他多次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全面建设21世纪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加快发展,保持稳定,特别需要培育和促进全社会的创新精神。因此,我们有必要从理论和实际两个方面深入考察创新的社会意义。一创新,从哲学层面说,就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分析新情况,解决新矛盾,开创新局面。创新是主体人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与精神状态的统一。人作为最高级的智慧生命体,从不满足于自然界赐予的现成东西。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需要,人总是通过自身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精神生产活动,不断创造出不同于既存事物的新产品,以充分体验和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不同时代的人们生活在不同的创造空间。从古代的石器、铜器、铁器,到近代的火车、轮船,再到现代的计算机、航天器,人的创新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人的这种持续变革、更新和创造的本性,使人类和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断发展。因而,创新是人改造现实世界、包括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创造性活动。人的自身需要,使人产生了改变现实、创造更理想世界的渴望。但在物化理想世界之前,人必须先在自己的观念中把它创造出来。这种观念的创造,依据 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规律性,借助有指称意义的语言符号系统,加工处理来自于人脑外部的信息。在不改变客观对象现实存在的前提下,人首先对其进行观念的分解和组合,以自己的价值取向选取和重构,创造出有利于人的、具有新的结构和功能的观念客体,进而生成新的知识体系,更新旧的实践模式,指导人们进行创造。这一系列复杂的思维活动,是高度组织化和信息化的人脑所特有的功能,是人类创造力的最重要条件。创新最大限度地将人类从必然王国带向自由王国。自由是人通过有意识的活动对自身束缚的摆脱和解放。作为实践主体的人,不仅通过具有思维功能的大脑认识到客体的束缚,而且通过创见性思索,开创新实践,使主体自身得到全面发展。这种摆脱客体束缚、要求驾驭客体的能动性,就是人争取自由的创新精神。创新否定任何僵化守旧的思想观念,抛弃任何落后阻滞的生产方式。对于社会存在,创新否定其落后方面,不断发明和创造,推动社会前进。在否定束缚发展的现存事物及其思维模式的基础上,创新瞄准未来的目标,不断批判现存事物中丧失必然性的方面,促进旧制度向新制度、旧体制向新体制的转变;面向现实,不断造就着未来的思想、未来的精神、未来的风格、未来的习惯,与保守的传统势力作不妥协的斗争。创新使人们自我适应、自我控制、自我调整,把社会存在理解为不断向前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以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为基本尺度,以创新的实践成果为检测手段来衡量自身存在的合理性,并借助与传统势力的相互作用,能动地获得全方位的平衡发展。创新永无止境。纷繁复杂的客观世界决定了观念的创新和实践的创新不可能走向终级。就观念创新而言,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它必然经历从不知到已知、从知识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渐进发展过程。客观事物处在运动、变化之中,人的观念也必然处在发展、深化之中。即使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观念,也没有堵塞观念创新和寻求真理的道路,而是作为进一步探索、创新的指南和起点。如果驻足于已有的认识,不再继续进行观念创新,主观认识就会背离不断发展的客观世界,原有的创新观念就会成为束缚思想的教条,失去其生命力。就实践创新而言,人们探索和改造现实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必然带有深深的社会历史特点。就是说,任何创新实践必定受到一定的历史基础和社会条件的制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创新实践的对象、内容和水平都不相同。上一历史时期内创新实践的成果,将给下一历史时期的创新实践提供基础 和条件、阶梯和桥梁。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通过不断的创新实践,表现为无限发展的进步过程。人类总是不断发展的,自然界也总是不断发展的,永远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因此,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1就创新观念与创新实践的关系来说,创新观念产生于人们的创新实践,受到创新实践的检验,并在创新实践中发展;反过来,创新观念又指导着人们从事创新实践,推动和升华着人们的创新实践。创新实践与创新理论就是这样相互作用,彼此都获得无限的发展。二人类社会在不断创新中得以传承和发展。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人类创新活动的历史。创新强力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综观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每一场重大的社会变革,每一次巨大的社会进步,无一不是观念创新和实践创新的结果。而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停止了观念的创新和实践的创新,落后挨打的命运就不可避免。从西方社会的发展进程看,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这一次次的观念革命,对瓦解封建制度和确立资本主义制度,起到了强大的催化剂作用。它们敲响了封建专制和宗教神权统治的丧钟,使千百万民众的思想获得了解放,为资本主义社会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在18世纪的法国,一大批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启蒙思想家所倡导的新思想、新观念,强烈地启发了人们的头脑,唤醒了人们沉睡的革命意志,激活了人们昂扬向上的社会信心,为行将到来的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做了理论上和舆论上的准备。18世纪末到19世纪,德国开展了一场哲学革命。这场革命的直接作用,就是催生了1848年德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恩格斯在评价这场观念变革时指出,正像在18世纪的法国一样,在19世纪的德国,哲学革命也作了政治崩溃的前导。2观念的创新为实践的创新开辟了广阔前景。此后,西方大地先后经历了3次实践创新的高潮,接着又催生出3次现代化大浪潮。第一次实践创新高潮和第一次现代化大浪潮发生在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叶,首发地在英国。这次实践创新一改过去工场手工业生产形式为大机器生产形式,促使人类社会开始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的工业社会转变。这是从远古创造农业、冶金术、书写文字、城市和国家以来,人类史上最巨大的转变。这个革命已经改变了并继续改变着整个世界3。第二次实践创新高潮和第二次现代化大浪潮发生在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期,地点在欧洲核心地区,随后逐步向周围异质文化地区传播。这次实践创新使人类进入到新的经济时代和新的技 术时代电气化时代,世界经济由此出现爆炸性增长。第三次实践创新高潮和第三次现代化大浪潮则发端于20世纪下半叶。这次实践创新高潮使原子技术、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使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大大加速了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进程。#p#分页标题#e#从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看,创新孕育兴旺发达,守旧导致苦难屈辱。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民族。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先人们创造了灿烂的中国古代文明,使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水平始终走在当时世界各国的发展前列。还在西欧某些民族处在野蛮的蒙昧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率先千年登上了人类文明史的最初阶梯,在众多领域创造出令当时的西方人望尘莫及的奇迹,为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被公认为古代最先进的文明国家之一。马克思对中国古代的几大发明创新作出了高度评价: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了新教的工具.总的说来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4纸的发明,使知识不再为少数人所垄断,而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然而,古代中国的文明没有给近代中国的发展以荣耀和支撑。自19世纪中叶起,中华民族在西方工业文明的激烈碰撞下丢盔卸甲,演奏了一曲被马克思称之为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对联式悲歌。究其原因,在于当时的统治者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5正当西方列强在工业革命的浪潮中凯歌猛进之时,东方巨狮中国的统治者却完全丧失开拓创新的动力、能力和方向,陶醉于眼前的繁荣,沉缅于已有的辉煌,从而坐失了实现近代文明的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一步落后,步步挨打。中华民族由此坠入苦难深渊,中国从此山河破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极大地改变了世界面貌,推进了人类文明脚步。其力量之源泉,来自于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与继承者们,同时代共进,努力创新,使之不断丰富和发展。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创新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马克思主义历经一个半世纪仍然强盛不衰、永葆青春的奥秘所在。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通过批判地继承和革命地改造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这些已有的思想材料,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飞跃。随着历史和科学的不断前进,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不断丰富和发展 自己的理论,使之充满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成为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列宁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缜密分析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状况,突破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只能在发达国家同时取得胜利的观点,做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少数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首先获得胜利的结论。列宁首先胜利论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同时胜利论的伟大创新。在列宁首先胜利论思想的指导下,俄国成为人类历史上率先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国家,马克思主义也因此实现了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飞跃由科学变为成功的实践。毛泽东面对在中国这样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经济文化极为落后的国度中进行革命的难题,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在理论和实践上表现出了可贵的首创精神:为中国革命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样一条前人没有走过、老祖宗没有讲过的正确道路,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功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特征和中国现实相结合,开辟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道路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境界。他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主题,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地回答了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推向了崭新的阶段,成功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江泽民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特别是十四大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面对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新背景、国内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任务,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刻思考新的实际和新的实践,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不断地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邓小平理论。近一个时期以来,他多次全面深入地阐述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的党建理论,为我们在新世纪夺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胜利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靠创新。面对特殊的国情,实践要求全体人民在中国共 产党的领导下,以创新的精神.努力认识和把握现代化的一般规律、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特殊规律、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特殊规律,从而科学地制定和正确地执行反映这些客观规律的路线方针政策。进入21世纪,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将开始新的发展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我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分配和就业方式日趋多样化。在社会生产力获得大解放和大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同时,我们的改革和发展也遇到了新的矛盾和新的问激,包括可预料的和不可预料的、来自国内的和来自国外的、经济生活中的和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诸多风险。如何妥善处理好这些矛盾和困难,化解这些阻力和风险,为现代化建设创造统一、稳定、和谐的国内环境?这就要求我们不能一味沿用过去的经验和思路,更不能从本本出发,而要勇于探索,努力实践,通过创新找到行之有效的办法。对于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及由此构成的综合国力都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存在较大差距的中国来说,必须重视国际惯例,借鉴国际经验,在观念创新和实践创新中发挥后发优势,积极迎接新经济挑战,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尽快缩小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在后发式的现代化建设中,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避免西方社会已经出现的种种弊病,做到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最终提升综合国力的整体水平,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收稿日期2001-01-10 【参考文献】1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845.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14.3罗荣渠.现代化新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132.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27.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1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