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开学学情调研试卷D卷

上传人:xiao****017 文档编号:10372499 上传时间:2020-04-11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6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沪科版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开学学情调研试卷D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沪科版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开学学情调研试卷D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沪科版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开学学情调研试卷D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沪科版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开学学情调研试卷D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单项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共25题;共50分)1. (2分)下边涉及我国文字演变的过程,正确的是( )A . 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B . 金文甲骨文篆书楷书隶书C . 甲骨文金文隶书篆书楷书D . 甲骨文篆书金文楷书隶书2. (2分)孔子对中国乃至世界影响深远,下列表述属于孔子对人类贡献的是( )A . 创立了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儒教B . 提出“仁“的学说,周游列国宣传主张C . 创立了对立转换的辩证学说D . 提出民主、自由、平等等政治主张3. (2分)某校七年级(2)班的同学在学习“商鞅变法”这课时,表演了一出历史短剧。下列各项中,错误的是( )A . 甲同学扮演秦孝公任命商鞅主持变法B . 乙同学扮演被国君派往地方任职的官吏C . 丙同学扮演获得军功的大将接受爵位D . 扮演秦孝公的甲同学向全国颁旨:禁止土地自由买卖4. (2分)汉武帝削弱相权,形成皇帝直接控制下进行决策的机构是( )A . “外朝”B . “中朝”C . “内朝”D . 太尉5. (2分)中国的书法艺术源远流长,美不胜收,书法名家也是不胜枚举。曹魏时期独创楷书书法,其楷书被后人称为绝世之作的书法家是( ) A . 钟繇B . 王羲之C . 颜真卿D . 张旭6. (2分)隋朝大运河是一条贯通南北的交通大动脉,被称为世界工程史上的奇观。隋朝大运河以哪个城市为中心( ) A . 涿郡B . 洛阳C . 长安D . 余杭7. (2分)唐朝和西汉相似的地方是( )开国皇帝都是吸取前王朝灭亡的教训 两朝都出现过治世局面两朝都有过对边疆少数民族友好往来 都城都在长安A . B . C . D . 8. (2分)某历史兴趣小组进行研究性学习,收集到一些资料。下面这组图片资料体现的主题是( )A . 唐朝的经济繁荣B . 明朝的科技成就及影响C . 古代经济重心南移D . 古代的对外友好交往9. (2分)下列人物中,曾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促进了我国和亚非各国友好往来的是( )A . 郑和B . 戚继光C . 李时珍D . 宋应星10. (2分)“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二只筒子,两匹布。”这是一首上海(古称松江)一带的人们世代相传的歌谣。人们歌颂的是一位对我国棉纺织业作出巨大贡献的妇女的事迹。请你判断,歌谣中的“黄婆婆”生活的朝代是( )A . 西汉B . 唐朝C . 元朝D . 明朝11. (2分)每个时代会有其主流文学形式。宋代的主流文学形式是( )A . 诗B . 词C . 曲D . 小说12. (2分)文化古籍中蕴含着中华文化精髓,故宫馆藏的丝路山水地图是一幅以青绿山水风格绘画的粗本手卷地图,该画作绘制于16世纪上半叶,早于利玛窦的坤舆万国全图,因此成为了中国古代具有实际科学意义的最早地图。和此图产生处于同一世纪的是下列哪部典籍( ) A . 天工开物B . 齐民要术C . 伤寒杂病论D . 本草纲目13. (2分)学者余秋雨说“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了历史。”站在下图“废墟”上,我们可以读到的“历史”是( )A . 禹建都阳城B . 盘庚迁都安阳C . 发生“国人暴动”D . 昏君“烽火戏诸侯”14. (2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说:“商周时期,是我们所见最早的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时期。”那么,中国最早的文字是( ) A . 甲骨文B . 大篆C . 小篆D . 隶书15. (2分)如图器物在湖南宁乡出土,造型奇特,花纹华丽,是我国现存最大的青铜酒樽,它是( )A . 司母戊鼎B . 四羊方尊C . 大盂鼎D . 铜象尊16. (2分)有人说:“从孔子那里我读到一颗爱心,在孟子那里我读到一股正气,从墨子那里我读到一腔热血,在韩非子那里我读到一双冷眼。”下列思想属于墨子的是( ) A . “无为而治”B . “兼爱”“非攻”C . 实行“法治”D . “仁”和“德治”17. (2分)制成世界上最早的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又编制了如图所示医学体操的著名医学家是( )A . 张仲景B . 华佗C . 李时珍D . 宋应星18. (2分)史料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等,文献史料包括史书、档案、地方史志等;实物史料包括器物、建筑物、遗址、遗迹等;口述史料包括回忆录、神话、传说、史诗等。依据上述分类标准,下列属于文献史料的是( ) 荷马史诗 迦太基城遗址 史记 泰安市志A . B . C . D . 19. (2分)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写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其中“汉武”的主要历史功绩是( ) A . 灭六国一统天下B . 实现新的大一统C . 设立军机处,加强皇权D . 其统治被称为“贞观之治”20. (2分)宋代文人魏泰在东轩笔录中写道:“国家用人之法,非进士及第者不得美官。”这反映了宋朝统治者重视下列哪一阶层( ) A . 士人B . 农民C . 手工业主D . 商人21. (2分)清朝的开国皇帝是( ) A . 努尔哈赤B . 皇太极C . 康熙帝D . 乾隆帝22. (2分)2014年3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重要演讲时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下列有关古代文明碰撞与融合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 阿拉伯人充当了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使者B . 古代战争客观上促进了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明交流C . 古代文明交流的方向单一,即西方向东方学习D . 丝绸之路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之一23. (2分)唐朝有一位高僧六次东渡日本,促进了中日友好交往,传播了中华文明,这位高僧是( )A . 僧一行B . 玄奘C . 郑和D . 鉴真24. (2分)以下人物中,不属于民族英雄的是( )岳飞 文天祥 戚继光 林则徐 邓世昌A . B . C . D . 25. (2分)下列不属于明朝巩固政权的措施的是( ) A . 设三司B . 设六部C . 设锦衣卫D . 设中书省二、 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0分) (共4题;共51分)26. (12分)材料一:杜甫忆昔:“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材料二:杜甫无家别: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1)材料一、材料二当时在位的皇帝是谁? (2)材料一反映的盛世景象历史上被誉为什么?他在位时为中日两国友好交往作出了突出贡献的人物是谁? (3)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史实发生后的乱世景象?这一史实对唐朝有何影响? 27. (13.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诗歌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现实的反映。请根据下列两部作品比较一下。材料二:三国以前,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大多在北方,长江以南的地区还非常落后?东晋、南朝时期,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农业发展迅速。许多水利工程被修建,大片的荒地被开垦为良田。生产技术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材料三:魏晋以来(东汉末年以来),原居中原的客家先民不堪战乱离苦和灾荒,纷纷从黄河流域向南逃往长江流域,最后定居在闽粤赣交界地区。他们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艺、文化技艺,并与原居的闽越族长期相处,逐渐形成客家人。闽西历史材料四:到西晋十六国特别是东晋南北朝时期,经“永嘉之乱”、“候景之乱”,南来的中原以至江淮人士增多了其中潮州的归湖采风岭一带向西南延伸至潮州城,再经揭阳地都、曲溪、仙桥,进入普宁南径以至潮阳铜壶、棉城就形成一道汉人居住线宋代的潮州(1)根据材料一分析,东汉以后我国南方和北方的社会状况有什么不同? (2)材料二反映的是当时江南地区社会生产发展的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 变化?(3)根据材料三,四,下列简图能比较准确地反映这一历史现象的是( ) A . B . C . D .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四与材料二所反映的两个历史现象之间的关系。 (5)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潮州市政府提出“海丝文化重镇,潮人精神家园”的口号,请你为现在潮州经济发展提几条合理的建议。 28.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赵翼檐曝杂记(1)材料一所反映的是哪一制度? (2)材料二中从图1变化到图2的是哪个朝代?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军机大臣的职能。为什么说它的设立强化了君主专制?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总体趋势。 29. (14.0分)日本从19世纪中期的落后封建小国发展成为今天的资本主义强国,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同答问题。 材料一:1868年是日本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一年。从此,日本进行了急速的资本主义改革,大力学习西方,毫不犹豫地采用当时来说堪称最新的方法,即利用铁路和轮船为中心的产业革命的成果,聘请外国专家;实行强制性义务教育。用了短短几十年它走完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差不多用了200年左右时间才完成的近代化进程。摘编自大国崛起(1)1868年日本开始了什么改革?据材料一指出日本近代化进程呈现什么特点?导致这特点的原因有哪些? (2)【改革:促进民族交融】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古代历史上顺应时代潮流,符合各族人民愿望、促进民族交融的是哪一改革? (3)【改革:促进民族自救】19世纪60年代,中日两国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两国分别采取了什么重大举措?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结果? 第 14 页 共 14 页参考答案一、 单项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共25题;共50分)1-1、2-1、3-1、4-1、5-1、6-1、7-1、8-1、9-1、10-1、1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1、20-1、21-1、22-1、23-1、24-1、25-1、二、 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0分) (共4题;共51分)26-1、26-2、26-3、27-1、27-2、27-3、27-4、27-5、28-1、28-2、28-3、28-4、29-1、29-2、29-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