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美术教育教案.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10318674 上传时间:2020-04-11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8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园美术教育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幼儿园美术教育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幼儿园美术教育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幼儿园美术教育教案(一)(2课时)教学目的要求1、了解幼儿音乐教育的重点是音乐欣赏教育2、掌握幼儿音乐欣赏活动的指导方法重点、难点音乐欣赏教育概念。一、 儿童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儿童美术教育不仅仅是传播和继承人类文化艺术、进行审美教育、健全心理教育、完善人格教育,它也被被认为是一种以开发大脑潜能,培养儿童创新精神为重要目标的综合教育课。它是培养各类人才全面发展的基础。首先,美术教育能健全儿童的大脑。它能让人的两个半球都转起来。脑的左半球具有语言、计算、逻辑、理念分析能力,脑的右半球具有绘画、音乐、想象、知觉空间鉴别能力,即左脑善于抽象思维,右脑善于形象思维,即艺术思维。过去大家总是将具有语言优势的左半脑称为优势脑,而将不具备语言功能优势的右半脑称为劣势脑。为此一切教学设计都围绕左脑训练,艺术只是作为一种点缀而已。每逢考试或智力测试都是以左脑能力发展作为标准,把教育看成是培养左脑的教育,即语言、数学推理分析能力的教育。因此重科学、轻艺术;重求同、轻求异;重因循、轻创新占据了整个教育阵地。于是,当我们抽象逻辑能力增强的时候,我们的右脑因缺少锻炼而退化了,形象思维的能力渐渐减退了。而美术教育不仅能使沉睡的右脑得到开发,而且有利于全脑发育,即大脑前能的全面开发。加强美术教育、艺术教育,让每个儿童的两个脑半球全转起来,这种人类自身资源的开发,将不是一加一等于二来计算的,而是以五倍、十倍或是更多的倍数来递增的。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蔡元培先生也曾谈了这一问题,他说:“常常看见专治科学,不兼涉美术的人,难免有萧索无聊的状态。因为专治科学,太偏于概念,太偏于分析,太偏于机械的作用了就是对于所治的科学,也不过依样画葫芦,绝没有创造精神。”由此可见,忽视了艺术教育,就会导致大脑偏废,使心理正常的人变成精神失调的人。美术教育能促进大脑的发育成长,保护大脑的健康。古人云: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这个时期正是儿童智慧潜能开发的黄金年华,也是大脑的“突发生长期”。大脑发育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信息源”或者说是“营养素”,就是反复而适宜的教育环境刺激。这种适宜的刺激,将从根本上白边大脑的微观结构和整个大脑的性能。大脑发育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如果信息源刺激是僵死的、重复的、凝固的,如公式、数字、语言,并且这种信息频繁刺激大脑,就会造成大脑疲劳和思维定势,产生学习厌烦情绪。而美术教育就恰好兼二者之长,既能刺激大脑迅速成长、发育,又不会造成大脑疲劳,保护大脑健康。因为美术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它的形象性、直观性、形式的新颖性、色彩的鲜明性,特别符合儿童的思维特点,为儿童喜闻乐见。因此美术作品最忌雷同,最重创造,好的作品会使儿童学习时产生欢乐愉快的情绪。美术教育不应以培养艺术家为其唯一的目的,而是要面对全体学生,挖掘每个人的创造性资源,把它作为完整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其次,美术教育能促进儿童心智的发展,特别是观察能力的发展。美术教育有其特殊的优势。首先要根据儿童观察的特点来进行,孩子们观察与成人们的观察是不同的,他们更多的是凭直觉、心灵感悟和不受世俗干扰的感受来认识世界,他们表现的不是准确的比例和结构,而是表现观察对象的神情和自己拟人化的想象。由于儿童的观察是在感知的基础上形成的,又加上他们强烈的好奇心,他们什么都想知道、什么都想看个究竟,由于他们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有限,当他们看不明白的时候就很自然地伸手去摸,甚至去闻、去舔,不停的玩弄它。另外对儿童进行审美能力和艺术作品的视觉审美能力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其实到最后还是为了发展儿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绘画和制作的本质是一个创造性过程,是一种脑力锻炼,同时也是一种提议成功或挫折的过程。孩子们期待着画出精彩的画面,他们变换着不同的颜色,变换着表现的方式。每一种绘画形式都有着无限的发展空间,永远都有更好的表现方式,应用都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这就是美术的魅力。通过绘画,幼儿的智力思维能力不断提高,想象力得到了发挥,潜在能力得到激发,最终使人格趋向完善。一、美术教育能促进幼儿智力和能力的发展据研究表明:人脑的左半部是抽象思维,右半部处理总体形象信息。而目前部分家长和教师重视的文字、数字这些教育内容,则使幼儿左脑负担过重,右脑锻炼不足。这种现象有损于幼儿正常的和谐发展。美术教育就是用有趣、新奇的刺激,启发和诱导幼儿去感知事物的外形、结构,主要通过想象和形象思维,有利于右脑的发育。美术教育还要求幼儿手脑并用,如手工制作,通过手的操作,锻炼幼儿的小肌肉群.手指和手腕协调配合,促进大脑的控制和调节能力,增强幼儿的动作灵活性和准确性,经常锻炼幼儿就会大胆构思,进一步开发智力,提高幼儿的创造性。二、美术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创新意识幼儿美术教学的重点应是创造意识的启迪,而不是技能的传授。因此,通过绘画、手工操作指导幼儿如何思考远比知识技能的传授重要。幼儿语言表达能力较差,学画画要比学说话快的多,在绘画中表达的心态和对事物的感受,要比语言还要丰富。绘画可以直接刺激幼儿的右脑。三、美术教育能使幼儿感受美和表现美幼儿对美的追求,不仅反映在对自然的评价上,也表现在对外界一切美的事物的热爱上,那些美的形象景色,无不引起他们的奇思遐想。幼儿对美的追求与情感的袒露,正是由于有了美的感受,才把表现美的情趣的琴弦拨动起来。没有美感,便没有美的表现。美感是客观事物给人一种美的刺激后所产生的一种情绪反映,美感的特点是由衷的高兴及由于接触美的事物而产生的内心喜悦,教师要根据美术活动的要求,充分利用环境的有利条件,以积极运用感官为原则,灵活地运用集体活动与个别活动形式,为幼儿提供充分活动的机会。 这样才能使幼儿在充分感知美的基础上,理解美和形成美的观念,产生表现美的情趣,初步具有判断和评价美的能力。为达到这一要求,在美术教育中,教师要十分重视美术欣赏活动,因为欣赏本身就是审美过程。例如,欣赏那些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年画、图片,动画片等。对于这些作品可以从表现的形象、主题内容、作品类别以及造型手法等方面作些简单介绍,引起幼儿绘画的兴趣和愿望。这样幼儿通过感受美,就可以大胆地表现美了。四、美术教育能提高幼儿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要从小开始培养。幼儿犹如一张白纸,涂成什么颜色就是什么颜色,所以,家长、老师的责任重大。教育是个很大的范畴,美术教育虽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但是不可分割,至关重要。美术教育与其他教育相比较,美术教育对其他教育有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它能培养儿童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样一说,好似美术教育就是思想品德教育,其实它只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一种独特的手段。美术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它通过审美主体的情感体验产生对客观事物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从而得出道德上的判断,正是在进行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儿童的心理素质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五、美术教育能形成幼儿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美术教育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能有效地帮助幼儿形成积极的个性特征。如:幼儿在有趣的美术活动中,对问题更加敏感,对实践的成功抱有更强的信心,更多地体验到自己的力量。幼儿美术教育活动,能增加幼儿对生活的热情,在美术创造的活动中,生活对他们来讲是亲切而有趣的,这种活动会使他们感到兴奋,往往会令他们感到惊喜。美术教育可以引导幼儿建立良好的社会人际关系,培养他们的交往能力,使之富于同情心和帮助别人,解决困难,摆脱困境,并为同伴的进步和成就而感到愉快。这些品质,如自信、热情、顽强、富于同情心和勤奋好学、爱创造等,还是创造型个性的性格特征,幼儿美术活动是对幼儿实施创造性教育的最佳手段。幼儿美术教育的根本意义在于通过幼儿创造性的美术活动促进幼儿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幼儿美术教育的目标幼儿美术教育的实质是创造性的造形活动,是以艺术施教,借艺术来培养智力、创造力以及人性和社会性。幼儿美术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传授艺术而进行的教育,也不是为少数有艺术天分的儿童而存在。幼儿美术教育的目标可以这样来阐述:通过适合幼儿特点的绘画、手工等造形活动,使幼儿在体验造形材料和造形表现的过程中萌发美感和创造力,促进幼儿的认知、智力、技能与社会性发展。 三、幼儿美术的特点幼儿美术不同于成人概念上的美术,和中、小学的美术教育也不同,这并不是难易程度或循序渐进的问题,而是由幼儿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所决定的。他们不会按眼睛看到的物象的形状、颜色、结构去表现,而是用心灵对知觉样式的把握和理解去表现。幼儿美术如同原始人类的艺术活动一样,是他们认知和表现的一部分,可以说它是一种混合体,它既是幼儿自身本能的欲望的表现,又是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反映,既是体质、智力的体现,又是情感、态度的表达,既是游戏、又是学习,既有模仿,又有创造。幼儿美术最重要的作用 在于它具有培养创造性的功能,这种功能是通过造形活动实现的。造形是幼儿美术教育的核心,是幼儿美术教育区别于其它教育(如语言、数等)最重要的内涵。四、 走出幼儿美术教育的误区美术作为一种开发幼儿智力及潜能,培养幼儿想象力及创造力的有效途径,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及家长的关注。但由于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和儿童观,许多家长在指导和评价幼儿的作品时,往往会走入一种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过分强调幼儿美术的技能技巧有的家长因孩子画的不圆、不方、不正而懊恼,这实际是不从孩子的身心特点出发,对孩子的要求过高过严,过分强调技巧的运用,忽视孩子自身的需要和兴趣的培养,由于得不到认可,孩子产生畏惧和厌学心理,最终造成儿童的片面发展。要改变这种现象,还应转变这种不科学的认识,充分认识到少儿学美术,技巧固然重要,但它只是达到美术教育目标的手段,幼儿美术活动旨在引导幼儿认识世界和用自己的方式表现世界而非“拨苗助长”,使幼儿过早掌握“一技之长”。二、片面地认为幼儿美术就是绘画许多家长认为:绘画就是美工,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片面的,幼儿美术活动除了绘画之外还包括泥工、纸工等形式多样的手工活动,它们和绘画一样,也是有益于幼儿脑发育的美术活动形式。泥工对孩子有种天然的亲和力,喜欢玩泥土是孩子的天性,橡皮泥是泥土的良好替代物,它卫生、无毒,颜色鲜艳,可以重复使用。幼儿也喜欢进行动手动脑的撕纸、折纸、剪纸、撕贴等趣味纸工活动,对此,家长不应持否定或冷淡的态度,而是要结合幼儿园的美术活动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帮助,以培养孩子学会运用多种美术活动表现事物的能力。三、以成人的眼光看待孩子的美术作品最典型地表现在用“像不像”作为评价孩子作品的唯一标准。我们时常会听到家长这样评价孩子的作品,“你今天画的小猫真像”,“您怎么跟教师画得不一样呢?”看你画得圆不圆,方不方的!”“好好的纸不画画,折折撕撕干啥?”,如果以这标准来衡量孩子,在指导孩子进行美术活动时就会犯重结果,轻过程的错误。家长在家辅导孩子作画时,有的为了让孩子画像一只猫,会让孩子子画十遍,二十遍乃至更多遍,这种做法严重损害了幼儿的身心健康。还有的家长发现孩子画的“不像”时,会不由自主地拿起孩子手中的画笔代替孩子完成作品。孩子的作品完成了,但由于孩子未能真正获得练习的机会,不能亲自感受欣赏美、创造美的乐趣,也失却了体验成功的快乐。因此,家长在辅导孩子进行美术活动时,应努力使自己成为孩子的指导者、合作者、欣赏者,而不应成为孩子的替代者、挑剔者。幼儿的一些作品,在成人看来很可笑,但却真实地反映了孩子对事物特征的认识。比如画“水果树”,成人的理解是长满菜果或梨子的树,而孩子则会把它想象为结满各式水果,如香蕉、葡萄、梨、桃甚至西瓜的“百果树”。因此,家长在评价孩子作品时,不能用近大远小、遮盖等透视原理去要求。对孩子美术作品评价的标准就是构思新颖、富有想象力;色彩鲜艳、搭配自然;充满童趣,作画大胆,画面丰满富有个性。在对孩子进行美术教育的过程吕,还要注意孩子的审美能力,审美情趣的培养。美是一种体验,美的因素无所不在,幼儿审美素质教育是幼儿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幼儿情感的培养,个性的陶冶,甚至对其整体素质的发展都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我们要通过引导幼儿对自己和他人美术作品欣赏,对美的事物的欣赏,使幼儿从中获得美的体验和感受。走出幼儿美术教育误区 一、准确把握幼儿美术教育的目标定位目前幼儿美术教育目标定位上存在的问题是:(1)过于强调目标的阶段性。长期以来,教师以儿童发展的阶段性为依据,根据幼儿的年龄阶段特点制订教育目标和相应的教育方案。教师的眼光总是盯在孩子应当是怎样的,而不注意孩子实际上是怎样的。如:小班幼儿在作画选用颜色时,只能是红、黄、蓝、绿色,如果有幼儿提出选用其他颜色作画,多数教师会说这些颜色我们以后再用,缺乏鼓励孩子探索的意识,抑制了幼儿的发展。( 2)目标预设的重点仍然在知识与技能上。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大多明确要求幼儿学会或掌握某方面知识或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先示范画,然后用较长的时间讲解画面的内容、布局、色块、画法,最后才让幼儿绘画。幼儿开始绘画,教师就算完成教学任务了,有的教师巡回地看幼儿作画,有的教师则干脆坐着看幼儿作画。这种只重视知识技能传授,忽视能力培养的幼儿美术教育,不符合未来社会人才的需要。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认为幼儿美术教育目标应定位在孩子的终身受益上,而不能只限于年龄阶段。年龄特征强调的仅仅是此阶段幼儿的一般规律,我们应该从每个孩子具体的发展需要出发,将目标的定位指向塑造个性、开发潜能和培养创造力上,使孩子终身受益。幼儿美术教育的目标还应该把培养能力放在比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位置上。当然,没有知识和技能支撑的活动是不存在的,但是知识和技能应是幼儿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获得的多方面的经验,而不纯粹是通过记忆储存起来的特定的知识与技能。所以传授知识和技能与培养能力应该整合在一起。二、准确把握“教”与“学”的关系 在幼儿美术教育中把握好“教”与“学”的关系,是儿童发展的新理念向实践转化的关键。在实际教学中却有很多教师把握不准,往往出现教师的教和幼儿的学不能融为一体。如: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完成“作品”的愿望非常迫切,会用较长的时间一遍又一遍地讲解、示范,而幼儿则坐着听老师讲,看老师画,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不假思索地模仿。幼儿的主动性、主体性难以发挥。有时教师为了突出所谓的“主体性”,干脆采取“放任自流”的做法,只供给孩子活动材料、一幅范画,完全由幼儿自己去折腾,而自己则袖手旁观,在“教”与“学”的关系处理上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幼儿美术教育领域的“教”与“学”跟其他领域一样,确是一对比较难以处理好的矛盾。要解决好这对矛盾,教师必须坚持“既要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原则。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就是支持幼儿的自主发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则是坚持在支持中引导,使教育与发展融为一体。具体地说,在幼儿美术教育中,要从孩子的发展规律中了解“学”,在引导孩子的发展中把握“教”。让幼儿在感受体验、操作尝试、探索发现中去理解知识、学习技能。三、正确处理“即时效应”与“终身发展”的关系 在幼儿美术教育中,有些教师不是从幼儿的需要和幼儿园的实际出发,而是从教师、成人的需要出发,看到别人在搞什么就要求幼儿学什么,盲目地赶时髦。如,让孩子在幼儿园花大量时间进行线条画的强化训练,在某些家长看来,幼儿的线条画很像样;幼儿园也容易取得“即时效应”。可谁知那一幅幅凝聚着老师心血的作品的背后,却剥夺了幼儿许多游戏的时间。这种急功近利的教育与终身教育的目标是相违背的。我们应根据幼儿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为幼儿选择既贴近生活又让幼儿感兴趣的美术教育内容。教师也可以结合各学科教育活动开展美术活动。如:在讲故事以后,引导幼儿用美术(绘画、泥塑、小制作)来表现故事内容;又如外出参观回来,教师可以让幼儿用绘画来表现参观时的情景。四、正确处理“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的关系 在幼儿美术活动中,教师往往十分重视作品的效果,而很少去考虑如何帮助幼儿在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其实,幼儿美术活动的意义在于活动的过程,至于结果,无论成功与否,在幼儿看来都是“最好”的。教师只用一个预设目标去评价幼儿,有悖于幼儿美术教育的目标。我们以为在幼儿美术教育中,教师应重视过程评价。首先,要重视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情感、态度,关注幼儿在美术活动中对美的情绪体验,帮助幼儿建立自信。其次,评价中要重视幼儿的探索与创造精神。教师应允许幼儿在创作中采用不同的方法,接纳孩子不同的创作结果,从不同的角度给予肯定。再次,要重视培养幼儿在创作过程中克服困难、大胆表现的勇气。应该看到,每个孩子的作品都有其自身发展的特点。这样,我们的评价对孩子的发展才是有意义的。五、 幼儿园美术教育创新的尝试在美术教育中存在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幼儿一味地模仿学习,是被动的学习者,没有范画,就不知道该怎么画;另一种是接受教育改革思想后,走入误区,在创造性美术活动中教师始终持肯定的态度,孩子想画什么就画什么,让幼儿盲目地创造,放任自由片面强调个人情绪情感的抒发,忽视教师的辅导,使得幼儿失去美术的兴趣,因为他们没有一定的表现技能,难于用美术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可见,这两种倾向培养出来的幼儿都是不成功的,是不会适应社会发展的。纲要指出:教师在幼儿美术教育应视幼儿为创造的主体,给幼儿创造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的美术形式,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的快乐,同时帮助他们提高表现的技能技巧。那么,如何在平时的美术教学中落实创新教育呢?幼儿园美术创新教育中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在实践教育工作中,我进行了些尝试。现与大家分享。 一、亲近生活,进行美的熏陶,激发幼儿创造美的情趣。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没有形象的呈现,就没有创造活动。”一切的创造都源于生活,新纲要也指出“要引导幼儿接触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情趣。”要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就要让孩子尽可能多地亲近生活,到大自然和社会环境中去感受美、发现美。从而萌发创作欲望。 (一)、选择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贴近幼儿生活的教学内容。 在选择小年龄段美术活动教材时,我根据该段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及其生活经验,从幼儿的生活经验中挖掘好的题材,选择幼儿熟悉的感兴趣的题材。如幼儿喜欢小动物,我就设计“可爱的小兔”、“小花猫玩球”等绘画内容,“可爱的蜗牛”作为纸工、泥工的内容。还可选择他们熟悉的玩具、物品为题材,如“会变魔术的纽扣”等。除教师预设外,可在幼儿的兴趣点上,让幼儿生成自己想创作的东西,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二)、引导幼儿感受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的美。 1、让幼儿运用各种感官感知大自然的色彩、世界万物的形态,运用各种感官去了解周围的一切,获得深刻细致的生活感受:还可到生活中观察建筑、环境设计等。运用照相机拍摄各种图片、对幼儿感兴趣的动画片各镜头进行定格引导幼儿去发现,培养生活情趣,提高审美修养,让幼儿在生活游戏中随时随地观察美、欣赏美,还能随意及时地表现美、创造美。如我组织的综合活动“螃蟹”,为了让幼儿更好地创作,事先让幼儿收集各种图片,通过饲养观察实物,听自创音乐螃蟹,做手指游戏,渗透看、听、说、做多种感官,让幼儿在功夫外创作。 2、引导幼儿欣赏一些经典名画。因为美术创作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些美术作品的内容包括了题材内容的创新和表现手法的创新。在美术角放上凡高的向日葵,希菲乐德的名著鲜艳的水果,感受其色彩的鲜艳,认识颜色的种类。另外通过观察大师的杰作,使幼儿感受美,从而大胆想象创作。也可将教师创作的作品、优秀儿童作品张贴在小画廊里,用渗透式的方式让幼儿感受大师的作品。 二、引导幼儿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在美术活动中自主创新,自由表达。 (一)、用新颖的组织方式,激发幼儿美术创造的欲望。 1、用添加法发展创造性思维 例一:圆形,可以启发、引导不同年龄的幼儿用添画的方法画出气球、苹果、车轮、太阳、笑眯眯的脸、救生圈、表、皮球、盘子、猫、兔子等物体。到了中、大班还可以进行圆的畅想。我不仅要求幼儿现出来,还要求幼儿用语言描述,从不同的角度发展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 例二:教师只提供基本部分示范,让幼儿发挥想象,添枝加叶。如教师示范一只小兔,小班时让幼儿联想小草及绿色的草地,中大班联想到两只、三只,联想至萝卜、白菜、田野、森林,乌龟、小鸟等,一幅生动形象的画面跃然纸上。 2、情景再现,帮助理解主题,大胆创作。 教师用通俗、生动的语言,再现情景,进行情绪的渲染,有助于幼儿根据自己的理解,大胆创作,充分想象。如初次学习画人可爱的海腾,教师:海腾去广州已有半个月了,我很想他,你们呢?幼:想,我都想死他了。教师:那我们来画下笑眯眯的他留作纪念,好吗?幼:好。教师:怎么画呢?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边用手摸身体的各部分边感知如何用美术语言表达人物。在水泥地上,可爱的海腾形态万种:有大头小身卡通式的、有坐在地上的、有两脚*开手长在头上的、有单脚侧身的更值得一提的是子琪的画,他的表达是又高又大的是嘉嘉,小一点的是海腾,最小的是我,他是那么形象地再现了他们三的关系和他们的身高比较。 3、游戏法激发创造的热情 根据幼儿好玩好动的特点,应力求绘画活动游戏化。如开展“小小摄影家”的游戏,游戏前,教师发给每位幼儿一架玩具照相机,请他们做小摄影家,他们的顾客是教师事先放在教室各个地方的漂亮的布娃娃,积木房、小鸡、小鸭等玩具,要求每给它们照一张相就要画一比张照片。当幼儿听说要当摄影家时,高兴得又蹦又跳,按下快门前还要向小动物们提醒道:“不要动,笑一笑。”模仿起成人来惟妙惟肖,津津有味,并认真画下每一张照片。这样不仅大大地激发了幼儿的创作热情,而且使幼儿陶醉在游戏当中,他们玩得是那样的开心。其它的还有绘画接力,合作画等游戏形式,幼儿都很喜欢,乐于参与。 4、多种领域活动相结合,启动想象的翅膀 美术活动中,多采用与多种领域活动相结合的方式,激发的情绪感,将绘画与音乐、散文、故事、诗歌相结合,调动幼儿的听觉,根据听到的引起联想和想象,启动幼儿想象的翅膀。欣赏一些名曲,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并把所听所感画下来,如:欣赏狮王进行曲时,让幼儿随着音乐进行表演,幼儿自信、自如的表演栩栩如生,表演各种动物的走路姿态,幼儿展开想象,笔下的动物也就千姿百态跃然于画纸上。幼儿还喜欢听故事,利用这一爱好,要求幼儿听完故事后,回忆故事情节及主要角色特征、动态,给幼儿计讲童话小兔历险记引导幼儿大胆想象故事高潮后将会发生什么,鼓励多种设想,幼儿敢想了,创造性思维活跃了,自然而然孩子们的绘画表现就会更加积极投入,所表现的内容丰富奇妙,充满热情。 5、动手做做玩玩,感受创作乐趣 美术动手操作能力对提高审美能力,促进幼儿发展创造力有着重大的意义。多给幼儿动手的机会,让幼儿手和脑并用,是美术创新教育的必要的途径。幼儿动手动脑,独出心裁地创作,能感受到美术创作的乐趣,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教师应积极为幼儿创造动手操作的机会,尽可能开展多种手工操作活动,如:纸团印画、印章画、吸管吹画,树叶粘贴、泥工塑造、蔬菜拼盘在“萝卜黄瓜拼盘”中可见幼儿的创造想象是多么丰富的,他们无拘无束的随心所欲增将现实和想象的东西拼制出来。 6、幼儿做幼儿讲,在自我表达中提高创造表现。 “小孩子得到了言论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的创造力”。我在美术活动中,给幼儿以充分的机会,让幼儿积极地提问,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所想,所感。给幼儿讲的机会,让幼儿能充分的表达自己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有利于教师读“懂”幼儿的作品,引导幼儿继续创造。如:在绘画“秋天的果实”活动中,一个幼儿在画好的大树上画满了各种各样的水果,教师问:“你的水果树很漂亮,你为什么这么画?”这个孩子乐滋滋地回答:“有了这种树,人们不用太辛苦,想吃什么就摘什么”。教师恍然大悟,忙引导说:“西瓜这么大,能挂在树上吗?”孩子片刻说:“给它一个网兜吧!”说着给西瓜画了个网兜。孩子的创造就这样在讲的过程中又得到了提高。又如在组织“会变魔术的纽扣”时,我让幼儿自己去探索纽扣,激发幼儿说出不同形状的纽扣象什么,幼儿纷纷说名胜香蕉、象蘑菇、象小花等。让幼儿在动手拼一拼,摆一摆的过程中,又让幼儿说说摆出来的名称什么,有些幼儿说自己拼出来的象小路、象花、象房子幼儿在说的过程中大胆想象,大胆拼摆。 (二)、教师激活性启迪和引导性启发的指导方式,促进孩子的想象力种创造力 发挥儿童绘画的自主性,教师必须坚持“既要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原则。改变以前传统的运用范例,示范和讲解,由老师单向传授知识技能的教学方法:运用欣赏观察、讨论交流、尝试演示、思考的方法,多出局部范例,多作局部示范:少出完整范例,少做完整示范。更多的让孩子自由画、创意画,多挖掘幼儿的创造潜能。如:在“可爱的海腾”中,幼儿对于人物的掌握只呈现自己的意识,有幼儿手或手脚都画在头上,有幼儿是单线条画手脚,教师就利用泥工“拼小人”使幼儿了解头和脚该粘在什么部位同时粘在身体的不同位置,人物的动态就不一样。通过这样教给幼儿规律性的技巧,又没框死幼儿的思维,是较可取的。在玩用废旧矿泉水瓶制作的“射水枪”时,教师:“射在地上的水象什么?”幼儿在引导启发下观察,想象,立刻进行“水渍画”的创意,他们快乐且乐此不疲。 三、同家长共同欣赏和重视幼儿的创作成果,提升幼儿创造的自信心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年幼的儿童往往是为得到父母和教师的认可而学习。因此,家长和教师认可、评价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应指导家长学会了解幼儿,因为幼儿的思维是直观形象的,而成人的思维是抽象的,要想两者达成共识,成人必须学会了解幼儿,观察幼儿,用幼儿的眼睛去看世界,用幼儿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因势利导,从而使幼儿主动地去学习。当成人了解了幼儿,并能站在幼儿的角度去欣赏他们的作品时,应对作品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赞扬,激发幼儿再次创作的欲望。对于作品中不理解的内容,教师应指导家长并和家长一起与幼儿探讨,以开拓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目标,促使幼儿的潜能在美术活动中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 幼儿园美术创新教育中专教法与学法的对象是教师与幼儿,他们都是主体。要在幼儿园美术创新中培养幼儿成为富有创造性、个性独特的人,教师首先要树立美术创新教育的新观念和新意识,应提高创造教育的能力,应掌握美术创新教育的要求、方法和策略。其次恰当运用幼儿园美术创新教育中教法与学法,使幼儿真正成为“人人是创造之人”、“时时有创造”的人。 在多年美术教学研究实践中,我积累了一些经验,通过理论学习、研讨和实践,吸收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学到了更多有关美术教育方面的理论知识。一、 注重环境育人的作用,从小让幼儿在艺术氛围的环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1、 在环境创设上,充分利用幼儿能看到的每一个角落,让活动室的大小墙壁、睡眠室、楼道里,窗台上都成为孩子们的欣赏展示天地。2、 收集装裱一些艺术名家、教师、家长及幼儿的作品,共同来装饰美化环境让孩子觉得我画的画和大人的一样棒,从小就建立自信心和成就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幼儿从小就对美好事物感兴趣,恐怖行动得欣赏,逐步学会欣赏的能力。二、 引导幼儿从小学会观察,亲身体验表达自己的感受。幼儿只有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亲自用眼、动手去观察去感知事物的本质,掌握其主要特征,才能对他有一个较完整、生动、形象的认识。教会幼儿观察才可以顺应于变化的世界,才可以进一步地运用美术的形式去表现。1、 以观察为基础,让孩子自由表现。在组织幼儿画“我的好朋友”活动中,先引导他们观察,从头到脚观察身体大的轮廓,再观察每个幼儿有特点细小的地方。从中掌握了人的基本特征,很快就把好朋友画出来了。所以有了充分的观察作基础,孩子自由表现起来会得心应手。2、 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学会随机观察,养成习惯。观察不能仅限于绘画之前、活动之中,而更多的应寓平时的生活之中,也就是让幼儿学会随机观察。如:外出活动中,观察马路两边的楼房、路上行人的活动、奔驰或停在路边的汽车,在幼儿园观察自然角支植物的生长变化、户外活动时小朋友游戏的场面。为幼儿以后进行美术活动积累素材。3、 引导幼儿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事物,观察相似的物品。比如:幼儿从家里拿来自己喜欢的汽车,在活动区边玩边说,从不同角度引导观察外观特征,对所画物品较熟悉,有完事全面的认识,所以孩子们画出的汽车改变了过去的模式。我还经常引导幼儿观察一些相似的东西,如:班里自然角的盆花,我就多次请孩子们观察其异同,并进行写生。三、 从色彩入手,在玩玩做做中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色彩又是幼儿美术活动的最初认识。所以我在班上的墙壁上贴一张白纸,粗棉棒、小毛笔、颜色盒,请幼儿蘸颜色随意涂抹,从颜色的变化和自己的涂抹中感受到无限乐趣,我还设立了几个玩色区域,如:纸放在颜色盒里染纸,晒干后可以折纸、粘贴、装饰、做成蝴蝶、衣服、帽子、裙子等送到娃娃家,而滚珠画、拉线画、吹颜色、印章画、手指点画、纸团印画都是可供幼儿选择的玩色活动再结合手工、撕纸、折纸、粘贴等形式,在玩玩做做中,孩子更有兴趣了。四、 在游戏中进行各种美术活动。纲要中规定“幼儿园教育要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促进每个幼儿个性发展”,所以在美工活动中采用游戏形式进行。孩子会很高兴与你合作。1、 在游戏中引导幼儿进行写生活动。在多年美术研究中,我把写生的内容逐渐渗透到小班美术活动中,春天观察柳树在树干上老爷爷的脸添画在风中不断舞动的柳条,在雨后,给蜗牛画像;在“我的小鸡小鸭朋友”主题活动中,我随机拿来了粉笔,让孩子们到户外地上画小鸡小鸭的影子;秋天到了,我们拾落叶,画落叶,始终以孩子的兴趣为主,不拘泥于形式,始终在游戏中进行。2、 把泥塑与绘画活动相结合。在美术活动中,我把泥工运用到绘画活动中,出现了很好的效果,在绘画“熊猫”之前,先请幼儿通过观察图片或玩具熊猫,然后动手用泥捏,在捏的过程中掌握了熊猫的基本形态,再进行绘画,他们脑子里已有了熊猫的雏形,画起来自然得心应手。下笔大胆,不犹豫,而这所有的一切都是经过幼儿大量观察感知的基础上所得的。3、 通过讲述图画培养幼儿绘画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在“自主性绘画与创新教育”科研课题中,我们班做的子课题是“通过讲述图画培养小班幼儿绘画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在“我是小厨师”活动中,为幼儿创设了当小厨师做菜游戏情景,通过洗菜、择菜、炒菜(蔬菜涂色、撕纸、粘贴)认识了红、黄、绿色的蔬菜,边说边做:“红色的西红柿,绿色的是黄瓜,绿色和黄色的柿子椒。”教师则进一步引导他把话说完整或有情节讲述,在讲述自己作品中发展了语言表达能力,绘画水平也相应得到提高,活动延伸时,我带孩子们给宝宝班幼儿送菜,进一步发展了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及交往能力。北京市崇文区前门幼儿园 梁晓燕 六、 幼儿美术教育专家谈宝宝画画下课了,家长进来领孩子。你怎么画成这样,你看那个小朋友画的多好。不许当着别人去责怪你的孩子不如别人。如果家长说,啊,这画画得真不错,颜色还没涂完,回家咱们接着涂。就走了,那就非常好。一、适时击活宝宝的画画兴趣小宝贝最早的画画行为,是拿着一支笔涂抹,是把涂抹当成一个游戏来做。妈妈说,这是一条线,这是一个气球,宝宝就觉得很神奇。100%的孩子都能画画,究竟宝宝能画到什么时候,那要看他的兴趣心理能持续多久。爸爸妈妈的引导就像电脑操作,适时点击它,它就被激活,以后就有发展的余地;如果始终不去点击它,过了最佳年龄补就不同了。3岁以下孩子拿笔画画,等于是在掌握一个工具。从难度上说,不亚于成人刚刚学骑自行车的难度。但是宝宝如果爱做这事,就非常不错了。再大一点到了4-6岁,老师画一条小鱼,他就画一条小鱼。如果家里有个水族箱。他看一条条大鱼、小鱼边画画,还要边跟你讲,小鱼的是大鱼的孩子-。能花一天,只要有空就钻研这事,而且天天如此。这说明宝宝爱好到了很酷的地步,就可能有天赋。宝宝画画天分的发现和正常习惯的养成,责任在家长而不是幼儿园。从工作量上来说,一个老师要看二三十个孩子,他观察不可能很细致。而妈妈能够观察到孩子很细的一面。从很有兴趣去做,到不玩别的就爱这个,变成乐趣,志趣。水稻专家站在田地里,一晒晒那么久,连续一个生长季节,三两个月,也乐此不彼,就是为了一个志趣。二、不必求甚解,知其然就行,不必知其所以然孩子3岁半的孩子,每天画一张画,爸爸妈妈给一胶条,今天画的和昨天画的都粘上。爸爸妈妈给他保存得很好。不买昂贵的材料,不用昂贵的纸,还要爱护使用。浪费了的纸干点儿什么用呢?我们拿一个小剪刀,剪点儿什么吧。这也是学美术的一个重要内容。比如说画鱼,不能乱涂,得有点章法。这是线条的,这是平面的。那么逐渐的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就学了很多规矩。你要说:下雨了,点一点,宝宝就会跟着点一点。也就是说,宝宝需要接受的专业知识的东西,你得用他能接受的儿童语言告诉他,不必求甚解,知其然就行,不必知其所以然。以后画画还是这些东西,但是深度加深了,这才是他深刻理解的一个过程。画完了,家长很郑重的把画贴在家里的那个角落。等阿姨来了,姥姥来了,说画得真好。这种鼓励的作用往往能让父母惊讶,它的驱动力非常强。德育教育,养成教育,很多都可以加到里面。包括画着要去吃零食去,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把材料收好,放起来,然后洗完手,再去干别的。三、不当着别人去责怪你的孩子不如别人评孩子的画,一般大人都不对,给宝宝打分时候,就按照是否相像打分。忽视他积极参与了。应向美国人似的,积极参与的孩子都打A。不需爸爸妈妈懂美术专业。只要您认为他这活动是有意义的,那么您只起到一个支持他、鼓励他,就够了。不评论他的好坏,没有坏,只要他做就是好的。我鼓励孩子做事之前,让他知道爸爸妈妈绝对支持他。在0-3、3-5岁,孩子逐渐就有一种欲望:妈妈,你看我今天画的好还是昨天画的好?他主动让你进行比较,这时候他有一个价值的取向。嗯,今天你画的比上次确实好多了,可是你今天画的是按照上次画的。所以这两张都挺漂亮的,咱们都贴在这儿。只有道理的褒与贬,没有作品的好与坏。咱们有很多成年人,就是什么都要评论一下,但是大多数他评论的没有道理。褒奖或是贬低,应该有依据,要负责,还应该讲场合等,他一律都没有。这是大人不好的品行。只要做就好,在好里稍微有点儿不足,我们去进步。对孩子的稚,嫩你把它轻描淡写的就过去,是不是也培养大人的一种宽容之心呢?七、中日幼儿美术教育的比较研究在教育发展纲要颁布后的今天,幼儿教育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受到我们的关注。而幼儿美术教育在其中则扮演着主要的角色:它可以为学龄前儿童品质的发展,自然创造力的表达,社会价值和集体主义道德观念、个性与自我尊重的人格形成,提供一个非同寻常的机会与条件。但是,也有人持有不同的看法,认为幼儿美术教育时常只是一种摆设,甚至于仅仅被当作课外活动而已,似乎只有数学、阅读这类课程才是教育的根本。那么国外的情况如何?日本在年就开创了自己最早的幼儿园东京女子师范学校附属幼儿园。(注一)虽然比西方晚了年,(注二)但是日本变异性文化的特点,促使日本不断地借鉴西方的模式,通过一百多年来幼儿美术教育的实践,积累了许多经验。笔者在此想就其与我国幼儿美术教育的现况作一些比较研究,以探讨我国幼儿美术教育改革的可能途径。一就幼儿美术教育的指导思想和理论研究而言,日本采纳的是一种内在引导和外在传授的教育思想。认为孩子的成长是一个不断适应社会的过程,这种适应具体地表现在外在和内在两个不同的领域。而所谓的内在化和外在化,只有用综合的方式加以推动引导,儿童才能得到均衡的健康发展。(注三)所谓外在教育领域,是指环绕在幼儿周围的外部世界。它具有一定的秩序和规律。外在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知识、技能、习惯等等。因为成人在这方面有丰富的经验,所以无论是制定教学计划,还是进行教学评估都很容易,传授给幼儿往往也能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这些外在教育内容,在被孩子们接纳为个人经验的同时,往往伴随着充分的想像、丰富的感情,幼儿把握的不仅是外在的秩序和法则,更是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这样外在教育就深刻影响了幼儿内在世界的形成。感性、洞察力、想象力、欲望等等正是这个性化世界和形象思维领域的内容。在这个内在世界里,无论传授还是评价都是困难的,而引导也许是一种更为适当的方式。因此,教师只有通过观察幼儿的作品,感受幼儿的欲望和感表,方能窥探其心灵世界的秘密。不管是幼儿的绘画塑造,还是造型性游戏活动,都可以说是完全以这个内在化世界为中心的活动。就中国的情况而论,幼儿美术教育文革后才开始注重“开发幼儿智力、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这类课题的教学理论研究(注四)。年国家教委颁布了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进一步促进了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开始运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和规律,来指导教育实践,注重教育过程中幼儿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并重视了对游戏理论的研究。但是,我国在感性教育领域,尚缺乏深入的理论研究,对幼儿美术教育的内在化特点及其在幼教中的重要地位与功能尚缺乏应有的了解和重视。其表现在:在整体上尚缺乏对幼教美术理论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尽管美术教育在幼教中处于主要地位,但是我国大学的学前教育专业只开设幼儿的语言教育、数学教育和科学教育课程,就是没有美术教育的理论课程,幼师系统也同样如此没有美术教育的一席之地,这种状况造成我国幼儿美术教育理论薄弱,难以指导教学实践,把握幼儿美术教育的学科特点。正因为以上的原因,少数研究者认为幼儿绘画是一种特殊的理性活动,即一种把感性形象和具有一般共性的概念融合在一个统一的认识性陈述中的理性活动。因此得出教学指导和评估要用理性分析和计量的方法来进行,根本忽略了主观情感的作用和内在引导的重要原则与指导方式。这种观点显然是错误的。二就幼儿美术教育的教学法来说,日本教育界认为孩子们的绘画表现,制作手工物品的造型能力反映了幼儿不断成长的过程,并作为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鲜明地反映了孩子的内心世界。但是这并不意味对知识技能、欣赏习惯等等外在传授的忽视。以为在造型活动上,对于感情、感觉、形象思维、想象的世界,教师是无法教授的,只能采取引导的方式。倘若说培养能够不断推进的话,那么指的是与知识、技能、欣赏习惯等有关的范围。日本的这种教学法可能是受了我国传统的禅宗思想的影响。禅宗宣传自性是佛,莫向外求,主张依靠本体的自力达到开悟成佛。禅宗的法师崇尚引导,他们往往通过讲述公案等旁敲侧击的方式使人开悟,有时甚至在无语的境界中让弟子感悟道的存在。例如日本传统的能乐大师世阿弥,在他的修道品位思想中就推崇自证自悟的学习方法。世阿弥套用了佛教中所谓的“色即是空”的观念来形容这一方法。所谓“色”是指凭借感觉捕捉到有形技能的存在,而“空”则是指依靠自悟自证的方法印验无形的客观规律。(注五)为了具体剖析日本的这种教学方法,我们还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探讨:在教学指导原则上,日本十分重视幼儿造形表现过程中的三环节,即形象思维、技能运作和传达内心活动的环节。具体地来讲:首先“人是根据形象思维行动的生物”(注六),因此形象思维决定了人们造形表现的意图,意味着教师在指导上,必须使幼儿鲜明地浮现出这个形象,而后才根据形象进行描绘。其次,即使形象清晰地浮现在眼前,并不等于孩子已将它移到了画面上去。孩子必须借助于各种造形语言,材料工具将它转化为绘画或雕塑。例如依靠画纸、彩色铅笔、颜料和绘画材料的共同配合,在二维空间的画面上表现出三维立体的图式。因而孩子必须学习如何使用彩色铅笔、如何调配色彩,如何组织画面的构成等形式语言,否则绘画就不能“物化”为表现媒介。因此,教师必须仔细观察孩子们的表现活动,在技巧和方法上给予指导。技能指导仍然依赖于现场直观的教学和掌握的成功经验。但是如果教师过于强调技术指导,而孩子们又没有热情,那么表现活动将不再成为孩子满心欢喜期待的东西。因而技能运作环节的指导关键在于让孩子明确绘画技巧和制作技术,通过反复地实践与改进,达到掌握各种表现方法及其步骤程序。第三、幼儿的造形活动同时具有本能的表示和主观的表现的特征。正如婴儿的啼哭是本能的表示,演员的哭泣则是主观有意识的表现那样,后者表现含有传达个人情绪意识的意图,而前者几乎是由本能控制的。无论在幼儿的涂鸦期,还是前图式期,以及象征期的绘画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本能表示和主观表现的因素。孩子将绘画作为一种与外界沟通的语言,他们把自己看到的事物,思考的内容通过绘画表现传达给观众,接受者观赏之后内心产生感受,并将这些信息反馈给孩子,幼儿从而确认了对自我的认识,并感受到表现的喜悦。因此对幼儿的这种内心传达,日本的学者认为在指导上要采取亲切和蔼的态度。从幼儿的角度来阅读理解儿童们在绘画中所传达的内心世界。通过这种传达的心灵沟通与共鸣,就能鼓励和激发幼儿新的表现欲望,从而达到培养创造力和陶冶情操的目标。在教学指导的要点上,日本着重以下四个方面:()从游戏来看,主要以幼儿自由描绘为主,提供必要的与幼儿心身发育相适应的题材;()根据故事来表现的题材,则不拘泥于真实,让孩子在自由愉快的表现中,选择造型单纯、组合容易的内容。()从生活体验中引发的表现,在开始构思阶段,就要使形象思维明确化,并把它与自己准备的有关材料和工具、表现手法联系起来。要求表现的内容能被他人接受,并且有相同感受的理解。()经由观察萌发的表现,重点是突出有关对象物的具体感觉。采用何种观察方法,什么时候来画、画什么、怎么画,这些都是指导教学的关键所在。新中国的幼儿教学法而论,认为幼儿的绘画包括观察、想象和表现三个过程。观察是绘画的基本和前提;想象是幼儿把观察到的对象融进自己的认识、情感、重新加工的过程;表现则是孩子把经过想象后的事物用造型手法表达出来。此外,在教学指导原则上有以下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通过幼教实践,探索教与学的客观规律,具有一定的理论性、系统性,又有可行性和操作性。()突出了教学过程中幼儿的主体地位。强调教师激发、诱导幼儿在活动中的主动性,使孩子们在造形表现的实际操作中发展各种能力,萌发多方面的兴趣,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把学前时期基本活动的游戏作为教育的重要形式,突出幼教教学的特点,充分发挥其在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中的特殊作用。()强调充分运用生活四周的各种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强调利用乡土材料,由教师发动幼儿一起制作玩具、学具和教具。这样既有利于启发孩子们的创造性,又符合我国的国情,继承和发扬因地制宜、勤俭办园的优良传统。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则注重以下几方面:()着重发挥范画应有的作用,并注意启发性的示范和讲解,用后及时收回范画。()重视美工教学与生活、节日、游戏和其他学科的教学紧密配合。()在教学中,要求幼儿坐姿、握笔姿势正确、重视作业常规的训练。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示范和范画经常出现成人化的偏差。例如所谓“简笔画”,它原本是成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概括的程式表现,将它作为范画和教材,无疑是在禁锢、扼杀儿童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情感表现。但是这种有违于启发引导儿童观察表现事物,阻碍幼儿认识事物和情感表达,并违背教育规律的教材,竟然会被定为电视教材、获教育图书奖而盛行一时,可见科学的教学指导尚待确立。此外,当年陈之佛先生反对的“大人们常常以自己的趣味加之于儿童,常常以临画为唯一的教画的方法。”(注七)的现象仍然屡见不鲜,一些儿童画大赛,均以临像某家某派程式为能事,背离了美术教育的本质功能。干扰了幼儿美术教育的健全发展。三就幼儿美术教育的内容而论、日本是根据幼儿绘画发展的不同时期来展开教学内容。在岁时,采用在物体表面着色;将纸蒙在表面凹凸不平的物体上用铅笔拓印;拼贴布贴画;用粘土或橡皮泥捏成各种形状等,都属于造形性游戏的教学内容。在岁时,则运用寓知识于兴趣之中的游戏方法,通过阅读小故事根据体会作画,依据孩子的生活体验来描绘使自己感动的事物,通过各种角度观察对象,并描绘出自己的感觉。在岁时,则转变为采用不同纸质或不同形状的纸进行游戏表现,加深幼儿对材料和形状的认识,按照自己的构思故事作画,扩展游戏范围,并以此作为表达的题材,描绘自己热衷欣赏的事物。总之,日本选择内容注重幼儿绘画要体现其游戏与生活,从而引发幼儿内在情感的自然流露。可以说这种安排还具有指导幼儿生活和精神治疗的功能。就中国选择的内容来说,主要是围绕着认识、情感和表达,这三个幼儿美术活动的要素而展开。知识化、艺术化和游戏化是其特点所在,具体而言:()岁时,绘画内容大多安排为添画,将不同的线条与形状,形状与形状等编排成不同的单元,泥工、折纸课题则着力于基本方法的学习。()岁时,主要以观察、表现、制作生活中的动物、蔬菜、食品等内容。将知觉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作为课题编排的内在目的。力求通过美工教育促进幼儿空间思维的发展,丰富幼儿的绘画语言。()岁时,课题内容是与季节特征紧密联系的人物、植物、动物、日常生活用品等系列。鼓励幼儿积极思维,大胆想象创造性地表现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情感。四以上我们就中日两国幼儿美术教育从理论、教学法和教学内容三方面进行了对照,找出了差距与问题。现试将其比较研究归纳为以下几方面:在理论研究比较方面,日本借助于对幼儿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即从儿童感知觉的发展,记忆的发展、想象的发展、思维的发展、智力的发展和社会化的发展来探讨儿童美术教育的课题外在传授和内在引导的理论构想。正如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儿童艺术教育“零点计划”主任茄德纳博士所认定的“教师的任务基本上是为自然出现的那些发展提供支持,对来自儿童的积极性作出赞许和同情的反应。然后,在童年中期和后期就需要给予更多的积极干预:在学习某种艺术技能和技术时应给予更多的训练指导。”(注八)的那样,日本的理论研究在教学实践中是卓有成效的。而我国则由于幼教心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薄弱,又缺乏从美术教育这一感性教育的角度来进行理论探讨,使得目前幼儿美术教育的理论研究还有待深入并结合教学实际,以适应当前幼教事业发展的需要。就教学法比较来说,日本首先是把提高幼儿的表现欲望放在首位,其次注重应势利导的原则,把握造型性游戏的内涵,其三则是不断选择适应幼儿心智成长的教学方式。我国则注重利用乡土教材来丰富各种教学方法,培养幼儿的创造性,很有特色。但是因某些临摹示范和简笔画的不当作法,冲击了幼儿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客观上不利于幼儿潜力发挥。就教学内容比较而言,日本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有绘画、摹写、拼贴、堆积和手工制作等,其中包括集体制作和节日活动制作,还有幼儿的鉴赏活动。这些内容安排还充分考虑到与幼儿发展的各阶段相适应。相对来说中国的教学内容范围小一些,尚缺乏更多的造形性游戏的内容来充实幼儿美术教育的基本运作特点,特别是还需要按幼儿心智发展的不同阶段科学地选择适当的内容。例如,在幼儿园小班阶段倘若更侧重于游戏化,而从中班到大班时,才渐次偏重于知识化和艺术化的教学内容,可能教学效果会更好一些。总之,如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