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第一轮教材知识复习课件21.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10217218 上传时间:2020-04-1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0.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第一轮教材知识复习课件2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考语文第一轮教材知识复习课件2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考语文第一轮教材知识复习课件2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日将暮,取儿稿葬 暮:落山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水:游泳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究 (三)名词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宾语之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如:“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中的“臣”,就是名词作动词,“臣服”的意思。 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译文:国家用什么来救济老百性呢?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译文:哦!除了这样的人,我能同谁在一起呢? 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苏武传)译文:即使活着,(我)凭什么脸面回汉朝去呢? 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 格式:宾介动 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叶公好龙)译文:用钩子来画龙,用凿子来雕刻龙。 余是以记之。(石钟山记)译文:我因此记下了这件事。 一言以蔽之。译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 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勾践灭吴)译文:楚国的战士没有谁不用一个抵挡十个来拼命作战的。 成语有:夜以继日。译文:用夜晚来接着白天。 4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格式:主宾之(是)动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译文: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 唯弈秋之为听。(弈秋)译文:只听弈秋的教导。(“唯”译为“只”,下同)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译文:不了解句读,不能解答疑惑。 唯陈言之务去。(答李翊书)译文:只是务必除去那些陈旧的话。 父母唯其疾之忧。译文:父母只忧虑他的疾病。 唯马首是瞻。(冯婉贞)译文:只看我的马头行事。 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译文:我们的国君(晋惠公)不怜恤自己流亡在外,却忧虑着我们群臣。 还有如成语:唯利是图。译文:只图有利的。 唯贤是用。译文:只任用有才的人。 5“相”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你,他(她)”,这时“相”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译文:我已经对她没有情义了,决不会答应你。 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孔雀东南飞)译文:尽心侍奉婆婆,好好服侍她。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回乡偶书)译文:小孩子看见了我却不认识我。 现代汉语中也有保留,如:请你相信。 6“见”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解释为“我”,这时“见”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府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译文:(我回来时)府吏叮嘱我。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译文:生下我六个月,父亲就背弃了我(意思是父亲就去逝了)。 这种情况在现代汉语里也有保留,如:望见恕(希望你宽恕我);有何见教(有什么指教我的);让你见笑了(让你笑话我了);望见谅(希望你原谅我)。 7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亚父南向坐。(鸿门宴)译文:亚父范增面向南坐着。 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秋水)译文:到达北海,向东看去,看不到水的尽头。 (四)状语后置 我们知道,在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即翻译时大多数时候要提到谓语前面去翻译。 1格式:动以宾 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译文:用篆文山龟鸟兽的形状来装饰。 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伶官传序)译文:把箭放回先王灵位之前,禀告大功告成。 请其矢,盛以锦囊。(伶官传序)译文:并请出那三枝箭,装进锦囊。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伶官传序)译文:当庄宗用绳索捆绑燕王父子。 申之以孝悌之义。(齐桓晋文之事)译文:把孝敬父母敬重兄弟的事向他们反复讲述。 覆之以掌。(促织)译文:用手掌覆盖(蟋蟀)。 2格式:动于(乎,相当“于”)宾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译文:请允许我奉命向孙将军求救。 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能够在集市上指出我的过错的人。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译文:并且在他们的墓门前建立石碑。 生乎吾前。(师说)译文:生在我的前面。 风乎舞雩。(四子侍坐)译文:在舞雩台上吹风。 3格式:形于宾 长于臣。(鸿门宴)译文:(他,指项伯)比我长(大)。 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张衡传)译文:虽然才能比世人高,但却没有骄傲的情绪。 (五)定语后置 在现代汉语中,定语是修饰和限制名词的,一般放在中心词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在文言文中,除此情况外,也可以放在中心词后。定语放在中心词后面,用“者”煞尾,构成定语后置的形式。那么,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把后置定语提到中心词前面去翻译。 1格式:中心词定语者 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寻找可派去回复秦国的人。 楚人有涉江者。(刻舟求剑)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 荆州之民附操者。(赤壁之战)译文:荆州依附曹操的老百姓。 四方之士来者。(勾践灭吴)译文:四方前来投奔吴国的士人。 村中少年好事者。(黔之驴)译文:村中有个喜欢多事的年轻人。 2格式:中心词之定语者 马之千里者。(马说)译文:千里马。 僧之富者不能至。(为学)译文:富有的和尚却不能到达。 国之孺子之游者。(勾践灭吴)译文:吴国出游的年轻人。 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译文:铿然有声的石头。 3格式:中心语之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译文:蚯蚓没有尖利的爪牙和强健的筋骨。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译文:在朝廷作官(或居在高高的庙堂),就要忧虑老百姓的疾苦,退隐江湖远离朝廷(或身处遥远的江湖),就要为国君担忧。 4格式:中心语而定语者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译文:能够不改变自己志向的官员,普天之下,有几个人呢? 5数量词做定语多放在中心词后面 格式:中心语数量定语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译文:等到了陈这个地方,有六七百辆车,千多名骑兵,数万名士兵。 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译文:吃东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六)主谓倒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译文:你太不聪明了。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公子能为别人困难而急的地方在哪里呢? (七)省略句 1主语的省略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 2谓语的省略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4介词宾语的省略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5介词的省略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古代汉语中的一些句式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为新的句式所取代,因此对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式须要细致区分。近年来,考查判断句这一特殊句式的选择题在逐渐减少,一般是在翻译题中考查的。考生应该学会分类归纳,并参照课文中的实例,判断出句式类型,明确相应的句式特点并准确翻译。 翻译。如古代汉语中一般用“者,也”及其变化形式表判断,也有用“则”“乃”“即”“为”“是”等表判断的现象,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臣乃市井鼓刀屠者”(信陵君窃符救赵) “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项羽本纪),“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巨是凡人”(赤壁之战)等。此外,还有用“非”表否定判断的现象,如“予本非文人画士”(病梅馆记)。被动句这一句式类型中有用“见”“于”“被”表被动的,也有意念上的被动,如“兵挫地削,亡其六郡”(屈原列传),其中“挫”“削”就是“被挫败”“被削减”的意思。 词类活用,是指古代汉语中一个词在特定的语境中临时改变其词性的语法现象。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另外,词类活用还包括词语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如名词活用为动词,动词的使动或意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或意动用法等。 (一)名词作状语 找出下列各句中的名词用作状语的词语,并加以解释。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云、响、景:像云彩、回声、影子一样 人皆得以隶使之 隶:当奴隶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舟:用船 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东、北:在东边、在北边 而相如廷叱之 廷:在朝廷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夜:在夜晚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日:每天 (二)名词用作动词 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如:“始见中原气象,泰然不肉而肥矣”中的“肉”,就是“吃肉”的意思。 找出下列各句中用作动词的名词,并解释。 籍吏民,封府库籍:登记 沛公欲王关中 王:统治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敌:攻击 臧使者枉用三尺,以仇一言之憾,国贼戾之士哉 仇:报复 大喜,笼归,举家庆贺 笼:用笼子装 大楚兴,陈胜王 王:称王 * * 第三节句式与活用 解析:D项的“小”,形容词作名词,“小事”。A项的“虹”,名词作动词,“出现虹”;B项的“衣”,名词作动词,“穿”;C项的“军”,名词作动词,“驻扎军队”。 答案:D 解析:C项的“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A项的“族”,名词作动词,“灭族”;B项的“下”,方位名词作动词,“攻下”;D项的“树”,名词作动词,“种植”。 答案:C 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 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注】周生:一个姓周的儒生。重瞳子:一只眼睛里有两个瞳仁。五诸侯:指齐、魏、赵、韩、燕五国起义军。 从句式角度分析,下列句子中句式相同的两项是() A乘势起陇亩之中 B放逐义帝而自立 C身死东城 D尚不觉寤而不自责 解析:A项和C项均为省略句,省略介词“于”;B项为一般句式;D项为宾语前置句,代词“自”作动词“责”的前置宾语。 答案:AC 【参考译文】太史公(自称)说:我从周生那里听到说,“虞舜的眼睛里大概有两个瞳子”,又听说项羽也是双瞳子。项羽难道是舜的后代么?怎么兴起得这么突然呢?秦国在政治措施上有重大失误,陈涉首先发难,英雄豪杰像蜂群飞起,共同一起争雄,多得数也数不清。可是项羽并没有什么根基(包括土地和权势),而是乘天下大乱的形势在民间起事,三年的时间,就率领五国诸侯(楚外的五国反秦武装)灭秦,分割天下的土地,封赏王侯,一切政令都由项羽颁布,号称“霸王”。 霸王的权位虽然不能维持到底,可是这显赫的功业是近古以来不曾有过的。等到项羽放弃关中,怀念楚国而东归,放逐义帝,自立为王,干了这些失策失人心的事,却埋怨诸侯背叛自己,这样想要成就霸业,就很难了。自夸功劳,逞个人才智,却不效仿古人,自以为霸王之业已成,想凭借武力来征服和治理天下,经过五年战争,终于使自己国家灭亡了,自身死在东城,却仍然不觉悟,更不责备自己,那就错了。竟然称说“上天要灭亡我,不是我用兵的过错”,难道不荒谬吗? 古代汉语中的特殊句式,是指古代汉语中与现代汉语的句式不同的特殊的语法现象。最常见的有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以及主谓倒装)、省略句和文言固定结构。 (一)判断句 1用“者也”表判断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3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