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中学初三语文第一学期教案.doc

上传人:sha****en 文档编号:10215737 上传时间:2020-04-1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9.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验中学初三语文第一学期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实验中学初三语文第一学期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实验中学初三语文第一学期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实验中学初三语文第一学期教案(9)课题故乡(1课时)主备:孙淑娟使用者:课型讲读课使用日期:9月 日使用补充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的生字和生词、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2、理清小说线索和故事情节。3、分析人物形象,探讨人物发展变化的深层次原因。4、归纳小说的主题思想。教学重点难点: 、 分析人物形象,探讨人物发展变化的深层次原因。、 归纳小说的主题思想。工具:通过比较人物过去和现在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情等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从而把握文章的主题。教学方法 整体建构尝试教学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 明确目标1、由乡愁导入。(1)、余光中的乡愁表达了台湾同胞对祖国大陆的思念,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思想感情。“乡愁”在我国历史上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涵。(2)、鲁迅的小说社戏,通过对故乡一群农家少年朋友形象的刻画,表现了故乡那淳朴的风俗人情,特别是农家子弟诚挚的情谊、美好的心灵、活泼的天性,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3)、那么故乡中的故乡又是怎样呢?2. 介绍写作背景: 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小说写于1921年1月,后有作者编入他的小说集呐喊,它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真正的现实生活。1919年12月初,鲁迅从北京 回故乡绍兴接母亲,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 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小说着重刻画 了一个受尽当时社会摧残剥削的劳苦农民闰土的形象。通过对闰土悲惨遭遇的描述,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深刻揭露旧社会对农民从肉体到精神的重重残害,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 3. 作家、作品介绍: 鲁迅,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笔名,浙江绍兴人。选自呐喊(小说集)。(百草园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二、 自学指导 整体感知学生自由诵读全文,整体感知文章。思考:1、好的文章总是有很强的感染力,它会使人或欢喜或悲哀,或豪情万丈,或郁悒满怀。那么,诵读全文,你认为笼罩全文的情感基调是什么?2、小说以什么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全文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3、文中写了哪些人物?在这些人物中,哪些又着墨较多?4、归纳二十年后的闰土、杨二嫂有哪些方面使“我”悲哀呢?明确:1、整个故乡的色调,是昏暗、阴冷、低沉的。其中唯一欢快的语调出现在对儿时回忆的描写中,但无论就谋篇布局,还是就语言特色而言,笼罩着的是一种忧郁和感伤。2、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全文可按“渐近故乡在故乡离开故乡”三个方面分为三个部分。 一(开头到“搬家到我在谋食的异地去”):“我”渐近故乡时见到的一片破败萧索的景象及当时的感触,交代了时间、地点、回家原因及心情; 二(从“第二日清早晨”到“已经一扫而光了”):“我”在故乡期间的见闻和感受,着重刻画了闰土、杨二嫂等人物形象,揭示农村破产、农民生活贫困的社会根源,是小说的主干部分。 第一层(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写“我”到家时的情况。对少年闰土的回忆天真无畏、深厚友谊;对杨二嫂的比照小市民习性更厉害 第二层(到“他就领了水生回去了”) 写“我”和中年闰土见面的情况。(全文重点) 闰土外貌到精神的巨大变化(社会根源) 第三层(到“已经一扫而空了”) 写“我”告别闰土与故乡。 三(从“我们的船向前走”到结束):“我”离开故乡时种种感触和矛盾心情,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社会极大的愤懑,表现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 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心。 3、文中塑造的人物有:闰土、杨二嫂、“我”、“我”母亲、水生、宏儿;其中闰土、杨二嫂、“我”着墨较多,刻画得比较详细,人物形象丰满。4、闰土:外貌的变化、与“我”的距离、生活的现状、精神的麻木、寄希望于偶像; 杨二嫂:外貌的变化、行为放纵卑下、语言尖刻泼辣。补充使用:三、 检查点拨 探寻规律精读文章,把握人物形象。1、(朗读第12自然段30自然段;第55自然段)思考并讨论:闰土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作者运用前后对比的方法,从不同角度写他的变化。那么,作品是从哪几方面来进行对照的?通过对比突出了什么?明确: (1)外貌对照: 少年闰土: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淳朴天真、可亲可爱; 中年闰土: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受尽生活折磨,命运悲惨(经济生活的艰难和精神负担的沉重)。 (2)动作、对话对照: 少年闰土:雪地捕鸟,月夜刺碴,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聪明勇敢、活泼开朗; 4个省略号(5处对话)说明闰土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说也说不完。 中年闰土:说话前的神态是欢喜-凄凉-恭敬;他说了七句话,前六句用断断续续的话表达自己的心情和谦恭,最后一句还是用断断续续的话诉说自己的苦状;说话后的神态是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迟疑麻木、痛苦难言。 9个省略号(5处对话)说明闰土心里有说不尽、道不明的苦处。 “迅哥儿”改称“老爷”,写出闰土不仅为饥寒所苦,而且深受封建等级观念思想的束缚。 “厚障壁”就是所谓“身份”、“地位”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精神隔阂。 (3)闰土对我、对生活的态度前后对照: 对我: 少年闰土:只是不怕我,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情真意切,亲密无间; 中年闰土:恭敬地叫老爷,要水生给老爷磕头,认为少年时的哥弟称呼是不懂事,不成规矩。被封建礼教牢牢束缚。 对生活: 少年闰土:捕鸟、看瓜、刺碴、拾贝、观潮天真活泼、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 中年闰土:拣了一副香炉和烛台。 将希望寄托于神灵。 (4)小结: 残酷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多子、饥荒、税、兵、匪、官、绅,把一个活泼的少年折磨成凄惨的苦人儿。 鲁迅在这个人物的前后对比中,不仅从经济上、政治上刻画了闰土的痛苦,而且十分深刻地从精神上揭示了闰土的痛苦。封建思想意识给他加上精神枷锁,尊卑观念愚弄淳朴的农民。见“我”时,强自按熄霎时间闪现出来的真挚友谊的火光;见面时一系列精神变化细致入微地刻画了尊卑观念给闰土心灵深处留下的创伤。对香炉和烛台细节的描写,进一步揭示内心世界,他虔诚地渴望神灵的赐福,摆脱贫困与苦难,这样描写,可清楚地看到:闰土对苦难根源有直觉,但不理解;希望改变现状,却又无可奈何;他憧憬未来,却寄希望于渺茫的神佛保佑。 在鲜明的对比中,揭示了闰土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制度下,遭受经济上的剥削,政治上的压迫,精神上的摧残,也揭示了闰土们悲惨命运的深刻的社会原因是多子、饥荒、税、兵、匪、官、绅。是旧中国贫苦农民的典型。2、自由朗读39自然段52自然段,用以上方法继续分析杨二嫂的人物形象(外貌、对话、动作描写)明确:小说对杨二嫂的描写,先闻其声,再见其人。 外貌描写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对话描写 动作描写 她的说话和动作表现了她尖嘴利舌,贪小泼辣的小市民习性和日趋贫困的生活。 杨二嫂是当时社会既被侮辱、被损害,而又深受私有观念支配的村镇小私有者形象的代表,她的形象塑造有两个意义:一是用她的自私刻薄来衬托闰土的纯朴善良;二是用她的变化来说明城镇小市民的贫困化,从另一侧面反映了农村经济的破败,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弊病。 补充使用:四、 深入探究 回归系统结合人物分析,探讨小说主题。有关小说主题,也即作品表现的作者对“故乡”的情感态度,主要看法有:(1)、“故乡”是中国人精神的反映。从孩子的纯真、有生气到成年人的麻木、愚钝,表现了中国普通民众的生命和活力怎样被封建社会所扼杀。(2)、表现中国社会愚昧、落后、贫穷的轮回。(3)、渴望纯真的人与人的关系。“我”渴望打破封建社会的尊卑秩序,渴望建立超越庸俗的物质关系的新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总结:本文主要通过塑造闰土、杨二嫂的人物形象,来突出小说的主题。使用补充:五 教学后记实验中学初三语文学科预习学案(9)预习内容:故乡 编者 孙淑娟 审核 周水平预习要求: 查找资料,了解有关作者的情况及写作背景;熟读课文,划分课文的结构层次;分析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一、 了解作者情况及写作背景。二、 掌握字词,见创新导学手册第34页“基础知识”。三、思考探究1、你认为笼罩全文的情感基调是什么?、 小说以什么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全文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2、用纲要信号式画出本文内容结构。3、文中写了哪些人物?在这些人物中,哪些又着墨较多?4、归纳二十年后的闰土、杨二嫂有哪些方面使“我”悲哀呢?5、闰土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作者运用前后对比的方法,从不同角度写他的变化。那么,作品是从哪几方面来进行对照的?通过对比突出了什么?6、分析杨二嫂和“我”的人物形象。7、作品表现了作者对“故乡”怎样的情感态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