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D卷新版

上传人:xiao****017 文档编号:10214794 上传时间:2020-04-10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6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鲁教版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D卷新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鲁教版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D卷新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鲁教版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D卷新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鲁教版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D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选择题 (共1题;共2分)1. (2分)下列句子中敬辞或谦辞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 . 令郎不愧是丹青世家子弟,画的马那是栩栩如生。B . 你家母让我跟你说一下,这个周末一定要回家啊。C . 拙作奉上,深感不安,请不吝赐教。D . 贤弟太客气了,愚兄只不过是举手之劳罢了。二、 综合性学习 (共2题;共15分)2. (10分)学习了本课后,你所在的班级准备开展以“圆明园的昨天和今天”为主题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你所在的小组准备围绕该主题出一期黑板报,假如你是负责人,你将策划哪些内容? (2)请为以下新闻拟写一则标题。(15字以内) 据圆明园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推动公众考古的发展,也为了让公众更深入地了解圆明园遗址的考古和保护工作,今天,圆明园首次尝试在新媒体上直播远瀛观遗址考古现场,并通过实时互动,让更多的人了解考古发现和考古知识,进一步传播历史文化,让公众走近文化遗产,也让文化遗产融入大众的生活。今后,圆明园还将继续开展公众考古活动,并以多种多样的形式进行传播。(3)在实践活动过程中,你所在的小组需要向李芳老师借一本介绍圆明园的建筑史和兴衰史的书日落圆明园以做参考,借期一周,借出日为2018年11月15日。如果你是小组长王东,请你写一张借条。 3. (5分)学校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活动,请你结合下面图片上的信息,向同学们介绍说明生活垃圾的分类和去向。要求表达简明、连贯、得体。(不超过120字) 三、 句子默写 (共1题;共1分)4. (1分)古诗文名句填空。 (1)春蚕到死丝方尽,_。晓镜但愁云鬓改,_。(李商隐无题) (2)_,_。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3)古人和诗以歌,造就了一首又一首传唱至今的经典,今天当我们再一次翻开那些古老的诗篇,我们仍然能感受到我们先祖在这当中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生命的感悟。苏轼在水调歌头里用“_,_”感悟人世盛衰无常;许浑在咸阳楼东城用“_,_”描写了宫殿的荒芜,抒发了对历史沧桑的无限感慨。但生命纵使万般磨难,我们也要始终相信明天!恰如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写到“_,_”,告诉我们万物都会有新旧交替这一道理;我们也要学习李白,在行路难中高声吼出“_,_”时刻勉励自己,只要心怀梦想,终有一天,我们会实现自己远大的理想抱负。 四、 文言文阅读 (共2题;共22分)5. (1分)解释划线文言词语。 落英缤纷_欣然规往_日光下澈_悄怆幽邃_罔不因势象形_曾不盈寸_6. (21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之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乙】一屠暮行,为狼所逼。道傍有夜耕者所遗行室 , 奔入伏焉。狼自苫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不可去。顾无计可以死之。唯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极力吹移时 , 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遂负之以归。非屠,乌能作此谋也。(选自狼其三)【注】遗:留下。行室:俗称“窝棚”。顾:然而,可是。吹豕之法:豕(sh),猪。吹豕之法,猪被杀后,屠户在猪脚下隔开皮吹气,便于去其皮毛。移时:过了一段时间。(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顾野有麦场_一狼洞其中_令不可去_股直不能屈_(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唯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B . 唯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C . 唯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D . 唯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非屠,乌能作此谋也。(4)【甲】文通过屠户战胜恶狼的过程,揭露了狼的_和_的本性;【乙】文屠户用_(方法)杀死恶狼。 五、 名著阅读 (共2题;共2分)7. (1分)阅读名著,回答问题。 【甲】他的腿长步大,腰里非常的稳,跑起来没有多少响声,步步都有些伸缩,车把不动,使座儿觉到安全,舒服。说站住,不论在跑得多么快的时候,大脚在地上轻蹭两蹭,就站住了,他的力气似乎能达到车的各部分。【乙】现在,怎能占点便宜,他就怎办。多吸人家一支烟卷,买东西使出个假铜子去,喝豆汁多吃几块咸菜,都使他觉到满意。他也学会跟朋友们借钱,借了还不想还;逼急了他可以耍无赖。起初人家都知道他是好体面讲信用的人,所以他一张嘴,就把钱借到。他利用着这点人格的残余到处去借,借着如白捡,借到手便顺手儿花去。人家要债,他会作出极可怜的样子去央求宽限,这样一来,他连一个铜子也借不到了。他开始去骗钱花,凡是以前他所混过的宅门,他都去拜访,主人也好,仆人也好,见面他会编一套谎,骗几个钱;没有钱,他央求赏给点破衣服,衣服到手马上也变了钱,钱马上变了烟酒;他竟变成这个样子。(1)上面两个语段出自哪部名著?其中的“他”指的是谁? (2)【甲】段突出了人物什么特点?【乙】段从哪三个方面写了人物的无赖? 8. (1分)阅读名著,回答问题。 二人赶到他洞门前,只见妖精一只手举着火尖枪,站在那中间一辆小车儿上,一只手捏着拳头,往自家鼻子上捶了两举。八戒笑道:“这所放赖不盖!你好道摇破鼻子,淌出些血来,搽红了脸,往那里告我们去耶?”那妖魔捶了两举,念个咒语,口里喷出火来,鼻子里浓烟进出,闸闸眼火焰齐生。那五辆车子上,火光涌出。连喷了几口,只见那红焰焰、大火烧空,把一座火云洞,被那烟火迷漫,真个是谶天炽地。八戒慌了道:“哥哥,不停当!这一钻在火里,英想得活,把老猪弄做个燕的,加上香料,尽他受用哩!快走,快走!”说声走,他也不顾行者,跑过洞去了。这行者神通广大,捏着避火決,拉入火中,寻那妖怪。那妖怪见行者来,又吐上几口,那火比前更胜。行者被他烟火飞腾,不能寻怪,看不见他洞门前路径,抽身跳出火中。那妖精在门首,看得明白,他见行者走了,却才收了火具,帅群妖,转于洞内,闭了石门,以为得胜,着小的排宴奏乐,欢笑不题。(1)选段所说的妖精是谁?孙悟空为何要和他大战场?这妖精的结局如何? (2)这妖精最终被擒,这件事给师徒四人取经路上惹下了怎样的麻烦? (3)结合原著相关情节,说说这妖精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六、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29分)9. (12分)阅读“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回答问题。记得七八岁的时候,我写了第一首诗。母亲一念完那首诗,眼睛亮亮的,兴奋地嚷着:“巴迪,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她搂住了我,赞扬声雨点般落到我身上。我既腼腆又得意洋洋,点头告诉她这首诗确实是我写的。她高兴得再次拥抱了我。整个下午,我用最漂亮的花体字把诗认认真真地重新誊写了一遍,还用彩色笔在它的周围描上了一圈花边。将近七点钟的时候,我悄悄走进饭厅,满怀信心地把它平平整整放在餐桌上。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父亲还没有回来。我简直急不可耐了。他是一家影片公司的重要人物,写过好多剧本。快到八点钟时,父亲终于推门而入。他进了饭厅,目光被餐桌上的那首诗吸引住了。我紧张极了。“这是什么?”他伸手拿起了我的诗。“亲爱的,发生了件奇妙的事。巴迪写了一首诗,精彩极了”母亲上前说道。“对不起,我自己会判断。”父亲开始读诗。我把头埋得低低的。诗只有十行,可我觉得他读了几个小时。“我看糟糕透了。”父亲把诗扔回原处。我的眼睛湿润了,头也沉重得抬不起来。“亲爱的,我真不懂你是什么意思!”母亲嚷着,“这不是在你的公司里。巴迪还是个孩子,这是他写的第一首诗,他需要鼓励。”“我不明白,”父亲并不退让,“难道这世界上糟糕的诗还不够多么?”我再也受不了了。我冲出饭厅,跑进自己的房间,扑到床上失声痛哭起来。饭厅里,父母还在为那首诗争吵着。几年后,当我再拿起那首诗,不得不承认父亲是对的。那的确是一首相当糟糕的诗。不过母亲还是一如既往地鼓励。因此我还一直在写作着。有一次我鼓起勇气给父亲看了一篇我新写的短篇小说。“写得不怎么样,但还不是毫无希望。”根据父亲的批语,我学着进行修改,那时我还未满12周岁。现在我已经有了很多作品,出版、发行了一部部小说、戏剧和电影剧本。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因为我有个慈爱的母亲,她常常对我说:“巴迪,这是你写的吗?精彩极了。”我还有个严厉的父亲,他总是皱着眉头,说:“这个糟糕透了。” 这些年来,我少年时代听到的两种声音一直交织在我的耳际:“精彩极了”,“糟糕透了”;“精彩极了”,“糟糕透了”它们像两股风不断地向我吹来。我谨慎地把握住我生活的小船,使它不因“精彩极了”而搁浅,也不因“糟糕透了”而颠覆。(1)横线处时间词语连用,有什么表达效果?(2)用文中原句回答:为什么说“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3)“精彩极了”“糟糕透了”是父母对“我”的两种态度,这两种态度是:(4)从下列词语中选出能反映“我”思想感情变化全过程的3个词语,依次填入下面括号中。得意信任醒悟悔恨失望( )-( )-( )(5)用文中原句回答,能够体现中心思想的句子是什么?10. (17分)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知入”与“知出”张运辅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经验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南宋学者陈善云:“读书须知出入法。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此论道出了读书的精髓。阅读中的“入”,是指对所读之书全身心融入,潜心对其进行研读与探索。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如此“入书”,方可“见得亲切”,实现双方心情的“契合”。在阅读中怎样“入”呢?一个方法是坚持“精思”。朱熹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就是说阅读要慢嚼细咽,通过揣摩语言,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后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苏轼发现“望”与“见”虽一字之差,但意境全异。何故?盖因陶诗所表达的是辞官归田后的喜悦之情,故用“见”字来表达悠然自得之感。若改为“望”,变为主动寻求,就不但破坏了全诗的意境,而且也与陶渊明的节操相悖。苏轼的体会,表明他对全诗意蕴和诗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认识;这种认识若离开了对全诗全身心的“入”,离开反复思索,是无法达到的。阅读中的“出”,是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哲学家叔本华就主张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这样读书,方可避免“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方可在读后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鲁迅早年读过不少进化论书籍,曾一度相信社会进化论:“总以为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年。”后来,他在生活中发现了青年们在阶级斗争中分化的事实,“目睹了同是青年,则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身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实,我的思路因此轰毁。”就这样,他对这种理论产生了怀疑,并由此发现其诸多偏颇和谬误。于是,他摒弃了从书本中得到的旧认识、旧观点,在斗争中树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他的这段经历和思想转化过程,对于阅读时怎样“出”于书,怎样“用得透脱”,很有启示意义。阅读,要“入”,也要“出”。“入”是“出”的基础,不“入”则无所谓“出”;“出”是“入”的目的,不能“出”就失去阅读的价值与意义。既能“入”又能“出”,才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读书的精髓关键是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B . 第段 中的“这样”指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C . 本 文从“入”与“出”两个方面分别分析论证了其在阅读中的意义和运用。最主要的论证方法是对比论证。D . 读书知入知出,不仅体现在领会著作精神,而且能够从 著作中提取精华,为己所用,推出新意。(2)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3)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本文的哪一段中最恰当?请说明理由。叶圣陶认为:“文字是一道桥梁,桥这边站着读者,桥那边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了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七、 诗歌鉴赏 (共1题;共6分)11. (6分)阅读诗歌,完成小题。 鹊桥仙一竿风月陆游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西住。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注】钓台:位于浙江省的富春山麓,相传东汉严光,曾隐居于此耕读垂钓。(1)这首词词牌名是_,与_的民间传说有关。 (2)词中“我”的身份是什么?生活状况怎样? (3)对渔父这个形象,你怎么看? 八、 命题作文 (共1题;共5分)12. (5分)作文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不知不觉中,进入初一已经二个多月了。我想,这一段时间在你的学生生涯里也许是最不寻常的。你的家庭、你的学习、你的生活都在发生变化,这些变化也许使你快乐、使你兴奋、使你充满信心,也许使你困惑、使你忧虑、使你不知所措。请把你上初中后最深切的感受写出来。题目:迈进初中要求: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不出现(或暗示)真实校名、人名。书写工整规范,卷面清晰。写真事、诉真情,内容完整。第 13 页 共 13 页参考答案一、 选择题 (共1题;共2分)1-1、二、 综合性学习 (共2题;共15分)2-1、2-2、2-3、3-1、三、 句子默写 (共1题;共1分)4-1、4-2、4-3、四、 文言文阅读 (共2题;共22分)5-1、6-1、6-2、6-3、6-4、五、 名著阅读 (共2题;共2分)7-1、7-2、8-1、8-2、8-3、六、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29分)9-1、9-2、9-3、9-4、9-5、10-1、10-2、10-3、七、 诗歌鉴赏 (共1题;共6分)11-1、11-2、11-3、八、 命题作文 (共1题;共5分)12-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