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小学科学A类C类实验操作考试标准.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10160192 上传时间:2020-04-1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上册小学科学A类C类实验操作考试标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六年级上册小学科学A类C类实验操作考试标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六年级上册小学科学A类C类实验操作考试标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上册小学科学实验操作实验一:杠杆作用的研究(10分)实验材料:杠杆尺、支架、钩码。实验方法和过程:1、组装杠杆尺,并说出三个作用点:中间支点,左边为阻力点,右边为用力点,并将杠杆尺调平衡。(1分)2、分别改变杠杆尺左右两边挂钩码的位置和数量(共做六次:小于、等于、大于各两次),观察杠杆尺的状态会有什么变化,从中能发现什么规律?(6分)杠杆尺的记录表左边(阻力点)情况右边(用力点)情况用力情况钩码数(个)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格)钩码数(个)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格)1、省力2、费力3、不省力也不费力3、实验结论:(2分)当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费力;当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省力;当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4、整理器材。(1分)实验二:轮轴作用的研究 (10分)实验材料:钩码、轮轴、支架、细线。实验方法和过程:1、组装轮轴,并指出哪是轮、哪是轴。(2分)2、将一定数量的钩码挂在轴上,看成要克服的阻力,试试在轮上挂几个钩码能把轴上的钩码提起来(轮和轴上挂的钩码数使轮轴平衡)。(3分)3、改变轴上钩码的数量,再做2次。(2分)轮轴作用的实验记录表轴上钩码的个数轮上钩码的个数4、实验结论:在轮上用力比较省力。(2分)5、整理实验材料。(1分)实验三:定滑轮的研究(10分)实验名称:定滑轮是否省力实验材料:铁架台、滑轮、35cm长的线、钩码、测力计实验方法和过程:1、 组装一个定滑轮;(2分)2、 在定滑轮两边的绳子上,挂上钩码;(1分)3、改变钩码的数量,多做几次。(1分)定滑轮作用实验记录表(3分)左边的钩码个数右边的钩码个数定滑轮的状态4、实验结论:定滑轮可以改变用力的方向,但是不省力。(2分)5、整理实验材料。(1分)实验四:动滑轮是否省力(10分)实验材料:铁架台、滑轮、50cm长的线、钩码、测力计实验方法和过程:1、 组装一个动滑轮,在动滑轮下挂重物(钩码);(2分)2、 用动滑轮提升重物,测量用了多大的力。(1分)3、改变重物的重量,多做几次。(1分)动滑轮作用实验记录表(3分)直接提升重物的力(N)用动滑轮提升重物的力(N)4、实验结论:动滑轮省力;但是不可以改变用力的方向。(2分)5、整理实验材料。(1分)实验五:滑轮组的作用(10分)实验材料:铁架台、2个滑轮、50cm长的线、一盒钩码、测力计实验方法和过程:1、组装一个滑轮组,在滑轮组下挂重物(钩码);(2分)2、用滑轮组提升重物,测量用了多大的力。(1分)3、改变重物的重量,多做几次。(1分)滑轮组作用实验记录表(3分)直接提升重物的力(N)用滑轮组提升重物的力(N)4实验结论:滑轮组不但省力;而且可以改变用力的方向。(2分)5、整理实验材料。(1分)实验六:斜面的作用(10分)实验(一):斜面是否能够省力?实验材料:木板、木块(或带支架的铁架台)、测力计、小车、钩码实验方法和过程:改变的条件:物体的重量不改变的条件: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测力计的测量范围、斜面的坡度等1、先搭一个斜面。(1分)2、用测力计测直接提升重物的力。(1分)3、用测力计测沿斜面提升重物的力。(2分)4、改变物体的重量,多做几次。(1分)斜面作用的实验记录表(2分)提升不同的物体1234直接提升物体的力(N)沿斜面提升物体的力(N)5、实验结论:斜面有省力的作用(2分)6、整理实验材料。(1分)实验(二):不同坡度的斜面省力情况有什么不同? 实验材料:木板一块、不同高度的木块若干、测力计、小车、钩码等实验方法和过程:改变的条件:斜面的坡度不改变的条件: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测力计的测量范围、物体的重量等1、先搭一个斜面。(1分)2、用测力计测沿斜面提升重物的力。(1分)3、再改变斜面坡度的大小,用测力计测沿斜面提升重物的力。(1分)4、继续改变斜面的坡度,多做几次。(1分)不同坡度斜面作用的实验记录表(3分) (用1、2、3表示坡度由小到大)直接提升物体(N)沿不同斜面提升物体的力(N)123实验结论:斜面都能省力,坡度越小越省力,坡度越大越费力。(2分)5、整理实验材料。(1分)实验七:横梁的抗弯曲能力(10分)实验(一):纸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有关系吗?实验材料:长度、厚度相同、宽度不同的纸条,铁垫圈等实验方法和过程:改变的条件:纸横梁的宽度不改变的条件:纸横梁的长度、形状、厚度、跨度等1、同厚纸搭一个横梁,测试它的抗弯曲能力。(2分)2、在保证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成倍增加纸横梁的宽度,再测试它的抗弯曲能力(2分)纸梁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测试记录(3分)纸梁的宽度1倍宽2倍宽4倍宽抗弯曲能力的大小预测实测3、实验结论:纸横梁越宽,抗弯曲能力越强;纸横梁越窄,抗弯曲能力越弱。(2分)4、整理实验材料。(1分)实验(二):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有关系吗? 实验材料:长度、宽度相同、厚度不同的纸条,铁垫圈等实验方法和过程:改变的条件:纸横梁的厚度不改变的条件:纸横梁的长度、宽度、形状、跨度等1、同厚纸搭一个横梁,测试它的抗弯曲能力。(2分)2、在保证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成倍增加纸横梁的宽度,再测试它的抗弯曲能力。(2分)纸梁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测试记录(3分)纸梁的厚度1倍厚2倍厚4倍厚抗弯曲能力的大小预测实测3、实验结论:纸的厚度增加,抗弯曲能力大大增加。(2分)4、整理实验材料。(1分)实验八:形状与抗弯曲能力能力的研究(10分)实验目的:使学生了解把“一字形”材料弯折成其它形状后,可以增强其抗弯曲能力。实验器材:大小相同的白纸(每组5张)、垫圈、瓦楞纸等。实验原理:把“一字形”材料弯折成其它形状可以增强其抗弯曲能力。实验过程和方法:改变的条件:纸横梁的形状不改变的条件:纸横梁的长度、宽度、厚度、跨度、垫圈的大小等1、学生准备两个文具盒,中间放一张白纸,看看能承受得起几个垫圈。(2分)2、分别把同样的白纸弯折成“V”、“L”、“U”、“T”或“工”字形后,再看看能承受得起几个垫圈。(2分)3、实验现象:“一字形”白纸只能承受得起一个垫圈。把这张白纸弯折成“V”、“L”、“U”、“T”或“工”字形后,可以承受得起两三个或更多的垫圈。(2分)4、实验结论:改变纸横梁的形状能增强材料的抗弯曲能力,形状不同抗弯曲能力也不同。(3分)5、整理实验材料。(1分)实验九:拱形承重能力的研究(10分)实验器材:白纸、垫圈等。实验过程和方法:1、用一张白纸做一个纸拱,看看能承受得起几个垫圈。(2分)2、把拱足固定后,再看看能承受得起几个垫圈。(2分)3、观察纸拱随着承重力的增加,形状有什么变化。(2分)4、实验结论:拱形受到压力时,能把压力向下和向外传递给相邻的部分, 如果能抵住拱形的外推力,拱形就能承受更大的压力。(3分)5、整理实验材料。(1分)实验十:物体不易倾倒的原因研究(10分)实验器材:塑料瓶、沙或水等。实验过程和方法:1、塑料瓶怎样放最容易倒。(2分)2、塑料瓶怎样放不容易倒。(2分)3、怎样做,塑料瓶最不容易到。(2分)4、实验结论:物体下面做大些、重些,上面做小些、轻些,物体就不容易倒了。(3分)5、整理实验材料。(1分)实验十一:铁钉电磁铁的南北极(10分)实验材料:铁钉电磁铁、指南针、大头针、电池。实验过程和方法:1、将长导线按一个方向紧密缠绕在铁芯上,接通电源。接近大头针能吸引,断电后不能吸引大头针。说明:电磁铁通电时产生磁性,断电后磁性消失。(1分)2、把电磁铁接通电源,用电磁铁的钉尖靠近磁针的一极,观察它们排斥还是吸引?(1分)3、再用电磁铁的钉尖靠近磁针的另一极,观察它们排斥还是吸引?(必须排斥才能得到证实)运用异极相吸,同极相斥的原理判断电磁铁的南北极。(1分)4、钉尖是 极;钉头是 极。(2分)5、通过改变电池正负极的接法或线圈缠绕方向来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2分)4、实验结论:铁钉电磁铁有南北极且南北极可以改变。(2分)5、整理实验材料。(1分)实验十二:制作电磁铁并检验电磁铁磁力大小与什么有关 (10分)实验(一):实验名称:电磁铁磁力大小与线圈圈数有关吗?实验材料:长导线、铁芯、电池(3节)、电池盒、大头针若干。实验过程和方法:改变的条件:线圈圈数不改变的条件:电池的数量、铁芯的粗细、长短、形状、导线的粗细、长短等1、制作一个电磁铁。(1分)2、在铁芯上先缠20匝线圈,用一节电池接通电源,靠近大头针,记录被吸引的大头针数量。(1分)3、不改变电池的数量,改变铁芯上线圈的数量(40圈),接近大头针,记录被吸引的大头针的数量。(1分)4、不改变电池的数量,改变铁芯上线圈的数量(60圈),接近大头针,记录被吸引的大头针的数量。(1分)5实验记录:缠绕20圈的电磁铁通电后能吸引大头针 颗。缠绕40圈的电磁铁通电后能吸引大头针 颗。缠绕60圈的电磁铁通电后能吸引大头针 颗。(3分)6、实验结论: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的圈数有关。圈数越少,电磁铁的磁力就越小;圈数越多,电磁铁的磁力就越大。(2分)7、整理实验材料。(1分)实验(二):实验名称:电磁铁磁力大小与电池数量有关吗?实验材料:长导线、铁芯、电池(3节)、电池盒、大头针若干。实验过程和方法:改变的条件:电池的数量不改变的条件:线圈圈数、铁芯的粗细、长短、形状、导线的粗细、长短等1、制作一个电磁铁。(1分)2、在铁芯上缠若干线圈,用一节电池接通电源,靠近大头针,记录被吸引的大头针数量。(1分)3、用两节电池串联,不改变线圈圈数,记录被吸引的大头针数量。(1分)4、用三节电池串联,不改变线圈圈数,记录被吸引的大头针数量。(1分)5、实验记录:用一节电池接通电磁铁后能吸引大头针 颗。用两节电池串联接通电磁铁后能吸引大头针 颗。用三节电池串联接通电磁铁后能吸引大头针 颗。(3分)6、实验结论: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电池数量有关。电池数量越少,电磁铁的磁力就越小;电池数量越多,电磁铁的磁力就越大。(2分)7、整理实验材料。(1分)附件一:六年级上册C类制作实验内容六年级下册C类小制作实验内容及要求:1、制作内容:(1)制作一个正方体框架;(2)制作不易倒的高塔;(3)设计建造自己的桥 ; (4)制作一个电磁铁。 2、制作要求:实物作品每班8件,必须有对应的图片或视频资料。作品制作以实验小组为单位,作品标签上必须署名制作人、制作时间、制作班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