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的几种常用句式及练习.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10107652 上传时间:2020-04-1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9.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文言文的几种常用句式及练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考文言文的几种常用句式及练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考文言文的几种常用句式及练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文言文的几种常用句式及练习一、判断句对主语有所断定的句子是判断句。有时,判断句的主语和谓语所指的是同一件事物。有时,谓语只是断定主语所指的人或事物具有某种性质,或属于某一大类。上古汉语“是”是指示代词,一般不用来构成判断句。文言文判断句的基本形式是:句中用“者”,句末用“也”。变化形式1:句中用“者”,句末不用“也”;变化形式2:句中不用“者”,句末用“也”;变化形式3:句中不用“者”,句末也不用“也”。例1:陈胜者,阳城人也。译:陈胜是阳城人。例2:杜周者,南阳杜衍人。译:杜周是南阳杜衍人。例3:其巫,老女子也。译:那个巫师,是个老女人。例4:夫鲁,齐晋之唇。译:鲁国是齐晋两国的门户。中古以来,“是”用作判断词,判断句进一步摆脱了语气词“也”,如“豫章太守顾邵是雍之子”(世说新语雅量)。但后代文人往往喜欢模仿秦汉以前的用法,许多文人在判断句中仍然不用判断词“是”。有些判断句的主语和谓语之间用“乃、为、则”来表示,但“乃、为、则”并不是判断词。例5:嬴乃夷门抱关者也。译:我侯嬴仅仅是夷门的一个守门小吏。(句中的“乃”是副词)例6: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译:现在人家是刀和砧板,我们是鱼和肉。 (句中的“为wi是动词)例7:心之官则思。脑筋的功能就是思考。(句中的“则”是连词)二、被动句 现代汉语被动句也叫“被”字句。这种句子,主语受事,用“被”引进施事,或将“被”直接附于谓语前表被动。文言文被动句式有七种:(一)用“于”引出施事(动作的主动者) 例1:王建禽于秦。译:齐王田建被秦军擒获。(二)在动词前加“见”。例2:武帝使中郎将苏武使匈奴,见留二十年不降。译:汉武帝派遣中郎将(官名)苏武出使匈奴,被拘禁了二十年,不投降。(三)“见”和“于”搭配起来使用。例3: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译:我将永远被有很高道德修养的人所耻笑。(四)在动词前加“为”。 例4:不听吾言,身死,妻子为戮。译:你若不听我的话,你要处死,老婆孩子也要被杀。(五)用“为所”的格式。例5:卫太子为江充所败。译:卫太子被江充陷害。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三)的表示法同(四)(五)的表示法有显著的不同,(三)主动者在动词之后,是“见动词于主动者”的格式;(四)(五)主动者在动词之前,是“为主动者(所)动词”的格式。(六)在动词前加“被”。例6: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译:正直却被怀疑,忠诚却被诽谤,谁能不怨恨呢?说明:用“被”的形式在现代汉语里很常见,在古代汉语里却并不多见。古汉语用“被”的句子,主动者有“遭受(不如意之事)”的意味,现代汉语则无此限制。(七)与主动句同一形式(有人叫做“主动形式的被动句”,也有人叫做“意念上的被动”。例7:操军破,必北还。译:曹操的军队被打败之后,必然要向北撤退。 例8:戍卒叫,函谷举。译:陈胜发动起义,函谷关被(起义军)攻占。三、宾语前置(一)文言的双宾语一个动词有时带有两个宾语。双宾语中往往有一个宾语指人,另一个宾语指事物。在文言里,带双宾语的动词,常见的有“予、赐、遗(wi)、教、语、告、问”等。例1:使人遗赵王书。译:派人送给赵王一封信。分析:动词“遗”带有“赵王”和“书”两个宾语,前一个宾语“赵王”指人,后一个宾语“书”指事物。例2:吾既已言之王矣。译:我已经把这件事告诉楚王了。分析:动词“言”带有“之”和“王”两个宾语,前一个宾语“之”指事物,后一个宾语“王”指人。文言的双宾语有时可以省略其中一个。例3:光召尚符玺郎,郎不肯授光()。(汉书霍光传译:霍光叫来掌管皇帝印玺的官员,官员不肯交给霍光(印玺)。分析:动词“授”后省略了指物的宾语“玺”。例4:与( )衣裳,吏护之还乡。译:赏给(他:区寄)衣裳,役吏护送他回家。分析:动词“与”后省略了指人的宾语“之”。(二)动词宾语的前置宾语放在动词谓语的前面,古汉语有三种情况:1、 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在动词前。例1: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译: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怕不了解别人啊。 分析:“不己知”即“不知己”,“己”是“知”的宾语。例2: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译:老百姓缺衣少吃却还能把国家治理好,从古到今,没有听说过这件事。 分析:“之”代这件事,是“闻”的宾语。2、疑问句中的代词宾语在动词前。例3:皮之不存,毛将安傅?译:皮都没有了,毛将附在哪儿呢? 分析:“安”是“傅”的宾语。例4:臣实不才,又谁敢怨?译:臣下确实没有才能,还能怨恨谁呢? 分析:“谁”是合成谓语“敢怨”的宾语。3、指示代词“是”作宾语,有时放在动词前。例5:是震是拔,大歼厥家。(柳宗元平淮夷雅方城)译:震动它,攻下它,大歼敌巢。 分析:两个代词“是”,分别是动词“震”和“拔”的宾语。(三)介词宾语的前置古今汉语一般都是介词在前,它的宾语在后。可是古汉语介词的宾语有时可以放在介词前,形成“宾语介词”的结构,这就是介词宾语的前置。1、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它必须放在介词之前。例1: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译:为什么长期留在这被包围的城里而不离开呢?分析:代词“曷”是介词“为”的宾语。2、介词“以”的宾语常常放在介词之前。例2: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译:如果有不合的地方,就仰面沉思,黑夜接着白天不断地思考。分析:“夜以继日”即“以夜继日”,介词“以”的宾语“夜”前置。3、“是”作介词宾语时,也是放在介词前面的。例3:臣是以无请也。译:我因为这样就没有什么说的了。分析:“是以”即“以是”,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因为这个”或“因此”。“是以”在文言文中比“以是”更为常见。(四)宾语提前的四种格式:1、加“是”将宾语提前。例1:将虢(gu )是灭,何爱于虞?译:将要消灭虢国,对于虞国又偏爱什么呢?分析:“虢”是“灭”的宾语。2、加“之”把宾语提前。例2:宋何罪之有?译:宋国有什么过错呢?分析:“何罪”是“有”的宾语。3、构成“唯是”格式的宾语提前。例3:率师以来,唯敌是求。译:自从率领军队以来,总是在寻找敌人。分析:“敌”是“求”的宾语。这种格式对宾语有强调作用,即用“唯”来表示唯一的条件。4、加“之为”将宾语提前。例4:故人苟生之为见,若者必死;苟利之为见,若者必害。译:所以一个人如果只看到生,这样的话他必定会死;如果只看到利,这样的话他必定会受害。分析:“生”和“利”都是“见”的宾语。这种类型的宾语提前,前面还可以加“唯”构成“唯之为”的格式。例5:唯弈秋之为听。译:只听弈秋的话。分析:“弈秋”是“听”的宾语。四、成分省略省略是古今汉语都有的现象。不过文言文中的省略比现代汉语更加多见,更加复杂。文言文中常见的省略有六种:(一)主语的省略由于文言文中缺少可用作主语的第三人称代词(“之、其”不用作主语“彼”语气较重),因此在主语不能省略的句子里,往往重复上文的名词。例1: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译:(秦王)左右的人想要上去杀蔺相如,相如瞪大眼睛呵叱他们,(秦王)左右的人都吓得退了回去。分析:这个句子有三个分句,第二个分句的主语用“相如”重复上文;第三个分句的主语用“左右”重复上文,只有“张目叱之”后面的宾语位置上用了个代词“之”。但是在更多的情况下,文言文的主语往往是省略的。例2:欲复使廷掾(yun )与豪长者一人入趣之。皆叩头,叩头且破,额血流地,色如死灰。译:(西门豹)想再派廷掾和一个豪绅到河里去催他们。这些人都连连磕头,头都磕破了,额上的血也淌了一地,脸色好像死灰一样。分析:“皆叩头”、“叩头且破”、“额血流地”、“色如土灰”之前都省略了主语“廷掾与豪长者”。需要注意的是,被省略的主语,有时并不是同一个主语,这就需要从上下文来判断究竟省略了哪个主语。例3:秦伯纳女五人,怀嬴与焉。( )奉匜(y)沃盥(gun),( )既而挥之。( )怒曰:“秦晋匹也,何以卑我?”(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译:秦穆公送给晋公子重耳五个宗女为妻,怀嬴也在其中。(怀嬴)捧着水罐浇水,让重耳洗手,(重耳)洗好后,挥手让她走开,把水甩在她身上。(怀嬴)气愤地说:“秦晋两国是平等的国家,你凭什么卑视我呢?”分析:这是隔句省略主语的例子。“奉匜沃盥”前省略主语“怀嬴”;“既而挥之”前省略主语“重耳”;“怒曰”前省略主语“怀嬴”。(二)谓语的省略在对举或排比的句子里,当一个句子用了动词作谓语,另一个句子中相同或相近的动词便可省略。例4: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 )而竭。译:第一次击鼓,士气振作;第二次击鼓,士气就低落了;到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耗尽了。分析:后两分句都省去谓语“鼓”。例5:人有亡鈇者,意其邻人之子。视其行步,窃鈇也;( )颜色,窃鈇也;( )言语,窃鈇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鈇也。(列子说符)译:有人丢失了斧头,怀疑是邻居的儿子偷的。于是看这个孩子的走路,像是偷斧子的样子;(看他)那神色表情,也像是偷斧头的样子;(看他)说话的神态,也像是偷斧头的样子;一切动作态度,没有一样不像是偷了斧头的样子。分析:“颜色”、“言语”前面都省略了谓语“视(其)”。(三)宾语的省略宾语由代词充当,常常省略。例6:佗授( )以漆叶青黏(原字是“麦”字右边加“占”,字盘里打不出这个字,姑且代之)散给他。(后汉书方术传)译:华佗拿漆叶青黏散给他。分析:动词谓语“授”后面省略代词宾语“之”。(四)兼语的省略兼语在现代汉语里不能省略,古汉语却可省略。一个句子的谓语由两个动词或由一个动词加一个形容词组成,前一动词的宾语同时又兼做后一动词或形容词的主语。例7:西门豹即发民凿十二渠。译:西门豹就动员民众开凿了十二条渠道。(分析:句中的“发”和“凿”这两个动词并不同一主语,前一个动词“发”的主语是“西门豹”,后一个动词“凿”的主语是“民”,而这个“民”又恰恰是前一个动词“发”的宾语,“民”是兼语。) 例8:民悦之,使( )王天下,号之为有巢氏。(韩非子五蠹d译:人民爱戴他,就让他管理天下,称他为有巢氏。例9: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译:因为相如功劳大,任命(他)做上卿。(五)介词或介词宾语的省略介词和介词宾语在现代汉语中不能省略(除“被”字句外),古汉语却有省略的。例10:楚人和氏得玉璞( )楚山中。译:楚国人卞(bin)和(在)楚国山里得到一块璞玉。分析:这句省略了介词“于”。例11:愿以( )闻于官。译:希望把(这件事)报告给官府。分析:这句省略了介词“以”的宾语“之”。(六)中心词省略定语所修饰的中心词有时也能省略。例12:闻大王起兵,且不听不义( )。(史记项羽本纪)译:听说大王已经起兵,而且不听不道义(的命令)。分析:句中“不义”的中心词省略了。此外,名词中的音节也能省略。如“东方朔”省作“方朔”或“东朔”(“东方”是复姓);“郦道元”省作“郦元”(“道元”是名);“延陵、州来”省作“延州来”;“韩昭厘侯”省作“昭侯”;“集贤殿书院”省作“集贤院”或“集贤”,等等。但那只是在行文中的特殊省略说法,属于简称性质,不属于文言文语法上的省略现象。(自测题)判断下列特殊句式的类型:1、君何以知燕王?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3、豫州今欲何至?4、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5、孜孜焉唯进修是急。6、会于西河外渑池。7、未之尝闻。8、以为莫己若也。9、冰,水为之,而寒于水。10、何以自托于赵?参考答案:1、君何以知燕王?(宾语前置)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宾语前置)3、豫州今欲何至? (宾语前置)4、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定语后置 、判断句)5、孜孜焉唯进修是急。 (宾语前置)6、会于西河外渑池。(状语后置)7、未之尝闻。 (宾语前置)8、以为莫己若也。 (宾语前置)9、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状语后置)10、何以自托于赵? (宾语前置、介词结构后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