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理解经济发展新常态(国内经济组讲稿).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10059558 上传时间:2020-04-0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0.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准确理解经济发展新常态(国内经济组讲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准确理解经济发展新常态(国内经济组讲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准确理解经济发展新常态(国内经济组讲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准确理解经济发展新常态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这是中央全面总结发展经验,科学分析当前形势和未来走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给年轻人成长和创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机遇。1、 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过程 有新就有旧。经济常态是一个经济体运行的“经常性状态”或“稳定性状态”。我们说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那旧常态什么样呢?或者说,我国上个发展阶段经济运行状态是怎样的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史无前例的持续30多年的高速增长,年均增长率接近10%,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的“中国奇迹”,这是我国经济过去的一种常态。为什么会有持续30多年的高速增长呢?主要在于我国具有稳定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改革不断释放出制度红利,不断加大对外开放带来技术溢出效应,劳动力快速增长释放出人口红利,高储蓄率使得资本积累快速增长。概括起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充分发挥了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体现出投资拉动型和出口导向型特征。30多年的高速增长使我国发生了巨变。2014年,我国GDP总量达到63.6万亿元人民币,首次突破60万亿元,以美元计,亦首次突破10万亿美元大关,稳居世界第二位;商品进出口总额4万多亿美元,不论进口还是出口均居世界前列;外汇储备高达3.84万亿美元,连续多年高居世界第一位。人均GDP由1978年的190美元提高到2014年的约7485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已由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世界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因此,我国综合国力得到显著提升,老百姓生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实现“中国梦”有了雄厚基础。我们在看到高速增长的旧常态积极一面的同时,也要深刻认识其另一面,看到我们付出的沉重代价。比如粗放式发展对资源环境的新压力与人民群众对改善生存环境的新要求之间矛盾空前突出。在中国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空气、水、土地的承载能力及污染程度大都接近极限。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致使环境恶化、生活质量下降,乃至生命本身都受到污染的威胁,因环境问题和环境事件引发的矛盾和冲突也有日见增多和激化的趋势。再如收入差距过大与人民群众对于公平的渴望之间存在突出矛盾。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3年中国的基尼系数高达0.473,高于国际上0.4的警戒线。长期收入差距过大引发或者加重了一系列社会矛盾。同时,2亿多非城镇户口的城市常驻人口的教育、医疗、住房等社会公共服务水平差异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对社会和谐、社会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战。还有改革仍不到位,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的问题。一些地方政府权力过大,做了很多不应做的事,同时缺位严重,很多应当做的事没有做。由于政府主导经济,官员支配资源的权力较大,这就造成一种寻租的环境,导致出现一些腐败问题。另外,国有企业对一些行业的高度垄断,阻碍了民营经济的平等进入,影响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的建立,不利于市场起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持续了30多年,现在这种旧常态已不可能维持了,这是由一系列客观因素决定的,是内在经济规律使然。一是我国劳动力数量趋于减少。自2011年以来,我国适龄劳动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开始下降,2012、2013、2014年劳动力分别减少了345万、244万、371万人。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人们对闲暇的需求稳步提升,劳动参与率总体呈下滑趋势,个人劳动时间趋于减少。这样,劳动力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出现下降。二是储蓄率稳步回落导致资本存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减弱。2010年以来我国人口抚养比(指总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回升,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创造社会财富的人口相对减少,依靠社会赡养的人口相对增多,居民储蓄率随之下降。目前,全国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已超过2亿人,占总人口的比例接近15%,大大超过传统老龄社会10%的标准。长期以来,低工资、低利率、低资源产品价格、低环保成本带来的“低价工业化”现象逐步消失,企业储蓄率随之降低。财税制度改革和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相应降低国民储蓄冬季。2010年,我国储蓄率达到51.8%的峰值后出现了下降趋势,2013年下降到50.2%。储蓄率降低必然导致投资率相应下降,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随之减弱。三是劳动力转移效应和对外开放外溢效应降低。随着农产品和工业品、服务产品相对价格的调整和政府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与第二、第三产业的差距也在不断减少,依靠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升生产率的空间将趋于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技术水平的差距逐步缩小,引进技术难度不断加大,后发优势在逐步减弱。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增长潜力明显下降,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仍处于酝酿期,依靠外需拉动经济增长、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难度明显加大。四是我国进入第三产业比重上升时期。比较研究表明,从中等收入进入高收入的国家,在其人均GDP达到11000国际元(是多边购买力平价比较中将不同国家货币转换为统一货币的方法)左右后,工业产出比重出现下降而服务业产业比重上升。我国人均GDP按购买力计算,2013年为10272国际元。服务业的资本边际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总体上低于制造业,服务业比重上升会降低经济增长速度。从我国当前产业结构变化特点和收入水平变化规律看,我国经济已经进入中高速发展阶段。五是环境对经济增长的约束加剧。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保持和改善生态环境需要占用大量劳动力和资本,增加生产成本,造成经济增长减速。按照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如果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5%,测算结果显示,我国GDP增速大约年均下降0.5个百分点。二、深刻理解经济新常态的内涵和特征中国经济告别旧常态,迈入新常态。那么,什么是新常态呢?所谓经济发展新常态,就是指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从经济增速来看,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从经济发展方式来看,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从经济结构来看,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从经济发展动力来看,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具体说来,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在三大需求、生产能力、生产要素、市场竞争、资源环境、经济风险、宏观调控等九个方面发生了趋势性变化:(1)消费需求,模仿型排浪式消费(指一段时间内以对一种商品的消费为主导的消费现象)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2)投资需求,传统产业相对饱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3)出口需求,全球总需求不振,低成本出口竞争优势在削弱,培养竞争新优势,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4)生产能力,过去供给不足,现在产能过剩,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凸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新特征。(5)生产要素,过去劳动力成本低是最大优势,引进技术和管理就能迅速变成生产力,现在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低成本劳动力数量优势正在丧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必须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的新引擎。(6)市场竞争,过去主要是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现在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统一全国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经济发展的内生性要求。(7)资源环境,过去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空间相对较大,现在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新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8)经济风险,各类隐性风险逐步显性化,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将持续一段时间。(9)宏观调控,全面刺激政策的边际效果明显递减,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科学进行宏观调控。新常态蕴藏着新机遇。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没有改变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改变的是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改变的是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一是经济增速虽然放缓,实际增量依然可观。随着我国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现在每1个百分点的经济增长带来的增量是5年前的2倍以上,而且每1个百分点的经济增长拉动的结业也在显著增加。 二是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经济质量更好。我国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投资,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超过第二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速高于工业平均增速,单位GDP能耗不断下降。因而我国的经济质量更好,结构更优,将会创造更多新的工作岗位和更大的价值。 三是一些新兴技术、新的业态和新的需求正在涌现。我国正利用装备能力、产业配套能力和资金输出等优势,在新一轮国际分工中,将迎来向产业链中高端迈进的历史机遇,我国产业、品牌、资金和人才走出去的潜力巨大。 四是环境治理也会带来新的增长动力。保护环境、治理污染表面看会增加成本,但提供需求快速扩张的生态产品,走低碳、绿色发展道路,环保技术、新能源等领域会出现新的增长动力。三、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经济增速换挡,是为了获得更大更优的发展动力,发展的更好。政府、企业、老百姓和大学生都要跟着形势变化,主动适应新常态,调整各自的认识和行动,争取抓住新机遇,实现新发展。 从政府来说,政府调控理念需要真正调整过来,以往那种粗放式单纯追求GDP数量的唯GDP论已不再适用,现在要追求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如何让老百姓感受到生活水平的改善,这是政府要琢磨的问题。政府以往是拼命地搞生产、搞投资、搞基础设施建设,把招商引资作为重中之重,一句话,是以搞建设为主。将来,政府要以做好服务为主,为企业创造更加公平公正的经营环境,为老百姓提供更好的社会保障、医疗、教育、养老等公共服务。 特别是要多考虑为大学生创业就业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和社会环境,比如加大对高校创业园区的资金投入和政府支持,完善创业园区软硬件建设,释放大学生创业创新活力。 从企业来说,企业以往靠规模效应挣钱,眼睛总盯着上新项目或是扩大产能,因为上规模就会降低成本,取得竞争优势,但是新常态下必须靠转型升级、靠创新。现在各行各业都面临产能过剩,需求不足,产品卖不出去,谁的规模越大,谁的日子就越难过。将来,单纯靠上规模难以为继,企业必须创新,谁走在创新的前面,谁就会掌握竞争优势。可以说,能不能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加快转型升级、打造竞争新优势,是很多企业面临的一场“生死之搏”。 从老百姓来说,原来有一批人靠炒股票、买国债、集邮、炒钱币等发家致富,后来买房子、炒黄金,甚至一度靠炒大豆、生姜、大蒜等都赚过大钱。但是,以后怎么理财赚钱?需要有专业的金融知识才能够理财,才能够挣钱。但这个理财不是要由老百姓自己从事,而是要由专业人才、专门的金融服务机构给老百姓提供服务。国外大多数情况下是金融机构、专业人士在投资,老百姓买的是基金等金融产品。 从大学生来说,要学习与新常态发展相适应的专业和本领。目前,全球正面临着以3D打印、制造业数字化、只能化为核心的新一轮技术革命,以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轮互联网革命,以页岩油气技术为代表的新能源革命。要想抓住新技术和产业革命带来的机遇,发现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关键是要改革创新,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把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这就要求大学生不仅要认真学习掌握专业知识,打好扎实的理论基础,也要洞悉新的发展阶段涌现出的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等。 同时,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勇于创业。2015年,全国高校应届预计毕业生总量将达到史无前例的749万左右,毕业人数再创新高,就业创业工作任务十分艰巨。2014年11月,教育部发出通知,提出高校要建立弹性学制,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这是非常符合实际和改革理念的举措。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明确提出要实施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支持大学生到新兴产业创业,奏响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号角。近日下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中也专门提到了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业。今年年初,团中央更是专门就高校共青团促进大学生创业工作出台了专门的实施意见。大学生创业工作已经成为一项党政高度重视、社会十分关心、涉及大学生切身利益的重大战略工程。 四、把握新常态下的经济工作总体要求和任务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2014年我国不断创新宏观调控方式,在坚持区间调控基础上,实施定向调控,出台了一系列微刺激政策,国民经济仍处在合理运行区间,比上年增长7.4%。虽然经济增速有所回落,但服务业发展较快,就业形势较好,居民收入增长较快。2014年,城镇新增就业达到1322万人,超额完成了全年目标任务。就业形势稳定推动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9.2%,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6.8%,全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8.0%,略高于经济增速0.6个百分点。特别是经济结构调整也出现积极变化。2014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8.2%,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5.6个百分点。而服务业每增长1%所创造的就业机会,超过工业同等增长带来的就业。从主要产业来看,采掘业、冶金、建材、化工等产能过剩行业生产减慢,医药、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业保持较快增长,旅游、文化、信息、现代物流等服务业呈加快发展态势。2015年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综合来看,2015年,世界经济仍处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经济增速可能会略有回升,但总体复苏疲弱态势难有明显改观。国内经济虽然存在许多有利条件,但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预计2015年我国经济将呈稳中缓降态势,GDP将增长7%左右。面对新形势新任务,201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位置,狠抓改革攻坚,突出创新驱动,强化风险防控,加强民生保障,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1.为什么要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这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连续第四年坚持相同的工作总基调。2015年我国经济仍将面临不少新问题新挑战,攻坚克难,爬坡过坎,就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坚持加快推进改革开放不动摇,稳中求进,顺势而为,主动适应新常态,保持经济稳步发展势头。“稳”的重点是稳住经济运行。速度稳住了,才能稳定市场预期,提振发展信心,为结构调整和改革开放赢得空间。“进”的重点是调整经济结构和深化改革开放。新常态下,拼投入、高消耗、过度依赖外需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破除体制机制弊端刻不容缓。坚持稳中求进,关键是把握好“稳”和“进”的平衡,处理好稳增长与促改革、调结构的关系,这并不容易。要求我们在保持定力中有效作为,始终不渝推改革,脚踏实地调结构。2.怎样理解稳增长的重要任务2015年,世界经济复苏疲弱态势难有明显改观,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很大,稳增长形势十分严峻,任务十分繁重。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稳增长的重要任务呢?、从预期调控目标来看,2015年我国经济增长预期调控目标可能会下调至7%。经过30多年高速增长,我国经济体量已今非昔比。2013年一年经济的增量就相当于1994年全年经济总量,可以在全世界排到第17位。我国经济减速换挡是经济总量、结构等变化产生的内在经济规律使然,是生产要素变化带来的潜在增长能力下降的结果。即使是7%左右的增长,无论是速度还是体量,在全球也是名列前茅的,而且完全可以带来1000万人以上的城镇新增就业。综合看,7%左右的目标,能较好地协调经济增长、就业、物价的关系,较好地处理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关系,有利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因此,在新常态的背景下,降低经济增速预期符合客观规律,也是我国经济实现转型的必然结果。从国内外发展环境看,2015年稳增长的任务很重。主动适应新常态,不等于不要增长,让经济“自由落体”。2015年个别季度经济增长存在下滑至7%以下的可能,因而2015年稳增长的任务仍然很重,也可能会出现“保7”的局面。我国经济发展需要保持一定速度,这是解决发展中诸多问题的基础,也是加强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条件。我们既要防止经济重回高增长轨道,又要采取有针对性的举措来稳增长,避免短期增速过快下滑带来系统性风险。3.为什么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惠民生始终是经济工作的根本落脚点,老百姓是否得到实惠是检验经济工作成效的最终标准。针对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坚持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基本思路,多些雪中送炭,更加注重保障基本民生,更加关注低收入群众生活,更加重视社会大局稳定。会议最突出的亮点在于,提出要让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接受公平的有质量的教育,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同时,形象地提出了精准脱贫、防止“被平均化”等突出问题。要加大对基本公共服务和扶贫济困工作的支持力度,更多面向特定人口、具体人口,实现精准脱贫,防止平均数掩盖大多数。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体现了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社会政策托底的思路。当前经济发展的特征和环境均已发生改变,低收入群体和困难家庭可能会面临更多压力。中央强调守住底线,既是实现社会公平目标的需要,也是保障社会稳定大局的需要。只有保障和改善民生,才能为新常态下顺利实现经济转型升级打好基础,减少阻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