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二 知识点.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10045450 上传时间:2020-04-09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必修二 知识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 知识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 知识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理必修二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一、 人口的自然增长1、10年来人口增长历史时期 人类的生产劳动 人口数量和增长情况 人口变化的原因农业革命之前 主要从事采集和狩猎 人口数量化少,增长缓慢 人们获取食物的能力低,抵御疾病和灾难水平差,死亡率高农业革命至工业革命期间 利用简单的工具从事农业活动 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加快 耕作和灌溉技术发展,食物供应变得稳定而可靠,死亡率下降工业革命以后 工业生产活动迅速扩大和发展 人口数量继续增加,增长速度更加迅猛 用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人类不断壮大着改造自然的能力,人们能获得充足的食物和完善的医疗服务,死亡率降低2、人口自然增长最根本因素: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决定因素: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差异 自然增长率水平 人口增长特点及成因 今后变化趋势发达国家 保持较低水平 受生育观念、生活质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增长缓慢 今后几十年,人口数量将比较稳定,一些国家还会逐渐减少发展中国家 水平较高 由于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很快 采取了控制人口的措施,人口增长速度将趋缓,但人口数量还将增加中国 水平较低 增长缓慢 人口基数大4、人口的发展一定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5、人口增长模式与相应人口问题 人口增长 人口问题 历 原始低增长阶段“高高低”模式原始型 人口增长过快 史 加速增长阶段“高低高”模式传统型儿童比重过大 轨 增长减缓阶段 人口增长缓慢 迹 低速增长阶段“低低低”模式现代型人口老龄化6、影响人口模式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自然环境、社会福利、文化观念7、为什么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尚未进入现代型?生产力水平低、城市化水平低、社会制度。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一、 人口的迁移1、 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人口迁移三要素:居住地变更、时间上长期性(1年以上)、市空间位置变化是否跨越行政界限2、 不同时期的国际人口迁移时期 特点 迁出地区 迁入地区 原因 意义19世纪以前 以集团型、大批量移民为主 旧大陆(亚非欧) 美洲、大洋洲等新大陆 欧洲殖民主义扩张、新大陆的开发 在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加 拉丁美洲、亚洲、非洲等 西欧、北美、西亚、北非 迁入地区经济发展快 调整了劳动力空间分布不均3、 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迁移和人口数量增减。4、 不同时期的国内人口迁移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脆弱;战争频繁;自然灾害;政府组织“屯垦戍边”时代 影响因素 迁移特点 流向古代 深受统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缚;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脆弱;战争频繁;自然灾害;政府组织“屯垦戍边” 大批迁入 迁往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当代 性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 受国家政治政策影响大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有计划、有组织 东部西北和东北沿海内陆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 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经济因素起主导作用 (改革开放政策) 迁移流量大,流向改变 西部东部沿海城市和工矿区农村城市5、 我国人口迁移的意义: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短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异。6、 人口迁移效应对迁入地区 积极 提供廉价劳动力,节约教育费用,促进迁入地经济发展 消极 造成不安定因素,加剧人地矛盾对迁出地区 积极 缓解人地矛盾,改善环境,增加收入(外汇),加强与经济发达地区经济、社会文化交流 消极 人才外流其它效应 改变人口分布,人口结构;促进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人口群体基因交流和融合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主要因素:一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二是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经济因素、生态环境、政治因素、社会变革、宗教、个人动机和需求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2、美国1)促使美国成为移民国家的因素:新大陆为开发,需要大量劳动力1516世纪,欧洲圈地运动,失业工人和破产农民为了追求更好的经济待遇迁往美洲新航线开辟,为人们顺利迁移扫清障碍殖民扩张,掠夺美洲资源财富2)美国国内人口迁移时期 迁移的原因 迁移流量 19世纪中期 南北战争政治 人口大规模西移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经济 由乡村流入城市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 农业危机、自然灾害经济、生态环境 南部人口迁往北部和西部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 东北老工业基地环境恶化,西部、南部有新资源、新兴工业的阳光地带经济、生态环境、个人动机需求 由东北部迁往南部和西部70年代以后 城市环境改善和老工业区经济重建(经济、生态环境) 人口向老工业区和城市回流第三节 人口的合理容量一、 环境承载力1、 环境承载力,只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2、 环境人口容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报政府和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3、 环境人口容量的各因素之间的关系科技发展水平决定开发数量 资源环境人口容量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决定消耗数量 最主要因素在各因素中,科技发展水平与华努境人口容量成正相关关系,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关系,资源与环境人口容量成正相关关系。4、 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稳定性。二、人口合理容量1、人口合理容量: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俄人口数量。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2、意义: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又总要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3、对整个世界来说(1)国际社会要倡导各国政府,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2)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3)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区持续发展战略,既保持良好生态平衡,又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第一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一、 城市形态城市形态 团块状 组团状 条带状或放射状影响因素 市中心吸引作用平原地区 城市用地限制或河流阻隔、规划控制等山地、河流阻隔 沿交通线分布或受地形限制河谷地区地域形态 各组成部分比较集中,连成一片 城市由几片组成,每篇就近组织各自的生产生活,各片互不相连 城市地域沿主要交通干线或地形区延伸主要优点 便于集中设置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各种设施利用率高,方便生活,便于管理,节省投资 便于城市扩大规模,有利于保护城市环境 城市各部分接近郊区,亲近自然主要缺点 易造成城市污染 用地分散,各片联系不方便,市政建设投资大 城市交通主要集中于一方向,且运距长城市距离 成都、合肥、华盛顿 重庆、上海浦东新区 洛阳、西宁、宜昌、兰州、延安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1、功能分区:城市各项经济活动相互间发生空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中。2、划分: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和仓储区、风景与城市绿地、特殊功能区等3、中心商务区(纽约的CBD曼哈顿)特征: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方 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大 建筑物高大稠密 中心商务区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5、 三种基本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功能分区 形态 特征 位置商业区 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 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分区 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工业区 集聚成片 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域沿主要交通干线 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住宅区 占地面积大,是城市主要功能分区,工业化后出现分化 建筑质量上,高级于低级住宅分化;位置上,高于于低级住宅分区背向发展 高级 城市外缘与高坡、文化区联系 低级 内城与低地、工业区联系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1、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做城市地域结构。2、城市地域结构模式:结构模式 特点 成因 举例同心圆模式 城市形态集中紧凑,城市功能区为少市中心呈同心圆状 平原地形,城市各功能区经过不断侵入和迁移,冲同心圆状自核心向外扩展 成都扇形模式 城市各功能区呈扇状向外扩展 交通(各功能区沿交通线延伸) 沈阳多核心模式 城市并非依托单一核心发展,而是围绕着几个核心形成中心商务区、批发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和郊区,以及相对独立的卫星城等多功能区,并由他们共同组成城市地域 随着城市不断扩展,原有市中心地价高、交通和居住拥挤等原因,在远离市中心的郊区出现新核心,同时也受河流、地形等因素影响 淄博3、影响因素: 主要因素:经济因素取决于各功能分区付租能力,地租水平高低(交通通达度、距市中心远近) 历史文化(北京市)、种族宗教(黑人区)、建筑设计(欧洲中世纪城市绕教堂布局)、自然条件(城市高坡和低地)、行政因素第二节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一、 城市的不同等级1、 城市等级划分标准:以城市人口规模来划分特大城市100万人口以上 大城市50-100万人口 中等城市20-50万人口 小城市20万人口以下2、 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和种类不同,大城市提供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相对较大。3、 影响城市服务范围的因素:影响因素 影响 表现资源条件 位于资源丰富地区的城市,能够获得支撑城市进一步发展的资源条件 为城市提供丰富物质条件、丰富劳动力条件、丰富城市用地交通条件 位于交通枢纽上的城市,能够通过便利的交通为更远的居民提供服务,使其服务范围扩大 铁路枢纽城市、公路枢纽城市、港口城市等人口条件 城市为服务区内居民提供货物和服务,服务人口要达到一定规模 位于人口稠密地区的城市服务范围相对较小;相反,位于人口稀少地区的城市服务范围相对较大二、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1、同一区域内,不同级别的城市空间组合,就够成立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体系。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层层嵌套。3、不同等级城市数目、相互距离、服务范围、城市职能的关系:“高少远大多,低多近小少,大的嵌套小”(城市等级高,城市树木烧,相互距离远,服务范围大,城市功能多;城市等级低,城市数目多,相互距离近,服务范围小,城市职能少。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层层嵌套,大的嵌套小的。)4、中心地理论:(1)一个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围绕中心地呈六边形。(2)是市场原则的作用(3)高一级中心地服务范围相当三个低一级中心地服务范围。第三节 城市化一、 什么是城市化1、 人口向城镇聚集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城市化。2、 城市化的标志: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持续上升 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3、 城市发展的动力:社会经济发展主要动力(1) 推力:哪些是的人群里开向村的因素。(农村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农村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农村受自然灾害影响大)(2) 拉力:吸引人群来城市的因素。(城市就业机会多;城市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城市交通便捷。4、 一个国家城市化水平的衡量指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来表示,它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5、 城市化的意义:人口转变、产业结构变化、工业的发展、科技的发展、缩小城市与乡村距离,文化、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渐趋同。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1、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化发展阶段 特征 出现问题 发展新趋势 出现的国家和地区初期阶段 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 问题极少,处于城市化低水平时期 发展中国家加速阶段 人口和产业向城市迅速聚集,城市化推进很快 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 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 后期阶段 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中心区表现出衰落迹象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发达国家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国家类型 起步时间 目前速度 城市化水平 城市人口比重 所处阶段 原因发达国家 早(英国最早18世纪中叶) 趋缓(停滞) 高 高(70%以上) 后期成熟阶段 资本主义发展较早,农业现代化发展,大批农业劳动力向城市移动发展中国家 晚(20世纪中叶) 速度加快 低 低(不到40%) 初期和中期加速阶段 民族独立运动胜利经济迅速发展4、 郊区城市化: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和产业向郊区扩散的过程。 逆城市化:由于城市人口高度集聚,导致市区过度拥挤、环境恶化、用地紧张、生活质量下降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影响的表现: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质量下降;对水循环的影响;对气候的影响。2、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3、解决城市环境问题主要措施:1)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分散大城市职能,建设新区和卫星城,努力推进郊区城市化,以缓解城市中心区的压力;2)对城市进行合理规划,加强对城市的管理,妥善处理好城市个功能分区的关系。4、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途径:一方面在城市建设中,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是城市景观尽可能与山河湖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第一单元 人口的变化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 和 共同决定2,回顾历史,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不断增长的,最根本原因是 3,世界人口增长的最快速时期是 4,目前各大洲人口数量由多到少的顺序是 5,目前各大洲人口增长速度由快到慢的顺序是 6,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 ,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 7,二战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快速的主要原因是 8,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口增长缓慢的原因 9,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这会带来什么问题 10,自然增长率= 11,人口增长模式的三类型(按发展顺序) 12,原始型的特点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传统型的特点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现代型的特点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13,发达国家人口增长模式为 ;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模式 ;我国的人口增长模式 ;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处于 阶段14,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 和 15,人口迁移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 和 16,19世纪以前,国际人口迁移的总特点是 ;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 17,二战后, 由人口迁出地变为人口迁入地; 由人口迁入地变为人口迁出地18,我国人口迁移,80年代中期以前的特点 ,方向 ;80年代中期以后的方向 ,原因 .19,新中国成立后,始终是人口迁出地的省份 20,人口迁移对迁出地的影响 ,人口迁移对迁出地的影响 21,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22,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因素中, 是主要因素23,我国古代出现三次人口南迁,主要原因与 有关24,环境对人口的容量是有限度的,这种限度可以用 表示,重要指标是 25,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 ,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 ,与环境人口容量成正比的是 ,与环境人口容量成反比的是 26,木桶效应揭示,决定一个地区环境人口容量的数量是最 的资源27,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叫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1,城市形态的形成与 相关.平原地区城市形态是 ;兰州的城市形态是 ;重庆地处 和 交汇处,城市形态为 2,城市内部因 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功能分区.各功能分区之间界线 3,城市中最广泛的功能分区是 .中高级住宅主要分布在城市的 ,在内城和工业区附近一般是 住宅区的分布地.4,商业区多位于 ,主要为 或 分布.5,中心商务区不但是 中心还是 中心6,工业区的布局原则 7,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叫 8,在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中, 是主要因素.9,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每块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主要取决于 .影响土地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 .10,一般情况下,由市中心到郊区的功能区分布 11,城市等级通常是以 来划分的,可划分为 12,小城市提供的服务种类 ,级别 ,服务范围 ;大城市提供的服务种类 ,级别 ,服务范围 ;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 ,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 ;等级较高的城市相距 ,等级较低的城市相距 .就整个区域而言,不同地国际的城市的服务范围是 .13,城市化的标志 .14,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可以用 来表示.它体现了 .15,城市化发展的推力有 等,拉力有 等.16,城市化进程可分 , , 三个阶段.出现郊区城市化的是 阶段,出现逆城市化的是 阶段.城市化速度最快的是 阶段,城市化水平低,发展较慢的是 阶段,城市化水平高,发展缓慢甚至停滞的是 阶段.17,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区别国家类型所处阶段起步时间目前速度发展水平城市人口比重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18,城市化带来的主要问题 19,人们在城市化中引入了生态的概念,提出建设和发展 的目标.一方面 ,另一方面 .第三单元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1, 农业区位的含义:一是 ;二是 2,农业区位选择就是 3,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 4,农业地域的形成,是 , 的结果5,混合农业主要是 和 相结合的农业地域类型.6, 既是世界小麦主要供应国,还是世界最大的羊毛生产国和出口国.7,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的类型 ,主要分布在 8,分布在亚洲季风区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9,世界最大的稻米生产国是 10,亚洲发展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因素:地形 ;气候 ;人口 11,水稻种植业的生产特点: 12,商品谷物农业是一种 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分布在 13,国外的商品谷物农业的经营方式是 ;我国东北和西北也有商品谷物农业,但经营方式是 14,商品谷物农业的作物以 为主15,世界上最大的商品谷物生产国是 ,主要分布在该国的 ,这里有世界上最发达的 农业生产.16,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 17,美国农业的特点: 化, 化, 化18,商品谷物农业的基本特征: , 19,大牧场放牧业是一种 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分布在 ,牧牛为主有 ,牧羊为主有 20,大牧场放牧业主要分布在 气候区21,大牧场放牧业具有 , 的特点22,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 , , 23,乳畜业是随着 发展而形成的面向 的 化, 化畜牧业地域类型,产品是 .24,乳畜业发达的地区主要分布在 25,乳畜业的饿分布地区,大多紧邻 ,世界上许多大城市都有奶牛农场分布在 26,西欧乳畜业的形成因素 , 27,有商品谷物农业,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的国家是 28,影响下列农业的主要因素:江南丘陵的茶树 ,河西走廊的粮面 ,海南的天然橡胶 ,横断山脉的立体农业 ,29,商品谷物农业,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的共性是 30,美国商品谷物农业和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的共同发展条件 31,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属于 农业.第四章 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1,与农业相比,工业对自然条件的依赖 ,这使工业生产在区位选择上比农业 2,工业区位选择的目的是 3,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4,不同工业类型的布局工业类型布局地举例(至少一例)原料指向型工业市场指向型工业动力指向型工业劳动力指向型工业技术指向型工业5,鞍钢区位 ;宝钢区位 6,科技对工业布局的影响力 (增强或减弱),交通对工业布局的影响力 (增强或减弱),原料,燃料对工业布局的影响力 (增强或减弱),劳动力数量对工业布局的影响力 (增强或减弱),劳动力素质对工业布局的影响力 (增强或减弱),信息通达性对工业布局的影响力 (增强或减弱).7,钢铁工业区位的变化 8,空气污染型工业的布局原则 ,水污染工业的布局 9,工业集聚,工业联系,工业地域,工业城市四者之间的关系 10,工业联系的种类 11,工业积聚的原因: 12,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以 基础,以 目的规划形成的工业地域主要是 (哪种工业联系)13,我国的钢城 ,石油城 ,汽车城 14,工业分散的原因 15,传统工业区,例如 , , , , ,是在 基础上,以 , , , , 等传统工业为主,以 企业为核心,逐渐发展起来的工业地域.16,传统工业目前普遍面临 , , 等问题.17,德国鲁儿区兴起的条件: 18,鲁儿区衰落的原因 19,鲁儿区综合整治的措施(主要方面) , , , 20,新兴工业区是以 企业为主的工业地域,列如 , , 21,意大利新兴工业区,以 为独特的发展模式.22,美国硅谷兴起的区位因素 23,高新技术工业和传统工业的比较:高新技术工业传统工业科技人员比重产品增加值生产增长速度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研发费用24,美国硅谷是以 工业为主导25,从环保角度看,水泥厂的布局原则 化工厂的布局原则 印染厂的布局原则 钢铁厂的布局原则 第五章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1,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比较:方式优点缺点铁路运输运量 ,速度 ,运费 ,受自然因素影响 ,连续性 造价 ,短途运费 公路运输周转 ,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 运量 ,成本 水路运输运量 ,运费 速度 ,灵活性和连续性 ,受自然因素影响 航空运输速度 运量,运费管道运输和 合二为一的运输方式.连续性 投资 ,灵活性 2,交通运输方式正在向 , , 方向发展.3,集装箱运输的出现,标志交通运输向 方向发展.4,交通运输网中的 和 是交通运输发生的基本要素5,对南昆铁路建设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有 , , 6,南昆铁路建设的重要意义: 7,交通条件对聚落 的影响很大,表现在 往往沿交通干线扩展8,我国火车拉来的城市 ,日本的科学城 9,一个地区商业网点分布的密度,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 的影响至关重要10,山区的商业网点的密度 平原商业网点密度.11,商业网点建在市区环路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是以 为原则;商业网点建在市中心,符合 原则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1,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就必须解决 的矛盾,促进人类与环境统一2,历史上出现了以下一些人地关系思想,按时间顺序排列:改造自然,崇拜自然,征服自然,人地协调3,人类还不能正确认识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只能机械的进行迁移,以逃避自然的惩罚,是 时期.4,人类对人地关系有了科学的萌芽,是 时期5,玛雅文明消失的主要原因是 6,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是 时期7,当 时,便会出现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等问题.8,资源短缺是社会发展的瓶颈,短缺的主要资源有 , , , 等9,生态破坏的表现在 , , 等 10,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废弃物具有的容纳和清除能力叫 11,环境污染的形成 12,环境污染的发生,与 的发展模式密切相关13,发达国家走过的 道路的教训是惨痛的14,全球性环境问题有 , , 15,城市面临的环境问题主要是 ;乡村面临的环境问题主要是 16,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主要体现在 带来的环境问题17,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较严重的原因 18,环境问题的实质是 ,是在 中产生,必须在 中解决19,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20,可持续发展是在1987年 报告中提出的,1992年6月的 标志着可持续发展从理论探讨走向实际行动21,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内涵 , , ,其中, 是基础, 是条件, 是目的22,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原则 , , 23,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24,全球第一部国家级的21世纪议程,是 (国家)制订的.25,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重点是 , 26, 是国际社会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新的实践模式.27,循环经济以 为手段,以 为核心,以 方式利用经济资源和环境资源,实现经济活动的 化28,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中,实现循环经济的饿基本途径是 29,在农业经济调整中,我国大力推行 ,以实现循环经济.30,清洁生产可以带来很好 效益和 效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