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管理专题研究》教案.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10015909 上传时间:2020-04-09 格式:DOC 页数:76 大小:1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宏观经济管理专题研究》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宏观经济管理专题研究》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宏观经济管理专题研究》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宏观经济管理通论 教 案 班 次:2011级研究生专 业:经 济 管 理 授 课:王 克 水 分 院:淄 博宏观经济管理通论教案 一、目的要求宏观经济管理,是对全社会的经济活动从总体上进行控制和调节,为微观经济活动创造必要的条件,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今天,加强经济的宏观管理是必要的。学习本课程的目的在于加深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进行宏观经济管理必要性的认识,学习和掌握宏观经济管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了解宏观经济管理的实践,探索宏观经济管理的规律性,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员要熟练掌握宏观经济管理的基本概念、原理以及其方法,充分认识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必要性,把握宏观经济管理的基本理论框架和对宏观经济管理中各种问题的分析方法,能够正确运用宏观经济管理基本理论分析现实问题。 二、学习时间 在第一学期内(2011年9月至2011年12月),共安排100学时,其中专题面授6次24学时,自学、复习、作业、考试76学时。三、教学方法 采取以自学为主、自学与面授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专题面授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和学以致用的原则。四、学习书目教材:宏观经济管理通论,赵长茂主编,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2007年7月第八次印刷。五、授课安排本课程分六个专题讲授第一专题 宏观经济管理研究绪论【面授时数】 面授一次4学时【学习内容】参阅宏观经济管理通论绪论、第一章有关内容。【学习重点】1什么是宏观经济管理2政府进行宏观经济管理的必要性3宏观经济管理的局限性及成因4宏观经济管理的基本原则5宏观经济管理的目标和手段6目前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的特点【作业题】1宏观经济管理局限性的成因主要有哪些方面?2论述宏观经济管理应坚持的基本原则。3宏观经济管理目标及其相互关系。4目前我国宏观经济管理有何特点?【教学过程】一、宏观经济管理的含义宏观经济管理是一个国家的中央政府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等手段,从系统、综合和全局的角度对于现代市场经济的运行和发展的总体指导和调控。宏观经济管理的界定(两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 1、宏观经济管理是指国家各级政府为了保证整个国民经济在市场调节的基础上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并取得较好的宏观经济效益,对一定范围内的经济总体及其运行进行决策、计划、调节、监督和服务的过程。(李兴山:宏观经济运行与管理,中央党校出版社) 2、宏观经济管理是政府对市场经济的运行过程实施的调节和干预。作为宏观经济管理主体的政府,是由行政、立法、司法等系统组成的广义政府。(赵长茂主编:宏观经济管理通论,中央党校出版社) 第二种观点: 1、宏观经济管理是一个国家中央政府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等手段,从系统、综合和全局的角度对于现代市场经济的运行和发展的总体指导和调控。 宏观经济管理既不同于政府对于特殊行业和特定产品的具体管制,也不同于部门和地方政府的行业性和地区性的经济管理,更不同于居民、企业等微观经济主体内部的经济管理,而是基于微观经济主体和部门经济、地区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所形成的国民经济有机系统,对其进行全盘统筹和整体协调。(曾培炎:领导干部宏观经济管理知识读本,人民出版社) 2、宏观经济调控具有全局性、系统性,面向全国统一市场,因此,全国只能有一个设在中央政府的调控中心。各级地方政府都不能充当宏观调控主体的职能。而即使是国家政府,他的管理职能也是多方面的,只有符合宏观经济调控职能要求的专门机构,才能成为宏观调控中心。(何干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1) 合理配置宏观调控部门职能,形成科学权威高效的宏观调控体系。(2008年3月11日,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华建敏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说明) 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总体形势是好的,有利于发展的因素很多,但还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任务非常艰巨,宏观调控任务十分繁重。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增强宏观调控的科学性、预见性、有效性,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要进一步转变职能,集中精力抓好宏观调控,搞好国民经济综合平衡,指导推进和综合协调经济体制改革,协调解决经济运行中的重大问题,加强预测预警和信息引导,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同时,进一步减少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微观管理事务和具体审批事项。 财政部要改革完善预算和税政管理,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加快形成统一规范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 中国人民银行要进一步健全货币政策体系,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加强与金融监管部门的统筹协调,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国家金融安全。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要建立健全协调机制,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发挥国家发展规划、计划、产业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导向作用,综合运用财税、货币政策,形成更加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提高宏观调控水平。 二、政府进行宏观经济管理的必要性(三种观点) (一)宏观经济管理是市场缺陷的必要补充 市场存在缺陷是政府进行宏观经济管理的基本原因: 1市场竞争导致垄断。垄断导致市场效率降低。 2市场不能自动平衡经济活动的外部效应。市场机制的特点是它只针对买卖双方的供求情况即交易情况起作用。但实际情况往往是一项经济活动不但直接影响交易双方,还影响到与交易无关的第三者,使第三者意外地受惠或受损。西方经济学称这种现象为“外部效应”或外部性,它的特点是:造成影响和受到影响的行为人都不对这些影响付费。因此,所谓外部效应,是指经济行为人的行为对其他消费或生产活动产生了不能在市场价格中得到反映的间接效应。外部效应分为外部正效应和外部负效应。 3市场不能有效提供公共产品。公共产品是指具有消费或使用上的非竞争性和受益上的非排他性的产品。公共产品的基本特征:一是非竞争性。即一部分人对某产品的消费不会影响另些人对该产品的消费,一些人从这一产品中受益不会影响其他人从这一产品中受益,受益对象之间不存在利益冲突。二是非排他性。是指产品在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利益不能为某个人或某些人所专有,要将一些人排斥在消费过程之外,不让他们享受这一产品的利益是不可能的。因此,在一个经济社会中,只要有公共产品存在,“免费搭车者”就不可避免。这样,私人企业如果提供公共产品,就无法收回成本。同时,由于公共产品的个人消费“量”是不确定的,价格机制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竞争市场上一般无法提供这类产品,因此,无法满足社会对这类产品的需求。 4市场不能保证市场交易的信息对称。 5市场不能保证社会财富的合理分配。 6仅靠市场实现社会供求平衡的代价过高。市场机制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具有滞后性的特点,因此,单靠市场实现供求平衡,一方面需要较长的时间,另一方面会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当矛盾激化时会演变成经济危机。这些缺陷的存在,使市场经济无法保持正常的运行状态,需要政府的宏观管理加以弥补和纠正。 (二)宏观经济管理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素市场经济是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与简单商品经济相比,其运行具有以下两个明显特点: l.经济主体的市场行为是“为卖而买”,实现价值增值是商品生产者的决定性动机。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每一个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都可能具有不正当竞争或不择手段获取高额利润的倾向。为此,必须有一种超越个别利益之上的力量来有效规范经济主体的市场行为,维护市场秩序,这就是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 2生产过程高度专业化、协作化,任何一个企业、一个部门的生存和发展都必须以其他企业和部门的存在与发展力前提,交换把整个经济连接成一个紧张运转的有机体。市场经济的运行过程本身客观地要求有一个控制系统,即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三)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多重性(周为民)这种观点认为用市场失灵来解释宏观调控的必要性是不合逻辑的。既然大家都认为现代市场经济越发展,宏观调控就越重要,那么按照上面的解释逻辑,就等于是随现代市场经济越发展,就越盲目,越失灵。如果真是这样,就应回到计划经济的结论上去才对。 这种观点认为,实际上,之所以需要宏观调控,主要是因为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目标已越来越不是单一的,而是多重的,不仅要经济增长,还要充分就业、物价稳定、促进收入均等化等等。这些不同目标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而市场机制主要是为单一的经济效率目标服务的,它不能自动地同时实现这些往往互相矛盾的目标。但特别需要明确的是,不应将这一点看成是市场的缺陷或失灵,因为同时实现这样的多重目标本来就不是市场的任务,超出了市场机制的功能范围。 三、宏观经济管理的局限性及其成因 宏观经济管理作为一种政府行为,也有其局限性,不能完全弥补和克服市场自发运行的上述缺陷。主要原因是: (一)信息对宏观经济管理决策的约束 这种约束主要来自于信息缺口和信息失真两个方面。一方面,任何宏观决策都必须以决策者掌握充分的信息为前提,但在实际中,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决策者往往难以掌握全部信息,这种信息缺口必然影响决策的正确性。另一方面,由于技术和体制等方面的原因,会形成一些非真实信息,这种情况同样会影响决策的正确性。 (二)决策者偏好对宏观经济管理决策的影响 宏观经济管理决策采用少数人集中决策的方式,其过程和结果不能不受到决策者或决策者群体偏好的影响。 (三)利益集团对宏观经济管理决策的干扰 任何一项宏观政策都不可能对不同的利益群体产生完全相同的经济影响,不同群体会通过各种方式影响宏观政策的走向。实际上,宏观政策的形成及其变化,一定程度上是不同利益群体政策影响力均衡的结果,这个结果是客观的,但不一定都是合理的。(四)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存在“时滞”“时滞”分为内在时滞和外在时滞,前者指从出现问题到决策者制定出相关政策并付诸实施这中间的时间间隔;后者指从政策实施到政策在经济活动中发生作用之间的时间间隔。这种政策时滞的存在会影响宏观调控的效果。 (五)市场主体的“合理预期”行为 市场主体对宏观政策进行的理性预期以及在此基础上采取的防范措施,往往使宏观政策的效力大打折扣甚至失败。如当经济衰退时,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是增加有效需求,抑制衰退,而微观经济主体对利润的预期不乐观,即不符合其利润最大化目标,这时,其理性反映必然是减少投资和消费,如果所有经济主体的行为都如此,则必然会加剧经济衰退。 四、宏观经济管理的基本原则 (一)以市场调节为基础的原则 支配市场经济运行的是市场规律,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必须顺应客观规律,让市场机制起基础性的调节作用。 (二)宏观经济管理必须在一定的法律规范下进行 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要通过一定的法律形式加以保障,即是将宏观经济管理活动及有关主体的行为规范化,并用法律、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使宏观经济管理高效、有序进行,为实现宏观经济管理科学化、民主化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三)宏观经济管理目标和政策必须与公众利益相一致并与公众的接受程度相适应 宏观政策目标与公众利益相一致,这是宏观政策成功的根本前提,而宏观管理政策出台的时机和力度则必须考虑社会接受程度。(四)宏观经济管理必须真正建立在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基础上宏观经济管理科学化就是遵循客观规律,对国内外形势做出符合实际的分析和判断,抓住主要矛盾和主要问题,实施正确的有效的宏观经济管理。实现宏观经济管理科学化,必须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并采用先进的决策方法和科学的决策程序。宏观经济管理民主化,主要是指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在制定宏观经济管理目标和政策时,要增强透明度和社会参与度,广泛听取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包括各类专家和研究咨询机构的意见,集思广益。宏观经济管理民主化是宏观经济管理科学化的前提和保证。 五、宏观经济管理目标和手段 (一)宏观经济管理目标及其相互关系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确定了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1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GDP或人均GDP的增加。GDP年增长率是衡量经济增长的主要指标。 2物价稳定 物价稳定是指物价总水平在一个合理的区间内变动。“合理的区间”视各国的具体情况和人们的承受能力而定。 3充分就业(增加就业) 充分就业是指凡有工作能力并愿意工作的劳动者,都能在较合理的条件下找到适当工作的状态。 4国际收支平衡 国际收支平衡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外汇收入和外汇支出的相对平衡。在对外开放条件下,要保持总供求的基本平衡,就必须考虑国内外经济活动的平衡。每个国家的上述四个目标都是一个逐步形成的过程,而且在不同的时期其侧重点不同。四个目标之间既具有统一性,又具有矛盾性。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左右;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国际收支状况继续改善。总的考虑是,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造良好环境,引导各方面把工作着力点放在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上,放在增加就业、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上。 实现上述目标,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提高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更加注重稳定物价总水平,防止经济出现大的波动。 (二)宏观经济管理手段 1经济手段 经济手段是国家通过调节经济变量来影响微观经济行为,并使之符合于宏观经济发展目标的一切政策措施的总和。 2法律手段 法律手段是国家通过立法和司法调节经济活动的强制性措施。 3行政手段 行政手段是国家经济管理机关凭借政权的力量,通过制定和下达指示、命令、规定等,直接干预经济生活的各种措施。 六、目前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的特点 1注重运用经济手段。但由于制度设计不完善,体制、机制不健全,影响经济手段的作用效果。这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领域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 2结构调节与总量调控同样重要。如供求结构、需求内部投资与消费的结构等。3宏观调控政策弹性增强。鉴于2007年GDPl3%、CPI4.8%的增幅,2008年年初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8%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左右;国际收支状况有所改善。”并确定“要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年中(7月),中央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发展变化,适时把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从“两防”调整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9月份,又果断地把宏观调控的着力点转到防止经济增速过快下滑上来。根据中央宏观调控导向,年中在实施稳健财政政策的过程中,采取了一些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措施。10月份后进一步明确实。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当减免税费,多次提高出口退税率,增加中央政府公共投资和重点支出,对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4实施预防性的主动调控。2003年以来的宏观调控明显地表现出了这一特点。2003年开始的新一轮旨在防止经济过热的宏观调控,与以往的调控相比,更具有预防性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一是以前针对的都是经济波动中已经出现GDP增长超过ll%的高峰,如1987年为11.6%,1988年为11.3%; 1992年为14.2%,1993年为l3.5%,1994年为l2.6%。而这次GDP增长刚到lO%,如2003年为10%,2004年为10.1%,2005年为10.2%。二是前几次针对的都是经济的全面过热或总量过热,表现为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双膨胀,社会总需求超过总供给。而这次针对的不是已经出现全面过热或总量过热,而是部分行业投资的局部过热。三是前几次宏观调控都是要治理严重的通货膨胀,如1989年通货膨胀率为l7.8%,1994年为21.7%。而这次针对的不是已经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2003年通货膨胀率仅为1.2%,2004年为3.9%,2005年为1.8%,2006年为1.5%),而只是出现了物价上涨的压力,如公用事业和服务价格上涨压力、房价上涨压力、劳动力价格上涨压力、输入型通胀压力等。2008年以来的调控依然延续了这一特点。5注重对经济运行过程的微调,必要时重拳出击。通常情况下,为了防止对经济运行造成大的波动,近年来我们更加注重对经济运行过程的微调,如对存款准备金率、利率等的小幅调整。但在必要时也会施以重拳。如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如总规模约4万亿元的投资;较大幅度增加中央财政赤字,并相应增加国债发行规模;大幅度减免税费等。第二专题 宏观经济管理中的财政政策 【面授时数】面授一次4学时【学习内容】 宏观经济管理中的财政政策【学习重点】1财政政策的基本内容2财政政策目标3财政政策丁具4财政政策的类型及其运用5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和特点【作业题】1财政政策工具及其调控作用。2如何充分发挥我国税收的宏观调控功能? 3财政政策的类型及其作用。4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教学过程】一、财政政策的基本内容 财政政策是一国政府在一定时期内,为了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综合运用各种财政调节手段,对经济总量和结构进行调节的方针和措施。 按照财政政策作用的不同方面,即将财政政策本身的内容与对经济运行状态的影响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总量调节政策 即国家为了调节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而规定的调整财政收支总量及其对比关系的基本方针和措施。 总量调节政策包括财政收入总量政策和财政支出总量政策两个方面。财政收入总量政策是通过对财政收入总量进行调整而影响社会总供求关系的基本措施。对财政收入总量的调整,集中体现在税种的增减、税率的升降上。财政支出总量政策是通过对财政支出总量进行调整而影响社会总供求关系的基本措施。 (二)结构调节政策 即指国家为调节社会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的平衡而规定的调整财政收支结构的基本原则和措施。它包括财政收入结构调节政策和财政支出结构调节政策两个方面。 结构调节政策的主要调节对象有两个:一是通过改变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比例,调节消费与投资的比例:二是调节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比例,如对需要鼓励发展的产业和产品,可以减、免税,补贴等,对限制发展的则可增税。 (三)利益调节政策 即指国家为调节社会经济利益关系而规定的调节财政收支变动的基本原则和措施。它主要是通过财政收支的变动来调节社会成员间的收入差距和各种经济单位的非劳动性收入。 对社会成员间的收入差距,主要是通过调整累进所得税、财产税、遗产与增予税和转移支付来实现的。对非劳动性收入的调节,主要是对因资源、地理位置等非主观努力造成的级差收益进行调节,使各经济单位有一个平等的竞争环境。 二、财政政策目标 (一)经济适度增长 (二)物价相对稳定 (三)收入合理分配 (四)资源有效配置 三、财政政策工具 财政政策工具是指宏观经济管理主体所选择的用来实现财政政策目标的各种财政分配和调节手段。 (一)财政预算 财政预算是国家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它是维持政府自身的生存和满足其行使政治、经济等各种职能需要的基本手段。 在现实经济活动中,预算通常是通过预算差额(包括赤字、盈余及大体平衡)和预算结构而实现其调节作用的。 (二)税收 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利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重要形式。 l、税收作为政策手段的特点 (1)税收调节的广泛性。 (2)直接调节收入,间接调节行为。 (3)税收调节功能的整体性。 (4)税收调节的法治化。 2、税收调节手段发挥作用的基本方式 (1)适当设置税种,形成合理的税收体系,从而确定税收调节的总范围。 (2)合理确定税目,明确税收调节的具体范围。 (3)合理确定税率,明确税收调节的数量界限。 (4)在税目、税率己定的前提下,通过规定必要的税收减免和实行加成征收等办法,实现税收对经济的特殊灵活调节。 3、税收作为财政政策工具的具体作用 (1)调节总供求的平衡关系。 (2)调节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 (3)通过税收调节,实现收入的公平分配。 4、完善税收制度,充分发挥税收调控作用 (1)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现行个人所得税的制约作用表现在:现行所得税实行分类征收,不能实现“量能负担”原则。即会造成所得来源多、综合收入高的人少交税,而所得来源少、收入相对集中的人要多交税的现象,不能体现“多得多征,公平税负”的原则,也难以有效调节个人收入差距悬殊的矛盾。现行税率不公平,劳动所得的边际税率高于非劳动所得。现行所得税没有考虑纵向公平问题(具有不同负税能力的人缴纳不同的税),如家庭负担情况。目标:推进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改革。(2)完善消费税制度。财政部已经提出要完善消费税制度,将部分严重污染环境、大量消耗资源的产品纳入征收范围。 (3)完善资源税制度。包括扩大资源税征收范围、改革计征方式、提高税率等内容。 (4)我国遗产与赠予税、社会保障税等税收的缺位使税收调控个人收入分配的手段体系不健全,弱化了税收调控个人收入分配的功能。 (三)公债(国债) 公债是国家举借的内、外债的总称,是指政府在国内外发行债券或向外国政府和银行借款所形成的国家债务。它是财政信用的一种形式。 公债在实现财政政策目标中的作用: 1、可以调节国民收入的使用结构。 2、通过改变投资结构调整产业结构。 3、调节货币供应量使总供求趋于平衡 (四)财政投资 财政投资是指财政安排的用于生产性建设的支出。它是政府直接参与物质生产领域的一种形式,是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重要工具。 (五)财政补贴 财政补贴是指国家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而无偿地补助给居民、企业和其他受益者的支出。它是财政支出的形式之一。 上述政策工具可分为两大类: 1、具有“内在稳定器”作用的财政政策,如个人所得税、社会救济、各种福利等。 2、需要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如调整税收、政府支出、公债等。 四、财政政策的类型及其运用 (一)扩张性财政政策 扩张性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的总需求。 这种政策最典型的方式就是通过财政赤字来扩大政府支出的规模。 扩张性财政政策主要通过以下两个措施来实现:一是减税;二是扩大预算支出规模。 (二)紧缩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分配活动来减少或抑制社会总需求。这种政策的典型方式是通过财政盈余来压缩政府支出规模。紧缩性财政政策实施的主要于段是增税和减少财政支出。 (三)平衡性(中性)财政政策 平衡性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财政分配活动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保持中性。即财政的收支活动对社会总需求既不产生扩张、也不产生紧缩性的后果。 五、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一)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 2009年,中央提出要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围绕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上水平,抓改革、增活力,重民生、促和谐的要求,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是扩大政府公共投资,着力加强重点建设。从2008年第四季度到2010年底,中央增加政府公共投资1.18万亿元,加上带动的地方和社会投资,总规模约4万亿元。 二是扩大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为弥补财政减收增支形成的缺口,2009年安排中央财政赤字7500亿元,比上年增加5700亿元,同时国务院同意地方发行2000亿元债券,由财政部代理发行,列入省级预算管理。全国财政赤字合计9500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在3%以内。 三是推进税费改革,实行结构性减税。结合改革和优化税制,实行结构性减税,减轻企业和居民税收负担,扩大企业投资,增强居民消费能力。预计将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约5000亿元。 四是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大力促进消费需求。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扩大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充分发挥财税政策作用,增加财政补助规模,重点增加中低收入者收入。 五是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央财政用于“三农”支出和民生支出安排分别达到7161.4亿元和7284.63亿元。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进一步降低行政成本。 六是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加大科技投入,促进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增加节能减排投入,稳步推进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改革。改革完善资源税制度,促进资源合理利用。 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一是保持适度的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今年拟安排财政赤字1050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赤字8500亿元,继续代发地方债2000亿元并纳入地方财政预算。这样的安排主要是考虑到今年财政收支矛盾仍然十分突出。从财政收入看,上年一次性特殊增收措施没有或减少了,还要继续实施结构性减税政策,财政收入增长不会太快;从财政支出看,继续实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完成在建项目、加强薄弱环节、推进改革、改善民生、维护稳定等都需要增加投入。二是继续实施结构性减税政策,促进扩大内需和经济结构调整。三是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有保有压,把钱花在刀刃上。继续向“三农”、民生、社会事业等领域倾斜,支持节能环保、自主创新和欠发达地区的建设。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大力压缩公用经费。四是切实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增强内外部约束力,有效防范和化解潜在财政风险。同时,要依法加强税收征管和非税收入管理,严厉打击偷骗税行为,做到应收尽收。 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保持适当的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今年拟安排财政赤字9000亿元,其巾中央财政赤字7000亿元,继续代地方发债2000亿元并纳入地方预算,赤字规模比上年预算减少1500亿元,赤字率下降到2%左右。要着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增加“三农”、欠发达地区、民生、社会事业、结构调整、科技创新等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性支出,严格控制党政机关办公楼等楼堂馆所建设,出国(境)经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等支出原则上零增长,切实降低行政成本。继续实行结构性减税。依法加强税收征管。对地方政府性债务进行全面审计,实施全口径监管,研究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 (二)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特点 这次积极财政政策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思路新”。此次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立足于应对危机、化解危机,着眼于抓住机遇、创造机遇,较好地贯彻落实了科学发展观。 二是“导向明”。就是重民生、保增长、促消费、活市场、统内外、利长远。 三是“力度大”。表现为大幅度增加政府投资规模、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各项税费减免规模等。 四是“工具多”。将预算、税收、贴息、减费、增支、投资、国债、转移支付等若干财政政策工具组合起来一起使用。第三专题 宏观经济管理中的货币政策【面授时数】面授一次4学时【学习内容】宏观经济管理中的货币政策【学习要点】1货币政策类型与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2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及运用3充分认识货币政策的局限性和制约因素。【作业题】1货币政策类型及其主要功能。2三大传统货币政策工具及其作用机理。3如何认识一般意义上的货币政策局限性?4分析我国货币政策的主要影响因素。【教学过程】一、货币政策类型与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 (一)货币政策的类型与功能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其政策目标所采用的调控货币供应量的各种措施的总称。 货币政策主要有三种类型: 1扩张性货币政策。其主要内容是放松银根,扩张信用,从而使货币供应量快速和较大幅度地增长。因此,其功能在于刺激需求增加。 2紧缩性货币政策。其主要内容是抽紧银根,收缩通货。其主要功能在于抑制总需求增长。 3均衡性货币政策。其主要内容是:按照国内(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与物价上涨率(通胀率)之和减去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来确定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以使货币供应量形成的社会总需求与总产出之间保持一种对等的关系。 (二)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 货币政策目标分为最终目标和中介目标。最终目标反映货币政策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 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保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当前我国货币政策的主要中介目标是货币供应量。 中介目标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1、相关性。即该指标与最终目标之间要有密切的、稳定的和统计数量上的联系。 2、可控性。即中央银行能够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控这个指标的变化。 3、可测性。即中央银行能较迅速获得这个指标的准确数据,易于观察、分析和监测。中介目标可分为两种类型: 数量目标:货币供应量、基础货币等 价格目标:利率、汇率等。选择什么目标,与金融市场成熟程度、金融创新程度密切相关。 二、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及运用 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了实现货币政策目标而采用的政策手段。主要有: 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指金融机构必须按规定向中央银行缴存的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中央银行通过规定和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 存款准备金率具有以下特点: (l)威力巨大,中央银行不宜频繁变动。 (2)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对各类银行的影响不一致。 2再贴现率再贴现是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以合格票据向中央银行的贴现。中央银行再贴现率就是再贴现折扣率。再贴现以票据为融资工具,风险较小,因此,再贴现率一般低于同期再贷款利率。 再贴现率具有以下特点: (1)再贴现率是由中央银行决定的利率,它与市场利率不同,不随市场资金供求因素的变动而变动,完全由中央银行根据国家政策来决定。 (2)再贴现率是一种短期贷款利率。(申请贴现的票据多为1-3个月,最长一般不超过一年。) (3)再贴现率是一种基准利率,商业银行的利率随它升降而升降。 3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证券市场上公开买卖各种有价证券以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活动。 公开市场业务具有以下特点: (1)中央银行凭借雄厚的资金实力,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可以大致决定整个银行系统的基础货币量。(从50年代起,美国联邦储备银行90%的货币吞吐是通过公开市场业务进行的)。 (2)主动相对于再贴现率 (3)微调相对于存款准备金率 公开市场业务依赖于高度发达的证券市场,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其调节作用会越来越大。 4再贷款 再贷款指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发放的贷款。这一行为将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供应能力。 5利率 利率即借贷资金的“价格”。利率调整,既是借贷资金成本的调整,同时又是各方面利益的调整。 6信贷指导性计划 中央银行定期召开经济金融形势分析会,及时向商业银行传达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意图,督促商业银行在防范金融风险的同时,实现年初国家确定的指导性计划。三、充分认识货币政策的局限性和影响因素(一)一般意义上的货币政策局限性第一,货币政策受政策制定者认识能力的限制。 第二,受金融经济现象暴露程度的限制。 第三,货币政策本身是总量、短期、需求政策,如果经济系统存在严重的结构、长期和供给问题,货币政策的作用就会大打折扣,甚至失效。 (二)我国货币政策的主要影响因素 目前,我国货币政策主要受以下因素的影响: 1、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金融机构体系、金融市场体系和金融宏观调控体系还不健全。 2、货币政策调控空间有限。如大量外汇储备的存在影响了货币政策的作用空问。2010年末国家外汇储备28473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4481亿美元。 3、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我国主要货币政策中介指标是货币供应量,货币政策的制定及松紧度的确定通常依赖于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判断,因为货币增速等于GDP增速加通货膨胀率减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更准确地说,货币增速等于名义GDP增长减去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根据这一关系式,给定GDP增速和通货膨胀目标值后,货币增速的确定取决于对流通速度变化的判断。稳定的流通速度便于制定数量型货币政策。相反,流通速度的大幅波动将使货币当局难以把握合适的货币供应。 4、大量资金的体外循环。资金体外循环就是指大量资金尤其是现金明显地脱离银行监管,使资金在国家管理控制之外活动。包括银行的理财业务、信用证业务、小额贷款公司、民间借贷等。大量资金游离于国家金融监管和调控体系之外,则央行旨在调节货币供应量的货币政策就要打折扣甚至失效。第四专题 我国收入分配问题及其管理一、面授时数面授一次4学时 二、学习内容 我国收入分配问题及其管理 三、学习重点 1收入分配管理的基本理论问题 2我国收人分配差距现状及其原因 3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对策 四、作业题 1什么是收入分配和收入分配管理? 2衡量和反映收人分配的理论和指标有哪些? 3试述我国收入分配的现状及其原因? 4试述缩小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对策?一、收入分配管理的基本理论问题(一)收入分配的涵义、类型及影响因素1收入分配的涵义 收入分配是指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创造出的生产成果,在一定的分配制度下,按照一定的规则,在社会群体或成员之间进行分割的经济活动。 2收入分配的类型 从收入分配的内容或主体来看,包括国民收入分配和个人收入分配。 从收入分配的环节或外延来看,包括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也有四次分配的提法。第一次分配通过市场进行,依据效率原则;第二次分配通过政府进行,依据公平原则;第三次分配通过非政府组织进行,依据的是道德原则;第四次分配就是所谓的“灰色分配”、“黑色分配”等,没原则可言。 3影响收入分配的因素 主要影响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经济制度、经济政策。 (二)反映收入分配差距的理论与指标 1洛伦兹曲线。洛伦兹曲线(Lorenz curve),也译为“劳伦兹曲线”。是指在一个总体(国家、地区)内,以“最贫穷的人口计算起一直到最富有人口”的人口百分比对应各个人口百分比的收入百分比的点组成的曲线。为了研究国民收入在国民之间的分配问题,美国统计学家(或说奥地利统计学家)M.O.洛伦兹(Max Otto Lorenz,1876-1959 )1905年提出了著名的洛伦兹曲线。以纵轴表示不同收入者由低到高收入份额累计值,以横轴表示不同收入者由低到高人口份额累计值。若收入分配绝对平均,则得到一条夹角为45度的绝对平均线,若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则得到一条夹角为0度的绝对不平均线。一般洛伦兹曲线是如图所示的曲线。根据洛伦兹曲线,可以测算任一比例人口所拥有的收入比例。 100%100%收入份额0AB 2基尼系数。是洛伦兹曲线与绝对平均线所围成的面积与绝对平均线和绝对小平均线所围成面积的比值。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基尼系数最大为“1”,最小等于“0”。前者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即100%的收入被一个单位的人全部占有了;而后者则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平均,即人与人之间收入完全平等,没有任何差异。但这两种情况只是在理论上的绝对化形式,在实际生活中一般不会出现。因此,基尼系数的实际数值只能介于01之间。 目前,国际上用来分析和反映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方法和指标很多。基尼系数由于给出了反映居民之间贫富差异程度的数量界线,可以较客观、直观地反映和监测居民之间的贫富差距,预报、预警和防止居民之间出现贫富两极分化,因此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同和普遍采用。按照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基尼系数,低于0.2:收入绝对平均; 0.2-0.3:收入比较平均; 0.3-0.4: 收入相对合理; 0.4-0.5:收入差距较大; 0.5以上:收入差距悬殊。经济学家们通常用基尼指数来表现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财富分配状况。这个指数在零和一之间,数值越低,表明财富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越均匀;反之亦然。 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根据黄金分割律,其准确值应为0.382。一般发达国家的基尼指数在0.24到0.36之间,美国偏高,为0.4。中国大陆基尼系数2010年接近0.5,已跨入收入差距悬殊行列,财富分配非常不均。2010年中国已达0.48,大大超过了0.4的警戒线。而在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基尼系数在0.3左右,2000年开始超过0.4,并逐年上升。基尼系数=AA+B,最小值是0,表示绝对平均,最大值是l,表示绝对不平均。 3五等或十等分法。即将居民按收入高低依次排序分成五等或十等份组,用20%或10%最高收入群体与20%或10%最低收入群体收入的倍数来说明总体收入差距。4库兹涅茨倒U型假说。是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1955年提出来的,他认为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收入分配差距也相应增加,当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时,收入分配差距达到最大,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收入差距反而下降。 (三)收入分配管理 收入分配管理,是指国家通过一系列收入分配政策,对宏观经济运行中的收入分配进行调控和组织,以达到预定目标的经济活动。包括收入分配目标确定、原则选择、总量控制、结构安排、政策决定和搭配等。 二、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现状 (一)总体差距情况长期以来,我国存在严重的平均主义。平均主义包含两个内容,一是收入都差不多,二是都很低,这很容易导致腐败、贪污等体制外收入膨胀。随着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深化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收入分配差距逐步拉开,但市场机制作用领域、垄断领域、体制外领域等收入增长迅速甚至膨胀,导致整体收入差距拉大。目前低收入和中等偏下收入群体比例为64. 3%。据有关研究,目前财富正以年均12.3%的速度向少数人集中,集中速度是全球平均速度的2倍。 从基尼系数来看,1978年我国基尼系数为0.331,目前普遍认可的数字是0.48. 从五分法来看,根据官方数据,目前全国城乡居民20%最高收入组平均收入是20%最低收入组平均收入的10倍左右。而根据有些研究机构发布的数据是22倍。 (二)东西地区收入差距 2009年城镇居民收入,东部是20953元,中部是14367元,西部是14213元,东北地区是14324元,东部是中部、西部、东北的1. 46倍、1.47倍和1.46倍。2009年东、中、西部及东北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7155元、4793元、3817儿和5157元,东部是中部、两部和东北地区的1.49倍、l.87倍和l.31倍。 (三)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1978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2.36:1,1985年缩小为1.72:1,以后逐步扩大,2010年二者比为3.23:1。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差距也很大。2009年占人口46.6%的城镇人口的收入比例为69.6%,占人口53.4%的农村人口的收入比例为30.4%。 (四)行业收入差距 2009年行业工资排在第一的是金融业,人均年收入为70265元,排在最后的是农林牧渔业,人均年收入是14911元,前者是后者的4.71倍,再加上各种补贴、福利实际差距为近10倍,而国际正常值为2倍左右。 (五)不同收入群体内部的收入差距 2009年城镇20%最高收入群体平均收入是20%最低收入群体平均收入的5.57倍,10%最高收入组的人均收入是46826元,最低收入组是5253元,前者是后者的8.9倍。农村最高20%收入组人均收入为12319元,最低20%收入组人均收入为1549元,前者是后者的7.95倍。 (六)不同所有制单位收入差距2009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集体企业、非公企业在岗职工年人均工资分别为35053元、20958元和21593元,国有企业工资分别是集体和非公企业的1.67倍和1.62倍。 三、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原因 (一)初始条件不同 在地区收入差距方面,早在清朝,沿海城市就已成为通商口岸,新中国成立时,东部就比中西部发达。东部具有较完备的交通、通讯和工业基础设施。东部地区人们开放意识远早于西部地区,思想观念开放、教育水平高。东部沿海地区具有较长的海岸线,开展对外贸易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在城乡收入差距方面,旧中国的城乡关系,实际上也是官民关系和阶级关系,农民是主要的被剥削和被掠夺的对象。建国后,我国实行了偏斜的工业化发展战略,通过征收农业税,实行工农产品剪刀差政策,从农业中为工业化提取资本积累,造成城乡收入差别较大。 在个人收入差距方面,由于个人的家庭基础、先天禀赋条件、后天受教育程度等不同,造成个人的收入差距。 (二)体制外收入膨胀 体制外收入包括单位创收、个人合法的“制度外”收入、非法收入等。在这些体制外收入中,有些是合理、合法的,但很大部分是不合理、不合法的。 (三)体制、制度和政策原因 第一,初次收入分配体制及格局是导致居民及劳动收入偏低的主要原因。2000年,政府、企业、居民收入初次分配比例为1 7.4%、1 7.9%和64.7%。到2008年,变为17.5%、25.3%和57.2%,居民收入比重下降7.5个百分点。劳动收入占GDP的比例由1990年的53%下降为目前的40%左右。特别是工资收入占GDP的比例由1990年的15.8%下降为2008年的11.2%。在劳动收入提高不快的同时,体制外收入出现膨胀,造成收入分配差距拉大。 第二,缺乏监督与控制的行政体制,是导致腐败收入的根源。从政府政策对不同类型违法非法收入的打击力度和严密程度上看,政府政策对一般形式的涉及财产侵夺的刑事犯罪的打击要远远超过对于以政府官员贪污腐败为核心的违法非法收入类型的打击,因而在贪污腐败猖獗的情况下,这种相对较轻的惩罚和不周密的法网由于不足以遏制犯罪的势头,所以以政府官员贪污腐败为主的违法非法收入一直成为困扰人们的越来越严重的问题。造成这种对以贪污腐败为主体的违法非法收入制约和打击不力状况的原因,与我国违法非法收入的特点有关。目前我国违法非法收入的主要特点是:由于现行体制缺乏足够的渠道和能力制约和监督政府官员,违法非法收入、主要是以贪污腐败为核心的违法非法收入成为少数政府官员暴富的主要来源,政府官员的暴富直接混乱了收入分配秩序,同时又为更加严重的违法非法收入现象打开了方便之门。第三,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不完善,是导致垄断收入的主要原因。社会成员获得收入,无论是按照劳动所得为基本原则,还是以资本投入所得为原则,都存在一个公平问题,即在既定的分配原则下面,社会成员应当按照统一的标准获得收入,也就是说,要在统一的起始条件和环境下,获取收入。这样一来,平等竞争、限制垄断就成为保证收入分配秩序公平、合理的基础和首要条件了。中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模式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因此,平等竞争应当是经济秩序的基础。但是,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一方面,由于目前我国仍旧处在新旧体制交替时期,基于传统体制的各种各样的起点的不平等在所难免,另一方面,一些从传统体制中延续下来的各种各样的社会强势集团,凭借过去所取得的有利地位,依托公有制经济的强大力量和政府政策的保护,在转型时期假借市场经济的原则,利用不平等的价格、垄断地位和政府背景,垄断市场,获得了巨大的超额利润,攫取了大量的财富,而这些财富又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和手段,最终全部或部分变成了这些具有垄断地位的单位、企业工作人员的个人收入。由于这些工作人员的高额收入完全是在非常稀缺的资源背景和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凭借极度的垄断地位获得的,因此其他社会成员的收入一般情况下是无法与这些单位或企业的工作人员相比抑的。收入差距的悬殊造成了处于较低收入状态的其他社会成员不满情绪的积累和外化,并会进一步地诱发其他社会成员试图通过其他非市场手段、非公平手段来扩大收入份额的欲望,市场经济环境进一步恶化。由此可见,政府对垄断行为的漠视、容忍、放纵绝对是与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相矛盾的,政府不采取有力的政策措施严格限制垄断、缔造平等、公正的市场环境是政府政策的严重失误。 第四,政策原因是东西地区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建国后,我国生产力布局经历过四个阶段。一是“一五”时期,以协调沿海与内地关系为主线,增加对西部的投资。二是“三五”、“四五”时期,以备战和建设战略后方为基调,生产力布局跳跃式向西推进。以上两个时期,没从根本上改变西部落后的局面;二是80年代以后,在生产力布局上来了一个大的急转弯,在投资、外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