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课程建设报告.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10013747 上传时间:2020-04-09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3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设计课程建设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建筑设计课程建设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建筑设计课程建设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编号北京地区高等学校精品课程评选材料课程建设报告报送单位: 清华大学课程名称: 建筑设计课程负责人: 朱文一2008年5月8日课程建设报告1课程建设的基础建筑设计课作为建筑学专业的主干课程,自1946年清华大学建筑系建系开始就受到师生的极大关注,并遵循梁思成先生提出的“体形环境论”进行课程营建,确立了“清华大学建筑课程就是以造就这种广义的形体环境设计为目标”的教学指导思想。至五、六十年代,逐渐形成了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教学体制,建筑设计课的重点是强调“专业基本功”的学习,重视实践环节,提倡“真刀真枪”地进行设计训练。80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建筑设计课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强调在拓展学生知识的基础上,提倡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特别注重国际交流,并首创了与国外知名院系合作教学的模式。因此,1993年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申报的“提高教学质量,迈步走向世界”教学成果获教育部国家教学优秀一等奖。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吴良镛先生“广义建筑学”理论和“人居环境科学”指导下,确立了“基本功训练与建筑理解相结合”、“创造力与综合解决问题能力相结合”的课程教学理念,并随着“6年制本硕统筹培养”模式的实施,整合并确立了建筑学专业“建筑设计课”的基本框架,提出了三级设计教学平台模式,即基础平台、专业平台和提高平台,以充分体现建筑设计教学的传承性、实践性、创新性和连贯性,为实现“职业建筑师与专业帅才结合”的专业培养目标奠定了基础。建筑设计课采用师徒辅导方式或studio教学方法,总学分为44,共704学时;每周8学时,教学周期以8周为主,4周、2周为辅,少数为16周。目前,建筑设计课有专职教师60人,其中院士3人(吴良镛、关肇邺、李道增),教授24人,占40.0%;副教授23人,占38.3%;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40人,占66.7%;出国一年及一年以上的教师36人,占60%。2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建筑设计课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体现在:“一个基础”,即以人居环境科学为基础,在建筑设计课中体现为建筑、规划、景观和技术四位一体的知识架构,整合多学科知识,培养学生整体设计的观念和方法;“两点关注”,关注国家建设前沿、关注学科发展前沿。针对建筑学专业应用性强的特点,在建筑设计课中注入绿色建筑、信息技术等国家建设和学科前沿内容,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职业使命感的培养;“三项结合”,教学、科研和实践三结合,在建筑设计课中增加社会调研内容,并将学术研究的最新进展与教学结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课程建设指导思想为引导,结合清华大学建筑学专业“6年制”学制改革,作为建筑学专业主干课程的建筑设计课形成了6年贯通的三个培养平台:基础平台、专业平台和提高平台,强调教学的循序渐进、环环相扣。在整合和建设建筑理论、建筑技术、建筑历史、规划理论、景观理论等系列课程中,凸显建筑设计课的专业主干地位,构成主线清晰、自成体系,相互交融、完整统一的建筑学专业系列课程架构。(参见下图)专业平台年级四年级课设计课设计基础平台一年级课程设计二年级课程设计四年级课程设计建筑设计2建筑设计3建筑设计4居住区规划与住宅设计专题大型公共建筑设计建筑设计1建筑设计5(含生态设计)城市设计专题建筑设计6以训练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综合问题的力为目的,倡导研究型教学,主要采用studio教学方式。以设计技能和设计基本功训练为目的,以综合训练和混编辅导方式为主要教学方式。建 筑 设 计 课建筑城市景观设计专题三年级课程设计3教学内容体现的基础性、创造性、前沿性在建筑设计课的“三个平台”中,基础平台对应第一、第二年级设计课教学,内容重点体现专业知识的基础性;专业平台对应第三、第四年级设计课教学,内容重点关注学生创造性的培养;提高平台对应第五、第六年级设计课教学,重点强调课程内容与学科发展前沿领域的同步与关联。据此架构,近年来各个年级设计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重点体现如下:一年级建筑设计:延续2000年以来的“综合训练”改革思路,为进一步强化设计课程的基础性,从2007年开始,在教学内容上确立了融知识学习、技法训练和能力培养为一体的造型基础、空间基础、环境应对基础、功能应对基础四大要素训练板块;在课程组织上确立了从简到繁、从分解到综合的梯级序列关系;在教学方法上强调从体验分析和概念设计入手进行设计构思,并重视对设计过程和设计思路的梳理与总结。从而实现了从传统的“类型设计”教学理念向更为体现建筑基础教学本质的“要素设计”教学理念的转变。二年级建筑设计:打造别墅、老人院、幼儿园、教学楼等经典设计题目,本着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强调设计地段和设计对象的真实性,以引导学生关注实地调研分析、关注不同人群在不同空间中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提高学生的方案设计的应对能力;初步引入建筑结构、建筑构造、建筑材料等知识因素以及相关建筑设计规范,逐渐加大设计的复杂性,促进学生树立系统而全面的建筑观念,实现整合要素、夯实基础之目的。三年级建筑设计:从建立学术活动周到确立“设计专题”教学方式,三年级设计课教学重点关注并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设计内容涵盖建筑设计、城市规划、景观设计、建筑历史、建筑技术等学科领域,设置了生态建筑设计、计算机生成建筑设计、城市保护设计、村镇规划、古典园林设计、建造设计、场地设计、城市设计、建筑设计等多个设计专题,为学生创造多学科交叉的教学平台,促进学生建筑设计创造性思维的形成。 四年级设计课程:包括大型公共建筑设计、住区规划与住宅设计、城市设计三个组成部分,强调教学内容的综合性与实践性,在培养学生全面的专业知识和综合建筑观念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及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开放性教学体系,鼓励和启发学生根据所选择地段,在调研分析和项目策划的基础上,自己拟定设计任务书;提供与使用者和城市管理部门交流的平台,并引入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参与课程教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切实了解新世纪国家大建设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4教学科研相长(教学研究)作为建筑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如何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综合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奠定学生合理而系统的知识结构、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应是本课程的重点及难点。建筑设计课的教学研究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1)传承发展:师徒式“手把手辅导”是清华大学建筑系60年来的教学传统,它对于强调动手能力的建筑设计训练具有“言传身教”的独特优势。面向新世纪、新理念和新需求,建筑设计课将这一传统方法与开放式、讨论式教学模式相融合,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对于开阔思路,增加知识,提高能力都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2)学科交叉:学科交叉是有效扩展学生知识范围、培养并提高学生综合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有效方法。在人居环境科学理论指导下,实现了设计课中一级学科内部的学科交叉,强调建筑、规划、景观、历史、技术理论系列课与建筑设计课相交融,并尝试进行跨学科的交叉,重点包括社会、经济、技术、生态等与建筑学专业密切相关的领域,奠定了学生合理而系统的知识结构,充分拓展了学生的学术视野。3) 因材施教:创造能力的培养是建筑设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及其专业水平,采取了分阶段、分层次的培养思路。低年级重在基础知识、观念的建立与把握,强调通过分析、调研、构思、处理等设计思维逻辑过程的训练,逐步建立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研究意识。高年级以教师课题研究为教学平台,将前沿建筑理念引入设计教学之中,如生态建筑理论、非线性建筑理论等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选择,形成多样的studio教学模式,通过调研、讨论、点评等互动方式激发学生的原创性思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4)实践教学:建筑设计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经过多年的建设,已制定了一套完整的教学实践管理机制及运行规范,并有着稳定的国家大型设计院教学实践基地,在全国建筑学专业教学评估中得到了专家的一致好评。5采用的教学方式与方法教学方式:建筑设计课以“师徒式”授课方式为基础,加大“教”与“学”的互动,通过讨论课、评图课、专家点评等多种方式,营造开放式的、多学科交叉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设计创造力;搭建广阔的设计课程教学平台,组织国际国内建筑院系学生课程联合设计,鼓励学生参加国际国内设计竞赛,培养学生开阔的学术视野;在设计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在建筑教学环境的配置上,紧密结合工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新进展,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创造力的空间。教学方法:建筑设计课第一、第二年级以设计技能训练、设计基本功训练为主,以“手把手”教学为主要授课方法,辅以教师评图,初步形成设计交流氛围,搭建专业设计学习的基础平台;第三、第四年级为设计发展和专业阶段,倡导“研究型”教学方法,即发挥教师以及外聘学者的学术研究优势,主要采用“专题设计”方式教学,教师通过评图与学生广泛、深入地讨论问题,研究方法,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第五、第六年级设计课教学以“参与式”教学方法为主,提倡学生广泛参加国际国内建筑与城市设计竞赛,关注国家建设和学科发展前沿课题,提高学生的设计水平,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全面提升。6实践教学条件建筑设计课采用“师徒式”教学方式,需要专门的教学空间。现有专用设计教室1500平方米、模型室400平方米、室外设计课实践教学空间1000平方米。建筑设计课评图和展示空间为建筑馆门厅、多功能厅、陈列廊等公共空间,约1200平方米,配有8台大屏幕液晶显示器,供设计课教学分组课堂教学使用。另有计算机辅助设计(CAD)专用教室120平方米,可供一个年级学生设计课教学同时使用。建筑模型教学中心是建筑设计课重要的配套实验空间和实践场所,学生可以在此学习操作设备,进行课程设计模型的制作。近年来,建筑学院在已有设备车床、铣床、钻床、木工联合机床等基础上,购置2台激光雕刻机、1套德国费斯托木工组合工具台、模型木工机具;同时新增4台拉坯机、1台电窑等制陶器具与设备;此外,还增添了1台铣床、1台金属机床、电切割、电焊设备等用于金属加工的机器设备。模型室拥有较齐备的金属、木材、泥土等常规材料的制作工具,为系列设计课程中的模型制作提供了强大的教学支持。网络教学中心自1999年以来有很大发展。在“211工程”和“985工程”学科建设项目的支持下,建设并多次更新了建筑学院局域网及外设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室和城乡建设区域环境信息实验室,用于学生建筑设计课教学,并与建筑图书馆、建筑教学档案中心联网。学院投资30万元购置用于建筑环境模拟的2台图像工作站和VR(虚拟现实)试验系统。中外文图书资料是建筑设计课最重要的教学条件之一,建筑学院建筑图书馆拥有近8万册建筑专业书刊和43万件教学档案资料,在国内建筑院校中名列第一。建筑设计课所有课件均实现多媒体化,全部讲课与学术讲座均有录像资料,成为重要的教学资源。与建筑设计课紧密相关的其他实验室还有建筑构造实验室、建筑物理环境实验室等约800平方米。此外,清华大学人居环境中心、建筑节能研究中心,教育部生态建筑研究中心,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空间信息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等省部级实验室,为建筑设计课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7课程特色建筑设计课的课程特色可以归纳为“三性一化”:综合性建筑设计课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程,涉及理、工、文、艺诸领域,具有科学与艺术、理工与人文相结合的特点。在建筑设计课教学中,综合性体现为“五个结合”:基本功训练与建筑理解相结合;创造力与综合解决问题能力结合;建筑知识与专业理论方法相结合;设计过程与专业表达技能相结合;设计实践与综合设计能力相结合。交叉性建筑设计课是一级学科建筑学专业的主干课程,覆盖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城市规划与设计、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技术科学、景观规划与设计五个二级学科的专业基础教学,与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绿色环境技术相结合,达到强化环境意识、普及绿色建筑技术的目的。实践性建筑设计课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程,与经济、技术、人文、艺术和社会等学科紧密相关。实践环节贯穿于建筑设计课教学的各个阶段,同时通过建立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建筑大师专家库,聘请活跃在建筑设计第一线的建筑师和专家学者,参与建筑设计课的教学环节,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专业知识和社会需求,激励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国际化建筑设计课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与世界著名建筑学院建立了广泛的教学合作平台,主要表现在:聘请世界知名学者授课,开设国际联合设计专题,鼓励和组织学生参加国际建筑设计竞赛,为学生创造大量的出国学习与实践机会。8取得的阶段性成果经过60余年的不断努力和积累,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形成了清晰的教学理念、独特的六年制教学体系,以及先进的教学方法。在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教学获奖、教师获奖、学生获奖、教材出版、教学论文等方面取得丰硕的阶段性成果。师资队伍:建筑设计课拥有一支由院士指导、知名教授挂帅、优秀中青年教师担纲主讲的学术水平高、结构合理、教学与科研密切结合、富有创新精神、蓬勃朝气和具有凝聚力的师资梯队。教师的学科专业涵盖了建筑、规划、历史、景观、技术等多个领域。在建筑设计课教师队伍中,在国外获得硕士以上学位,或出国研修一年以上的青年教师比例达到65%,他们很好地把最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及教学手段引入教学之中,并有效加强了国际合作,使建筑设计课得以不断改革与发展。 青年教师完成了一批高水平的教学研究成果。近三年来由青年教师编写出版的课程教材及教学参考书21本,发表教学研究论文27篇,指导学生获得国内外设计竞赛奖项超过50个。青年教师已成为学院建筑设计课教学的骨干力量。任课教师中45岁以下青年教师有42人,占70%, 16个主讲教师(含课程负责人)岗位中,由45岁以下青年教师担纲的就有10个,占63%。(参见附录一,建筑设计课任课教师名单)人才培养:60余年来培养建筑学人才近5000名,其中大批优秀的毕业生活跃在国家建设的各个领域,成为中国建筑界的学术大师和中坚力量,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1人,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13人,毕业生中不仅有学术和职业组织的领军人物、全国各大建筑设计院的院长和总建筑师,也有国际国内知名建筑学院的教授和学术带头人。教学获奖:5年来建筑设计课获得了一系列奖项,2002年建筑设计课被评为清华大学精品课;2003年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2004年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设计课教师组”为“全国职工创新示范岗”荣誉称号;2004年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申报的“以广义建筑学和人居学科为指导,探索新时代建筑教育”教学成果获得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高等教育)一等奖;2005年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申报的“以广义建筑学和人居学科为指导,探索新时代建筑教育”教学成果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06年,建筑设计教学基础平台的革新与实践荣获清华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2007年,建筑学专业获得全国首批“特色专业”。(参见附录二,含建筑设计课相关教学及教师获奖名录和获奖证书)学生获奖:2002年至今,学生共获国内设计竞赛各种奖项51项,获得国际设计竞赛奖项27项,如2002年上海国际艺术双年展,获学生组大奖,2003年和2007年两次获国际景观建筑师联盟(IFLA)设计竞赛UNESCO大奖,2007年鹿特丹建筑双年展国际大师班设计竞赛头奖,以及第三届汉森国际竞赛、国际建筑师学会学生设计竞赛“城市庆典”、UA创作奖概念设计国际竞赛、美国景观建筑师协会(ASLA)举办的大学生竞赛、台达杯国际太阳能建筑设计竞赛等多项大奖。(参见附录三,学生获奖统计表)教学研究:建筑设计课教师注重教学创新和研究,积极参加国际国内教学研讨会,2004年以来发表教学研究论文30余篇。近年来,建筑设计课在不断深化改革的同时,大力加强课程教材的投入与建设,列入“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11种,如建筑初步、老年人建筑设计、建筑构造、外国建筑史(第四版)、城市规划、住宅经济学、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中国近代建筑史、中国古典园林史、建筑热环境等,以及清华大学“广义建筑学”系列教材中,建筑设计课教学参考书已经出版一年级至四年级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设计系列课教案与学生作业选。三年来,累积出版发行课程教材及教学参考书50部,主要包括:构成解析、德国当代博物馆、建筑/非建筑、涌现青年建筑师作品、涌现学生建筑设计作品、快进、热点、智囊组等。(参见附录四,含教学研究论文和建筑设计课教材及参考书名录)9本课程的发展方向建筑设计课坚持“一个基础、两点关注、三项结合”的指导思想。第一,以人居环境科学为基础,进一步加强学科交叉,在培养学生整体观上更上一层楼。第二,关注国家建设前沿、关注学科发展前沿,在建筑设计课中全面引入绿色建筑、信息技术、文化保护等国家建设和学科前沿内容。第三,发扬教学、科研和实践三结合的优良传统,立足国情、拓展实践领域,在提出和解决国家建设实际问题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体系方面,进一步优化建筑学专业“6年制”学制,完善建筑设计课6年贯通的三个培养平台:基础平台、专业平台和提高平台。结合平台建设,进一步突出建筑设计课的课程特色,在综合性、交叉性、实践性和国际化方面,进一步发挥清华建筑设计课的示范作用,为中国建筑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做出积极贡献。在教学方式与方法方面,进一步加大“教”与“学”的互动。第一,重点加强建筑设计课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教学环节;第二,提升网络教学的广度和深度,形成更完善的网络教学平台和对外交流互动平台;第三,营造更为开放的、国际化的教学氛围,大力拓展学生对外交流的空间。建筑设计课将在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教学体系、教学方法、教学研究、教材建设、环境建设等方面,加大建设力度,探索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水平的建筑设计课教学模式。附录一,建筑设计课任课教师名单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职称学科专业在教学中承担的工作朱文一男19635教授建筑设计课程负责人吴良镛男19225院士建筑规划教学顾问关肇邺男192911院士建筑设计教学顾问李道增男19301院士建筑设计教学顾问秦佑国男194312教授建筑技术教学顾问栗德祥男19426教授建筑设计教学顾问单 军男19666教授建筑设计主讲教师、教学管理程晓青女1969.2副教授建筑设计主讲教师、教学管理郭 逊男1962.11副教授建筑设计主讲教师(一年级设计课程负责人)周燕珉女19575教授建筑设计主讲教师(二年级设计课程负责人)徐卫国男19618教授建筑设计主讲教师(三年级设计课程负责人)许懋彦男19605教授建筑设计主讲教师(四年级设计课程负责人)边兰春男1965.2副教授城市规划主讲教师(城市设计课程负责人)张 杰男19633教授城市规划主讲教师(住区设计课程负责人)王贵祥男195010教授建筑历史主讲教师(园林设计专题负责人)吴唯佳男19555教授城市规划主讲教师(城市设计专题负责人)杨 锐男196510教授景观设计主讲教师(景观设计专题负责人)姜 涌男1970.9副教授构造设计主讲教师(建造设计专题负责人)胡戎睿男1964.6副教授建筑设计主讲教师、教学管理邹 欢男1969.3副教授建筑设计主讲教师、教学管理俞靖芝女19426教授建筑设计课程教师沈三陵女194210教授建筑设计课程教师邓雪娴女19426教授建筑设计课程教师王丽方女19572教授建筑设计课程教师王路男19631教授建筑设计课程教师李晓东男19634教授建筑设计课程教师吕富珣男196411教授建筑设计课程教师孙凤岐男19405教授景观设计课程教师谭纵波男196111教授城市规划课程教师张 利男1970.9教授建筑设计课程教师王丽娜女1954.4副教授构造设计课程教师袁铁声男1965.8副教授建筑设计课程教师卢向东男1966.6副教授建筑设计课程教师周 榕男1968.4副教授建筑设计课程教师刘念雄男1970.2副教授建筑设计课程教师尹思谨女1968.12副教授建筑设计课程教师周正楠男1973.5副教授建筑设计课程教师王 毅男1964.11副教授建筑设计课程教师张 悦男1973.7副教授建筑设计课程教师张 敏男1966.8副教授城市规划课程教师刘 健女1968.3副教授城市规划课程教师于学文男1948.6副教授城市规划课程教师钟 舸男1968.10副教授城市规划课程教师刘 畅男1968.10副教授建筑历史课程教师宋晔皓男1970.9副教授建筑设计课程教师朱育帆男1970.4副教授景观设计课程教师饶 戎女1966.10副教授建筑设计课程教师袁 昕男1966.7高工城市规划课程教师梁 伟男1970.3高工城市规划课程教师林 澎男1970.3讲师城市规划课程教师夏晓国男19679讲师建筑设计课程教师王 佐男1971.1讲师建筑设计课程教师韩孟臻男1974.4讲师建筑设计课程教师邵 磊男1973.3讲师城市规划课程教师刘 宛女1972.2讲师城市规划课程教师王 英女1971.2讲师城市规划课程教师黄 鹤女1975.3讲师建筑设计课程教师赵 亮男1976.3讲师建筑设计课程教师贺从容女1971.11讲师建筑历史课程教师张 昕男1978.4讲师建筑技术课程教师附录二,建筑设计课相关教学及教师获奖名录和获奖证书1. 2002年建筑设计课被评为清华大学精品课;2. 2003年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3. 2004年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设计课教师组”为“全国职工创新示范岗”荣誉称号;4. 2004年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申报的“以广义建筑学和人居学科为指导,探索新时代建筑教育”教学成果获得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高等教育)一等奖;5. 2005年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申报的“以广义建筑学和人居学科为指导,探索新时代建筑教育”教学成果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6. 2006年,建筑设计教学基础平台的革新与实践荣获清华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7. 2005年,秦佑国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师。8. 2006年,秦佑国被评为第二届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教育奖。9. 2006年,陈志华被评为第二届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教育特别奖。10. 2006年,高亦兰被评为第二届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教育特别奖。11. 2006年,秦佑国被评为北京市教育创新奖。附录三,学生获奖统计表1国际设计竞赛获奖:2002年至今,共计获得国际设计竞赛奖项27个:l 2002,上海国际艺术双年展,学生组大奖1个,优秀奖2个;l 2003,国际景观建筑师联盟(IFLA)设计竞赛, UNESCO大奖1个,第二名1个l 2003,第三届汉森国际竞赛,最高奖1个l 2004,国际建筑师学会学生设计竞赛“城市庆典”,优胜奖9个l 2005,UA创作奖概念设计国际竞赛,佳作奖1个l 2007,国际风景师联合会(IFLA)和联合国科教文组织(UNISCO)联合举办的年度国际大学生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大赛,评委会奖(JURY AWARDS)1个l 2007,美国景观建筑师协会(ASLA)举办的大学生竞赛中,荣获综合设计类(General Design Category)荣誉奖(Honor Awards)1个l 2007,台达杯国际太阳能建筑设计竞赛,一等奖2个,三等奖4个,底层作品优秀奖3个,多层作品优秀奖3个l 2007,鹿特丹建筑双年展国际大师班设计竞赛,头奖1个2国内设计竞赛获奖:2002年至今,共计获得国内设计竞赛奖项51个:l 2002,第五届全国大学生建筑设计作业展观摩与评选,优秀作业2个l 2002,清华大学爱心书报亭设计竞赛,一等奖2个l 2003,第五届全国大学生建筑设计作业展观摩与评选,优秀作业4个l 2004,第五届全国大学生建筑设计作业展观摩与评选,优秀作业4个l 2005,第五届全国大学生建筑设计作业展观摩与评选,优秀作业3个l 2005,中国太阳能建筑设计竞赛,优秀奖1个,鼓励奖3个l 2005,顺驰蓝调国际公馆社区幼儿园设计竞赛,一等奖1个l 2006,“80筑家”金地大学生建筑设计大赛,三等奖1个,优秀奖1个l 2006,全国建筑院系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二等奖1个,三等奖2个,优秀奖5个l 2006,五合国际公共汽车停靠站设计竞赛,优胜奖1个,佳作奖2个l 2006,第五届Revit杯全国大学生建筑设计作业展观摩与评选,优秀作业4个l 2007,全国高等学校城市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学生社会调查报告评选,二等奖2个,佳作奖1个l 2007,绿色建筑设计大赛暨蛇口南海意库3#厂房绿色技术设计,大赛综合奖4个,大赛鼓励奖2个,大赛节能专项奖1个l 2007,第五届Revit杯全国大学生建筑设计作业展观摩与评选,优秀作业2个l 2007,和成.新人杯全国青年学生室内设计竞赛,入围作品2个附录四,教学研究论文和建筑设计课教材及参考书名录2004年以来发表的主要教学研究论文: 1. 国际“生态建筑”合作教学,程晓青、邹欢,建筑学报,2004.3 2. 对生态环境设计的认识和探索,栗德祥、江亿,建筑学报,2004.33. 宽容选择状态饮食北京清华学生建筑作业有感,朱文一,饮食北京清华建筑学生STUDIO WORKS1序二,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1版,p894. 建筑构造教学改革初探-建造设计,姜涌,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4.7 5. 绿色建筑的中国特点,秦佑国,百年建筑,2004.86. 城市规划教育应重视基础设施教育,张敏,高等建筑教育,2005.2 7. Foodscape Beijing,单军、张悦,Stadt Bauwelt德建筑世界, 2005.3 8. 走出传统的设计课程范式,徐卫国,卢向东,新建筑,2005.3 9. 绿色建筑与生态规划,饶戎,建筑学报,2005.3 ,p7410. 职业建筑师与建筑日本的建筑师职能体系及中日比较(1),姜涌,世界建筑,Mar-05 11. 非线性建筑设计,徐卫国,建筑学报 2005.12 12. “六十年历史六十年辉煌”,朱文一、边兰春,世界建筑2006.1113. “303060”,朱文一,匠人营国清华大学建筑学院60年序,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1014. 特定时期照明设计培训的思路探索,张昕,照明设计(中文版),2006.12 15. 电影北京记一次建筑设计Studio教学实践,陈宇琳,张悦,建筑学报,2007.116. 关于手绘专业表现,朱育帆,风景园林,67,P120-123,2007(2)17. 职业与执业职业建筑师之辨,姜涌,时代建筑,Apr-07 18. 我理解的粉丝空间建筑设计基础理论课建筑设计概论学生作业解读,陈宇琳、朱文一,建筑学报,2007,0519. 拿起画笔有感于“中国手绘建筑画大赛”,朱文一,建筑学报,2007年,0820. 以人居环境科学为指导,探索新时代研究生建筑教育,朱文一、程晓青,新建筑2007年第六期,2007,1221. 以建造和建筑师实践为基础的建筑构造教学体系研究,姜涌,2007国际建筑教育大会(icae2007)论文集,Sep-07 22. 建筑师职业基础的教学体系,姜涌,2007国际建筑教育大会(icae2007)论文集,Sep-07 23. “建筑师业务实践”课程的教学探讨,姜涌,2007国际建筑教育大会(icae2007)论文集,Sep-07 24. 联合教学探新路毕业设计共舞台2007年六校联合毕业设计教学活动追记,周正楠,2007国际建筑教育大会暨建筑院系主任大会论文集,2007.9 25. 谈西方当代建筑历史理论教学中对批判性思维方式培养的重要性,张利,第二届建筑历史理论教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Oct-07 26. 乡村规划课程设计的教学选题尝试与实践教育,张悦,刘宛,林澎,2007年全国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年会论文,2007.10 27. 文化传承与“三置论”-浅探面向传统和未来的风景园林设计方法论, 朱育帆,中国园林,Vol.23/143, P33-42,2007(11)28. 人居环境科学指导下的清华建筑教育,朱文一、单军、程晓青, 建筑教育,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04/2007国际建筑教育大会(icae2007)论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0929. 新农村建设时期乡村规划研究的教学实践,清华大学高教委员会编. 清华大学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典型案例汇编 ,张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0. 匠人营国,吴良镛, 匠人营国清华大学建筑学院60年,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0431. 清华建筑教育60年,秦佑国,建筑教育,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04,32. 为现代建筑命名清华大学研究生课程现代建筑引论学生作业评析,朱文一、滕静茹,中国建筑教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4 33. 散点透视,王丽方,中国建筑教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4 2005年以来出版的建筑设计课课程教材1. 形态构成解析,田学哲、俞靖芝、郭逊、卢向东,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3;2. 中国建筑史,梁思成,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053. 建筑史(21),贾 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074. 清华大学建筑学与城市规划系列教材-城市规划,谭纵波,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15. 清华大学建筑学与城市规划系列教材-建筑师职能体系与建造实践,姜涌,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16. 建筑热环境,刘念雄、秦佑国,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7. 空间形体表达基础(上),周正楠,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8.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与罗马大学Valle Giulia建筑学院,盖塔. 百年联合国-联合国特别纪念日博物馆构想,朱文一、黄鹤、陈宇琳、陈瑾羲,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9. 中国建筑艺术,梁思成,线装书局,2006/0110. 国外点式玻璃建筑,吕富珣,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111. 外国现代建筑20讲,吴焕加,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0112. 建筑/非建筑-国际学生建筑设计作品集,徐卫国,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0313. 李道增文集(院士理论与实践书系)李道增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0414. 城市景观工程丛书-景观照明工程,张昕、詹庆旋,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0515. 城市设计实践论,刘宛,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616. 大学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宋泽方,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0917. 涌现-青年建筑师作品,徐卫国,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0918. 涌现-学生建筑设计作品,徐卫国,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0919.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设计系列课教案与学生作业选*一年级设计,郭逊、俞靖芝等,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0;20.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设计系列课教案与学生作业选*二年级设计,周燕珉、邓雪娴等,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0;21.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设计系列课教案与学生作业选*三年级设计专题(一),徐卫国、单军等,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0;22. 张謇与南通“中国近代第一城”, 吴良镛,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1123. 柔性纽约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第10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参展实录,朱文一,王路,单军,张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24. 建筑理论(上)维特鲁威的谬论-建筑学与哲学的范畴史(上),王贵祥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0125. 建筑理论(下)勒.柯布西耶的遗产-以范畴为线索的20世纪建筑理论诸原则,王贵祥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0126. 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新版),文国伟,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0327. 当代中国建筑图语,朱文一、陈瑾羲、秦臻,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0628. 中国古典园林史(第二版),周维权,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08第二版29. 建筑师职业实务与实践-国际化的职业建筑师,姜涌,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1230. 清华专辑(本科篇),建筑教育,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42005年以来出版的建筑设计课教学参考书1. 拙匠随笔,梁思成,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012. 大学科技园的建设与发展,庄宁、杨小鹏,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013. 联排住宅与叠合住宅,周逸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014. 我国大型建筑工程设计发展方向-论述与建议,李道增、关肇邺、吴良镛、江 亿,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055. 梁陈方案与北京,梁思成,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066. 环境设计色彩表现艺术,程远,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067. 建筑素描,程远,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088. 匠人营国-清华大学建筑学院60年,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019. 刘凤兰风景水彩写生与创作-建筑画4,刘凤兰,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0110. 建筑素描,周宏智,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0111. 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五),张复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0712. 一代宗师梁思成,郭黛姮、高亦兰、夏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0813. 水彩,高冬,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0114. 水彩,周宏智,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0115. 乡土瑰宝-文教建筑,李秋香、陈志华,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0616. 中华遗产.乡土建筑丛书-郭洞村,楼庆西,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0817. 中华遗产.乡土建筑丛书-西华片民居与安贞堡,陈志华 、贺从容,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0818. 素描与色彩,刘凤兰、程远、周宏智、高冬、程刚,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0819. 中华遗产.乡土建筑丛书-十里铺,李秋香、陈志华,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120. 中华遗产.乡土建筑丛书-蔚县古堡,罗德胤,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1长城脚下,官地人家-北京怀柔官地村新农村规划建设的实施与思考,刘伯英、罗德胤,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2出版的主要教材封面(影印件):l 一年级自编教材选l 二年级自编教材选l 三年级自编教材选l 四年级自编教材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