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建设需要高素质的现代性人才.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10003607 上传时间:2020-04-0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4.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化建设需要高素质的现代性人才.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现代化建设需要高素质的现代性人才.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现代化建设需要高素质的现代性人才.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现代化建设需要高素质的现代性人才法焕春1,刘俊明2(1.青岛滨海学院,山东青岛 266555;2.青岛滨海学院,山东青岛 266555) 摘要人的现代化是现代化的历史过程中最核心的目标和产物,是社会现代化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我国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最终取决于“人”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的关键又在于素质的现代化,在于高素质现代性人才的培养。近年来,我国越来越把提高国民素质,培养现代性人才,实现人的现代化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重中之重和当务之急。本文将从人的现代性理论的产生及内涵入手,探讨一下目前中国进行人的现代化建设,尤其是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加强人才培养的必要性以及在建设过程中应着重开展哪些工作。关键词人的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现代性人才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中共中央、国务院于近日印发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是我国第一个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它提出了下一个十年我国人才发展的总体目标,即到2020年,培养和造就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确立国家人才竞争比较优势,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为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人才基础。这一目标明确指出,中国国家现代化的实现必须依靠人才强国。尽管改革开放以来,廉价而吃苦耐劳的劳动力大军是中国成为全球制造中心的核心竞争力,他们一度取得过辉煌的成就,时至今日,他们依然是带动中国GDP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但是,在步入知识文明的今天,他们已经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中国要想实现国家现代化,首先就要实现人的现代化,唯有人的现代化才能为社会的现代化提供大量必备的高素质人才,也就是说,人的现代化的关键在于素质的现代化,在于高素质现代性人才的培养。那么,什么是人的现代性,它又是如何产生的呢?一、人的现代性理论的产生及其内涵二战结束以后,随着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包括中国在内的大部分第三世界国家在完成民族独立后,纷纷将国家发展作为自己的首要目标。于是,探索第三世界国家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就成为了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这一时期,以帕森斯为代表的一批西方学者在分析和总结了发达国家现代化道路和经验的基础上指出,所谓现代化就是指人类社会经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变迁的过程,对于仍处于传统社会阶段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只要全面引入西方发达国家的技术、产品、制度、文化乃至价值观念,就可以走上现代化的道路。这一理论片面的认为,发展就是经济的快速运行和国家GDP的高速增长,而这种增长却是以牺牲人的全面发展为代价的。因此,在社会物质财富得到极大满足的同时,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却沦为了资本主义“物”的附庸,失去了尊严,贫富差距、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随之而来。而曾经应用这一理论的非洲、拉美等一些国家也并没有取得预期的发展效果。面对这些问题,人们开始反思,现代化作为一个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应该不仅“包括工业化、城市化等经济与社会的变革,而且包括政治民主化、教育大众化等政治与文化变迁过程,还包括人类思想与行为的所有领域变革,特别是人们观念的深刻变革,是人类社会的整体变迁”1,于是人们开始将目光投向现代化中的“人”,正如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所说,“一个国家引进作为现代化标志的科学技术、制度结构和管理方法等并不困难,但是如果这个国家缺乏一种能赋予这些先进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的现代心理基础,如果执行和运用这些现代制度的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都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结局是不可避免的。”2人的现代化已经被看作是国家现代化的先决条件,只有实现了人的现代化,才有国家的现代化。那么,什么是人的现代性呢?从根本上说,人的现代性就是指个人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认知态度、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模式等一套基本素质,体现着人的现代化水平。其特征包括主体意识、创新意识、科学意识、效益意识等,而这些特征也正是每一个身处现代化国家中的现代人应该具备的综合素质。 二、注重人才培养在中国“人的现代性”建设中的必要性自19世纪中期起,为改变我国贫穷落后的面貌,无数有识之士纷纷走上国家现代化发展的探索之路,但早期的探索,无论是在文化上还是在制度上都只是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单纯效仿,而没有考虑到实际的中国国情,因此,这种探索注定是要失败的。新中国成立以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作为一条新的国家现代化发展道路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但是由于建国初期不了解人才的重要性而造成的对人才的轻视使得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了一定的曲折。改革开放后,随着党和政府对国家现代化以及人的现代性探索的不断深入,作为认识和反思的一个重要对象,“人”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出台,更是为我国下一个十年国家人力资源工作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那么,现阶段的中国为什么要如此重视人才培养呢?(一)、高素质人才是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保证 一个国家可以从国外引进现代化的科学技术、现代化的管理方法、现代化的政府组织形式和制度,但是倘若由那些传统的人去执行,那么无论多么先进的科技、管理方法和制度都不能发挥作用,现代化的技术和制度的正确运用要取决于运用这些技术和制度的人是否具有现代性。当前,我国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最终取决于“人”的现代化,而一个具有现代性的人也必定是一个知识水平高、科技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因此,提高国民素质,实现“人”的现代化才是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得以实现的重中之重和当务之急。(二)、高素质人才是坚持城乡统筹、实现二元结构转型的有力推手 统筹城乡发展过程的基本行为主体和主要载体是人民,人民思想和行为特征现代性的发展状况,将决定统筹城乡发展的建设成败,决定社会经济和社会现代化的实现程度,决定全面小康社会各项目标的完成情况。这就意味着,人的现代化既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前提保障和发展动力,又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内在要求,没有人的现代化,统筹城乡就失去了基本保障和发展目的。对于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来说,解决社会矛盾,消除城乡差别,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是十分必要的。而对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创新的精神和探索的勇气,需要对传统观念和利益分配格局提出挑战,因此,这一过程的实现需要具备高素质的现代化领导者以及现代化的人民的推动。(三)、高素质人才是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核心力量未来的国力竞争是人才实力的竞争。知识经济时代以开发人力资源和充分发挥人的创新能力为中心,人们不再以拥用土地和钱财的多少来评论财富,而是以知识的多少、智力的高低、创新能力的大小来论贫富。知识化的生产方式使得产业结构日趋智能化,那些科技含量低、缺少核心技术的产业势必会被科技含量高、拥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产业所取代。中国要想改变“世界加工厂”的被动地位,提升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转变传统的产业模式,而转变的关键就在于是否具备拥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知识、经验丰富的高素质人才是推动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力量。三、在素质现代化的建设上我们应该做哪些工作基于以上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性,我们在今后的人才培养工作中应该注意做到以下几点:(一)、领导干部要在各项工作中贯彻“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作为领导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的领导干部,在人的现代化建设方面所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他们持有什么样的人才观,将直接关系到人的现代化以及国家现代化发展的好坏。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领导者们应把人视为各项事业的主体,实现以开发人力资源为核心的发展战略,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发现、使用和培育好人才。(二)、文化建设要落实到人的建设上来文化既是一种思维方式,又是一种价值观。文化建设的根本是人的素质,离开了提高人的素质的文化建设就会流于行式。当今中国的文化建设,既要注重引进西方的先进文化,同时更要加强对本国传统文化的建设。现代性人格的塑造并不意味着对传统文化的摒弃,传统文化中仁民爱物、重信守义、中正宽厚的道德品质以及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对于人的现代性的培养,同样具有积极作用。(三)、转变教育观念,实施素质教育 人的现代化最根本的就是提高人的素质。中华民族要振兴、要发展、要实现现代化,就要把素质教育摆到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上来。我们的学校教育要通过倡“德”、学“法”、习“技”、修“文”全方位的教学来达到提升学生素质的目的,以促进人的现代化的实现。(四)、坚持以人为本,建立良好的人才激励机制 中国在很多资源上都是净进口国,比如石油、铁矿石等,但在更有价值的资产项人力资本上,我们却是净出口国。近期出现的第三次移民潮,更是以技术移民为主,这些高技术人才带走的不仅仅是财富,还有他们的智慧和经验,而这些恰是创富中国最需要的资源。正是这些资源的流失,让我们不得不开始反思,是什么原因让这些拥有良好的教育背景、体面工作的高技术人才选择离开故土,移民他国呢?我想这恐怕与付出和回报的不平等性以及缺乏社会应有的认同与尊重是分不开的。要改变这一状况,建立良好的人才激励机制是必要的手段之一。这种激励机制应包括物质激励机制和精神激励机制两部分,一方面要提高高技术人员的收入比重,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要尊重每一个人的人格,尊重他们的意见和个人利益,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和工作风气,增强他们的成就感以及得到社会承认和尊重的荣誉感。我们既要做到发现人才,启用人才,更要留住每一个人才。参考文献:1吴鹏森.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M.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2美阿力克斯英格尔斯. 人的现代化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作者简介:法焕春(1980),男 ,山东青岛,助教,本科,思想政治教育,内线电话:8102,电子邮箱:XSL333_11SOHU.CO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