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企业锻炼工作任务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97598313 上传时间:2022-05-27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9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下企业锻炼工作任务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下企业锻炼工作任务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下企业锻炼工作任务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定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承担着塑造学生灵魂的任务,思政课教师下企业锻炼主要是了解企业的用人标准与管理模式,了解企业对员工职业素养方面的要求,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企业所要求的职业素养与道德素养,从而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以及在企业中的竞争力。下企业实践锻炼工作任务具体如下:1 、了解企业核心文化。在了解企业文化的基础上,将企业文化与思政课结合;2 、了解企业用人要求与管理模式。按现代企业要求来教育学生,让学生成为受企业欢迎的人;3 、了解企业员工的心理现状和精神而貌。教育学生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并以良好的精神面貌适应社会(企业)的竞争;4协助企业修订管理模式或为企业员工作讲座。服务企业支持企业, 做好员工思想政治教育,把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空间延伸到课堂之外,进而密切校企关系,为今后学生下企业生产锻炼打下良好基础。5 、根据企事业单位人才需求,推进教学改革,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重视实践过程。搜集资料:(一) 锻炼内容1、了解相关工程单位、企业的生产情况、工艺流程、组织方式;熟悉相关岗位(工种)职责、质量监控、管理制度以及企业发展前景;参与企业新产品、新项目、新技术开发研制与技术改造。2、根据企事业单位人才需求,推进教学改革,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重视实践过程。3、到基层单位挂职锻炼, 努力掌握新知识、新技能; 带新项目、 新技术、 新课题到企业、 科研院所, 做到科研与生产有机结合。4、带领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和教学、生产实习等活动;探索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进企业实训的新路子。5、到基层调研实习生的实习、管理工作,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等。(二) 锻炼要求3、公共基础课教师和相关管理人员经批准也可以定期到业的生产情况和对专业教学的要求,以便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研究企业进行考察、调研,了解企。其待遇参照专业教师执行。3、密切校企关系,为今后学生下企业生产锻炼打下良好基础更重要的是公司的经营理念: 造物 =育人,这种从造物走向育人的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使我院思政教教师产生了强烈共鸣。 此次思政部教师企业之行, 不仅从学生那里体会到对当代大学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也为 思政课 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一是在地位作用上, 强调高校思政理论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体现, 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二是在教育教学内容上,强调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三是在教育教学方法上,强调要以学生为本,积极探索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特点的教育方法和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思政理论课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实践教学案例把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空间延伸到课堂之外。突出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德育渗透工作第五种是开展思政课教师“走基层”活动。教师“走基层”活动是在总结前面几种实践形式的基础上提出的,其主要目的就是试图通过教师与基层群众的对接, 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结合, 从而破解思政课教育教学难题, 用身边的人、 身边的事教育和感染大学生。 这是目前学校在教育教学改革中较为成功和有效的方式。 我校实施思政课教师“走基层”活动, 从2011年11月至今,已开展三批共12名教师“走基层”活动, 组织教师分期分批走进基层、 走进农村、走进生产一线开展学习实践和调研活动, 体察社情民意, 丰富教学内容, 着力增强思政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改变思政理论课的教学模式, 用鲜活的事例解答大学生们提出的各种实际问题, 增强了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理论创新的能力,用现实中的鲜活事例教育和引导大学生,使思政理论课变得教师爱讲了,学生爱听了,“活”了起来。 思政课教师通过“走基层”活动,找到了理论的生长点和实际的有效结合,“走基层”活动是理论联系实践的有效途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结合的好方式,是宣传党的政策的好方式,也是教师充实提高能力的好方式,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好方式,是改进教风转变学风的好方式。只有深化了教师对现实的认识和理解,才能用真情实感将理论讲活、讲管用。用身边的人和身边的事,以及用教师个人的真情实感来教育当代大学生,才能真正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政课教师“走基层”能充实教师人生阅历、提升个人能力,能破解教育教学难题、化解理论困惑,能发挥教师理论优势、服务基层,能实现深度调查,使理论研究更具针对性。本研究从理论上用“生活化、人文化、诗意化”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方式。在实践上培养教师向基层学习、向实际学习、向群众学习的品格,用真情实感来说服人、教育人。用实践记录册准确记录学生思想的变化,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通过对这一活动的形式、内容、效果等进行跟踪研究,总结出好的经验,加以推广,从而提升思政理论课的教学内涵和有效性,为培养合格接班人服务。以教师“走基层”破解思政课教学难题以教师“走基层”破解思政课理论与实际脱节困境的实践探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 近年来,我校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建设和教育教学工作,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依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思政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理论与实际脱节的问题,用旧事例讲新理论、用老图片说新变化,脱离实际缺乏体验;理论分析多,实际联系少; 讲理论体系引经据典, 联系实际底气不足等现象; 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思政理论课实效性的提高,成为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进程中的难点和瓶颈。通过教师“走基层”活动, 通过深入基层, 加深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并将所见所闻传达到课堂教学、理论研讨中去,增强了课堂的感染力和实效性。一、理论与实际脱节的困境如何破解难题,突破瓶颈,学校党委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做了深入的分析和思考,认为思政理论课教学缺乏针对性、 实效行不强,教育效果没能达到最优化的主要原因就是: 理论讲解脱离实际,课堂对理论学科形态的思政理论课建设比较重视, 注重作为一种科学理论体系进行教学。 而对于发挥思政理论课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和渠道研究不够, 教学内容的时间空间距离当代大学生实际较远,从而与现实联系不够紧密的现象影响了大学生对党的创新理论体系的深刻认识; 我们的思政理论课教师的教学活动大多局限在学校范围之内, 接触实际的机会很少, 手中的事例大多来自于书本、网络等;另一方面,随着各高校的快速发展,年轻教工的比例占近一半,他们大多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到学校任教的, 讲课更多是本本对本本, 理论对理论, 对社会各个层面的改革发展缺乏实际的了解和体验,很难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归结到一点,就是老师们在象牙塔里看世界,三尺讲台讲改革,不了解基层,难以接触到实际,断了地气。基层是社会的“神经末梢”,是各种社会群体和利益关系的的聚集点, 社会的变化、发展在那里有最真实的映射。 一个乃至一群老师断了地气,其站讲台、讲理论就会少了底气;搞研究、做学术就会缺了灵气;做工作、干事业就会缺了生气。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思政理论课的实效性问题没有解决。二、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本研究针对原有思政课教学模式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内容、形式相对单一,理论与实际脱节,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程度低, 致使应付考试和完成任务为主等问题; 提出师生走出校园, 走向广阔的社会,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增强理论说服力和感染力, 从而走出理论与实际脱节的困境, 增强思政课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为破解难题、突破瓶颈, 长期以来, 我校下大决心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改革入手,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创新模式。决心通过走基层、接地气,实现转学风、改教风的目的。 第一种是组织学生在校园和社区开展服务社会、帮助他人的主题活动,强化对社会的认识的同时教育和引导学生,坚定学以致用、 为社会服务的志向。 第二种是充分利用校内和市内的实践教学基地, 进行“我的母校”、 “改革开放三十年”、 “西路军的历史”等为主题的教育活动,深化对校情、 省情的认知。第三种是利用我省的红色革命纪念馆等资源,在八路军兰州办事处、会宁会师旧址、高台烈士陵园等地建立实践教学基地,组织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参观和学习,增强学生对党的历史的真切认知。第四种是组织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走红色革命圣地,组织师生到会宁会师旧址、延安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圣地等进行学习和调研,建立实践教学基地, 并请当地干部学院的教授为师生进行现场教学。使师生有了身临其境的切身感受,增强了师生对革命理论的感知和情感认同, 更进一步提升了教师对革命岁月的亲身感知,再次体会到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使教师走出只从书本了解历史的困境,实现教师在亲身感悟中深化对党的苦难辉煌历史的认知。第五种是开展思政课教师“走基层”活动。教师“走基层”活动是在总结前面几种实践形式的基础上提出的, 其主要目的就是试图通过教师与基层群众的对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结合,从而破解思政课教育教学难题,用身边的人、 身边的事教育和感染大学生。这是目前学校在教育教学改革中较为成功和有效的方式。我校实施思政课教师“走基层”活动,从 2011年 11月至今,已开展三批共 12名教师“走基层”活动, 组织教师分期分批走进基层、 走进农村、 走进生产一线开展学习实践和调研活动, 体察社情民意, 丰富教学内容, 着力增强思政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改变思政理论课的教学模式,用鲜活的事例解答大学生们提出的各种实际问题,增强了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理论创新的能力,用现实中的鲜活事例教育和引导大学生,使思政理论课变得教师爱讲了,学生爱听了, “活”了起来。 活动开展以来, 受到媒体的关注,新华内参 在2012年3月20日以甘肃高校开展领导进校园教师走基层活动为题,对我校开展的教师“走基层”活动进行转发和推广。中华网、光明网、甘肃日报、甘肃电视台等多家媒体相继报道了这一活动;同时, 该活动受到基层的欢迎, 更受到师生的欢迎,为教学活动找到了源头活水,教师教学有活力了, 学生听课有精神了, 实现了用改革开放的成果教育和感染大学生,用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教育大学生。 省教育厅于 2012年11月在我校召开了全省高校思政课教师“走基层”教学汇报会,我校五名“走基层”教师进行了示范教学,受到学生的欢迎,获得专家好评,并向全省高校进行了推广。2012年12月 25日中国教育报头版头条以“基层接地气,讲课有底气”为题,对我校思政课教师“走基层”活动进行了报道。2013年1月17日,教育部简报 2013第8期以“兰州理工大学扎实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为题深度报道了我校的教师“走基层”活动。 2013年 5月 11日,走基层的教师应邀在西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进行了示范教学,获得师生的好评, 并与师生共同探讨了教师“走基层”的模式创新。 思政课教师通过“走基层”活动,找到了理论的生长点和实际的有效结合, “走基层”活动是理论联系实践的有效途径, 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结合的好方式, 是宣传党的政策的好方式, 也是教师充实提高能力的好方式, 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好方式, 是改进教风转变学风的好方式。 只有深化了教师对现实的认识和理解,才能用真情实感将理论讲活、 讲管用。用身边的人和身边的事, 以及用教师个人的真情实感来教育当代大学生, 才能真正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思政课教师“走基层”能充实教师人生阅历、提升个人能力,能破解教育教学难题、化解理论困惑,能发挥教师理论优势、服务基层,能实现深度调查,使理论研究更具针对性。本研究从理论上用“生活化、人文化、诗意化”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方式。 在实践上培养教师向基层学习、 向实际学习、 向群众学习的品格,用真情实感来说服人、 教育人。用实践记录册准确记录学生思想的变化, 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通过对这一活动的形式、内容、效果等进行跟踪研究,总结出好的经验,加以推广,从而提升思政理论课的教学内涵和有效性,为培养合格接班人服务。三、通过教师“走基层”破解理论与实际脱节的困境1 、学校重视,精心组织,带着任务走基层针对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学校在多年实践教学探索的基础上,于 2011年10月,在省高校工委的指导下,做出了开展“教师走基层”活动的决定。 组织教师分期分批到基层去、到农村去、 到第一线去亲身感受,学习实践, 挖掘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学会到更大的图书馆去读无字之书, 接地气,开眼界,充实自己、提高能力、破解难题,进而回答好同学们提出的各种实际问题,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理论成果与新的实践紧密结合。为了让思政理论课活起来,实起来,硬起来,强起来。为了使教师走基层活动更有成效,学校成立了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走基层”调研活动领导小组, 校党委副书记担任组长, 具体负责“走基层”活动的组织领导工作。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马克思主义学院, 负责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和每批活动具体安排, 以及活动的组织协调工作。学校制定了兰州理工大学教师走基层调研活动方案, 提出了宣传党的方针政策, 体察社情民意,加深与人民群众的感情; 通过收集整理各方面典型案例, 形成生动鲜活的思政理论课教学案例体系;建立教学基地,提高教育教学的说服力、感染力;强调深入基层,突出重点;遵守纪律,服务群众;深入研究,提高质量的具体要求。并为教师“走基层”活动拨付了专项资金予以支持。教师“走基层”调研活动提出,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 实地体验改革发展成就; 建立教学基地, 收集典型案例,建立生动鲜活的案例体系; 带着学生提出的各种实际问题,拉近理论与实际距离, 为思政课找到源头活水。 要求教师撰写“走基层”日记和调研报告, 用原生态记录,使思政课活起来、实起来。省高校工委领导和学校领导对教师“走基层”活动给予了持续的关注。每次“教师走基层”调研组出发,学校都要举行出发仪式, 省高校工委领导、 学校领导都来到学院为老师们送行。 省高校工委领导在教师“走基层”第一调研组出发仪式上说, 兰州理工大学开展的教师“走基层”活动是一次创举,是知识分子坚持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的生动体现, 对于全省高校具有启迪和借鉴意义,教师只有下到基层,了解最真切、最鲜活的东西,弥补在实践领域的先天不足,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才能讲好课、育好人。三个调研组走基层期间,教育厅有关处室负责同志和学校、学院领导等一同到教师调研地看望老师,送去慰问品,听取汇报,了解情况,给予具体的指导。鼓励调研组的老师在深入实际,深入一线上想办法,努力走进田间地头,农户家中,向群众学习,向基层干部学习,了解实际情况, 增进和人民群众的感情; 在调研深度上下功夫,努力掌握丰富鲜活的实践成果,丰富思政理论课教学; 在服务基层方面想办法, 积极宣传党的政策,形成反映基层工作好经验好做法具有建设性的调研报告, 使调研活动更加有效, 更受基层欢迎。 教师“走基层”活动如同一缕春风, 吹动了广大思政理论课教师的心, 为学校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注入了活力, 受到广大教师的普遍赞同。2 、进镇访校,走村入户,真心实意走基层为了深化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率先开展了思政课教师“走基层”调研活动,于 2011年 11月23日 12月 8日, 2012年5月11日 26日, 2012年12月21日 23日,三次组织思政理论课教师,分别到甘肃省平凉市灵台县、庆阳市华池县和正宁县、兰州市榆中县开展学习调研活动。老师们走村入户,共走访了 16个乡镇,32个村庄, 13所中学, 6个学区, 6个农家书屋、 30余户农家,参观了南梁革命旧址等当地历史博物馆、纪念馆,与基层干部群众座谈。教师走基层,不仅仅是空间距离的接近,更是心理层面、思想层面、情感层面的贴近,就是要与百姓打成一片,心贴心式地交流,绝不搞形式主义。只有矫正长期高高在上、基于都市、 精英的视野和价值观, 学会和基层干部群众交朋友,才可能走到基层的末端,走入平民百姓的生活, 走进老百姓的心里, 重新“发现”基层, 继而把握一个完整真实的乡情、县情、省情和国情。高校教师走基层调研活动是新事物,新探索,基层对其有不理解和观望现象在所难免。在调研期间,老师们也感到基层一些群众对于他们的到来,虽然热情欢迎,但只是把他们当客人, 有时不完全愿意把基层的有些情况讲出来。走基层,如果没有基层干部群众的真心支持,再好的想法,再周密的计划也只能是空谈。 如何打消基层干部的顾虑, 打动基层群众的心灵, 是教师走基层面临的第一个问题。为此, 每到一地,调研组都非常注重与基层干部群众的沟通与交流, 用真情实意去赢取基层的信任和支持。比如, 第二调研组在华池县, 到县文化局调研县际文化产业发展情况, 开始文化局领导因为工作繁忙对老师们并不十分热心, 当看到老师们不摆架子, 不讲面子, 认真了解情况,虚心求教的样子, 他们转变了看法,主动调整了自己工作日程,陪同调研组考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情况, 为调研组准备了大量有关当地历史、 民俗文化等方面的资料, 晚上亲自登门与调研组的老师就发展民族文化、乡村文化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调研组的老师们主动走进田间地头,和地里的农民一起劳动,了解农作物生长情况,请教苹果树栽培和烤烟等经济作物种植技术, 与农民一同计算作物收益, 了解他们的家庭经济状况。 老师们来到街上村头,抱起农家可爱的孩子, 与年轻的母亲、 年迈的爷爷亲切交谈, 询问孩子上学看病方便不方便。老师们走进农家园里,扫院落,养家畜,学做农家饭,与村民拉家常。老师的真心实意得到了基层干部群众的理解,相互间的距离近了,彼此的感情近了,原来的陌生没了, 先前的戒备没了,农户把老师请上自己的炕头, 为他们准备了可口的饭菜, 主动介绍家庭情况。村干部积极配合调查活动,主动招呼村民填写调查问卷,接受老师们的访谈。调研选点尽量选在偏远乡村,思政课教师从“象牙塔”走进“山沟沟”,走进百姓生活,用真心换真情, 与百姓交朋友。 教师走进田间地头, 走进陇原山岭, 与农民“同吃、 同住、同劳动”,扫院落,干农活;说农业技术,谈乡情县情;坐热炕头,吃农家饭,唠家常话。以群众视角,用群众语言,了解群众需求, 回应群众关切,为新农村建设建言献策, 真正实现知识分子和生产劳动相结合,和工农群众相结合。3 、收集资料,充实课堂,务求实效走基层2011 年11月23日下午,教师“走基层”第一调研组的 4位老师出发了, 大家发现,他们的手中都提着一个相同的手提袋学院准备的教师“走基层”工作包。 工作包里装有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 、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调查表 、弘扬中华文化,建设文化强国、文化发展的新征程等书刊资料,还有调研提纲、调研问卷和录音笔、照相机、摄像机等调研工具。教师“走基层”,开展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式的调研活动,就是要带着问题走基层,带着问题去调研, 要想取得实际的效果, 周密的组织计划和充分的准备就是取得实际的效果的关键。为此,学院在每批老师出发前,都要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一是认真制定调研方案。每批教师走基层前, 共同商定调研时间地点和主要任务, 与当地有关部门商定调研活动的日程安排, 提前做好前期联络工作, 减少调研行动的盲目性。 二是组织学习培训。 组织教师学习调研工作的基本方法,搜集调研目的地详细材料, 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和近年来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学习使用相应的调研工具。三是组织老师结合思政理论课教学的实际需要和自己学科研究方向, 拟定重点调研问题,制定印刷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四是明确工作分工。根据人员特点,对调研文字资料收集整理、 图片视频资料收集整理、日常工作生活协调、新闻报道、 撰写调研报告等工作提前做好分工, 使老师明确各自的任务,做到忙而不乱,全心全意走基层。比如第一调研组在去平凉市灵台县调研之前,对国家及甘肃省的相关富民政策进行了系统学习, 确定了基层民主与监督机制建设、 农村土地流转、农村文化建设、 农民收入状况与农村社会保障等调研主题, 并准备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宣讲报告。再如第二组在去庆阳华池县之前, 重点收集了关于南梁革命根据地的相关情况, 并把“南梁精神与思想政治工作”作为重点调研课题之一,制定了访谈提纲。教师们还结合自己承担的课题,制作调查问卷。每批教师“走基层”活动结束后,学校都及时召开“教师走基层”总结汇报会。调研组成员根据不同的主题, 向省高校工委领导、 学校领导和学院师生汇报自己的调研成果和感受。 并对调研获取的各种资料整理后提交学院, 建立了丰富的教学资料库。 2011年12月,省高校工委组织召开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走基层活动汇报座谈会”, 在兰各高校领导、 马克思主义学院领导参加了会议。兰州理工大学“教师走基层”第一调研组的 4位老师汇报了自己走基层的情况和收获,他们朴实精彩的发言, 赢得了与会领导的一致肯定。 2012年11月,在我校举行了甘肃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公开汇报教学,在兰高校 40余名领导和专家听了五位“走基层”教师的公开教学。度 012大家一致认为在思政理论课教师中开展“走基层”活动,路子对头, 方法对路,效果良好,是破解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难题, 促进党的创新理论与创新实践相结合, 增强思政理论课针对性实效性的好方法。实践证明,是一件应该做、并长期坚持的事情。思政课教师“走基层“调研活动获得了新故事、新案例,采集到新图片、新视频,有了新理解、新感悟,让思政课接了地气,课堂变得丰富生动,充满活力;教师在百姓朴实生活和辛勤劳作中感受到创造的价值,改变了工作状态,让科研有了灵气,激发了科研灵感,凝练了学术方向,研究有了现实感, 发现了理论研究新的生点长, 找到了研究的新方法和新途径; 党的理论创新有了实践成果的支撑,真情实感、真材实料让思政课讲得更加有理有据、理直气壮。4 、理论宣讲,服务基层,发挥作用走基层向基层宣讲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发挥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的理论优势,主动服务基层干部群众,是教师“走基层”的重要任务之一。 为了能够回答好基层干部群众提出的问题, 调研组在出发前都要做相关方面的准备。到基层后,根据当地干部群众的需要,做理论宣讲。在调研期间,基层干部群众经常会向老师们问到一些关于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方面的理论问题, 老师们都一一给予解答。2011年11月“教师走基层”第一调研组的张铁军教授, 为灵台县教育系统领导干部、 中小学校长、教师代表 300多人作了弘扬中华文化,建设文化强国 - 中华文化要走出去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宣讲报告,受到了热烈欢迎。 2012年5月,教师“走基层”第二组调研组组长杨莉教授在华池县中学作了 从卓越工程师看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意义 的讲座,赢得了师生一阵阵掌声。老师们从基层干部群众的掌声中, 深切体会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价值不但在学校的课堂上,更在广阔的基层中。 大学生需要理论引导, 基层教育工作者更渴望理论熏陶,老百姓更热盼理论滋养; 基层是理论工作者发挥所学的大舞台, “走基层”是理论工作者报答社会、 服务群众,实现自我价值的好去处。 张铁军教授说, 为基层干部群众作报告最大的感受就是,基层需要理论,理论需要到基层去。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需要“象牙塔”,更需要“山沟沟”。教师“走基层”活动,是实现知识分子和工农群众相结合的好方法,更是宣传党的理论、 方针和政策的好平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走基层”活动,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好途径。“象牙塔”制造的是高深、最新的理论,我们有责任把 “阳春白雪” “下里巴人”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 我们要用老百姓的语言讲老百姓的故事, 我们要用老百姓的话语向基层群众解读高深的理论,这是我们“走基层”活动的基本修养。5 、撰写日记,记录感动,原汁原味走基层教师“走基层”调研组形成了这样的工作习惯,每天不论调研考察走访多劳累,返回住所多晚,都会召开工作小组会议, 总结一天工作成果, 讨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遇到的新情况,商讨解决办法,确定第二天工作更为周密的计划与安排;小组会议后, 组员会按照工作分工对收集的大量图片、视频、录音、文字等资料进行整理归类,建档留存;撰写走基层新闻发回学校宣传部上传新闻网,让学校师生能及时了解教师“走基层”的动态。调研组每结束一个乡镇或一个主题的调研工作,都会召开阶段总结分析会, 对阶段调研工作进行梳理,针对调研中存在的遗留问题,搜集查阅下一阶段工作必要的资料,凝练调研主题,讨论确定调研选点,向当地相部门提出新的调研计划。用日记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既便于总结工作,也为进一步深入开展走基层活动提供了经验教训。写“走基层”日记, 是教师走基层活动的规定动作, 是每个老师每天必做的事情。 通过写“走基层”日记,及时记录老师在基层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原生态地保留生动的故事、实例,是让调研工作更加丰富、 更加深入具体、 更加实在真实, 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记录生动鲜活的案例和资料的好方法。三个调研组的 12位老师,共撰写了 20多万字的“走基层”日记。 并根据不同的调研主题,撰写了 8篇专题调研报告。这些丰硕成果,真实记录着基层的实际,是对基层状况的真实反映,来之不易。学校决定结集出版, 目前,“兰州理工大学教师走基层系列图书”正在编辑之中, 预计将在 2013年秋季学期正式出版。6 、艰苦朴素,作风扎实,实事求是走基层走基层,就是要有扎实的作风,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头,深入,再深入。平凉、庆阳两市地处甘肃陇东地区,山大沟深, 地域辽阔, 是典型的黄土高原的山塬地貌。近年来国家富民政策的实施,农村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但相比省城兰州,住宿、交通、饮食等各方面条件依然艰苦。调研组的老师想的就是深入,再深入一些,尽量做到与农民“同吃、 同住、同劳动”,不蜻蜓点水、走马观花。为了多走一些调研点,多了解情况,老师们每天都要在几个行政村之间奔波,早上 8点出发,从中学到学区,从新农村到农户,中午不休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腿泥,有时为了走访一个农户,采集一个数据,要爬好几里山路,常常是晚上 8点多才能回到住所,然后归纳整理白天的资料,开总结会, 讨论第二天的调研内容,最后每个人还要完成当天的工作日记,时常在凌晨一两点才能休息。 有时由于路不好走, 乡镇的同志劝老师们换一个距离近的村, 老师们还是依然坚持去深入,努力到最基层。第二调研组在庆阳正宁县调研期间, 住在某乡简陋的招待所里。 晚上下着雨,窗外漆黑一片,没有室内卫生间, 城市里生活惯了的老师没有抱怨, 还笑谈,这可以感受农村旱厕所的条件,依然兴致勃勃地谈论着一天的见闻与收获,借着昏暗的灯光整理资料,撰写调研日记,计划着明天的行程。四、教师“走基层”实践探索的效果1 、走基层接了地气,讲课中有了底气。开展教师“走基层”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破解理论脱离实际的困境,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让课堂内容丰富起来、生动起来,更具有说服力、吸引人和感染力。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把教师“走基层”收集的大量鲜活教学素材进行分类、 归纳、整理,形成了调研图片资料库、视频资料库和案例资料库思政理论课教学案例体系, 供老师们在教学中选用。 通过走基层,老师们接了地气,亲眼目睹了创新理论在基层的实践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巨大作用,了解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情况和农民的生活状况, 验证了理论,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为人民群众带来的实惠, 有了直观而深入的认识, 使老师们从实践的层面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 为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创造了条件。 反映到课堂上,教师用“走基层”获得的新故事、 新案例取代讲了多年的老案例, 用采集的新农村真实图片替换用了多年的老图片,用新语言、新事实讲解和阐述自己对党的创新理论新理解、新感悟。讲课的语言新了、事例活了、感情真了、底气足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呈现了新的气象。 2012年,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2 、走基层接了地气,科研中有了灵气。在走基层中,基层的实际状况,群众的呼声,发现的问题,不断刺激着老师们的感官,激发着老师们的研究灵感。 过去由于接触实际比较少, 研究工作基本上停留于从理论到理论、 从书本到书本,为研究而研究的状况, 缺乏对现实问题的关切和理论回答意识, 陷入理论研究与社会实际脱节的困局中,研究成果缺乏说服力。 走基层接地气, 老师们观察事物的视角变了,关注的问题更贴近实际、切近群众、切近生活,变得实在了。老师们深切感受到,在基层有许多新的实践经验值得总结,有许多新出现的问题亟待研究。 他们从基层丰富而多样的基层实践活动中, 发现了理论研究新的生长点, 激发了理论研究的灵感, 找到了研究的新方法和新途径。 有的为自己正在研究的课题搜集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有的将调研中的发现的问题凝练成研究课题,作为自己科研的新方向。比如“南梁革命精神与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 “新农村建设成就与思考”、 “甘肃陇东地区农村民俗文化与产业化发展”等都已成为老师们关注的问题和方向,纳入了今后的研究视域。“走基层我有一个感受,就是做课题还是要到实际中去,很多在学校苦思冥想不得其解的问题,真正到基层走一走,看一看,搞些调查研究,就会有新的想法。”这是承担国家级和教育部社科课题的饶旭鹏副教授发出的由衷感慨。 他在调研期间, 就结合自己的国家级和教育部课题, 进行了新农村建设问卷调查,其统计结果为课题研究提供了有力依据。3 、走基层接了地气,工作中有了心气。在和基层干部群众的交往中调查研究,了解了国情、省情和民情,老师们亲身感受到了党的富民政策给基层的巨大变化, 真正明白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主体, 更加坚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辉煌前途。反映到工作中就是能够更加理直气壮、有根有据地讲解阐述党的创新理论。校园生活和城市环境隔膜了教师对基层的情感,教师“走基层”坚持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使老师们又回到了孩提时代的农村, 回到了养育自己的广阔天地, 体会了基层的现实需要, 增进了群众感情、强化了群众视角、学会了仰视大众,更加自觉地站稳群众立场、运用群众话语、回应群众关切,积极主动地为农村经济发展建言献策。 “三同”虽然很朴素, 却是我们“走基层”活动教师获得真知的法宝。 在基层,老师们感受到了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的责任, 找到了发挥作用的舞台。张铁军教授说,了解基层、体验基层、感悟基层,到基层去,始终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实践基地和理论归宿, 始终是教师向学生宣传理论、 解读理论的有效途径。 农民的热炕头就是我们的办公桌, 农村的田野间就是我们的真讲台, 农业的大丰收就是我们的大喜悦。 和参加过走基层的老师交流,他们有个共同的感受,到基层农村,虽然辛苦,但是眼界开阔了,心胸宽广了,心情舒畅了, 在从基层干部群众辛苦的劳作和朴实的话语中, 深刻地感受到劳动的光荣, 创造的价值,感到自己的工作的意义,那种有激情、有热情、有感情的工作状态又回来了。参加“走基层”活动的老师表现出的工作状态, 也带动了学院的其他老师, 关心学院发展的人多了, 抱怨的人少了,积极创造条件开展教学科研活动的人多了, 等待观望混日子的人少了。 很多老师积极主动地开展教学科研活动,教学科研能力和水平有了新的提高。 2012年,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获批,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评为省级重点学科。 学院又获得三项国家社科项目立项, 获得一项教育部专项项目立项,获甘肃省社科成果三等奖一项,获甘肃省高校社科成果二等奖两项、三等奖两项,发表高水平论文 20余篇,出版专著 4部。 2013年学院教师以“思政课教师走基层实践教学的创新模式研究”为题的研究项目,进入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学院让我走基层,开始自己是带着一种观望的心态,心气不高。是农村巨大变化打动了我,更警醒了我。让我认真思考作为思政理论课教师应该用什么样的立场看问题, 用什么样的感情回答群众的关切,用什么样的状态对待工作。一位走基层的老师这样感慨地说。兰州理工大学教师“走基层”活动在学校内外引起了积极反响,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肯定。学校师生在网上跟帖评论, 对教师“走基层”活动给予了积极的回应。 省教育厅作为内参材料上报教育部,引起了上级部门的关注。 甘肃日报评论说, 兰州理工大学试行教师“走基层”,让高校教师用掌握的知识服务基层,同时通过调查研究,老师们接地气,了解国情、省情和民情,亲身感受基层变化,了解基层现实需要, 研究解决基层问题, 增进教师对基层的认识和情感,引导教师关注社会民生,推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这一做法有利于提高教师认识水平,有利于更好地教书育人, 有利于更好地发挥高校“人才智力高地作用”, 从而更好地服务社会。 在这一点上, 兰州理工大学领先一步的尝试值得借鉴。 新华内参评价说,兰州理工大学通过教师“走基层”活动, 通过深入基层,加深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并将所见所闻传达到课堂教学、 理论研讨中去, 增强了课堂的感染力和实效性。实践证明,教师“走基层”是一个创举、一个创新,是在实践教学中走出的一条新路,是破解理论与实际脱节困境的好方式,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走基层”活动, 是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好形式。是一件看准的、必做的,并且在实践中检验是做对了的,需要长期坚持的事情。同时,“走基层”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也需要一个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过程。 学校将进一步建立教师“走基层”活动的长效机制, 把他作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服务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定期开展活动,长期坚持下去。逐步扩大走基层教师的范围,不仅思政理论课教师要走基层,其他专业的教师也要走基层。要扩大调研对象范围,不仅对农村, 而且扩展到工矿企业、社区、经济开发区、科技园区、少数民族地区,不仅在省内,还要扩大到省外进行调研。丰富教师“走基层”的方式,摸索形式多样、更有效地走基层的方式。附件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兰州理工大学以“教师走基层”活动破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难题为了深化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兰州理工大学率先开展了“教师走基层”调研活动,于2011年 11月23日 12月8日,2012年5月11日 26日,两次组织思政理论课教师,分别到甘肃省平凉市灵台县、庆阳市华池县和正宁县,开展学习调研活动。 老师们走村入户,共走访了 10个乡镇, 30个村庄, 13所中学, 6个学区, 5个农家书屋、 30余户农家,参观了南梁革命遗址等当地历史博物馆、 纪念馆,与基层干部群众座谈, 为干部群众宣讲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形成了“农村中小学教育的了解与认知”、 “情系特色理论 , 心怀六中全会 , 体验基层生活”、“南梁精神与思想政治工作”、 “新农村建设的成就与思考”、 “基层文化和教育发展状况”等调研报告,并在庆阳华池南梁革命纪念馆、 平凉灵台县教育局建立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基地。“教师走基层”活动, 使思政理论课教师找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源头活水, 有力地促进了学校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一、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主阵地。近年来,兰州理工大学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建设和教育教学工作, 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依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思政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用旧事例,讲新理论;理论分析多,实际联系少;讲理论体系引经据典,联系实际底气不足等现象,严重制约着思政理论课实效性的提高,成为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的难点和瓶颈。如何破解难题,突破瓶颈,学校党委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做了深入的分析和思考,认为思政理论课教学缺乏针对性、 实效行不强, 教育效果没能达到最优化的主要原因就是: 一是对理论学科形态的思政理论课建设比较重视,注重作为一种科学理论体系进行教学,而与现实实际联系不紧密;思政理论课教师的教学活动大多局限在学校范围之内, 接触实际的机会很少, 手中的事例大多来自于书本、网络等;思政理论课教师大多是从学校毕业后到学校任教的, 对社会各个层面的改革发展缺乏实际的了解和体验。归结到一点, 就是老师们是象牙塔里看世界, 三尺讲台讲改革,不了解基层,难以接触到实际, 断了地气。基层是社会的“神经末梢”,是各种社会群体和利益关系的的聚集点,社会的变化、发展在那里有最真实的映射。一个乃至一群老师断了地气,其站讲台、讲理论就会少了底气;搞研究、做学术就会伤了灵气;做工作、干事业就会缺了生气。针对上述问题,2011年10月,兰州理工大学在省高校工委的指导下, 做出了开展“教师走基层”活动的决定,组织教师分期分批到广大的农村去、到第一线去亲身感受,学习实践, 挖掘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学会到更大的图书馆去读无字之书,接地气,开眼界,充实自己、提高能力、破解难题,进而回答好同学们提出的各种实际问题,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理论成果与新的实践紧密结合,让思政理论课活起来,实起来,硬起来,强起来。学校成立了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走基层”调研活动领导小组, 校党委副书记担任组长, 具体负责“走基层”活动的组织领导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马克思主义学院, 负责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和每批活动具体安排, 以及活动的组织协调工作。学校制定了兰州理工大学教师走基层调研活动方案, 提出了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体察社情民意, 加深与人民群众的感情; 通过收集整理各方面典型案例, 形成生动鲜活的思政理论课教学案例体系, 建立教学基地, 提高教育教学的说服力、 感染力的主要任务, 也强调了深入基层,突出重点;遵守纪律,服务群众;深入研究,提高质量的具体要求。并为“教师走基层”活动拨付了专项资金予以支持。省高校工委领导和学校领导对“教师走基层”活动给予了持续的关注。 每次“教师走基层”调研组出发,学校都要举行出发仪式, 省高校工委领导, 学校领导都来到学院为老师们送行。省高校工委领导在“教师走基层”第一调研组出发仪式上说, 兰州理工大学开展的“教师走基层”活动是一次创举,是知识分子坚持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的生动体现, 对于全省高校具有启迪和借鉴意义,教师只有下到基层,了解最真切、 最鲜活的东西, 弥补在实践领域的先天不足,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才能讲好课、育好人。两个调研组走基层期间,教育厅有关处室负责同志,和学校、学院领导等一同到平凉市灵台县, 庆阳市华池县、正宁县到教师调研地看望老师, 送去慰问品,听取汇报,了解情况,给予具体的指导。 鼓励调研组的老师在深入实际, 深入一线上想办法,努力走进田间地头,农户家中,向群众学习,向基层干部学习,了解实际情况,增进和人民群众的感情;在调研深度上下功夫,努力掌握丰富鲜活的实践成果,丰富思政理论课教学;在服务基层方面想办法, 积极宣传党的政策, 形成反映基层工作好经验好做法具有建设性的调研报告, 使调研活动更加有效, 更受基层欢迎。“教师走基层”活动如同一缕春风, 吹动了广大思政理论课教师的心, 为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注入了活力,受到广大教师的普遍赞同。二、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1 、“走基层”工作包里的秘密。 2011年11月 23日下午,“教师走基层”第一调研组的 4位老师出发了,大家发现,他们的手中都提着一个相同的手提袋学院准备的“教师走基层”工作包。工作包里装有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 、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调查表、弘扬中华文化,建设文化强国 、文化发展的新征程等书刊资料,还有调研计划提纲、调研问卷和录音笔、照相机、摄像机等调研工具。教师走基层,开展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式的调研活动,就是要带着问题走基层,带着问题去调查研究,要想取得实际的效果,离不开周密的组织计划和充分地准备。为此,学校在每批老师出发前,都要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一是认真制定调研方案。每批教师走基层前, 学校与省教育厅相关领导共同商定调研时间地点和主要任务, 与当地有关部门商定调研活动的日程安排, 提前做好前期联络工作, 减少调研行动的盲目性。 二是组织学习培训。 组织教师学习调研工作的基本方法,搜集调研目的地详细材料, 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和近年来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学习使用相应的调研工具。三是组织老师结合思政理论课教学的实际需要和自己学科研究方向, 拟定重点调研问题,制定印刷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 四是明确工作分工。 根据人员特点, 对调研文字资料收集整理、图片视频资料收集整理、日常工作生活协调、新闻报道、 撰写调研报告等工作提前做好分工, 使老师明确各自的任务, 做到忙而不乱,全心全意走基层。比如第一调研组在去平凉市灵台县调研之前,对国家及甘肃省的相关富民政策进行了系统学习, 确定了基层民主与监督机制建设、 农村土地流转、农村文化建设、 农民收入状况与农村社会保障等调研主题, 并准备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宣讲报告。再如第二组在去庆阳华池县之前, 重点收集了关于南梁革命根据地的相关情况, 并把“南梁精神与思想政治工作”作为重点调研课题之一, 制定了访谈提纲。 教师们还结合自己承担的国家级课题,制作调查问卷。2 、农户把老师请上自己的炕头。 教师走基层,不仅仅是物理层面的接近,更是心理层面、思想层面、情感层面的贴近,就是要与百姓打成一片,心贴心式地交流,绝不搞形式主义。只有矫正长期高高在上、基于都市、 精英的视野和价值观, 学会和基层干部群众交朋友,才可能走到基层的末端,走入平民百姓的生活,走进老百姓的心里,重新“发现”基层,体察乡情、县情,了解省情和国情,继而把握一个完整真实的中国。高校教师走基层调研活动是新事物,新探索,基层对其有不理解和观望现象在所难免。在调研期间,老师们也感到基层一些群众对于他们的到来,虽然热情欢迎,但是只是把他们当客人, 有时不完全愿意把基层的有些情况讲出来, 心里话说出来。走基层,如果没有基层干部群众的真心支持,再好的想法,再周密的计划也只能是空谈。如何打消基层干部的顾虑,打动基层群众的心灵, 是教师走基层面临的第一个问题。为此,每到一地,调研组都非常注重与基层干部群众的沟通与交流,用真情实意去赢取基层的信任和支持。 比如,第二调研组在华池县, 到县文化局调研县际文化产业发展情况,开始文化局领导因为工作繁忙对老师们并不十分热心, 当看到老师们不摆架子, 不讲面子,认真了解情况,虚心求教的样子,他们转变了看法,主动调整了自己工作日程,陪同调研组考察县际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情况, 为调研组准备了大量有关当地历史、 民俗文化等方面的资料, 晚上亲自登门与调研组的老师就发展民族文化、乡村文化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调研组的老师们主动走进田间地头, 和地里的农民一起劳动, 了解农作物生长情况, 请教苹果树栽培和烤烟等经济作物种植技术, 与农民一同计算作物收益, 了解他们的家庭经济状况。 老师们来到街上村头,抱起农家可爱的孩子, 与年轻的母亲、 年迈的爷爷亲切交谈,询问孩子上学看病方便不方便。老师们走进农家园里,扫院落,养家畜,学做农家饭,与村民拉家常。老师的真心实意得到了基层干部群众的理解,相互间的距离近了,彼此的感情近了,原来的陌生没了,先前的戒备没了,农户把老师请上自己的炕头, 为他们准备了可口的农家饭, 主动介绍家庭情况。村干部积极配合调查活动,主动招呼村民填写调查问卷,接受老师们的访谈。3 、行走在陇东田野山岭之中。 走基层,就是要有扎实的作风,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头,深入,再深入。平凉、庆阳两市地处甘肃陇东地区,山大沟深,地域辽阔,是典型的黄土高原的山塬地貌。近年来国家富民政策的实施,农村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但相比省城兰州,住宿、交通、饮食等各方面条件依然艰苦。调研组的老师想的就是深入,再深入一些,尽量做到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不搞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式的调研。为了多走一些调研点,多了解情况,老师们每天都要在几个行政村之间奔波,早上 8点出发,从中学到学区,从新农村到农户,中午不休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腿泥,有时为了走访一个农户,采集一个数据,要爬好几里山路,常常是晚上8点多才能回到住所,然后归纳整理白天的资料,开总结会,讨论第二天的调研内容,最后每个人还要完成当天的工作日记, 时常在凌晨一两点才能休息。 有时由于路不好走, 乡镇的同志劝老师们换一个距离近的村, 老师们还是依然按计划调研, 没有错过一个调研点。 第二调研组在庆阳正宁县调研期间,住在某乡简陋的招待所里。晚上下着雨,窗外漆黑一片,没有室内卫生间,城市里生活惯了的老师没有抱怨, 还笑谈说,这可以感受农村旱厕所的脏差条件, 依然兴致勃勃地谈论着一天的见闻与收获,借着昏暗的灯光整理资料,撰写调研日记,计划着明天的行程。4 、20万字“走基层”日记是怎么写成的。 “农民知足常乐,党的惠民政策好,农民就高兴。既有党的惠民政策,又有知足常乐,中国的农民就稳定,中国的农民就幸福,中国的农村就有希望。”2011年 12月,学校召开“教师走基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