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大学生与农民工就业形势调研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95636193 上传时间:2022-05-2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后大学生与农民工就业形势调研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后大学生与农民工就业形势调研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后大学生与农民工就业形势调研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更多企业学院:中小企业管理全能版一八 3 套讲座 +89700份资料总经理、高层管理49套讲座 +16388份资料中层管理学院46套讲座 +6020 份资料国学智慧、易经46套讲座人力资源学院56套讲座 +27123份资料各阶段员工培训学院77套讲座 + 324 份资料员工管理企业学院67套讲座 + 8720份资料工厂生产管理学院52套讲座 + 一三920 份资料财务管理学院53套讲座 + 17945 份资料销售经理学院56套讲座 + 14350 份资料销售人员培训学院72套讲座 + 4879份资料80、90 后大学生与农民工就业形势调查研究x 张玉国学校:山东科技大学年级: 化工学院矿物加工工程09级1班学号: 0901110935指导老师:刘丽威调查组成员:张玉国赵楠田景文齐超日期:2011-11-24【摘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社会对当代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 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加之国家对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的重视和相关政策法规的出台与实施,培养了大批学历不高但是动手操作能力强的实用型技能人才,其中以80、 90后新生代农民工最为突出。他们的出现,给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又加重了一笔,80、90 后农民工进军城市,抢占工作岗位,给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和就业形势造成的冲击不容忽视。我们进行此项调查研究的目的旨在通过对比研究当代大学生与农民工的就业形势来端正大学生的就业观,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发现当前这两大群体就业中的相关问题,并提出一些缓解当前就业形势的措施,引起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关键词】 80 、 90 后 大学生 农民工 就业形势【正文】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的数量逐年增多,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加之世界经济整体不景气,大学生的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经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造成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基于调查结果,就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做了以下分析:( 1)结构性因素所致。 由于我国以制造业为主, 服务业等第三产业严重滞后,从而导致了国家经济增长率虽高, 但就业率却不高。 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是我国的经济结构问题,加快产业升级,调整经济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治本之策。( 2)高等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缺乏有效的人才培养沟通和交流。当前社会出现了毕业生就业难和用人单位招人难的矛盾现象,其原因是校企之间缺乏沟通和了解,信息不通畅, 根据我们的调查,对于“导致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主要原因”这一问题的回答,“政府、学校、用人单位及学生之间相互沟通和了解的不够,就业信息渠道过少”的选择占到了75%,说明高校在这一方面需要做出更多的努力。具体的解决方法是,高校应主动与用人单位联系,搭建起有效沟通的平台, 让企业用人单位更全面地了解高校的专业设置和培养方向,了解毕业生的情况让学校更多的了解企业用人单位的需求,并在此基础上让双方建立起一种长效的供需关系,为高校推荐毕业生就业和用人单位选择合适人才提供服务,促进学校、毕业生、用人单位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3)国家统计大学生就业的统计方法过于简单,当前我国统计大学生就业的统计方法是依照教育部 2004 年 6 月重新修订的 毕业生就业状况统计办法 ,以签订就业协议书为最主要的就业统计形式,但是在民营、私营单位就业的大学生,用人单位和学生不用签订就业协议书,只签订用工合同, 因而不在该统计范围之内。 因此国家公布的就业率并不是十分准确,然而通过我们的调查,高达 90%以上的大学生对于国家统计大学生就业的统计方式毫不了解,因此导致了部分学生对就业的严重恐慌。( 4)大学生就业期望高, 存在就业误区。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去向以国有单位和集体单位为主,据国家相关部门统计显示, 2003 年和 2005年,我国大学毕业生在国有单位和集体单位就业的比例分别占 74.1%和 62.9%,而乡镇个体和城乡私营企业所吸纳的就业人数比例平均为7.5%和 6.3%,我国城乡私营企业和城镇企业主要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因此,各类中小型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通过我们的调查,58.4%的大学生选择去国有企业单位,原因主要是国企工资稳定、福利高、待遇好等,31.5%的大学生选择去民企,原因主要是民企的机遇多、 工作灵活、 升职空间大等, 还有少数大学生选择去外企或者出国等。( 5)大学生自身的知识结构与能力与社会需求有一定的差距。据国外的有关机构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满足工作要求的程度只能达70%,尤其是敬业精神、沟通能力、解决基本问题的能力等软能力亟待提高。一些高校的办学方法和教学观念落后,没有市场意识,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 大学所学专业不符合市场需求,出现了供需的结构性矛盾。此外,部分高校对毕业生就业的重视程度不够,就业工作还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就业工作往往毕业前才进行, 就业指导仅仅是一种职业介绍,而在某种程度上还是脱离实际的泛泛之谈。调查显示, 需要职业指导的大学生对于本校就业指导机构的了解程度多寡不一,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的只有 1/3 的人,而超过 10%的大学生根本不知道学校有这样的指导机构。对此高校和大学生都应做出深刻的反思, 并且做出相应的实际行动来改变这一现状。 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在为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进一步调整教学计划,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以市场为导向,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同时,高校应将就业指导工作做到实处,而不是仅仅设置一个部门机构那样简单。 大学生在校期间, 在学好本专业专业知识的同时, 应努力学习相关专业知识,积极参加各种比赛和活动,拓宽自己的专业领域;应该走出校园,多接触社会, 参加社会实践, 提高自己的交流沟通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和解决基本问题的能力等各方面的能力,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适应当代社会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才需求。造成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十分的复杂,远不止以上几点,还有市场经济下日益激烈的竞争,其中来自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岗位的竞争和其他多方面的竞争日益引起大学生们的关注。调查显示, 55%的大学生认为 “ 80、90 后农民工对大学生就业”有很大影响, 20%的大学生认为 “ 80、90 后农民工对大学生就业”有一定影响但是不大。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成长起来的新型劳动大军,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城乡协调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农民工是以农民的户籍身份在城市务工的一个群体。随着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持续转移,时至今日,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出生的农民工逐渐成为农民工群体的主力军。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 2009 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 2.3 亿人,外出农民工数量为 1.5 亿人,其中16-30 岁的占 61.6%。据此推算, 2009 年外出务工的新生代农民工数量在8900万左右, 如果将 8445 万就地转移农民工中的新生代群体考虑进来,我国现阶段新生代农民工总数约为 1 亿人左右。这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在我国 2.3 亿农民工中已经占将近一半,他们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日益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 1处在社会转型期的新生代农民工的价值观具有多元、异质、矛盾、失衡、冲突等共性特征,传统与现代的交织,城乡文化的碰撞,不同身份差别的待遇等引起的价值观冲突是其典型的特征,具体体现在对社会的认识、工作与职业、文化与教育、尊重与诉求、交际与交流、婚恋与生育等诸多方面。新生代农民工于旧式农民工相比,他们的维权意识更强,受教育程度更高,对城市更加向往,开放意识更强。他们的就业推动着现代城市化的进程,影响着城乡社会的和谐程度,也很大程度上加剧了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我们基于调查研究,对80、 90 后农民工的就业现状做出以下分析:( 1)理想和目标。 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有自己的理想和比较明确的目标,虽然大多数人的工作现状并非自己所想要的, 但是他们表示自己要通过现在的工作积攒经验和资本,希望将来能够拥有一个更好的工作环境和待遇。调查显示,75%的人表示自己将来要“自己开店”或者“进入管理阶层” ,只有不足10%的人表示“没什么想法” ,这表明新生代农民工是一个有理想、不甘于现状、有追求的群体,他们同样在为了自己和家人的幸福生活而努力。但是,对于自己的职业规划和人生规划,调查结果却不容乐观,近80%的人不清楚如何进行正确的人生规划和职业规划,只有8.5%的人表示自己有着比较清楚地人生规划和职业规划。导致这一结果的出现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新生代农民工的受教育水平普遍还不是很高,其中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到了79.8%,他们没有接受过专业的人生规划和职业规划指导;二是政府相关部门对农民工的重视程度不够,忽视了对他们的人文关怀和相关教育。( 2)对于工作和职业的期望与实际情况。对于工作和职业, 新生代农民工对工作薪水的期望值较高,但是由于自身的工作熟练程度、职业技能水平较低, 加之受学历等多方面的限制和影响,他们的实际工资与期望值有一定的距离。就我们基于对山东省内潍坊、济宁、 青岛等三市农民工的调查显示, 66.8%的人对工资的期望值在3000 元以上,但是 85%的人的实际工资却只在 1000 至 2000 元之间,有 7.5%的人的实际工资在 1000 元以下。同时,由于物价上涨和自身对于生活水平的追求,他们对于工资增长的愿望也十分强烈,非常渴望能够逐年增加, 不过往往难以完全如意。在择业方面, 新生代农民工除了工资外,越来越多地考虑工作环境和雇主的人品等,调查显示,在回答“您在择业时最看重什么条件”这一问题时,72%的人将工作环境和雇主的人品纳入其中。他们大部分不愿意从事工作条件差,在别人眼里看来 “不好” 的职业。 工作环境可以自己直观的感受到,雇主的人品主要是依赖老乡或者是朋友的途径知晓, 尽可能找人品好的雇主,免得自己的权益受到伤害。 但是由于工作待遇所具有的刚性特点,不管新生代农民工怎样去保护自己,实际上他们的弱势地位依然没有实质性的改善。( 3)劳动强度与工资待遇失衡。调查结果表明,农民工大部分在苦、累、脏、险的建筑业和制造业工作,平均每月工作26 天,每天平均工作9 小时, 37%的农民工每天工作时间超过10 个小时。但农民工的收入水平远远低于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一方面农民工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使他们大多在报酬较低的产业部门就业,另一方面尚不健全的制度因素导致农民工在就业时受到不公平的待遇。 因此,建议在加大最低工资标准查处力度的同时,严格劳动法有关条令条例的执行力度, 建议政府整合培训资源, 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培训,多开展一些农民工愿意参加、真正用得上的培训, 加强职业技能和职业规划的指导,提高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水平,增加其在就业和择业中的优势。( 4)社会尊重和社会的公平感。在尊重方面, 新生代农民工进城打工,除了想赚钱使自己和家人生活得更好外,也想通过个人的辛苦打拼,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真正地融入到城市生活中。但是, 他们的人格尊严往往得不到尊重,他们会不同程度地受到社会的歧视,不管他们怎么努力,还是要被贴上农民工的标签。调查显示,75%的新生代农民工认为自己属于工人群体,只有 8%的人认为自己是农民, 而且超过 80%的人对于 “农民工”这个称谓表示不满,不足10%的人表示可以接受,还有部分人认为无所谓。“农民工”是一个带有时代局限性和歧视性的概念,“农民工”称谓与当期中国社会发展趋势相背离,其消极影响正在增大, “农民工”称谓对他们的社会认同带来了明显的负面影响,这一称谓不宜再提,应改变农民工称谓,转变农民工身份,从而改善群际关系,实现社会公正;提高这一群体的社会地位, 赋予他们普通公民的身份, 必须改变相关制度设置,消解对农民工的话语建构,消除对农民工的社会合意。2 也就是说我们要逐步取消“农民工”这一称谓,就其工作给他们以“工人” 、“职工”等相关称谓,这也是体现我们党的人文关怀和以人为本的重要工作指导思想。 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不公平感很强,这其中有社会的原因,也有其自身的原因。社会原因主要是,现实中仍存在的腐败、治安、贫富差距过大等社会问题,以及部分企业对于用工条件的限制,使他们感到不公平; 自身原因主要是, 新生代农民工由于年龄普遍较小, 其价值观和世界观尚未成熟,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麻烦和问题,会使他们认为是社会中的不公平引起的,再加上他们与所在的城市存在交流和互动上的缺乏,也会导致他们对社会的不公平的印象深化。( 5)权益维护。 在利益诉求方面, 新生代农民工的维权意识越来越强,他们不再像传统农民工那样自我维权意识薄弱,维权能力不强, 在权益被侵害的时候选择忍气吞声或者被动恳求的方式解决。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中因害怕被报复而不向有关部门投诉的只有6.5%,在采取投诉行为时,以集体投诉方式(几个人一起去投诉)的新生农民工为45.5%,运用手机、网络、即时通讯等现代技术进行投诉曝光的占58.5%。这说明新生代农民工的维权意识增强,维权手段也更加理性化,但是,他们仍然是权益最容易受到侵害且权益保护最为困难的群体之一。 在权益受到侵害时,他们虽然可以通过个体和群体方式向单位进行反映,请求仲裁和打官司等方式来维护,但是在实际操作中, 新生代农民工常常处于弱势,他们没有大量的金钱和时间保障,也无力打官司,哪怕是官司打赢了,有时也会面临执行方面的难题。当他们的合理诉求得不到满足,情绪得不到宣泄时,他们对社会的不公平感就会增强,很容易使部分新生代农民工走向一个极端,对社会产生失望甚至仇恨的价值观念,甚至有少数人会采取极端的、 不合法的方式去解决,影响社会的治安和稳定。因此要加大力度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党和政府要关注农民工权益,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条文, 有关部门要采取有力措施查处克扣和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企业和个人,有效地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使克扣和拖欠农民工工资现象有所减少;建议各级政府、 工会组织和社会各界继续加大对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保护力度; 为农民工生活与劳动创造良好环境和有利条件;加大对农民工的法制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工的法律意识,使之知法、懂法、守法,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也会降低农民工的违法犯罪率,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基础。( 6)教育培训。随着经济的发展,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代替了体力型的手工生产,更多高学历、懂技术的大学生进入市场,金融危机的持续,企业经营不景气直接导致缺乏一技之长的农民工找不到工作或者失业。调查显示,初高中毕业生中,约30%的人没有经过必要的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劳动技能缺乏,就业范围狭窄,不能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求。而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信息表明,2009 年,大多数用人单位对从业人员素质有明确的要求,95%以上的就业岗位要求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其中30%以上的岗位要求高中以上文化程度,60%的岗位需达到初级工以上的条件,其中17%的岗位需具备中级工的职业资格,一般农民工很难达到要求。调查显示,85%的新生代农民工认为相关的职业技能培训对自己的就业会有很大帮助, 55%的人计划通过相关的职业培训来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增加自己的就业机会和就业优势。 因此, 我们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应采取多种措施做好农民工的技能培训工作,特别是 80、 90 后新生代农民工的技能培训,要围绕市场需求开展订单培训和定向培训、围绕企业在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革新中的需求来开展相关的技能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通过灵活多样的学习培训,如开设培训班、就业指导课,发放相关学习材料、举办专业讲座和技能大赛等方式, 进一步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择业竞争能力、就业适应能力,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就业技能,适应更多的岗位需求。在社会转型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导致了人们在价值取向上的多元化,价值判断的矛盾性和价值评价标准的复杂性,对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成熟的80、90 后大学生和新生代农民工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面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泛滥,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人生价值观;面对社会上少数干部贪污腐败,如何看待党的领导作用,面对金钱的“横行霸道,无往不胜”,如何守住内心的信念等问题;面对财富差距从社会蔓延到了校园,如何认识这种贫富分化的合理性和不合理性;面对大学生的高消费和农民工的高节俭形成的强烈对比,如何进行理财规划,树立健康的消费观等问题。面对这些现实而又尖锐的问题,大学生和新生代农民工在多元化的道德选择中徘徊,思想水平参差不齐,表现在财富观上的犹豫不决,摇摆不定,形成各自不同的、优劣不等的财富观;就业上可能会更看重工资水平,忽视个人发展,甚至通过有违道德和法律的手段来获利,树立起不正确的就业观。那么,面临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80、 90 后农民工自身应该如何突破就业困境呢?我们基于调查研究,就大学生和新生代农民工应该如何去做提出了部分建议。当代大学生应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在校期间,认真学习专业课程,打好专业功底,为自己将来的就业夯实理论基础;重视学校安排的实习机会,在实习过程中锻炼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学习并掌握一些工具类的技能,如计算机、外语等;通过参加各种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来锻炼自己的交流沟通能力、人际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有关就业指导和就业培训的相关课程,参加模拟招聘会等,增加有关就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国家有关政策法规,了解就业的最新动态,掌握就业的最新信息;结合实际情况和自身优势,给自己正确的定位,参加有关职业规划和人生规划的课程,做好人生规划和职业规划;增强心理素质,做好踏入社会的准备。新生代农民工应该积极参加相关的职业技能培训,增强自己的就业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学会通过多种途径来了解市场需求和就业信息,结合市场需求,不断的学习,抓住机遇;通过参加补习班、夜校等,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和综合素养;了解学习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提高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学会用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劳动权益;掌握必要的创业知识和劳动技能,以适应更多的岗位需求;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 结合实际情况和自身优势, 给自己正确的定位,做好人生规划和职业规划。80、90 后大学生与农民工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两个有着举足轻重作用的年轻群体,他们的就业情况和个人成长关系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未来和希望,他们又同为渴求发展渴求进步并努力迎合社会的一群,他们都具有朝阳般的气息和生命力,我们的社会也需要这种生机勃勃的干劲和理想才得以不停地往前发展,他们不甘平庸,积极创造,追求新生活的精神特质是现代青年身上非常可贵的品质。我们政府、高校、社会各界要给予 80、90 后大学生和农民工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努力为国家培养更多的有用之才,使社会呈现出一种全民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的美好景象。【参考文献】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199 李德顺 . 价值论 .M.1 熊光清 . 制度设定、话语建构与社会合意对“农民工”概念的解析.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022020 年 7 月 11 日星期六 01:00:537.11.202001:0001:00:5320.7.111时 0 分 1 时 0 分 53 秒Jul. 11, 2011 July 20201:00:53 AM01:00:5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压缩资料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