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案模板8篇

上传人:xg****9 文档编号:91736853 上传时间:2022-05-17 格式:DOC 页数:45 大小:7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教案模板8篇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文言文教案模板8篇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文言文教案模板8篇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言文教案模板8篇文言文教案 篇1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教师谈话: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2成语导入:专心致志这个成语你熟悉吗?谁能讲讲它的意思。专心致志这个成语源自孟子?告子中的一篇文言文学弈。(板书:学弈)介绍孟子资料: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现山东邹县)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他肯定人性本来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论点。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3释题:弈指什么?学弈又是什么意思呢?(弈,本来专指下围棋,学弈就是学下围棋。现在的对弈,就是下棋的意思,但不限于下围棋。)4引导学生就课题质疑,及时归纳整理并板书:(1)谁学下棋?(2)怎么学下棋?(3)学得结果怎么样?(4)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5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给大家讲一讲学弈这个故事?二、初读课文,读通句子1教师范读课文,努力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最好能背诵)。从而感染学生,激发其诵读兴趣。2读后学生评价,及时归纳出朗读文言文的要点:一是读的速度要慢,二是停顿要得当。老师也可出示原文和停顿符号,以对学生朗读有所帮助。3学生模仿教师自由练读,读通读顺为止。(教师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反复朗读)4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正误。5教师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指名读、赛读、齐读等,直到读熟为止。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1学生对照文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遇有困难教师及时帮助。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讨论每句话的意思,也可向教师请教。教师及时就文中比较难理解的词句进行指导:如之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不同;与是通假字,同欤,表示疑问或反问,跟吗呢相同;弗若,不如;为是其智弗若与,在这句话里,为应读第四声;然,这样。3学生对照注释,讲解自己对文中语句的理解,教师及时讲解学生理解中的难点。(学弈参考译文: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我说:不是这样的。)文言文教案 篇2一、导入作者及题解二朗读训练,理解字词1.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节奏。读完后师生共同正音正节奏。2.自由读一遍,要求:读得流利,注意初步体会其中的感情。3.朗读接龙,每生读一句。要求:大声地读,读准字音、节奏,读得流利。4.速读,理解字词,学生质疑,师生释疑。同时在下一个环节中随时发现字词的问题并解决。三理解内容,把握主题1.方仲永是一个怎样的人?你从哪里得知的?请说出你的结论及依据。.讨论,中间及时引导全面理解方仲永的特点、经历及结果。2.一个天生聪明的人最后沦落为“泯然众人矣”,你认为谁应该为他的沦落负责?讨论,中间及时引导全面理解方仲永的悲剧决不只是他父亲一个人造成的。3.你从方仲永的遭遇中懂得了什么?或者你从方仲永的遭遇中得到了什么启示?4.那么,文章作者写作本文想表达一个怎样的看法呢?让我们读第三段,并联系文章标题“伤仲永”,讨论并概括作者在这些议论里所表达的观点。四小结拓展,思维训练1.小结课文.2.先天的天资与后天的努力究竟哪一点对学习的影响更大?(训练思维的发散性,言之成理即可)五巩固字词,熟读课文.文言文教案 篇3学习目标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课前准备:1布置学生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2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弈一、读通全文,感悟读法。1师: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先听老师范读课文,再跟老师读课文。(范读时做到抑扬顿挫、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感染学生,激发诵读兴趣。领读时有意识地让学生感悟语速和断句方法。)2学生自由练读,把不认识的字注上音,并在练习本上写两遍。3在学生掌握每一句的正确读法后,练习熟读。二、结合注释,疏通文意1“弈”是什么意思?“学弈”呢?你怎么知道的呢?2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一话,然后说说这篇文章主要讲什么内容?3同桌互讲,相互纠正补充,不懂的记下来。4小组合作,疏通文意。5指名说全文大意。三、导悟相济,突破难点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1把你和同学都读不懂的句子提出来。(结合学生提问重点理解“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思援弓缴而射之”、“为是其智弗若与”、“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这几句话。)(1)讨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得出一个什么道理?大家谈谈自己是否有这种经历和体会。(2)指名说说“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意思。你从哪个词知道射的是“天鹅”呢?(“之”字。)(3)指名说说“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意思。这句话中的“之”是指哪个人。师:同学们,你们觉得奇怪吗?两个人一起学习,可是学习效果却不相同。用书上的话说说原因。指名读“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师范读,让学生体会怎样读听得更清楚,学生指出老师停顿的地方然后试着读读。(4)”为是其智弗若与?”这句意思是什么?师:哪个词是第二个人?这句话该怎么读呢?指名读,齐读。四、流利朗读,积累语言课件出示全文及朗读录音,生边看边跟读体会语感,然后练习把全文朗读好,最后师生合作背诵全文。五、迁移训练、练读古文拓展读“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鹬蚌相争”等浅显易懂、故事性强又为学生熟知的文言成语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第二课时两小儿辩日一、激趣引入,揭示课题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孔子吗?你能讲讲他的故事吗?(学生讲述,老师结合学生的讲述补充孔子的生平,介绍他是一个极有名的学问家、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等)孔子这么有学问,可是有一次,他在周游列国时,却被两个小孩的一个简单的问题给难住了,你们想知道孔子遇到什么难题了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两小儿辩日。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重点理解“辩”字)二、初读课文,梳理学法1自由读课文,凭自己的理解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考查学生对古文的感悟能力)2想想我们是怎样学习对弈的?一是要理解重点字词;二要读出诗文韵味;三要感悟人文内涵(意境、感情、哲理)。三、读熟课文,自学理解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通过解决。2同桌互相读文,纠正字音。3反复读文,把课文读熟。4学生对照注释,自己理解课文,记下不懂的问题。5按学习学弈的方法自学课文,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四、激励测试,交流感悟出示测试题,各小组抢答积分,评出优胜学习小组。1回答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游:其:为:也:如:此:乎:始出:小儿:2两小儿在辩论什么?(太阳大小?太阳冷热?太阳远近?)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读好两小儿的话,理解句子的意思。3朗诵课文,看哪组能读出古文韵味。五、深化感悟,明确寓意。1各组提出分歧较大的问题以及不懂的问题,同学交流讨论。(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这两个小孩争的是什么问题,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o引导学生理解两个小孩是根据不同的感觉说明地面距离太阳的远近。)CoC2你同意他们的意见吗?用科学知识解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课下收集资料,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3这个故事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你想对他说什么?(引导学生肯定两小儿敢于嘲笑孔子,挑战权威;或赞扬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4练习有感情背诵课文。5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看哪组理解得好(稍做表演准备)6向学生推荐阅读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文言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文言文教案 篇4总体设想:构建高起点、高效率的复习课堂,提高学生自主复习、归纳、运用知识的意识和能力。教学目标:1、了解文言文阅读的考查重点。2、讨论归纳理解文意和解答题目的方法。3、运用一定的解题方法完成阅读题,提高阅读解答的能力。教学重点:学会解读文言文的方法,提高解读文言文的能力。教学难点:让学生自主探究,以例寻法,运用方法,提高自主复习的能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堂讲义教学过程:一、 课前准备。发放一份复习讲义,列出本课复习中涉及的课外文言文选段,要求学生利用课前几分钟的时间阅读熟悉选文材料的大意,划出不太理解的地方,作一些交流。二、明确重点,导入新课。文言文阅读是语文中考试卷的必考题型,分数比重大,历年来失分率都很高。尤其是近两年阅读文章选自课外,让许多同学望而却步,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文言文阅读的一些方法和规律。三、明确选文特征。文言文阅读的选文都有什么样的特征呢?(选取课外的浅显文言文,主要考查知识的迁移能力,一是篇幅较短 ,二是突出教育性 。)四、回顾命题特点。文言文阅读常考哪几种题型?(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归纳:1、词语解释。2、句子的翻译。3、文意的理解和内容的分析评价。除此以外划分文句的朗读节奏,设置情境迁移拓展也有可能进入09中考试卷。)五、探究如何理解文意。解题的前提是读懂读通选文内容,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有没有一些解读文言文的方法?(学生讨论回答,教师点拨、补充:1、抓住标题,窥探全文。2、结合注释,大致读懂。3、联系课内,揣摩推测。4、浏览题目,帮助解读。)就以上四点举08泰州中考试卷文言文阅读选段钱若水为同州推官作示例指导。师小结:理解文意应着眼于全篇大意,不强求字字明晰,句句通晓。六、探究如何解答题目。1) 词语解释的解答。举08徐州中考卷文言文阅读选段 词语解释题:(1)日沃汤数次 (2)俄顷立就学生思考解答,说明答题依据。教师引导归纳:课内寻根 依文定意2) 句子翻译的解答。举08泰州中考卷文言文阅读钱若水为同州推官翻译题:(1)若水独疑之,留其狱,数日不决。 (2)其人趋诣若水厅事,若水闭门拒之。A、学生试译。B、从学生的翻译不足之处中引导归纳:重点词语 特别关照C、补充文言句子翻译五法(详见讲义)。D、出示翻译句子的简易口诀:句不离段,词不离句。难解句子,前后联系。常见虚词,因句而异。实词活用,考查全句。领会语气,句子流利。对照原文,尽量直译。(教师作简洁说明指导,学生齐读。)3)内容理解分析的解答。举沈约传材料为例,探讨归纳解答方法一:引用原文(或原文翻译)回答。举08徐州卷张溥传材料为例,探讨归纳解答方法二:抓住关键词句,组织语言回答。七、实战演练。学生运用本课所学方法,完成选文太宗止盗的阅读理解题。当堂交流。八、课堂总结文言阅读虽有法,但不可生搬硬套。课外文章的解读,功在课内,同学们要多读多背课内文章, 活学活用,融会贯通。文言文教案 篇5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骈散结合形象生动的语言艺术;3.继续指导学生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和相关文化常识;教学时数: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指导学生熟读课文,背诵第一、三段,整体感知课文大意;2.指导学生积累文言词语及相关常识。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课题以简介作者及后人对该文的评价导入 。李密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无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晋武帝为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响应号召。后来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催逼甚紧,于是写下了陈情表这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理由婉言辞谢。文章言辞恳切,真挚动人。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二、熟读背诵1、学生轻声诵读课文,对照注解,自己初步疏通课文;同时提醒学生注意以下词句:1注意以下加点字的读音和在词义:臣以险衅 夙遭闵凶 门衰祚薄 日薄西山 茕茕孑立 床蓐猥以贱微 生当陨首 责臣逋慢 犹蒙矜育 过蒙拨擢 宠命优渥期功强近 终鲜兄弟 除臣洗马 刘病日笃 更相为命2注意以下加点虚词的词义和用法:以:臣以险衅 臣以供养无主 猥以微贱 臣具表以闻 圣朝以孝治天下 但以刘日薄西山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3注意以下加点的实词:慈父见背 二州伯牧所见明知 形影相吊 晚有儿息 逮奉圣朝 察臣孝廉 举臣秀才 拜臣郎中 拜表以闻 寻蒙国恩 除臣洗马 犹蒙矜育 不矜名节 愿乞终养 听臣微志 庶刘侥幸 不胜之情 臣之辛苦4注意以下句式: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州司临门,急于星火。2、简要疏通以上词句。3、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提醒学生注意各段的感情基调。第一段:凄苦,悲凉;第二段:感激,恳切;第三段:真挚,诚恳;第四段:忠诚,恳切,期待。4、指导学生背诵第一段。总起: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父死母嫁【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抚养【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少年多病【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无亲无戚【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祖母病卧【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5、熟读第二段。6、指导背诵第三段。孝治大道【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不矜名节【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宠命优渥【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祖母病笃【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不能废远【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7、熟读第四段。8、解题:讨论:结合上节课反复诵读课文的体会,你认为“情”在本文中有哪几层含意?。引导:本文的题目是陈情表,“表”是什么呢?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那么,李密的这个奏表,题为陈情表,“陈”是陈述的意思,“情”注解没有,那是什么呢?提示:情:1情况(事实);2衷情(孝情、忠情);3情理(忠孝之道)。(投影)9、完成课后练习和同步训练。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形象生动骈散结合自然精粹的语言。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课题背诵第三段导入 。二、 赏析构思艺术1、讨论:在陈请终养祖母这个要求时,李密碰到了什么困难?引导:作者处在一种忠孝两难的矛盾境地里,请大家把作者的这种矛盾境地读出来。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了“孝情”?第一段,请一二组同学朗读第一段,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忠情”?第二段,请三四组同学朗读第二段,也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过蒙拔擢,宠命优渥。2、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在这样一个二难的境地里,李密是被动的,言辞稍有不慎,不仅达不到陈请的目的,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下面我们来看看李密是如何化解矛盾,变被动为主动的。身世孤苦悲凉孝情祖母情深似海 孝治天下(理)尽忠日长 揭示矛盾 分析矛盾 解决矛盾 先尽孝后尽忠沐清化蒙国恩 祖母病笃(情)尽孝日短忠心圣朝恩重如山3、思考讨论:请补写出“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后面省略的一句话,并想想作者为什么要省略这句话?引导:这个一个三段论式的推理,作者大前提,小前提,但结论却没有说,请你说出结论,并想想作者为什么不把这个结论直接了当地说出来,而是宕开一笔,写自己少仕伪朝的事?提示:故臣当终养祖母,不能废远。4、思考:假设你是晋武帝与李密面谈,此时在此处李密直接提出了终养祖母的请求,你晋武帝能不能一两句话就把李密驳得哑口无言?引导:晋武可能会说,既然你要终养祖母以尽孝心,为什么在蜀汉你又出来做官呢?因此,李密深知,这段历史是不能回避的,只能剖明自己心迹:一仕伪朝“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二在圣朝“宠命优渥,岂敢盘桓”让晋武明白自己的忠心。道理,实情也表白,最后再以一幅祖母病笃图深深打动了晋武,让他明了自己不能出仕的唯一原因只是因为祖母病重,从而提出不能废远的要求。提示:李密在分析矛盾时将孝治天下的理与祖母病笃须尽孝的情作了对照,应作什么选择其情理不言而喻。(投影)见上图5、朗读思考: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引导:作者以列数字作对比的方式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合情合理,再加上李密在最后再表忠心,不容晋武帝置疑,不得不答应李密的陈请。提示:尽忠日长,尽孝日短:先尽忠后尽孝。(投影)6、小结:将本文的第三段和第一段调整一个位置,先讲理后讲情好不好?引导:出于情,归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总之,全文首先陈述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母孙的特殊关系,作为陈情的依据。继则写自己愿意奉诏,但又以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以博取晋武同情。再则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准如所请。同时更表明自己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案。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三、赏析语言有好的构思,还要有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这样文章的力量才能发挥出来。陈情表明显的保留了赋的语言特点。古文观止评论陈情表的语言,说它“至性之言,悲恻动人”;有人说,陈情表的语言是有形的,有声的;读陈情表你可以看到李密形影相吊的孤寂,看到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恻,看到帝王微笑背后的恼怒,看到作者诚惶诚恐的怖惧;你还可听少年的无助哀叹,老人病中无奈的呻吟,孝子恳切的哀告,帝王严厉的呵斥请轻声朗读课文,把你认为好的语句画下来,读出来,然后结合文章的构思,说说这些语句有什么特点,好在哪?(学生读书思考约3-5分钟,老师巡堂了解情况)重点赏析语段(句式,用词,修辞手法,表情达意的效果):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闵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引导:四字骈句,语势连贯、紧凑,不拖沓,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让晋武帝化严为慈。“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直陈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形只影单,孤独寂寥,极为形象地表现出来,读之让人动容。“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引导:一连用了“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准确地陈述了自己“过蒙拔擢,宠命优渥”的实情以及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情。“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路;州司临门,急于星火。”引导:四字骈句的排比渲染出圣命逼人的紧张气氛。1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引导:对偶句,一外一内都强调一个“无”字,写出了自己举目无亲,后代尚小无人终养祖母的困苦境地形象生动表现出来了,让人觉得急切而无可置疑。“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也是对偶句,恰当地表达了自己深受圣朝恩宠的感激。既无伯叔,终鲜兄弟。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都是对偶句。运用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式,使语气显得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读来朗朗上口,使文章的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2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3、“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以落日喻人命,贴切在刻画了祖母苍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浓烈的抒情色彩,能极大地引发读者的同情;“朝不虑夕”虽是夸张却给人无可置疑的真实;再加上四字骈句,有诗一般的韵律,如泣如诉,读之无不令人动容泣下。“乌鸟私情,愿乞终养。”以鸟喻人,回溯至动物的本性,鸟亦如此,人何以堪?其诚挚恳切之情溢于言表,岂能不打动人?臣之进退,实为狼狈。以狼狈比喻进退为难的情境,形象生动。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似犬似马,忠恳之情,怖惧之态溢于言表。州司临门,急于星火。“急于星火”用比喻形容情势紧迫。3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4、提问:你能说出哪些成语出自本文吗?引导:此文的问世,为后世提供了众多的惯用语,一直流传至今,如“躬亲抚养”“零丁孤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更相为命”“生当陨首,死当草结”等,均成为人们信手拈来的语句。6、小结:1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2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3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4丰富了中国语言的词汇:四、作品评价通过两个拓展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更深入认识本文构思慎密,语言精粹的特点。1、讨论: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引导:1、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决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昧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引导:2、李密对蜀汉念念于怀,他曾说刘禅“可次齐桓”。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这种想法,被晋武多少察觉到了,因此“州书切峻。责臣逋慢”。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更大的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开放性问题,各抒已见,自圆其说。2、讨论: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1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动;2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3、引入前人评价,以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的兴趣。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以上苏轼语)读报任安书不下泪者,其人必不为人。(后人续)文言文教案 篇6教材分析观潮是一篇文质兼优的写景文章。作者寓情于景,通过对农历八月十八日的钱塘江大潮雄奇壮丽,气势非凡,景观的描绘,抒发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本文的教学,不但要使学生增长见识,学习作者的观察及表达方法,受到语文能力的训练,还要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词语,包括生字和一些常用词,如“方、倏尔、略、逝、文、溯迎、溢目、江干”等词语。2.了解我国南宋时期钱塘江潮的盛景和观潮的盛况。能力目标:1.反复诵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独立翻译课文,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2.提供同题材的不同体裁的作品,引导学生比较阅读,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德育目标:本文描写了钱塘江潮的奇伟壮丽,展示了自然的不凡魅力;通过描写弄潮的民俗,展示了弄潮儿的不凡风采。学习它,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豪情,争做时代弄潮儿。教学重点:精彩的场面描写,精巧的结构安排。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了解南宋时的观潮活动。教学方法:1.诵读教学法。读讲读,以读代讲,以讲促读。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课时安排:1课时一、新课导入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吗?你们可知道,大江大海不仅有风平浪静的时候,有波涛汹涌的时候,还有由于月亮和太阳的吸引力的作用,水面会发生定时涨落的现象,这就叫作“潮”。板书“潮”。一位曾亲眼看见潮水涨落的人,把他的所见所闻生动地描绘了出来。板书“观”。下面请你们听一听他的描绘。请你们听的时候注意:他看到的是怎样的一次大潮?按照他描述的顺序,使你在头脑中出现了几个画面。教师在音乐的伴奏下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读后学生逐一回答问题。根据回答板书钱塘江大潮,天下奇观。追问:“天下奇观”的“观”当什么讲?什么叫“天下奇观”?2.简介天下奇观海宁潮钱江涌潮从海宁角度看最为壮观。每年的中秋节前后,海宁潮潮头壁立,波涛汹涌,势如万马奔腾;云移至岸,浪卷轰雷,卷起“千堆雪”。双龙相扑“碰头潮”、白练横江“一线潮”、蛟龙脱锁“回头潮”和月影银涛“夜半潮”吸引着无数来自海内外的观光游客。为此,海宁市在每年中秋节前后,都要举办规模盛大的“观潮节”,现在已成为闻名于世的一大胜景。3.分析钱塘江潮的成因(1) 江口成喇叭形,宽处超过百里,窄处仅十里,涨潮时,巨大的海潮涌向狭窄的江面,自然形成壮观的海潮。(2)河口有巨大的拦门沙坎,潮水涌进时受阻,高掀上天,前浪受阻,后浪又到,潮水就奔腾咆哮、排山倒海。因此,观钱塘江潮水成了古今盛事。4.简介南宋观潮盛事杭州在南宋时称临安,是国都。(1)观潮地当时在临安城南,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2)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3)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狂热。二、作者简介周密,字公谨,号草窗,原籍济南,后迁吴兴(今属浙江)。南宋文学家。宋末曾做过义乌县官等职,宋灭后不再做官,他的诗文都有成就,又能书画。著有武林旧事、草窗词、齐东野语。观潮选自武林旧事,是他进入元朝后所作。三、初读课文1.听朗读磁带,注意读音雷霆(tn) 杨诚斋(zhi) 艨艟(mn chn)如履平地(l) 倏尔(sh) 一舸无迹() 善泅(qi)僦赁(ji ln) 罗绮(q) 鲸波(jn)2.划分朗读节奏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tng) ,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zhi) 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每岁京尹(yn)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mng chng)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j)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l)平地。倏(sh)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g 无迹,仅有“敌船” 为火所焚,随波而逝。吴儿善泅qi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s迎而上,出没m于鲸波万仞rn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q 溢目,四马塞s途,饮食百物皆倍穹qing常时,而僦赁ji ln 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3.字词解释既望(望,农历十五;既望,农历十六)方其远出海门(当时)则玉城雪岭(城墙)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突然;一点点)皆披发文身(画着文彩)江干上下十余里间(江岸)珠翠罗绮溢目(满眼)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逆流迎着潮水;忽隐忽现)4.分为四小组,对本文进行逐段翻译。学生翻译后,教师对此进行点评。四、整体感知1.逐段分析第一自然段:(1)这段写什么?第一段写海潮的雄伟壮观。(2)观潮第一句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用渲染的手法揭示了描写对象,点明了题旨,揭示了中心,总领全文。(3)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按照什么顺序对潮来之状进行描写的?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进行正面描绘,由远及近刻画了海潮的雄伟壮观。描写角度:形:仅如银线 色:玉城雪岭声:声如雷霆 势:吞天沃日(把海潮从远方奔涌到眼前的形状、颜色、声势都生动地表现了出来。)描写方法:比喻、夸张(渲染潮涌之状)引用(概括上文,呼应首句,增强作者这样写的逼真感和真实性。(进一步描绘了海潮波澜壮阔的气势)第二自然段:(1)这段写什么?第二段写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2)除开头仍是一句总述,水军演习写得扣人心弦,水军表演的精彩之处表现在哪里?演习船只众多阵势变化多样作战技艺娴熟战斗激烈声势浩大撤退迅速(3)一场惊心动魄的演习,却结束在“烟消波散”的静景中,这采用的什么写法?采用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动静相衬的写法静:艨艟数百、分列两岸动:奔腾分合、乘弄标舞、声如崩山静:烟消波静、一舸无迹第三自然段:(1)这段写什么?第三段写弄潮健儿的英姿(2)第三段中哪些句子描写了壮士形象?哪些语句突出了勇士逆潮游泳的高超本领?壮士形象:披发文身; 手持大旗;争先鼓勇泳技高超:溯迎而上; 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3)第三自然段用了哪些动词来描写吴中健儿在惊涛骇浪中所作的精彩表演?请摘记出来。“披”“文”“持”“争”“鼓”“迎”“上”“出”“没”“腾”“变”“沾“(4)你认为第三自然段中哪一句是赞叹弄潮儿本领的?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5)作者写“观潮”,为什么要写“教阅水军”和“吴中健儿弄潮图”?作者在描写了钱塘江潮的雄伟景象之后,有浓墨重彩描绘水军演习的宏大场面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巧,既写了风景,又写了民俗,人借水势,水借人势,人助水势,水助人势,使两者相得益彰,巧妙融合。这样的描写,使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相互映衬,使读者如身临其境一般。第四自然段:(1)这段写什么?第四段写观潮人数之多。(2)文章第四段写观潮人众之多与上文写江潮和水上表演有何联系?观潮人群如此密集,说明江潮和水上表演是多么吸引人心,所以写观潮之盛,是为了从侧面映衬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2.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色、绘形、绘势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观潮”的?作者从四个方面写观潮:潮来之状,演兵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作者由远而近写“潮来之状”,“演兵之威”是散文精彩的一笔,作者生动地描写了南宋水军演习的情景“弄潮之技”更让观众大开眼界。“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溯迎而上”写弄潮儿的猛勇,“出没于鲸波万仞”写弄潮儿的矫健;“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写弄潮儿的绝技超凡。最能表现“观潮之盛”的语句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作者以“十余里”的路途之长表现观潮场面之大,盛况空前;以“车马塞途”写看客之多;以“虽席地不容闲也”写观潮人拥挤之极。3.本文语言之所以生动而形象,主要在于:(1)能准确地运用动词。“吞天沃日”动词“吞”“沃”极有气势。“倏尔”一词表现了水军动作神速。“披”“文”“持”“争”“鼓”“迎”“上”“出”“没”“腾”“变”“沾“等动词的连用,写出了弄潮儿生龙活虎般的形象特点,表现了动态美。(2)文中善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方法。如“玉城雪岭际天而来中,“玉城雪岭”是比喻,“际天则是夸张,“大声如雷霆”用了比喻,“吞天沃日则用夸张,使读者对钱塘江潮的气势如同亲见,感受很深。五、布置作业1.全文背诵2.完成语文同步文言文教案 篇7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虚词也的用法,另有其、之、而、以,增强文言阅读能力。(重点)2.在把握文章中心的基础上,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重点、难点)3.通过学习,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理解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4.诵读训练,增强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当堂背诵的效果。教学过程:一、导入:伯乐相马: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二、简介作者:韩愈 (768824)字退之,南阳 (现在河南南阳县)人,唐代著名文学家,散文尤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 的美誉,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昌黎先生集。他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韩氏先人原是昌黎 (今属河北)的大族,因而他常常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他多次被贬官降职,很受压抑。他的散文创作实践也体现了这种精神。他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之一。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中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韩愈本人遭遇也是这样,贞元19年(803年)上书言京畿百姓穷困,请求缓征徭役,租税,被贬为阳山令;元和14年(公元819年),韩愈上著名的谏迎佛骨表力谏,几招杀身之祸,后经友人鼎力营救,被贬为潮州刺史。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竟然想到了死,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心情抑郁,悲伤到了极点。这种抑郁的心情一般都注定他们不会长寿。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因此他对埋没人才不但不满,而且加以揭露和抨击。本文便是他这类作品中的名篇之一。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本文是作者杂说四首中的第四首,马说这个标题,是后来人加的。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三、初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1.通假字-祗同只 食同饲 见同现 邪同耶 材同才2.而 : A转接 可以译为却,可是 B顺接 可以不译之: A结构助词的 B 代词,代人或物 C 无意义,句中停顿 D 帮助构成倒装,无意义其: A代词,代人或物 B 代词 他的 它的 C 指示代词 那种 D 反问语气词 难道 E 推测语气词 恐怕 以: A介词 因为 B介词 按照也: A 肯定语气 B反问语气 C 推测语气 D句中停顿世:世上、世间。 然后,这以后。这、这种。 也:语气助词,在这里表示语气的舒缓停顿,可译为啊。虽:即使。 能:能力,本领。 才美:才能美质,指马的能力和长处。 外见:表现在外面。常马:普通的马。安:怎么,哪里。 也:语气助词,用于句末,和安配合使用,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呢。四、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1.课文脉络:第一节:伯乐知马 (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着决定作用)第二节:不知马,害了马(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第三节:太不知马(辛辣嘲讽食马者的愚妄无知)2.用原文回答问题:?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 之间的关系的?明确: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明确: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明确: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作者是如何描述千里马因肚饥而无法发挥才能的痛苦的?明确:且欲与常成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明确: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中心?明确:其真不知马也。五、探究课文:1.三段文字都用一个也字收住,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无限痛惜;愤怒谴责;深刻嘲讽。2.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明确: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比喻人才。3.马说的论点是怎样的?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明确:首句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就是本文的论点。提出论点后即举社会上伯乐不常有以致千里马常遭埋没的客观现实,以证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接着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的无知,从反面论证了论点。第3段又揭示了千里马被埋没的第二个原因使用不当。从另一个侧面论证了论点。本文写作意图并不在于论证论点,而是在论证过程中突出了食马者的不知马,作者的真意在于谴责食马者的无知,对在位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表示了极大地愤慨。韩愈就是一匹千里马,他有日行千里之能,但在封建社会,他怀才不遇,屡遭贬斥。他对在位者的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有强烈的愤慨与不满,可又不能直接表示出来,所以,他就托物寓意,借写千里马的遭遇,来写封建社会人才的遭遇。六、拓展:1.当今社会还需要伯乐吗?作者认为伯乐决定了千里马的命运,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说说理由2.千里马和伯乐究竟谁更重要3.如果你怀才不遇你学哪位古人?A.韩愈怀才不遇写文学 B.苏秦悬梁刺股发愤C.董邵南另寻高就发展 D.陶渊明归隐田园乐悠悠七、小结:本文以物作为比喻,通篇说马,通篇喻人。先从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落笔,鲜明地提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接着以名马的不幸遭遇说明有千里马没有伯乐还是等于没有千里马。再以喂马的不得法进一步论证了论点,没有伯乐就没有千里马。最后用排比句有力地概述了不知马者的表现,归结到实质是不识马这个要害上来。不识马才会妄说无马,识马就有马。文章反复论述,层层深入,短小精悍,波澜曲折,耐人寻味。板书设计:马 说伯乐知马伯乐少,千里马被埋没。(同情痛惜)食马者不知马,害千里马。 (愤怒谴责)食马者妄说无马,实不不知马。 (辛辣嘲讽)文言文教案 篇8“古今异义”,就是指文言词语或短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中书写相同的词语之间的意思不同的现象。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辨明这些词语的“古”“今”意思和用法,有助于增强我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古今异义的种类:一、词义的扩大所谓词义扩大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的意义小,而现代汉语中的意思变大了.如:“江”、“河”二字,古代指长江和黄河,现在泛指一切较大的河流.“好”,古代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现在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例如: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贾谊过秦论“河”古代专指黄河,现在泛指河流。2、“秦以虎狼之势,与中国抗衡”贾谊过秦论古义:中原地区;今义:x。2、“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白居易琵琶行“阿姨”:古义:母亲.今义:晚辈对任何女性长辈的亲切称呼.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亲戚”:古义:父母兄弟等亲属.今义:有婚姻关系的成员。二、词义的缩小所谓“词义缩小”,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词义大,而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变小了.如:“臭”,古代表示好坏气味均可,现在只表示坏的气味;“让”,古代既可表示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示责备之意,现在则只有第一种意义了。例如: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贾谊过秦论;荀子劝学“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金”古代泛指所有的金属,现代专指黄金。2、“沛公居山东时山东。”史记鸿门宴山东,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陶渊明桃花源记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妻,与丈夫相对。4、“因为长句,歌以赠之。”白居易琵琶行因为,古义:因此写作.今义:因果连词,表原因.5、“古之学者必有师”学者,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三、词义转移所谓词义转移,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是一个方面的意思,到了今天却变成别的一个方面的意思了.如:“涕”,古代指眼泪,现在指鼻涕;“偷”,古代指苟且,马虎,刻薄,不厚道,今义转移为偷窃。例如: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涕”古代指眼泪,现在指鼻涕。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行李,古义:外交使者.今义:出门时带的包裹.3、“颜色不少变”。颜色,古义:容颜,脸色.今义:色彩。4、“秋天漠漠向昏黑”。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天,古义:秋日的天空.今义:秋季。5、“上初即位,富于春秋”。(史记?魏其侯传春秋,古义:年岁,年龄.今义:春天和秋天。6、“二豪贼劫持”中“贼”,原指强盗,现指小偷;“齐人固善盗乎”中“盗”,原指小偷、偷盗,现指强盗,“贼”“盗”二字意义古今正好调了个位。四、词义弱化所谓词义弱化,就是指同样的词语,在古代时所表示的语义较强,而今天所表示的语义则较弱.如:“很”,古义是凶狠,表示的程度很高,很深,现在表示的程度不怎么高深。“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表示埋怨,责备。例如。1、“屈平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原列传如“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则表示埋怨、责备。1、“未尝有坚明约束者”。约束,古义:盟约.今义:限制。2、“戊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举 古义:攻克.今义:抬起。3、“兔走触株,折颈而死”。走,古义:跑.今义:行走。4、“吾羞,不忍为之下”。羞,古义:羞愧,感到耻辱.今义:害羞,不好意思。五、词义强化所谓“词义强化”,就是指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意义较弱,而今天所表示的语义增强了.如:“恨”,古代表示遗憾,不满的意思,今天表示仇恨,怀恨.诛,最初只是责备之意,后来强化为杀戮的意思。例如:1、“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史记刺客列传(译文:今天的这件事(指豫让行刺赵襄子未遂后被逮),我固然要被杀,然而(我)请求得到你的衣服让我击打,好让我完成(为智伯)报仇的心愿,这样,我即使死了,也没有什么好遗憾的了。)2、“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古代表示地位低,见识短浅,今天表示品德低下。3、“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烈士:古代表示刚直侠义之人,现在表示为正义牺牲的人。4、(廉颇)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宣言:古代是扬言的意思,现在表示宣告,声明。5、“璧有瑕,请指示王”。指示:古代是指给人看,现在是表示上对下申明处理问题的原则和方法。6、“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绝境:古代表示与外界隔绝之地,现在表示走投无路之时。六、感情色彩变化有些词语在应用的过程中,感情色彩逐步发生了变化,这往往与它们意思的改变分不开.如:卑鄙原指地位低,见识浅,中性词,现在表示品德低,含贬义.爪牙古代表示得力的帮手,褒义词,现在表示坏人的帮凶,贬义词.锻炼,古代除有冶炼之意外,还有玩弄法律对人进行诬陷之意,属贬义词,现在是褒义词。例如:1、“东家有好女,可怜体无比”。可怜:这里是可爱之意,褒义词,今意是令人怜悯之意,多含贬义。2、“牺牲玉帛,弗敢专也”。牺牲:这里是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中性词,现在指为正义而舍弃生命或其他利益,褒义词。3、“天下云集响应”。响应:这里是像回声一样应和,中性词,现在指积极听从号召,褒义词。七、偏义复词在文言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而用义却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则起陪衬作用,这就是文言中的偏义复词现象。(一)语义相对的偏义复词。例如:1、“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藏否,不宜异同”。异同:偏义复词,不同.2、“昼夜勤作息”作息:偏义复词,劳作。3、“去来江口守空船”。去来:偏义复词,离去。(二)语义相近的偏义复词。例如:1、“今有一人入园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件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