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思考题答案解析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91109264 上传时间:2022-05-16 格式:DOC 页数:40 大小:17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通心理学思考题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普通心理学思考题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普通心理学思考题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章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在学习这门学科之前,你是怎样认识心理学的?答:(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与行为的科学,要解释心理活动的规律。它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的研究对象。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2)人的心理现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是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互相依存。分别介绍如下:认知。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像、思维和语言等。情绪和动机。心理、行为调节与控制系统,是人们的共性。情绪是指人在加工外界输入的信息时,产生对事物的态度,引起的主观体验。情感在认知的基础上产生,又对认知产生巨大的影响,成为调节和控制认知活动的一种内在因素。动机是指推动人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动机的基础是人类的各种需要。能力与人格。心理特性系统,反映了心理的差异性。个体在信息加工的过程中,会形成一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心理特性,称作个性心理特性或个性。它包括能力和人格两方面。心理特性使一个个体的心理活动与另一个个体的心理活动彼此区别开来。(3)在学习这门学科之前,我对心理学的认识在学习这门学科之前,我只是在电影和电视作品中接触过心理学。那些心理学家们能够一眼看出你的心里在想些什么,能够催眠,分析梦。心理学在我看来,是很神秘的一门学问。2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怎样?答:(1)心理与行为的关系: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区别:心理是脑对客观事实的主观能动的反应。属于精神现象,是内隐活动,而行为却具有显露在外的特点,它可以用客观的方法进行测量。联系: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的,而且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不理解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就难以理解外部行为;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心理不同,产生不同的反应,决定了行为的复杂性;心理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就是通过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有时也称为研究行为的科学。(2)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人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是在意识的支配下进行的。然而在人的正常生活中也存在着无意识现象,它对人的行为也有重要的作用。两者共同作用来影响人的行为。只有精神错乱、大脑损伤的病人,其行为才失去意识的控制,而完全为无意识的欲望所支配。3心理学要研究哪些问题?它的基本任务是什么?研究心理学有什么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答:(1)心理学要研究的问题心理过程。人的心理现象是在时间上展开的,表现为一定的过程,如认识过程、情感过程等。分析心理现象的时间进程,对科学地揭示心理活动的规律是非常重要的。心理结构。各种心理现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和关系,成为一个有结构的整体。研究心理结构就是要揭示各种心理现象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心理的脑机制。心理是神经系统的机能,特别是脑的机能。一个健康发育的神经系统,是各种心理现象发生和发展的基础。心理学家不仅在行为水平上研究心理现象发生的规律,而且要深入研究心理的脑机制,解释脑与心理现象的关系。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心理现象是动物发展到一定阶段,在出现了神经系统之后才真正产生的。脑的发育为心理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了基础。在人的一生的不同时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上,心理活动有着不同的特点。研究心理现象的发生和发展以及它和脑发育的关系,也是心理学的重要任务。心理与环境的关系。客观世界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外界刺激作用于人,在人脑中产生各种心理现象,这些心理现象又会反过来通过人的行为作用于周围环境,进而引起新的心理活动。心理现象和人的外部环境(自然的和社会的环境)之间存在着规律性的联系,揭示这种联系和关系是心理学的另一项重要任务。(2)心理学的基本任务心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都是探索心理现象的事实、本质、机制和规律。具体来讲,包括描述和测量、解释和说明、预测和控制三个方面:描述和测量心理学研究的最起码的一项工作是在质和量上确定心理生活的具体事实,即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每一种心理事实都具有质和量上的特点。解释和说明心理学研究不能只限于对心理现象的描述和测量,而应当从描述和测量中进而探求其规律,即要解决“为什么”的问题。因此,心理学研究的另一方面是解释和说明心理现象和行为,找出产生所观察到的心理现象的原因。预测和控制心理学研究的第三方面就是能够预测因而也能控制行为,即要解决“怎么做”的问题。这方面努力的成功很大程度上靠测量工具和相关理论。(3)研究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理论意义:揭示和描述人的心理现象,科学正确的解释人的心理活动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理解人的心理活动,预测和控制人的心理活动。对于我们破除迷信,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重要的意义。实践意义:在实践中就可以引导人的心理健康的发展,并且可以运用心理的规律去预测和控制心理现象,指导不同领域的实践。4为什么说心理学是一门中间学科?答:(1)学科分类中通常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部类。心理学要研究心理现象的物质本体,及心理的神经生物学基础。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的研究目标和手段都和自然科学一样,因而具有自然科学的性质。(2)人又是社会的实体,人的心理的发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影响,此外心理学还研究团体心理和社会心理,这些心理现象更是社会生活的产物。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的研究又具有社会科学的性质。总之,心理学既具有自然科学的性质又具有社会科学的性质。所以心理学处在中间位置,因而叫做中间科学或者边缘科学。5心理学有哪些主要的学科分支?答:普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和心理生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工程心理学;社会心理学。(1)普通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最一般规律以及各种心理特性最一般的规律;研究心理学最一般的理论;研究心理学最一般的方法。(2)生理心理学和心理生理学:生理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心理生理学研究心理活动引起的生理功能的变化。(3)发展心理学:研究心理的种系发展比较心理学和人心理个体发展毕生发展心理学(4)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过程中所包含的各种心理现象,揭示教育同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5)医学心理学:研究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诊断、治疗及预防中的作用,是心理学与医学相结合的产物。(6)工程心理学:是心理学与现代技术科学相结合的产物。它研究人与机器之间的配置和机能协调,实现人、机器、环境系统的最好匹配,使人能在安全有效的条件下从事工作。(7)社会心理学:是系统的研究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的科学。6心理学有哪些研究方法,这些方法的特点是什么?答:(一)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观察法一般在下列情况下采用: 1、对所研究的对象无法加以控制;2、在控制条件下,可能影响某种行为的出现;3、由于社会道德的要求,不能对某种现象进行控制。观察法的成功取决于观察的目的与任务、观察和记录的手段以及观察者的毅力和态度。观察法的缺陷:1、在自然条件下,事件很难按严格相同的方式重复出现。2、在自然条件下,影响某种心理活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结果难以精确分析。3、由于未对条件加以控制,观察时可能出现不需要的研究对象,而要研究的对象却没有出现。4、观察结果容易受到观察者本人影响。(二)心理测验法。是指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心理测量要注意两个基本要求:测验的信度和测验的效度。1、信度是指测验的可靠程度。2、效度是指一个测验有效的测量了所需要的心理品质。为了保证心理测验的信度和效度:一方面要对某种心理品质进行深入的研究。我们对智力或性格了解的越深入,那么相应的量表就会说完善。另一面在编制心理量表时要注意严谨性和科学性。(三)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分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实验室实验是借助专门的实验设备,在实验条件严加控制的情况下进行的。这有助于发现事件的因果联系,并可以进行反复的验证;但是缺点是主试严格控制实验条件,使实验情景带有极大的人为性质。自然实验也叫现场实验,对实验条件进行适当的控制,使人们在正常的学习和工作情景中进行的。它消除了实验室实验的缺点,但是由于条件控制的不够严格,因而难以得到精密的实验结果。实验法是包含着一系列的变化的因素,称为变量。其中有些变量是由试验者控制的实验条件,叫自变量和独立变量。还有实验者所要测定的行为和心理活动叫因变量。(四)个案法。要求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7心理学是怎样产生的?现代自然科学在心理学的产生中有什么作用? 答:(1)心理学的产生:现代心理学的诞生和发展有两个重要的历史渊源:近代哲学思潮的影响近代哲学是指1719世纪欧洲各国的哲学,其中主要指法国17世纪的唯理论和英国1718世纪的经验论。唯理论的著名代表是17世纪法国著名哲学家、杰出的自然科学家让内笛卡儿。笛卡儿只相信理性的真实性,认为只有理性才是真理的惟一尺度,后人称他的哲学为唯理论哲学。笛卡儿关于身心关系的思想推动了对动物和人体做解剖学和生理学的研究,这对现代心理学的诞生有直接的影响。他对理性和天赋观念的重视也影响到现代心理学的理论发展。经验主义起源于英国哲学家霍布斯和洛克。前者被认为是经验主义的先驱,后者被认为是经验主义的奠基人。洛克认为人的心灵最初像一X白纸,没有任何观念。一切知识和观念都是后天从经验中获得的。英国经验主义演变到十八九世纪,形成了联想主义的思潮,把联想的原则看成全部心理活动的解释原则。人的一切复杂的观念是由简单观念借助联想进而形成的。实验生理学的影响近代哲学为西方现代心理学的诞生提供了理论基础,而现代心理学的实验方法则直接来源于实验生理学。19世纪中叶,生理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科学。生理学的发展,特别是神经系统生理学和感官生理学的发展,对心理学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如德国著名科学家赫尔姆霍茨用青蛙的运动神经测量了神经的传导速度,这项研究为在生理学和心理学中应用反应时的测量方法奠定了基础。那时,生理学家和物理学家在感官生理学方面的一系列重要发现,也为心理学用实验方法研究感知觉问题奠定了基础。(2)现代自然科学在心理学产生中的作用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现代心理学的诞生。现代自然科学在心理学产生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9世纪中叶,生理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科学。生理学的发展,特别是神经系统生理学和感官生理学的发展,对心理学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一些生理学上的研究不仅加深了人们对大脑机能分区的认识,而且对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的生理机制开辟了广阔的前景。物理学的发展,使得科学家采用实验方法研究物理刺激的变化与心理感觉的关系。物理学家在感官生理学方面的一系列重要发现,也为心理学用实验方法研究感知觉问题奠定了基础。8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派别有哪些?答: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派别分别有:(1)构造主义构造主义的奠基人为冯特,著名的代表人物为铁钦纳。该学派主X心理学应该通过内省法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状态三种元素。感觉是知觉的元素,意象是观念的元素,而激情是情绪的元素。所有复杂的心理现象都是由这些元素构成的。(2)机能主义机能主义的思想源于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杜威和安吉尔。他们主X以心理活动或心理机能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认为只有实践的结果才是判断观点正确与否的标准,并开拓了众多心理学领域,将动物行为、某经验、变态行为以及其他内容纳入心理学的研究X围。詹姆斯的第一部书心理学原理成为心理学的经典著作。机能主义主X心理学要研究个体适应环境时的心理或者意识功能。不把意识看成个别心理元素的集合,而看成川流不息的过程。意识的作用就是使有机体适应环境。(3)行为主义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表了在行为主义者看来的心理学,宣告了行为主义的诞生。行为主义有两个重要的特点:反对研究意识,主X心理学研究行为;反对内省,主X用实验方法。在华生看来,意识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因而无法对它进行客观的研究。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不应该是意识,而应该是可以观察的事件,即行为。行为主义的主要特征:强调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能够客观观察和测量的外显行为,而不是意识经验;认为行为不是由遗传决定的,而是在环境因素影响下学习的结果,为此可以制约学习过程,使个体的目标行为产生、发展和变化。(4)格式塔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由德国心理学家韦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创立。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一切心理现象的基本特征是其在意识经验中具有结构性、整体性,即格式塔性,因此思维、知觉、学习等都应该作为整体来研究,而不能肢解。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各种元素;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制约和决定部分的性质和意义;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整体大于部分之和。(5)精神分析学派精神分析由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在1896年首创。它的理论主要来源于治疗精神病的临床经验。精神分析学派主X人类的一切个体的和社会的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欲望或动机,特别是性欲的冲动。重视异常行为的分析,并且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精神分析理论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用潜意识、生的本能、死的本能和力比多等观念来解释人的行为动力;用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期以及恋父情结、恋母情结等来解释人格发展的不同阶段及其特征;用本我、自我、超我来解释人格结构,并以焦虑和心理防御机制解释三个“我”之间的矛盾冲突。9简要说明现代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取向。答:现代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取向主要有:(1)生理心理学的取向用生理心理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是当代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的研究取向。采用这种取向的心理学家,关心心理与行为的生物学基础,把生理学看成描述和解释心理功能的基本手段。其研究的主要问题有:脑功能的定位;心理免疫学;遗传在行为中的作用。生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临床方法、局部切除法、电刺激法、生物化学方法等。(2)行为主义的取向20世纪初,以华生、斯金纳为代表人物的行为主义诞生。50年代以后,行为主义作为一个学派已接近销声匿迹。但是,作为一种研究取向,它仍活跃在心理学的某些应用研究领域中,比如,程序学习、行为治疗、生物反馈。行为主义要探索的问题主要有:在什么条件下某种行为能形成发生,不同刺激对行为可能有什么作用,行为的结果又怎样影响随后的行为等。(3)精神分析的取向早期的精神分析理论像行为主义的理论一样,遭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批评。但是,精神分析的研究取向仍存在于心理学的某些研究领域中。20世纪30年代以后,一批后弗洛伊德主义者,如安娜弗洛伊德、艾里克森等,将精神分析的理论应用于动机和人格的研究。与弗洛伊德不同的是:他们更关心儿童和青少年人格的正常发展;强调意识和自我的重要性;把青年期看成力比多活动的高潮时期。(4)认知心理学的取向认知心理学是在20世纪初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的影响下诞生的,50年代后得到迅速发展。认知心理学把人看成一种信息加工者。1967年,现代认知心理学诞生。现代认知心理学除了应用心理学的一般研究方法外,还发展了自己特有的一些研究方法,如言语报告法、反应时记录法、计算机模拟方法等。(5)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取向近年来,神经成像和脑成像的技术已应用于心理学的研究,认知心理学与神经科学的结合产生了认知神经科学,它主要研究认知功能的脑机制、认知与神经系统活动的关系、脑发育与认知功能的发展等。在21世纪,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有望成为心理学发展的主流。(6)人本主义的取向人本主义心理学着重于人格方面的研究,但它和精神分析学派的传统观念有着明显的区别。人本主义者认为,人的本质是好的、善良的,人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因此,只要有适当的环境,他们就会力争达到某些积极的社会目标。人本主义心理学也不赞成行为主义只相信可以观察到的刺激与反应,而认为正是人们的思想、欲望和情感这些内部过程和内部体验,才使他们成为各不相同的个人。(7)文化论研究取向不同社会或群体在价值体系、思维方式、信仰和行为方面表现出的一定的文化结构,具有相对稳定性,但随不同的社会阶段、民族传统而改变。文化论研究取向关注文化在人的心理和行为中的重要性、行为的原因和结果中的跨文化差异。第二章 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1脑是怎样进化的?脑的进化有哪些一般的趋势?答:脑的进化是:(1)神经系统的发生:单细胞动物原生动物(变形虫)没有专门的神经系统、感受器官和效应器官。多细胞动物腔肠动物(水螅,海蜇,水母)有了专门接受刺激的特殊细胞,形成了专门的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同时出现了协调身体的神经系统,组成了网状神经系统。水螅已经具有了高等动物的反射弧的雏形,这也是神经系统的最初形态。(2)无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蚯蚓出现了神经节,头部神经节发达,称为发头现象。发头现象的出现为脑的产生准备了条件。蚯蚓的神经系统是链索状的,称为链状神经系统。昆虫形成了三个大的神经节:头部、胸部和腹部。它们的神经系统称为节状神经系统。(3) 低等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脊椎动物的体内背侧有一条脊柱骨,称脊椎。脊椎动物是管状神经系统且其神经组织是空心的。管状神经系统的前端膨大部分形成脑泡(前脑、间脑、中脑、延脑、小脑)。爬行动物出现了大脑皮层。(4) 高等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哺乳动物(啮齿类、食肉类、灵长类)。哺乳动物的神经系统更加完善,大脑半球开始出现沟回,脑的各部位的机能也日趋分化。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的最高部位。从低等脊椎动物到高等脊椎动物脑得进化:(1)脑的相对大小的变化脑指数(2)皮层相对大小的变化皮层指数(3)皮层内部结构的变化脑的功能区2什么叫神经元?它的基本功能是什么?答:(1)神经元的含义神经元即神经细胞。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功能单位和营养单位,是脑的建筑材料。神经元由胞体、树突、轴突构成,按突起的数目可以分成单极细胞、双极细胞和多极细胞。按其功能可以把神经元分为内导神经元(感觉神经元)、外导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2)神经元的基本功能神经元的基本功能是接受和传送信息。树突较短,负责接受刺激,将神经冲动传向胞体。轴突较长,每个神经元只有一根轴突。作用是将神经冲动从胞体传出去,到达与它联系的各种细胞。3什么叫神经胶质细胞?它对神经信息的沟通有什么作用?答:(1)胶质细胞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有大量的胶质细胞。(2)胶质细胞对神经元的沟通有重要作用。1,为神经元的生长提供了线路,并恢复受损的细胞;2,在神经元周围形成绝缘层,使神经冲动得以快速传递;3,给神经元输送营养,清除神经元间过多的神经递质。4试说明神经冲动传导的基本方式,什么是电传导和化学传导?答:(1)神经冲动传导的基本方式神经冲动是指当任何一种刺激(机械的、热的、化学的或电的)作用于神经时,神经元就会由比较静息的状态转化为比较活动的状态。其传导的两种基本方式为神经细胞内的电传导和神经细胞间的化学传导。(2)电传导和化学传导神经冲动的电传导神经冲动的电传导是指神经冲动在同一细胞内的传导,服从于全或无法则。这种特性使信息在传递途中不会变得越来越微弱。神经冲动的传导与动作电位的产生有密切的联系。当动作电位产生时,神经纤维某一局部就会出现电位变化,在细胞表面,兴奋部位与静息部位之间便出现电位差,于是就产生了由未兴奋部位的正电荷向兴奋部位的负电荷的电流。同样膜内兴奋部位与静息部位间也出现电位差,产生相反方向的电流,构成一个电流的回路,称局部电流。这种局部电流使邻近未兴奋部位的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了变化,并产生动作电流。这种作用反复进行下去,就使兴奋从一处传向另一处。神经冲动的化学传导神经冲动的化学传导指神经冲动在细胞间传导。神经冲动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借助于神经递质来完成。当神经冲动到达轴突末梢时,有些突触小泡突然破裂,并将存储的神经递质释放出来。当这种神经递质经过突触间隙后,就迅速作用于突触后膜,并激发突触后神经元内的分子受体,从而打开或关掉膜内的某些离子通道,改变了膜的通透性,并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电位变化,实现神经兴奋的传递。5 试说明小脑的功能。答:小脑有小脑皮层和髓质。功能:主要是协助大脑维持身体的平衡与协调动作。6 什么叫边缘系统?它在人的行为和心里活动中有什么重要作用?答:边缘系统:有扣带回、海马回、海马沟、附近的大脑皮层。边缘系统与动物的本能有关,还与记忆有关。7解释大脑皮层的功能及其在人类心理和行为中的重要意义。答:(1)大脑皮层的功能在不同的机能区域,大脑皮层具有不同的功能,分别介绍如下:初级感觉区:是接受和加工外界信息的区域,接受在光刺激的作用下由眼睛输入的神经冲动,产生初级形式的视觉;听觉区接受在声音的作用下由耳朵传入的神经冲动,产生初级形式的听觉;机体感觉区接受由皮肤、肌肉和内脏器官传入的感觉信号,产生触压觉、温度觉、痛觉、运动觉和内脏感觉等。初级运动区:主要功能是发出动作指令,支配和调节身体在空间的位置、姿势及身体各部分的运动。言语区:布洛卡区,左半球额叶的后下方,靠近外侧裂处,受损会引发运动性失语症;威尔尼克区,颞叶上方、靠近枕叶处,损伤这个区域将引起听觉性失语症;角回,在顶枕叶交界处,损坏这个区域将出现理解书面言语的障碍,产生视觉失语症或失读症。联合区:分成感觉联合区、运动联合区和前额联合区。它不接受任何感受系统的直接输入,从这个脑区发出的纤维,也很少直接投射到脊髓支配身体各部分的运动。但是和各种高级心理功能有关。(2)大脑皮层在人类心理和行为中的重要意义大脑皮层控制着人类的各种心理与行为。大脑皮层若受到损害,将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严重的影响。若大脑两半球的视觉区受到破坏,人将完全丧失视觉而成为全盲。初级运动区受损将引起躯体各个部分的运动障碍。言语区受损将引起不同程度的言语障碍。联合区既与注意、记忆、问题解决等高级认知功能有密切的关系,也与行为控制和人格发展有密切的关系。9如何跟踪脑学说的发展,认识大脑活动的特点和规律?答:脑功能学说:(1)定位说:开始于加尔和斯柏兹姆的“颅相说”。真正的定位说开始于失语症人的临床研究。1825年,波伊劳德提出语言定位于大脑额叶,并且控制是在左半球。功能定位于大脑的某一区域(2)整体说:弗罗伦斯实验采用局部毁损法发现,动物可以恢复功能。从而提出脑功能的整体说。拉什利的脑毁损实验发现脑损伤后对习惯的形成造成很大的障碍,并且这种障碍于损伤的面积有密切的关系。提出了均势原理和总体活动。大脑皮层的各个部分几乎以均等的程度对学习发生作用;并且大脑以总体发生作用。(3)机能系统学说:鲁利亚,认为脑是一个动态的结构,是一个复杂的动态机能系统。在机能系统的个别环节受到损伤时,高级心理机能会受到影响。从这个意义上看,大脑皮层的机能定位是一种动态的和系统的机能定位。鲁利亚把脑分为三个紧密联系的机能系统:第一机能系统即调节激活与维持觉醒状态的机能系统,也叫动力系统。由脑干网状结构和边缘系统等组成。其基本功能是保持大脑皮层的一般觉醒状态,提高它的兴奋性和感受性,并实现对行为的自我调节。第一机能系统并不对某个特定的信息进行加工,但却提供了各种活动的背景。当这个系统受到损伤时,大脑的激活水平或兴奋水平将普遍下降,并影响对外界信息的加工和对行为的调节。第二机能系统是信息接受、加工和储存的系统。它位于大脑皮层的后部,包括皮层的枕叶、颞叶和顶叶以及相应的皮层下组织。其基本作用是接受来自机体内、外的各种刺激,对它们进行加工,并把它们保存下来。第三机能系统也叫行为调节系统,是编制行为程序、调节和控制行为的系统。它包括额叶的广大脑区。其主要作用是直接调节身体各部位的动作反应;实现对运动的组织,制定运动的程序;产生活动的意图,形成行为的程序,实现对复杂行为形式的调节与控制。鲁利亚认为,人的各种行为和心理活动是三个机能系统相互作用、协同活动的结果。其中每个机能系统又起各自不同的作用。鲁利亚的研究,特别是关于心理机能定位的研究,丰富和发展了脑功能的理论,引起了各国心理学家和生理学家的普遍重视。(4)模块说: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认知科学和认知神经科学中出现的一种重要理论。认为:人脑在结构和功能上是由高度专门化并相对独立的模块组成的。这些模块复杂而巧妙的结合,是实现复杂而精细的认知功能的基础。认知神经科学的许多新的研究成果,都支持了模块学说。10什么是机能系统学说?三个机能系统的关系如何?答:(1)机能系统学说的含义机能系统学说由鲁利亚提出,她认为脑是一个动态的结构,是一个复杂的动态机能系统。在机能系统的个别环节受到损伤时,高级心理机能确实会受到影响。人的各种行为和心理活动是三个机能系统相互作用、协同活动的结果。 第一机能系统是调节激活与维持觉醒状态的机能系统,又称动力系统。由脑干网状结构和边缘系统等组成。它的基本功能是保持大脑皮层的一般觉醒状态,提高它的兴奋性和感受性,并实现对行为的自我调节。 第二机能系统是信息接受、加工和存储的系统。它的基本作用是接受来自机体内、外的各种刺激(包括听觉、视觉、一般机体感觉),实现对信息的空间和时间整合,并把它们保存下来。 第三机能系统又称行为调节系统,是编制行为程序、调节和控制行为的系统。它包括额叶的广大脑区。它的基本作用是产生活动意图,形成行为程序,实现对复杂行为形式的调节与控制。当这些脑区受到破坏时,患者将产生不同形式的行为障碍。(2)三个机能系统的关系鲁利亚认为,人的各种行为和心理活动是三个机能系统相互作用、协同活动的结果。其中每个机能系统又起各自不同的作用。鲁利亚的研究,特别是关于心理机能定位的研究,丰富和发展了脑功能的理论,引起了各国心理学家和生理学家的普遍重视。11 什么叫神经-体液调节?各种内分泌腺对人类行为有哪些影响?答:(1)腺体分外分泌腺(有管分泌腺)如:汗腺和胃腺;和内分泌腺(无管分泌腺)如内分泌物和荷尔蒙。内分泌腺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可以决定:1、身体的发育;2、一般的新陈代谢;3、心理发展;4、第二性征的发展;5、情绪行为;6、有机体的化学成分。(2)内分泌腺分类和机能:科学家发现共有27种内分泌腺。甲状腺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副甲状腺保持血液和细胞内钙的浓度有重要作用。肾上腺维持体内钙离子及水分的正常含量脑垂体分泌促腺激素,控制多种不同的内分泌腺,因而称为“主腺”。性腺分泌性激素和促进第二性征的发育。第三章 感觉1什么是感觉?感觉在人类的生活和工作中有什么意义?答:(1)感觉是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具有直接性特点。感觉可以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2)感觉虽然很简单,但却很重要,它在人的生活和工作中有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通过感觉,能够了解事物的各种属性,认识自己机体的各种状态,因而有可能实现自我调节。没有感觉提供的信息,人就不可能根据自己机体的状态来调节自己的行为。感觉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人要正常的生活,必须和环境保持平衡,其中包括信息的平衡。信息超载或不足,都会破坏信息的平衡,给机体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 “感觉剥夺”的实验表明没有由感觉提供的外界信息,人就不能正常地生存。感觉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人的知觉、记忆、思维等复杂的认识活动,必须借助于感觉提供的原始资料。人的情绪体验,也必须依靠人对环境和身体内部状态的感觉。因此,没有感觉,一切较复杂、较高级的心理现象就无从产生。2试分析感觉阈限与感受性的相互关系。答:(1)绝对感觉阈限与绝对感受性的关系绝对感觉阈限指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绝对感受性指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绝对感受性可以用绝对感觉阈限来衡量。绝对感觉阈限越大,感受性就越小;绝对感觉阈限越小,则感受性越大。因此,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例。(2)差别感觉阈限与差别感受性的关系差别阈限或最小可觉差指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差别感受性是指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在数值上也成反比例。差别阈限越少,差别感受性就越大。3什么是神经特殊能量学说?如何评价?答:(1)神经特殊能量学说的含义神经特殊能量学说由19世纪德国著名生理学家缪勒提出。认为每种感觉神经只能产生一种感觉,而不能产生另外的感觉,如视神经受到刺激产生视觉、听神经受到刺激产生听觉等。感官的性质不同,感觉神经具有的能量不同,由此引起的感觉也是不同的。感觉不决定于刺激的性质,而决定于感觉神经的性质。人们直接感觉的东西,不是外界的物体,而是自己的神经,即神经的某种特殊状态。(2)对神经特殊能量学说的评价不合理之处:否定了感觉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否认了人的感觉依赖于外物的性质,在认识论上是错误的。合理之处:大脑直接加工的材料是神经冲动;承认感觉器官形成感觉的作用;各种感觉神经有自己的性质。4视觉系统是怎样编码由外界输入的信息的?答:视觉系统是通过锥体细胞和棒体细胞的换能作用来编码外界输入的信息的。(1)视网膜是眼球的光敏感层。当光线作用于视觉感受器时,棒体细胞与锥体细胞中的某些化学物质的分子结构发生变化,它所释放的能量,能激发感受细胞发放神经冲动,这就是视觉感受器的换能作用。视觉器官借助于换能作用将光能转换成视神经的神经冲动,即神经电信号。(2)对视觉器官来讲,具有换能作用的物质是视觉色素。人眼棒体细胞的视觉色素是视紫红质,它由视黄醛和视蛋白构成。视黄醛是一种光敏集团,它的结构近似于维生素A。在光的作用下,视黄醛的形状在变化,化学结构也在变化,这个过程称为视紫红质的光化学反应。在视紫红质分解过程的后一阶段,出现放能反应。所释放的能量就能激发神经的冲动。5什么叫色觉的对立过程理论,它和传统的色觉理论有什么联系和区别?答:色觉对立过程理论是:黑林提出了四色论,这是对立过程理论的前身,黑林认为:视网膜存在着三对视素:黑白视素、红绿视素、黄蓝视素。他们在光的刺激下表现为对抗的过程,即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赫尔维奇和詹米逊用心理物理学方法证实了黑林的对立过程理论。发现了三种对立细胞:黑白、红绿、黄蓝。其中黑白细胞与明度有关,红绿和黄蓝细胞与颜色编码有关。有这些发现,我们相信:在视网膜上存在的三种锥体细胞,分别对不同波长的光敏感。在网膜水平,色觉是按三色理论提供的原理产生的;而视觉系统更高水平上,存在着功能对立的细胞,颜色的信息加工表现为对立的过程。6试说明暗适应与明适应的特点及机制,了解视觉适应在生活中有什么重要意义。答:(1)暗适应与明适应的特点与机制暗适应的特点与机制暗适应是指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时间过程。a机制:这主要是因在暗处视紫红质的合成大于分解,视杆细胞内视紫红质含量逐渐增高,对光的敏感性逐渐增强所致。b特点:整个暗适应持续大约30分钟40分钟,以后感受性将不再继续提高。明适应的特点与机制明适应与暗适应相反,是指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人眼感受性下降的时间过程。a机制:这主要是在亮处视紫红质的分解大于合成,视杆细胞内视紫红质含量迅速降低,对光的敏感性逐渐恢复正常所致。b特点:明适应进行很快,时间很短暂。在一秒钟的时间内,由明适应引起的阈限值上升,就已很明显。在5分钟左右,明适应将全部完成。(2)了解视觉适应在生活中的重要意义了解视觉适应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人们利用它的规律可以提高视觉的效果,避免在异常情况下光线对眼睛的破坏作用。例如,由于塌方在矿井下停留多日的工人,在抢救出来时要注意保护他们的眼睛。这是因为他们在黑暗中长时间停留,强烈的地面日光会使他们的眼睛灼伤。又如,值夜勤的飞行员和消防队员,在值勤以前,最好带上红色眼镜在室内灯光下活动。由于红光不能漂白棒体细胞的视色素,因而在他们接受紧急任务时,可以加快眼睛的暗适应过程。7用视觉掩蔽说明视觉中的时间因素。答:在某种时间条件下,当一个闪光出现在另一个闪光之后,这个闪光能影响到对前一个闪光的觉察,这种效应称为视觉掩蔽。使用掩蔽启动模式可以降低启动刺激的视觉效果,从而大大降低了被试觉察启动项和目标项之间的关系的可能性。8试说明音调与频率的关系。答:音调和频率的关系:音调是一种心理量,它与声波的物理特性频率的变化不完全对应。在1000赫兹以上,频率与音调几乎是线性的,音调的上升低于频率的上升;但在1000赫兹以下,频率与音调的关系不是线性的,音调的变化快于频率的变化。9简要评述听觉的频率理论和位置理论。答:(1)频率理论:也叫理论。是1886年,物理学家罗?费尔提出来的。认为:内耳的基底膜和镫骨按相同的频率运动,振动的数量与声音的原有频率相适应。频率理论很难解释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人耳基底膜不能作每秒1000次以上底运动。(2)共鸣理论:也叫位置理论。是赫尔姆霍茨提出。因为基底膜的横纤维长短不同,因而能够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后来人们发现基底膜横纤维的长短与频率的高低之间并不对应。10 肤觉在人类生活中有什么重要意义?答:肤觉:触觉、冷觉、温觉、痛觉。 肤觉对人类的正常生活和工作有重要的意义。 (1)人们对事物的空间特性的认识离不开触觉的作用。人的触觉不仅能够认识物体的软硬、粗细、轻重等特性,而且它和视觉与其他感觉的联合,还能认识物体的大小和形状。 (2)在视觉、听觉损伤的情况下,肤觉起着重要的补偿作用。 (3)肤觉对维持机体与环境的平衡也有重要的作用。如果人们丧失冷觉、温觉和痛觉,就不能回避各种伤害人体的危险,也不能实现对体温的调节。11 温度对味觉感受性有什么影响?答:温度对味觉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有明显的影响。当温度从17逐步上升时,对甜味的感觉阈限逐渐下降;温度超过3637,感觉阈限又开始回升;在37时,对甜味容易觉察。食盐在37时的阈限地,随着温度上升(可尝试的温度上限为42),对咸味的感觉阈限直线上升。第四章 知觉1什么是知觉?知觉的对象与背景的关系怎样?请列举日常生活现象说明对象与背景的关系。答:(1)知觉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整合后的反映。 (2)知觉的对象和背景的关系人对知觉对象与背景的反映效果是有区别的。知觉对象的形象较为鲜明,轮廓较为清楚,结构也较为完整;作为知觉背景的事物形象则较为模糊不清,结构也不确定,似乎在知觉对象的后面。对象与背景可以相互转化。当注意指向某种事物的时候,这种事物便成为知觉的对象,而其他事物便成为知觉的背景。知觉对象与背景不是固定不变的,当注意从一个对象转向另一个对象时,原来的知觉对象就成为背景,而原来的背景便成为知觉的对象。它们可以相互转换。对象与背景不仅可以互相转化,而且互相依赖。人们知觉某一对象,不仅取决于对象本身的特点,而且受对象所处空间背景和时间背景的影响;在不同背景下,人们对同一对象的知觉可能是不同的。因此,准确地讲,人们的知觉是由对象及其背景的相互关系来决定的。(3)对象与背景的关系的举例在课堂上,教师的声音成为学生知觉的对象,而周围环境中的其他声音便成为知觉的背景。然而,当学生被身旁两个同学的谈话吸引,转而去听他们的话,这时,教师的声音就变成学生知觉的背景了。这说明了对象与背景可以相互转化。如果教室内很安静,那么即使教师用很低的声音讲课,学生也能听清楚;相反,如果环境中的噪音很大,那么教师用相同强度的声音讲课,学生就听不清楚了。这说明了对象与背景不仅互相转化,而且互相依赖。2用事实分析知觉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答:(1)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知觉的整合作用离不开组成整体的各成分的特点。从下图中的点子图上可以看出,尽管这些点子没有用线段联结起来,但仍能看到一个三角形和一个长方形,人们的知觉系统把视野中的个别成分综合成为一个有组织的整体结构。点子的数量不同,空间分布情况不同,我们知觉到的几何形状也不同。可见,知觉的整合作用离不开组成整体的各个成分的特点。对个别成分的知觉,又依赖于事物的整体性。部分的意义依赖于整体。研究中,实验者先给被试呈现一X图片,上面画着一个身穿运动服、正在奔跑的男子,使人一看就断定他是球场上正在锻炼的一位足球运动员。接着给被试呈现第二X画片,在那个足球运动员的前方,有一位惊慌奔逃的姑娘。这时被试断定他看到了一幅坏人追逐姑娘的画面。最后实验者拿出第三X图片,在两个奔跑的行人后面,是一头刚从动物园里逃跑出来的狮子。这时,被试才明白了画面的真正意思:运动员和年轻的姑娘为躲避狮子而拼命地奔跑。可见,离开了整体情境,离开了各部分的相互关系,部分就失去了它确定的意义。3什么叫知觉的恒常性?想一想知觉恒常性是怎样产生的?答:(1)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X围内改变时,人们的知觉映象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它包括大小、形状、颜色、明度四种恒常性。(2)产生的条件 视觉线索有重要的作用。视觉线索是指环境中的各种参照物给人们提供的物体距离、方位和照明条件的信息。如果在实验中设法消除环境中的视觉线索,恒常性就会受到破坏。 人的经验的作用。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建立了大小和距离、形状与观察角度、明度与物体表面反射系数的联系。当观察条件改变时,人们利用生活中已经建立的这种联系,就能保持对客观世界较稳定的知觉。4 什么叫阈下知觉?商业广告中是如何利用阈下知觉的?答:阈下知觉也叫做无觉察知觉,是一种无意识的知觉。 阈下广告其实就是把广告中的某种刺激设置到人们阈限以下来进行诉求的。最早的研究很有意思,那是1957年在美国新泽西州的一个趣事,当时电影院正在播放一部电影,但是电影的胶片被处理过,加入了“请喝可口可乐”,“请吃爆米花”的广告语,只是这两条广告信息播放的时间是3/1000秒,非常快以至于人们根本就没有觉察到,但是比较实验前后电影院周围的可乐和爆米花销量人们惊奇地发现:爆米花销售上升了58,可口可乐销售量上升了18。这说明阈限以下的信息也能达到说服的目的,从而可以作为广告诉求的手段,从此以后就涌现除了各式各样的阈下广告。5 如何理解知觉学习?请列举一些有趣的知觉学习的现象。答:知觉学习是指由训练引起的知觉成绩改变或知觉阈限的变化。 经验如何影响知觉? (1)知觉定势:是指前面的知觉经验对后来知觉的影响。 (2)知觉习惯 (3)种族效应:我们很容易分辨本民族的人脸,而不容易分辨异民族的人脸。6图形组织的原则有哪些?答:图形组织的原则有:(1)邻近性:空间上彼此接近的部分,容易组成为图形。(2)相似性:视野中相似的成分容易组成图形。(3)对称性:在视野中,对称的部分容易组成图形。(4)良好连续:具有良好连续的几条线段,容易组成图形。(5)共同命运:当某些成分按共同方向运动或变化时,容易组成图形。(6)封闭:视野中封闭的线段容易组成图形。(7)线条朝向:方向对图形组合也有重要意义。(8)简单性:视野中具有简单结构的部分,容易组成图形。7什么叫双眼视差?怎样解释它在深度知觉中的作用?答:人知觉物体的距离与深度,主要依赖于两眼提供的线索,叫双眼视差。(1)人有两只眼睛,它们之间大约相隔65mm。当我们观看一个物体,两眼视轴辐合在这个物体上时,物体的映象将落在两眼视网膜的对应点上。这时如果将两眼视网膜重叠起来,她们的视像应该重合在一起,即看到单一、清晰的物体。当视像落在视网膜非对应部位而差别不大时,人将看到深度与距离;两眼视差进一步加大,人将看到双像。(2)立体电影就是把两台摄像机放在相距几厘米的地方同时进行拍摄,然后把两个视像同时投射在电影屏幕上,观众带上立体眼镜进行观看,由于左右眼看到的视像略有不同,因而出现了立体视觉。8人的听觉定向有哪些规律和特点?答:同一声源到达两耳的距离不同,便产生了两耳刺激的时间差、强度差和位相差。这是人耳进行声音定向的主要线索。 (1)时间差是指生源从不同方向传入两耳的时间差别。 (2)强度差是指一声源从不同方向传到两耳时,在两耳造成的强度差别。 (3)在声音的方位定向中,出了耳朵的作用外,动觉和视觉也起作用。9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有哪些?答:时间知觉是指人们知觉到客观事物和事件的连续性和顺序性。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主要包括:(1)感觉通道的性质:在判断时间的精确性方面,听觉最好,触觉其次,视觉较差。(2)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在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越多,性质越复杂,人们倾向于把时间估计得较短;而事件的数量少,性质简单,人们倾向于把时间估计得较长。在回忆往事时,情况相反。同样一段时间,经历越丰富,就觉得时间长;经历越简单,就觉得时间短。(3)人的兴趣和情绪: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会觉得时间过得快,出现对时间的估计不足。相反,对厌恶的、无所谓的事情,会觉得时间过得慢,出现时间的高估。在期待某种事物时,会觉得时间过得很慢;相反,对不愿出现的事物,会觉得时间过得快等。10什么叫似动?它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答:(1)似动似动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2)似动发生的情况当两个刺激物(光点、直线、图形或画片)按一定空间间隔和时间距离相继呈现时,人们会看到从一个刺激物向另一个刺激物的连续运动,即动景运动。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一个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印象,即诱发运动。例如,夜空中的月亮是相对静止的,而浮云是运动的。可是,由于浮云的运动,使人们看到月亮在动,而云是静止的。在没有月光的夜晚,当人们仰视天空时,有时会发现一个细小而发亮的东西在天空游动,即自主运动。人们会误认为它是一架飞机,其实这是由星星引起的自主运动。在注视向一个方向运动的物体之后,如果将注视点转向静止的物体,那么会看到静止的物体似乎朝相反的方向运动,即运动后效。例如,如果你注视瀑布的某一处,然后看周围静止的田野,会觉得田野上的一切在向上飞升。第五章 意识和注意1什么是意识?什么是无意识?答:(1)意识意识概念本身很复杂,它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意识是一种觉知。在这个意义上,意识意味着“观察者”觉察到了某种“现象”或“事物”,同样,人也能觉察到某些内部状态,如疲劳、眩晕、焦虑、舒服或饥饿等。人还能觉察到时间的延续性和空间的广延性等。意识是一种高级的心理官能。在这个意义上,意识对个体的身心系统起统合、管理和调控的作用。即意识不只是对信息的被动觉察和感知,它还具有能动性和调节作用。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它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或水平,如从无意识到意识到注意,是一个连续体。另外,意识还存在一般性变化,如觉醒、惊奇、愤怒、警觉等。(2)无意识无意识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是个体不曾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常见的无意识有下列几种:无意识行为。即已经自动化了、不受意识控制的行为。例如,在骑自行车时,一个人可以毫无困难地思考其他的问题,或与别人交谈,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如何维持车的平衡的。对刺激的无意识。它是指个体觉察不到对自身的行为产生了影响的事件,而实际上,这些事件对他们的行为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影响。盲视。即意识性的视觉丧失,而还是能够对投射到盲区的刺激进行准确的判断和辨认的现象。3睡眠分为哪些阶段?如何解释梦?答:(1)睡眠阶段的划分根据脑电图的研究可以将睡眠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为混合的、频率和波幅都较低的脑电波。在这个阶段个体处于浅睡状态,身体放松,呼吸变慢,但很容易被外部的刺激惊醒。其持续时间约10分钟;第二阶段:偶尔会出现一种短暂爆发的,频率高、波幅大的脑电波,称为睡眠锭。在这一阶段,个体较难被唤醒,其持续时间约为20分钟;第三阶段:脑电的频率会继续降低,波幅变大,出现波,有时也会有“睡眠锭”。第三阶段大约持续40分钟;第四阶段:大多数脑电波开始呈现为波,个体的肌肉进一步放松,身体功能的各项指标变慢,有时发生梦游、梦呓、尿床等;快速眼动睡眠阶段:脑的生理电活动迅速改变,波消失,高频率、低波幅的脑电波出现,与个体在清醒状态时的脑电活动很相似。睡眠者的眼球开始快速作左右上下运动,而且通常伴随着栩栩如生的梦境。第一次快速眼动睡眠一般持续5分钟至10分钟,再经过大约90分钟后,会有第二次快速眼动睡眠,持续时间通常长于第一次。(2)梦的解释精神分析的观点梦是被压抑的潜意识冲动或愿望以改变的形式出现在意识中,这些冲动和愿望主要是人的性本能和攻击本能的反映。在清醒状态下,由于这些冲动和愿望不被社会伦理道德所接受,因而受到压抑和控制,无法出现在意识中。而在睡眠时,意识的警惕性有所放松,这些冲动和愿望就会在梦中以改头换面的形式表达出来。生理学的观点梦的本质是人们对脑的随机神经活动的主观体验。一定数量的刺激对维持脑与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是必要的。在睡眠时,由于刺激减少,神经系统会产生一些随机活动。梦则是人们的认知系统试图对这些随机活动进行解释并赋予一定意义。认知观点梦担负着一定的认知功能。在睡眠中,认知系统依然对存储的知识进行检索、排序、整合、巩固等,这些活动的一部分会进入意识,成为梦境。4什么是催眠?如何解释催眠现象?答:(1)催眠催眠是一种对暗示有特殊的反应能力,并以在知觉、记忆、动机和自我控制感等方面发生变化为特征的另一种觉知的状态。催眠状态下的心理特征:主动性反应降低;注意层面狭窄;旧记忆还原;知觉扭曲与幻觉;对暗示的接受性增高。(2)对催眠的解释社会认知或角色扮演的观点一般来讲,被催眠的人事先对催眠已有所了解,知道催眠后会发生什么。在催眠中,他们只是扮演了一个特殊的社会角色被催眠的人。这个角色意味着将无条件地接受催眠师的指挥。由于是角色的要求,被催眠的人在进入催眠状态后,就倾向于顺从催眠师的指示,做出特定的行为或产生特定的感受。意识功能分离的观点人的意识有执行和监督两种基本功能:执行功能可以使人们控制和规X自己的行为;监督功能可以使人们观察自己的行为。在正常情况下,意识的这两种功能是连在一起的,但是催眠可以使两种功能之间的联系断开。通过分离这两种基本的意识功能,可以达到催眠的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