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小叶槭育苗技术规程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90824873 上传时间:2022-05-16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58.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小叶槭育苗技术规程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五小叶槭育苗技术规程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五小叶槭育苗技术规程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ICS65.020.40B61DB51四川省地方标准DB XX/ XXXXXXXXX代替 DB51/T 2253-2016五小叶槭育苗技术规程点击此处添加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的标识XXXX - XX - XX发布XXXX - XX - XX实施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DBXX/ XXXXXXXXX目 次目 次I前 言II1 范围12 规范性引用文件13 组织培养育苗13.1 组培环境控制13.2 培养基配制与保存23.3 无菌外植体制备33.4 增殖培养33.5 生根培养33.6 炼苗43.7 洗苗、包装和运输43.8 容器苗培育43.9 其他管理措施53.10 苗木出圃54 播种育苗64.1 苗圃地的选择64.2 圃地准备64.3 播种育苗.64.4 苗期管理64.5 苗木出圃75 档案标签要求7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五小叶槭组织培养初代培养基配方和生根培养基配方8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五小叶槭组织培养继代培养基配方9附 录 C (规范性附录) 五小叶槭育苗主要病虫害防治方法 10附 录 D (资料性附录) 五小叶槭苗木质量分级 11前 言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的规定编写。本标准代替DB51/T 2253-2016五小叶槭播种育苗技术规程。本标准与DB51/T 2253-2016相比,主要变化如下:-增加了五小叶槭组织培养育苗技术部分;-明确了播种后覆土的粗细,施肥、播种单位由kg/hm2改为g/m2。-完善了病虫害防治;-修正了苗木质量等级。本标准由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提出并归口。本标准由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本标准起草单位: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佳蔓、姬慧娟、黄振、陈炙、张杰、马文宝、曹昆彬、刘良梦、刘欣、丁婷、赵桃娟。IIDBXX/ XXXXXXXXX五小叶槭育苗技术规程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五小叶槭组织培养育苗的环境及器具灭菌、培养基制备及保存、无菌外植体制备、增殖培养、生根培养、炼苗移栽、容器培育、苗木出圃,同时规定了五小叶槭播种育苗的苗圃地选择、圃地准备、播种育苗、苗期管理、苗木出圃质量及技术归档。本标准适用于五小叶槭在四川省内的组织培养育苗和播种育苗生产。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6001-1985 育苗技术规程GB/T 8321.10-2018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LY/T 1882-2010 林木组织培养育苗技术规程YT/T 1000-2013 容器育苗技术LY/T 2289 林木种苗生产经营档案LY/T 2290 林木种苗标签3 组织培养育苗3.1 组培环境控制3.1.1 准备室消毒灭菌每天用二氧化氯泡腾片或有效氯含量250350 mg/L的84消毒液拖地或擦洗实验台面,操作过程中产生的垃圾及时带出室外并环保处理,保持室内干燥、整洁。3.1.2 贮藏室灭菌每周用二氧化氯泡腾片或有效氯含量250350 mg/L的84消毒液拖地一次,每周用臭氧发生器消毒一次,每次30 min。3.1.3 接种室灭菌接种前30 min,开启房间紫外灯15 min。3.1.4 超净工作台使用前按3.1.3的时间点进行紫外灭菌后,台面及内壁四周喷75%酒精。3.1.5 培养室灭菌在完成3.1.2基础上,每周用75%酒精擦洗培养架一次。3.1.6 接种器具灭菌接种盘、镊子、剪刀、手术刀等接种工具在接种前应用纯棉布袋或报纸包裹严实,放置于高压灭菌锅灭菌,灭菌条件:121 kPa,121 ,15 min20 min。灭菌完成后迅速转移至恒温烘箱烘干备用,烘箱温度通常设置成40 50 。剪刀、镊子等使用前需用酒精灯灼烧或接种工具灭菌器进行高温灭菌。3.1.7 培养基灭菌按照LY/T 1882-2010操作执行。3.1.8 菌瓶处理贮藏室、培养室等环境应长期保持干燥、整洁,发现菌瓶应立即清除,高温消毒后再行清理。3.2 培养基配制与保存3.2.1 培养基选择五小叶槭组织培养使用到两种基本培养基,MS基本培养基和DKW基本培养基,在不同阶段使用的培养基见附录A和附录B。3.2.2 母液配制与保存3.2.2.1 母液成分母液分为含氮(N)、磷(P)、钾(K)、钙(Ca)、镁(Mg)的大量元素,含碘(I)、硼(B)、锰(Mn)、锌(Zn)、铜(Cu)、钼(Mo)、钴(Co)、镍(Ni)的微量元素,含肌醇、盐酸吡哆醇、烟酸、L-抗坏血酸、L-半胱氨酸、甘氨酸、生物素、D-泛酸钙、烟酸硫胺素的有机营养成分,含硫酸亚铁与乙二胺四乙酸二钠形成的络合物的铁盐,含6-苄氨基嘌呤(6-BA)、萘乙酸(NAA)、吲哚-3-乙酸(IBA)的植物生长调节剂。3.2.2.2 水质要求母液配制用蒸馏水、去离子水或超纯水。3.2.2.3 大量元素配制每个组分应单独溶解充分后,再按N、P、K、Mg、Ca顺序依次混入,每加一个组分与前溶液充分混合后再加入下一组分。3.2.2.4 母液浓度大量元素母液各组分浓度是培养基中相应大量元素组分浓度的40倍,微量元素母液是培养基中相应微量元素组分浓度的200倍,有机营养母液是培养基中相应有机组分浓度的200倍,铁盐母液是培养基中相应铁盐组分浓度的200倍,植物生长调节剂用1 mol/L NaOH助溶后配成0.2 mg/L的母液。3.2.2.5 母液保存母液容器上贴标签,注明名称、浓度倍数、配置日期、配置人员。微量元素和有机营养成分母液应用棕色瓶分装。所有母液至于4 冰箱保存,贮藏时间不超过90 d,如发生沉淀或有微生物、藻类生长,立即弃用。3.2.3 培养基配制与保存(以1 L增殖培养基的配置方法为例)3.2.3.1 准备制备前准备好去离子水、蔗糖、卡拉胶、各种母液,准备好电磁炉、不锈钢锅、移液枪、量筒、分析天平、药勺、pH计等器具。3.2.3.2 糖和琼脂称取用分析天平称取蔗糖30 g,卡拉胶6 g,置于不锈钢锅内。3.2.3.3 母液量取与定容量筒量取大量元素母液25 mL,微量元素5 mL,有机营养成分5 mL,铁盐5 mL,移液枪量取6-BA 1.25 mL,NAA 0.25 mL,量筒量取去离子水958.5 mL。3.2.3.4 溶解定容好的培养基用玻璃棒轻轻搅拌均匀,置于电磁炉上加热,加热期间用玻璃棒朝同一方向持续轻轻搅拌,避免糊底,直至蔗糖、卡拉胶完全溶解。3.2.3.5 pH测定和调节用pH计测量培养基酸碱度,用1 mol/L HCl和1 mol/L NaOH调节pH值至5.86.0。3.2.3.6 分装用培养瓶定量分装,培养基厚度1.5 cm2.0 cm。操作时切勿将培养基撒到瓶口,分装完后立即盖好瓶盖,并注明培养基种类代码和日期。3.2.3.7 灭菌配好的培养基应在6 h内完成灭菌,灭菌条件参照3.1.7。3.2.3.8 保存灭菌完成的培养基应及时从灭菌锅中取出,立即通过专用通道转入培养基储藏室。培养基储藏室温度应20,培养基应在30 d内用完。3.3 无菌外植体制备3.3.1 母树选择在五小叶槭林分中选择姿态挺拔、侧枝稠密,生长旺盛且无明显病虫害的单株。3.3.2 外植体选择优良单株当年生半木质化顶芽或侧芽。3.3.3 外植体采集3.3.3.1 采集时间五小叶槭外植体采集季节宜选择在春、夏两季,此时萌条抽出、枝条生长旺盛。采集时间宜选择连续天晴3 d以上的上午。3.3.3.2 枝条要求生长健壮、腋芽饱满、无明显病虫害的当年生枝条。3.3.3.3 外植体处理、保存、运输若无需运输,采集的半木质化枝条剪去所有叶片、木质化枝条保留枝条上端1/3处以上的叶片,直接带回组培室;若需长途运输,需用洁净保鲜膜包裹上述处理好的材料(木质化枝条留叶部分裸露在外)置于保温箱中运回组培室。保温箱中应有防撞气泡垫包裹的冰袋。五小叶槭的外植体从采集到接种应在48h内完成。3.3.4 外植体表面消毒3.3.4.1 预处理枝条条置于自来水下冲洗5 min后,用1洗洁精的溶液中浸泡3 min,细毛刷轻轻刷去表面污垢,流水冲洗干净,再用无菌水冲洗3遍,无菌滤纸吸干表面水分,至于超净工作台备用。3.3.4.2 表面消毒用已消毒的剪刀将预处理的外植体分成小段,每段带12个芽,把芽投入装有0.1% HgCl2溶液的玻璃瓶中消毒10 min,期间每隔2 min稍稍用力摇晃玻璃瓶。无菌水清洗5遍,用灭菌滤纸吸干表面水分后接种。3.3.4.3 初代培养把消毒后的外植体竖直或倾斜插入培养基中间,节间均露于培养基面上,每瓶只接种一个外植体。接种完瓶上注明编号和日期。初代培养基配方为:MS+30 g/L蔗糖+7 g/L卡拉胶+0.5 mg/L 6-BA+0.1mg/L NAA。接种后,材料宜暗培养15 d后,再光照培养(1500 lux、光周期10 h/d),培养温度232。3.4 增殖培养3.4.1 增殖培养基DKW+30 g/L蔗糖+7 g/L卡拉胶+0.25 mg/L 6-BA+0.05 mg/L NAA。3.4.2 继代接种将3.3.4.3获得的1 cm以上的萌芽切下,并转至继代培养基中。初始的13次继代,每瓶接种一个茎段或丛芽,稳定后可根据大小每瓶接种68个丛芽。3.4.3 培养条件培养温度232,15002000 lux,光照周期10h/d,继代培养周期为15 d。3.4.4 继代培养代数从取外植体时开始计代,继代培养超过50代,或培养时间超过2 a,应重新采集外植体更新材料。3.5 生根培养3.5.1 生根培养基1/2MS+15 g/L蔗糖+7 g/L卡拉胶+0.02 mg/L KIBA。3.5.2 生根接种将叶片舒展、高度1.5 cm以上的单芽切下,按形态学上端向上垂直接入生根培养基。3.5.3 培养条件培养条件同3.4.3。在此条件下,五小叶槭10 d左右开始生根,25 d左右完成生根。3.6 炼苗3.6.1 时间当生根苗根数达23条/株,根长0.5 cm1.0 cm时,可进行炼苗处理。3.6.2 环境过渡将瓶苗转移至大棚或可遮阴室外的苗床架上,初始光照强度3000 lux,每隔3天可增大光照强度,最大可接受12000 lux以下的自然光。洗苗前两天可松开盖子,留一小口做为通气孔。3.6.3 菌瓶清理炼苗过程中污染的瓶苗,应及时清除炼苗场所,并按3.1.8进行处理。3.6.4 合格生根苗要求经炼苗后,合格的生根瓶苗应达如下要求:(a)无污染;(b)苗相整齐,平均苗高3.0 cm,苗高2.0 cm的数量低于总苗数的20%;(c)叶面舒展有光泽,叶色鲜绿,茎段圆润无侧枝;(d)平均根数3根,根系白,有根毛。3.7 洗苗、包装和运输3.7.1 洗苗从培养容器中取出生根苗,清水洗去附着在苗上的培养基。取苗时,动作要轻,若根系盘绕不易取出,可将容器内加入少量清水,用镊子轻轻在容器内边缘划一圈,使培养基与容器壁分离,最后将整个培养基倒出。3.7.2 包装用保鲜盒或塑料泡沫箱包装洗好的生根苗,包装容器的内空高度大于生根苗高度5倍以上,夏天运输,需在容器内空顶部固定12个用防撞气泡垫包裹的冰袋。整箱胶带密封,箱内留标签注明品种编号、数量和洗苗日期。3.7.3 运输运输时间不超过2天,环境温度应在1025,运输过程中避免高温、曝晒、颠簸、翻转包装容器。3.7.4 时效从出瓶至种植完毕,高温季节不超过2 d,冬季不超过4 d。3.8 容器苗培育3.8.1 基质配比按体积比泥炭土(10 mm30 mm):珍珠岩(2 mm5 mm)=10:1比例拌匀。3.8.2 容器盛装配好的基质用单孔口径45 mm、深度45 mm的50孔穴盘盛装,轻轻按压,拂去多余的基质,最终使基质高于穴盘口2 mm3 mm即可。3.8.3 育苗场地选择与消毒刚出瓶的五小叶槭组培苗育苗场地宜选择在平坦、风小、可见散射光的位置。使用前1d3 d用1 KMnO4溶液对场地喷淋消毒。3.8.4 基质消毒与清洗1 KMnO4溶液淋透基质,盖上干净薄膜保湿24 h以上,流水冲洗基质至无粉色液体流出。一般在使用前的4 d5 d对基质进行消毒,使用前3 d对基质进行清洗,避免基质湿度过大。3.8.5 移栽时节宜避开6月8月高温季节,尽量选择在风小、阳光弱、空气湿度大的阴天进行。3.8.6 移栽用圆头镊子在基质正中央掏一个约直径2 cm、深3 cm的垂直圆柱形孔,一只手扶着芽苗茎段中部,另一只手用镊子夹住芽苗根尖部分将根垂直送入圆柱形孔后,按压四周基质以填充圆孔,按紧苗四周基质。3.8.7 小苗管理3.8.7.1 初期管理移栽后30 min内浇含1/多菌灵溶液以达到消毒和定根作用,并覆盖高透光薄膜以达到保湿作用,苗床上方约2 m处左右搭建遮阳网。前7 d,拱棚内光照从2500 Lux逐渐增强到8000 Lux,保持棚内湿度80%95%,温度28 为宜;若棚内湿度100%或湿度100%且温度30 ,小拱棚两端敞小口;棚内湿度30,湿度正常,则在薄膜上方喷淋以达到降温目的。每3 d用有效成分为0.250.3精甲恶霉灵溶液喷淋小苗一次,时间应在上午。3.8.7.2 中后期一般在7 d10 d苗开始走新根、约15 d开始展新叶,逐步实现以下步骤:拱棚两端敞小口敞大口、拱棚两侧敞小口敞大口全部揭开薄膜,使其适应自然环境的温湿度;逐步增强光照至1500020000lux。整个适应过程在20 d30 d完成。后期育苗中,在阳光过强的天气,午间午后宜遮阴。3.8.8 换杯3.8.8.1 基质配比按体积比泥炭土(20 mm40 mm):椰糠(2 mm5 mm):珍珠岩(25mm)=5:2:1混匀。3.8.8.2 基质段制作拌匀的基质用规格为150 mm180 mm育苗盆或直径120 mm、高140 mm的无纺布育苗袋装。3.8.8.3 场地选择参照3.8.3。3.8.8.4 消毒与清洗场地消毒同3.8.3,基质消毒与清洗同3.8.4。3.8.8.5 移栽一手扶住苗茎基部,一手轻轻捏穴盘下方育苗孔,使基质与孔壁分离,将苗轻轻提起(尽量将土球全部带出)。根据土球大小用工具在育苗盆或育苗袋中央掏一个略深于土球的坑,将苗放入坑,覆土压实。3.8.8.6 时节宜避开烈日天气。3.8.8.7 大苗管理换杯完1 h内浇定根水。前5 d宜遮阳。3.8.9 水肥管理刚移栽的组培苗应管理好水分,采取少量多次原则;当苗开始走新根、展新叶时,可开始施N:P:K=15:15:15、EC值不高于0.5的水溶性复合肥,后期可根据苗生长状况逐渐增大EC,每次增幅不超过0.2,最高增至2.0,施肥周期7 d10 d;苗进入速生期后,可与N:P:K=20:10:10的水溶性复合肥交替使用34次;9月初,追施2次N:P:K=0:52:34高磷钾肥后停止施肥;施肥后,清水冲洗茎叶。生长期间,基质湿度保持在60%以上。3.9 其他管理措施三区地区育苗宜设置风障。秋冬季打霜地区第一年应搭设荫棚保暖。3.10 苗木出圃3.10.1 袋苗炼苗袋苗每月移动下位置,防止根系串出容器袋。3.10.2 起苗时节一年四季均可,避开烈日直射的时间段。4 播种育苗4.1 苗圃地的选择苗圃选择交通便利,地势平缓、排灌良好、土层厚度50 cm以上,土壤结构良好,质地为壤土或砂壤土,土壤病虫害较少、土壤中性或微酸性,pH值5.57.0,坡度不大于10。4.2 圃地准备4.2.1 整地整地要求做到深耕细整、清除草根石砾等杂物。春季翻耕深度应在30 cm以上,秋(冬)季和翌年2月翻耕各1次,深度应在40 cm以上,及时平整和压实。4.2.2 施底肥翻耕土壤时加入优质腐熟的有机肥(厩肥、堆肥或饼肥)150 g/300 g/和速效复合肥30 g/45 g/,翻挖使土肥均匀混合,在改善圃地土壤结构的同时,保证苗木初期营养需要。4.2.3 土壤消毒选用多菌灵粉剂、菌虫绝粉剂1%溶液等农药的一种或两种混合使用对土壤进行消毒。4.2.4 作床作高床育苗。苗床宽1.2 m,床高30 cm40 cm,苗床间预留宽30 cm的作业道,长度随地形而定。4.3 播种育苗.4.3.1 种子采集从种子园、母树林、优良林分中选择10 a15 a生高大健壮的母树,在9月下旬10月下旬采种,两翅果从中间已裂开痕迹,小坚果由红色变成红褐色,果翅由红色变成淡黄色,及时采收。采收后将翅果放于背风向阳处翻晒,待翅果大部分开裂时,拣出枯枝、果翅碎片等杂质得到净种,阴干后用布袋盛装,放置于4 冰箱中备用。4.3.2 种子催芽春季播种前15 d,用2%多菌灵溶液消毒,用40温水浸种8h后沙藏堆放催芽,温度保持在15 20 ,催芽期间,经常翻看观察种子变化,当种子裂口率达到20%以上即可进行播种。4.3.3 播种季节春季播种,适宜在2月下旬4月下旬。4.3.4 播种量播种量6.0 g/7.5 g/。4.3.5 播种方法采用撒播方式播种。播后用过2 mm3 mm土覆盖1 cm3 cm,厚度以不见翅果为宜,搭塑料拱棚及75%遮荫网保湿。4.4 苗期管理4.4.1 去膜透气播种后10 d15 d种子开始发芽出土,出苗持续时间大约为20 d左右,待幼苗长出2片3片真叶时,每天要掀棚炼苗,炼苗30 d后揭去薄膜,棚内温度超过30 需开棚透气。温度保持在20 25 ,湿度保持在60%80%。4.4.2 浇水灌溉苗木生长初期采取少量多次的方法;苗木速生期要采取多量少次的方法;苗木生长后期控制灌溉,除特别干旱外,可不必灌溉。灌水后要及时中耕,。出苗期要适当控制灌溉,只要地面处于湿润状态、土壤不板结就不必灌溉。4.4.3 松土除草除草应坚持“除早、除小、除了”的原则,除草时防止松动苗根。4.4.4 间苗待幼苗出齐,苗高5 cm时即可间苗,间苗原则:“间小留大、间劣留优、间密留稀”,首次间后留苗以60株80株/为宜。当苗高10 cm20 cm时,按30 cm40 cm株行距二次栽植,移栽后浇透定根水,移栽在阴天进行。4.4.5 容器苗移栽首次间苗同时宜进行容器苗移栽,移栽方法同3.8.8.5。4.4.6 遮荫6月初8月底要用遮阳网遮荫,防止苗木灼伤。4.4.7 施肥同3.8.9。4.4.8 病虫害防治苗期主要病害为立枯病、褐斑病和大漆斑病,主要虫害为地下害虫、蚜虫、金龟子、介壳虫和天牛等,防治方法见附录C。其余病虫害防治见GB/T 8321.10-2018。 4.5 苗木出圃4.5.1 苗木出圃质量苗木质量等级见附录D。4.5.2 起苗时间苗木充分木质化,在11月停止生长后和春季苗木萌动前起苗出圃。4.5.3 起苗要求起苗要保持根系完整,少伤侧根、须根,不伤苗干和顶芽。5 档案标签要求育苗中应建立技术档案。苗木出圃时,应分级捆扎,并附上标签。苗木生产档案和标签分别执行LY/T2289、LY/T2290标准。附 录 A(资料性附录)五小叶槭组织培养初代培养基配方和生根培养基配方药品类别药品名称化学式/简写使用浓度初代培养基生根培养基mg/Lmg/L大量元素硝酸钾KNO31900950硝酸铵NH4NO31650825磷酸二氢钾KH2PO417085七水合硫酸镁MgSO47H2O370185无水氯化钙CaCl2332166微量元素碘化钾KI0.830.83硼酸H3BO36.26.2一水合硫酸锰MnSO4H2O16.922.3七水硫酸锌ZnSO47H2O8.68.6五水合硫酸铜CuSO45H2O0.0250.025二水合钼酸钠Na2MoO42H2O0.250.25氯化钴CoCl20.025有机营养成分肌醇/100100盐酸吡哆醇VB60.50.24生物素VH0.30.12烟酸VB30.51.25甘氨酸/20.48维生素CVC0.51.25L-半胱氨酸/0.55盐酸硫胺素VB10.18铁盐七水合硫酸亚铁FeSO47H2O27.827.8乙二胺四乙酸二钠Na2-EDTA37.337.3植物生长调节剂6-苄氨基嘌呤6-BA0.5-萘乙酸NAA0.13-吲哚丁酸钾KIBA0.02碳源和凝固剂蔗糖/30 00015 000卡拉胶/7 0007 000附 录 B(资料性附录)五小叶槭组织培养继代培养基配方药品类别药品名称分子式/简写使用浓度 mg/L大量元素硝酸铵NH4NO31416磷酸二氢钾KH2PO4265七水合硫酸镁MgSO47H2O361.49硫酸钾K2SO41559无水氯化钙CaCl2112.5四水合硝酸钙Ca(NO3)24H2O1367微量元素硼酸H3BO34.8一水合硫酸锰MnSO4H2O33.5七水合硝酸锌Zn(NO3)27H2O17五水合硫酸铜CuSO45H2O0.25六水合硫酸镍NiSO46H2O0.005二水合钼酸钠Na2MoO42H2O0.39有机营养成分肌醇/100烟酸VB31甘氨酸/2盐酸硫胺素VB12铁盐七水合硫酸亚铁FeSO47H2O33.8乙二胺四乙酸二钠Na2-EDTA45.4植物生长调节剂6-苄氨基嘌呤6-BA0.25-萘乙酸NAA0.05碳源和凝固剂蔗糖/30 000卡拉胶/7 000附 录 C(规范性附录)五小叶槭育苗主要病虫害防治方法病虫害种类危害部位防治方法安全间隔期立枯病茎、根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施;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施;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施;50%甲霜恶霉灵乳油8001000倍液灌根或喷雾;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施;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500倍液喷施。15d褐斑病、大漆斑病叶、翅、果发病初期可喷施波尔多液12次,还可以向树冠喷65%代森锌0.20.25%的溶液。地下害虫根、嫩茎、芽加强田间管理,中耕除草,消灭虫卵;50%的辛硫磷乳剂1000倍叶沟施或浇灌;毒饵诱杀;植株施药90%敌百虫1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喷施。10d蚜虫枝、叶10%吡虫啉20003000倍液喷施。10d金龟子叶90%的敌百虫8001000倍液喷施。10d介壳虫枝、叶40%氧化乐果1000倍液喷施;50%马拉硫磷1500倍液喷施;25%亚胺硫磷800倍液喷施;50%敌敌畏1000倍液喷施;2.5%溴氰菊酯3000倍液喷施。天牛、蛀心虫干柱道内幼虫可用乐果等内吸杀虫剂农药进行钻孔注药,每株注原液35ml,或稀释1030倍液,每株树注稀释液2050ml。附 录 D(资料性附录)五小叶槭苗木质量分级苗木类型苗龄(a)苗木等级综合控制指标适用范围I级苗II级苗地径mm苗高cm根系地径mm苗高cm根系长度cm5cm长I级侧根数长度cm5cm长I级侧根数组培苗1-0655854.54564顶芽饱满,无损伤,色泽正常,充分木质化四川实生苗86510565585顶芽饱满,无损伤,色泽正常,充分木质化四川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