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四能的培养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87575331 上传时间:2022-05-0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6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四能的培养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新课标四能的培养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新课标四能的培养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课标“四能”的培养和实践一对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水平的培养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基本模式都是“教师问学生答”或者是填鸭式的满堂灌,学生被动的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怠于思考,对知识一知半解,达不到解惑的目的,数学课堂气氛往往异常沉闷,实施新课程改革后,许多教师也开始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但还是流于形式、走走过场,往往是教师精心设计一些质疑环节,满怀希望的在课堂上向学生提问,而学生常常用沉默与教师对峙,最后形成了教师自问自答的尴尬局面,更不用说是让学生能主动提出问题了。于是许多教师常常发出感慨说“学生太笨了,提不出问题、也不会回答问题,这书没法教了”,是啊学生没有问题,就没有思考,造成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很肤浅、知识理解不透、掌握不牢、不能灵活使用,更没有创新意识和水平,从而逐步丧失了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怎样才能培养学生在数学课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水平呢?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每个数学教师深思的问题。一、 学生提不出问题的原因1、孩子的胆怯心理,尽管心中有话,也不敢说出来,更不用说是主动提出问题了,同时他们受生理、心理和知识水平的限制,缺乏敏锐的观察力,不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特别是面对,对逻辑性思维要求特别高的数学,许多学生往往只能选择沉默,从而出现我们的数学课特别沉闷的尴尬局面。2、小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望盛,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是学生问题意识的种子,然而这颗种子能否萌芽,甚至开花结果,至关重要的是,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气氛,而这个环境和气氛是要靠我们教师营造的,不过在现实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许多学生还是习惯于让教师提出一个个的问题,丝毫不敢越雷池一步,尽管有疑问也不敢向老师提问,或羞于向老师提问 ,课外更没有学生主动的来向老师请教问题,从而使教师除了上课以外就没什么事了,于是就怠于思考,惰于钻研,所以说学生提不出问题,不但对学生有害,对教师也是无益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大水准上是教师没有真正转变教育观点,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重视不够,对于学生的提问,有的教师心有余悸,一怕影响自己的权威,二怕打乱自己的教学程序,学生在课堂上能做的只有接受、再接受,长此以往课堂上只剩下老师的声音了,久而久之学生也就没有问题可问了。所以我们认为导致学生不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原因除了家庭环境影响,学生自身的缘由外,主要的是教师的教学理念没有转变过来,没有结合教育改革的思潮,墨守成规、坚守传统。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往往看到许多教师,忙于创设问题情境,忙于启发学生探究问题,忙于引导学生解题等,就是不让学生质疑,不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偶尔有个别学生发现问题,并鼓起勇气提出来,老师也只然而是做出回答而已,并没有给学生充分的肯定,更没有鼓励,甚至还会说“这么简单的问题还用问”。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水平都被掩埋了。只能静静等待老师向他们提出问题,就算偶有疑问,也会由于多种原因而不敢提出来。二、解决问题的办法找到了学生提不出问题的原因,我们就应该对症下药,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从而改变学生提不出问题,不敢提出问题的现状,打破数学课堂中沉闷的尴尬局面。1、教师要转变教育观点,提高自己的教育理念,走出传统教育的束缚。积极探索素质教育的创新途径,多角度、多思维、多层次的驾驭课堂的水平。破除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主导的,“一言堂”的教学“习惯”和“模式”,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模式,还课堂于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水平,从而走出数学教学沉闷的瓶颈。2、 以成功者为榜样,鼓励学生多学习、多思考、多发现问题、多提出问题。在数学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的科学家、发明家的学习方式和经验,让学生知道他们如何勤奋好学,如何发现问题,提出质疑,如何思考分析、解决问题,最后形成自己的理论和发明创造。如能够向学生介绍牛顿是如何通过对苹果落地这个平常的事情,通过思考而发现并提出了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的学说等事例。通过这些事例的熏陶,学生会慢慢地崇拜这些专家、学者,甚至效仿他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就会逐渐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在大脑里就会越来越多地闪现“为什么?”“能够这样吗?”对于数学中定义概念是如何得来的,定理、公式的产生过程又如何;条件、结论各是什么及其有哪些应用,能改变吗等等,这些问题被学生发现并提出而得到解决时,学生就会有很大的成就感,从而有兴趣和信心去再思考、发现、提出下一个问题。3、 建立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创造机会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发现问题的前提是思考、他们没有发现问题的原因之一是课堂上没有机会思考,大量的时间都用来听老师讲课、回答老师的问题、做老师布置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的运算法则、公式、定义等等。所以教师要创建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故意在某个教学环节中遗留问题,给学生造成悬念,让学生去思考,进一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4、 开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比赛活动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丰富学生的学习形式,促进学生进步。例如、我们可以举行以“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你是怎样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主题的比赛活动,激发学生的求胜欲望,促使他们自主地、多角度地细心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同时也可以在班级中设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特别奖”对在一学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多的学生进行奖励,也可以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特意给出一个实际背景,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看谁发现的问题多、提出的问题有创意,并及时予以鼓励和奖励。久而久之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就会得到培养和提高。5、 布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作业传统的数学作业布置是“计算题”、“应用题”等关于数学知识的巩固和应用。这些固然需要而且很重要,但是仅仅如此不能促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我们可以下达任务,布置作业,规定每位学生每天至少发现一个数学问题,而且向老师提出一个问题。这样任务在身,他们就会不断地养成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好习惯。6、 对学生发现并提出的问题及时评价。由于学生的年龄结构小,他们发现和提出的问题有些可能是浅层次的或无价值的,或与本节课无关甚至是“不合常理”的。这时,教师不能以漠然的态度对待,更不能嘲笑、挖苦、讽刺,而应该给予肯定、表扬、鼓励、保护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积极性。教师要本着“先培养学生肯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原则,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面对问题情境,就想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成为一种自觉的意识。7、 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型数学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教师可以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型。如:(1)“辨错”课,针对学生平时学习中易错的问题,把它提出来,让学生一起来讨论,研究错解的原因,及如何防止等方面的问题,逐渐使学生养成用批判的眼光看问题的良好习惯。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2)”讨论课“在数学课上教师提出要讨论的问题,通过学生自己互相设问、互相评价来解决问题的一种课型。这种课,让学生思维积极,问题意识强烈,当然这种课就要要求教师对课堂有相当强的调控能力了。(3)“活动”课,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这种活动,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给学生提供了一番创造的天地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发现不了问题,提不出问题的现象,我们不能单纯的把责任全推给学生,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积极深究问题的根源、症结,深入学生和学校教学环境实际,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只要我们每个教师都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大胆改革,就会取得我们意想不到的结果,培养学生积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每个教师的责任和使命,也是促使自己不断发展和进步的源泉,因为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所以我们就要回答学生的问题,随着回答学生问题的增多,我们的思维也会变得更加敏捷、开阔,有些问题我们从没想到过而学生提出来了,这就迫使我们不得不去学习和钻研,从而提升了自己的能力。可以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对学生和老师来说,是一个双赢的原则,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二对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小学数学教育过程中,不只需要对小学生答题思维进行培养,还要培养他们在分析问题、判断应用等方面的问题解析能力。在新课程标准中也提出,数学活动需要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等能力的培养。然而在近几年,我通过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我们对于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不重视,因此导致理解能力与解题过程中的实践技能都较为薄弱。因此我们应当重视学生分析能力的培养,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出学生良好的问题分析能力,进而使学生在实际解题中将数学知识灵活应用。1小学数学中分析问题的重要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已经成为教学中的重要课题之一,它是解决所有问题的第一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与数学意识,并且让思维与所学的数学基础知识相融合,对于发展学生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学生初步掌握从数学的角度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并且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来解决问题,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我们所说的数学问题是指一种以不需要现成的数学经验与方法解决的状态,而分析数学问题就是学生在这种状态下,调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认识与了解问题中的规律与联系,然后通过掌握的数学技能与意识去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过程。在学生平时练习中,需要进行问题的分析,找到解答问题的线索才能进一步去寻找答案。然而在传统课堂中,教师一般重结果轻过程,因此学生只是按照固有的思维去解决问题,经常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我们需要在教学中通过合适的引导方式,创造分析问题的条件,发挥学生数学意识与逻辑思维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2当前小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现状及原因分析我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般都是先讲几道例题就让学生进行练习,而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也是教师不加指导就让学生训练,然后再进行辅导,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到分析问题困难,而教师也感到解决问题难教。而教师为了能够让学生提升数学技能,因此加大题海战术,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较差的现状。我认为小学数学分析问题能力不理想的现状有如下几方面原因:首先,小学生抽象思维较差,我在做练习中,发现有些学生在我给出题目后很久才能开始动笔,经过我深入调查之后,发现学生先是读几遍题目,才去理解题目的意思,不能在读一遍之后就去找到有用的信息,导致学生在分析问题中速度较慢。其次,部分学生没有分析问题的意识。一些学生从开始学习解答问题的时候,就受到老师“计算要准确,结果是唯一的”观念影响,因此着重对计算过程费心,一拿到题目不认真分析题目,而是追求速度进行题目的运算,却忽视了解答问题的关键性步骤-分析问题,思维逐渐机械化。第三,我们并没有将培养学生分析数学问题能力作为教学的内容,一般都是单一的让学生读一遍题目,缺乏灵活性,学生只能程序化与机械化地接受,导致他们越来越困惑,难以提升下一步解决问题的技能。3提升小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思考首先,捋清条理,引导学生感知题目。数学题目是由条件信息、目标信息与运算信息组成的。在我们解决的问题之前,需要对问题所提供的语言信息进行准确的理解,学生必须要字句认真阅读,不能含糊不清。我们在让学生接触题目时,需要引导学生感知问题中的文字描述与图形符号信息,了解已知条件和对解答问题有用的元素,然后进一步知道自己要解决什么问题,然后快速将所知的条件与信息从问题中抽离出来,养成学生能够概括与归纳信息的审题习惯。其次,通过恰当的语言表述。一般学生在分析问题的时候,都在之前经历了复杂的思考过程。因此我们在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能力的时候,可以着重引导学生将自家的思维活动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在表达的同时能够将基础知识与思维相融合,侧面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与表达能力,因此我们应当加强对学生“说”的训练。比如在应用题中“小鸡有22只,比小鸭子少10只,小鸭子有多少只?”学生如果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复述,“小鸡有22只,小鸡比小鸭子少10只,也就是小鸭子比小鸡多10只,小鸭子有多少只?”这就说明学生能够对问题完全理解了。在平时,我们还可以让学生抓住主要词语,例如“比”“多”“少”等进行复述的训练。第三,抓住问题的关键。有些问题具有迷惑性与障碍性,小学生抽象思维较弱,因此很容易在分析问题中迷惑。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需要教学生抓住问题的关键,做出进一步透彻的分析,找出问题的解决办法。比如我们在进行判断题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列举反例来抓住关键。例如一道题是判断“一个数的倍数肯定比它的因数大。”类似这种题目判断的关键我们只要引导学生来举一个反例就行,比如“3的最大因数和最小倍数都是3”即可。第四,小组协作,教师点拨。一个学生的思维是有限的,我们可以让学生读完题之后给他们留下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分组进行共同探究与交流。比如在解决问题“一个长6厘米、宽4厘米、高5厘米的盒子,来装棱长为2厘米的小方块,可以装多少个?”学生们通过分组讨论,发现按照生活经验:高5厘米能装两层的小方块还能够剩下1厘米,那1厘米不够就只能空着。之后教师再进行启发与点拨,学生们就能够将问题解决。三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根据标准的要求,在教材中编排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效果不佳,教学过程费时低效,对教材把握不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没有得到提高和发展,学生学习困难以及“两极分化严重“等问题也更加突出。对于这些存在的问题使数学教师感觉困惑,如何进行有效地教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教师面对并希望解决的问题。面对这样的改变与困惑,我们希望通过这次研讨会,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以及教育理论、结合教学案例,构建出操作性强的 “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策略。一、解决问题的基本理念。()数学的工具性、应用性。()信息化、数字化、市场经济等时代的要求。数学的工具性和应用性伴随着数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从世纪中叶以来信息技术、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数学及其应用得到了极大发展,渗透到了各个科学领域。学生必须学会数学及其应用,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二、解决问题的教学目标标准中对解决2解决明确提出下面四个目标: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三、解决问题和应用题的比较解决问题与应用题概念的区别。应用题的概念:根据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用文字、语言、图形叙述出一些已知数量和未知数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运用四则运算求出未知数量的数学题,叫做应用题。 传统的应用题教学题材封闭,给学生提供整理好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剥夺了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形成数学问题的机会,使学生感到只是在做题而不是解决实际问题;呈现形式单调,几乎都是用语言文字表达的,分析数量关系时,用成人的思考代替学生的思考,以至思路狭窄、单一。解决问题时不能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只是安排大量的模仿练习,用反复操练强化教材中的解题思路。而现在的解决问题其题材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用图画、对话、表格等形式呈现现实的生活场景。有些题目还具有开放性,要求学生从现实场景中收集、整合信息,自己提出数学问题,再用自己的策略去解决这些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与应用题的内容和结构的异同。(1)教学内容安排应用题教学内容的编排是采用独立式,教学目标中把应用题独立提出来。由于繁杂的应用题分类体系将各种题型编排成一个相对应的数量关系式,学生的解题过程就成为简单化的解题过程。而解决问题教学内容的编排则采用分散式。内容丰富,信息量大,问题多样,答案不唯一。要求学生具有独立见解和创造性,以便学生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学习数学思想和方法。(2)问题呈现方式应用题是以文字形式呈现,形式比较单一。对学生的吸引不大,特别是低段学生,觉得枯燥乏味,缺乏兴趣。而解决问题具有开放性。主要有纯图片、半文字半图片、纯文字的。信息内容以关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更贴近学生的现实,信息趋于多样化和开放性。让学生主动通过探索和实践来解决问题,这样可以更好的激起学生兴趣和探索热情。(3)学生培养目标应用题教学时多采用综合法和分析法帮助学生分析,教学中心就是分析数量关系间存在的唯一的运算关系,把找到“解题方法”为目标。而解决问题教学时则没有现成的类型和解法套用,需要学生通过个人或小组的形式探索和实践来解决,具有新颖性和挑战性。解决问题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3实验教科书“解决问题”的编排有新的突破:一是与计算教学紧密结合。例如三年级上册笔算乘法,教材首先呈现了与学生生活有密切联系的情境图。主题图画的是3个小朋友在画画,每人身边都有一盒彩笔,由此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已知一盒彩笔是12枝,那么3盒彩笔一共有多少枝?由小精灵提出:怎样算一共有多少枝?教学时,教师让学生先估一估大约有多少枝,然后要求每个学生先自己独立试做,再小组内交流各自的算法,最后在全班汇报各小组的代表算法,共同研讨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样设计让学生通过活动来感受、理解乘法的实际含义,其好处:(1)、能调动学生学习计算的积极性。因为学习计算不仅学到了数学知识,而且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2)、有利于探索计算方法。因为现实的情境是学生熟悉的能唤醒他们的生活经验,能激活已有知识。(3)、能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因为经常联系现实生活学习数学,学生能感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能感受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二是与发展数学思考密切结合。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也是他们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的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用具体的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简单现象的过程。例如五年级上册小数除法中的解决问题,教材呈现了一幅奶牛专业户情境图,反映一周的产奶量220。5千克,既与3头奶牛有关系,也与一周(7天)产奶时间有关系的数学问题,这样编排有利于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二是选用什么计算方法去解决问题完全由学生决定,教科书只通过两个学生的对话提示,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主动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多向思维,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但不能要求每个学生都掌握多种解题方法,造成不必要的负担。并要采取半扶半放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样帮助学生学习从量的角度分析数量关系,描述解题思路。三是例题中的某些已知数量不是直接告诉已知数量,题中“7天”这个条件通过“上周”这个词隐藏了起来,给学生分析题意时造成了一定的困难,这对学生来说既有现实性和趣味性,又有一定的挑战性;这有利于学生通过分析数量间的关系而选择正确的计算方法解决问题,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三是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例如三年级上册p112页实践活动数学广角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了一些数学实践活动情境,重在向学生渗透排列与组合的数学思想,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这也是标准提出的要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这部分内容的活动性和操作性比较强,可以采取学生动手实践、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教学。学生在活动中可以进一步经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根据实际问题采用罗列、连线等方式,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与组合数,并能感受到有的与顺序有关,有的与顺序无关。四、为了更好地对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深刻理解,下面特提出几个观点: 1 什么都可以代替,唯有思维不能替代。 2 错误是一种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进步。 3每个人在一生中都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解决问题成了人生活中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得没问题,美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没问题的学生教育的有问题。”由此可见,在不同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在教学中所处地位迥然不同。 五如何进行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如何进行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已成为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随着社会的信息化发展,数学的应用也在不断地深化和扩展。我们就要更加注重在真实的情景中研究数学和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设计如下:1、创设情境,收集信息 教师开始上课时,可以借助主题图或教学课件来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主题图或教学课件上的信息在一定意义上是为学生思维提供线索的。当学生汇报后,教师引导学生将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找出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观察汇报也能为解决问题提供认知的基础,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焕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为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营造氛围。2、小组协作,探究问题当学生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后,给学生留出充足的空间和时间,让每个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和策略,还可以通过小组内的共同探究和交流,并形成初步的方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参与到小组中去及时获取信息,适当加以引导和调控。3、交流评价,解决问题交流评价是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有机结合的关键环节,教师的主要责任在于组织学生进行有成效的数学交流,激活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思路。理清思路后,让学生独立选择算法。当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进一步归纳整理算法。最后通过集体交流,明确算法。4、巩固方法,拓展思维学生掌握了方法,还要不断练习,在应用中深化理解。在这个环节中安排一些基本题,让学生用已掌握的知识进行解答,以达到巩固应用的目的。也安排一些发展性习题,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灵活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以拓展学生的思维,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六、在实施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中的几点建议:1、注重学生收集信息从解决问题的步骤来看,收集信息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在低年级多是以图画、表格、对话等方式呈现问题,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渐增加纯文字问题的量。在实际教学中,对于中低年级学生而言,最有效的途径是指导学生学会看图,从图中收集必要的信息。教师需要注意的三种情况:一是题中的信息比较分散,应指导学生多次看图,将能知道的信息尽量找到;二是题中信息比较隐蔽时,容易忽略,这时要引导学生仔细看图;三是信息的数量较多,要引导学生根据问题收集相关的信息。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要求是不同的,但两者有一个共同的关键,那就是要能组合问题中提供的相关信息。只有认识到信息之间的联系,才能提出一个合理的数学问题。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产生合作交流的需要。教师应根据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情况,当部分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很清晰时或者当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解题方法,特别是有创新意识的方法时,可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而学生合作交流时,教师要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一方面鼓励他们主动与同伴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另一方面,要让其他学生主动关心他们,为他们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帮助。从而加深对问题本身的认识和解题方法的理解,有助于解题策略的形成。4、关注学生评价反思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教师恰当地评价学生的想法,注意激励学生外,还要组织小组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开展积极有效的评价。让学生通过评价他人解决问题的过程,形成自己对问题的明确见解。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回顾和反思。一方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自己所经历的解题活动有正确的分析。在遇到困难时,能正视困难,不轻易放弃;在顺利的情况下,能保持谨慎的态度,善于发现被自己忽略的问题。另一方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结束之后,还应完整地回顾分析和思考问题的过程,反思自己的结果是否合理,还有没有其他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不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逐渐内化为成熟的解题策略。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能够解决基本的、常规的数学问题,然后鼓励学生解决开放题等有挑战性的非常规问题,并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探寻解法。解决问题的教学是新课程中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新课程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让我们从低年级开始,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好数学,最终达到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知识技能共同进步的目标。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小学数学教改实验的一个重要方向,也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要求,它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因而在实际教学中必须认真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研究“问题解决”的相关策略,通过“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的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成人自考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