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85788723 上传时间:2022-05-06 格式:DOC 页数:226 大小:2.2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沧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_第1页
第1页 / 共226页
沧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_第2页
第2页 / 共226页
沧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_第3页
第3页 / 共2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沧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年2020年) 目 录第一章项目综合分析71.1.城市区位71.1.1.地理区位71.1.2.交通区位81.2.城市概况81.3.规划修编背景91.4.规划范围界定10第二章城市空间演变与历版总规回顾122.1.城市空间演变历程122.1.1.近代以前的沧州122.1.2.近代至建国前的沧州122.1.3.1950年代至1980年代的沧州122.1.4.1980年代至1990年代的沧州122.1.5.2000年以后的沧州城市发展132.2.历版城市总规回顾评析13第三章规划技术路线和重点163.1.规划技术路线163.2.本次总规修编重点16第四章规划原则、依据与规划期限184.1.规划原则184.2.规划依据184.2.1.相关政策法规184.2.2.国家相关政策与文件184.3.规划期限19第五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205.1.市域城镇和城镇化发展现状特征205.1.1.市域城镇化发展的特征分析205.1.2.市域城镇发展体系的特征分析215.2.城镇体系规划原则225.2.1.前瞻性原则225.2.2.可操作性原则225.2.3.区域性原则225.2.4.城乡统筹原则225.2.5.生态性原则235.3.市域人口和城镇规模等级结构规划235.3.1.全市总人口预测235.3.2.市域城镇化水平预测255.3.3.规划市域城镇等级规模结构265.4.市域城镇空间结构275.5.城镇体系职能结构规划285.5.1.城镇职能规划的基本思路285.5.2.各级城镇职能定位295.5.3.各级职能分工325.6.市域产业发展目标和布局规划325.6.1.沧州市现状产业特征分析325.6.2.沧州市产业空间布局模式375.7.市域综合交通规划385.7.1.市域交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385.7.2.交通发展趋势分析425.7.3.市域综合交通发展战略及目标435.7.4.市域公路系统规划445.7.5.市域铁路系统规划465.7.6.航空港规划485.7.7.港口规划485.8.市域生态适宜性评价规划485.9.市域基础设施布局规划505.9.1.给水工程505.9.2.排水工程585.9.3.供电工程615.9.4.通信工程规划645.9.5.燃气工程665.9.6.供热工程725.9.7.市域环境保护规划735.9.8.环境卫生规划795.9.9.防灾工程80第六章城市性质与城市规模906.1.城市性质906.2.城市主要职能906.3.城市人口规模906.3.1.城市人口规模预测原则906.3.2.影响沧州主城区城市人口规模增长的多因素分析906.3.3.城市人口规模预测916.4.城市用地规模936.4.1.城市用地规模预测原则936.4.2.预测93第七章主城区用地布局规划957.1.现状城市建设用地分析957.1.1.居住用地957.1.2.工业用地957.1.3.道路广场用地957.1.4.绿地967.2.城市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987.2.1.城市长期保持单中心均质化扩张,缺乏战略性的空间结构引导987.2.2.城市主要发展方向长期摇摆不定987.2.3.主城区未来产业发展空间亟待明确987.2.4.主城区城市建设发展不均衡,城中村问题较为突出987.2.5.城市特色不突出,对城市特有的历史文化资源挖掘利用不充分997.3.城市用地条件评价997.3.1.主城区用地条件评价997.3.2.主城区四区划定1007.4.城市发展方向选择1017.4.1.向东发展1017.4.2.向西发展1027.4.3.向南发展1027.4.4.向北发展1027.4.5.用地发展方向的判断与选择1027.5.空间增长边界1037.6.用地布局规划1047.6.1.用地布局原则1047.6.2.空间发展策略与总体结构1047.7.建设用地规划1057.7.1.规划建设用地指标选择1057.7.2.四大类用地比值调整1067.7.3.2020年建设用地规划1067.8.开发强度控制规划1087.8.1.开发强度控制目标1087.8.2.开发强度控制原则1087.8.3.开发控制分区1087.8.4.分区开发强度指标111第八章居住用地规划1128.1.居住现状分析1128.1.1.居住用地构成与人口密度分析1128.1.2.居住需求分析1138.1.3.存在主要问题1138.2.规划原则1148.3.居住区开发类型及部分控制指标1148.3.1.居住区开发类型1148.3.2.居住区建设控制指标1158.4.居住用地布局规划1158.5.居住区建设建议1178.5.1.强化与细化各类居住区规划1178.5.2.完善居住结构与住区设施,创建优良宜居环境1178.5.3.充实内涵,建设富有特色和现代感的城市居住区117第九章公共设施用地规划1189.1.现状概况与分析1189.1.1.概况1189.1.2.现状主要问题1189.2.规划目标与规划策略1189.2.1.规划目标1189.2.2.规划策略1199.3.整体结构1199.3.1.一轴1199.3.2.两核1199.3.3.多点1209.4.行政办公用地规划1209.4.1.现状及问题1209.4.2.规划用地布局1209.5.商业金融业用地规划1219.5.1.现状及问题1219.5.2.规划用地布局1229.6.文化娱乐用地规划1239.6.1.现状及问题1239.6.2.规划用地布局1239.7.体育用地规划1249.7.1.现状及问题1249.7.2.规划用地布局1249.8.医疗卫生用地规划1259.8.1.现状及问题1259.8.2.规划用地布局1269.9.教育科研设计用地规划1269.9.1.现状及问题1269.9.2.规划用地布局1279.10.文物古迹用地规划1289.10.1.现状及问题1289.10.2.规划用地布局1289.10.3.紫线范围1289.11.社会福利设施用地规划1299.11.1.现状及问题1299.11.2.规划用地布局129第十章工业与仓储用地规划13010.1.工业用地规划13010.1.1.现状及问题13010.1.2.规划原则及规划思路13010.1.3.规划用地布局13010.2.仓储物流用地规划13110.2.1.现状及问题13110.2.2.规划原则及规划思路13110.2.3.规划用地布局132第十一章城市综合交通规划13311.1.现状及存在的问题13311.1.1.现状概况13311.1.2.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13411.2.交通发展面临的挑战13511.3.城市交通发展目标与策略13611.3.1.城市交通发展目标13611.3.2.城市交通发展策略13611.4.城市对外交通规划13811.4.1.公路交通规划13811.4.2.铁路交通规划14011.5.城市道路系统规划14311.5.1.道路等级划分14311.5.2.道路网规划14411.6.停车设施规划14511.6.1.停车需求预测14511.6.2.停车场规划14511.6.3.配件停车指标规划14611.7.公共交通系统规划14811.7.1.公交系统发展目标14811.7.2.公交客运需求增长预测14811.7.3.公交车辆发展预测14811.7.4.客流走廊和客运枢纽规划14811.7.5.场站布局规划14911.7.6.出租车规划15011.8.交通管理规划150第十二章绿地系统规划15212.1.城市绿地系统现状分析15212.1.1.现状情况15212.1.2.问题分析15212.2.城市绿地系统结构15312.2.1.规划原则15312.2.2.城市绿地系统结构15412.3.城市绿地规划15412.3.1.综合公园15412.3.2.街头绿地15512.3.3.专业公园15512.3.4.社区公园15512.3.5.园林生产绿地15512.3.6.防护绿地15512.3.7.生态绿地规划15612.3.8.绿地指标15612.4.绿线范围15612.5.蓝线范围156第十三章景观风貌规划15713.1.城市景观风貌特色现状分析15713.1.1.现状城市景观资源15713.1.2.现状主要问题15813.2.景观风貌规划原则和目标15813.2.1.规划原则15813.2.2.规划目标15913.3.城市景观风貌规划15913.3.1.规划结构15913.3.2.规划要点15913.3.3.重点地段景观设计原则控制159第十四章市政工程规划16214.1.给水工程16214.1.1.现状16214.1.2.规划16514.2.排水工程17014.2.1.现状17014.2.2.规划17314.3.供电工程17814.3.1.现状17814.3.2.负荷预测17914.3.3.规划17914.4.通信工程18114.4.1.现状18114.4.2.规划18214.5.燃气工程18414.5.1.现状18414.5.2.规划18614.6.供热工程18814.6.1.现状18814.6.2.规划19014.7.环境保护规划19314.7.1.环境质量现状19314.7.2.环境污染趋势分析预测19414.7.3.环境保护目标19414.7.4.环境功能区划19514.7.5.环境保护对策19614.8.环境卫生规划19714.8.1.现状19714.8.2.规划19814.9.防灾工程20014.9.1.防洪20014.9.2.消防20314.9.3.抗震减灾规划20714.9.4.人防工程规划20914.10.市政基础设施“黄线”控制与管理211第十五章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21315.1.现状21315.1.1.概况21315.1.2.存在的问题21315.2.规划21315.2.1.目标21315.2.2.范围21415.2.3.发展策略21415.2.4.开发模式21515.2.5.实施步骤21515.2.6.建议216第十六章城市空间发展时序21816.1.空间时序规划总原则21816.2.近期建设21816.2.1.近期年限21816.2.2.近期建设目标21816.2.3.近期建设规模21916.2.4.近期发展方向21916.2.5.近期重点建设项目21916.3.中期建设22016.3.1.中期年限22016.3.2.中期发展策略22016.4.远期建设22016.4.1.远期年限22016.4.2.远期发展策略22016.5.远景发展构想22116.5.1.远景城市发展目标22116.5.2.远景城市发展规模22116.5.3.远景用地布局结构221第十七章规划管理实施建议22417.1.规划实施法律保障建议22417.2.规划管理制度保障建议22417.3.规划编制保障建议22417.4.实施保障建议22417.5.政策保障建议22417.6.规划监督保障建议2257沧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年2020年) 第一章 项目综合分析1.1. 城市区位1.1.1. 地理区位沧州市地处华北地区东部、河北省东南部,位于东经11506至11708,北纬3704至3809之间,东临渤海,西接保定,南与衡水市和山东省德州市、东营市毗邻,北与廊坊市和天津市接壤。同时,京杭运河从市区内南北向穿过,使沧州成为运河沿岸的重要城市。沧州又位于渤海湾的西南部,拥有约95.3公里的陆地海岸线,是华北地区陆上最近的出海口。沧州市具有环京津、环渤海的双重区位优势。1.1.2. 交通区位沧州市地处环渤海地区的中心地带,是京津冀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之一,拥有多个国家级的大型区域性交通设施。其中以京沪高速公路、津汕高速公路、石黄高速公路、以及规划中的京济高速公路、海防高速公路、京沪高速铁路、朔黄铁路、黄骅港等区域交通设施为主。朔黄铁路的建成通车和黄骅大港的建设,沧州成为冀中南地区的海上门户和我国西煤东运通道的出海口。京沪铁路、京九铁路和京沪高速公路、104、106、205国道及京杭大运河纵贯沧州市域南北,朔黄铁路、石黄高速公路和307国道横贯东西,京沪高速铁路的开工兴建,作为京津冀城市群区域的重要城市,区域发展机会的到来也将给沧州市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沧州市地处环渤海中心地带,是河北省确定的“两环” (环京津、环渤海)开放一线地区,也是京津通往东部沿海地区的交通要冲。京沪、朔 (州) 黄(骅港) 铁路和京沪、石黄高速公路在沧州交汇。京九、朔 (州) 黄(骅港) 铁路在肃宁县交汇,并建有编组站。国家重点工程黄骅大港和朔黄铁路的建成, 使沧州市成为西煤东运新通道的出海口和冀中南、鲁西北以及晋陕和内蒙古等西部地区对外联系的出海口。1.2. 城市概况沧州古城始建于北魏熙平二年(公元517年),因沧海而得名,州冶饶安(今盐山千童),辖三郡:浮阳,东陵、安德,境达四、五百里。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置长芦县,县治即今沧州市所辖地,明天顺五年(公元1464年)修建城池,属河间府,清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属天津府。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划为直隶省渤海辖。建国后为沧州行署驻地,1949年6月设立沧州市,1953年改为县辖镇,1961年恢复沧州市,1983年升为省辖市, 1993年7月沧州地区撤销,其行政区并入沧州市。198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环渤海经济区开放城市; 1995年被化工部正式确定为重点建设的全国第三座化工城。区域性三项跨世纪工程将对沧州的发展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即:西煤东运工程黄骅大港、朔黄铁路、南水北调工程-引黄济冀工程、西气东输工程陕京线和俄罗斯天然气输送线。沧州市域总面积14201.2平方公里。2005年全市总人口为684.75万人。市域城镇化水平为32%。市域内设省辖地级市1个(沧州市)、县级市4个(泊头、任丘、河间、黄骅),县城10个(沧县、青县、海兴、孟村、盐山、南皮、东光、吴桥、肃宁、献县)、县级国营农场2个(中捷农场、南大港农场)。2005年全市域GDP为1130亿元,人均GDP为1.65万元。2006年沧州主城区现状建成区面积约62平方公里,主城区居住人口约为63.2万人。1.3. 规划修编背景1. 中央关于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等重大战略思想的提出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和促进社会和谐等重大战略思想写入党章,并提出了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要求,对沧州城市的发展提出了全新的发展要求和发展思路。2环渤海地区的新崛起以及京津冀城市群区域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随着改革开发的深入发展,继长三角经济区和珠三角经济区之后,环渤海地区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特别是加快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这一国家发展战略的提出,也将加速推动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同时,以北京、天津为增长核心的京津冀地区在近几年,区域经济的整合愈发强化。以天津滨海新区为龙头的京津冀城镇群国家战略将对京津冀地区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带来重要的推动作用。沧州做为环渤海和京津冀地区的重要城市,在新一轮的城市总体规划中需要在各个方面同区域整体发展相协调。河北省编制的河北省城镇体系规划2004-2020中,提出了“一线两厢”的城镇发展战略,沧州做为南厢地区的重要城市和出海口,面临着更高的发展要求。3河北省“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战略的实施河北省第7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战略,确定了河北省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的经济发展重点,以首钢搬迁为主的曹妃甸新区建设如火如荼。做为河北省三座沿海城市之一,沧州拥有河北省南部唯一的出海口黄骅港,河北省委和省政府及时作出了建设渤海新区的战略决策。从长远的眼光来看,我国接受全球产业转移、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沿海重化工业化发展的时代已经开始,钢铁、化工、石油炼化等重型产业的发展越来越靠近沿海临港地区,并且呈现集群化发展的趋势。而沧州做为沿海城市和全国三大化工城之一,如何利用好和整合好现有的岸线、港口资源和化工业发展的良好基础,加强市域内产业、交通、城镇发展等方面的整合和协调、提升市区的综合服务能量和等级,并且带动市域、整个河北南厢地区、以及更大区域的发展,是未来一段时间内沧州市所面临的重要挑战。4黄骅港和多条高速公路等区域性重大基础设施的快速建设和发展为沧州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作为北煤南运重要通道之一,黄骅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港口2002年年吞吐量仅为100万吨,至2008年,黄骅港的年吞吐量已经超过8000万吨,并且有望在2年内年吞吐量超过1亿吨。根据黄骅港总体规划,未来黄骅港的吞吐货物种类将由原来的煤炭一种,变为煤炭、散杂货等多种类型的综合性大港,并将成为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的出海口之一。随着黄骅港吞吐量的急速增加和吞吐货物类型的丰富,北方地区陆上运距最短的优势将极大的拉动港口后方广大腹地的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沧州的城市、产业都将获得一个巨大的发展机遇,如何利用和发挥黄骅港的快速发展带来的发展优势,提升沧州全市的经济发展,需要新的总体规划予以支撑。京沪高速铁路、石黄高速公路、京济高速公路、津汕高速公路等大型区域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为沧州的发展前景提出了新的需求。5沧州城市快速发展的新情况已经实现上版总规的各项要求随着近几年来沧州市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和建设用地快速增长,至2006年,沧州市主城区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已经超过和接近上版城市总体规划(1993版)的规划人口规模(即2010年60万人)和用地规模(2010年规划城市建设用地63平方公里)。同时,经过十几年的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的深入发展,沧州市所面临的发展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城市定位、社会经济发展目标都面临调整,城市发展急需新一轮的城市总体规划进行有效的指导。1.4. 规划范围界定本次规划分为市域和中心城区(重点为主城区)两个层次。其中:市域规划范围:即沧州市辖区范围,包括沧州市区、四个县级市(泊头、任丘、河间、黄骅)、十个县(沧县、青县、海兴、孟村、盐山、南皮、东光、吴桥、肃宁、献县)、两个县级国营农场(中捷农场、南大港农场),面积14201.2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区范围:本次规划划定的城市规划区范围,面积约3115.26平方公里,主要包括东、西两个部分。西部包括沧州市区与沧县全部范围,约1736.3平方公里,其中主城区以现状京沪高速公路、石黄高速公路、规划京济高速公路所围和成的不规则矩形范围为界,规划范围面积约334.3平方公里;东部即渤海新区规划控制区,面积约1378.96平方公里。鉴于渤海新区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其相关规划单独进行编制。渤海新区的人口及用地指标应由河北省或沧州市单独进行批复。而本次规划的重点为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主城区城市总体规划。主城区人口及用地规模等不包括渤海新区的相关指标。218第二章 城市空间演变与历版总规回顾2.1. 城市空间演变历程2.1.1. 近代以前的沧州目前的沧州市区大发展主要从隋代修建京杭运河开始,随着京杭运河的繁荣,沧州逐渐成为商贾云集的水陆码头。但建城史仅可追溯到明代天顺年间(公元1464年),但是受到后期运河沧州段水运的衰落、战争、生产力水平低下等原因,沧州城在近代前一直没有得到大的发展。2.1.2. 近代至建国前的沧州近代后期至解放前,由于战乱、自然灾害等原因,沧州城在建国前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至1933年,沧州城区人口仅为1.3万余人,建城区面积约1.4平方公里。当时,运河两岸靠渡口联系,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缺乏,道路均为土路,居民饮用水也以运河水为主。城市建设范围主要集中在沧州老城所在的运河东岸、京沪铁路以西地区,铁路东侧仅有少量建设。2.1.3. 1950年代至1980年代的沧州建国后的沧州整体城市发展开始进入相对的快速增长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土地管理等也逐渐发展和完善。在沧州市第一版城市总体规划(1958版总规)的指导下,城市确定了主要的发展建设区域,和城市的初步结构。至1961年沧州设市时,城市建城区已达8平方公里,城市居民约3万人,较解放前有了非常大的发展。同期,城市的基础设施也获得了很好的完善:运河上修建了多座桥梁,解决了运河两岸人民生活的日常交通问题,同时,还伴随着城市的基础设施完善,公园、礼堂等配套设施的建设也从无到有,极大的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这个时期的沧州市区建设主要沿运河两岸发展,东至京沪铁路东侧,西至西环路。2.1.4. 1980年代至1990年代的沧州经过建国后三十年的发展,沧州市的城市建设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至1979年改革开放时,建城区面积已经达到了15平方公里,并且功能分区清晰明确。城区内的多条主干道都进行了拓宽改造,并在城区内新建了多座铁路立交桥,基本上确定了今天沧州市的城市骨架。以1979版编制的总规为依据建设的多条城市道路,构成了今天沧州市市区道路系统的基础,确立了沧州跨铁路两侧发展的城市空间结构。至1990年代初,沧州市的城市建设面积已经达到了28平方公里。这个时期的城市建设主要位于京沪铁路西部的运河东岸地区。进入1990s以后,沧州的城市建设发展方向呈现东西并举的发展方式,在京沪铁路以东、东南部的沧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运河以西都进行了一定的扩张。至1993年总体规划编制后,城市建设稳中有增,至1990s末,沧州城区的建设用地已增加至40平方公里左右,人口也达到40万人左右,从小城市跨入中等城市行列。2.1.5. 2000年以后的沧州城市发展进入新世纪后,随着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沧州市的城市建设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铁路对城市发展的拉动力开始减弱,从城市西部通过京沪高速公路对城市用地的发展方向起到了越来越大的拉动作用,虽然在城市的东南部,沧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这个时期沧州的城市建设主要还是向西发展。位于城区西部的京沪高速铁路的规划选线在更大程度上加强了城市向西的发展趋势,以至于京沪铁路以东地区(包括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内)的城市建设用地的增长都远远落后于京沪铁路西部地区。至2006年沧州市的现状城市建设用地已经变为约62平方公里,除沧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外,城市建成区绝大部分都位于京沪铁路西侧的运河两岸区域。2.2. 历版城市总规回顾评析1979年版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性质为:高效、低耗、繁荣昌盛的轻化工业城市。城市发展方向以插建、改造为主;当时的背景是改革开放刚从农村起步,要贯彻中央严格控制大城市的方针,城市要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思想,规划城市规模到2000年控制在25万人左右。规划实现了从小城市向中等城市的跨越;规划总体上偏于保守,突出以内涵改造为主的空间发展模式;1993版年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性质是:环渤海经济区内的重要交通枢纽,工业商贸共同发展的区域中心城市。城市发展方向为重点向东发展;城市规模2010年控制在60万以内;规划目标实现了从中等城市向大城市的跨越;当时的背景是适逢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发表,中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要求,城市规划指导思想上突出了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思路,在空间布局上强调了外延拓展为主的发展演进模式,拉开了大城市的框架,但由于速度过快,出现了大量城中村的现象。由于城市发展的固有惯性和规律,城市还是依然向西发展的力度较大。西部城市发展相对活跃;向东发展的目标没有实现。从2003年开始的城市总体规划当时初步确定的城市性质是:环渤海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以化工工业为主的沿海城市。城市发展方向为重点向西;但一直未有定论。经对沧州市历版城市总规的认真研究和分析,现就其执行情况及存在问题进行简要总结,仅供参考。1工业布局方面一是市本级工业项目用地比例偏低,仅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8%(2007年数据)是15-25%的合理比例的低限。 二是布局过于集中于城市北侧,对城市形成封堵。同时,运河、新华两区有各自的工业发展区,缺乏统筹。2城市发展方向1993版城市总规(修编)确定城市发展方向是向东发展,2003年开始的总规(修编)当时初步确定的城市发展方向为“西跨、东扩、北抑、南拓”,主城区近期重点向西启动新区,远期主要向西、向东发展,远景可考虑在向东发展的基础上,跨307国道向南发展。若城市新区建成后,城市再向西发展,则需跨越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及规划的邯黄铁路;向北,有工业区封挡;向南,则需跨越307国道;向东发展,符合市委市政府“从大运河走向渤海湾”的发展战略,但城市将陷入由新城包围旧城的尴尬状况。如何解决好城市发展方向问题,本次总规对此进行认真的研究落实。 3城市形态、土地使用强度管制和控制问题城市形态问题和土地使用强度问题,历版规划均没有很好地解决。4城市绿地系统依据河北省城镇体系规划,到2010年,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要达到3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要达到10平方米以上。截至目前,沧州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只有3.3平方米,尽管沧州市不断地增加绿化财政投入,但在“量”的方面,距离“园林城市”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本次总规(修编)加强其实施的可操作性。5公共服务设施方面,文教、体育、卫生设施配建的不足历版总规(修编)执行情况普遍不容乐观。改革开放前,沧州市拥有十三所国办中学及大化、炼油厂、铁路等多家企事业、部门的内部子弟中学。改革开放后,只是在近年新建了一所第十四中学,对比市区大量的新建、改造住宅小区,显然比例失衡。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前,沧州市拥有影剧院、红旗影院、人民剧院、工人俱乐部、新华礼堂、东风影院、渤海影视城、京剧团剧场、红星影院、沧县礼堂等多家观演场所。进入九十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演艺方式的经营开始衰落,各家演艺单位纷纷转变经营模式改作其他用途,造成众多文化阵地的丧失,而适应新时代要求的观演建筑却没有应运而生,矛盾非常突出。 农贸市场配建的不足。 公厕、垃圾中转站等环卫设施的不足。 公共活动场所配建的不足。 老年人建筑配建的不足。 6城市布局结构不尽合理运河、新华两区无论是辖区面积还是基础设施及经济发展很不均衡,已严重地制约了城市合理发展。 沧州市、沧县的市县同城问题。沧县政府所在地位于市区京沪铁路以东、黄河大道北侧,没有自己的县城,已影响了城市的形态和形象。如何合理确定城市的中心区、新兴功能区,更好地分配城市资源,加强城市管理,也应是本次总规(修编)的一项重要内容。7提高居住小区规模标准,完善区域地块内经济指标,加强区域地块的规划控制 居住小区规模太小,影响配建公共设施、市政设施及绿地、停车、出入口等指标,也影响城市道路交通。加强旧区区域地块内的整理,保证市级、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及市政设施用地,完善区域地块内的经济指标。 8交通体系市内道路交通性干道与生活性干道性质定义不清,造成干道两侧建筑性质混乱,商业建筑四面开花,街道景观缺乏秩序。应加强道路停车、地面停车场及建筑物内停车场的规划控制和管理。9规划实施管理的强制性要求应加强规划实施管理的法定性及严肃性。第三章 规划技术路线和重点3.1. 规划技术路线在深入调研现状和基础资料的基础上,理清沧州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以目标和问题双导向为基础,确定本次规划的核心主线,最终针对规划重点问题,围绕城市特色和规划目标,确定核心的规划对策,促进城市又好又快发展。3.2. 本次总规修编重点1科学确定城市重点发展方向,调整完善城市功能布局,合理拓展城市空间。改变城市多年来在发展方向上摇摆不定的状态。研究京沪高铁沧州站建成后对城市功能结构的影响,在现状市中心的基础上,培育并强化其区域服务中心职能。2寻找城市发展动力,明确城市产业发展战略;在化工等优势产业将部分陆续东迁至临海地区的趋势下,研究并合理布局产业用地,解决主城区现状工业用地比例偏低,布局不合理的问题。3关注社会问题,把建设“和谐城市、宜居城市”放在首位。促进城乡协调发展;重点对城中村进行整治与改造,提升城区整体居住环境品质。4挖掘城市特色,弘扬运河文化,展现鲜明的城市形象;以运河沿岸地区为城市特色、历史文化的主要空间载体。第四章 规划原则、依据与规划期限4.1. 规划原则以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为指引,以分析研究为基础。在充分考虑生态、环境、资源承载力等因素的前提下,体现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强化城市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实现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推进城市文化建设,塑造鲜明的城市形象。构筑科学的指标体系,以“繁荣、健康、和谐”的宜居城市为本次规划的目标。4.2. 规划依据4.2.1. 相关政策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4)(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8)(3) 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1991.9)(4)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1995.6)(5)国标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4.2.2. 国家相关政策与文件(1) 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通知(国发199618号)(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通知(中发199711号)(3) 城市总体规划审查工作规则(建规1998161号)(4) 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200213号文)(5)九部委关于贯彻落实的通知3 其他相关规划与文件(1) 河北省城镇体系规划(20032020)(2) 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3) 沧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4) 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沧州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有关问题的批复。(5)河北省建设厅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通知(2007)4.3. 规划期限根据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确定本次总体规划修编的期限为:2008年2020年。其中:近期2008年2010年远期2010年2020年远景2020年以后第五章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5.1. 市域城镇和城镇化发展现状特征5.1.1. 市域城镇化发展的特征分析衡量城镇化水平的重要指标通常以一个国家或地区内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作为标准。以城市非农人口、建成区内的农业人口和在城市居住一年以上的暂住人口之和计算城市人口。它是进行生产力布局、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统筹安排的依据。解放以后,沧州市城镇化经历了起步、徘徊、调整、发展四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后,沧州市城镇化进入正常发展阶段。1990年2000年每年增长0.83个百分点,2000年城镇化水平达到27.9%。2000年2006年每年增长1.43个百分点,2006年城镇化水平达到36.5%。(1)城镇化水平低近年来,沧州市经济增长较快,但城镇化水平一直滞后于全省平均水平。2006年底,沧州市域共有城镇人口255.2万人,城镇化水平为36.5%,与河北省2005年的城镇化水平持平,与全国城镇化水平43%还有很大的差距。城镇化水平的空间分布与产业集群的规模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县市区产业集群的形成是推动市域城镇化进程的主要动力。市区和黄骅、西部任丘等地区产业集群相对发达,相对应市域西部的城镇化水平也相对较高。(2)城镇化水平滞后于经济发展沧州市城镇化增长速度落后于经济增长速度。沧州市城镇化处在由加速初期向加速中期迈进的转折时期,城镇化滞后于经济发展,极大地制约了沧州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并带来了产业结构矛盾,制约了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不利于农业产业现代化和农业规模集约化经营。(3)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压力巨大2006年全市乡村劳动力270.47万人,占农业人口的56.09%,耕地面积779832公顷,平均每个农村从业人员耕种4.33亩耕地。根据世界城镇化与就业结构的变化,结合河北省实际,根据国家土地政策,耕地面积将保持动态平衡,按每个劳动力承担15亩土地计算,2020年农业所需劳动力为80万人,剩余劳动力为200万人。除在乡村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村劳动力外,需向建制镇以上城镇转移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在180 万以上。这些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将转移到二、三产业上来,由于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农村种植业劳动力逐年减少,相应的需到城市就业的农业劳动力逐年增多,农村推力很大,城市拉力还较弱。城市需提供相应的就业岗位,使城市压力很大,必须加快城镇化步伐。改革开放后,虽然农民人均收入有较大幅度提高,但与城市居民人均收入绝对值差距仍很大,这仍是农民向城市流动的一个重要原因。(4)城镇化质量低目前,沧州市很多建制镇的市政设施水平还很低,有些甚至连最基本的给排水设施都没有。普遍存在基础设施和文化设施水平低,交通拥挤、绿地率低、就业形势严峻、环境恶化、人口素质低等问题,特别是近年新设建制镇和大部分县城,市政设施水平相差更多,撤乡并镇等行政区划工作迟缓。(5)存在低层次城镇化现象县改市、乡改镇后,大量的农业人口未经职业和空间的转移,其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也未发生根本变化。另外,小城市市区人口聚集规模小提供的非农就业岗位有限,使社会劳动力就业结构的转移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作用很微弱。5.1.2. 市域城镇发展体系的特征分析(1)等级结构不合理沧州市现有建制镇以上城镇总数77个,其中设区城市1个、县级市4个,县城镇9个,其余建制镇63个,另有乡驻地93个。相对于其重要地位,沧州市中心城区规模偏小,作为河北省域次中心城市、环京津城镇体系的节点城市,“十一五期间河北省举足轻重的增长极”,总人口达698.07万人的中心城市,其城区规模显然偏小,其辐射带动作用亦有很大的局限性。建制镇规模偏小,实质的城镇化水平不高。建制镇数量有所增加,但建制镇的总体规模和集聚功能较弱。建制镇人口规模普遍偏小,平均每镇人口为 0.85万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城镇现代化程度低。难以带动农村地区发展。(2)职能结构不合理,城镇中心职能未充分发挥沧州市区城市的综合实力不强,二、三产业职能薄弱。它是市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河北省重要沿海中心城市和海洋经济开发城市、省域东部及环渤海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新兴工业城市。作为总人口近700万人的市域中心城市,城市中心职能没有充分发挥,城市配套设施建设不足,且城市的产业基础相对薄弱。县级市及县城职能有部分重叠,分工不明显。4个县级市和9个县城,是沧州市的下一级中心城市,各县(市)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但其规模大都偏小,市政建设的现代化水平不高,且城镇工业化程度低,第三产业职能薄弱,城镇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工业化程度地域分布不均衡,其中任丘、泊头人均工业产值最高,沧县、青县、河间次之,海兴、盐山、南皮低下。建制镇基础设施较为落后,产业结构层次偏低, 城镇规模过小也制约着建制镇中心职能的发挥。(3)空间结构布局不够集聚沧州市东临渤海,素有“九河下稍”之称。因地貌和河流及其水利(防洪)要求,不同区位地区,城镇分布不同。献县境内子牙河水系滞洪区、市域运河东部土地盐碱地区黄骅市和海兴县城镇分布较疏,城镇密度在1.73个/百平方公里之间,其它地区分布比较均匀,城镇密度在510个/百平方公里之间。总体上,沧州市位于全省规划的朔黄城镇发展轴和唐津沧城镇发展带上。沧州市城镇空间分布表现为:中心城市(沧州市)位于地域中心,县级市城市主要分布在地域西部和东北部,且城镇多沿交通干线(国道、省道、铁路)及南运河分布,主要形成三纵(106、104、205国道)二横五轴线。具体为:沿104国道(京沪铁路)、106国道和205国道为三条南北向城镇带,位于地域的西部、中部和东部。沿保沧公路和307国道、正港公路为地域东西向城镇轴。城镇带集结了全市所有中心和副中心城市和数量较大的城镇,形成了全市城镇分布的主脊。另外,沿千武公路、保津公路南线等公路为地域局部地段的城镇集结区,对地域及更大范围的城镇布局亦肩负较重的职能。5.2. 城镇体系规划原则5.2.1. 前瞻性原则正视区域发展初期阶段的激烈竞争和发展的不确定性,合理把握沧州市的后发优势和目标取向,前瞻性地作好空间准备。5.2.2. 可操作性原则综合分析区域与自身发展条件,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合理确定发展时序,妥善处理近期发展与长远发展的关系。5.2.3. 区域性原则从区域观的角度出发,明确沧州市的区域定位,制定相应的战略与措施,构筑有机联系、全面开放的城镇体系格局。5.2.4. 城乡统筹原则注重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集约利用每一寸土地,努力消除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互动,统筹发展。5.2.5. 生态性原则将生态环境作为未来发展的主导因素,突出生态特色,通过差异化发展手段,解决空间矛盾,创建发展与保护共赢的局面。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五个统筹”,保护生态环境,突出生态特色,妥善处理自身发展与区域发展的关系,妥善处理近期发展与长远发展的关系,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5.3. 市域人口和城镇规模等级结构规划5.3.1. 全市总人口预测 1市域人口历史演变分析表5-1. 沧州市域总人口增长情况表年份年末总人口(万人)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1992620.181993627.8713.224.908.321994633.0610.765.035.731995639.009.605.104.501996642.147.555.032.521997648.008.264.703.561998653.629.014.794.221999659.009.534.475.062000668.9712.806.026.782001673.558.744.694.052002677.429.944.395.552003679.362004680.1720056847514.667.027642006年69807资料来源:历沧州市统计年鉴2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分析沧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确定的沧州市域人口总量控制在712万人以内,市域城镇化水平2010年为 4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3预测分析(1)综合增长率法是根据人口的综合增长速度来测算人口的一种常用方法,具体公式为: P=P0(1+X+Y)nP: 总人口P0: 2006年市域人口X+Y:城市人口综合增长率N: 预测年数规划根据沧州市人口发展历史和未来发展条件,确定近期20072010年综合增长率9, 其中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下,则到2010年市域户籍人口为725万人,考虑渤海新区等产业发展带来的大量外来暂住人口因素,综合总计为765万人左右(定性判断约含主城区、渤海新区、任丘等重点城市化地区和产业发展地区的40万外来人口);规划2011年至2020年,综合增长率按7计,其中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下,到2020年全市总人口户籍达到777万人,考虑渤海新区等产业发展带来的暂住人口综合总计为839万人左右(定性判断约含主城区、渤海新区、任丘等重点城市化地区和产业发展地区的60万外来人口)。 (2)趋势外推法趋势外推法是利用较长时间段上,预测数值与时间数值之间的相关规律进行测算的一种方法,适宜于人口总量的发展预测。将沧州市历年的总人口数据输入计算机的多元统计回归软件包进行相关模拟,采用直线趋势外推法,公式如下:y = 1.8303x - 3249.1 函数其中,x为年份,y为常住人口总数拟合优度为0.8835得出市域户籍常住总人口数值为:近期2010年市域总人口为745万人;2020年总人口为790万人。综合以上测算,考虑到综合增长率法较符合沧州市的发展实际和接近其它方法的测算,而趋势外推法的数据样本不够多,而且没有考虑渤海新区作为河北省未来举足轻重的增长极所带来的大量空投型产业和外来人口因素和县域民营经济所带来的流动人口数量增加的因素。因此,以综合增长率法为基准,参考趋势外推法,规划最终确定沧州市域的总人口为:市域总人口(万人)2010年7652015年7952020年8395.3.2. 市域城镇化水平预测1联合国法2006年市域城镇化水平为36.5%左右,2005年市域城镇化水平为35%左右,1990年城镇化水平为16.5%。根据联合国法预测规划期城市化水平,公式如下所示。URGD=ln PU(2005)/(1- PU(2005)/15-ln PU(1990)/(1- PU(1990)/15公式1PU(t)/(1- PU(t)= PU(1990)/1- PU(1990)*exp URGD*(t-1990)公式2其中PU(1990)1990年城市化水平PU(2005)2000年城市化水平PU(t)规划年期城市化水平t规划年期URGD城市化率根据1990年和2005年城市化水平,公式1计算得到URGD= 0.06945代入公式2,得到2010年、2020年沧州市域城镇化水平达到44.2%和64.4%。2年均增长率法2006年市域城镇化水平为36.5%,1990年市域城镇化水平为16.5%,1990-2006年城镇化水平年均提高约1.3个百分点。在上述发展速度基础上适度加速,分别按1.6、1.8算,至2010年、2020年市域城镇化水平将分别达到42.9%和60.9%。3综合结果综合上述二种预测方法,按二种方法的平均值计算,2010年、2020年市域城镇化水平为43.3%和62.7%左右。按照河北省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年)的要求,全省城镇化水平2020年达到58%左右。考虑到沧州市水资源紧缺,而农业用水占有较大比例,全市应适当加快城镇化进程,以推进农业的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用水效率,降低农业用水。规划建议市域2010年、2020年城镇化水平发展目标分别设定为42%和63%,适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城镇化水平年均提高约1.9个百分点,主要是要充分体现建设沿海经济强省的战略意图,以吸引内陆地区的人口向沧州中心城市和渤海新区转移和促进本市欠发达农村地区的人口城镇化进程。在沧州市域远期人口规模的总量控制和规划协调指导下,遵循人口分布重点向沿海转移、人口分配尽量向沿海倾斜的原则,运用趋势外推法、综合增长率法、联合国法和年均增长率法等技术手段对下属各区县市人口总量、城镇人口和城镇化水平也分别进行了预测和总量平衡,具体如下表。表5-2. 沧州市域城镇人口、用地规模和总量预测一览表2005年城镇化水平(%)2005年总人口(万人)2005年城镇人口(万人)2020年城镇化水平(%)2020年总人口(万人)2020年城镇人口(万人)全 市36.569807255.1963.4839532市 区63263.29595沧 县1565.819.87307021青 县3039.3911.82595029东光县2934.9410.13503819海兴县3021.596.48482512盐山县2440.699.76694531肃宁县3032.539.76543519南皮县3035.4210.62503819吴桥县2827.837.79503015献 县1857.1910.29596035孟村县3118.645.78552011泊头市2855.1515.44636037任丘市6078.8247.30758564黄骅市3449.7216.90696041河间市2677.1220.05478339渤海新区(含中捷、南大港产业园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