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83427357 上传时间:2022-05-0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数学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初中数学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初中数学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word初中数学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时代在变迁,教育在进步,理念在更新。前两年提出考试要改革,有了指导意见,于是一批批探索性、开放性和应用性试题不断涌现;如今又提出课程要改革,有了课程标准,其中突出了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过程,强调应用数学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教师创造性教学,学生学会学习。面临这种崭新的教育形势,我们会思考这样一些问题:教学要如何从静态转为动态?怎样有效地指导学生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效益?该如何引导和组织学生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等等。我个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这些问题作过一些深思和一些尝试,其中比拟突出的是引导学生进展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的训练。下面,我提出几个实例来分析其引导过程与方法,抛砖引玉,仅供参考。一、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对于一题多解,我是从两个方面来认识和解释的:其一,同一个问题,用不同的方法和途径来解决;其二,同一个问题,其结论是多元的,即结论开放性问题。一题多解,有利于沟通各知识的内涵和外延,深化知识,培养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多解归一,有利于提炼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通性、通法,从中择优,培养聚合思维。例1:如图,D、E在BC上,AB=AC,AD=AE,求证:BD=CE.此题来自几何第2册69页例3思路与解法一:从ABC和ADE是等腰三角形这一角度出发,利用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三线合一这一重要性质,便得三种证法,即过点A作底边上的高,或底边上的中线或顶角的平分线。其通法是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三线合一,证得BH=CH.思路与解法二:从证线段相等常用三角形全等这一角度出发,此题可设法证ABDACE或证ABEACD,于是又得两种证法,而证这两对三角形全等又都可用AAS、ASA、SAS进展证明,所以实际是六种证法。其通性是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思路与解法三:从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这一角度出发,于是用叠合法可证。例2:,如图,在O中,AD是直径,BC是弦,ADBC,E为垂足,由这些条件你能推出哪些结论?要求:不添加辅助线,不添加字母,不写推理过程思路与解法一:从相等的线段这一角度出发,可得如下结论:1.OA=OD;2.BE=CE;3.AB=AC;4.BD=CD.思路与解法二:从相等的角这一角度出发,可得如下结论:1.AEC=AEB=BED=CED=ABD=ACD=Rt;2.ABC=ACB;3.DBC=DCB;4.BAD=CAD;5.BDA=CDA;6.BAD=BCD;7.CBD=CAD;8.ABC=ADC;9.ACB=ADB.思路与解法三:从相等的弧这一角度出发,可得如下结论:1.弧AB=弧AC;2.弧BD=弧CD;3.弧ABD=弧ACD;4.弧ABC=弧ACB;5.弧BAD=弧DAC.思路与解法四:从全等三角形这一角度出发,可得如下结论:1.AEBAEC;2.BEDCED;3.ABDACD.思路与解法五:从相似三角形这一角度出发,可得如下结论:ABEACECDEBDEABDACD,即图中所有的直角三角形两两相似。思路与解法六:从比例线段这一角度出发,可得如下结论:1. AEDE=EBEC2. BE2=EAED=EC23. AB2=AEAD=AC24. BD2=DEDA=DC2思路与解法七:从其它一些角度去思考,还可得如下一些结论:1. AE2+BE2=AB2=AC2=AE2+EC22. BE2+ED2=BD2=CD2=CE2+DE23. BAC+BDC=1804. BAE+ABE=905.6.以上两例分别从解法和结论发散性地分析与解决问题,其中例2虽然不要求写推理过程,但实际在分析过程中蕴含着异常丰富的思维和推断过程,如此便能很好地锻炼观察、猜测、推断、验证等探求能力和有效地开展创造性思维能力。二、一题多变,多题归一知识是静态的,思维是活动的;例、习题是固定的,而它的变化却是无穷的。我们可以通过很多途径对课本的例、习题进展变式,如:改变条件、改变结论、改变数据或图形;条件引申或结论拓展;条件开放或结论开放或条件、结论同时开放等。通过一题多变、多题归一的训练,可以把各个阶段所学的知识、知识的各个方面严密联系起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认识和体会数学是一个整体,但更重要的是可以起到以一当十,解一道题懂一类题,提高效率的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学会学习。例3:,如图,AB是O的直径,CD是弦,AECD,垂足为E,BFCD,垂足为F,求证:EC=DF.变式一:如图,AB是O的直径,CD是弦,AECD于E,BFCD于F,BF交O于G,下面的结论:1.EC=DF;2.DE=CF;3.AE=GF;4.AE+BF=AB中,正确的有 A.1、4B.2、3、4C.1、2、3D.1、2、3、4变式二:把直线EF和直径AB的相对位置加以变化,即图形变化,条件和结论均不变,便得新题,变化后的图形如下:变式三:把直线EF和圆的位置关系由一般的相交变为相切,即图形特殊化处理,原题可以引申为:如图,直线MN和O切于点C,AB是O的直径,AC是弦,AEMN于E,BFMN于F,1求证:AC平分BAE;2求证:AB=AE+BF;3求证:4如果O的半径为5,AC=6,试写出以AE、BF的长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变式四:把直线EF动起来,由相切变为相交,在运动变化过程中猜测并推断原有的结论是否仍成立,即把原来的封闭型试题演变为动态几何探索题。题目如下:(1) 如图,AB是O的直径,直线L与O有一个公共点C,过A、B分别作L的垂线,垂足为E、F,如此EC=CF.(2) 上题中当直线L向上平行移动时,与O有了两个交点C1 、C2 ,其它条件不变,如图,经过推证,我们会得到与原题相应的结论:EC1=FC2;(3) 把L继续向上平行移动,使与弦C1C2与AB交于点PP不与A、B重合,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形下,请你在圆中将变化后的图形画出来,标好对应的字母,并写出与1、2相应的结论等式,判断你写的结论是否成立,假如不成立,说明理由;假如成立,给予证明。结论:_。证明结论成立或不成立的理由:象以上这种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的题例,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如果有意识的去分析和研究,是举不胜举、美不胜收的。我想,拿到一个题目,如果这样深入去观察、分析、解决与反思,那必能起道以一当十、以少胜多的效果,增大课堂的容量,培养学生各方面的技能,特别是自主探索,创新思维的能力,也就无需茫茫的题海,唯恐学生不学了。我会继续努力并也建议教师们深入去研究课本的例、习题和全国各地的中考试题,象学生一样,不断追求新知,完善自己。6 /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