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哲学的素质课讲座第一场讲述

上传人:r****d 文档编号:82667028 上传时间:2022-04-2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哲学的素质课讲座第一场讲述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关于哲学的素质课讲座第一场讲述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关于哲学的素质课讲座第一场讲述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1年上期何谓哲学与哲学何为指向哲学本身的几点“思高捍东 同学们:站在你们面前的我是一个哲学学科的教师,但我得坦率地向你们成认,从本科到研究生乃至当大学教师的三十年里,我一直都说不清、道不明我所学所教的哲学到底是一种什么学问,学习它有何益处和用处。选修这个课程并且今天到场的同学虽然有不乏真心热爱哲学、并想从中获得一点智慧的人,但我敢断定:所有的人自中学接触哲学以来都对哲学存有太多的困惑。有两件事对我刺激颇深。1一次大会上,一位学中文的学者给公众讲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说,一个哲学家搭乘一渔夫的船过江,无聊间,哲学家问渔夫是否懂得数学。当渔夫答复不懂时,哲学家说他这辈子已丧失了三分之一的生命。在一阵沉默之后,哲学家又问渔夫是否了解哲学,当渔夫亦作否认答复后,哲学家非常遗憾地告诉渔夫,他这辈子又丧失了三分之一的生命。船到江心,大风骤起,波涛翻滚,小船无法驾控。此时,渔夫反问哲学家是否会游泳,当哲学家惊恐万分地说“不会时,渔夫非常无奈地对哲学家说,“那您就要失去整条生命了在零零碎碎的掌声和轰笑中,我似乎感到眼前高悬着四个大字:哲学无用!作为以哲学教学和研究为事业的我,此时感到自己像一个永远无法从男人那里获得爱恋的丑妞。当我在校园里听到那不绝于耳的“哲学到底有什么用的疑问声和以轻蔑的口气贬损哲学时,我偶尔只能以苍白的语言回击说:“哲学之无用实乃其大用是也!2在一次哲学公共课上,课前我首先做了一个问卷调查,让学生答复这样一个问题:“说说你心目中的哲学。事后逐一看完问卷后,令我惊讶地发现:差不多近一半学生认为“哲学是政治或“哲学是一种政治理论。哲学确与现实政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也存在那种专门为特定政治进行辩护和效劳的哲学,但哲学的主要功能并不是附和某种政治,或能够等同于某种政治理论,它们之间有着明确的分界线,不容混淆。我们中国的哲学教育从中学就开始了,但最后的结果却是让受教育者认为哲学就是政治或政治理论,这实在是我国哲学教育的严重失败和巨大的挖苦。大家从我对待上述两件事的态度可以听出我的两个否认性的观点,即:一、哲学绝非无用!二、哲学不能混淆于政治!此次讲座的题目何谓哲学与哲学何为说明:我将通过自己对这两个问题长期思考得出的看法,试着清扫人们对哲学的茫然和纠正人们对哲学认知的偏失。其实,对哲学的茫然和错识是不能责怪世人的,板子首先还得打在哲学家的屁股上。众所周知,哲人近三千年的哲学探讨,理论建树可谓汗牛充栋,但令哲学界至今为难汗颜的是:当哲学学者反身自问或反思哲学本身而有的种种问题时,却几乎没有一个问题可以说得清,道得明,或者根本无法形成统一的认知。其次,第二板子在中国要打在政治家的屁股上,因为我国政治家在哲学身上强加和覆盖了太浓的政治意志,使之变成了不伦不类的“政治意识形态性的东西。有关哲学本身的问题,在哲学上叫做“元哲学问题,这些“元哲学问题都是很难做出公认答复的世界性难题。正因为如此,日本哲人曾说过这样的话:如果你想为难一个哲学家,就请问他“什么是哲学。而哲学家在被问到这个问题时,理当不做答复并愤然离去。近几年,我国理论界对哲学与政治的关系和哲学教育问题开始反思,出现了一些颇具影响力的讨论文章。其中,北师大校长和哲学教授韩震先生呼出的那句“让哲学成为哲学的口号特别让人耳目一新。1“元哲学问题就其实质而言,也是哲学问题。虽然它们一直是哲学问题中最繁难艰涩的问题,但事实上还是不断有那么一些执着而不信邪的哲学学者致力于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他们似乎不相信,说清道明哲学自身的这些问题,将哲学与其它学科严格区分开来,真的会像制造永动机那样不可能。能否在“元哲学问题上赢得一致意见无法预测,也没有必要做出预测。现在的任务就是允许说出各种不同意见,以便在互磨互砺中获得推进性的思考与新的认知。我在这里讲的内容,都是在前人思考的根底上而有的。尽管如此,我还是不敢确信自己所言能够被公众接受和认可。但希望能够发挥启发作用。一、哲学定义之议哲学不是没有定义,而是尚没有一个普世公认且具唯一性的定义。也许,给哲学下这样一个定义真的很难,但是,每一个哲学家和哲学教师都应该对哲学有自己的定见。本文在试着说出一种哲学定义之前,感到有必要先陈述六点奠基性的意见。第一,哲学家是怎样一种人从哲学家的特质看哲学真正的哲学家并不是那种吃饱了饭没事干而只知玩弄晦涩概念、专门制造考验人智力作品的人,也不是那种无事生非、成心扰乱人类内心安宁的专家,而是一些人格非常独立,眼光比拟犀利、独特和深邃,超前意识和批判意识强于常人,理论思维和判断力较高的一批有崇高社会道义的理论活动家。从哲学与哲学家的关系看,哲学首先是哲学家包括有哲学修养的其他学科学者出于社会道义和责任的一种纯理论性的思考活动和这种思考活动的结果,即:它是这种活动和活动中生成的理论的统一。第二,从哲学研究的领域和思考对象看哲学与任何其它学科一样,哲学也有自己研究思考的领域和思考对象,只是这个“领域和“对象非常独特。其领域不在人的精神活动之外,而在精神活动之内。其对象有两个:一是,人类精神活动中遭遇到的“难题;二是,人们普遍至少有一定的普遍度信守的或经由某种权威学术上的或政治上的张扬的各种作为根据性的观念,或那种带根本性和决定性的观念系统。 第三,从哲学任务看哲学哲学并不是那种远离人生实际的无聊而纯粹的抽象思辨,它也立足于对世界的改造,但它是通过改造人来到达对世界符合理性的改造的。而改造人的关键就在于变更人那些过时的、陈旧的、偏失与浅薄的、甚或是错谬的观念,用哲学家自认为是新的、更合理的、更深刻的和更正确的观念武装人、更新人和塑造人,将人提升到新的认知层面和精神境界层面上去。哲学家们坚信,被新观念武装的人,才能实现对世界自然和社会更为合理的把握和改造。第四,从哲学学科特点上看哲学所有科学和一切文化作品都有影响人的观念作用,但唯有哲学是以人的观念为对象并直接在人的观念层面做文章的学科。哲学家向人们指明这样的事实:用心观察人和人、民族与民族、不同阶级和不同政治集团间的同与不同,都会轻而易举地发现:最大的同与不同是他们各自信守的观念的异同。从某种意义上说,人就是他自己信守的观念。第五,从功能上看哲学哲学的功能实际上只有两个,即:对已有观念包括观念系统的审视、批判和对新观念的探索与建构。在西方哲学家那里,审视、批判的工作往往先行于探索与建构的工作,前者总是扮演着为后者翻开通道的角色。中国哲学家其实也不例外,只是隐于批判而显于建构。一般而言,哲学批判指向一切影响人之观念的领域,但更多地指向哲学同行。不同哲学理论之间的交锋就是不同观念系统的交锋,通过这种交锋,又催生新的哲学理论,而一种能够反映时代新精神需求的哲学理论或迟或早总会发挥更新人之观念的作用。第六,从应有的哲学学习目的看哲学一般的人学哲学,应当是为获得某种新观念、提升某种精神境界而学。每一种哲学对于他们而言,实际上就是思想武库中可用于武装思想的一种思想武器,每一个人,或推而广之,每个民族、每一个阶级和政治集团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到这个思想武库中去选取自认为是最好的思想武器来武装自己,并获得确认、判断真善美与假恶丑的智慧。立志投身于哲学事业的人学哲学,那么理当为获得检讨、批判和提出新观念包括建构根本性观念系统的能力而学。哲学对于他们先是训练场,然后是他们审视批判的对象。基于上述六点阐发,哲学的根本轮廓已经显现出来。但要界定哲学,却应从哲学的本质特征入手,而表达哲学本质特征的方面就是哲学的功能。如果从功能上来定义哲学,那么,哲学定义也许可以这样来表述:哲学是主动肩担人类或社会道义及责任的哲学家有此品质和哲学素养的其他学科学者也包括在内通过解答精神活动中的难题,或审视、批判现世人们普遍信守或权威张扬的各种根本性观念及观念系统,然后摸索提出新观念或建构新观念系统以替换旧观念,并借此提升人之精神境界和认知水平的纯理论性的活动和这种活动的理论成果。简言之,哲学是难题解答和根本性观念批判与建构的纯理论的思辨性活动。二、哲学产生及存在的根据当前,国人对哲学的轻视和普遍持有的模糊认识是颇为严重的,哲学本身色调单一和远离普通人生活及思想实际的状况,使得哲学在我国有一种曲高寡和的孤独。它存在的价值、意义及必要性正受到越来越大的质疑。此种状况,不仅与不甘沦为精神侏儒与乞丐且期望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华大国民族极不相称,也与在改革中求得稳重而迅速开展的欲求相背离。哲学如果不能发挥反思、更新国人的旧观念和提升、启迪国人新境界的作用,单纯的经济开展我们难以行远。如何挽回哲学在国人心目中应有的地位,这是我们哲学学人理当认真思考的问题。为了重新让哲学亮丽起来,哲学产生和存在的根据应该得到有力的说明。关于这个问题,下面试说几点。第一,哲学的必要性:哲学对于人类正如人类之于地球,既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非有不可的东西。因为没有人类,地球照样可以如宇宙其他星球一样自在地存在;没有哲学,人类仅仅驻足于生存和生命的繁衍似乎也无大碍。然而,由于世界宇宙通行的开展规那么,它们的出现又实属偶然中的必然或必然中的偶然,并且出现下面的情况:一旦人类出现,自在的地球就到处打上了被人类改造的烙印;哲学一经诞生,人类就不可能再依自然状态存在下去,而是在其生存质量和条件不断受到哲学的质疑中,促使人类向一种不断提升的人性目标即不断更新的人之为人的目标前行,并让哲学傍生至人类的终结。省略:这一观点康德有言:“形而上学不是现实地作为科学,但却是现实地作为自然倾向而存在。因此在一切人类中,只要他们的理性扩展到了思辨的地步,那么任何时代都现实地存在过、并还将永远存在某种形而上学。2第二,哲学对谁有用:人的生活有两个层面:物质生活层面和精神生活层面。哲学对于局限于物质利益享受的人群来说并不是必需的,但对于精神生活层面的人来说,却是有所需求的;哲学通常要面对两种意义上的人:作为整体意义上的人如一个民族或整个人类和具体的个人。哲学自产生之后,它对于一个民族乃至人类的开展来说日益成为必要的东西,但对于具体个人那么要视情况而定。客观地说,那种文化层次较低、被常识和习见紧紧束缚、既没有较高目标追求,又无思考兴趣、几无独立思想个性的人,哲学对于他们没有多大的价值。只有当人在精神上对自己的生存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时,或只有当人在提升的境界中出现了更高的精神追求时,哲学才成为被个人渴望的东西。可以这样说,对哲学的需求程度,多少能够见出一个人精神品味的上下;一个民族对哲学的重视程度,也可以折射出这个民族的文明素质开展的高度。正如罗素所言:“只有在心灵的食粮中才能够找到哲学的价值;也只有不漠视心灵食粮的人,才相信研究哲学并不是白白浪费时间。3第三,哲学根据之识:对哲学与我们人类生活生存关系较为深刻的了解,有赖于我们对人自身及其本性的清醒认识。因为哲学最深刻的根据就在我们人自己的本性中。我比拟认可我们通常都无视的马克思和现代西方哲学家们对人的一个较为一致的看法:“就人的本质规定性而言,人并非是一种一成不变的自然存在物,而是一种独特的超越性存在。具有未完成性的人,天生就具有超越现实限制的激情和冲动。立足现实而又超越现实,不断地将超越现实的理想世界变成新的现实世界,这是人区别于和超越于动物的一个显著标志。4 这段话向我们昭示并使我们意识到:1作为永远是有限的和未完成性的人,有着趋向永恒、无限和完满性的本性,他是一种在自己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寻求新的价值和意义目标的高级动物;2“人性就是人天生具有的那种趋向完满、永恒和无限而不断进行自由超越自我、更新自我和创造新我的“超越性;3人类由刀耕火种的荒蛮时代走到今天的文明高度,是人类不断超越的结果。从这三点悟见中我们不难明白:哲学亦产生并存在于这种人性的超越中,或:人之超越本性也是哲学产生和存在的根据。第四,续前:有待说明的是:哲学是人类超越过程中在精神最高层面上进行“内在超越的一种表现,是依照哲学家认可的“应当指向,在反思、更新社会各种观念的层面上来实现这种超越的。人类超越必然要进发到哲学的高度,哲学又引导人类实现并表达着更高的超越。因此,哲学对于人类这种不断前进开展着的存在无疑是必要的,而且哲学一经产生,就永远有着存在和开展的必要,因为人类的超越没有止境。其实,人类是最喜欢犯错误和犯错误最多的动物,人类的80%和一个人一生中的80%的决定差不多都是错误的或都包含着错误。为了防止、减轻或减少错误最终也不得不借助于哲学。 第五,续前:人的超越性不仅必定令其遭遇一系列重大难题,而且也使人拥有难题解决的信心和力量。人类不会在任何难题面前长期妥协退却,科学解决不了的难题哲学家会主动来处理。虽然哲学面对的难题只能是“处理而非真正的消解,只能给出似是而非或似非而是的解答而不是确切的知识,但却能让人赢得一种明大理而有的方向感并使心灵获得某种慰籍和困惑减轻的满足感。第六,续前:单是指明哲学的内在根据是人的超越本性,还不能真正揭示哲学的实际产生,它的产生还必须有来自外部的机缘,而外部机缘就是那些使思想获得解放和自由的种种条件。因为超越需要自由地思维和思想的解放,唯有思想解放和能够自由地思维才能实现超越。哲学就是思想解放和思维自由“煲出来的精神营养粥。例:西方古希腊、文艺复兴思想解放;中国先秦:思维自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三、哲学其它问题综议对哲学本身的反思也要涉及诸多方面的问题,除了上面提及的问题外,下面还就一些次要问题做些议论。第一,哲学是一种知识:虽然我们已有关于知识的定义,但知识到底是什么,目前仍然是有争议的。说哲学不是知识,其理由在于:知识属于科学和真理,具有经验或实验证实确实切性,哲学不是科学,也算不上是真理,更不具有经验或实验的可证性及知识确实切性,因此哲学本质上不是一种知识。此处以为,如果我们将知识界定的过于狭隘,哲学当然要被排除在知识之外。但如果从“知而识之这种比拟宽泛的意义上看,哲学还是应当归入“知识家族之列的,至少应被列入理性知识的范围。其实,但凡对问题做出答复并能让人产生认同信念的理论,都具有知识性,也具有知识的功能。哲学作为一种知识与自然科学知识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哲学知识是由其整个理论体系提供的,也就是说欲从哲学赢得知识,须对这种哲学有整体性的理解,而且越是深透而全面地把握,得到的知识信息也就越多越明确。黑格尔关于哲学上的“真理是全体就包含了这层意思;2哲学知识是要凭借一个人全部阅历和经历培就的某种直觉和悟性来捕捉的,直觉和悟性内部本身就包含了一些知识判断原那么,并把认可的东西当作知识来接受;3哲学知识是精神层面需求的知识,即:不是“器识,而是“道识或“启识。哲学知识与科学知识有不同的功能,哲学知识的功能表现在:它帮助人冲破原被局限的某种狭隘的习见和定见,在其眼前展示一个更为广阔的新的可能性空间,让人有一种境界提升感并保有人对宇宙世界永久而蓬勃不衰的思考兴趣。第二,哲学特征:关于哲学特征,有种种说法,这里只认可两种说法:一是哲学的一般外在特征,二是哲学突显的内在特征。1哲学的一般外在特征可以概述为这么几句话:哲学惯于在确信处究问,在无疑处沉思,在无用处深掘,在安宁处躁动,它喜欢在无解的难题上下力,在无确定性的宏观高度总结提纯或从根本处透视分析,乐于在人类思维极限或边缘处进行漫游并时而发出让世人有些莫明而意外的预言。2哲学突显的内在特征是质疑和分析,也即通常讲的“批判。可以这么说,被现世人们所认定的一切实即已形成的意识观念没有什么可以不被哲学质疑的,正如一些学者所说:只要你带着一颗哲学的头脑,就会发现,连最平常的日常意识也有可质疑之处,让不是问题的问题成为问题。因此,哲学可以无处不在。哲学质疑与科学认知中的质疑不同。其一,哲学质疑的对象不是科学质疑中已被捕捉到的“怪现象,而是通常不被人们想到要疑心的观念;其二,哲学质疑是一种穷根究底性质的质疑,而非止于一个限度;其三,哲学质疑之后并不像科学质疑之后消除了疑惑,而是最终还保存着疑惑。哲学有一种类似放大镜或显微镜的功能,经它透视过的观念往往成为问题观念,让人产生更新和超越的意识。真正的哲人修就了这样一种品格:除非经过了自己的理性审视,否那么不接受任何“确定性的限制。在他们看来,正如苏格拉底所言:未经审慎的生活是不值得一过的生活。他们的职责就在于打破原有的认知限制,在疑惑中离开或超越原有的观念,进发到有高度、有深度、也更符合理性真理观念指导的生活层面。哲学家的生活是那种典型的“努力成为自己的生活,拒绝过那种由习俗和强权做向导的无知者的生活。哲学当然不会事事质疑,但凡被哲学质疑的问题多与植根于社会现实的某种时代精神超越指向或按罗素的话说:精神需求的食粮有关。第三,哲学核心主题问题:满足于了解哲学的根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绝难让我们对哲学产生敬意,对哲学家及其思想崇高性的洞视,还应深入到“哲学根本问题背后的“核心主题问题上去。我们通常说哲学是对人的一种终极关心,而只有揭示了它的核心主题问题,才能清晰地显露出这一点。哲学的核心主题问题在这里被确认为是“人之解放的可能性问题,将其展开,即为:“人之自由和幸福的可能性问题。可以这样说,所有开展出来的一切文化学科最终的本来功用目标实际上都指向人类更多的自由、幸福和更高意义上的解放,哲学也不例外。但哲学的这种“不例外性,主要表现在它直指这种共同主旨,并深刻地沉思这种主旨,给出可能性和方向性的意见。除了直到现代的一些哲学家直接说明自己的哲学主题是“人的自由和人的解放之外例如马克思、萨特的哲学,绝大多数哲学所涉及的问题都是间接而含蓄地指向这一主题问题,其中指向主题中的“自由问题最为突出,以至于现代德国哲人阿多诺声称:“几乎可以说,自由概念是支配、统治全部哲学史的主题概念,“一切思想家、包括那些相互间有着最剧烈矛盾的思想家们在这点上都是一致的。6 证明这一点并不难。例如,思维与存在关系的本体论问题背后就隐藏着“人有没有自由、“有什么样的自由和“关于自由的各种论点的终极性根据何在的问题。一般而言,主观唯心主义色彩较浓的哲学对人的自由有着最为坚决甚至是极端的信念;旧有的神学哲学中的多数只把自由“金杖给了上帝,而对人的自由的肯定那么表现的极为吝啬;客观唯心主义和唯物论哲学那么游离于居中的区间。康德声称他的哲学只论及四个问题,即:我可以知道什么?我应该做什么?我可以期望什么?我是什么?概括这四个问题,无非是关于“人之自由限度及其根据的问题。古希腊早期“自然哲学或许是最不突显自由主题的哲学,但他们“爱智慧的动机本身还是出自欲摆脱旧神话文化的羁绊而获得自由。现代西方哲学中的科学主义哲学流派也不太论及自由,但他们之所以要把科学精神和方法渗透到一切文化领域并推动科学本身获得更大的开展,亦因他们确信唯有科学能够为人类带来更多更大的自由。结 语中国正自觉迈行在求开展的改革道路上,有许多值得改革的方面并不是革故鼎新或去繁就简,而是恢复其本该有的形态,哲学改革就是这种意义上的改革。因为我们只要求“以哲学的方式和态度“对待哲学和“进行哲学教育,恢复它本该有的真正职能。哲学本身是难题解答以及质疑、反思和建构观念的活动,为了让哲学成为哲学,我们必须首先认真反省我们自己对哲学原来持有的观念。只有在校正好这一观念的根底上学习哲学或从事哲学活动,才能得到或始创社会和个人都需要的“精神食粮,并真正有益于我们“和谐社会建设目标的实现。注 释1 韩震:如何开展哲学研究与哲学教育以哲学的方式进行哲学教育J. 科学中国人,20048P16.2 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P163英罗素:哲学问题 M.何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P1074 欧阳康、张明仓:马克思本体论批判的价值取向及其当代意义J.中国社会科学,20026P48.5 高捍东:哲学缘起和它最初的迈进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3.P29-376 德阿多诺:道德哲学的问题M 法兰克福:Suhrkamp 出版社,1997,P178.转引自谢地坤:哲学与自由兼论现代性与后现代主义J 浙江学刊,20052P26书是我们时代的生命别林斯基书籍是巨大的力量列宁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统莎士比亚书籍是人类思想的宝库乌申斯基书籍举世之宝梭罗好的书籍是最贵重的珍宝别林斯基书是唯一不死的东西丘特书籍使人们成为宇宙的主人巴甫连柯书中横卧着整个过去的灵魂卡莱尔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那么广泛而深远普希金人离开了书,如同离开空气一样不能生活科洛廖夫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去和未来文化生活的源泉 库法耶夫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书籍便是这种改造灵魂的工具。人类所需要的,是富有启发性的养料。而阅读,那么正是这种养料雨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 > 商业计划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