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__“罢黜百家_独尊儒术” (2)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82167141 上传时间:2022-04-2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课__“罢黜百家_独尊儒术” (2)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第2课__“罢黜百家_独尊儒术” (2)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第2课__“罢黜百家_独尊儒术” (2)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教学过程】导入: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三教九流,各种学派即相互批驳,又相互融合,形成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而思想说到底是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的产物,同时又是为政治所服务。时代不同,需要不同,统治者对思想学说的态度措施也不同。请问:春秋战国到秦统治时期的治国思想是什么?汉初实行的治国理论又是什么?儒家思想自产生到西汉初期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过程?(法家“法治”;道家“无为而治”;春秋时期,孔子创立战国后期,蔚然大宗秦朝时候,遭到打击西汉初年,逐渐复苏”。)(一)背景从“无为”到“有为”1、汉初的“无为而治”(1)概念阐释:什么是“无为而治”?“无为”:遵循自然的法则而不妄为;“治”:治理。意思是自己不妄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2)原因: 吸取秦朝灭亡教训;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破坏严重。(3)目的:恢复封建经济和稳定封建统治秩序。(4)表现:与民休养生息(5)措施:减轻田租;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6)作用: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2、汉武帝的“有为而治”(1)原因:汉朝经济实力的恢复和增强;社会潜伏着危机:王国问题,土地兼并、阶级矛盾激化,匈奴为患等;儒学逐渐复苏。(2)目的: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趋势。(从“无为”到“有为”思想的转变实际上是为了适应汉初和汉武帝期间社会环境的转变治国思想的变化,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相反会促进社会的进步。两种思想主张不同,但从根本上都有利于巩固封建专制统治,加强中央集权。)(过渡:汉武帝为了巩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需要“有为”的政治思想作支撑,那么什么样的思想符合当时统治的需要呢?)诸子百家中哪一政治学说或哪一派的治国思想适应汉武帝的统治需要?法家:有利于加强专制集权,易导致暴政;墨家:完全站在小生产者的立场;道家:不适应形势的发展;儒家: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1、提出者: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的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著有春秋繁露2、内容:(1)合作探究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六经)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避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以上材料体现董仲舒什么观点?其观点提出的目的是什么?上述划线部分观点的实质是什么?观点:“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目的: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实质:思想文化专制。以上材料反映了当时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原因何在? 趋势:由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原因:国家由分裂割据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与加强。试评价以上观点。“春秋大一统”体现国家的需要,是中国发展的主流,所要扬弃的是其中唯心主义成分。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促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稳定与发展,但扼杀一切不同学术流派,不利于学术发展。(2)合作探究二:“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与也”。“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春秋繁露“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汉书董仲舒传上述材料中包含了董仲舒的哪些观点和主张?其目的是什么?上述观点体现儒家吸收了哪些学派的思想?如何评价这一思想?观点:“君权神授”、“ 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核心)目的:为了加强君权。评价:有利于加强君权,“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纯属唯心主义,无稽之谈。但是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却是有利于封建统治长久的。(3)合作探究三: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与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春秋繁露基义夫仁谊(义)礼知(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祐,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外方,延及群生也。 汉书董仲舒传上述材料中包含了董仲舒的哪些观点和主张? 如何评价这一思想?观点:提出“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评价:有利于社会道德建设和封建统治秩序的稳定 ;但为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具有局限性。问题一:董仲舒的思想是针对哪些问题提出的?解决对策是什么?面临问题解决之道新儒学边境不宁中央集权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诸侯割据君主专制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阶级矛盾缓和矛盾,制定规范三纲五常3、根本目的:加强封建专制统治,巩固国家统一。4、特点:继承和改造了先秦儒学,外儒内法,构建起儒学的神学体系。(新在何处?)5、实质:以神学为外衣,实质是思想文化专制。(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裁制;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诱引。 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 6、作用:新儒学为封建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起到了关键性作用。7、结果: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对于扭转内外松弛的局势十分有利,深受汉武帝的赏识。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问题二:为什么汉武帝接受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实施?提示:一种思想在一个时代的地位与哪些因素有关?(1)学术文化自身的发展;(2)社会的政治经济形势;(3)统治者的需要。 儒学的自我调节符合中央集权的要求吸收大一统的思想 (根本原因)汉武帝时国力强盛,但危机潜伏要求加强中央集权统治者的需要:政治上的统一要求思想上的统一来巩固8、如何评价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1)积极: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促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稳定与发展;有利于以儒学为主流的传统文化的发展,为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有利于社会道德建设和社会稳定。(2)消极: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不利于学术自由发展;宣扬的纲常伦理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带有明显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唯心主义成分多,神学迷信色彩浓。(三)、儒学成为正统 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1)思想: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2)政治:用文学儒者参与国家大政(3)教育:规定教科书和教官(诗书礼易春秋和博士),教育为儒家所垄断;兴办太学: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使非贵族官僚家庭的子弟也可凭太学资格做官;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建立地方教育系统:儒学于各郡县得到推广,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的地位。2、影响:(1)教育为儒家所垄断,儒学地位大大提高 。(2)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四、【小结】春秋:应运而生战国:蔚然大宗 秦朝:沉重打击西汉初期:逐渐复苏汉武帝时期:正统思想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