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成于乐“论在古琴艺术发展中的历史嬗变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80445168 上传时间:2022-04-25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孔子“成于乐“论在古琴艺术发展中的历史嬗变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孔子“成于乐“论在古琴艺术发展中的历史嬗变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孔子“成于乐“论在古琴艺术发展中的历史嬗变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孔子“成于乐“论在古琴艺术发展中的历史嬗变第19卷第1期2000年3旯交响一西安音乐学院(季刊)jia蛐g帅Tnancon豫r砒耵.tMcV0I19No1MaMh2000D-)2.-凌蒜兰【内容提要】【关键词】中国分类号J609.2;J6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499(2000)01-0008-05孑L子成于乐论在古琴艺术发展中的历史嬗变丁丁c最于乐是孔子提出的修身齐性理论,在中国古代,它不仅体现在礼乐上,而且在古琴艺术上有更深刻的体现成于乐论在先秦之后的各朝各代中,受阴阳学,越名教而任自然和郑声逐渐替代雅乐等文化变迁的影响,在古琴艺术中,从具有鲜明功引色彩为复礼服务的正乐,渐次蛙变以天人感应,秽情自然(两汉);琴境合一,弦外之音(魏晋南北朝);淡和静远.养生隐逮(隋唐至明清)为审美情趣的仙乐虽然成于乐论从表象上历经如此之大的变化.然而其修身养性之本质却壁毫未变,井成为古代琴人最高修养的体现.查!墨:;皇兰堇奎;里墨苎墨Ll拳,帝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是孔子音乐思想诸多理论中之一论,从孔子对音乐理论的论述和历代史家对孔子思想的阐述,可认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是修身运作的全过程,其成于乐不仅以兴于诗,立于札为本,而且还是兴于诗,立于礼的终极表现形式;更重要的是,在经过政治,思想,经济,文化和朝代变迁巨大震荡的不同历史时期中,虽然礼的内容不再是孔子所推崇的周礼而发生了变化,甚至成为维护封建统治权益的代名词,可是成于乐仍是人们修身的最高追求.鉴于上述认识,本文将以修身为主题论述成于乐在古琴艺术发展中的历史擅变,论述中将略去对孔子的兴于诗.立于礼本体内容及其后内容发生变化的详细叙述,也略去其为成于乐之本发展过程的叙述孔子时代的成于乐论与古琴艺术孔子不仅是思想家,教育家而且还是音乐家,论语史记?孔子世家中载,他能弦歌不衰,闻韶三月不知肉昧.能击磬于卫,取瑟而歌,学鼓琴于师襄子,曾作琴曲陬操,整理诗经音乐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又以诗书札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卜有二人(史记中盯L子世家).如此谙熟音乐又自幼习札的孔子,却生活在礼崩乐坏的时代.故他将克己复礼,克己复礼为仁视作己任,在歌乐者,仁之和也.(孔子家语?儒行解)的思想指导下将音乐作为六艺(礼,乐,射,书,御,数)之一.以此来提高君子仁的修养.在孔子对音乐的论述中成于乐论是孔子对音乐的最高评价.也体现孔子对音乐的高度重视.对于成于乐的认识当前史学界有如下论述:吉联抗先生在孔子,孟子,苟子乐论译注中说:人的修养完成于乐.徐复观先生在中国艺术精神中说:致乐以沾.则易直子谅之,油然生矣;(栽乐记?乐化篇)致是推扩乐的功用之意.治是指对于m中所统的性情的矛盾性,抗拒性加以溶解疏导而言.易是和易.直谓顺畅,子是慈作者简介:凌瑞兰.女.1943年生.沈阳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副研完员(沈阳110003)收稿日期:2帅O一0ll6?8?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季刊)2000年第1期祥,谅是诚实.易直子谅,不应作道德的节目去解释,而应作道德地情绪去体认.因为道德成为一种情绪,即成为生命力的自身要求如此刖人生中的血气心知之性,由乐而得到一个大圆融,而这种圆融,是向良心上升的和顺积中,而莫华发外的圆融;不是夸日向意识流的沉淀.因此,所以孔子便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成即是圆融.徐复观在中国艺术精神中还说:寻孔颜乐处,此乐处是孔颜之仁,亦即是孔颜纯奎地艺术精神的呈现.而此乐处的到达,在孔颜,尤其是在孔子,乐固然是其功夫过程之一,但毕竟不是唯一的功夫所在,也不是一般人所轻易用得上的功夫.所以孔子便把乐安放在功夫的最后阶段,而说出成于乐的一句话.施昌东先生在先秦诸子美学思想述评中说:所谓成于乐,诂语正艾云:学诗之后,即学礼,继乃学乐.盖诗即乐章,而乐随礼以行,礼立而后乐可用也.叉云:乐以活性,故能成性,成性亦修身也.可见孔子是从对于人的政治思想教育(修身)的意艾上来话诗乐的.蔡仲德先生在中国音乐美学史中说:因为充分认识音乐有兴,观,群,怨的作用,孔子就主张极大地发挥这种作用,去获取应有的社会艘果.他认为一个奎面发展的人不仅要智慧,勇敢,寡欲,而且必须史之以礼乐,用音乐进行修养他叉认为,为人必须*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即认为音乐对个人的作用不是什幺外在的文辟,而是一种内在的修养,可以达到修身养0,陶冶情性,培养品格的效果.所以他高度重视音乐在教育中的作用,在培养全面发展人材中的作用,对弟子教之以六艺,而六艺以礼,乐为首.增综观学者诸论可以看到,成于乐是完善人身修养的重要手段.孔子通古琴,曾精心整理过弦歌(琴歌).子日: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论语?阳货篇),.子日: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论语?子罕篇),史记?孔子世家载: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台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从上述可知,孔子为求复礼灭郑声扶雅乐,从卫国回到鲁国后,便援琴整理诗经,其整理的标准,高则是音调平和,节奏缓慢,听起来尽美矣,又尽善也三月不知肉昧而魏文候听之便唯恐卧的韶雅颂乐,次则也应是尽美矣,未尽善也的武乐.孔子善昕古琴,曾深刻地评论过子路弹琴.孔子家语?辨乐载:子路鼓琴,孔子闻之,谓冉有日:甚矣,由之不才也!夫先王之制音也,奏中声以为节,流入于南,不归于北.夫南者生育之乡,北者杀伐之域.故君子之音,温柔居中,以养生育之气.小人之音则不然,亢丽微末,以象杀伐之气.夸由也匹夫之徒,曾无意于先王之制而习它国之声,岂能保其六七尺之体哉f在这段评论中,孔子痛心地指责子路不去弹奏先王制作的,风格近于南方的,用中正平和的声音来节制欲念,修身养性的君子之音,却去弹奏声音高亢挺拔,谊染征讨杀伐气氛具有北方风格的小人之音.从中看到孔子选择琴曲的标准.孔子曾为了复礼师从师襄认真学习古琴.淮南子?主术训载:孔子学鼓琴于师襄,而谕文王之志,见微以知明矣,又在韩诗外传第五卷第七章中有孔子深入细致地学习古琴的记载.至此,可看到如下三点,其一,他认为古琴是一个能够实现复札和达到复札目的的乐器;其二.师襄子所授之琴曲符合他的择曲标准,为此才精学其曲,数,意,人,类,以达到文王的修养水平;其三,孔子亲学鼓琴标志有修养的君子必学之.孔子以人而不仁,如札何?人而不仁,如乐何?(g论语?八佾)的信念,将琴曲,琴歇规范成正乐,又通过鼓琴提高道德修养达到修身合复礼,他的琴艺活动奠定了古琴必习正音,有修养的君子必习古琴的修身准则.然而.孔子时代雅乐和郑声之争有如叶落知秋.郑声不仅从民问传到宫廷,而且孔子嫡传弟子子路也鼓琴之,由此,孔子成于乐论的内涵在古琴艺术发展中要面临不同程度地嬗变.擅变之一:天人感应与移情自然在两汉阴阳学盛行时代,文人奉行然君子所常御者,琴最亲密的信条,但是其修身的内容和习琴的群体却发生了变化.孔子时代视为普通乐器的古琴,在阴阳学的笼罩下成为天人舍一,天人感应的神器,它被追溯为神农,伏羲制琴,其形制上圆而敛下方而平视作上观法于天,下取法于地,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七弦的宫,商名称足以通万物而考治乱也.对于琴在乐器中的地位由八音之中惟丝最檬,而琴为之首进而雅琴者,乐之统也,与八音并行,如此以神化琴来神化鼓琴者其目的是借?9?孔子成于乐论在古举艺术发展中的历史嬗变以抬高琴人身份.两汉时期,习琴者已从民问明显移位到文人,士大夫和皇室人员,如文人司马相如,士大夫刘向,桓谭,蔡邕,汉元帝的皇后王政君,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等.孔子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的温柔居中表现音乐,既是道德修养准则也是艺术修养准则,这在两汉时期叉给予了深化.对于道德修养.从琴之言禁也,君子守以自禁也.大声不震哗而流漫.细声不湮灭而不闻0到琴者,禁也,所以禁止捶邪,正人心也;从穷则独善其身而不失其操,达则兼善天下,无不通畅0到.不骄不溢,好礼以铴其意也;虽怨恨失意,犹守礼义,乐道而不失其操,都对道德修养做了细致规范.此问,琴曲仍以先王雅乐为正,如尧畅舜操禹操文王操微子操箕子操伯夷操等,但郑声却很得人心成帝时任乐府郎,王莽时任掌乐大夫的桓谭(公元前?公元56年,东汉哲学家,经学家,好音律善鼓琴)都在颇离雅操.而更为新弄,数进郑声以乱雅乐,帝每宴,辄令鼓琴.好其繁声,令朝廷耽悦郑声东汉着名琴家蔡邕(公元132一l92年)受民问音乐影响不同于先王雅乐,为后世琴家稽康称之下逮谣俗而创作了蔡氏五弄(游春渌水幽居坐愁秋思);叉流行于汉代的琴曲饮马长城窟.有可能是从当时的民歌发展而成,0而聂正刺韩王曲已冲破.杀伐之气的大忌,可见郑声的地位逐日提高.此间,在艺术修养上出现了移情说,蔡邕琴操中水仙操的题解和乐府题解?水仙操中,都讲述了伯牙学琴的故事伯牙学琴于成连先生三年而未能满意,成连假称其师方子春在东海能移人情,便将伯牙带至蓬莱山而独自刺船而去,伯牙在感受山林海涛鸟鸣的大自然之情后,便能奏出天下最好的琴声.这段用移情来表现琴曲的故事,将琴人成功地表现琴曲从对琴曲本身的理解扩展到对大自然的感受,从而使艺术修养叉增添了新内容.两汉时期的古琴艺术,一方面在道德修养和艺术修养继承了孔子.成于乐论思想,另一方面在发展中出现了移情和蔡邕在琴操?序首中提出的反其天真,这些都预示着古琴艺术其后的嬗变.嬗变之二:琴境合一与弦外之音魏晋南北朝时期能尽雅琴,惟至人兮,古琴已是文人,士大夫们不可离的修身之物,孔子的成于乐论仍处于至尊地位.然而在统治者和士大夫阶?lo?层之间的矛盾日益深化之时,政治上的得意者将孔子的成于乐准则作为名教工具来维护统治.而政治上的失意者则接受道家崇尚自然的思想t将其异化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来摆脱名教束缚走向大自然,所以在道家思想影响下.成于乐的内容,目的发生了变化,其结果却对古琴艺术日后发展产生了极深远影响,至今仍为琴家所推崇这时期,琴家在乐论声无哀乐论等论着中常提及仲尼日,并坚持以孔子所倡导的礼乐教化,温柔居中和重雅乐为道德规范在正乐必先正礼以礼乐维护封建等级制度方面.琴家阮籍(公元21o-263年)在所着乐论中云:先王之为乐也,使其声平,其容和,下不思上之声.君不欲臣之色,上下不争而忠义成刑教一体,礼.乐外内也.刑驰则教不独行,礼废则乐无所立.礼逾其制.则尊卑乖乐失其序,则亲疏乱礼定其象.乐平其心,礼治其外,乐化其内.礼乐正而天下平;琴家嵇康(公元223262年)在琴赋中阐述写此.赋之缘由说:(古琴)丽则丽矣.然未尽其理也推其所由,似元不解声音览其旨趣,矣末达礼乐之情也.众器之中.琴德虽优.故缀叙所怀,以为之赋.与此同时,对于合乎封建统治者需要的中和之音和雅乐,琴人也竭力维护之,嵇康认为古琴若论其体势,详其风声.器和故响逸,张急故声清,问辽故音庳.弦长故徽呜.性洁静以端理,含致德之和平,诚可以感荡心志,而发泄幽情臭:0还认为琴瑟之体间辽而音埠,变希而声清,若言平和.哀乐正等,则无所先发,故终得躁静;若有所发,则是有主于内.不为平和也,由是言之.声音以平和为体,而感物无常;心志以所侯为主,应感而发;阮籍认为音乐体现天地精神万物本性.音乐和则万物和故吕律协则阴阳和,音声适而万物类:男女不易其所.君臣不犯其位,四海同其欢.九洲一其节,强调音乐的声,调,律,曲目等形式可干变万变,但至于乐声.平和自若是不能变的.相继,他们还极力肯定雅乐否定郯声,阮籍在乐论中大篇幅地讲述郑声的特征,危害和消灭郑声的办法,大声疾呼正乐遂废.郑声大兴;嵇康说:临觞奏九韶.雅歌何邕邕夫时日用于盛世.而来代袭以妖惑,犹先王制雅乐,而季世继以淫哇也.今愤妖忌因欲去日,何异恶郑卫而灭韶武邪,别雅郑之淫正等这时期,虽然从理论上极力贬低郑声,可是在创作实践中诸多琴曲却源于民间音乐,如源于陇西歌曲的碣石调?幽兰.源于西曲歌的乌夜啼.源于吴声歌曲的懊依歌等0:并且就变响西安音乐学院(季刊)2000年第1期连着名琴家嵇康和阮藉在着文排斥郑声的同时,却也演奏和创作了音调非中正平和的琴曲广陵散酒狂.它一方面表明郑声以其鲜活的生命力被琴人所接受,成为琴曲的创作源泉;另一方面也表明,不能充分表达人们思想感情的正声已成为纸上空谈,予示着它终究要被郑声所替代.然而由于士大夫的境遇变故,便迫使在中和内容中融人了道家的崇尚自然,无为而治,无私无欲和琴道台一,使其表象由中和演化成淡和.嵇康在琴赋中将琴,琴人,琴音,琴曲与自然的密切联系洋洋洒洒贯穿通篇,以表含天地之醇和兮,吸日月之休光之意;又有天地台其德,则万物合其生,刑赏不用而民自安矣.乾坤易简.故雅乐不烦;道德平淡,故五声无味.不烦则阴阳自通,无味则百物自乐,日迁善成化而不自知,风俗移易而同于是乐此自然之道,乐之所始也的论述;以及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琴诗自乐,远游可珍.含道独往.弃智遣身等等.由此.古琴在以复礼为根本修身宗旨外,又出现自娱和.养生的修身内容今但愿守陋苍,教养子孙.时与亲归叙阔,陈说平生,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志愿毕矣,滋味有厌,而此不倦,可以导养神气,宣和情志,处穷独而不闷者,奠近于音声也,穆穆重华,五弦始兴,闲邪纳正,感物悟灵.宣和养气,介乃遐龄,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犹0,欣以素牍,和以七弦,.乐天委分,以至百年.0上述以琴自娱来修身养性已成为魏晋文人的风度,如建安七子的琴家阮禹,竹林七贤的琴家阮籍,嵇康,阮成,画家兼琴家戴,宗炳,文人柳世隆,柳恽父子,诗人陶潜等都身处不得志之境地,而愤世嫉俗隐遁逃世,他们都是以琴自娱的魏晋风度琴家的典型代表.基于崇尚自然的指导思想,对鼓琴的艺术修养则要求达到琴境台一和体昧弦外之音,嵇康在琴赋中阐述琴境合一情景说:轻行浮弹,明际慧.疾而不速,留而不滞翩绵飘邈,微音迅逝.远而听之,若鸾风和呜戏云中,近而察之,若众葩敷荣曜春风.既丰赡以多姿,又善始而令终.嗟姣妙以弘丽,何变态之元穷.这里将琴音和大自然的融合描绘的淋漓尽致;另陶潜曾有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的惊世之语,他将赏琴把握于得意忘言之中,认为若得琴意真蒂不仅是弦上声,更重要的是弦外声由此,琴境台一和弦外之音使艺术修养又得以升华.琴曲梅花三弄和稽氏四弄中的长清短请等都是这个时期体现艺术修养的杰作魏晋南北朝是成于乐论在古琴艺术发展的重要转型期,此间虽然以成于乐达到修身的根本宗旨未变,但是却出现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琴境台一,弦外之音等艺术主张,它更加丰富了修身内容,这些变化不仅使古琴更趋向文人化,而且这些融人道家思想的艺术理论为以后琴学奠定了基础,成为其后修身和古琴艺术的发展方向,并使孔子的成于乐论再次发生嬗变.嬗变之三:淡和静远与养生隐逸躇唐后至明清,古琴被推崇为乐器的极品,鼓琴是文人的最高修养.八音惟琴为最,乐和人情藉以养吾德性,恬然自怡,非为取悦于人.处穷独而不闷者,其惟琴矣.古琴已成为文人修身养性通向成于乐的重要途迳,在琴,琴谱,琴曲,琴家,琴派,琴论,斫琴走向成熟之时,此问成于乐的内容却有着较大变化关于正始之音.这时期,孔子时代将古琴音乐规范成中正平和正始之音的观念得到了继承,但是经过魏晋时期变中和为淡和后,清静平和,性与琴会,清丽而静.和润而远,疏疏淡淡,其音得中正和平者,是为正音等论述,使正始之音由凝重庄严,实实在在的先王雅乐变为静远疏淡,虚无飘渺的大音希声,这是一个质的擅变.此时,崇雅斥郑雅郑之争仍在琴人思想中根深蒂固,文人们都极力维护雅乐在古琴中的地位,欧阳修(公元10071072年)曾说:余自小不喜邦卫,独爱琴声,尤爱小流水曲.0除上瀛又说:独琴之为器,焚得静对.不人歌舞场中;琴之为音,孤高岑寂,不杂丝竹佯内.祛邪而存正.黜俗而归雅,台媚而还淳,台乎古人,不必谐于众也.可是经过隋唐大量吸收各民族音乐之后,中华之声已是各民族音乐的融合体,而不是纯洁的先王雅乐,所以苏轼大声疾呼:世以琴为雅声,过矣.琴正古之郑卫耳.今世所谓郑卫者,乃皆胡部.非复中华之声.至此,孔子时代的郑声已成为琴曲的主体,文人们孜孜追求的雅乐只是复古的幻想.关于琴者,禁也.传统的君子之近琴瑟,以仪节也,非以心也,和琴者,巢也.禁人邪恶,归于正道是鼓琴修身的关键,然而这个时期李贽(15271602年)提出:余谓琴者心也.琴者.吟也,所以吟其心也,认为弹琴者应自由抒发情性,昕琴者顺其心而赏之,不能将琴作为禁欲的工具,所以又说:.琴自一耳,心固殊也.心殊则手殊,手殊则声殊.?11?孔子成于乐论在古摹艺术发展中的历史蛙变故禁邕闻弦而知杀心,钟子听弦而知流水,师旷听弦而识南风之不况,盖自然之道,得手应心,其妙固着此也.至此琴者,禁也变成.琴者,吟也这个时期对鼓琴所具有的修养更加理论化和系统化,经过宋崔遵度(公元953-1020年)琴笺提出的清,丽,静,和,润,远;琴有九德(佚名)中提出的奇,古,远,润,静,匀,嗣,清,芳;明冷仙(公元1368-1398)的琴声十六法中轻,松,脆,滑,高,沽,清,虚,幽,奇,古,淡,中,和,疾;至明徐上瀛溪山琴况的二十四况和,静,古,淡,恬,逸雅,丽,亮,采,洁,润,园,坚,宏,细,健,轻,重,迟,速,几经丰富发展,将演奏要领和应达到的境界给于精辟的论述和总结,它较之魏晋时期的琴境合一和弦外之音更加体气欲仙的虚无飘渺,给古琴笼罩上一层神密的色彩.由此,古琴更有利于文人们自娱和养生.从隋唐到明清这段漫长的历史时期,古琴得到繁荣发展,各类琴谱记载有三千盒首琴曲,其中大胡笳小胡笳离骚阳关三叠胡笳十八拍潇湘水云腿平沙落雁渔樵I可答龙翔操流水等传世精品有几十余首,这些琴曲不同程度地吸收各地民问音乐后而形成各种流派,又出现赵耶利,郭楚望,徐天民,严天池,徐上瀛,徐棋,张孔山等琴坛大师,这些无疑都显示着在成于乐思想和古琴艺术发展的互动下,不仅古琴艺术发展至登峰造极地成熟,而且还塑造了善于修身养性成于乐型的琴人.然而为了显示古琴艺术是成于乐修身中的重要标志,文人们将琴称之为雅琴与其它乐器对立,将琴曲内容远离现实,使琴曲意境高深莫测,且又置于其它音乐之上,同时约定俗成禁情,.禁声,禁欲,禁变这些既表睨古琴艺术发展至顶峰成为仙乐继而使其僵化;叉使文人通过鼓琴达到自娱,养生甚至臆逸而成为仙人,他们远离尘世不问凡事修身养性之举却构成了社会的安定因素,从而也实现了孔子成于乐论政治目的的初衷.从孔子成于乐论在古琴艺术发展中的嬗变可以看到,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它不仅推动了古琴艺术发展直至成熟,而且还潜移默化地驱使人们自觉顽强地以音乐作为最高的修身之道虽然在嬗变中儒家思想揉进了大量道家思想而隐去其明显的.复礼目的,但是在貌似与世无争之中却冥冥地维护了?12?复礼,成功地完成了修身角色,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详见棣复虎c中田艺术精神(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年6月版,下再)第一幸由音乐髹索孔干的艺术精神中第七节音乐与凡蒋母养f宁元学童喜十二cll凄学童引明道目.昔受学于用蔗敏,每争手仲尼崩干斥赴,肿乐何事详见格复巩c中国艺术精神第一幸由音乐探索孔干的艺木精神中第十节孔门艺术精神的特化与没落.详见施昌东先善脊子羹学甚恕速评(中年书厮1979燕)孔于的羹学思想中孔于论诗一.详见幕忡德c中回音乐羹学吏摹三章孔干的音乐羹学思想中第五节.对音乐社鲁琦能的估价一番风再倍.荛善于乐应劭攫c风俗通-声音均见担谭暑f新论?翠道直动接j悟道?产斗扭谭c新论-葶道班目,错培等壕捶f白虎逼-扎乐,枉谭E新论?翠道应劭疆c风俗通一声音f后遗书?束弘侍许健墒着草史初墙嵇康暑c翠赋嵇康f产无辜乐论晚|(乐论,国嵇康的c蚌仙诗)嵇康c蕃车堆宅无吉凶扳生论糟赢(声无辜乐论许健壕着c翠支韧壕阮藉f乐论嵇康的诗c支寿才公穆八军,l诗十九首之十五,十固精康i山巨泺垲交书精抽康f翠赋鞋康c擘赞,陶潜c归击采夸哗陶潜自桀文;f菁书-陶潜持)c与古膏翠谱补足范仲淹与詹赴士书持上赢c滇山翠况跣阳管论翠帖圆警上囊E溪山苹巩中混巩苏轼f翠非雎产f左传?瞎,亢年班囿,糟终等蠕攫E白虎遗?礼乐责任编辑:李宝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