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第18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80307892 上传时间:2022-04-25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0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第18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第18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第18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8讲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耕作方式的演进与影响(1)过程: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演变过程。前者是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后者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采用。(2)生产工具、技术的进步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耕作方式形成。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东汉出现了一牛挽犁。汉代铁制农具的数量远超前代,曲柄锄、大镰和播种工具耧车的出现,说明农具有所改进。唐代出现曲辕犁,标志着我国古代农耕技术的成熟。(3)影响耕作技术的改进,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小农户个体经营使农业耕作技术难以实现革命性的发展。特别提示犁最早出现于原始社会后期,其材料为石头,通过磨制而成。铁犁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其材料为铁,通过冶炼而成。2贫者无立锥之地(土地制度)(1)主要土地制度商周时代:井田制具有土地所有形式由公有向私有过渡的特征。战国时期:商鞅变法肯定了土地的私人占有。北魏到唐前期:均田制实质上是封建的土地国有制。(2)土地兼并及影响土地高度集中是中国古代经济生活中普遍的现象,宋代以后尤其严重。土地私有制是造成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疯狂的土地兼并导致农耕生产秩序严重破坏,社会动荡不安。使“平均”口号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经济意识中的重要内容。特别提示中国封建社会土地兼并的原因土地兼并是地主土地私有制发展的直接因素;国家限制土地兼并,保护自耕农经济,而豪强地主力量的壮大是地主土地私有制发展的一个结果,土地私有、允许买卖才是根源。3沉重的赋税和力役(1)赋税名目繁多,田亩税和人头税是主要形式。(2)农户缴纳的赋税,是专制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3)徭役是强制民众承担的无偿劳动,多至农民无法忍受,以致引发社会动乱。疑难问答问: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和自耕农经济是指同一种经济形态吗?为什么?答:三者是不同的经济概念,但三者又有交集,都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自然经济的本质属性是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和商品经济相对立。小农经济的本质属性是家庭经营,经营规模狭小。自耕农经济是小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农经济除包括自耕农经济外,还包括以租种地主土地为生的佃农经济。三者的关系图示如下:4水利事业的发展(1)水利文献:主要有河渠书沟洫志等。(2)水利工程战国时期,李冰主持的都江堰和郑国主持的郑国渠。汉代关中农民创造的“井渠”至今还流行于吐鲁番、哈密一带的干旱地区。东汉王景治理黄河,基本解除水患。(3)灌溉工具隋唐五代:北方有立井水车,长江流域发明高转筒车。宋代:水转翻车利用水力为动力。明清:出现了风力水车。归纳总结小农经济的确立,推动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同时也使中国儒家思想很早就形成了“民本”意识。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1古代手工业的基本类型(1)家庭手工业手工业长期附属于农民家庭之中,形成了以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的“男耕女织”的经济形式,自给自足。(2)田庄手工业随着土地的集中,汉代出现了田庄手工业,生产生活自给自足。(3)官营手工业从汉武帝时代起,政府垄断煮盐、冶铁等行业;元代以后,工匠被编入专门的户籍,成为职业世袭的“匠户”。特别提示官营手工业的出现时间最早,明代中叶以前,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明代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逐渐占据主导地位。2手工业部门与成就(1)纺织业新石器时代,纺织技术已经萌芽,原料最初用的是麻和葛。商代有负责指导蚕桑生产的专职官员。汉代花色品种多样,丝织品远销到地中海地区,中国因此被称为“丝国”。唐代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规模也相当大。宋代棉花种植普及,棉纺织技术已经推广到闽、粤等地区,丝织工艺水平有所提高。元代黄道婆创造新式纺车,推广织造技术。棉布逐渐成为当时民众的主要衣料。明代蚕桑、棉花种植面积扩大,而且出现了雇工和自由劳动力市场。手工工场和雇佣劳动关系的出现,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产生。(2)冶铸业商周时期,黄河流域的青铜铸造工艺已达到很高的水平,作品多为礼制的象征,代表着权力和秩序。春秋晚期出现人工冶炼的铁器。战国中期后炼钢和淬火工艺有所发展。汉代冶铁以煤炭做燃料,并创造出用水力作为动力的鼓风装置水排。南北朝时期出现灌钢法。北宋时期有以煤作为燃料冶铁的明确记载。(3)制陶业原始时代的彩陶和龙山文化的蛋壳黑陶,工艺水平很高。唐代美术陶制品“唐三彩”风行一时。(4)制瓷业早期瓷器是一种釉陶,又称做原始青瓷。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是陶发展到瓷的过渡阶段。唐代制瓷业已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有青瓷和白瓷两大体系,代表是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唐宋以来,各地瓷窑所产瓷器各具风格。清康熙年间,发明粉彩瓷器工艺;雍正时期,烧制技术达到顶峰。唐宋以来,瓷器成为中国经海路外销的重要商品,“海上丝绸之路”也被称为“瓷路”。归纳总结古代中国手工业经济发展的特征(1)建立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之上。(2)官营、田庄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3)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越来越细。(4)生产技术不断进步,长期依靠世界。(5)生产规模扩大,在明清时期出现手工工场,资本主义萌芽出现。考点一小农经济的特点和影响因素1小农经济的特点(1)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2)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市场交换少。(3)落后性:注重精耕细作,但容易催生满足的社会心态和民族性格。(4)脆弱性:由于天灾人祸的影响,小农很容易破产。(5)保守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2影响小农经济成长的因素(1)有利因素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使用:如铁农具、牛耕的普及。农民自身因素: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高;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封建政府的扶植:采取重农政策,扶植小农经济。(2)不利因素小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受到沉重的封建剥削,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历代封建王朝后期,随着统治的腐败,每遇灾荒瘟疫,小农经济都面临着破产的危险。要求:分析下面的史料,论证“精耕细作是古代中国农业的显著特点”这一结论。史料古代中国农业科技成就(部分)时期内容备注春秋战国牛耕、铁农具都江堰、郑国渠测知二十四节气有利于安排农事秦汉耧车提高播种效率选种、育秧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魏晋南北朝翻车齐民要术隋唐筒车、曲辕犁宋元踏犁由人力操作,弥补耕牛的不足农桑辑要元朝政府颁发的农业指导用书十二气历明清农政全书论证:答案(1)耕作方式发展: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经不断完善而为后世所沿用。(2)耕作技术进步:耕作方法、田间管理系统完善,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土地利用率,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总目标。(3)改善农业环境:重视农田灌溉,改善土壤环境,使农业收成不再完全取决于天气。(4)总结农业生产经验:重视农时,总结推广农业生产经验。1小农经济的经营形态(20世纪初)所食者率皆本地所树之粟,所衣者率皆本地所出之棉,男耕女织,终岁勤劳,常见农民自顶至踵所用衣、袜、鞋、带皆由自力织成者。元氏县志发现问题材料反映出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耕织结合的特点。命题角度小农经济的特点;小农经济在近代社会的历史地位。2美洲农作物传入中国明朝后期,玉米、番薯等美洲粮食作物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逐渐得到推广。番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大大缓解了“民食问题”,人们遂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劳力和土地等去发展经济作物,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响。而粮食生产革命和人口爆炸互为因果,清代以来,人口压力不断增加,原本人烟稀少的广大山区,因为“老林初开,包谷不粪而获”和番薯“备荒第一物”的特性,玉米、番薯等栽种遍野,“生齿日繁”。“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遇淫霖,沙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摘编自何炳棣、陈树平等的研究成果发现问题美洲农作物传入中国受到了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命题角度美洲农作物传入对明清经济的影响;清代的人口、环境问题与外来农作物的内在联系。考点二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和封建土地制度1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过程(1)原因:北方战乱频仍,南方相对安定;北民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并带来了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南方统治者为发展自身实力,重视发展经济;南方优越的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提供了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2)过程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展,南北经济趋于平衡,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唐朝时期:安史之乱以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宋时期: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由北方转移到南方。2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特点(1)封建地主占有全国大部分土地,土地买卖和土地兼并盛行。(2)广大农民只有少量土地甚至没有土地,受到封建国家、地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3)封建土地私有制是土地兼并周期性发展的根源。(4)土地制度的变革和调整,实质上体现了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时代要求。要求:根据材料指出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材料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孟子滕文公上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者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汉书食货志主要信息:答案井田制被封建土地私有制取代。1汉唐的灌溉水利事业汉代灌溉区分布示意图唐朝灌溉工程数量简表 地区时间工程类别长江以北长江以南中唐以前中唐以后中唐以前中唐以后灌溉982923938发现问题从汉到唐灌溉水利事业的发展,反映出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命题角度汉唐水利事业的发展与经济重心的南移;南北方的社会环境与汉唐的农业经济。2明清时期的农耕经济与租佃关系明清农村虽然还是一种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但这一时期的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农民已经不再仅仅是在自给自足之余,将自己的农产品拿到市场上出售,而是更多地依赖于市场通过产品的交换来满足自己的生产和消费。农户在种植粮食作物之外,都普遍开始种植旨在交换的经济作物,如棉花、甘蔗、烟草、荔枝、龙眼乃至经济林木,并开始对农产品进行加工。一部分农民由于经营有道、扩大生产而成为“上农”,一部分农民则从自耕农下降为佃农、奴仆或雇工。一般租佃关系普遍采用契约的形式,以分成或定额的方式纳租。上述材料选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发现问题材料反映出明清时期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租佃关系普遍采用契约的形式。命题角度明清时期的乡村经济与市场的关系;明清时期的经济状况及发展特点。考点三古代中国手工业经营形态1古代三种手工业经营形态的经济地位(1)官营手工业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代表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准。(2)家庭手工业的存在相当普遍,是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3)在古代中国农耕社会的前期和中期,私营手工业中占大部分比重的是家庭手工业;明代中叶以后,私营手工业逐步发展并占据主导地位,局部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2古代中国手工业没有出现生产领域技术革命的原因(1)市场因素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具有封闭性,对市场商品的需求量不大。(2)官营压制官营手工业占据最有利可图的行业,加之其规模大、技术精,对私营手工业产生了冲击。(3)政策限制手工业者社会地位低下,封建政府往往对之征收重税。(4)社会动荡民间手工业力量弱小,封建社会的动荡往往对其冲击巨大。(5)技术水平技术传承具有封闭性,难以得到交流提高。要求:根据下面的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说明官营手工业为何逐渐衰落并最终被私营手工业超越。史料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 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 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论证:答案官营手工业采取官府控制下的强制性劳动,工匠积极性不高;官营手工业不与市场联系,没有发展动力;官营手工业管理腐败,效率低下。1古代官营手工业的缺陷它对市场经济的破坏作用是双重的,既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给,同时也使民生日用商品带有浓厚的政治财政色彩,成为一种假性商品经济。王家范发现问题材料反映出古代官营手工业的缺陷,是对教材内容的有益补充。命题角度古代官营手工业与商品经济的关系;评价中国古代的官营手工业。2明清时期工匠地位的变化明初规定:轮班匠须一年或五年一班轮流到官营手工作坊服役,每班平均三个月。住坐匠则是每月赴官营手工作坊中服役十天,若不赴班,则须月出银一钱由官府另雇他人。(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起,轮班匠一律征银,政府则以银雇工。清政府决定废除这一制度,“各省俱除匠籍为民”。范文澜中国通史发现问题材料反映出明清时期官府对工匠人身控制的松弛,这是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命题角度明清时期的官营手工业状况;明清时期工匠地位的变化与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3古代中国手工业工艺的世代传习官方以法令来保护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有时,为了技术的世代传习,官府还要干涉某些手工业家属的婚姻,使民间技术的传习成为顽固的传统。从元稹织女词:“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可见一斑。一直到不久以前,各地还有所谓“祖传秘方”的存在。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一卷发现问题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传承具有封闭性,这与小农经济有必然的联系。命题角度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点;中国古代手工业工艺世代传习的历史原因。全国卷5年考题统计时间题号时间题号2017全国,27全国,262016全国,25全国,26全国,272015全国,24、27全国,262013全国,251命题点:明朝经济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2017课标全国,27)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出明代玉制器皿的使用从上层社会专属到普通人家的变化,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故B项正确。材料中的现象与君主专制的加强无直接对应关系,故A项错误;C、D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2命题点:经济重心的南移对文化的影响(2017课标全国,26)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答案C解析南方人喝茶习俗在北方从“被嘲笑”到“道俗皆饮”,体现了南方饮茶文化对北方的影响,这说明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在逐渐上升,故C项正确。材料中无法体现唐朝中期南茶才开始北运,故A项错误;喝茶习俗不能等同于饮食习惯,故B项错误;仅由材料无法得出南北方经济水平发展情况,故排除D项。3命题点:汉代庄园经济的生产经营形态(2016课标全国,25)下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答案D解析由题干中的“汉代画像砖”和画像砖中集体劳作的场景,可以判断画像砖反映了汉代大地主田庄上的农业生产情形,不是个体农户的生产情景,故选D,排除A;画像体现的是生产场景,看不出精耕细作的信息,排除B;汉代土地制度是封建土地私有制,排除C。4命题点:明代城市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2016课标全国,27)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答案A解析材料实质上反映的是明末农村雇工待遇提高,是城镇经济发达,雇工出卖劳动力的机会增多所致,故选择A项。“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是个别雇主为了留住雇工而非政府行为,故B项错误。C项题干材料没有反映。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减弱而非增强,故D项错误。5命题点:农业收益的增加与小农经济的形成(2015课标全国,2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的信息是“一个农夫可以养活五口甚至九口人”,说明农业收益的增加促进了一家一户的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故选A项。农业的发展是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基本条件,故B项错误;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能促进农业收益的增加,C项因果倒置,错误;农业收益的增加一定程度上促使地主兼并土地,促进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D项错误。6命题点:古代中国文化中心的南移(2015课标全国,27)下表为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唐宋明清河南151621江苏781749此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答案B解析表格体现了从唐宋至明清时期,河南地区状元人数逐渐减少,而江苏地区的状元人数逐渐增多,这种变化本质上反映了随着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地处东南的江苏经济发展超过了地处北方的河南,而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繁荣,故选B项。宋明理学对河南、江苏都有影响,故A项错误;虽然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但是并不表明中原地区的经济衰退,C项错误;明清时期的政治重心仍在北方,故D项错误。7命题点:宋代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影响力的上升(2015课标全国,26)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的民间崇拜的现象得到朝廷的认可,而且在后世影响不断扩大,本质上是该地区经济发展与社会影响力提升的结果,故选C项。中国古代王朝没有重视对海洋的开发与利用,故A项错误;古代中国社会女性地位没有根本改变,故B项错误;古代封建统治者的统治思想不可能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故D项错误。1命题点:历史统计数据上的古代中国农业发展特点(2017全国卷高考临考冲刺押题卷六,30)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记载:“战国亩产量79.41斤,西汉初年93.68斤,汉武帝时期117.11斤,1938年115斤,1949年130斤。”材料主要反映了中国农业发展具有()A脆弱性 B落后性C封闭性 D先进性答案B解析从材料反映的数据来看,从战国一直到1949年,粮食亩产量并没有较大程度的提升,基本处于同一水平,反映了中国农业生产发展的落后性,故B项正确。2命题点:明清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2018河南高考诊断A卷,27)明清时期,江苏松江府、太仓州、海门厅因“种花者多,而种稻者少,每年口粮全赖客商贩运”。嘉定“其民托命于木棉,因而县不产米,仰食于四方”。据此可知,明清江南地区()A农家副业占据主导地位B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C抑商政策发生重大转变D粮食手工加工业发展滞后答案B解析古代中国小农经济占主导,故A项错误;材料中体现江苏部分地区种植棉花现象普遍,说明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大,故B项正确;明清时期实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农民生产状况而不是反映粮食加工状况,故D项错误。3命题点:汉代经济发展的整体性(2017河北衡水中学高三第二学期第三次摸底,24)西汉中期,各种铁制的犁铧、耧、锄、镰、斧、锯、刀、锤等农业生产用具普遍地取代了青铜器,并且推广到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这可从侧面说明当时()A民族融合进程加快B内外经济交流频繁C国内经济整体发展D耕犁技术逐渐成熟答案C解析汉代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也实现了铁农具对青铜器的取代并不能直接说明民族融合的进程加快,故A项错误;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都属汉代的内部交流,并未提及涉外问题,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我们不难推断,汉代的铁农具已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普及和推广,这就从侧面说明汉代整体的社会经济都获得了较大的发展,故C项正确;铁农具的推广并不代表耕犁技术的成熟,故D项错误。4命题点:史由证来我国牛耕技术的历史证据(2017临汾三模,24)先秦著作山海经海内经记载:“后稷(后稷是古代周族始祖)播百谷。稷之孙曰叔均,始作牛耕。”从考古发现来看,在河南、山西、江苏、浙江、上海、广西、内蒙古、吉林等省市出土了商周时期的石犁。这说明()A历史记述的正误只能靠考古发现佐证B文献资料不能作为一手史料C商周时期我国就出现了铁犁牛耕D我国使用牛耕技术的历史久远答案D解析考古不是历史记述正误的唯一佐证标准,故A项错误;文献资料分为一手史料、二手史料,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铁犁的相关信息,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稷之孙曰叔均,始作牛耕”“从考古发现来看出土了商周时期的石犁”,都佐证了我国牛耕技术历史久远,故D项正确。5命题点:中国古代农具的发展演变(2017河南天一大联考高三阶段性测试五A卷,27)下图为明代仍在使用的唐代出现的“木牛”,即人力代耕架。对此解读正确的是,明代()A人力获得了解放B农业生产出现了分工合作C传统农业精细化D农业技术没有革命性突破答案D解析从示意图中可以看出,这种结构的犁仍然需要人力,故A项错误;犁耕无法体现分工合作,故B项错误;犁耕是农业精耕细作的表现,不是精细化的表现,故C项错误;从图示的犁和传统的犁相比较,没有把人力解放出来,故D项正确。6命题点: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关系的变化(2017全国卷高考临考冲刺押题卷四,26)明初工匠单立为匠户,世代不得脱籍;明朝中叶工匠可以纳银代役。清朝完全废除匠籍,官营手工业劳动者皆出自官府雇募。这一变化过程的影响是()A官营手工业的发展走向市场化B直接导致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C手工业生产格局出现重大变化D手工业专业化生产水平提高答案C解析材料主要反映出明清匠户身份的变化,没有体现出官营手工业与市场的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官营手工业内部出现雇佣关系,因此不能推断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反映出明清匠户身份的变化,没有体现出手工业专业化生产水平的变化,故D项错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成人自考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