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系统分析课程设计报告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79342064 上传时间:2022-04-23 格式:DOC 页数:37 大小:2.3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力系统分析课程设计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电力系统分析课程设计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电力系统分析课程设计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贵州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电力系统分析课程设计报告书题目: 高压输电网潮流的计算机算法程序设计专 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班 级:电自093学 号:0908040179 学生姓名:文绵丽指导教师:韩松 2012年7月4日目录第一章 课程设计概述31.1 设计目的31.2 设计要求31.3 设计题目31.4 设计内容31.5设计时间4第二章(针对该课程设计题目的)设计思路42.1 潮流计算题目42.2 对课题的分析及求解思路5第三章 电力系统潮流计算概述63.1电力系统叙述63.2潮流计算简介63.3潮流计算的意义及其发展7第四章 导纳矩阵的原理及计算方法84.1自导纳和互导纳的确定方法84.2潮流计算的基本方程134.3电力系统节点分类164.4潮流计算的约束条件17第五章 程序流程图及程序代码185.1 潮流计算流程图185.2 潮流计算程序代码19第六章 运行结果分析276.1 正常运行结果分析276.1.1 MATLAB运行结果276.1.2 PowerWorld运行结果336.1.3 综合分析346.2 非正常运行结果分析356.2.1 若某发电站发电量减半时对系统断电影响356.2.2 若某发电站发电量减为零时对系统断电影响36第七章总结37第一章 课程设计概述1.1 设计目的1. 掌握电力系统潮流计算的基本原理和电力系统运行方式的变化;2. 掌握并能熟练运用一门计算机语言(MATLAB语言或C语言或C+语言);3. 采用计算机语言对潮流计算进行计算机编程计算。 1.2 设计要求1. 程序源代码; 2.选定算例的输入,输出文件; 3. 程序说明; 4. 选定算例的程序计算过程; 5. 选定算例的手算过程(至少迭代2次)(可选)。 1.3 设计题目高压输电网潮流的计算机算法程序设计(PQ分解法、牛顿-拉夫逊法)或中压配电网潮流的计算机算法程序设计(前推后代法、同伦延拓法等)或电力系统短路故障的计算机算法程序设计(要求不限)1.4 设计内容1.根据电力系统网络推导电力网络数学模型,写出节点导纳矩阵; 2.赋予各节点电压变量(直角坐标系形式)初值后,求解不平衡量;3.形成雅可比矩阵; 4.求解修正量后,重新修改初值,从2开始重新循环计算; 5.求解的电压变量达到所要求的精度时,再计算各支路功率分布、功率损耗和平衡节点功率; 6.上机编程调试;连调; 7.计算分析给定系统潮流分析并与手工计算结果作比较分析。 8.准备计算机演示答辩,书写该课程设计说明书(必须计算机打印)。1.5设计时间2012年春季第17周至第18周第二章(针对该课程设计题目的)设计思路2.1 潮流计算题目 50MW 25MW 10Mvar 180MW 100Mvar 50MW 30Mvar如图所示,变压器参数为:Zt1=0.006198+j0.22727, Zt2=0.0016529+j0.04752,变比分别为231/110kV,231/121kV;220kV线路参数为:Z=0.01219+j0.06508;110kV线路:Z=0.13429+j0.20661; 23段,Z=0.13429+j0.20661;45段,Z=0.01219+j0.06508,所有阻抗都已经归算至220kV侧。2.2 对课题的分析及求解思路 此电力系统是一个5节点,5支路的电力网络。综合比较牛顿拉夫逊法(直角坐标、极坐标)、PQ分解法等多种求解方法的特点,最后确定采用牛顿拉夫逊法(极坐标)。因为此方法所需解的方程组最少。该系统中,母线5为平衡节点,保持定值电压=233.2+j0kV,4节点为PV节点,注入有功功率为50MW,其余节点均为PQ节点,注入功率分别为1=40+j30MVA,2=-50-j30MVA,3=-180-j100MVA.首先计算节点数据矩阵如下,% (bus#)(volt) (ang) (p) (q) (bus type) bus= 1 1.00 0.00 -0.10 0.60 1; 2 1.00 0.00 -0.50 -0.30 1; 3 1.00 0.00 -1.80 -1.00 1; 4 1.05 0.00 0.15 0.00 2; 5 1.06 0.00 0.00 0.00 3;然后计算线路数据矩阵如下, % b#1 b#2 ( R ) ( X ) (G) ( B ) ( K )line = 1 2 0.13429 0.20661 0.0 0.0 0; 2 3 0.13429 0.20661 0.0 0.0 0; 4 5 0.01219 0.06508 0.0 0.0 0; 4 3 0.00165 0.04752 0.0 0.0 0.954545; 5 1 0.00620 0.22727 0.0 0.0 1.05;这就形成了计算潮流的原始数据,把它代入程序中就可以计算潮流分布。第三章 电力系统潮流计算概述3.1电力系统叙述 电力工业发展初期,电能是直接在用户附近的发电站(或称发电厂)中生产的,各发电站孤立运行。随着工农业生产和城市的发展,电能的需要量迅速增加,而热能资源和水能资源丰富的地区又往往远离用电比较集中的城市和工矿区,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就需要在动力资源丰富的地区建立大型发电站,然后将电能远距离输送给电力用户。同时,为了提高供电的可靠性以及资源利用的综合经济性,又把许多分散的各种形式的发电站,通过送电线路和变电所联系起来。这种由发电机、升压和降压变电所,送电线路以及用电设备有机连接起来的整体,即称为电力系统。现代电力系统提出了“灵活交流输电和新型直流输电”的概念。灵活交流输电技术是指运用固态电子器件与现代自动控制技术对交流电网的电压、相位角、阻抗、功率以及电路的通断进行实时闭环控制,从而提高高压输电线路的诉讼能力和电力系统的稳态水平。新型直流输电技术是指应用现电力电子技术的最新成果,改善和简化变流站的造价等。运营方式管理中,潮流是确定电网运行方式的基本出发点:在规划领域,需要进行潮流分析验证规划方案的合理性;在实时运行环境,调度员潮流提供了电网在预想操作预想下的电网的潮流分布以及校验运行的可靠性。在电力系统调度运行的多个领域都涉及到电网潮流计算。潮流是确定电力网咯运行状态的基本因素,潮流问题是研究电力系统稳态问题的基础和前提。3.2潮流计算简介电力系统潮流计算是研究电力系统稳态运行情况的一种计算,它根据给定的运行条件及系统接线情况确定整个电力系统各部分的运行状态:各母线的电压。各元件中流过的功率,系统的功率损耗等等。在电力系统规划的设计和现有电力系统运行方式的研究中,都需要利用潮流计算来定量的分析比较供电方案或运行方式的合理性。可靠性和经济性。此外,电力系统的潮流计算也是计算机系统动态稳定和静态稳定的基础,所以潮流计算是研究电力系统的一种和重要和基础的计算。电力系统潮流计算也分为离线计算和在线计算两种,前者主要用于系统规划设计和安排系统的运行方式,后者则用于正在运行系统的经常监视及实时控制。利用电子数字计算机进行潮流计算从50年代中期就已经开始了。在这20年内,潮流计算曾采用了各种不同的方法,这些方法的发展主要围绕着对潮流计算的一些基本要求进行的,对潮流计算的要求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 计算方法的可靠性或收敛性;(2) 对计算机内存量的要求;(3) 计算速度;(4) 计算的方便性和灵活性。3.3潮流计算的意义及其发展电力系统潮流计算是电力系统分析中的一种最基本的计算,是对复杂电力系统正常和故障条件下稳态运行状态的计算。潮流计算的目标是求取电力系统在给定运行状态的计算,即节点电压和功率分布,用以检查系统各元件是否过负荷。各点电压是否满足要求,功率的分布和分配是否合理以及功率损耗等。对现有的电力系统的运行和扩建,对新的电力系统进行规划设计以及对电力系统进行静态和稳态分析都是以潮流计算为基础。潮流计算结果可用如电力系统稳态研究,安全估计或最优潮流等对潮流计算的模型和方法有直接影响。实际电力系统的潮流技术那主要采用牛顿拉夫逊法。运行方式管理中,潮流是确定电网运行方式的基本出发点;在规划领域,需要进行潮流分析验证规划方案的合理性;在实时运行环境,调度员潮流提供了多个在预想操作情况下电网的潮流分布以及校验运行可靠性。在电力系统调度运行的多个领域问题是研究电力系统稳态问题的基础和前提。在用数字见算计算机解电力系统潮流问题的开始阶段,普遍采取以节点导纳矩阵为基础的逐次代入法。这个方法的原理比较简单,要求的数字计算机内存量比较差下,适应50年代电子计算机制造水平和当时电力系统理论水平,但它的收敛性较差,当系统规模变大时,迭代次数急剧上升,在计算中往往出现迭代不收敛的情况。这就迫使电力系统的计算人员转向以阻抗矩阵为基础的逐次代入法。阻抗法改善了系统潮流计算问题的收敛性,解决了导纳无法求解的一些系统的潮流计算,在60年代获得了广泛的应用,阻抗法德主要缺点是占用计算机内存大,每次迭代的计算量大。当系统不断扩大时,这些缺点就更加突出,为了克服这些缺点,60年代中期发展了以阻抗矩阵为基础的分块阻抗法。这个方法把一个大系统分割为几个小的地区系统,在计算机内只需要存储各个地区系统的阻抗矩阵及它们之间联络的阻抗,这样不仅大幅度的节省了内存容量,同时也提高了计算速度。克服阻抗法缺点是另一个途径是采用牛顿-拉夫逊法。这是数学中解决非线性方程式的典型方法,有较好的收敛性。在解决电力系统潮流计算问题时,是以导纳矩阵为基础的,因此,只要我们能在迭代过程中尽可能保持方程式系数矩阵的稀疏性,就可以大大提高牛顿法潮流程序的效率。自从60年代中期,牛顿法中利用了最佳顺序消去法以后,牛顿法在收敛性。内存要求。速度方面都超过了阻抗法,成为了60年代末期以后广泛采用的优秀方法。 第四章 导纳矩阵的原理及计算方法4.1自导纳和互导纳的确定方法 电力网络的节点电压方程: 为节点注入电流列向量,注入电流有正有负,注入网络的电流为正,流出网络的电流为负。根据这一规定,电源节点的注入电流为正,负荷节点为负。既无电源又无负荷的联络节点为零,带有地方负荷的电源节点为二者代数之和。为节点电压列向量,由于节点电压是对称于参考节点而言的,因而需先选定参考节点。在电力系统中一般以地为参考节点。如整个网络无接地支路,则需要选定某一节点为参考。设网络中节点数为(不含参考节点),则,均为n*n列向量。为n*n阶节点导纳矩阵。节电导纳矩阵的节点电压方程: 展开为: : 是一个n*n阶节点导纳矩阵,其阶数就等于网络中除参考节点外的节点数。 节点导纳矩阵的对角元素 (i=1,2,n)成为自导纳。自导纳数值上就等于在i节点施加单位电压,其他节点全部接地时,经节点i注入网络的电流,因此,它可以定义为: 节点i的自导纳数值上就等于与节点直接连接的所有支路导纳的总和。节点导纳矩阵的非对角元素 (j=1,2,n;i=1,2,。,n;j=i)称互导纳,由此可得互导纳数值上就等于在节点i施加单位电压,其他节点全部接地时,经节点j注入网络的电流,因此可定义为: 节点j,i之间的互导纳数值上就等于连接节点j,i支路到导纳的负值。显然,恒等于。互导纳的这些性质决定了节点导纳矩阵是一个对称稀疏矩阵。而且,由于每个节点所连接的支路数总有一个限度,随着网络中节点数的增加非零元素相对愈来愈少,节点导纳矩阵的稀疏度,即零元素数与总元素的比值就愈来愈高。2.1.2节点导纳矩阵的性质及意义节点导纳矩阵的性质:(1)为对称矩阵,=。如网络中含有源元件,如移相变压器,则对称性不再成立。(2)对无接地支路的节点,其所在行列的元素之和均为零,即 。对于有接地支路的节点,其所在行列的元素之和等于该点接地支路的导纳。利用这一性质,可以检验所形成节点导纳矩阵的正确性。(3)具有强对角性:对角元素的值不小于同一行或同一列中任一元素(4)为稀疏矩阵,因节点i ,j 之间无支路直接相连时=0,这种情况在实际电力系统中非常普遍。矩阵的稀疏性用稀疏度表示,其定义为矩阵中的零元素与全部元素之比,即 , 式中Z 为中的零元素。S 随节点数n 的增加而增加:n=50,S可达92%;n=100,S 可达90%;n=500,S可达99%,充分利用节点导纳矩阵的稀疏性可节省计算机内存,加快计算速度,这种技巧称为稀疏技术。节点导纳矩阵的意义:是n*n阶方阵,其对角元素 (i=1,2,-n)称为自导纳,非对角元素(i,j=1,2,n, )称为互导纳。将节点电压方程展开为可见, 表明,自导纳在数值上等于仅在节点i施加单位电压而其余节点电压均为零(即其余节点全部接地)时,经节点i注入网络的电流。其显然等于与节点i直接相连的所有支路的导纳之和。同时可见。表明,互导纳在数值上等于仅在节点j施加单位电压而其余节点电压均为零时,经节点i注入网络的电流,其显然等于()即=。为支路的导纳,负号表示该电流流出网络。如节点ij之间无支路直接相连,则该电流为0,从而=0。注意字母几种不写法的不同意义:粗体黑字表示导纳矩阵,大写字母代矩阵中的第i行第j列元素,即节点i和节点j之间的互导纳。小写字母i,j支路的导纳等于支路阻抗的倒数数,。根据定义直接求取节点导纳矩阵时,注意以下几点:1)。节点导纳矩阵是方阵,其阶数就等于网络中除去参考节点外的节点数。参考节点一般取大地,编号为零。2)。节点导纳矩阵是稀疏矩阵,其各行非零非对角元素就等于与该行相对应节点所连接的不接地支路数。3)。节点导纳矩阵的对角元素就等于各该节点所连接导纳的总和。因此,与没有接地支路的节点对应的行或列中,对角元素为非对角元素之和的负值。4)。节点导纳矩阵的非对角元素等于连接节点i,j支路导纳的负值。因此,一般情况下,节点导纳矩阵的对角元素往往大于非对角元素的负值。5)。节点导纳矩阵一般是对称矩阵,这是网络的互易特性所决定的。从而,一般只要求求取这个矩阵的上三角或下三角部分。2.1.3非标准变比变压器等值电路变压器型等值电路更便于计算机反复计算,更适宜于复杂网络的潮流计算.双绕组变压器可用阻抗与一个理想变压器串联的电路表示.理想变压器只是一个参数,那就是变比。现在变压器阻抗按实际变比归算到低压侧为例,推导出变压器型等值电路. a 双绕组变压器原理图b 变压器阻抗归算到低压侧等值模型流入和流出理想变压器的功率相等 式中, 是理想变压器的变比,和 分别为变压器高,低绕组的实际电压.从图b直接可得: 从而可得: 式中,又因节点电流方程应具有如下形式: 将式(1-8)与(1-9)比较,得: 因此可得各支路导纳为: 由此可得用导纳表示的变压器型等值电路:图 c4.2潮流计算的基本方程 在潮流问题中,任何复杂的电力系统都可以归纳为以下元件(参数)组成。(1)发电机(注入电流或功率)(2)负荷(注入负的电流或功率)(3)输电线支路(电阻,电抗)(4)变压器支路(电阻,电抗,变比)(5)母线上的对地支路(阻抗和导纳)(6)线路上的对地支路(一般为线路充电点容导纳)集中了以上各类型的元件的简单网络如图 (a) 潮流计算用的电网结构图(b) 潮流计算等值网络采用导纳矩阵时,节点注入电流和节点电压构成以下线性方程组 其中 可展开如下形式 由于实际电网中测量的节点注入量一般不是电流而是功率,因此必须将式中的注入电流用节点注入功率来表示。节点功率与节点电流之间的关系为 式中,因此用导纳矩阵时,PQ节点可以表示为把这个关系代入式中 ,得就是电力系统潮流计算的数学模型-潮流方程。它具有如下特点:(1)它是一组代数方程,因而表征的是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特性。(2)它是一组非线性方程,因而只能用迭代方法求其数值解。(3)由于方程中的电压和导纳既可以表为直角坐标,又可表为极坐标,因而潮流方程有多种表达形式-极坐标形式,直角坐标形式和混合坐标形式。a。取 ,得到潮流方程的极坐标形式: b。 取 , ,得到潮流方程的直角坐标形式: c。取, ,得到潮流方程的混合坐标形式: 不同坐标形式的潮流方程适用于不同的迭代解法。例如:利用牛顿-拉夫逊迭代法求解,以直角坐标和混合坐标形式的潮流方程为方便;而P-Q解耦法是在混合坐标形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成,故当然采用混合坐标形式。(4)它是一组n个复数方程,因而实数方程数为2n个但方程中共含4n个变量:P,Q,U和,i=1,2,n,故必须先指定2n个变量才能求解。4.3电力系统节点分类 用一般的电路理论求解网络方程,目的是给出电压源(或电流源)研究网络内的电流(或电压)分布,作为基础的方程式,一般用线性代数方程式表示。然而在电力系统中,给出发电机或负荷连接母线上电压或电流(都是向量)的情况是很少的,一般是给出发电机母线上发电机的有功功率(P)和母线电压的幅值(U),给出负荷母线上负荷消耗的有功功率(P)和无功功率(Q)。主要目的是由这些已知量去求电力系统内的各种电气量。所以,根据电力系统中各节点性质的不同,很自然地把节点分成三类: PQ节点对这一类点,事先给定的是节点功率(P,Q),待求的未知量是节点电压向量(U,),所以叫PQ节点。通常变电所母线都是PQ节点,当某些发电机的输出功率P。Q给定时,也作为PQ节点。PQ节点上的发电机称之为PQ机(或PQ给定型发电机)。在潮流计算中,系统大部分节点属于PQ节点。 PU节点这类节点给出的参数是该节点的有功功率P及电压幅值U,待求量为该节点的无功功率Q及电压向量的相角。这类节点在运行中往往要有一定可调节的无功电源。用以维持给定的电压值。通常选择有一定无功功率储备的发电机母线或者变电所有无功补偿设备的母线做PU节点处理。PU节点上的发电机称为PU机(或PU给定型发电机) 平衡节点在潮流计算中,这类节点一般只设一个。对该节点,给定其电压值,并在计算中取该节点电压向量的方向作为参考轴,相当于给定该点电压向量的角度为零。也就是说,对平衡节点给定的运行参数是U和,因此有城为U节点,而待求量是该节点的P。Q,整个系统的功率平衡由这一节点承担。关于平衡节点的选择,一般选择系统中担任调频调压的某一发电厂(或发电机),有时也可能按其他原则选择,例如,为提高计算的收敛性。可以选择出线数多或者靠近电网中心的发电厂母线作平衡节点。以上三类节点4个运行参数P。Q。U。中,已知量都是两个,待求量也是两个,只是类型不同而已。4.4潮流计算的约束条件 电力系统运行必须满足一定技术和经济上的要求。这些要求够成了潮流问题中某些变量的约束条件,常用的约束条件如下:1. 节点电压应满足2. 从保证电能质量和供电安全的要求来看,电力系统的所有电气设备都必须运行在额定电压附近。PU节点电压幅值必须按上述条件给定。因此,这一约束条件对PQ节点而言。3. 节点的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应满足4. PQ节点的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以及PU节点的有功功率,在给定是就必须满足上述条件,因此,对平衡节点的P和Q以及PU节点的Q应按上述条件进行检验。5. 节点之间电压的相位差应满足 为了保证系统运行的稳定性,要求某些输电线路两端的电压相位不超过一定的数值。这一约束的主要意义就在于此。 因此,潮流计算可以归结为求解一组非线性方程组,并使其解答满足一定的约束条件。常用的方法是迭代法和牛顿法,在计算过程中,或得出结果之后用约束条件进行检验。如果不能满足要求,则应修改某些变量的给定值,甚至修改系统的运行方式,重新进行计算。第五章 程序流程图及程序代码5.1 潮流计算流程图牛顿-拉夫逊法计算潮流的基本步骤有如下几步:形成节点导纳矩阵YB;设各节点电压初值;由初值可以求出修正方程中的不平衡量;求修正方程式的系数矩阵-雅可比矩阵的各个元素;解修正方程式,求各节点电压的变化量;计算各节点电压的新值,即修正后的值;运用各节点的新值自第三步开始下一次迭代;计算平衡节点功率和线路功率。流程图如下:5.2 潮流计算程序代码主程序:clc;clear allformat long;global nSW nPQ nPV; global nb; global nl; global bus; global line; global Y; global nodenum; global lPQ; global myf; openfile; change; ybus; NR; PQ; flow; ret; output; 打开bus line的数据文件的子程序:function openfile global nb nl;global line;global bus;global myf; dfile,pathname=uigetfile(*.m,Select Data File); if pathname = 0 error( you must select a valid data file)else lfile =length(dfile); % strip off .m eval(dfile(1:lfile-2); end nl,ml=size(line); nb,mb=size(bus); outfile=;for I=1:length(dfile) if dfile(I)=. break; end outfile=strcat(outfile,dfile(I); endoutfile=strcat(outfile,.txt); myf=fopen(outfile,w); 节点重新编号:function change global nb;global nl;global nPQ;global bus;global line;global nodenum; nSW = 0; nPV = 0; nPQ = 0; for I = 1:nb, type= bus(I,6);if type = 3, nSW = nSW + 1; SW(nSW,:)=bus(I,:);elseif type = 2, nPV = nPV +1; PV(nPV,:)=bus(I,:);else nPQ = nPQ + 1; PQ(nPQ,:)=bus(I,:); endend bus=PQ;PV;SW; newbus=1:nb;nodenum=newbus bus(:,1); bus(:,1)=newbus; for I=1:nl for J=1:2 for k=1:nb if line(I,J)=nodenum(k,2) line(I,J)=nodenum(k,1); break end end endend 建立节点导纳矩阵:function Y = ybus(bus,line) global nl;global nb;global bus;global line;global Y;global myf; Y=zeros(nb,nb); for k=1:nlI=line(k,1); J=line(k,2); Zt=line(k,3)+j*line(k,4);if J=0 Yt=1/Zt; end%Ym=line(k,5)+j*line(k,6); K=line(k,7); if (K=0)&(J=0) Y(I,I)=Y(I,I)+Yt+Ym; Y(J,J)=Y(J,J)+Yt+Ym; Y(I,J)=Y(I,J)-Yt; Y(J,I)=Y(I,J); endif (K=0)&(J=0) Y(I,I)=Y(I,I)+Ym; endif K0 Y(I,I)=Y(I,I)+Yt+Ym; Y(J,J)=Y(J,J)+Yt/K/K; Y(I,J)=Y(I,J)-Yt/K; Y(J,I)=Y(I,J); endif K0 Y(I,I)=Y(I,I)+Yt+Ym; Y(J,J)=Y(J,J)+K*K*Yt; Y(I,J)=Y(I,J)+K*Yt; Y(J,I)=Y(I,J); endend 牛拉法解方程组:function NR global nb;global nPQ;global bus;global line;global Y;global myf; max1=100; eps1=1.0e-10; eps2=1.0e-10; fprintf(myf, -节点导纳矩阵Y-n); for I=1:nb for J=1:nb fprintf(myf, %10f+j*(%10f) , real(Y(I,J),imag(Y(I,J); end fprintf(myf, n);end for i=1:max1 angl(:,1)=bus(1:nb-1,3); u(:,1)=bus(1:nPQ,2); x=angl;u; Jac=form_jac(bus,Y); del=dPQ(Y,bus); dx=Jacdel; fprintf(myf,-第%d次迭代结果-n,i); fprintf(myf,-第%d次迭代的雅比矩阵J-n,i); for I=1:nb+nPQ-1 for J=1:nb+nPQ-1 fprintf(myf, %10f , Jac(I,J); end fprintf(myf, n); end fprintf(myf,-第%d次迭代的功率偏差dP和dQ-n,i); for I=1:nb+nPQ-1 fprintf(myf, %10e , del(I,1); fprintf(myf, n); end fprintf(myf,-第%d次迭代的节点相角和电压的偏差dx-n,i); for I=1:nb+nPQ-1 fprintf(myf, %10e , dx(I,1); fprintf(myf, n); end for I=nb:nb+nPQ-1 dx(I,1)=dx(I,1)*x(I,1); end x=x-dx; fprintf(myf,-第%d次迭代的节点相角delta和电压U-n,i); angl=x(1:nb-1,1); u=x(nb:nb+nPQ-1,1); for I=1:nb-1 bus(I,3)=angl(I,1); fprintf(myf, ang%d %10f n, I,angl(I,1); end for I=1:nPQ % bus(I,2)=u(I,1); fprintf(myf, U%d %10f n, I,u(I,1); end if(max(abs(dx)eps1)&(max(abs(dPQ(Y,bus)0 Iij=(Ui-Uj)*Yt/K+Ui*(Ym+Yt*(K-1)/K); Iji=(Uj-Ui)*Yt/K+Uj*Yt*(1-K)/K2; end if K0 K=-K; Iij=(Ui-Uj)*Yt*K+Ui*(Ym+Yt*(1-K); Iji=(Uj-Ui)*Yt*K+Uj*Yt*K*(K-1); end Sij=Ui*conj(Iij); Sji=Uj*conj(Iji);delS=Sij+Sji; lPQ(k,3:5)=Sij Sji delS; end恢复原节点编号:global nl;global nb;global bus;global line;global Y;global nodenum;global lPQ;for I=1:nb for J=1:nb if nodenum(J,2)=I break; end end tem(I,:)=bus(nodenum(J,1),:); tem(I,1)=I;endbus=tem; for I=1:nl for J=1:2 for k=1:nb if lPQ(I,J)=nodenum(k,1) lPQ(I,J)=nodenum(k,2); break end end endend 输出:function output global nb;global nl;global bus;global lPQ;global myf; fprintf(myf, n-牛顿拉夫逊法潮流计算结果-n);fprintf(myf, 节点计算结果:n); fprintf(myf, 节点 节点电压 节点相角(角度) 节点注入功率n);for I=1:nb, fprintf(myf, %2d %10f %10f %10f+j%10f n, bus(I,1),bus(I,2),bus(I,3)*180/pi,bus(I,4),bus(I,5);endfprintf(myf, n 线路计算结果:n); fprintf(myf, 节点I 节点J 线路功率S(I,J) 线路功率S(J,I) 线路损耗dS(I,J)n);for I=1:nl, fprintf(myf, %2d %2d %10f+j%10f %10f+j%10f %10f+j%10fn, lPQ(I,1),lPQ(I,2),real(lPQ(I,3),imag(lPQ(I,3),real(lPQ(I,4),imag(lPQ(I,4),real(lPQ(I,5),imag(lPQ(I,5);endfclose(myf);第六章 运行结果分析6.1 正常运行结果分析 6.1.1 MATLAB运行结果用MATLAB把2.1中的节点数据和线路数据建立成m文件,文件内容如下:% (bus#)(volt) (ang) (p) (q) (bus type) bus= 1 1.00 0.00 -0.10 0.60 1; 2 1.00 0.00 -0.50 -0.30 1; 3 1.00 0.00 -1.80 -1.00 1; 4 1.05 0.00 0.15 0.00 2; 5 1.06 0.00 0.00 0.00 3; % b#1 b#2 ( R ) ( X ) (G) ( B ) ( K )line = 1 2 0.13429 0.20661 0.0 0.0 0; 2 3 0.13429 0.20661 0.0 0.0 0; 4 5 0.01219 0.06508 0.0 0.0 0; 4 3 0.00165 0.04752 0.0 0.0 0.954545; 5 1 0.00620 0.22727 0.0 0.0 1.05;在主程序中打开上面的m文件,运行结果如下:-节点导纳矩阵Y- 2.320367+j*( -7.390594) -2.211573+j*( 3.402584) 0.000000+j*( 0.000000) 0.000000+j*( 0.000000) -0.114234+j*( 4.187410) -2.211573+j*( 3.402584) 4.423145+j*( -6.805168) -2.211573+j*( 3.402584) 0.000000+j*( 0.000000) 0.000000+j*( 0.000000) 0.000000+j*( 0.000000) -2.211573+j*( 3.402584) 3.012540+j*(-26.470453) -0.764560+j*( 22.019319) 0.000000+j*( 0.000000) 0.000000+j*( 0.000000) 0.000000+j*( 0.000000) -0.764560+j*( 22.019319) 3.510371+j*(-35.863313) -2.780564+j*( 14.844882) -0.114234+j*( 4.187410) 0.000000+j*( 0.000000) 0.000000+j*( 0.000000) -2.780564+j*( 14.844882) 2.900510+j*(-19.241663) -第1次迭代结果-第1次迭代的雅比矩阵J- -7.841239 3.402584 -0.00000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