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中的实际难题:究竟应根据课程标准还是教科书来进行教学?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79175710 上传时间:2022-04-23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44.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施中的实际难题:究竟应根据课程标准还是教科书来进行教学?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实施中的实际难题:究竟应根据课程标准还是教科书来进行教学?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实施中的实际难题:究竟应根据课程标准还是教科书来进行教学?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实施中的实际难题:究竟应根据课程标准还是教科书来进行教学?标准和依据标准编撰并经由国家相应审定机构审核通过的教科书,都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但标准是第一位,因为标准是编撰教科书的依据,也是组织教学活动和进行教学评价的依据。 对于非常优秀的教师来说,只有标准,没有相应的教科书,也是能把教学活动组织好的。当然,这只是少数人可以办到。对于绝大多数教师来说,教科书已是经过许多教材建设的专家,把标准的要求具体化为适于教学的课程资源,要充分利用好。它在体系结构上更适于学生的认知过程,内容的选择上更具体、更详实,方法上除了突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外,还更便于操作,而且便于学生阅读和使用。而课程标准是给课程管理部门、教育行政部门、教师阅读的,不适合学生阅读。因此,教师要用好教科书,还要帮助学生用好教科书。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发展水平差异显著,地区和学校之间差别很大,一种教科书要适合全国,很难做到,因此,这也是教科书必须多样化的理由之一。于是任何一种教科书都有其对象的适应性和编撰者的个性,在多样化的教科书面前,学校和教师要认真选择。即使这样,也不能保证完全符合你的需要,还应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补充、删节、修正,力争达到标准的基本要求。 于是,我们可以领悟到,教科书的编撰者和任课教师的共同任务,都是创造性地贯彻课程标准的理念、目标、内容、评价等要求。在实践中,我们看到,有些教师只读教科书,依据教科书进行教学,而不读标准,甚至有些地区的教育行政部门,还没有把标准做到人手一册,并组织教师认真地学习,这是不对的,应尽快纠正。标准的知识点要求少,要求低,是否会降低生物学教学质量?来自实验区的信息,确有一部分教师提出类似的问题。具体来说,分为三种情况,一种是明确认为初中生物学科的基础知识少了,要求降低了,有些意见。另一种是担忧,觉得生物课上很活跃,但生物学基础知识有多少呢?再一种是按原大纲或教科书的知识要求加以补充。于是,课时紧张,冲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 以上种种,都反映了知识观方面的认识问题。标准没有减弱生物学基础知识的要求,在标准的目标中,在知识目标方面有三条:获得有关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命活动、生物与环境、生物进化以及生物技术等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的基础知识;获得有关人体结构、功能以及卫生保健的知识,促进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知道生物科学技术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及其可能产生的影响。 在各主题的具体内容的标准中,主要都是对基础知识的要求。 之所以会有那种感觉甚至教学行为上的偏差,可能有以下这些原因。 一是习惯于原大纲。原大纲在一定程度上是以学科知识为中心展开的,常常拘泥于学科知识体系、结构的完整性、系统性,而在知识上繁、难、多、旧较为突出,这正是需要改革的。当我们以学生发展和社会需要,以及学科发展三者综合考虑选择知识内容时,不可能也不应该保留那些繁、难、多、旧的知识内容。 二是什么是基础知识(还有基本技能),绝不是本学科知识越多、越细就越好,而是要选取那些对于学生终身发展最必要的知识,以及现代生活不可缺少的一些新知识,并且更多地要培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这也就是许多教师经常提到的经验:要使学生会学而不只是学会,“受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三是如果学生确实学得很主动、很活跃(而不是乱),就大可不必担心会降低知识质量。知识需要记忆,但决不是死记硬背,才能奏效。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参与学习活动,调动各种感官、大脑和双手,掌握知识的质量将会提高,而且会发展出教育者梦寐以求的各种能力,俗话说越学越聪明。当然,学生的主动学习活动,要有教师的组织和指导,重要的知识或结论,要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形成共同的、扼要的认识。 与此相关,还有教师问到考试是否要考虑基础知识。课程目标中就有知识目标,考试(评价方法之一)当然可以考。但要注意更多地是考查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而不是考死记硬背。2002-11-17自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解读标准提倡各种形式的探究活动,教师还需要讲课吗?此次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条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扬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并通过勤于动手、乐于探究的多种形式的科学探究活动,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体验科学的过程和方法,主动地搜集和分析各种信息,善于与他人交流和合作,培养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教学过程中组织好科学探究活动至关重要。 现在的问题是,一方面还远没有组织实施好标准规定的探究活动,还没有总结出成功的、丰富多彩的经验,至于理论上的提高,更须待以时日。而另一方面,一部分教师出现了犹豫和彷徨,在这种心态下才提出了“教师还需要讲课吗?”的问题。 几十年来,我们都在研究和实践着怎样讲课,于是,教学论成了“教论”,而“学论”研究甚少。怎样讲课,实在已经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还有可取之处吗?有的。提倡多种形式的科学探究活动,并不是不要或废止教师的讲述或讲解,关键是讲什么,什么时候需要讲,怎样讲。教师的讲述、讲解,总体上应该减少,应该围绕探究活动的需要讲,学生能够解决的事就不必讲。探究中无论是科学方法上,还是认识上学生提出问题,学生相互交流都难以解决的时候,需要教师讲;在小组形式活动中,更多地是对小组和小组中的个别同学讲,也就是有更多的个别指导等等。甚至我们也不排斥在一些时候,一些问题上,教师精彩地讲,精辟地讲。 然而,标准实施的初期,主要的难处还在于能否把探究性学习开展好。要在这方面集中精力,细加准备,扎扎实实做好,万万不可搞花架子,外行人看起来热热闹闹,学生并无多少收获。科学深究一定要遵循“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的过程吗?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了解和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或程序是很重要的,即科学的过程和方法是科学素养的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终身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科学探究的过程的了解和掌握,还能迁移到参与社会生活,从事经济生产,作出个人决策等需要研究的其他领域中去。 事实上无论是通过实验来探究、通过调查来探究、通过资料分析的探究等不同形式的科学探究活动,大体上也都包含着以上的基本过程或程序,只是侧重点和难点不尽相同。因此实际教学中,当然不应也不能千篇一律,搞成某种模式。课程标准既以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的探究为例,展示了通过实验进行探究的基本过程,意在提示掌握基本过程的重要性,又在别的案例中仅强调某些侧重点,并没有千篇一律,而是按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来决定。 还要指出,在组织科学探究活动时,有几个环节是不易做好的。如提出问题、作出假设,需要背景资料,需要提示学生的生活经验,需要引导,需要尊重学生多样化的提问和假设,而不是教师强加给他的。控制变量、设计对照、收集数据、处理数据等科学探究最基本的方法、技能,要在许多探究活动中,反复实践培养。还有表达和交流中,严密的逻辑,辩证的思维,科学的表达,以及评价和反思也是要不断地训练,才能达到较好的状态。 总起来看,既要遵循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又要根据实际内容的需要,突出某些侧重点,还有反复的训练和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不可能一蹴而就。以自主学习、科学探究为主的教学活动,容易造成两极分化吗?以自主学习,科学探究为主的教学活动,确实调动了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探究的精神,动手动脑的能力,还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但也有少部分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如发展水平差一些,或慵懒一些,或内向一些等,在学习活动中,表现为相对的消极,特别是小组中有能力较强、又很活跃的同伴时,多数情况下,就往后靠,时间久了,在发展水平上,与其他同学的差距就会拉大。这就是一些教师说到的“容易两极分化”。 任何一个学生群体中,个体的发展水平总存在差异,教学的最终结果,原有的差异可能发生变化,差的前进了,好的也可能落后,但个体发展的水平的差异还会存在,但已经不是原来状态的差异,已在原有的水平上有了前进。这应该是教学所追求的。 另外,更重要的是,教学过程应该精心设计,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创造各自的发展机会,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在原有基础上的最好的发展。在本书“组织好探究性学习”一节中,已经特别关注了这个问题,如建议“将小组成员编为A、B、C、D在不同的探究活动中承担的任务进行互换,如操作的、设计的、记录的、完成报告的等角色的互换。经过一段时间,小组的组成,也可重新安排,以利于不同学生的相互了解,相互合作。”除此之外,教师应及时发现,由于各种原因表现为发展水平较差(有些不是差,而是某些原因的干扰)的学生,给予特别的关爱,创造适于他发展的条件和机遇。个别的关爱和帮助,个性化的教学永远是需要的,也是教师教育品质和教育能力的更高境界和水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如此重要,在教学中如何实施呢?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但要达到目标和要求,绝不是依靠讲解或讲授的办法。说教的方法,应该坚决摒弃。 在实施中首先要对课程具体目标中在这方面的要求,常记心中,渗透于相关的教学内容的学习之中。这些目标是: “了解我国的生物资源状况和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增强振兴祖国和改变祖国面貌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这些目标要求,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其广度和深度的要求都是很高的,需要花很大力气才能做好。 在具体内容标准之中已经进入了这方面的要求,从一级主题到二级主题直至三级,都直接点出,这在过去的大纲中从未这样做。而在具体内容标准对应的活动建议中,更体现得具体、明晰。应按标准贯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主要应通过各种教学活动的过程来体验、培养。例如,调查研究的活动、探究性学习活动、角色扮演的活动、讨论与辩论的活动、办墙报、展板等活动的积极参与,加上教师的启发引导,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另外,标准在评价建议中,特别突出了对学生的探究能力的评价和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状况进行评价。这都是以往教学中的弱项,意在指导教师如何操作,而不流于空谈。正确的评价,将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究竟应根据课程标准还是教科书来进行教学?标准和依据标准编撰并经由国家相应审定机构审核通过的教科书,都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但标准是第一位,因为标准是编撰教科书的依据,也是组织教学活动和进行教学评价的依据。 对于非常优秀的教师来说,只有标准,没有相应的教科书,也是能把教学活动组织好的。当然,这只是少数人可以办到。对于绝大多数教师来说,教科书已是经过许多教材建设的专家,把标准的要求具体化为适于教学的课程资源,要充分利用好。它在体系结构上更适于学生的认知过程,内容的选择上更具体、更详实,方法上除了突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外,还更便于操作,而且便于学生阅读和使用。而课程标准是给课程管理部门、教育行政部门、教师阅读的,不适合学生阅读。因此,教师要用好教科书,还要帮助学生用好教科书。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发展水平差异显著,地区和学校之间差别很大,一种教科书要适合全国,很难做到,因此,这也是教科书必须多样化的理由之一。于是任何一种教科书都有其对象的适应性和编撰者的个性,在多样化的教科书面前,学校和教师要认真选择。即使这样,也不能保证完全符合你的需要,还应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补充、删节、修正,力争达到标准的基本要求。 于是,我们可以领悟到,教科书的编撰者和任课教师的共同任务,都是创造性地贯彻课程标准的理念、目标、内容、评价等要求。在实践中,我们看到,有些教师只读教科书,依据教科书进行教学,而不读标准,甚至有些地区的教育行政部门,还没有把标准做到人手一册,并组织教师认真地学习,这是不对的,应尽快纠正。标准实施中的实际难题这里提出的标准实施中的实际难题,都不完全是任课教师可以解决的,但任课教师应该了解和关注,并提请和帮助有关部门解决。因此,也不以问答形式来表达,仅简要地列举,稍作分析。 一是班额过大问题。班额过大不便于组织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造成班额过大(有些学校初中教学班达6070人之多)的原因很复杂,既有教学投资问题,也有“择校”问题,另外也缺乏相应的法规来规定师生比。过大的班额,必然会降低学生学习的质量,增加组织各种自主学习活动的困难,也加重了教师的负担。尤为突出的是,这种情况会迫使教师不得不沿袭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 二是师资水平问题。师资水平一般地说,应通过继续教育来解决,继续教育的内容要紧密结合此次课程改革的要求来进行,即“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对此教育行政部门负有责任。同时教师自身也需提高对继续教育紧迫性的认识,应该努力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学科的新进展,现代教育技术以及学科教学论,并把学习和教学实践及教育科研结合起来,争取在短时间内有较大的提高。另外,少数地区,由于学校的分散和不具适当的规模,各科教师配备不齐,出现了完全外行的教师兼生物课程。如果在过去照本宣科,以教师传授为主,备备课,尚能勉强对付的话,今日要组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而且倡导探究性学习,学生生动活泼地学,所提问题多多,外行来教,已到了捉襟见肘的狼狈状态。此种状况如不尽快改变,课程标准的贯彻,势必落空。 三是课程资源问题。在大部分不发达或欠发达地区,过去已经是不少教师仅仅依据一本教科书、一册教参,就年复一年的教下去。现在实行新的课程标准,必须依托丰富的课程资源,一方面教师有责任发掘和利用多种课程资源,但更重要的方面是要有相应的投资和建设。现在不少学校最缺乏的是图书资料、实验室及相应的器材,还有网络资源,将制约课程标准的贯彻和实施。 四是与国家课程配套的适量的选修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问题。就生物课程而言,城市和农村,农业区和牧区,沿海和内陆,生物资源、环境状况,学生的实际需求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差别,真正要做到学生发展为本,单从必修课程来解决是不可能的。需要地区教育部门、校长、教师共同来研究和开发。同时在选修课教材的开发中,应实现有特色、有针对性的多样化,雷同的教材,若一套跟着一套,这是一种精力和资源的浪费。 五是科学地对教师教学进行评价的标准和体系问题。新的课程标准,主要是注意到了对学生发展状况的评价,对教师的教学如何评价尚未有足够的关注,应在课程标准的后续工作中尽快规划和完成。如果还是主要依据学生考试成绩(而考试命题又以知识为主的话)的高低,评价教师教学的优劣,就很难体现课程标准的精神。现在通行于各地、各校的量化的教学评价标准,大多是源于学科知识为中心、教师讲授为中心而延伸、分解出的各种评价细目,其不适应此次课程改革,是有目共睹,急切需要改革的。须知,是否是科学的,符合改革精神的教学评价,将左右教学的成败,也将关系到一代教师的健康成长和他们的教学潜能及才华的发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