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文言文训练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76701873 上传时间:2022-04-18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1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文言文训练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高一文言文训练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高一文言文训练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文言文复习一、通假字。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同“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2、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有:同“又”。暴:同“曝”,晒干。)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同“智”,智慧)4、君子生非异也。(生:同“性”,天赋,资质。)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教授。)6、或师焉,或不焉。(不:同“否”。)7、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同“凭”。)8、山川相缪。(缪:同“缭”,连结,盘绕。)9、举匏尊以相属。(尊:同“樽”,酒杯。)10、自余为僇人。(僇:同“戮”,刑辱。)11、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趣:同“趋”,往,赴。)二、词类活用。(一)名词作动词。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泳)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3、方其破荆州,下江陵。(攻占)4、顺流而东。(东进)5、卧而梦。(做梦)6、故为之文以志。(写文章)7、外与天际。(交会)(二)名词作状语。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天)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向下)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向西,向东)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向南)5、日与其徒上高山。(每天)6、四望如一(名词用作状语,向四面;数词用作形容词,相同)(三)形容词作名词。1、其曲中规。(弯曲的弧度)2、吾未见其明也。(高明的地方)3、萦青缭白。(青山,白水)4、自远而至。(远处)5、穷山之高而止。(顶点)(四)形容词做动词。1、不知东方之既白。(显出白色)2、穷回溪。(走到尽头)3、穷山之高而止。(走到尽头)(五)使动用法。1、舞幽壑之潜蛟。(使起舞)2、泣孤舟之嫠妇。(使哭泣)(六)意动用法。1、吾从而师之。(以为师。)2、而耻学于师。(以为耻。)。3、孔子师郯子。(以为师。)4、侣鱼虾而友糜鹿。(以为侣,以为友。)5、始指异之。(以为异。)三、古今异义。1、輮以为轮。 古义:把做成 今义:认为2、金就砺则利。 古义:文中指金属制成的刀剑等 今义:黄金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广泛地学习 今义:学问广博精深4、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5、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 今义:不需要6、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义:无论 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7、吾从而师之。 古义:跟随、而且 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8、今之众人。 古义:一般人 今义:许多人9、小学而大遗。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指小学教育的阶段10、徘徊于斗牛之间。 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今义:一种游戏方式11、白露横江。 古义:白茫茫的水汽 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12、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旷远的样子 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13、于是饮酒乐甚。 古义:在这个(时候) 今义: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14、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古义:这样之后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15、颓然就醉。 古义:倒塌,文中指身子倾倒的样子; 今义:精神萎靡不振16、游于是乎始。 古义:从此 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四、虚词归纳(一)而1、连词,表转折。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惑而不从师。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而不知其所穷。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小学而大遗。 2、连词,表修饰。吾尝终日而思矣。吾尝跂而望矣。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则群聚而笑之。倚歌而和之。自其不变者而观之。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攀援而登,箕踞而遨。3、连词,表递进。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4、连词,表并列。 蟹六跪而二螯。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侣鱼虾而友麋鹿。 5、连词,表承接。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人非生而知之者。吾从而师之。择师而教之。正襟危坐,而问客曰。披草而坐,倾壶而醉。卧而梦。觉而起,起而归。自远而至。6、连词,表因果。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7、连词,表条件。 穷山之高而止。8、与“已”连用,表陈述语气。 如是而已。(二) 焉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于之,从这里)2、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兼词,于之,从这里)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句末语气助词,了)(三)之1、代词。青,取之于蓝。(代靛青)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代“冰”)人非生而知之者。(指代知识、道理等)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指代童子)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郯子之徒。(代词,这)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代词,它)耳得之而为声。(代词,它)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代词,它们)始指异之。(代词,它,指西山)故为之文以志。(代词,它,指宴游西山这件事)圣人之所以为圣。(指代这件事)2、助词。不如须臾之所学。(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无实义)彼童子之师。(的)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的)古之学者必有师。(的)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的)月出于东山之上。(的)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的)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的标志)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的标志)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的标志)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苟非吾之所有。(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吾与子之所共适。(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知日之入。(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21)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音节助词)(四)于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从,比)2、善假于物也。(介词,表对象,可不译)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比)4、而耻学于师。(向)5、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对于)6、其皆出于此乎?(从)7、不拘于时,学于余。(被,向)8、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在)9、月出于东山之上。(从)10、徘徊于斗牛之间。(在)11、于是饮酒乐甚。(在)1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13、渔樵于江渚之上。(在)14、寄蜉蝣于天地。(在)15、托遗响于悲风。(给)(五)乎1、介词,相当于“于”。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对)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在,比)相与枕藉乎舟中。(在)2、语气助词。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表反问,译为“吗”、“呢”)其皆出于此乎?(表揣测,译为“吧”、“呢”)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呜乎!师道之不复也可知矣!(表感叹,与“呜”连用,译为“唉”)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表反问,译为“吗”、“呢”)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表反问,译为“吗”、“呢”)而又何羡乎?(表疑问,译为“吗”、“呢”)3、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郁乎苍苍。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六)其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平吾前”者)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5、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七)也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4、其可怪也欤。(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五、一词多义(一)师 1、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求学)3、吾从而师之。(以为师)4、吾师道也。(学习)(二)传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授)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 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解释经文的著作)(三)穷1、穷回溪。(走到尽头)2、穷山之高而止。(走到尽头)3、而不知其所穷。(尽头)(四)绝1、而绝江河。(横渡)2、不绝如缕。(断)(五)梦1、卧而梦。(做梦)2、梦亦同趣。(名词)(六)始1、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曾经)2、始指异之。(才)3、游于是乎始。(开始)(七)则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却)2、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就)3、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那么)(八)惑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疑惑)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糊涂)(九)行1、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走路)2、余嘉其能行古道。(履行)(十)复1、师道之不复可知矣!(恢复)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再)(十一)如1、纵一苇之所如。(往) 2、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像)(十二)东1、东望武昌。(向东) 2、顺流而东也。(东下,东进)(十三)然1、凌万顷之茫然。(的样子) 2、何为其然也?(这样)(十四)所以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用来的)2、圣人之所以为圣。(的原因)(十五)异1、始指异之。(以为异)2、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独特)(十六)特1、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特别)2、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超出一般)(十七)为1、余自为僇人。(成为)2、故为之文以志。(介词,表目的)3、輮以为轮。(做)(十八)夫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句首语气助词)2、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那)(十九)道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传统)六、文言句式(一)判断句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2、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5、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6、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7、是岁,元和四年也。(二)省略句1、鞣以(之)为轮。2、假(于)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3、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4、吾从(之)而师之。5、始指(之)异之。(三)状语后置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3、善假于物也。4、而耻学于师。5、师不必贤于弟子。6、学于余。7、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8、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9、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10、相与枕藉乎舟中。(四)定语后置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2、凌万顷之茫然。(五)宾语前置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2、何为其然也?3、而今安在哉4、而又何羡乎?(六)谓语前置。1、渺渺兮予怀。(七)被动句1、不拘于时。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八)疑问句1、何为其然也?2、此非曹孟德之诗乎?3、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4、而今安在哉?5、客亦知夫水与月乎?6、而又何羡乎?高一上学期文言文基础知识积累沁园春 长沙1独立寒秋,湘江北去, 。2看万山红遍, ;漫江碧透, 。3 , ,万类霜天竞自由。 ,问苍茫大地, 4携来百侣曾游。 。恰同学少年, ; ,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曾记否, , ?沁(qn)园春 橘(j)子 百舸(g)争流怅寥廓(lio)(ku) 嵘(zhng)(rng) 挥斥方遒(qi) 浪遏()飞舟 漫江:满江。 百舸:大船。 怅寥廓:由深思而激昂慷慨的心绪。 挥斥方遒:强劲有力。 激扬文字:激浊扬清,抨击恶浊的,褒扬善良的。 粪土:名词用作动词,视如粪土。 到中流击水: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 浪遏飞舟:阻止。 简介沁园春,词牌名。又名洞庭春色东仙念离群寿明星。相传为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戚窦宪所夺,有人作诗咏其事,这个词牌由此得名。 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隋唐之际,大盛于宋,随着金元北曲的盛行而衰亡。它原本是配合燕乐曲调的歌辞,在发展过程中渐与音乐分离,成为纯粹的文学样式。起初是称“曲子”“杂曲子”“曲子词”,后来也称作“乐府”“长短句”或“诗余”。 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词牌,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某些词牌的命名与创始之作的内容有关联,但后人倚声或依谱继作,则不一定受此限制。可以赋词牌本意,也可以撇开词牌本意自由发挥。词的标题和词牌有着严格的区别,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 词的分类: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这是依字数的多少来划分的。58字以内为小令;59至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词的流派:豪放派和婉约派。其作品分别表现出不同风格。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作家是苏轼、辛弃疾。婉约派作品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题材较狭窄,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等。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一扫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诗人笔下的秋景充满生命的活力,对壮丽河山的描写,不仅抒发了诗人热爱祖国的感情,也表现了诗人主宰山河的壮志。本词分为上下两阙:阙:描绘绚丽多彩的湘江秋景 下阙:抒发慷慨激昂的革命情怀 。沁园春?长沙:借景抒情,借充满生命活力的湘江秋景图(一系列充满生机的意象),抒发诗人热爱祖国的感情,表现了诗人主宰山河的状态。语言上,具有诗歌的跳跃性(开头前三句),运用多组对比使其所描绘的形象更加鲜明。如:万山红遍?漫江碧透,鹰击长空?鱼翔浅底,风华正茂的“同学少年”?被诗人视为粪土的“万户侯”,“万类”的自由?民生的压抑。语言上还运用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万”“遍”“击”“翔”等。多种修辞手法的使用使诗歌更具感染力。如设问、对偶、夸张等劝 学 5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 , ;冰, ,而寒于水。6 , ,其曲中规。 ,不复挺者, 。故木受绳则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7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 , 。8 ,非利足也, ;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善假于物也。9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 ; , ,圣心备焉。故 ,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不能十步; ,功在不舍。 ,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10蚓无 ,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 , 。文学及文体常识:劝学作者是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儒家学派的最后代表。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学派,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荀子二十卷,为荀子及其门人所著。写出下列加点字词的拼音: 须臾 y 舟楫 j 跬步 ku 驽马n 锲而不舍 qi 金石可镂 lu 骐骥 j 古今异义词: 蚓无爪牙之利古义:爪子和牙齿; 今义:帮凶、走狗。金就砺则利 古义:金属制品,此代指金属制的刀剑等; 今义:黄金。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检查; 今义:探究并领会。 找出下列通假字并释义: 輮以为轮 輮 通 “煣”, 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虽有槁暴 有 通 “又”。 暴 通 曝, 晒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 通 “智”, 智慧。 君子生非异也 生 通 “性”, 天赋,资质。 活用情况: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使动用法,用煣的工艺。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上,向上;下,向下;名词作状语。 非利足也-非能水也 足,名词作动词,用脚走。水,名词作动词,游泳。 一词多义: 于:青,取之于蓝 ,而青于蓝 :比。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比。善假于物也:对, 向。之:锲而舍之:代词。 筋骨之强: 定语后置的标志。青,取之于蓝 :代词。 蚓无爪牙之利 :定语后置的标志。不如须臾之所学也:的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的。 使之然也 :代词,木。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而:表转折:而寒于水 而致千里 而绝江河 而青于蓝 而闻者彰 而见者远表修饰:顺风而呼 登高而招 吾尝跂而望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 。表并列: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蟹六跪而二螯表递进: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表因果:而神明自得表承接:锲而不舍 者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者,代词。组成名词的“者字结构”,作“的人”讲。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者,助词,表停顿,并提示下文要说的原因。八、特殊句式 判断句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也不再能再挺直,(这是由于)煣的工艺使它变成这样的。2、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增长,但是远处的人能看得见;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君子的天资同一般人没有什么差别,(只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罢了。固定句式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无以” “没有用来的办法”。 (所以不积累小步,就不能远达千里;不汇聚细流,就不能成为江海。)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在上面吃泥土,在下面饮地下的泉水,这是因为用心专一的缘故。介词结构后置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成的,但比水更冷。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冰,是水凝结成的,却比水寒冷。师 说 11师者,所以 。12 , ?惑而不从师, , 。13生乎吾前, ,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 ,吾从而师之。14吾师道也, !15 ,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16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17古之圣人, , ;今之众人, , 。18是故 ,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19爱其子, ,于其身也, , 。20彼童子之师, , 。21 , ,或师焉,或不焉, ,吾未见其明也。2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 ,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1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23圣人无常师。孔子师 、 、 、 。 ,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 , 。”24是故 , 。 , ,如是而已。25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 , ,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 。记韩愈,字退之,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为“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 “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比“论”随便些。初中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本文阐述的是作者对从师问题的看法。 古今异义词:(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学问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用来。 今义: 连词,表因果关系。 (3)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初等教育学校(4)吾从而师之 古义:从,跟从;而,连词。 今义:连词。(5)今之众人 古义:一般人。 今义:很多人。找出下列通假字并释义:传道受业解惑 :同 授,传授。句读之不知 : 同 逗,停顿。 或师焉,或不焉:同 否。活用情况:吾从而师之:以为师,意动用法。 而耻学于师:以-为耻,意动用法。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 名词作动词。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 愚人 形容词作名词。一词多义:之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他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些师道之不复:结构助词,取消独立性。 句读之不知 :表示宾语前置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代“六艺经传” 古之学者:助词,的 其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代词,他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其出人也远矣:代词,指圣人 其皆出于此乎:副词,大概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代词,指“闻道先乎吾”的人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前指士大夫,后为语气词。道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道理 吾师道也: 道理道相似也: 道德学问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风尚余嘉其能行古道: 风尚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专门技艺的人孔子师郯子: 以-为师 吾师道也: 学习、效法或师焉,或不焉:从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 不耻相师:学习、效法无 无贵无贱:无论 圣人无常师:没有特殊句式判断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授予业务知识、解释疑难问题的人。介词结构后置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以他为师。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不知道句读,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有的从师学习,有的不从师学习。被动句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六艺经传都普遍的学习,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赤壁赋29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30 ,水波不兴。举酒属客, , 。31少焉, ,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 。32 ,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 33歌曰:“ ,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 ,如泣如诉。 ,不绝如缕。 , 。 34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 ,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 , ,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35况吾与子 , 。驾一叶之扁舟, 。 ,渺沧海之一粟。 ,羡长江之无穷。 ,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 。” 36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 37客喜而笑, ,肴核既尽, 。 ,不知东方之既白。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诗风豪迈清新,尤长于比喻,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在散文领域也有很高成就,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苏轼还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赋 :着力于铺陈事物,较多地采用散文化的句式。赋体经历了长期演变的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影响下,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究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 读准下列加点的字。 窈窕(yo)(tio) 棹(zho) 扣舷(xin) 袅袅(nio)酾(sh)酒 横槊(shu) 匏(po)尊 相与枕藉(ji) 嫠(l)妇 愀(qio)然 山川相缪(lio) 舳舻(zh)(l) 蜉蝣(f)(yu)通假字 举酒属客:通“嘱”,劝酒。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 山川相缪 :通“缭” 连结,盘绕。 词类活用 (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名作状) (2)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名作动)(3)侣鱼虾而友麋鹿 (意动) (4)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使动)(5)乌鹊南飞(名作状) 一词多义: 如 纵一苇之所如 (往)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像) 属 举酒属客(通“嘱”,劝酒)举匏樽以相属 (通“嘱”,劝酒)属予作文以记之(嘱咐) 之 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的) 纵一苇之所如 (往) 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标志) 倚歌而和之(代词,歌) 哀吾生之须臾(主谓之间)不知东方之既白(主谓之间)特殊句式 定语后置 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 任凭小船儿自由漂流,浮动在那茫茫无边的江面上。 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和之。 有个吹洞箫的客人,按着节奏为歌声伴奏。介词结构后置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译: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在斗宿、牛宿之间徘徊。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译:何况我和你在江中的小洲上捕鱼打柴,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宾语前置 何为其然也? 译: 为什么奏出这样悲凉的声音呢?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译:他本是一时的豪杰,如今在哪里呢?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译:如果从没有变化的一方面去看,那么事物和我们都是无穷无尽的,还羡慕什么呢?被动句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译: 这不是曹操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 始得西山宴游记一、文学常识柳宗元:字子厚,世称“柳河东”,也称“柳柳州”。提倡“古文”创作。其散文以山水游记和寓言成就最大。在他的山水游记中常把自己的身世遭遇和个人情怀融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代表作是永州八记。记 :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二、 读准下列加点的字。 衽(rn)席 攒蹙累积(cun)(c) 斫榛莽(zhu) 箕踞而遨(j)(j) 引觞(shng)满酌三、古今异义 攒蹙累积:古义 重叠、积压 今义 积累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古义 这样以后 今义 转折连词 游于是乎始 :古义 从此,从这时 今义 递进连词 四、一词多义 异 A 始指异之 (以-为异,称奇) B 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独特) 特 A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特别) B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超出一般) 为 A 余自为僇人 (成为) B 故为之文以志为(写) 而 A 觉而起,起而归 (表顺承,译为“就”、“然后”) B 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表修饰,译为“地”、“着”) C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表因果,译为“因而”、“所以”) 被动句:以为 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 译:我以为永州的山,凡具有特别形态的,都有我的足迹。 六国论 苏洵一、重点词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攻破)(兵器) 2、六国互丧,率赂秦耶(都,皆)3、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它实际上)4、此言得之(适宜得当)5、与赢而不助五国也。(结交)6、燕赵之君,始有远略(开始)7、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才招致)8、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命运)9、后秦赵者再,李牧连却之(两次)(击退)10、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遇)11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依附)二、古今异义1思厥先祖父2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祖辈父辈今:父亲的父亲古:以致,以至于今:表让步的连词3可谓智力孤危4后秦击赵者再古:智慧力量今:智商古:两次今:又一次5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古:旧事今:一种文体6、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古:不去 今:能力差7、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古:咽下咽喉今:吞咽三.重点词语 1、其实百倍 它实际上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既然这样那么 3、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假使 四、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日削月割人皆得以隶使之(2)形容词用作动词:盖失强援,不能独完(3)名词作动词:以地事秦义不赂秦 (4)动词的使动用法:李牧连却之五、一词多义1非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不是) 谪戌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不能)2得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获得) 此言得之(适宜)诚不得已(能够)3势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优势) 其势弱于秦(势力)4.以不赂者以赂者丧 因为 秦以攻取之外 凭借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才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来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用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用洎牧以谗诛 因为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用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凭借六、文言句式1判断句: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2.被动句:a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b为国者无使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c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d洎牧以谗诛。3.省略句:至丹以(派)荆卿(刺秦土)为计举(之)以予人4.状语后置:赵尝五战于秦。七、通假字1、暴秦之欲无厌 餍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倘八、重点句子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译文: 六国的灭亡,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拿土地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译文: 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贪心永远没有满足(诸侯)送给秦国的土地越多,秦国对诸侯的侵略也越急。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分得清清楚楚了。终于落到全部覆亡,是理所当然的事。3、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译文: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护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道理,假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判断(出高低来)呢。4、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译文: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吃饭都咽不下的。5、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译文:真可悲叹啊!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威所胁迫啊!九.文学文化常识苏询,字明允,号老泉,眉山人,北宋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有传世一、文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弊在赂(lu)秦 思厥(ju)先祖父 B暴(bo)霜露 如弃草芥(ji) C燕(yn)赵之君始有远略 洎(j)牧以谗诛 D为(wi)国者 革灭殆(di)尽 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完美) B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分清,分出) C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招致) D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亲附,亲近) 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不赂者以赂者丧 秦以攻取之外 B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期用兵之效也 C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D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惜其用武而不能终 二、翻译、默写与理解。 4、翻译下列句子: A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译: B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译: 5、默写填空: A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 。”此言得之。 B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 C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6、文章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并从 与 两个方面加以阐述。这两个方面也是文章的分论点。第一段与文章是 关系,第二段论证了 ,第三段论证了 。 7、试分析文章第四、五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答: 三、课内精段阅读。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取胜,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8、下列加点词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 大道以多歧亡羊 B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C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此言得之 D暴霜露,斩荆棘 暴秦之欲无厌 9、下列加点词不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思厥先祖父 B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C子孙视之不甚惜 D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10、指出下列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 A暴霜露,斩荆棘 B暴秦之欲无厌 C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D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11、根据选段内容填空: 本选段主要论述分论点:“ 。”在具体论证中采用了 论证的方法,作者从诸侯割地赂秦而造成的双方土地得失变化与诸侯赂秦的情形和结果两方面进行论证。先以诸侯国与秦国双方土地消长的鲜明对比,证实由于“赂”而造成的得失远远超过通过战争而造成的得失,以割地赂秦的事实说明赂秦之害,从而得出“ ”的结论。再对比 与子孙割地的轻易,继写诸侯赂秦求安而不可得,说明“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得出结论:“ 。” 四、课外延伸阅读 六国论(节选) 苏辙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方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军。以两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付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12、下列加点实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窃怪天下之诸侯。(私下) B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过失) C天下诸侯已自困矣。(困窘) D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排斥)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B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 其孰能讥之乎? C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 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D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14、下列加点词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而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B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C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D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 15、从词类活用角度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诸侯 A 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B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C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D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16、苏洵与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答:苏洵: 。苏辙: 。 六国论过关检测题答案: 1、C(A赂l ;B暴p ;D为wi 。) 2、A(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完好地存在。) 3、D两个“而”都是连词,表转折,却。(A以:因为,介词。/ 凭,用,介词。B之:代词,指土地。/ 助词,的。C则:副词,就。/ 连词,那么。) 4、略。 5、略。 6、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分总。/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7、第四、五段总结历史教训,揭示文章的写作意图,是中心论点的引申,也是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主旨。 8、A亡:均是丢失、丧失的意思。(B固:本来,副词。/ 巩固,动词。 C得:适宜、得当,形容词。/ 捕捉,捉到,动词。D暴:冒着,动词。/ 强暴的,形容词。) 9、D草芥,古今同义 10、C(A“暴”同“曝”,冒着;B“厌”同“餍”,满足;D“无”同“毋”,不要。) 11、“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对比 / “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12、B咎:责备。 13、D乃:均是副词,竟然。(A于:介词,在 / 介词,比。 B其:代词,诸侯。/语气词,表反问,难道。 C而:表示并列的连词 / 表示转折的连词,却。) 14、C(A智力:古义智慧和力量;今义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B故事:古义旧事,旧例;今义用做讲述对象的事情。 D休息:古义休养生息,今义暂时停止工作、学习或活动。) 15、B句中的“耻”和例句中的“怪”都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A“义”名词作动词,“坚守大义”;C“礼”名词作动词,“礼遇”;D“却”动词的使动用法。) 16、诸侯及士人不明大势,见识短浅,策略失误。 /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阿房宫赋一、古今异义1、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古:指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今:比喻用尽心机,明争暗斗。2、明星荧荧,开妆镜也古:明亮的星光;今:指行业中做出成绩,出了名的人。3、韩魏之经营古:指金玉珠宝等物;今:指筹划管理或组织(企业、活动)。4、齐楚之精英古:指金玉珠宝等物;今:指优秀人才。5、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古:可惜;今:怜悯,同情。二常见实词归类1、一:六王毕,四海一(统一)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数词)黄鹤一去不复返(一旦)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专一)合从缔交,相与为一(一体)2、爱: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爱)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爱护)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3、取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夺取)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提取)4、族: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灭族)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类)三、词类活用(一)名词用作动词1、辇来于秦(乘坐辇车) 2、朝歌夜弦(奏乐)3、鼎铛玉石(把鼎当做;把玉当做) 4、金块珠砾(把金当做;把珠当做)5、楚人一炬(火把) 6、族秦者秦也(灭族,杀死一族的人)(二)名词用作状语1、骊山北构而西折(向北;向西) 2、廊腰缦回(像人腰)(三)数词用作动词: 六王毕,四海一(统一)四、文言句式(一)判断句:1、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2、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二)疑问句:谁得而族灭也?(三)被动句: 戍卒叫,函谷举。五.文言翻译1.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译文: (阿房宫)从骊山北麓建起,折而向西,一直通到咸阳。2.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译文: 走廊曲折如宽带回环,屋檐翘起似高鸟啄食;(这些楼阁)各随地势而建,座座通连、檐角交错。3.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河虹?译文: 长桥横卧在水面上,(就如同游龙一般,可是,)没有云彩,怎(会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成人自考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