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机制研究

上传人:wj****e 文档编号:75381106 上传时间:2022-04-1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机制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广东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机制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广东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机制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东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机制研究摘要:概述了广东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的现状、措施和成效,在广东省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通过开展基层实用农技应用推广模式创新、运行机制创新和投入机制创新。推进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推介制度的落实探索县域统筹协调农技推广机制,实行基层农技推广责任制度,建立高效和多元化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提出构建广东省新农村建设实用农技应用长效机制的建议和对策。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广东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是国家设立在基层为广大农民和农业生产者提供技术服务的公益性组织。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载体和前沿阵地,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力量和支撑。随着广东省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不断加快。农业科技供给主体和需求主体日渐多元化原有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面临着严峻挑战和激烈竞争,建立适应广东省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实用农技应用推广长效机制,健全一个高效和多元化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1、广东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现状、成效及存在的问题广东省90以上的县(市、区)出台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方案,已建立起以县、镇两级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民间组织及涉农企业共同参与的较为完善的多元化新型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据统计,广东省平均16080 hm2耕地仅有1名农业科技人员,每万名科技人员中农技人员仅有4327人,每万名农业人口中农技人员只有3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由“九五”期间的180提高到目前的400。而发达国家已分别超过600和850。这既表明了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也意味着实用农技推广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表明广东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任重道远,建立广东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长效机制十分重要。自2005年广东省实施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推介制度以来,全省共遴选推介农业主导品种362个(次),主推技术100项(次),为广东省新农村农业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2005年主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基本实现了农业县区域的全覆盖;2010年被省农业厅遴选为广东省主推技术以控肥、控苗、控病虫为主要内容的水稻“三控”技术在全省应用面积突破3333万hm2,每公顷节本增效达1 500元,据初步统计,20082011年累计推广面积超过133。30万hm2;到2010年。广东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达17 215家,其中,龙头企业2 325家,中介组织6 533家,专业市场带动型369家;已建成省级现代农业园区121个,面积252万hm22。这表明广东省基层农技推广应用体系建设趋于完善。当前广东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存在4个主要问题。一是农技队伍素质偏低、机制不顺,据调查,目前全省有近70O的乡(镇)农技人员学历在大专以下或非农专业,近5年来有一半以上的乡(镇)农技人员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由于工作条件艰苦、生活待遇偏低,高学历人才不愿到基层工作;管理机制不畅,基层农技推广部门的入财物属于乡(镇)人民政府,推广业务受县(市)农业局负责,两者工作目标不一致,乡(镇)政府更多地要求农技人员服从乡(镇)中心工作。二是财政投入严重不足。在有些地方,财政只能解决农技推广人员的工资或部分工资,推广工作经费则严重不足,甚至完全无法安排。有限的推广经费主要集中在市、县(市)一级农技推广中心,基层推广经费很少。三是基层推广站基础设施薄弱,推广难度大。全省近700的乡(镇)农技站没有办公用房,90O根本没有仪器设备,800没有专用 和配备计算机等现代化办公设备3;广东省农村人均耕地很少,零星分布多,喋中成片少,年青劳动力大都出外务工,老人、妇女、小孩留守农村,对农技推广应用的难度大。四是农技推广目标和内容较单一重农业生产性技术服务,轻农业产品加工技术、信息服务和营销服务,重农业生产发展全局服务,轻农民个体素质技能教育培训服务:重农业生产短期效益,轻长远效益、生态效益4,这就迫切需要建立多元化农技推广应用长效机制。2 广东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长效机制的对策21推广模式创新211 实行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推介制度广东省每年遴选推介的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具有高产、高效、优质、易于掌握的优点,推广的品种、技术符合广东省种养产业需求、区域特点和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在保障广东省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促进现代农业生产向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方向发展,确保农业持续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广东省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3O,家禽良种覆盖率达85。O,猪良种覆盖率达950,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到432;全省农业科技贡献率由2002年的480上升到2009年的52O,高于全国1个百分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由“九五”期间的180提高到目前的400。广东省农业农村经济工作取得了高于预期的明显成效。2008年起,广东省农业厅与财政厅共同组织了广东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启动了水稻、生猪、花卉、岭南水果、特色蔬菜5大产业技术体系,投入资金2 000万元,2010年还启动了家禽、甜玉米、花生等产业技术体系的建设,围绕广东省农业产业的发展目标,建立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的技术支撑体系以国家和广东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家为主体以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的遴选推介工作为切人点,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新的贡献。这是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推介制度发挥了关键性作用5。212 建立远程网络农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随着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农技信息数据库建设正朝着实用化、多媒体化、智能化和网络化的方向发展。建立远程网络农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为广东新农村建设农技推广长效机制起到重要支撑作用。共享平台以宽带互联网为传输通道,以电脑为接受终端,以流媒体应用为技术核心,集远程教学培训、视频点播、网上直播、网上课堂、视频咨询、网络会议、专家博客、媒体资源共享等多功能于一体,利用该平台。农技专家可以在网络教室中授课,农业部门可以在网上发布农业预警,技术员和农民可以在网上“面对面”咨询交流农民可以在自己需要的时候收看节目以及乡土教材和课程,在媒体资源库中与所有人共享。实现技术服务全程化、重大技术区域化,粮产技术轻简化,经作技术高效化及时为农民解惑答疑。自2003年起广东省科技厅实施了“广东农村信息直通车工程”,初步形成了“政府组织+企业运作+队伍服务”的农技推广创新模式。2008年,广东省在全国率先开通农村信息直通车12396信息服务热线,成为全国首批试点省63。目前,广东省已经建立大型“三农”公共信息数据库、公共服务平台和覆盖全省的农村基层信息服务体系。充分发挥了远程网络农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作用。解决了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促进了现代农业的发展。213 建立多元主体合作农技推广机制 积极探索多元主体合作农技推广制度,制定和完善相关的制度,充分发挥涉农组织和机构的作用,建立起以国家推广机构为主导,多方主体广泛参与的合佳推广新机制。首先,确立农技推广机构、农业院校、农业科研院所在农技推广中的主体地位,履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赋予的职责和义务,加强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华南农业大学、仲凯农业工程学院、现代农业集团等科研单位联系与合作。通过技术、人才、资源等合作,开展技术承包、转让、培训和咨询等服务,提高农民生产的技术水平;其次,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按照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原则运作,农技站为合作社提供技术指导提高农技推广工作的效率,为农民开展全程化服务。第三,扶持发展农业产业专业协会,组织服务区域内的生产大户、营销大户、农业专家和企业代表等成立农业产业协会,如无公害蔬菜协会、优质有机稻米协会等,逐步增加农业产业专业技术从业人员。通过这些专业技术协会为农户搭建了销售渠道,为农产品销售提供优质服务。第四,大力培育各类社会化农业技术经营性服务组织,发展多元化农技推广服务。鼓励科技人员、涉农企业和社会力量创办、领办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以有偿服务为主。通过产学研联合。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科技实验推广站。政府对新办的经营性农技服务组织,在场地、资金、人员、经营等方面给予支持。如广东省番禺石楼镇畜禽产销专业协会,把从事同一类生产的农户、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组织按市场规律联合起来,传递科技信息,推进标准化生产,组织开拓新市场,把以前畜禽养殖行业的“散兵游勇”集合为“联合舰队”,采取“协会+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科技”合作经营模式,提高养殖效益。第五。建立以行政村为主体的农技推广队伍,享受村委会干部同等政治、经济待遇的农民技术员,完善农技推广网络终端的最后一个环节,为该县(市、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和农村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214探索县域统筹协调农技推广机制 建立县域统筹协调农技推广制度以整合县域内的科技、人才、经费等资源为手段,制度为保障,构建农技推广统一协调、多方协力、奖惩并举的推广机制和平台,建立农技推广县域中心站,集农业生产各专业(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农业机械等)的新技术引进与示范基地,是区域内农业生产技术与信息交流的场所成为农业新技术的扩散中心8。在农技推广体系内部,不同级别推广机构的工作要体现出层次性,以项目经费为主导。开展新型农技示范性工程:同级推广机构要明确任务、分工协作、责任到人、全面推进,以科技进村入户为主,现场解决农户技术困惑和帮扶工作。同时,推广部门与乡镇政府、其他涉农部门的协作也要落实到制度上来,从而保证最大限度地发挥县域内各项资源的作用,提高推广工作的效率提升推广工作的效果。其次,要把农技推广工作纳入到对乡镇政府的绩效考核中,特别是在农技推广工作中所占比例要具体明确,通过创新对乡镇政府的考核体系,提高了乡镇政府的重视程度,促进了基层农技推广工作的开展。要根据新阶段农业发展特点和市场需求变化,建立“政府主导、多方参与、技术集成、示范到户”的农技推广新机制,提高农业技术到位率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2.1.5建立农技推广人员绩效考核考评激励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农技推广人员绩效考核考评机制,是规范农技推广人员行为、调动农技推广人员工作积极性、确保基层农技推广站(场)高效运转、健康发展的保证,推行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工作目标管理、考核评价机制、工作绩效奖惩等制度。将每个公益性岗位的工作任务量化,做到考核内容既系统规范。又便于操作。通过对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考核、评价及收入分配制度,真正把基层农技推广落实到人,推广应用到户,示范到站(场),实现农业科技进村人户。绩效考核以县(市、区)区域为单位,建立考核内容包括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标准,建立农技推广工作日志规范,以农技推广人员进村人户的实绩为考核的重点。对农技人员考核实行县(市、区)农技推广中心、乡镇政府、区域站、服务对象四方共同参与的考评机制、采取百分制,四方各占的分值分别为20分、20分、20分和40分。考核结果分为优秀(90分以上)、称职(8089分)、基本称职(6079分)、不称职(60分以下)4个等级。工作日志由县区统一制作年度考核记事本发放到每个农技人员,要求他们如实记录每天的工作情况,每月由乡镇农技站场考查,每年进行全县考核,实现了由“要我推广”向“我要推广”的转变。22运行机制创新221 建立聘用合同制为核心的用人机制 建立以聘用合同制为核心的用人动态管理机制,实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和全员聘用制。采用“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制度”形式。以用工合同的方式界定农技人员的性质,合同明确聘用人员的工作目标、聘用期限、工作范围、工作方式、工作量、工作效果和奖惩机制,以县(市、区)为单位推行合同聘用,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转变,农技人员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形成了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对新进的人员,一律采取公开招聘和合同聘用方式。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吸引更多的有能力、下得去、用得上的新型农技人员投入到农业、农村去。坚持全员聘用,竞争上岗,鼓励科技人员跨区域聘任流动,实现了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的根本性转变,激活农技推广人员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借鉴大学生村官培养管理的工作模式和运行机制,制定相关政策吸引农业院校的大学毕业生从事农技推广事业,保障他们的待遇。县(市、区)区域站(场)人员实行3年一竞聘,每年一考核,对年终考核连续两年不称职人员予以解聘:对连续3年考核优秀人员可以免考核,直接聘用。222创新浮动收入分配考核激励机制 创新农技推广人员浮动收入分配考核激励机制,以农技推广绩效、岗位、职称和考核综合评定收人,是由主管单位、主管部门和服务对象三方共同对农技人员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农技人员浮动收入分配的重要依据,与奖金发放、职称评审、项目支持等相挂钩。农技人员的工资由基础工资、绩效工资和专项岗位补贴3项组成,其年终考核结果与绩效工资挂钩。年终考核为优秀的发100的绩效工资,财政安排专项资金专门用于对参加科技承包的农技人员进行奖励,确保平均报酬高于同级行政人员收入的30以上:合格的发80的绩效工资:基本合格的发50的绩效工资;考核为不合格的仅发基础工资,并给予黄牌警告。且两年内不得晋升到上一个专业技术职务。对公益性岗位的推广工作,设立专项岗位补贴,农技人员聘用后,由农技推广部门和乡镇党委政府联合对农技人员进行考核,考核合格的每月给予补贴年底一次性发放。通过建立农技人员浮动收入分配机制,激励农技人员深入一线。解决农技服务“最后一公里”瓶颈。223 推行项目承包为核心的激励机制 建立农技推广项目承包为核心的基层农技推广创新模式,实行“双签”机制,即先由农技推广部门与乡(镇)农技人员签订科技承包合同,再由科技服务人员与农户签订技术服务协议,能更好地调动人员的积极性,发挥项目资金的绩效。首先,要整合各级农技推广项目,整合相关农技推广资金,设立基层农技推广项目,开展分类承包工作,如农业部的“测土配方施肥”、“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站”等:其次,鼓励各级农技人员深入一线,针对当地农民的技术需求开展项目承包,允许农技人员在完成所承担的公益性任务的情况下,直接承包经营果园、温棚、养殖场、鱼池等,以示范带动相关技术的推广,在经营活动中取得的收入归个人所有,工资待遇不变,全面推进科技进村人户和技术承包服务;第三,以课题攻关带动农技推广,邀请农业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的科技人员以课题研究推广方式,参与项目承包,与农民群众和专业大户、龙头企业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实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形成农业科技推广的投入回报机制。224 实行基层农技推广责任制度 在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建设中,农业部启动了95个市(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运行机制创新试点8,广东省积极建立责任农技推广制度,研究出台责任农技人员考核管理办法等一系列配套管理制度并落实。以县(市、区)为单位,设立农技推广责任岗位,承担不同职责,设立首席农技推广专家、县农技指导员和乡镇责任农技员3类岗位。首席农技推广专家负责制定当地县(市、区)的农业科技发展规划、研究提出相应专业领域的产业发展、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等方案,带头开展技术试验、示范,为农民开展技术指导服务,提供相关技术信息。农技指导员负责联系乡镇责任农技员、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和重点示范户等,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的试验示范,承担指导、咨询培训等工作。责任农技员按行政村设立,负责本行政村(片)全体农户的农技推广服务工作,重点联系若干科技示范户,开展技术指导及时答复农民提出的技术问题,完成上一级农技推广机构或首席农技推广专家交办的农技推广任务,责任农技员完成“最后一公里”责任,实现村村有人,网络齐全,不留死角。23投入机制创新231 明确政府财政投入 明确省级政府财政投入,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支持多渠道增加农技推广工作资金投入,建立农技推广投入持续稳定增长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科技投入严重不足的状况。在保障和改善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专业科技人员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的同时,各级政府要增加对农技推广机构的经费投入,确保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正常的推广经费。232构建农业信贷体系 在现代农业的要素投入中,资金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要素,农业信贷资金是农业资金要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探索“三农”信贷体制改革,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政策性、合作性和互助性“三农”信贷体系。通过创新支农方式,积极筹集资金,出台管理办法,召开专题会议。通过财政以奖代补,加快推进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建设。拓宽农业信贷担保风险财政补助制度,是财政支农资金的一项创新性工作。通过财政资金补助,将引导金融资本、民间资本、工商资本投入农业领域,实现“小杠杆”撬动“大资金”,加快推进广东省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积极推进广东省首创“政银保”合作农业贷款,由政府、银行和保险公司合作推出的农业贷款新模式9。2-33鼓励民营资金投入完善基层农技推广投资体制和机制,鼓励民营资金投入,实现公益性和经营性技术推广相结合,无偿服务与有偿经营相结合,生产技术指导与市场营销相结合,集中示范与推广普及相结合n0。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吸引民间社会力量投资资助、赞助农技推广事业,政府农技推广投资要渠道明确、预算合理、增量保障、拨付及时,并纳人法制化轨道。引导和鼓励涉农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农技推广。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相结合的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农技推广投入格局,参与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开发和推广工作。广东省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之一,完善和建立多元主体、多层次的农技推广应用长效机制开展农技推广模式创新、运行机制创新和投入机制创新,推进广东省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体系建设,为早日实现广东农业现代化提供坚实基础。参考文献:1李玉苹,温春生广东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J热带农业科学。201 1 f1):35412马健,何东岳让强龙腾飞广东农村经营管理工作记略J农村工作通讯,2011(11):62633广东省人大农村农业委员会关于重点督办“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代表建议的情况报告。2009-10214王奎武,刘纯阳构建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探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7(5):3473495刘伟建广东实行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推介制度【N农民日报20100412附录 广东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采购项目配置清单仪器采购情况(部分)序号名 称型号数 量1台式电脑联想16台2 机佳能16台3打印机佳能16台4文件柜16个5数码摄像机索尼5台6投影仪索尼17台7幕布17个8笔记本电脑联想8台9电视机36台10桌椅100套11土壤养分速测仪托普TPY-6PC16台12手持GPS面积测量仪TMJ-201216台13土壤取样器16台14农残速测仪托普NY-5D16台15病虫测报灯托普TPCB-II-C16台16病虫调查统计器托普TPTJ-216台17孢子捕捉器TPBZ-116台18电子天平国产14台19恒温培养箱DHG-9053A12台20振荡器HY-418台21蒸馏水机YA.ZD-1019台22冰柜海尔15台23移液器大龙15台24水分速测仪PM8188new15台25显微镜60台26手持放大镜80个27种子培养箱托普RTOP-Y18台28科技入户摩托车10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