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写给老师的十七句话老师,您听我说这是一位台湾学生写给老师的一封信,信中她对老师说了十七句话,体现了当今学生对老师的呼吁,也由此看出学生所喜欢的老师,是那些热爱生活、热爱自己为之奉献的教育事业的教师;是那些爱好广泛、知识渊博、胸怀宽阔的教师;是那些善解人意、公正无私、真正掌握了教育艺术的教师。所有这些美好的品质,不正是我们每个教师孜孜以求的吗? 读完这些话语,我感到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满足学生的需求,而且要有博大的胸禁,宽容、关爱、理解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我仿佛听到一个个学生的呼声,仿佛看到一双双渴望尊重,渴望教师的教育艺术的眼睛。我不住问自己:你对“老师,您听我说”中的要求,做到了哪些?你真正理解、体谅他们、关心他们的快乐与悲伤、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吗? 第一句话:老师,我希望您常是一个有感情的人,而不仅是教书的机器。 常言道:“人有七情六欲”。我们人类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高级动物,这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主要标志。如果一个人没有了感情,就如同一具躯壳,如行尸走肉一般。古人说:“人非草木,熟能无情。”也是说的这个道理。 老师从事的是传授学生知识,塑造学生思想,教会学生做人的职业,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所面对的是一个个聪明伶俐的孩子,即使有的不算聪明,但他一定有一个等待我们发现的优点和长处。所以我们应该充满人情味,不要整日板着面孔,摆着架子,传统教育里所倡导的师道尊严早应被打破,教师和学生之间本应是亲密无间的朋友关系。 我们不能保证每天脸上都挂着灿烂的微笑。因为我们不是机器人,我们也是在现实社会之中生活,我们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我们的情感不可能被理智所掩饰,特别是在学生的面前,我们不希望自己是一个虚假的面具,但我们应该展现在学生面前一个本色的我,一个真实的我,我们与学生一起欢笑,一同哭闹,我们的心也会变得和孩子一样年轻快乐。我们因学生苦恼发火,学生也会体会到老师的一番苦心,会自我改正,这岂不是教师的美好境界吗? 老师们,“面无表情,麻木不仁”应该从我们的辞典里删去,“平和大度,严慈相济”要永远保留! 【感悟评析】 人是有感情有理智的高级动物,都说“人心是肉长”,“将心比心”,每个人都希望被关怀被爱护,学生尤是如此,师生间感情上的融洽有助于思想教育的顺利实施,实施民主管理的前提是要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相待,既做老师又做朋友,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要善于走进学生的心灵,与学生同欢乐,共忧伤。要树立“管是为了不管”这一现代教育管理思想。班主任老师要有一个博大的胸怀,要有一颗炽热的爱心和高尚的人格,积极向上的情绪。工作中,以情感人,以德育人,以理动人。对学生要求要严,但严中有情,情中有爱。爱在细微处,严在该管处。第二句话:老师,请您把我当一个人看待,而不仅是您记分簿上的一个号码。 我在李镇西的教有所思中读到这样一段文字:今天的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我认为,需要一种把人当人的教育,我们向往并为之奋斗的教育,应该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是为了一切人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充满民主精神,散发着科学芬芳,闪烁着个性光芒的教育。 我们所面对是具有不同个性,不同禀赋,不同爱好的学生。我们要把他们当作真正的人来看待,就应该尊重他们的个性,培养他们的兴趣,张扬他们的个性。让他们象一个人一样有尊严的活着。眼下,一些中学生在花一样的年龄,就用极端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除了学习压力过大,学校生命教育的缺失以外,有许多都是他们觉得没有感觉到一个人活着起码的尊严感,这是让我们教育者感到忧虑的。他们觉得自己不是象一个人一样活着。在学校,他们受到老师同学的歧视,任何人都可以践踏他们的人格,他们没有尊严可言。回到家里,恨铁不成钢的父母对他们失去了信心,失望的眼神比恶语更可怕。所以他们选择这条不归之路,不得不让我们叹惋!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因为升学的压力,学校的竞争使得应试教育仍大行其道,分数仍然是判断好坏学生的唯一标准,“分分分,学生的命根”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打破,本应该是充满着理想,散发着青春气息的年龄,在分数面前都成了拜分主义的奴隶。“考考考,老师的法宝”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收回,本应是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在分数面前师生之间有了一道无形的鸿沟,怎么也无法逾越! 老师们,请你们“目中有人”,请你们不“唯分是从”,拜托了! 【感悟评析】 在评价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以前我们主要看学生作业的正确率、学生考试的分数。以至于有些教师“唯分是从”,有句顺口溜说的很形象:“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在这种观念影响下的教学必然不会去思考什么素质教育,不会去思考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不要把自己的学生都教育成教科书的奴隶,课本的克隆者,我们的教育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应该是“千人千面”的教育,应该是“大以大成”、“小以小成”的教育,我们要因学生不同的天分而教,因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而教,因学生不同的最佳学习期而教,因学生不同的最近发展期而教,我们要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成长的教育,让学生学到他最喜欢学的东西。第三句话:老师,您也需要学,您不学,我怎能从您那里学到新的东西? 几千年前,孔圣人就曾经说过:“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宋代大理学家朱熹也说:“问渠哪得清如许,惟有源头活水来。”这些名言都告诉我们,人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充实自己的头脑。现在是一个学习型的社会,人人都要提倡学习,人不学,不知道。 作为传授学生知识的老师,自古以来,就被人们奉为知识的传播者。但随着时代的变化,新课改理论的深入,对教师的知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前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但如今一桶水已经完全不能适宜教学的需要,我们老师要能拥有整个海洋。古今中外,天文地理,要无所不知。政治经济,体育娱乐,要无所不谈。这样的老师,在学生面前,才能不时常冒冷汗,才能少出几回洋相。其实,勇于在学生面前出丑并不是一件坏事,因为知耻可以后勇。我们怕的是在学生面前不懂装懂,结果被学生愚弄,最后只会被学生所抛弃。 作为语文老师,更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充实自己的思想,通过读书来提升人生的品位。要读文学名著,读教育理论,读科普文章,读哲理美文。“腹有诗书气自华”!要把读书作为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朋友们,拿起你的书,开始读吧! 【感悟评析】 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总是围绕手中的教材转,不敢超越教材传授。碰到学生质疑,总是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匆匆收场或一副茫然,方恨自己知识少。在课改的今天,教师肩负着传授知识的重任,唯有不断地再学习,接受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才能成为名符其实的知识传授者和教育者,才能更快地适应学生的需求和时代的需要。所以教师理当首先成为学习型的人,给学生做学习的榜样,让学生在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中热爱学习、学会学习、最终成为学习型人才,只有热爱学习的老师,学生才会更加敬重他。第四句话:老师,请您不要单看我的成绩,更要看我所做的努力。 长期以来,中小学学科评价与考试制度存在着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不相适应的方面。突出反映在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改进和激励功能;关注学习成绩,忽视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个体差异;关注学习结果,忽视学习过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将评价改革作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提倡发展评价理念,指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的发展。 在我们的校园,我们会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最后一门考试结束铃声响起后,全校的同学们欢呼雀跃,欢庆胜利,高呼解放,有的毕业生甚至将自己三年用过的书籍和试卷付之一炬。学生厌恶考试,厌恶学习到如此的程度是我们教育最大的失败。教育应该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宜昌市已经从2005年中考开始,采用等级制表达学业考试成绩,以学生的综合素质评定结果为高中招生录取重要依据。通过实行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将会实现社会从过去的只关注考试分数到关注学生整体素质、全面发展的转变;从关注分数到关注学生成长过程的转变;从只关注考试学科到关注各门课程的转变。 我们有理由相信,宜昌中考评价制度的改革将会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更加深入,中国素质教育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感悟评析】 我们鼓励和提倡教师在对学生评价时“不只是看分数,而要看其进步;不要只看学生缺点,而要看到学生的亮点”。作为教师,要看到学生的努力与过程,不能把目光只简单地盯在结果上,这样我们才能引导各类学生挖掘自己的潜能,不断进取,更好地完善自我。第五句话:老师,不要勉强我把求学当作人生的最大乐趣,至少对我,学习不一定是乐趣。 年仅十八岁的天才少年丁俊晖,在世界斯诺克台球锦标赛中战胜了各路高手一举夺魁,成为第一位问鼎世界台球锦标赛冠军的亚洲人。 一夜之间,他成为各大媒体竞相追逐的焦点,人们都把他当天才看待,把他当作突然从天下掉下来的台球神童,似乎他的成名是一夜之间的事情。但当人们了解到这位少年坎坷而不平凡的成才历程后,才真正明白了“十年磨一剑”的道理。 8岁打球,10岁国内无敌手,11岁南下广东。但这一过程中他遇到的酸楚很少有人清楚。就算丁俊晖现在每年有4万英镑的收入,但想起那段日子的艰苦,引领丁俊晖走上这条道路的父亲丁文钧依然唏嘘不已。他每天练球的时间长达八个小时,而且他的父亲总会在旁边陪伴,经过长期刻苦的训练,十三岁那年,他就获得了香港精英赛的冠军,此后的三年里,他几乎获得了全国所有的大赛的奖牌。他的父亲在丁俊晖十六岁的时候将他送到英国升造,他在英国的生活几乎是与世隔绝的,语言不通,生活不习惯,训练的费用高昂,但这一切都没有阻止父子俩心中的理想,那就是有一天能参加世界锦标赛。如今,这一切都已经成了现实,而且还站在了世界冠军的领奖台上。 有人采访他的父亲:“您为什么不让您的儿子读书,而让他去打球呢”?他父亲的一番话发人深省,他说:“中国的教育总是要求孩子通过读书这样一种方式来成才,这条路太狭隘了,成才的标准绝非一条,我认为丁俊晖的这条路没有错,因为打球正是他最大的乐趣,其实,路是可以走得通的,关键在于如何努力去取得成功。” 是啊,我们的教育总是将学生培养成我们所想象的人才,完全是从自己的意愿出发,替受教育者包办一切,学生必须喜欢学习,然后通过各种训练考试达到我们认为理想的成绩,于是,我们殚精力竭,呕心沥血;于是,我们的学生十年寒窗,埋头苦读。最后学生的成绩也许在艰辛的汗水和勤奋的耕耘下提高了,但我们的孩子也许有志不在于此,他们也许更热爱音乐,也许更爱好绘画,也许更热衷运动也许我们所培养的学生根本不会选择求学这条道路。这难道不是我们教育的失败和我们教师的悲哀吗? 北京大学汪丁丁博士说:“教育是一门艺术,一门自由选择的艺术。”没有选择的教育,断然不会培养出充满个性的人。我们的社会需要个性张扬的人才,不需要只会读书,死读书的书呆子,我们应该让每个人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那时我们的教育捧出的就不只是一张张高一级学校的录取通知书,而是一个个特长突出,个性鲜明的人。 【感悟评析】 统一教材、统一教学方法、统一答案、统一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把富有生命力的学生变成一个模式,在这种模式之下,学生的爱好和丰富的想象力受到限制, 一大批富有想象力,善于思考,富有个性和独创性的学生被扼杀。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成功的教育选拔制度和成功的教育者,必须能够深入细致地了解并尊重学生的天然禀赋及个性特点,在此基础上因材施教,给他们一个广阔自由的发展空间,同时还应予以热情的鼓励和科学的指导。摈弃传统教育中“一刀切”、“一锅煮”、“千人一面”的教育,真正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尊重学生的个性,不用考上大学与否这一把尺子来衡量学生是否成才,而是尊重不同个性学生未来的不同发展,我们的社会是多姿多彩的,需要的是各种各样的人才,坚信每一个学生都会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第六句话:老师,您不仅要教我们知识,更要教我们做人的道理。 中国的教育改革步履维艰的行走了20多年,素质教育这个词也频繁的挂在我们的嘴边,但提了这么多年的素质教育,结果如何呢?应试教育大行其道,素质教育名不副实。我们的老师也在改革中迷失了方向,步入了思想认识的误区。 误区一: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德育教育。 在当前中考、高考指挥棒的指引下,学校不得不追求升学率,追求上线人数,在这样的环境下,德育教育被摆在了一个十分尴尬的位置。虽然领导和老师都知道德育的重要,但考虑到一是没有时间,二是考试不考。既然考试不考,费这么多神干什么,这不是舍本逐末吗?所以在他们看来,学生只要学习优秀,品行差点不要紧。于是,忽略了对学生起码的爱心教育,感恩教育,诚信教育等等。于是,我们看到了用浓硫酸泼狗熊清华学子,我们看到了用尖刀刺瞎猫眼的女研究生,于是我们看到了中学生将同窗室友残忍的杀害 这些惨痛的教训更加凸显了德育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作为担当着“培养学生做什么样的人”这一崇高使命的学校教育来说,对青少年一代传递道德观念、态度和价值观,比单纯提高学生成绩,传授学生知识能力更为重要。 误区二:德育脱离生活,重言传轻身教。 卢梭说:“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口训而在于实行。”在我们的周围,常常会听到许多空洞的说教,缺乏生活的体验,和学生的实际离得那么远,学生怎能接受到灵魂的教育?我们教育学生要自强不息,不畏挫折。什么是自强,什么是奋斗?看看我们学生的父母就知道,他们双双下岗,自主创业,白手起家,起早贪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没有向命运低头,没有向挫折弯腰。这就是自强不息的最好证明。这就是我们教育最鲜活的事例。德育绝不可能脱离生活而孤立存在。 北大副校长季羡林曾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优秀的北大学子是优秀的大师熏陶出来的。”是啊,大凡优秀的老师都具有高雅的情趣,敏感的情感,坚定的意志,伟岸的灵魂。他们往往在不经意间的一丝微笑,一个眼神,一个动作,甚至一件小得不能再小的事情,也能够让学生读出人格的魅力,让他们的灵魂受到洗涤。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和谐的人,作为老师,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着眼于构建学生高尚的人格体系。不仅要求学生做,更要自己率先垂范。让自己的人格率先提升到一个较高的境界,让人格的光辉自然昭示与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之中,自然流露在一颦一蹙之间,成为学生效仿的榜样。 【感悟评析】 古人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说教师教学生首先是“传道”,教他们如何做人,其次才是“授业、解惑”,教他们掌握知识。教师既要为“经师”,又要为“人师”,既要向学生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也要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这既是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也是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科学知识是不断更新的,而做人的道理学生可受用一辈子。教师应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对学习生倾注真心真爱,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和准则,教学生“学做真人 ”。教师要“以身作则”,善于抓住机会,及时教育学生;其次让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在活动中教育他们,培养他们。在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在努力将学生知识和智慧的“池塘”挖深挖宽的同时,更要以高尚的情操、师者的风范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第七句话:老师,请辅导我学习自己思考,自己判断,而不仅仅是背诵答案。 传统教学中,教师掌握着“话语霸权”,由教师充当教学阵地的主角,学生只是被当作一个个容器,等着教师往里灌知识。久而久之,学生失去主动思考的能力,更谈不上有创意的见解,而教师不休止的讲,无休止的灌,不论是有用的,还是没用的;不论是重要的,还是不重要的,一股脑往学生脑袋里塞,学生不能自主学习,只是被动学习的机器。学生接受的全部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准备的死板的知识,充当了一个个把老师知识仓库里搬运出来的搬运工。也许学生的成绩因为充分的准备得到了提高,也许学生因为考试成绩的优秀进入了高一级的学校。 但当他们步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却发现他们在学校里所学习的死板的知识几乎毫无用处,我们不禁要反思我们的教学是否出了问题?我们不应该在乎给学生传授了多少知识点,而应该在乎学生提出了多少有价值的问题;我们不应该在乎我们讲课的艺术性有多高超,而应该在乎有多少学生主动的参与到了课堂中来并积极的思维;我们不应该在乎给学生布置了多少作业,而应该在乎学生是否将作业当作一种乐趣;我们不应该让学生掌握许多现成的答案,而应该在乎学生表达了多少自己的观点不人云亦云。 美国教育家尼尔普斯特曼说:“学生进入学校时象个问号,而离开学校时象个句号。”这是学校教育的悲哀,更值得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深思啊! 【感悟评析】 学会学习是教学的目的,也是教师的天职。“差老师向学生奉送真理,好教师则引导学生发现真理”。所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贵在引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上。 教师一是教给学生知识,二是教给学生如何获取知识的知识,即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一是“鱼”,二是“渔”。授之以鱼,不如教之于渔。“渔”就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授之以渔”比“授之以鱼”具有更重要的教育价值。第八句话:老师,假如我有所失败或有所困难,尤其在大家面前,不要可怜我,可怜会使我自卑。 春节晚会上有一个小品让我记忆犹新,一对特殊的夫妇到家照相馆补照结婚照,因为丈夫长了肿瘤,经过化疗,头发全部掉光了,一个七尺男儿没有一丝头发多难为情啊!所以那天他戴了一顶红帽子去照相,正当他们踌躇不定来到照相馆时,他们惊喜的发现照相馆里的全体员工都戴上了一顶和他头上戴的一模一样的小红帽。他们感动不已,夫妇俩照了有生以来最有意义,最漂亮的一张结婚照。 这则小品虽然朴实无华,却包含了多么深厚的人文内涵啊!夫妇俩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夫妇俩更希望他们跟其他正常人一样生活。员工们做到了,他们用一种特殊的方式保护了一个病人的自尊、自信,没有可怜,只有呵护;没有讽刺,只有关爱;没有刻意为之,只有顺其自然。 这让我联想到了我们的教育,当我们的学生考试失利以后,需要安慰的时候,我们是居高临下的以一种长者的姿态,当众念出这位学生的成绩,然后说道:“你是怎么考的啊?”还是下课后将他悄悄的叫到办公室,以朋友的身份和他一同查找失误的原因?当我们的学生生活上遇到困难,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是自然而然的基于一种人最起码的同情之心,在全班同学面前呼吁为他捐款捐物,然后郑重其事的请他到讲台上来接受馈赠,还是用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我们的爱心化作平时点滴的行动当中? 如果没有平等和尊重,只有可怜和同情,爱可能是残忍的,因为这种爱是一种权利的剥夺,甚至是人格的侮辱。让我们每一位老师的爱心带着关注和体验,掺入真情和奉献,融进理解和尊重,就像小品中的小红帽一样戴在我们的头上,记在我们的心里吧! 【感悟评析】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灵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维护学生的自尊心,没有了对学生人格的尊重,爱护就会变成粗暴的伤害;没有爱护的尊重就成了漠不关心;没有了严格要求,尊重就成了对学生行为的放纵。 一个人能否有成就,就看他是否具备自尊心与自信心两个条件。赏识会使学生从心底涌起自豪与自信的波澜,给学生催其上进的力量,引导其奋发向上,不断地完善自身。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位学生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彻底摒弃对一般学生特别是学业暂时不良学生无法进行创造教育的陈旧观念,对学生应一视同仁,不能动不动地当众给学生贴标签式地下定义,真正做到“教育者,长其善而救其失者也”。第九句话:老师,请您经常给我一点鼓励,不要让您的要求超过了我的能力。 曾听过一堂外籍教师的英语课,这位老师脸上总是挂着亲切的微笑,不仅如此,听到她说的最多的一个单词是:“very good”!用中国的话说就是非常好,棒极了!即使碰到学生不能回答出她提出的问题,她也会笑着说:“I belive you”!然后请学生坐下。作为一名听课老师,丝毫没有为学生的表现而担忧,只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沁人心脾! 这让我联想中国的教育,中国有句古语:“优点不说跑不了,缺点不说不得了。”所以我们总会竭尽全力的去发现学生的缺点和不足,就像拿着显微镜一样。要么当头棒喝,要么委婉批评,从来没有一丝鼓励和表扬。有一位学生费劲心血得了个100分,可他却开心不起来,因为老师对他说:“班里有十几个100分的,这有什么了不起啊!”可悲啊!如果我们的老师能及时给这位学生以鼓励,他也许会迸发出更大的力量向前冲去,创造出更多的100分! 我看过这样一篇文章,名字叫母亲与家长会。小学的时候,母亲开完家长会,老师说她的儿子智商有问题,母亲回家后鼓励儿子说:“老师说你是班里最聪明的一个!”初中的时候,老师还是说她的儿子不守纪律,读高中没有希望。母亲回家后又鼓励儿子说:“老师说你思维活跃,一定能考上高中。”高中的时候,老师说她的儿子读普通大学都困难,母亲回家后对儿子说:“你一定能考上中国最好的大学。”最后,当儿子拿到清华大学通知书的时候,他的母亲泪如雨下,这是一个多么伟大的母亲啊!我对这位母亲感动不已,为文中的老师感到羞愧! 不论是家长还是老师,一句体己的话语,一个鼓励的眼神,一次信任的微笑,一个尊重的姿势,也许能将孩子巨大的潜能唤醒,让他的天性中最优美、最灵动的东西发挥到极致。 即使如此,我们也绝不能无限夸大孩子的潜力,为孩子设置“超凡入圣”的目标,更不能为了让孩子付出太苦太累的代价来给家长和老师的脸上增光。 【感悟评析】 现代教育中强调一个概念赏识教育。“赏”是欣赏,要欣赏学生,“识”是要发现认识学生,提高学生。赏识教育的实质是承认差异,不怕失败。学生第一千次摔倒,做父母、老师的也要坚信他能一千零一次站起来。每个人都希望得到赞赏和鼓励,哪怕是一件小事:穿一件新衣,做一个新发型,做出了一道题,都渴望得到一个好的评价,哪怕是应付地说一声“好”,也比那些歧视的目光强千倍,成人尚且如此,更何况是一个学生呢?学生最本质的愿望是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和鼓励,老师要懂得赏识学生的每一点进步,要让他们永远充满自信。只有这样,他们才有可能取得更大的进步。第十句话:老师,在教室里,不要把另一位同学当作我的表率,我可能因此而恨他,也恨您。第十一句话:老师,我若有所成就,也不要把我当作别人的榜样,因为那样会使别人难堪。 中国有句俗语:“人比人,气死人。”说的是把自己和比自己强的人放在一起比较,会自愧不如,有自惭形秽之感。别人当老总,自己做员工;别人开小车,自己骑单车;别人下馆子,自己吃食堂。结果越比越生气,越比越感觉矮人一等,心理严重失衡。有的会丧失生活的信心,在自卑的笼罩中自怨自艾;有的会愤世嫉俗,怨声载道;有的甚至会不择手段渴望达到别人的生活,最后落得个人财两空。这都是“比较”惹的祸啊! “比较”一词在我们的校园也十分盛行,我们随处可见“比”的身影。光荣榜上,那些胸配大红花的优等生,哪一个不是通过浴血奋战,披荆斩棘,从千军万马中脱颖而出的,他们成功了,理应受到表扬。但我们可曾想到,表扬一部分优等生就意味着伤害了其他的学生。有人会说,表扬优秀,奖励先进有什么不可,哪里伤害其他人了。可事实确实如此,和优等生相差无几的学生会不屑一顾:有什么了不起,不就是多我几分吗?而那些后进生感觉永远也不可能戴上大红花而早早退出了竞争的行列。我们的优等生长期生活在一种孤立,受人嫉妒,害怕失利的紧张心理当中,其实他们也不喜欢自己常被别人挂在嘴上来表扬。 我们并不反对比较,因为比较可以促进竞争,比较可以创造成绩,但我们要思考的是采用什么样的比较方式。是采用把学生的过去和现在拿来比较的纵向比较,还是将学生通过对比的办法进行的横向比较?纵向比较的结果是越比越有信心,越比越有干劲,越比越有成就感;而横向比较的结果则是越比越灰心,越比越气馁,越比越不如人。 老师们,我相信您一定会做出正确的选择! 【感悟评析】 横向比较强调了甄别和选拔,即学生个体成绩在群体中的位置,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一部分成为成功者,另一部分甚至是大部分成为失败者。新课程中对学生的评价注重纵向比较,让学生自己和自己比,从而认识自我,体验成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成功者。 学校里没有所谓的“差生”。教师对每一个学生都应以积极、热切的期望,多角度地来观察、评价和接纳学生,发现他们的潜能,创造条件发展他们的潜能。因此,我们要摒弃已经习惯了的横向比较,采用纵向比较,促使我们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同时也正适应了每一个独特的学生发展的需要。 第十二句话:老师,请您耐心地听听我所提出的问题。但只有您肯听我,我才能向您学习去听别人的意见。 我堂堂人民教师为何要听你区区学生的问题,真是可笑可笑!且听我三种论断: “传统论”:从我当学生的时候,我的老师就是这样教我的,我们常听他们在课堂上慷慨激昂,眉飞色舞,侃侃而谈。如今我当老师了,也应该这样。我和学生的关系就是简单的教育与受教育的关系,我掌握着大量的专业知识,主宰着知识的传授,我讲什么,你就听什么;我念什么,你就记什么,天经地义。我是施恩者,你是受恩者。我是知识的权威,当然也应该独霸课堂啦! “轻视论”:我十年寒窗,孜孜以求,学有所成,才站在这三尺讲台上,我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我博古通今,我才华横溢,我要将我十几所学毫无保留的传授给我的学生,他们知识面窄,阅历不够丰富,想法简单幼稚,提出的问题肤浅可笑,我怎么会从他们身上学到什么呢?所以,我有必要听他们在说些什么吗?我有必要回答他们提出的幼稚的问题吗? “胆怯论”:说实在的,我不是什么都懂,可现在的孩子什么都想知道,什么都想问,他们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向我提出各种各样,甚至稀奇古怪的问题,我万一答不出来怎么办?那在学生面前多没有面子,所以,每当这个时候,我总是不懂装懂,敷衍过去了事,或是干脆不让他们提问,免得在他们面前出丑! 这三种谬论,当引起各位警醒! 【感悟评析】 学生敢于向老师提意见是件好事,这是一个教学相长的问题,值得鼓励。如果抑制学生敢于质疑、创造的素养,学生从此不敢开口讲真话,就无法体现其思维的独特性。在教学中,当教师讲解的方法与学生的想法不一致,要耐心听取学生的思路,尊重学生的意见,师生共同探讨,不要强迫学生非要按照自己的思路去做。现在的创新教育就是要让每个学生都敢想、敢说、敢做,不能用学业成绩、艺术特长硬性指标等将学生压得透不过气,更要加强对学生的人格教育。 平时学生会找老师反映一些这样那样的意见,这也是对老师极大的信任,也说明了老师具有较强的亲和力,遇到这样的情况,作为教师要耐心听取学生的意见,做一个忠实的听众,给学生一个倾诉的机会。对于合理的意见和建议老师要虚心接受,不合理的要耐心解释,让学生理解,才能达到师生情感的共鸣。第十三句话:老师,只要您保持公正,请您对我尽量严格,表面上即使我反对严格,但是我知道我需要您严格。 我们常听到这样一句口号:“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一切为了孩子!” 为了一切孩子,就不能只为了一部分成绩好的孩子,每一个孩子都有公平的享受教育的权利。但事实怎样呢?成绩好的孩子因为天资聪明,所以享受了太多同龄人享受不到的权利:课堂上,他们思维活跃,举手积极,反映迅速,还没有等到别的同学思考清楚,他们已经成竹在胸,老师总是将机会给了他们,久而久之,他们长期独霸课堂,成为课堂的一道风景。活动中,他们因为长期抛头露面,展示自己,能力得到锻炼,所以老师又将参加活动的机会给了他们,舞台上总可以看到优等生活跃的身影,又谁能听到后进生哭泣的声音呢?不仅如此,他们在老师眼中,因为成绩优秀,活动积极而受到了老师格外的关照,别的孩子犯了错误也许会重重惩罚,但优等生犯了错误老师却会网开一面。 为了一切孩子,就应该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感受老师平等的关爱,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课堂上展示自我,在活动中表现自我,让他们自信的生活,快乐的学习。 一切为了孩子,但不能什么都依着孩子,现在提倡“以人为本”,有人认为对学生充满人文关怀就是对学生无原则的放松,满脸堆笑,学生犯了错误也不严肃批评,怕得罪了学生,这是走向了错误的方向!只要保持公正,作为老师应该尽量严格,只要不伤及学生的尊严,践踏学生的人格,一切的严格都是必要的! 请记住,做一名温而不愠,严而不厉的老师吧! 【感悟评析】 俗话说:“严是爱,松是害,不管不问要变坏”。严格教育的出发点是爱护学生,并不是迁就和放任学生,教师对学生的要求越严格,反映了他对学生越爱护。一个不爱护学生的教师是不会对学生提出严格要求的。教师应从爱护学生的立场出发,给学生提出合理的,学生力所能及的严格要求,才有可能取得预想的实效。 严格教育也是学生成长和成才的需要。如果教师不对学生严格教育,一切顺其自然,从表面上看学生高兴轻松,教师省心省力,但这不是爱护学生而是贻害学生。严格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全面地得到发展,成长为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而只有这样严格教育才能实现我们的教育目标。第十四句话:老师,不要期待我最喜欢您教的课,至少对我,别的课可能更加有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在他的帕什雷中学提出:要启发和吸引学生在完成各门学科学习任务的同时,一定还要有一门自己特别喜欢的学科,让他们自己去钻研更多更深的问题。他认为,只有全身心的投入到某个领域,他的精神生活才能丰盈充实,他的知识能力才能得到提升。 每一位老师都希望他的学生喜欢自己所教的学科,能得到学生的欢迎至少证明这位老师的教育理念先进,教学技艺精湛,教学手段多样,教学语言风趣等等。当一位学生能专注的投入到自己喜欢的学科当中,他将会激发出身体所有的潜能,迸发出所有的激情。 无数取得巨大成就的名人都足以证明这一观点,从哥白尼发现日心说到牛顿研究力学,从达尔文创导的进化论到瓦特的蒸汽机,珍妮的纺织机等等。他们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瞩目的成绩都源于强烈的兴趣爱好,兴趣能使人抵御清贫和寂寞的侵袭,甚至能不为逆境和苦难所屈。所以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如果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应该面向全体学习,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他们的兴趣爱好,让他们始终在一种兴趣盎然之中学习。长期的大运动量的强化训练,超负荷的运动中,使得学生疲于奔命,头昏脑涨,趣味索然,产生怨烦心理,哪里有心思、精力去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呢?哪里还会有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呢? 【感悟评析】 要想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较高创造性和主动性、独立性的人才,关键来自学生的内在兴趣、内在动机和自发的学习行为。兴趣是一种自发的活动,它为学生的想像力、创造性和主动性铺设了温床,当学生自发的学习动力得到鼓励时,某些智力条件特别好,个性中的创新性、求异性特别突出的学生,就会显露出他们的潜力。 我们的教师喜欢学生听话,喜欢全班学生“整齐划一”,上课举手要用相同的姿势,解题要用相同的方法,读书要读相同的书,甚至写作文要有相同的格式.所有这些,都是教师本人的意志的体现,都是教师精心为学生选择和确定的。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是难以培养出具有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学生来的。我们应该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权。 第十五句话:老师,请您记得,您也曾经是学生,您是否有时也会忘带东西,在班上您是否样样第一? “老师,我把孩子交给你,任凭你修剪、锻打,只是别把他当成天才当成完人去要求,去锻造,只是别浇灭了他蓬勃向上的朝气,别损害了他天真无邪的童心,别挫伤了他赖以生存的自尊和信念。”这是一位家长写给老师的一段话。 是啊,每一位孩子都是一本需要认真阅读的大书,都是一棵需要细心呵护的小树,他们都有自己的个性,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他们绝非天才,也不是完人。所以在他们的身上总有这样或者那样的不足,我们应该给他们犯错误的机会,应该允许他们暴露自己的不足。我们不也是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吗?我们在做学生的时候不是也有偶尔犯错误的时候吗? 当学生犯错误的时候,正是我们老师教育他们的最好机会。我们应该善加利用,并引导他们明辨是非,提升道德修养,在犯错误当中不断修正自己,做一个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我们绝不能因为学生犯错误会影响班级的荣誉而禁止他们犯错误,更不能因为影响了班级荣誉从而影响了班主任的收入而重重的惩罚他们。 如果不给孩子犯错误的机会,也许只是一时的风平浪静,有许多孩子身上的恶习在老师的强压下没有暴露,但他们一旦离开了这样的环境,也许会掀起惊涛骇浪。有许多在学校成绩优异,表现一贯良好的学生却犯下让所有人都不敢相信的错误,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教育是一门等待的艺术,只有当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亲身体验的时候,把道德准则当成自己独立信念的时候,那是一笔终身都不会失去的财富! 【感悟评析】 教育并不是由教育者替代学生设置模式,个性更不是教育者一拍脑袋为孩子们想出来的,教育不过是创造环境、设置条件、营造氛围,让学生有广阔的心理空间和心灵自由。 教师必须学会倾听,善于沟通,注意学生的个性,注重学生的差异,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第十六句话:老师,请您也别忘记,大学统考您是怎么考取的,您所念的专业是不是您的第一志愿? 高中三年的我痴迷篮球,整日与篮球为伴,同球星为伍,一心想考体育生,但高二时的一场疾病毁掉了我的梦想。于是我想接过父亲的班当一名人民警察。无奈先天不足,身高不够,二等残废的我被警校拒之门外。眼看将无书可读,父亲托人把我弄进了师范学院。 想起我儿时的梦想是叱咤风云的球星,中学的理想是威风凛凛的警察,可现在的职业却是一名普普通通的老师,不禁感慨万千。 人的理想和现实总会有一定的差距,我们应该面对现实,但我们不能甘于现实。我们不能放弃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我们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现实。大学毕业后我分配到一所乡村中学任教,我勤奋的工作,不断的追求,通过公开招聘层层考核我幸运的来到了这所城镇重点中学,所以我倍加珍惜,因为我这是奋斗的结果,我始终相信: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当我的学生问我:如果考试失利了没有进入自己理想的学校,没有实现自己的志愿该怎么办?我总会对他们说:为理想而奋斗的人生就是精彩的人生,用心血浇灌的青春永远不会枯萎。即使你失败了,但你那不屈的精神将成为你生命的定格,成为你青春无愧无悔的选择! 【感悟评析】 要让学生知道,做任何事,只要你努力去做,不怕困难挫折,就会有成功的希望。因此,在教学中,要努力创造条件,使他们获得成功,使他们怀有成功感。 教育学生在追求成功的同时,也要做好失败的准备。面对失败,教师最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自己对待失败的态度,这是主观内因,无论小挫折,还是大失败,都要学会用平常的心对待。人生不可能次次成功,逃避失败就意味着放弃成功的可能和机会。要帮助学生树立“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坚定信念。第十七句话:老师,我心中感激;但您不要期待我口头上常说:老师,谢谢您。 当学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重点高中、名牌大学时,他们的父母常常大摆 “谢师宴”,表达对老师们的感激之情,其实作为老师,最大的奖赏并不在于此。 我们只希望毕业的学生见到我们不绕道而行,多年后还能亲切地喊一声“老师好”,就是最大的幸福了。应该教育学生不忘师恩,对老师真正的心存感激和敬意,并不需要形式上的“谢谢”,或将“谢谢”挂在口头上。要激发和培养学生感恩的习惯及态度,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常怀感激之情,对社会少一些抱怨,少一些消极,多一些进取和对社会的回馈,这才是最大的感恩。 学生对老师心存感激,往往是从老师身上的细节开始。老师的举手投足都在左右着学生的视线,教师举止习惯是本人作风和修养的表现,对学生应以循循善诱的语言,启发学生思考与探究,提出不同见解。处处要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首先做到,用自己的身教去影响学生。在我们很多人的印象里,学生帮助老师似乎是从来不用言谢,因为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师恩似海”,就像孩子帮助父母做了事一样。多少年来,学生也从来不奢望老师对自己言谢。但教育是平等的,而不是一边倒,因此,老师也一定要学会对学生诚恳地说声谢谢。教师的人格魅力,很多时候就在与学生点点滴滴的小事中体现出来的,在身正为范中彰显出来的。表率、示范作用这种无形的影响永远都不能丢。 培养学生内心养成虔敬、感激别人的心态,将学生对老师的心存感激之情内化成学生健全丰富的情感世界,唤起学生内心深处对他人的爱、博大的爱。 【感悟评析】 培养学生内心养成虔敬、感激别人的心态,要靠教师的人格示范及学术修养,这样他才会自然地对别人心存感激,教师个人的示范作用,对于学生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尊重,只有先做到尊重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学生获得了被尊重的满足感,自然而且会对给予过自己帮助的人心存感激。学校教育学生不仅要学会感激父母,也要学会感激老师,感激社会。感恩教育会让学生心存感激,心存爱心,增强责任心。后记: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学问,教给学生有用的知识,更要教会他们思考,教会拥有知识的方法;不仅要一颗慈母之心,将自己所有的爱都奉献给我们的学生,还要用自己高尚的师德去影响学生;不仅要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还要平等公正的对待每一位学生;不仅要不断鼓励每一位学生,给予他们自信,还要不断发现学生进步的轨迹,肯定他们努力的结果让我们给孩子多一些宽容,少一些训斥;多一些关爱,少一些冷漠;多一些欣赏,少一些打击,那么你的宽容、关爱、欣赏就会浇灌出一片生机和葱绿,让每一块金子都闪闪发光。 做老师的目的不是为了让人记住,更不是为了让学生感谢。但让学生终身难忘的好老师,就是对从事这份职业的最高奖赏。教师的工作是寂寞的,更多的时候,我们会在灯下面对洁白的四壁,静静地守候寂寞,扑去心灵的尘土去守望教育,构筑教育的理想,更多的时候,我们会在黑夜里瞑思苦想,悄悄地等待成长,挥去眼前挡住我们前进的细沙,追求教育的真谛。 一个理想的老师应该是个天生爱做梦的老师,我们的工作并不是简单的“付出与收获”,而是一种心智的模式,那就是梦想与追求。只有甘于寂寞的人,敢于梦想的人,勇于追求的人,一定能结出正果。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