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建设与改革调研报告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75219604 上传时间:2022-04-15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18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调研报告]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建设与改革调研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调研报告]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建设与改革调研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调研报告]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建设与改革调研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建设与改革调研报告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一、 专业的产生背景、社会需求与发展前景(一)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是适合中国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的新型专业主要原因有四:一是农业产业化发展把传统的农户种植养殖小生产逐步转变成行业部门组成完整的社会化大生产,由此导致“种养技术”中心地位让位于农业产业化技术多样化选择;二是农村工业化使农村产业结构远远超出农业产业范畴,企业管理成为一切产业经济行为适应市场竞争的基本前提;三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重视农民群体的公平发展待遇,使农村公共管理成为不可忽视的一个基本的社会环节。在这方面,中国政府机构竟然没有专门负责“农村发展”的职能部门,这是传统上忽视农村社会发展重要性的偏见导致的必然结果;四是农村发展同时又是区域社会中对生态系统与环境质量影响最广泛的领域,因此,农村区域环境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更提出了区域发展规划综合性与科学性的严肃要求。所有这些历史性变革,共同造成了建设“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现实性与必要性。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之“新”,就在于它和别的许多纵向行业性专业不同,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属于“横向”农村区域发展各重要领域和缓解的新生专业,因而比兴办其它纵向扩展型专业更加需要创新和开拓。(二)城乡发展差距拉大限制着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发展和充分发挥作用的机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城乡隔离成为维持农村社会稳定的一个制度基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农村人口与经济要素向城市的大规模流动和集中成为必然趋势。但是,鉴于历史上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欠发达的发展中国家过渡城市化造成严重“城市病”与“农村破产”的对称性问题,特别是考虑到中国作为世界人口巨国,必然使其城市化及城市工业化面对种种严重障碍,这种迫使我们必须把农村区域发展当作一个喝城市化同等重大的国家战略选择认真对待。但是,农村区域发展总是相对滞后于城市化发展,从而造成日益拉大的城乡发展差距或“落差”。在这种社会背景下,经过扩招之后,中国高等教育也随之由以往的“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大规模的新增生源面对十分狭小的农村经济与管理就业机会空间,同其它专业的情况一样,也限制着农村区域发展本科专业学生的发展空间与机会。本科毕业生渴望城市就业和参与非农领域就业,成为事实上的重要趋势。建设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必须对这一趋势的影响有充分考虑。(三)发展趋势1.发展理论研究更加深入 自1979年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以后,25年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取得了世界瞩目的经济成就,从19802000年,年均GDP增长速度达到9.8,1995年提前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2003年,中国经济总量突破11万亿元人民币,中国的人均经济总量超过1000美元,标志着中国从低收入国家进入中低收入国家行列。 但是,在经济增长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把单纯的经济增长,特别是GDP增长作为发展的核心,客观上对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重视不够的现象,出现了城乡差距加大、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脱节、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中国政府对于经济增长中出现的这些问题高度重视。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政府又制定了快速、协调和持续发展的方针,特别是制定并开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开始注意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和人口的协调问题,开始注意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中国的“十五”计划进一步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在2003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进一步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强调在发展中必须注意“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2.农业推广目标和作用向纵深发展 从长远看我国农业推广工作的目标由增加产量向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中心转移,并逐步发展到把农村、农业、农民生产的发展与生活的改善作为农业推广的总目标;推广工作的内容由产中服务向产前、产后服务纵深拓宽,并逐步发展成为农业推广咨询服务,即除农业外,还包括农民所需要的其它生产、生活领域,如社会、经济、市场、管理、信贷、家政、法律、文化等,从而更多地重视在农村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对人力资源的开发;推广服务的对象不再只是农民,而应当是向全体农村人民推广的策略方式,由自上而下行政指令驱动式向以由下而上自愿参与咨询式为主并辅以其它模式过渡;推广的组织体系进一步向多元化综合型方向发展,民间推广组织力量将不断加强;推广的手段和方法不断更新。沟通将成为农业推广咨询的基本方法,计算机及大众传媒将被广泛应用。当前,应当在对我国不同地区农业生产潜力及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地区以及不同类型的目标团体采取不同的对策,使理论模式的实施在地区间自然呈现不同的发展阶段。 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及大中城市郊区,主要指东南沿海一带11个省市区及内地大中城市郊区,这类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资金和技术力量比较雄厚,历史上就有手工业和农业相结合的传统,交通、通讯条件便利,科学文化事业发达,与国际市场有着较广泛的联系。这类地区应当考虑为农民提供综合性的咨询服务,围绕“三高”农业及推广高新技术的目标,体现其服务内容以信息咨询为主的综合性,组织方式的多元化且不断扩大非政府组织的比重,服务方式的多样化且不断增加有偿服务方式,逐步形成城郊型、外向型、市场化、产业化的农业新格局。 中国西部属于经济不发达地区,这类地区疆域辽阔,属于少数民族聚居区,自然生态条件差,交通及通讯设施落后,农业基础薄弱,农民文化素质及生活水平低,乡镇企业也不发达。农业生产水平基本停留在传统农业阶段,农民生活温饱问题尚未全面解决。这类地区未来的发展一方面要加强农业技术的推广;另一方面要不断提高农民的素质,同时要改善其他基础设施和自然生态条件。推广机构和推广人员对这类农民团体开展技术咨询服务时应当充分理解他们采用技术及其它信息的心理心态。在推广模式的选择上,近期应体现以国家扶持的无偿服务形式为主,加强示范效应、信息传播及适当的行政干预,关键是要在技术推广及信息服务过程中树立推广机构和人员良好形象,使推广的技术和信息能迅速有效地促进农民致富。 中部地区的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交通及通讯设施在全国都处于中等水平,其资源条件较好,发展潜力很大,且有一定的工业基础,第二、三产业都有条件支持农业的发展。因此,在这类地区应因地制宜地确定以某种具体模式为主辅以其它多种模式的组合模式。 3.农村发展规划与设计作用日益重要 在农村小康建设或农村现代化建设中,农村城镇(市)化、农业工业化和农民知识化为其主要途径,其根本在于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建设社会主义文明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必须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和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三个方面入手。在农村现代化建设中,根据地域分异规律,不同区划(农区、牧区等)应有不同的建设发展规划。农村发展规划属于区域现代化规划范畴,并非了解情况和知道需要就可以很好完成,还必须有专业规划人员的有力参与,将规划知识和理论与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机结合,形成符合区域实际、适应发展目标、可以分步实施和便于操作落实的规划蓝图。在农村小康建设中,充分发挥农村区域发展等学科和专业技术人员的优势和作用,按照全国农村小康生活水平基本标准和中国农村现代化阶段性指标体系框架要求,在省、市(地)级发展规划的基础上,重点进行和完成乡(镇)、村级发展规划,做农村现代化即农村小康建设的设计师和工程师。 4.关注性别问题,促进农村社会综合协调发展 目前从社会性别的视角研究、分析和实践“妇女与发展”、“社会性别与发展”等问题已成为全球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和讨论的焦点。同时在世界范围内“性别与发展”问题也成为了和“环境与发展”、“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等问题相并列的当今世界发展的中心议题。 在我国,农村人口占绝对多数,而其中妇女又占人口总数的半数以上,“半边天”绝不仅仅是口号而已,在农村的社会、经济、文化活动中妇女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她们积极参加生产劳动,在精神文明建设、计划生育工作、农村社会活动和农民家庭生活中的作用更是不可替代的。可以说广大农村妇女已经成为我国农村、农业发展中一支不可或缺和不容忽视的力量。然而广大农村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影响与其作用、贡献相比仍然是不相称的。而进入新世纪“三农”问题已经成为我国最为重要的核心问题,因此农村妇女的经济、教育、健康、社会参与程度等方面的改善,以及他们整体素质和发展水平的提高也就成为新世纪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这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客观需要。所以开展农村妇女问题的研究并加以解决就成为了当前中国农村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进入新世纪,全球有关妇女地位的研究也进入了更深的领域和更新的阶段。建国以来,中国政府就对国际社会做出了实现男女平等的承诺。几十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妇女的生活与工作等各个方面的条件是否得到了重大的改善?根据世界上常用的衡量妇女地位的七项指标来判断(即妇女就业率、对待男女婴的态度、男女青少年入学比例、男女青年就业比例、妇女在国家机构重要岗位上的职务比例、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妇女个人财产在社会财富中所占比例),我国除了妇女就业率为世界首位(56%)之外,其他六项指标均不理想;若按这些指标综合衡量,在世界上160多个国家中,我国妇女的地位仅排在第132位。可见,虽然妇女问题已经引起了相关社会各界的注意,但是我们目前所取得的成绩还是远远不够的,我国妇女在当前社会中仍然处于弱势地位,而占80%的农村妇女又处于弱势中的弱势。 当人们用性别意识的视角来审视中国农村妇女地位时,深感妇女地位在得到提高的同时,也存在着男女事实上的不平等,主要表现在教育、就业、收入、资源利用、政治和社会参与、家庭性别角色等方面。因此,有必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关注宏观政策,优化农村妇女发展的社会环境,提高妇女的综合素质,将性别公正纳入小康社会指标体系,从而促进农村社会的综合协调发展。5.可持续发展是中国的必然选择 我国人口众多,资源匮乏,生态环境脆弱,环境容量有限,这是一个基本国情,也是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障碍。我国的耕地、水、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不足世界总量的15%、12%、17%和5%,比美国、印度、日本、印尼和俄罗斯等世界人口大国占有量低120个百分点。由于受技术、资金的限制,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资源型产业,单位GDP能耗、水耗是发达国家的几倍甚至几十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环境污染加剧,环境容量减少,局部地区已经超出极限。特别是当前我国的水环境和大气环境十分堪忧。污染物排放量已超过水环境容量,不合理的水资源开发,区域生态环境的破坏、水源涵养功能的降低,又进一步加剧了水环境的恶化。大气污染物SO2的排放量已超过国家二级标准环境容量的66.3%。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亦未得到有效遏制,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盐渍化在一些地方仍在加剧。 未来20年,我国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口将继续增加,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国民经济将以年均7%以上的速度增长,而且环境质量要达到与全面小康社会相适应的水平,这无疑将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产生巨大压力。如果不优化产业结构和地域结构,加快发展模式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切实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采取更为有力的措施,我们的国家环境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将面临严峻的考验。 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是实施国家整个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和优先领域。从中国国情出发,结合国际上可持续发展农业的经验,其基本要求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合理协调农业发展与人口、环境、资源的关系;其次是不断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第三是发展农村经济,保证农业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工农、城乡和地区差别。其基本内涵是:依靠科技进步,合理、永续地利用自然资源,特别是生物资源和可再生资源,提高资源产出率;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资源环境,保持农业生态环境平衡;逐步把我国农业建设成为资源合理利用、经营集约化、生产商品化、生态良性循环的现代农业。 1988年FAO理事会提出了对可持续发展农业的定义:可持续发展农业是使用和保护自然资源的基础方式,包括实行技术变革和机制性变革,以确保当代人类及其后代对农产品的需求能被满足。这种可持续的发展能够保护土地、水资源和动植物遗传资源,并且不会导致环境退化,在技术使用上要实用适当,经济上要可行,而且能被社会所接受。发达国家的任务是控制生产过剩,减轻国家财政负担,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重点是强调资源的供需平衡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中国的紧迫任务是确保农产品供给稳定,大力解决温饱和贫困问题,尽量作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促进资源、环境和现代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村可持续发展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重要意义。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关系到全国发展的大局,关系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农村可持续发展包含“软件”和“硬件”两大要素,所谓软件是指外部环境,尤其是人们的观念、相适应的政策、体制和机制;硬件是指技术上的创新,特别是对常规农业技术不断的创新和突破。我国北方寒地、半干旱以及农牧交替地带的旱农耕作区,由于人类不合理经济活动和脆弱环境相互作用造成生态恶化,土地沙漠化严重,农民生活条件逐渐恶化,科技成果转化率很低。现阶段重点是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积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推进重点地带开发,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科学技术对农村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可持续技术应面向农业生产持续性、农村经济持续性及资源环境持续性的有序发展。技术创新不仅是指科学知识的发现与技术发明本身,只有当知识与技术成功地与资源配置联系起来,并在商业化过程中能够带来递增效益时,技术创新才能成为一个现实过程。20世纪70年代以来,农村可持续发展体系中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技术系统,主要技术包括三大方面:第一是宏观调控技术系统,由生态农业技术、信息技术、现代科学管理技术构成;第二是高新技术在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由基因工程技术、细胞工程技术、核技术、精准农业技术、现代微生物技术来构成;第三是综合配套技术,由作物间合理配置技术、农、林、牧、经合理配置技术、生物能高效转化技术、保持耕作技术、病虫害综合管理技术等构成。以上亟需适应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复合、应用型的人才。建立完善的农村可持续发展科学研究体系,为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立小康社会总体目标服务。 6.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扶贫开发新机制 贫困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中国的扶贫工作取得很大的成绩,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由1978年的2.5亿人下降到2000年的3000万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2003年人类发展报告中指出,全球贫困大幅度减少在许多方面归因于中国经济神奇的增长,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贫困人口减少1.5亿,如果没有中国的贡献,世界贫困人口反而会增加2000多万人。 中国的贫困问题面临农村与城市的双重挑战。根据2000-2001年亚洲发展银行组织的“中国城市贫困问题”课题研究,全国城市贫困人口约1480万人。2001年10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的中国的农村扶贫开发白皮书公布全国农村贫困人口3000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比例3%左右。 但是,中国的贫困线标准相对较低,各地贫困线标准各异。根据世界银行每人每天支出不足1美元(按照1985年美元价格计算出的购买力平均价)标准定义绝对贫困,我国确定贫困人口标准的基本尺度是以农民人均纯收入206元(1985年)计算,中国的农村贫困线相当于国际贫困线的60%左右,所以,贫困线的标准相对较低。中国的地方政府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物价水平分别制定了各地区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相互之间差距也非常之大。比如,目前,按照中国关于“贫困线”的标准,人均年收入只要达到625元即可算脱贫,但是,广东省拟定的“贫困线”则在1000元。 农村区域贫困问题虽然得到比较大的解决,但生产生活条件恶劣、资源条件贫乏地区仍然处于比较严重的贫困状态。2003年我国农民的人均年纯收入2622元仍然低于国际公认的贫困线(每年365美元)。近些年,农村地区贫富差距也在不断拉大,相对贫困问题在农村地区也日益显现和暴露出来。同时,由于现阶段中国农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比较弱,在各种突发事件面前都会出现大量重新返贫的贫困人口。 城市弱势群体贫困问题日益突出。在城市地区虽然建立了覆盖全国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但因所在企业效益不佳,停产、半停产甚至破产倒闭而收入下降;因就业能力低,再就业率不高导致;因劳动和社会保障未能落实所致,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最低生活保障、失业养老金等未能按时足额发放;因家庭成员患病或残疾所致和教育费用膨胀过快而入不敷出的。此外,城市拆迁致贫、流浪乞讨贫困等问题在新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下也日益突出。 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中国政府也充分意识到反贫困任务的艰巨性。2001年5月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提出2001-2010年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 2004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提出,要继续做好扶贫开发工作,解决农村贫困人口和受灾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完善扶贫开发机制和认真安排好灾区和困难农户的生产。二、 各高校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办学情况调查 按照农学院领导的安排,我们赴中国农大、中国人民大学等国内5所高校专门考察了“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建设发展状况,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一) 考察起因进行国内“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建设状况考察的初衷始于2003年。当时农学院主管教学的副院长王汉宁同志,多次与农村区域发展教研室的同志交流关于“农村区域发展”新设专业的发展建设问题,曾经明确提出:鉴于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既是农学院新办本科专业,又是性质上与校内其它“技术部门型专业”大不相同的“横断型”专业,举办该专业,一方面填补了校内该类专业建设的空白,另一方面必然面对艰巨的发展建设困难,对此应予充分重视。为了博采众长,有必要考虑广泛走访考察国内兄弟院校同类专业发展建设状况,了解各学校专业特色,为我们办好本专业提供坚实的经验参考,帮助我们创造适合甘肃省情、有利本专业可持续发展的专业特色。当时由于我们顾虑考察经费问题,所以迟迟没有采取行动。直接促成我们赴国内兄弟院校考察“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建设状况的根由主要有三件事:1 沈阳农业大学农学院农村发展系主任侯立白先生的到访促动2004年8月19日,沈阳农业大学农学院农村发展系主任侯立白先生在去青海开会的中途,由于知道我校也开办了“农村区域发展”专业,顺道来我校考察了解情况,热情介绍了沈阳农大该专业兴办历史与现状,同时还介绍了其它院校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大量重要信息。通过这次“意外”交流,给当时在场的院领导和我们的共同感受是:要不是先行者给我们“送经”上门,我们还停留在“与世隔离”的信息闭塞状态!当时侯立白先生提到涉及农村区域发展建设前景的五个重要信息:1)用福建农大农村区域发展专业负责人朱朝之教授的话说:有一个形象比喻,如果种1亩地,学农学可能就够了,如果是种1万亩地,可能需要学农村区域发展才能够。这个比喻充分摆明了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社会需求基础;2)全国绝大多数农业院校的农村区域发展专业都设在农学院,而农学院从事该专业的教师又主要来自“耕作学与作物栽培学”领域,这至少说明一个道理,从事耕作学和作物栽培学的教师对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社会需求更敏感。当然,这并不等于说只有这个领域的教师才是支撑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唯一力量,或者说只有从事耕作学和作物栽培学的教师才能办成和办好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只是说从事耕作学和作物栽培学的教师由于工作视野的关系,更容易体会到兴办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社会必要性。3)全国已有8所院校组成“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协作网”,同时开展了一系列相关活动,包括专业建设情况交流、教材建设、科学研究等许多方面。这个协作网已成为支持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网络化发展进步的一个有力帮助。4)考虑到新世纪中国大学本科教育逐步走向普及化的现实,本科毕业后大量“考研”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趋势,考虑到往届生的实际情况,有时甚至成为本科毕业生的“普遍选择”,在这种情况下,为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本科毕业生提供本专业方向或相邻专业领域的考研机会,就成了决定农村区域发展本科专业能否“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直接关键。在全国农业院校,中国农大代表了“管理类”学科发展方向,沈阳农大则代表了“在作物学一级学科下设相关二级学科(博士点及附带硕士点)”的发展方向。随着农村区域发展方向(沈阳农大的二级学科名称是“持续发展与推广学”)学科体系建设的完成,农村区域发展本科专业毕业生向高层次学历深造的学科“梗阻”就完全打破,对于那些“迟早要考研”的学生来说,就不会担心上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是“死路一条”了。5)侯立白先生还以福建农大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毕业生的社会需求状况为例,指出:越是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方,对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毕业生的需求越强烈。2 农学院领导对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学科体系建设的支持 在2003年,农学院书记蔺海明同志就曾主张在农村区域发展专业设立硕士点,从而为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本科毕业生提供一个向上发展出路,作为对农村区域发展本科专业持续发展的一个支持。后来,通过和沈阳农大侯立白先生的交流,农学院领导在不同场合多次普遍倡导和支持在作物学一级学科下设农村区域发展关联方向二级学科,附带设立硕士点,从而尽快建立健全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学科体系。正是这一发展趋势,使我们看到了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在农学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希望,否则,农村区域发展本科专业设在农学院将成为“可有可无”的无所谓事情。3 学校周书记和部门领导同农村区域发展毕业班学生的座谈04年9月21日晚,联系农学院的学校领导周有革书记率学校教务处、研究生处和学生处领导和农学院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毕业班(01级)学生座谈,了解毕业生情况。由于事先不知道座谈会的目的意图,只是听说该班学生“将对本专业的意见反映到学校领导那里了”,以为学校和部门领导为了维护“稳定”,前来倾听学生意见。基于这种信息,当时我们要求与会学生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和疑问具体明确提出来,由各有关领导和老师尽可能充分的介绍有关信息,答疑解惑。当时,部分学生提出了一些超出学校管理规范的问题和要求,让人感到如下疑问:1)这个专业是没有社会需求的吗?它培养的学生将来一无用处吗(有学生说:学了三年,不知道学了什么,还不如种地和养殖的实用。还有学生说:父母几乎倾家荡产送自己来学校学习,感到三年什么都没学到,不知道应该找哪个部门联系就业,等等)?如果这是真实情况,那么这个专业就应该停止招生,实际上,学校04年就因“报考人数太少”为由,暂停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招生。与此相关联,国内其余16所顶尖和地方性大学开办和发展农村区域发展专业(附件一)的理由是什么?对我们有什么借鉴意义?2)由于本校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尚未有一个学生毕业,因而所谓“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没前途”的说法纯属猜测,虽然校内有人主张“全球化不需要区域经济”“区域经济不是科学”,但是,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没有社会需求”的假说并未经过实践检验,因而01级学生现在就提出“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没希望”的说法并无实际根据,相反,更有可能因为这些学生自身对专业性质和前景的不理解,甚至误解,导致其他人也对这个专业“疑虑重重”。3)正如我们之后与部分学生交谈时所说的,我们对01级学生经过三年学习仍不知“本专业为何物”的状况感到“遗憾”,深知这意味着这个专业的教师与学生共同的“失败”。从专业教学计划上看(这方面学生提出的问题包括:学会计学没用,数学学不懂,部分教师上课效果不好),通过数次修改完善,我们去掉了部分“本专业文科生不需要学也学不会的”课程(如“化学”);缩减了部分重叠较多的经济学类课程;增加了实用技术型选修课程(如GIS,环境工程学概论等)。但由于这些调整大部分要在新生中才能执行,因而对01级学生没有发挥立竿见影的效果。座谈会上,学生的各种专门问题与疑惑,分别由专业教师、学校及部门领导一一做了解答,并对大学生正确地“学生观”“专业观”“学习观”等一般问题做了详细有效地解说。尽管这次座谈会是成功的,但是,围绕这一专业而来的种种误解依然大量存在,人们对这一专业的认识还需要经历漫长艰苦的沟通与交流,同时也需要对此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正是上述原因,特别是这次大型座谈会,将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发展诸多问题尖锐地摆在我们面前,要求我们尽快予以深入广泛、切实有效的调查研究。作为眼前我们所能作的工作,在农学院领导的支持下,我们首先着手赴国内兄弟院校考察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建设情况。从中汲取有益经验教训,结合甘肃省情和我校情况,努力创造专业特色,发展专业优势,把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办好(当然,不排除这样的可能性:如果我们的考察发现“这一专业在全国各院校都普遍失败了,事实证明这一专业毫无生存前景”的客观事实,那就只能建议学校“永久停办这一专业”)!这就是我们赴国内兄弟院校实地考察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建设情况的间接和直接原因。(二) 考察目的与项目1. 考察对象我们大体将考察对象分为两类:(1)以中国农大和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的“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这些学校的特点是它们已经逐步办成“研究型大学”,招生和教学都以研究生为主。考察这类大学,有助于我们理解和判断“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在中国顶尖大学的生存发展前景及其专业特色建构依据”,以期获得中国顶尖大学对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特殊认识和经验教训。(2)其它全国性或地方性农业院校,这类大学的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大多设在农学院,考察这类学校,有助于我们理解“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与农学类专业的分工合作关系”以及“区域经济背景对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前景的影响”,以期通过比较,取长补短,积累经验。2. 考察项目1) 专业所在院系类型;2) 招生规模;3) 教学计划;4) 专业特色;5) 教材、设备建设;6) 师资与授课;7) 技能培训与毕业实习;8) 毕业生去向;9) 学科体系建设;10) 专业影响与社会认识;11) 发展经验通过上述项目结构,我们大体可以对本专业的校际发展情况及相互差别、经验教训等重要问题进行较为完整全面的了解,从中为我校农村区域发展未来出路及可能发展方式提供有意义的指导性意见,供学校和农学院各有关方面决策参考。(三) 五校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办学状况对于五校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建设状况的考察,我们大体按照上述几个方面,考察结果回报于后:1. 专业所在院系类型1) 中国农大:中国农大的农村区域发展专业设在“人文与发展学院”的“发展管理系”。人文与发展学院的前身是1998年设立的“农村发展学院”,2002年与“人文社科学院”合并,成立“人文与发展学院”。该院下设“发展管理系”“社会学系”“国际教育系”“法律系”“科技管理系”“媒体传播系”“外语系”和“社科部”。该院由于包含了中国农大全部的人文社科专业学科,因而,该学院有两大特点:一是“人文”特点非常明确;二是开展广泛深入的国际教育合作。2) 中国人民大学:与中国农大不同,中国人民大学农村区域发展专业设在原“农业经济系”(现改为“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这样设置是因为中国人民大学没有农业技术类院系,而且他们现在也不单独设置农业技术类教研室和专业教师,有关农业技术概论课程主要聘请外单位(中国农大或中国农科院)专业教师讲授。该院有“农林经济管理”与“农村区域发展”两个本科专业。有“农业经济”“农业企业管理”和“农业技术经济”三个教研室。3) 福建农林大学:该校农村区域发展专业设在作物科学学院。起因于1996年与其它7所高等农业院校开办“农业推广学”本科专业(中国农大招生始于1993年)。在此基础上,于1999年将农业推广本科改为农村区域发展。该专业在教学上对应一个“农村区域发展”教研室,在科研上对应一个“农村区域发展研究所”。4) 西南农业大学:该校农村区域发展专业设在农业与生命科学学院。与福建农大相似,该校1996年开招农业推广学本科,01年开始招收农村区域发展本科。当时农学和经贸都要开办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学校认为如果侧重技术推广,宜设在农学,若侧重管理,宜设在经贸,最后结合原来农业推广专业基础,决定设在农学。5) 云南农业大学:该校农村区域发展专业设在经济贸易学院,对应的设有农村发展系(2000年招生)、农村发展研究所(1993年成立)。无硕士授予点,目前全院只有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硕士学位授予权。2 招生规模1) 中国农大:中国农大2004年招收农村区域发展本科生两个班,共68人。平均每班34人。开始以理科为主,现在文理兼招。2) 中国人民大学:近年来,中国人民大学本科专业招生一般每专业一个班,每班2125人。这种招生规模反映了研究性大学招生以研究生为主,以本科生为辅的特点。本专业招生已有5届。3) 福建农林大学:1999年招生190人,2000年招生90人,01年招生180人,02年招生120人,03年招生120,04年招生130人4个班,今后几年稳定这个水平。考虑到该省07年后本科招生将逆转下降。该院正努力扩招“农业推广硕士”(农村区域发展方向),他们认为这是今后重点。4) 西南农业大学:该校2001年开始招收农村区域发展本科,当年招生43人,02年招两个班60多人,03年招两个班,04年招1个班,该校打算根据明年就业情况,决定今后招生规模。5) 云南农业大学:该校2000年开始招收农村区域发展本科,每年招收60人左右,2004年暂时停招。文理兼收。3 教学计划1) 中国农大:中国农大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教学计划特点有三方面:一是必修课中数学与规划类课程课时较多,其中高等数学C144学时,概率与数理统计B56学时,线性规划40学时;二是专业主干课侧重发展管理类课程,比如“普通发展学”“传播与沟通”“政府与公民社会的治理”以及“现代培训理论与方法”等;三是专业方向课(选修)广泛涉及人文社会、可持续发展、公共管理、发展规划等领域,值得注意的是,“农学概论”课程被列入“任选课”范畴,从而大大弱化了技术知识分量,强化了公共管理类知识分量(详见附件二)。2)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农村区域发展教学计划有三个特点:一是学科基础课模块突出经济学与管理学课程分量;二是专业课突出农村经济与发展管理;三是将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列为可供其它专业学生选择的辅修第二专业(详见附件三)。3) 福建农林大学:该校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教学计划有四个特点:一是开设“现代科学与技术概论”课程,不但作为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学生素质教育课,而且作为省级重点课程面向全校人文社科类专业开设;二是继承农业推广本科专业传统,开设多门农业技术概论课程(作物、园艺、动物、生态)和农业推广专业技能课;三是联系“三农”发展需要,开设大量相关选修课;四是开设了共计4.5周的实践教学环节和2周的课程论文(设计),以及大量其他相关训练活动。4) 西南农大:该校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教学计划是所有高校同类专业中最倾向于农业技术的一例,其特征有五:一是大量开设农业专业技术必修课程,包括普通化学、植物学、现代生物技术概论、农学概论、畜牧学概论、园艺概论、农业生态学、农业区划与农作制度、林业概论、种子工程概论、气候与农业、农村实用技术专题等;二是开设大量农业应用技术选修课称,包括农田水利、设施农业、庭院经济、淡水养殖、观赏园艺、农副产品加工、药用植物学、山地农业、绿色食品概论;三是开设农业推广专业技能课程;四是由有经验的专业教师担任班主任,加强平时对学生的专业教育作用;五是结合产学研结合方式让学生大量参与基地实习、项目规划设计、区域产业开发规划等活动。5) 云南农大:该校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突出发展学和规划设计,主干和主要课程包括:普通发展学、农村发展学、农业经济管理、发展人类学、发展社会学、发展经济学、农村发展研究方法、农村发展设计、农业概论、政治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农业技术类课程只有农业概论和农业推广学。该专业授予管理学学士。4专业特色1) 中国农大:由于农村区域发展专业设在人文与发展学院,因而中国农大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就具有典型的人文社会特点。这种特点主要反映了三方面考虑:一是他们强调农村发展的区域综合性。这就意味着农村区域发展必然强调发展战略规划,乃至开发建设项目设计等问题,这些问题显然超出了专业技术层次范畴,因而既有区域性,又有规划性,从而增加了农村区域发展的区域综合性。二是强调农村区域发展“以人为本”,突出“社会发展”,这就体现了农村区域发展的社会性和人文性特点,相应地,人的社会发展问题与因素就高于物的问题和技术的因素。三是无论区域综合性还是农村发展的人文社会性,都与管理这一核心要素密不可分。因此,中国农大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发展方向与特色定位于“发展管理”上面。一方面是规划的管理,另一方面是人文社会的管理。2)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的农村区域发展专业设在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原农业经济系),受农业经济传统影响,以及人民大学自身经济、社会科学基础的强有力支持,人民大学农村区域发展专业非常强调奠定宽厚、坚实的经济学与管理学基础,在此基础上,从大三开始,为学生提供了“区域经济与市场分析”和“发展管理与政策”两个专业方向供学生选择。受院系学科特性影响,人民大学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突出特色定位于“培养经济管理素质坚实的农村市场开发与管理人才”上面。也就是说,该专业为了区别于其它分工非常细密的人文、社会、经济与管理学院(人文学院、经济学院、财政金融学院、社会与人口学院、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劳动人事学院、统计学院等)专业类型,要求学生对“农村区域经济与市场”的特殊性有直接深刻的理解。3) 福建农林大学:该校作物学院只有农学和农村区域发展两个专业,在专业扩张建设过程中,农学专业发展受实习实验条件的限制,发展困难较大,而不依赖学校实习实验条件的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成为该学院“专业生长点”,从而受到学校和学院的高度重视。因此,作为新兴专业受到大力支持和重视是该校农村区域发展第一个特点。第二个特点是与公司、地方共建“实习基地”,把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学生技能训练和企业、区域实际发展问题紧密结合。第三个特点是树立“全方位推销学生”观念,并且从新生入学开始培养学生“全学程自我推销”意识与能力。这三个特点充分反映了省级农业院校面对的专业发展建设实际环境与需求。4) 西南农大:首先,该校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受到经贸学院的强烈挤压,因而专业建设非常突出农业技术特色。其次,该校把专业思想教育寓于班主任和专业教师的选任和认真准备上(系主任史秀华荣获“全国十大扶贫状元”称号,由他和其它老教师担任班主任),以此严格强化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以教师的优异培养活动增强专业特色。三是以室内案例、项目参与、基地实践等方式,大大强化学生从事产业和区域发展规划工作的训练。5) 云南农大:是全国农业院校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牵头单位之一,该专业农学成分较少,经济、管理、人文成分较重,要求学生掌握发展经济学、发展社会学、发展人类学及发展管理等领域的综合的方法,具备农村区域/社区分析、规划、计划实施、监测和评价等方面的技能,熟悉国家关于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有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与管理、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认识其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基本解决途径。教学计划也是多次修订,目前试图突出“以人为本”的专业发展方向,但对如何切入农村具体工作尚无明确思路(技术途径?扶贫途径?培训途径?克服弱势群体的自卑心理?)5教材、设备建设1) 中国农大:近年来,中国农大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教材建设力度大,成效显著,自编出版了一系列专业课程教材,大大方便了专业教与学的开展。2)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教材建设仍在摸索时间,成熟课程采用相关专业成熟教材,特色课程由专业课教师编写教学大纲,设计课程内容,由学院审查调控,保证内容结构以及质量和数量。3) 本次考察,我们从中国农大选购了部分特色教材,可供我校农村区域发展本科专业教材建设参考。4) 福建农林大学:由该校教师主编及参编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主干课程,现已出版4种,其余主干课程教材正在规划中。该校非常重视农村区域发展专业资料建设,学校每年下拨2万元资料费,学校和作物学院共同投资,为该专业建设了专用多媒体教室和“农业推广与区域发展信息实验室”,购置了专门设备和相关软件、音像资料。5) 西南农大:该校由于教学计划非常倾向农业技术课程,所以只有少量选修课程需要教师自编自备。该校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有专用计算机房,多媒体设备和相关软件条件。6) 云南农大:全国农业院校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建设框架联席会议中,最初确定了五个主要课程,并组织教材编写,课程为:农村发展概论、农村发展规划、农村发展项目管理、农村发展研究方法、农业推广学,云南农大主要参加农村发展项目管理教材编写。其它课程没有编写自己的教材,有些课程没有唯一的教材,主要由教师挑选教学内容。6. 师资与教学1) 中国农大:中国农大人文和发展学院仅发展管理系就有专人教师30多人,师资力量雄厚,再加上人文和发展学院其它系的专业教学力量,使该专业课程教学除了体育、数学和西方经济学由其它学院(部)承担外,专业课教学不出发展管理系,其它课程教学不出人文和发展学院范畴。2)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也是一个历史悠久、实力雄厚的涉农专业学院,该院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经济学、管理学课程由相应的专业学院教师承担,专业特色课程由本院教师承担。3) 福建农林大学:该校从96年设立农业推广专业开始,就建立了专门教研室,师资力量建设起步很早。师资来源有三:一是从原来的作物栽培学教研室转来,之后经过社会学专业进修;二是从农业推广教研室设立后吸收的相关专业新教师;三是来自经济学、社会学、推广学、市场营销等专业毕业研究生。着眼于教师教学科研均衡可持续发展,作物学院发展建立了力量雄厚的专职科研机构和队伍,从而减轻教学任务负担压力,他们提出了“教学研究型学院”的概念,在全面发展研究生教育的同时,强化科学研究实力。4) 西南农大:该校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教师都是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老师,该专业重视“案例”教学,课堂采用参与式教学方法。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该校要求青年教师授课前必须提前一年准备,从而强化教师教学准备,保证教学效果。5) 云南农大:全院有经济学、农林经济管理、农村区域发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乡镇企业管理五个本专科专业,现有教职工61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1人,高级实验师1人,讲师29人。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只有2个带头人,没有固定的教师,一套人马几个牌子,课程由全院承担。1993年以来,学院聘请了海内外客座教授8人,特约研究员15人。7. 技能培训与毕业实习1) 中国农大:中国农大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主要通过三个渠道进行:一是在京郊(延庆)设有“农村社会实验室”,作为社会实践与“农村体验”课基地;二是依靠该学院教师大量参与国际合作研究和参与式农村开发国际培训的经验,在课堂教学中广泛采用“互动式”教学方式,从而把传统的教师讲授主导教学方式转变为学生为主的互动式教学方式;三是安排高年级学生大量参与教师主持的农村调查研究课题,在课题研究中高强度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2)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训采用常规的方式方法,即课堂训练、社会实践、毕业实习等环节结合。该学院打算尽快在京郊选点,建立以暑期社会实践为主的“联系农场”,实施农村社会认知与实践培训。3) 福建农林大学:该校立足“全方位推销学生”观念,强调学校对学生和学生个人对自我推销能力培养,这也贯彻到学生技能训练之中,具体来说,分四个环节进行:一是新生入学教育和学习经验交流会,通过专业介绍、师资介绍给学生以发展目标,再通过学生自我介绍,让他人了解自己,认识自己,同时向他人介绍自己的发展目标和理想,使新生一开始就融入班集体的“小社会互动”之中,既消除自我封闭,又通过相互交流经验,增加相互关心、相互尊重、相互激励(刚到福建农大的当晚,我在校园游览的时候就见到有一些新生班级正在草地上环形席地而坐,进行他们的班级交流活动)。二是学生学术组织活动,包括组织“虹桥书社”(校友、教师捐书,从省图借书,共投入30万元左右,该书社活动同时提供勤工助学服务);学生党建活动,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有学生党支部;“三个代表实践基地”(学校在地方共设立12个基地,作物学院每专业一个基地,学校每年给每个基地投入6000元活动费);学生“三农研究会”定期举办学术交流研讨活动;学生组织“神农论坛”,由有特长或有研究成果的学生开讲;三是通过科研和教学实践,在实践中培养操作技能。学生毕业实习分散进行,个人自主联系,学校介绍,不统一安排。4) 西南农大:该校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技能培训包括三个环节:一是实验室进行案例规划、模型模拟与发展评价等训练;二是社会调查和发展规划;三是在“校地结合”基地县从事项目规划设计工作。在基地县设置上,由重庆市农委扶贫集团牵头,西南农大建立了多处校地三结合基地,基地组成形式为“一院一镇一单位”,即一个学院联系一个镇,同时包括县政府的一个对口合作单位,从而三方结合成全方位合作的紧密研发基地,基地不但为科研提供实际工作环境和任务,同时也为学生实习实践提供现实任务要求。5) 实践性教学环节虽然安排有课程实验、教学实习、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科研训练、生产劳动与公益劳动、社会实践,共安排28周时间,但真正执行的只有生产实习(2周)、毕业实习(一个假期加2周)。实习均采取分散实习的办法,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提出一些调查项目,拟定提纲、调查表格,然后由学生实施。设有计算机、会计模拟、经济管理模拟三个实验室,但由于缺乏资金,实际只有计算机实验室承担少量教学实验。拟投资40万元建立经济管理模拟与规划设计与一体的实验室,经济管理模拟采用现成软件,模拟企业管理运行过程、地县单元的经济运行情况。该专业在社会上没有固定的实习基地,打算在企业、地县、农场联系建立较固定的实习基地。8 毕业生去向和就业1) 中国农大:中国农大农村区域发展专业虽然定位于培养服务于农村公共管理事业的人才方向,但是,现在城乡差别、农村公共管理机构人满为患的现状阻止了毕业生直接进入农村公共管理机构服务的通道。故此,该专业毕业生去向也展示了目前的发展实际。以2003届毕业生为例,约1/3的毕业生考取本学科或相关学科研究生;相当部分毕业生在北京的城市企业实现就业;其余少部分京外生源回原籍就业。2) 中国人民大学:由于学生入学基础优秀,经济学、管理学基础非常扎实,中国人民大学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毕业生的去向更为有利:其中一半左右的学生考取相同或相关专业的研究生;23名学生直接出国深造;其余学生大多在京城企业谋职。3) 两校本科毕业生去向的一个共同局势是城市就业门槛逐步提高到硕士研究生层次,从而迫使本科毕业日益倾向于或迟或早考研究生。4) 福建农林大学:该校结合省属院校实际,强调“先就业再考研”的个人发展策略,因而把就业机会发掘贯穿于整个4年的学习和实践当中,通过自主选择实习单位,49的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毕业生联系到企业工作,20左右考研、考公务员,或者进入媒体工作。总之,学校的“全方位推销学生”和学生的“全学程自我推销”,以及与公司“共建基地”等途径对学生找到企业工作机会帮助很大。5) 西南农大:该校01年开始招生,明年才有毕业生。6) 云南农大:2004年毕业62人,考取研究生除外,毕业时的签约率约20%左右,主要在涉农企业和地方政府管理部门,如计委、统计局、乡政府,也有些在旅游部门。目前就业状况未统计。就业定位是培养能在农业企业、农业推广管理部门、政府及事业单位从事计划、规划与设计、推广与发展、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专门人才。9. 学科体系建设1) 中国农大:中国农大人文与发展学院共有10个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涉及“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理学”“哲学”和“文学”共6个学科门类,10个一级学科范畴。其中“农村发展管理”专业招收硕博连读研究生,属于该院一级学科授权点。该一级学科授权点也规定了该院专业学科发展优势方向现状。人文与发展学院授予博士、硕士学位与培养研究生学科专业设置一览学科门类一级学科学科专业名称授权等级管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农村发展与管理博士公共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硕士社会保障学硕士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硕士法学社会学社会学硕士法学经济法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理学科学技术史科学技术史硕士哲学哲学科学技术哲学硕士文学外国语言文学英语语言文学硕士新闻传播学传播学注: “*”表示有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一级学科; 2003年10月2)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硕士研究生专业包括“农业经济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和“林业经济管理”三个。博士研究生专业有“农林经济管理”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含农业经济管理、林业经济管理两个博士点)和“技术经济及管理”共三个博士点。这三个一、二级博士学科点表明了中国人民大学农村区域发展专业面对的最优势学科发展方向现状。3) 福建农林大学:首先,该校农村区域专业学科发展依托作物学一级学科,在全国率先于作物学一级学科下设“持续发展与推广学”二级学科,现已招博士生两届。沈阳农大按照福建农大模式,亦设立“持续发展与推广学”二级学科。其次,该校还在作物学下设“农业信息与推广管理”硕士点。第三,福建农大还招收“农业推广硕士”(农村区域发展方向),并把农业推广硕士当作未来“教学研究型学院”发展的新增长点。农村区域发展方向完整的学科层次结构,方便本专业及相关专业本科生考研深造。4) 西南农大:与其它学校不同,西南农大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博士点、硕士点都设在实力强大的经贸学院。两院分工是:农学院利用自身技术和农村发展实践优势发展农村区域发展本科,经贸学院利用自身的经济管理学科优势侧重研究生教育。5) 云南农大:目前无硕士点,学生主要考取本院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研究生,也有少部分考取外校区域经济、管理类专业研究生。具体怎么设立硕士点,主要看学校以后决定。附记:窦学诚在参加全国粮食安全与农作制度建设学术讨论会期间,参观了湖南农大计算机与信息科学院。在该院了解到几个非常有意思的新现象:一是该院与IT企业兴办合资企业,为教师研究、开发活动提供便利平台,同时也增加创收机会;二是吸引企业投资30多万元与其合办教学实习所(类似地,湖南农大也以上亿元资金出纳业务派生收益为条件,要求银行自费投入300余万元为其全体师生免费开办“校园一卡通”业务),他们的逻辑是:通过这种产业实习,大量毕业生就业后将非常熟悉该公司设备和技术,从而由此成为该公司产品和服务的“习惯性推销员”,而这远比公司单纯作广告效果好的多;三是该学院依托作物学一级学科,准备开设“农业信息与管理”二级学科。从而为该院教师学科发展提供强大平台。尤其这一点给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值得我们借鉴。10专业影响与社会认识考察中国农大和人民大学后的感受是:农村区域发展专业能培养有利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增加农民收入、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和实现身份转变事业的专门人才,但是,现实中却苦于农村区域发展不能直接为本专业毕业生提供适当的从业机会,从客观上限制着本专业的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人们主观上对农村区域发展的认识仍旧局限于“三农一体”的过时观念,认为进入农村就是从事农业生产,从事农业生产的就是农民。这等于完全抹杀了农村区域发展的区域综合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