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备、读、思齐上阵唱响语文四部曲

上传人:he****18 文档编号:73467487 上传时间:2022-04-1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预、备、读、思齐上阵唱响语文四部曲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预、备、读、思齐上阵唱响语文四部曲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预、备、读、思齐上阵唱响语文四部曲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预、备、读、思齐上阵 唱响语文四部曲目前,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经进入实施阶段,各种新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也不断涌现。教师从原来的课堂教学的主导者,转变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学生从接受式学习转变为发现式学习、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也就意味着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在各式各样的教改中,我们逐步探索出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全新模式。被我们老师称为课堂教学“四部曲”。列宁指出:“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这句话,充分地说明了情感在人对真理追求中的作用。在学习过程中,情感虽不直接起作用,但其间影响却十分明显。有人将学习活动中的智力因素比作是汽车的发动机,而将情感比作是汽车的燃料,此话不无道理。孔子将学习分成三个不同的层次:知学、好学、乐学。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即这三个层次一层比一层高级。“乐学”就是一种最高层次的学习热情,只有进入到“乐学”这一层次,才能使人在学习中做到自强不息。学生有了对学习的热烈情感,就会增强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地探求新的知识,大胆地进行创造性思维,顽强地克服各种困难,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语文教学开场曲:预习是学好语文关键的第一步预习是求知过程的一个良好的开端,是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一个新的认识对象预先进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动求知过程。面对一篇新鲜生疏的课文,产生一种求知的愿望,在这种内动力的趋动下,主动地去研读课文。在预习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新的知识,就会竭力地运用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去了解、分析和吸收。勾联和融汇就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一则有利于对旧知识的回顾和复习,乃至运用;二则有利于培养自觉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预习只需粗略的阅读,了解知识的梗概,以做到心中有数地去听讲,或者说带着问题去听讲。在课堂中,教师对新知识的传授,是在学生准备程度和现在知识水平的基础上进行的。问题的思考也是有较严格的时间限制,在这种情况下,接受者若对新的认识对象心中没数,往往就会紧张地“奔命”于老师设计的思维轨道中。这样一种心理不但影响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而且更不易积极思维,求疑思疑,触类旁通。这样,就一步不备,处处被动。久而久之,就会对学习语文失去兴趣,甚至产生畏惧心理,严重影响成绩的提高和能力的培养。(二)预习的方法1.阅读法。阅读是预习的主要方式之一,首先应把书本上有关内容从头到尾,仔细阅读一遍,容易理解的可以“走马观花”。对于陌生的新知识,决不能仅看一遍,而要多看几遍,反复研读,可在重点和难点部位做记号,以引起自己足够的注意。2.联想法。联想是预习不可缺少的贯穿于全过程的重要方式。由于语文知识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在预习时总会引起一些联想。联想的过程,实际也是将知识融汇贯通、初步掌握的过程。有了联想,就能使自己的想象力得以发展。想象力是人的能力之一,对学好语文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正如列宁所说:“想象是极其可贵的品质。”3.设问法。从某种角度讲,能对某物提出问题,说明对该事物是了解的,同样,若对预习的内容能提出几个为什么,则说明预习是成功的,不怕不会学,就怕没问题。在预习时,除了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外,还应逐步锻炼自己变换思维的角度,要一题多问,故设难关,以求甚解的自学能力。可见预习时应特别避免的是那种表面无所不知,其实一无所知,头脑中一片混沌。勤于思考,多多设问,无疑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4.整理法。整理是预习全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通过预习,对新知识的掌握会做到心中有数,对已学会的知识自己会感到喜悦,同时,也会留下一些尚未得到答案的疑问,这是正常的。这些问题可等待老师讲解。这就需要做好预习的后期工作,将学习中产生的问题总结出来,整理清楚,记录在册,以便老师讲解后,填上正确答案。(三)预习的步骤1.总览单元。现行中学语文课本都是以单元做为基本单位的,同一单元的几篇课文除各具有特色外,尚有其共同的知识和规律。因此,对整个单元浏览一遍,预先形成一个知识系统,明确单元要点,高屋建瓴,可少走弯路,便于对比和总结。2.分析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透视”美景的“窗口”,充分利用这个窗口,也就占据了“攻击”课文的有利地势。有的题目启人深思,例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等,文章的内容往往就是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和解释。有的题目则直接告诉我们文章的中心,说明或记叙的对象,如景泰蓝的制作、拿来主义等。3.辨别体裁。不同体裁的文章,有其不同的特征和基本要素。例如,议论文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记叙文的事件及事件本身的发生、发展和结局;说明文的说明对象、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应用文的基本格式和基本写法等。预习时紧紧围绕这些基本特征来思考,就能选准角度。4.熟悉作者。作者的生活经历、文化素养和思想观念往往影响他作品的风格。例如,选入中学语文课本中的记一辆纺车、猎户都是著名散文家吴伯萧的作品,它在选材立意和语言风格上就呈现出一致性。5.了解背景。文章都是为时而作,有针对而写,有感而发的。对背景的了解有利于把握文章的写作目的和中心内容,课文中选入的伟大作家鲁迅的文章,有些内容与背景有直接的联系。6.分析提示。在现行的语文教材中,每篇课文都有“预习提示”或“自读提示”,这些“提示”就是帮助预习课文的“钥匙”。“提示”一般提供以下信息:写作背景,中心思想,结构安排,艺术特点及语言风格等。预习时若带着这些信息去了解课文,分析问题,就会有的放矢,从而提高学习效率。7.研读课文。在研读时,切不可浅尝辄止,应仔细阅读,深入体味。阅读中遇到的难字生词应查工具书。生动而典型的句段要反复阅读,进而阐明和作注。发现疑点,若思之不解,可在听课时解决;若课堂上未涉及,下课要问老师或与同学讨论,切不可就此放过。8.思考练习。对课后的思考和练习,若能事先思考,就会做到心中有数,在老师讲授时,就会找到这些问题的思考角度或答案。这样既提高了作业的质量,同时又节省了时间。一、预习检查。首先引导学生进行预习,结合资料给课文的生字注音释义,分析文章中关键语句的含义。对那些经过预习,仍然不能解决的问题,在书中予以标记,带到课堂中讨论。问题的解决,也应力求通过小组合作进行。这一个教学环节,充分的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中,教师将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创造性得到了培养和发展。在此阶段,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的提出问题。一切创造都是从疑问开始的。从某中意义上来上来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我们要改变,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一问一答的传统模式。这种模式,是教师主导的模式。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他们的思维过程由教师牢牢的控制着,学生只是机械的围绕着教师的思路转。思维的积极性不能充分的调动。况且,教师的提问,有时也不是学生最迫切的疑问,说不定学生早已明白了。将提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更有针对性,学生们的探究能力就会得到发展。问题的解决,主要由学生们自己解决,教师只是起一个引导组织作用。这一环节,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思维激荡,思维的火花相互猛烈碰撞,尤其是问题最终顺利的解决,学生们会有极大的成就感。思维、合作能力都在不知不觉中,日渐长进。当然,在此教学环节,教师要面对着很大的课堂不确定性,因为教者很难完全预知学生会提什么样的问题。这就需要教者有较高的教学机智,能巧妙灵活的依据课堂进程,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相应的机动处理。预习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它对培养我们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语文成绩有很大的帮助。关键词:阅读 情感教育教育的事业是爱的事业。师爱超越亲子之爱,友人之爱,因为它包蕴了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教师肩负着祖国的期望和人民的嘱托,挑的是关系千家万户、千秋万代大事业的重担,我怎能不为之倾心,不一往情深?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要把他们培育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须对他们精心雕琢。而中学语文教材所编选的文章,无论是文言文、古诗词曲,还是现代文;无论叙事、议论还是抒情的文章。无一不是作者对客观事物的有感而发,都灌注着作者丰富而强烈的情感,甚至凝聚着他们的心血和生命。即使是说明文,也同样蕴含着一定程度的感情色彩。那么,作为语文老师,应该怎样利用情感之火去点燃学生?怎样把情感教育贯穿于阅读教学中的各个环节,是至关重要的。首先,创设氛围,唤起共鸣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创设民主的教学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因为融洽、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民主的具体表现。这一关系一旦形成,学生对老师就会产生信赖感、亲切感,从而协助课堂教学。学生从老师的眼神中受到关爱,感到振奋。教师要热爱关心每一个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感到“老师期待我”。这样,就会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因为人的情感与认识过程是紧密联系的,任何认知活动都伴随着一定的情感,都是在情感的动力影响下进行的。教育过程中,师生间融洽和谐的情感配合以及由此产生的良好的教学氛围起着重要的作用。这就预示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当好学生情感的调度员,让学生释放情感能量,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师情绪稳定饱满,课堂上精神焕发,学生听课情绪也会为之一振。假如教师走上讲台,少气无力,没精打采,学生也会情绪低落,心不在焉。所以教师的课堂情绪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气氛。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情绪失控,动辄发火 ,或者有的老师把自己在课外产生的情绪迁怒、发泄到学生身上,那么充满火药味的课堂氛围怎能不窒息学生智慧的火花?反之,如果教师的情绪表现,能与作品中作者所反映的情感协调契合,学生便会逐渐进入作品所表现的境界。其次,运用艺术语言,激发情感语言是思想的直接体现,思维活动必须满足于语言才能进行。在课堂中释疑、解惑,主要是通过语言来完成的。朱堂锦教授在他的语言艺术哲学中曾说:语言这一种符号,主要通过语音的表达,文字的书写来表示一定的情感。即便是听一种我们根本不懂的语言,虽不明百说些什么,但能感受出某些情感;观张旭的狂草,虽看不出写些什么,但似乎也能体验出其中的某些情感。(朱堂锦语言艺术哲学第82页)由此可见,语言,尤其是艺术性的语言在阅读教学中的地位。因而语文教师的语言更应清新自然、准确、流畅、富有感染力。因为它不仅能突出课文中的传神之笔,还能激起学生情趣,引起学生对美的联想。如荔枝蜜中教师范读到“赶,赶不走就打死它”时。就应好好在“赶”和“打”两字上下功夫。我的经验是:三字都应重读,而且要斩钉截铁,但“打”字更应重一些。学生一听,文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倾向已成竹在胸,美丑形象豁然开朗。此外,诙谐生动、幽默风趣的语言,文彩飞扬、富有哲理的语言,爽朗明快、朴实无华的语言,均能形成特定的艺术氛围,开启智慧,给学生以强烈的语感培养和美的享受。第三,导入意境,感染学生王国维曾经说过:“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文学作品中的意境正是指“文艺作品中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融合一致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它内蕴深邃广阔,境界令人神往,不仅有着具体生动的生活图景,而且包含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在情景交融中感染读者。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分析意境,欣赏和理解作品所描绘的特定的生活和社会图景,引导入境。把教材中的情景变成学生的内心体验,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如 第四,品味意蕴,培养情感我认为:在阅读教学中,仅让学生感知具体形象是不够的。当学生感受到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一幅幅流动的、多变的画面和鲜明生动的形象时,那仅只是对自然、社会、人物“外在美”的感受。要达到深深的美感,还要注意揭示画面形象的“内在美”,升华学生的美感。教师理应培养学生逐步形成并完善自己的审美判断。从而使作品中蕴含的道德意识、道德感情、道德意志和审美观点变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只有真正把握了作品包蕴的理性的科学的美,才谈得上领略作品的情感美,才可能使学生领受到真理之光的烛照,又受到情感的熏陶。为此,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开掘作品的主题,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用自己的整个心灵,全部的感情来丰富和补充作品中的形象,去体验、品味作品的深刻意蕴。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教学中以感人的教学语言把作者的感情准确地传达给学生,强烈地感染学生,使他们获得精神的充实,心灵的净化,情感的升华,人格的完善。我在教抒情诗周总理,你在哪里时,课前准备好故事书周总理的故事及纪念总理诞辰一百周年的各类图片,供学生传阅。以便增强学生对总理伟大人格和光辉业绩的感性认识,为课堂上的情感共鸣蓄势。教学时,首先立足于正确引导学生有感情、有语调、有节奏的朗读全诗,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在头脑中再现诗歌所描绘的艺术形象,让学生沉浸在朗读的节奏里,去真切感受总理与人民心连心的动人情景及亿万人民无限怀念周总理的深厚感情。其次,引导学生重点朗读诗中运用拟人、反复手法的诗句,体会作者借助丰富想象,创造了山河与人民同悲同喜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另外,要求学生把握诗中省略号和破折号的朗读方法。如诗句“想念你”,其中的破折号要读出声音的延续;省略号表示声音慢慢传远了,用仿佛耳语的声音来读,读出余音不绝,世代相传,永远思念的意境。由于课前作了充分的准备,课堂上的反复朗读就达到了把书面语言还原为口头的功效。这样,学生就能够更好地感受到诗歌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从而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受到总理伟大人格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实践证明,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若能根据阅读内容,根据学生实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掘教材情感性的特点,靠形象、靠情感的力量来感染学生,讲出文章情趣,使学生情动意会,在欣赏品味美的事物过程中学习语言,开拓视野,既得到理智上的满足,又得到情感上的愉悦,在美的感受中陶冶性情,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不断提高语文水平。语文教学第二曲:备课备课是教师重要的基本功,也是教师的职责和应遵守的规则。作为一名教师,不能不备课,不能不研究备课艺术。“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无论做什么工作,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否则会事倍功半。随着新课程实践向纵深发展,“教书”这一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教师的“教”不是单间纡传授、讲析,而是引导、组织、参与、讨论的综合;“书”已不再是单纯的教科书,而是所有的书,特别是生活这部大书。新课程背景下的备课也发生了巨变,备什么、怎么备,这些都是老师们亟待解决的问题。下面,我就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备好语文课,谈点粗浅的看法。一:备教材尽管新课程理念主张教师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教材的作用不可忽视。备课前,教师可先不看教参,让自己静下心来,认真反复地读课文,像教学生一样划词语、划句子、作批注,整体感悟,读出自己的感受。五年级下册草原这篇课文,语言优美,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既描写了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又描写了草原迎客场观和草原联欢的情形。我在备课的过程中,一遍又一遍地朗读,随时记录读书时的感悟或困惑,划出难以理解的句子。“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后来的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理解了这两句话的意思,就能感受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及风土人情,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激发了学生了解西部的兴趣。语文是人文性、思想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要教育别人,首先要打动自己,只有自己有独特的感悟,才能打动别人,让学生学有所获。二:备课标语文课标对不同学段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所谓课标,就是教学的标准、教学的依据。标准不清楚,就不能吃透教材的精神,就不可能准确把握教材的训练要求。吃透了课标,才能根据目标对教材加工、设计,才能把语文课教得有效,才能反课讲实、讲活。小学语文课标第三学段阅读理解方面的重点是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感情,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五年级下册晏子使楚这篇课文,讲述了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了,想显示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的故事。我在备课的过程中,进行了如下的教学设计。1、检查预习效果时,指2至3名学生讲述文章的主要内容。2、学习课文环节时,启发学生一个部分一个部分地思考,提出不懂的问题或自己的看法。结合学生的自学情况,针对“晏子是怎样的人?”、“怎样读出晏子、楚王的不同语气?”等问题来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解决学生在阅读中发现的有价值的问题。3、总结课文时,就文章的表达特点,请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或体会。我认为只有这样认真钻研课标,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灵活、机智地调控课堂。三:备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全面掌握学生的特点,才能更好地实施课堂教学。备学生既要长期对学生进行观察、分析、综合,更要结合具体的课堂对学生进行分析和预测。有了这些方面的基础,教师才能有针对性地提问启发。备课时,既要做到面对全体学生,又要做到面对个别学生,恰当地把握问题的难易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每个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使得班内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不少教师总结教学经验时常说:“我们备课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备学法。”四:各单元目标和教参课标清楚了,单元目标不清楚,也照样吃不透教材。吃透单元目标的同时,再看看教参,学会分析、比较,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提出适当的教学要求。例如:第十册第三单元的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读书感受语言的魅力,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2、通过对不同体材的阅读,了解不同体裁文章的表达方式;3、引导学生积累优美的语言。本单元四篇课文中,有历史故事晏子使楚、文言文杨氏之子、戏剧半截蜡烛、相声打电话。学完这四篇文章后,我引导学生比较、发现、讨论、探究,学生了解了这四篇文章的不同表达特点,同时学到了与别人交流时语言应清楚、简练,让对方明白自己要表达的意思。备课的目的在于启迪学生思维培养能力,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学进度的安排、教学环节的设置、教学方法的选择都要以此为中心,只有这样,才能唤醒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潜能,激发他们的思维,从而对所学知识产生共鸣。二、整体感知。教师应在学生已经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跳出”课文,站在一个高度“俯视”课文,从整体上把握课文。也就是说,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大意,体会文章的主旨。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把一篇文章支解的支离破碎,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能从整体上感知文章的美。就仿佛欣赏一幅油画,从远处整体上来欣赏,我们常会不自觉的陶醉于美的境界之中。但是,当我们从近处仔细的分析时,我们看到的是大块大块的杂乱的颜料,没有丝毫美丽可言。学生欣赏不到文章的美,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当然就大大折扣。本来充满智慧、激情的语文课堂变成了学生心灵的屠宰场。而更为可悲的是,教师们还不知道自己就是刽子手。整体把握课文,关键在于教师要善于发现课文的要点,并以此作为突破口,设计 1-2 个统揽全文的问题,课堂教学就紧紧的围绕这类问题展开。设计问题时,切忌琐碎零乱面面俱到。例如教学春风时,教师可设计以下问题:在这篇课文中,运用了怎样的对比衬托手法?收到了怎样的效果?这些问题就是考查学生对全文的整体把握程度。三、研赏课文 。这一环节的任务是对选文中的重点难点,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研讨。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语文课程标准提到:“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这些阅读教学的目标,主要的就是在此环节得到实现。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不可强求一致。这一环节对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水平大有裨益,同时还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例如教学最后一课时要求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说出理由,有感情的朗读这些句子,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想想如何上课才是真正的上课?四 、拓展延伸 。 此环节的组织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4种。第1种,专题训练。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更多的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 。”具体到课堂教学中,就是指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相关的专题能力训练。第2种形式,比较阅读。在学完一篇课文之后,组织学生学习课外的与课文相关联的文章,对它们的异同进行比较,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课文为“点”,以次带动了课外的一大片,增强了学生的知识积累。第4种形式,专题研究。总之,语文课程是开放而又富有活力的课程,应打破课内与课外、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界限,实现与课外的以及其他学科的有机联系。教师要精心的设计连接点,巧妙的实现语文课堂的拓展、延伸。“课堂教学”四部曲,充分的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有效的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人文性的统一,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理念。我们相信,这一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是切实可行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