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现状及对策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72736915 上传时间:2022-04-0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9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现状及对策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现状及对策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现状及对策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现状及对策摘要: 城市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变化是城市的规律。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促使城市释放出 巨大能量,使城市发展的速度超过了历史上任何时期。这一巨大推动力使城市发展中传统与现代、 历史与现实、继承与保护、经济与文化等矛盾更加突出地显露出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是城市发展 过程中越不过的一道坎,城市发展又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不可避免的压力。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一方 面作为最具历史意义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同时也面临着现代化和工业化带来的冲击,如何保护历 史文化名城,如何在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基础上同时兼顾苏州城作为的现代化城市的职能,是相当 有现实意义的。本文就针对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现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 有效的对策。关键词: 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现状;对策一、苏州历史文化名城城市的概况 苏州,中国城市,古称吴,现简称苏,拥有姑苏、吴都、吴中、东吴、吴门和平江等多个古称 和别称。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 589 年)始定名为苏州,以城西南的姑苏山得名,沿称至今。 4 苏州建城于公元前 514 年,吴王夫差的父亲阖闾命楚国叛将伍子胥建阖闾城, 距今已有 2500多 年的历史了。春秋时期,这里是吴国的都城,至今还保留着许多有关西施、伍子胥等的古迹。隋开 皇九年(公元 589 年)始称苏州,沿用至今。苏州城建城早,规模大,水陆并行,河街相邻,历史 文化名城区至今仍坐落在原址上,为国内外所罕见。苏州园林甲天下,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在中国四大名园中,苏州就占有拙政园、留园两席; “吴中第一名胜”虎丘深厚的文化积淀,使其成 为游客来苏州的必游之地;而唐朝诗人张继的一首枫桥夜泊 ,令古今游客争相来访枫桥,闻听寒 山寺的钟声。 姑苏城外自然风光秀丽,灵岩、天平、天池和洞庭诸山,点缀于太湖之滨,形成了富 有江南风情的湖光山色。 苏州既有园林之美,又有山水之胜,自然、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加之文人 墨客题咏吟唱,使苏州成为名副其实的“人间天堂” 。 16苏州是国务院首批命名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 是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 经历 2500 多年来的沧桑 变化,苏州的城址基本未变,仍保留了“河街相邻,水陆平行”的特有风貌。 颇负盛名的“园林之 都”、“丝绸之府” 、“工艺之市” ,还有众多的文物古迹和蜚声海内外的吴文化以及质朴典雅的古建 筑,至今仍闪耀着夺目的光辉。苏州历史文化名城最早由子胥按照四方八卦的方位设计,由吴王阖闾支持筹建。众所周知,苏州历 史文化名城有 2500 多年历史, 公元前 514 年吴王阖闾命伍子胥建阖闾大城, 即现在的苏州历史文化 名城。城址在原来的位置上一直没有变动过,这在世界上是非常少见的。现在国务院有明文规定, 苏州历史文化名城内不能建高层建筑,特别是在有古塔的旁边;历史文化名城道路拓宽以不影响旁 边民居为主。保持苏州古色古香粉墙黛瓦小桥流水人家的特色。所以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可以 概括为八个字:道路窄窄,房屋矮矮!水陆并行,河街相邻。苏州历史文化名城呈现棋盘型,棋盘 内街道河道交错,水网系统新罗密布,处处相交。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一方面作为最具历史意义的历 史文化名城之一,同时也面临着现代化和工业化带来的冲击,如何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如何在保护 历史文化名城的基础上同时兼顾苏州城作为的现代化城市的职能,是相当有现实意义的。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要意义城市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变化是城市的规律。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促使城市释放出巨 大能量,使城市发展的速度超过了历史上任何时期。这一巨大推动力使城市发展中传统与现代、历 史与现实、继承与保护、经济与文化等矛盾更加突出地显露出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是城市发展过 程中越不过的一道坎,城市发展又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不可避免的压力。1986 年,国务院批复苏州总体规划时明确了“全面保护历史文化名城风貌,积极建设新区”的 方针。至今,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探索和实践已进行了 20多年。这 20 多年,特别是近几年, 是苏州经济发展最快、城市面貌变化最大的时期,也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力度最大的时期。每次掀 起城市发展的高潮,苏州市委、市政府都同步认真思索,谨慎处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城市现代化 的关系。而且这种认识在思考和实践中不断深化:苏州不仅是苏州人的苏州,也是中国的苏州、世 界的苏州。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面临的情况更复杂,需要解决的问题更紧迫,历史文化名城保 护的任务更繁重。 3三、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现状中出现的问题一)历史文化名城承担的职能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之间的问题苏州历史文化名城目前还承担着大量工业生产和教育、医疗卫生服务等职能。工业企业方面: 上世纪 90 年代初,历史文化名城区工业企业最多时有 286个,用地共达 172 公顷,占历史文化名城 总用地 12.2 ,工业门类齐全,涉及纺织、医药、工艺美术、电子、机械、丝绸、轻工、设备制造 八个行业,在全市经济发展中占有相当的地位。这些工业企业多数因陋就简,就地改造发展,与住 宅、园林、文物古迹等犬牙交错,布点混乱,带来了工业三废和噪音的污染,严重影响了历史文化 名城的环境质量和居住质量,也给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更新及文物保护带来障碍。教育方面:历史 文化名城区共有小学 40 所,在校学生 26122 人;用地面积 17 公顷,生均用地 6.5 平方米,有限的 用地却承担着全市小学教育总份额的30。历史文化名城内共有中学 19 所,在校学生 22000 人,用地面积 43.6 公顷,生均用地 14 平方米,承担着全市 28的中学教育量。历史文化名城内中小学 数量偏多,规模偏小,用地紧张,距国家生均20 平方米用地标准差距较大,也不利于学校自身的发展。医疗卫生方面:历史文化名城区共有医院 5 座,占全市医院的 40。医院总体布局不合理,两 座市级医院相距仅 1公里,区级平江医院和市级第四人民医院相距不到800 米。市级医院历史悠久,医疗质量高,居民信任感强, 70的居民就医还集中在历史文化名城区。历史文化名城承担的为全 市服务的工业、教育、医疗卫生等职能,给历史文化名城交通带来极大的压力,同时影响了历史文 化名城居住和旅游质量,降低了历史文化名城的品质。 12(二)容量需求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之间的问题 从交通方面看:苏州历史文化名城路网的特点是街巷窄(一般宽2 3 米)、密度高(巷与巷间距平均 100 米左右)、桥梁多(古有 390 桥之称),多弯道、卡口,行车视距普遍不足。停车场缺口 达 11000 个车位,占地须 40 公顷左右。为了保持传统的河街相邻的城市格局和空间尺度,历史文化 名城内道路只能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提升历史文化名城交通通行能力。与此不相适应的是,机动车 正以每天 130 多辆的速度迅速增加,其中私家车日增100 多辆。目前历史文化名城承担的交通量是上世纪 90 年代初期的 56 倍,交通拥挤、停车难问题相当突出。从旅游方面看:由于国际交往的 增多和国内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苏州旅游业发展很快, 2003 年接待国内游客 2270 万人次、境外 游客 80 多万人次,分别为 1990 年的 4倍和 18 倍。在众多境内外游客中,相当一部分是到历史文化 名城来游览园林的,而古典园林同时又是文物古迹,已被列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要内容。古典 园林原来多为民间私家花园,容量不大,调查表明,全年有三分之一天数处于超负荷状态,客流量 最高时超过饱和容量 10 倍以上。由此带来的问题是,园林和名胜古迹的建筑、设施、环境受到越来 越多的不利影响,景观效果也大为下降。从历史文化名城人口方面看:历史文化名城是苏州市的商 业、文化、旅游中心,目前历史文化名城内生活着近 29 万居民,人流、车流、物流日益频繁,给历 史文化名城基础设施造成巨大压力。按照现行地下管线埋设最小须 6 米宽,消防通道最低为 3.5 米 的国家技术规范,历史文化名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存在很多困难,消防上也存在不少隐患。总之, 机动化水平的提高、旅游业的发展、人口的高度集中突破了历史文化名城的承受能力。 10(三)历史文化名城外围建设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之间的问题 历史上的苏州城处在优良的水乡泽国大环境中,至今仍有河湖水系环抱的特征。京杭大运河绕 城而过,宽阔的护城河紧匝城周。太湖山水明丽淡雅。城外树木重重,绿满郊原,城内引水入城, 棋盘式水网系统纵横交错。宋代著名诗人苏舜钦诗“绿杨白鸳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 ,形象地勾 划出历史文化名城内外互为流通的空间环境和耐人寻味的城市意境。水是苏州的灵魂,水在调节改 善城市小气候、美化城市环境,以及消防、蓄排水和防涝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但很长一段时期 以来,由于乡镇经济粗放型发展,污水直接入河,还有不少河道被填埋,使历史文化名城外围生态 环境受到很大破坏。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陆上交通的迅速发展和现代工业的大量建设,以及城 市用地的扩展,历史文化名城水系也受到很大的冲击。如上世纪 70 年代中期,望亭电厂抽取大运河 水作冷却水,截留了大运河较多水量,导致历史文化名城水网流速降低一半; 90 年代初,大运河苏 州段改道工程完成后,历史文化名城水道进水量锐减 47 ,加之因防汛需要建立许多泵闸,历史文 化名城河水几乎变成死水,大大削弱了河道的自净能力。外部水量受限、水质下降对历史文化名城 水质和水循环都带来了负面影响,而要改变这一现状代价很大,在技术、资金等方面都有很高要求,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形成了制约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一大“瓶颈” 。 15四、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对策(一)保护历史文化名城要确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1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是苏州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历史文化名城是苏州最为独特的不可替代的资源,是最具竞争力的资源。历史文化名城是源, 经济是流,只有保护好源泉,经济之流才会永不枯竭。2保护历史文化名城要坚持以人为本城市是人工作、生活的场所,是人口密集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创新创造活动的主要场所。要 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 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让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成果惠及人民,使历史文化名城真正成为苏州人民乃 至人类的宝贵财富。3保护历史文化名城需要政府理性地协调平衡好各种问题 始终把握住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三个最核心的问题。第一是严格控制层高,二是注意控制建筑色 彩。三是严格掌握不在历史街区里进行民居拆迁和道路拓宽。所以,在苏州现有的平江、山塘、阊 门等几个历史街区以及将近 40 处历史地段区域内, 历史的信息、 历史文化名城的肌理和街巷古朴的 风貌都保存完好,为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4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必须树立强烈的历史责任感人类文明是一条长河,中间不能中断,而我们每一届政府,就好比是历史链条上的一环,起着 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苏州为官,都会萌生出一种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忧患意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工作只能做好,否则就会愧对祖先、愧对子孙。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没有现成的路子好走,也不能用 一个模式去处理全部问题,必须时时研究新情况,处理新问题,根据各种具体对象区别对待,循序 渐进。几十年来,我们经历了从文物古迹、园林名胜的保护,到古民居建筑群落的修缮使用,然后 又从街坊成片改造、注意风貌环境协调到注重历史街区的修复和利用,最后又统一思想,进而提出 了将历史文化名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准备以此为动力,最大限度地保护这座千古名城。我们的每 一步行动都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而每一步行动也使我们更加接近崇高的目标。苏州先贤范仲淹有句名言: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在弘扬传统文化和保护历史 文化名城工作中,我们认真向先贤学习,做到比别人更多一些忧患,比别人更多一份责任,比别人 更多一份努力,做出比别人更多一点的成绩。 3(二)保护历史文化名城要坚持正确的指导方针1“全面保护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建设现代化新区”的方针认真落实国务院 1986 年批复同意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精神, 依托历史文化名城又跳出历史文 化名城,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先后跨出了三大步:第一步是从上世纪 90 年代初开始,在历史文化 名城以西开发建设苏州高新区。 第二步是从 1994 年起, 与新加坡合作在历史文化名城以东开发建设 苏州工业园区。经过多年的努力,高新区已建成 35平方公里,园区完成开发建设面积 70 平方公里。 两区充分发挥对外开放优势,吸引了大量国际资本进入,初步形成了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型材 料、精密机械等新兴主导产业。第三步是从2002 年起,按照国际领先、国内一流的要求加快建设国际教育园、研究生城(独墅湖高等教育区)和平江、沧浪、金阊三个新城区。当前问题是,我们落实国务院 1986 年关于批复同意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精神的力度还不够, 路子已经找到了,但是走的不够好。其中包括交通,人流量及历史文化名城,新城连接设施和配套 设施还不够完整,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建设。2“重点保护、合理保留、普遍改善、局部改造”的方针 针对古典住宅进行单体改造,按照“保持传统外貌,完善现代设施”的要求,对一些质量尚可、 有传统特色的旧宅进行改造。选择十梓街 50 号为试点,结合传统的天井、庭院,重新划分原有平面 布置,扩大实用面积,增加独立厨房、卫生间,使每户能独立成套,功能完善。改造后的住宅条件 得到改善,环境质量有了明显提高。但是,这里面也发生了问题,比如有些年代久远的民居就没得 到保留,虽然环境是好了,条件是改善了,但是历史的空白就是没办法再次弥补,很是可惜。(三)保护历史文化名城要明确法律地位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需要依法开展。苏州可以通过编制历史文化名 城保护规划 ,用此确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原则、内容和范围,以“全面保护”为总的指导思想和 控制原则, 强调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整体性、 综合性, 明确了一城 (历史文化名城) 、二线(上塘线、 山塘线)、三片(虎丘片、枫桥镇寒山寺片和留园、西园片)的综合保护框架。我认为在修编城市总 体规划时需要重申这些要求,并且要详细划定“一城二线三片”的范围,重点划出四个不同类型的 历史文化保护区(平江、拙政园、怡园、山塘街历史街区)和三个传统风貌地段保护区(盘门地区、 观前街地区、十全街地区) ,并要在历史文化名城街坊控规中确定 45 个大小不等的历史地段作为历 史文化名城风貌保护的重点。(四)保护历史文化名城要确立为全民责任1树立全民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意识当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只靠政府意志还不够,还要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强化全民保护意识。 我建议文物部门每年应该开展“文物宣传周”活动,编印各类文物宣传资料,举办各种专题陈列、 报告会、座谈会,宣传文物知识。2正确处理居民意愿、专家意见、政府意志三者关系 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专家呼吁保护,居民赞成改造, “专家的善意 和居民的愿望存在着很大差距” 。居民是每日每夜生活在自己的老房子里, 他们更能感受到生活的不 方便, 而专家则是从可持续发展与保护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 两者的立足点不同。 我建议可以突出体现专家和居民的共同愿望,就是都以改善、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准为根本出发点。 这样就能改变长期以来在建设和保护工作中忽视公众权利, 公众参与决策、 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不高,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意识淡薄等状况,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更具广泛的社会基础。在历史文化名城保 护中,专家学者和政府部门就能够密切配合,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合作必然成功。就目 前苏州而言,应该再吸收一批专家学者成为政府工作的智囊团和参与者,这样就能让我们的工作避 免出现大的失误。3探索全社会保护的路子 我们应该扩大保护范围和寻找与改进利用的新路子,努力做到国家保护与社会保护相结合、国 家管理与社会管理相结合、国家使用与社会利用相结合。在实行政府财政支持、落实文化经济政策 的同时,尝试运用市场运作的方法解决部分资金来源和古建筑的合理使用问题。我建议市政府相关 部门可以出台先关政策,鼓励各方人士参与保护修复控保建筑。参考文献:1 张进军打造气韵生动个性鲜明的现代城市 J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2004,7( 3)2 汪长根,蒋忠友苏州文化与文化苏州 M 苏州:古吴轩出版社, 20053 朱永新吴文化的传承、发展与苏州现代化建设 J 苏州职业大学学报, 2003, 14( 2)4 王颖洁,许京怀对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发展的思考 J 铁道师院学报, 2000,17( 1)5 徐婷论近代吴文化中的开放意识 J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 ,2006,26( 4)6 丁家钟,贺云翱长江文化体系中的吴越文化 J 南京大学学报, 1998( 4)7 喻学才苏锡常都市圈区域文化与旅游资源的整合研究 J 东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 2002,4(3)8 蔡丽新吴文化与苏州政治文明建设 J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 1)9 徐建伟吴文化与无锡旅游业发展初探 J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4( 1)10 马森材,马砾江苏区域文化研究 M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211 朱年文化太湖苏州参与长三角旅游竞争的优势资源 J 南通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2005, 21 (3)12 汪长根,王明国论吴文化的特征兼论吴文化与苏州文化的关系 J 学海, 2002( 3)13 何东亮吴地居民人格特征成因分析 J 江南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3(5)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成人自考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