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讲 古代中国的改革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1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72587609 上传时间:2022-04-09 格式:PPT 页数:84 大小:3.3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讲 古代中国的改革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8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讲 古代中国的改革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8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讲 古代中国的改革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8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人教版选修一选修一第第1讲古代中国的改革讲古代中国的改革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Contents Page目目 录录 页页考点一考点一 商鞅变法商鞅变法考点二北魏孝文帝改革考点二北魏孝文帝改革命题研析命题研析考向聚焦考向聚焦课时训练课时训练规范解答规范解答考点三王安石变法考点三王安石变法考点一商鞅变法考点一商鞅变法主干梳理主干梳理考点一考点一一、时代背景一、时代背景1时代特征深化探究深化探究特征特征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奴隶制瓦解,封建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形成。制形成。表现表现经济经济生产力: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及推广,农、生产力: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及推广,农、工、商业的发展。工、商业的发展。生产关系:土地私有制的生产关系: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及阶级关系的变化。确立及阶级关系的变化。考点一商鞅变法考点一商鞅变法主干梳理主干梳理考点一考点一深化探究深化探究表现表现政治政治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成为社会发展的要求。成为社会发展的要求。军事军事争霸和兼并战争频繁。争霸和兼并战争频繁。思想思想文化文化教育:民间办学兴盛。教育:民间办学兴盛。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活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法家思想顺应了时代的需要,成为各国跃局面。法家思想顺应了时代的需要,成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推行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考点一商鞅变法考点一商鞅变法主干梳理主干梳理考点一考点一深化探究深化探究2.各国变法考点一商鞅变法考点一商鞅变法二、措施二、措施主干梳理主干梳理考点一考点一深化探究深化探究2军事:奖励军功,实行按军功授爵的二十等爵制,鼓励贵族建立军功。考点一商鞅变法考点一商鞅变法主干梳理主干梳理考点一考点一深化探究深化探究4文化“燔诗书而明法令”(1)烧毁不符合新兴地主利益的儒家和其他学派的诗书。(2)推行秦律。5社会习俗: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考点一商鞅变法考点一商鞅变法三、评价三、评价主干梳理主干梳理考点一考点一深化探究深化探究考点一商鞅变法考点一商鞅变法主干梳理主干梳理考点一考点一深化探究深化探究考点一商鞅变法考点一商鞅变法主题一商鞅变法的特点主题一商鞅变法的特点(1)是战国时期最彻底、对旧贵族打击最有效、变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长久的改革,加快了秦国的社会转型。(2)核心内容是鼓励“农战”和实行“法治”。(3)实质是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建立新兴地主阶级统治。(4)不畏权贵、严刑峻法。(5)影响最为深远,不仅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而且对中国历史发展也有重大影响。主干梳理主干梳理考点一考点一深化探究深化探究考点一商鞅变法考点一商鞅变法练史料练史料史料 (2013江苏高考,节选)东方文化较高诸邦以受古代文化之积染既深,种种因袭牵制,改革非易秦人在文化上之历史,较之东方诸国,亦远为落后,故转得为种种之创新。其实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 马非百秦集史主干梳理主干梳理考点一考点一深化探究深化探究考点一商鞅变法考点一商鞅变法探究:据史料,指出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这些条件使秦国变法呈现怎样的特点?答案答案条件:东方诸国的变革经验;落后的秦国受传统束缚较少。特点:注重创建新制度;变法彻底,功效明显。主干梳理主干梳理考点一考点一深化探究深化探究考点一商鞅变法考点一商鞅变法主干梳理主干梳理考点一考点一深化探究深化探究主题二商鞅变法如何体现新兴地主阶级的意志?主题二商鞅变法如何体现新兴地主阶级的意志?(1)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贵族无军功不再授爵;提升了地主阶级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实力,同时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势力。(2)“废分封,行县制”是向建立中央集权制度迈出的重要一步,是打破“封国”、巩固新的土地所有制的政治保障。考点一商鞅变法考点一商鞅变法主干梳理主干梳理考点一考点一深化探究深化探究(3)“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度,既废除了奴隶制的经济基础,又满足了地主阶级的经济要求。(4)“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等,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壮大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考点一商鞅变法考点一商鞅变法练史料练史料史料(2013福建高考,节选)故治国者欲民之农也。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多),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摘自商君书主干梳理主干梳理考点一考点一深化探究深化探究考点一商鞅变法考点一商鞅变法探究:据史料,指出商鞅所采取经济政策的主要指导思想。并概括“事商贾”带来的危害。答案答案指导思想:重农抑商。危害:导致农业劳动力减少,影响农业生产和兵源;难以实现富国强兵,在诸侯争霸中将处于不利地位。主干梳理主干梳理考点一考点一深化探究深化探究考点二北魏孝文帝改革考点二北魏孝文帝改革主干梳理主干梳理深化探究深化探究考点二考点二2概况措施措施具体内容具体内容意义意义均田制均田制国家把控制的无主土地分国家把控制的无主土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农民,农配给无地或少地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租,并承担一民向政府交租,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定的徭役和兵役无地和少地农民得到土地,抑无地和少地农民得到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有利于北方经收赋税和徭役,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济的恢复与发展考点二北魏孝文帝改革考点二北魏孝文帝改革三长制三长制设邻、里、党三长,设邻、里、党三长,直属州郡直属州郡健全了县以下地方基层政权,使国健全了县以下地方基层政权,使国家从中央到基层的行政体制得以完家从中央到基层的行政体制得以完善;取代了宗主督护制,保证了国善;取代了宗主督护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的有效控制家对人民的有效控制整顿整顿吏治吏治实行俸禄制;考核实行俸禄制;考核官吏决定任期,制官吏决定任期,制定惩治贪污的办法定惩治贪污的办法吏治有所好转吏治有所好转主干梳理主干梳理深化探究深化探究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二北魏孝文帝改革考点二北魏孝文帝改革迁都迁都洛阳洛阳公元公元493年迁都洛阳年迁都洛阳政治上,加强了对中原地区政治上,加强了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更便于经略南方;的统治,更便于经略南方;经济上,满足了对粮食的需经济上,满足了对粮食的需求;军事上,远离了北方强求;军事上,远离了北方强敌的骚扰,稳固了政权敌的骚扰,稳固了政权移风移风易俗易俗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禁穿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禁穿胡服,改穿汉服;改鲜卑族胡服,改穿汉服;改鲜卑族姓为汉姓;提倡鲜卑族与汉姓为汉姓;提倡鲜卑族与汉族通婚;学说汉话;改籍贯族通婚;学说汉话;改籍贯促进北魏的封建化,加快了促进北魏的封建化,加快了民族融合民族融合主干梳理主干梳理深化探究深化探究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二北魏孝文帝改革考点二北魏孝文帝改革主干梳理主干梳理深化探究深化探究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二北魏孝文帝改革考点二北魏孝文帝改革主题一孝文帝改革前的社会矛盾及对应解决措施主题一孝文帝改革前的社会矛盾及对应解决措施(1)国家与豪强地主间的矛盾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在地方设立三长制等,限制了豪强地主的政治、经济特权,缓和了社会矛盾,加强了中央对人民的有效控制。(2)国家、地主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整顿吏治、推行均田制、租调制,改善了人民生活,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3)鲜卑族与汉族的民族矛盾行汉制、易汉服、讲汉语、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等,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大一统局面的出现。主干梳理主干梳理深化探究深化探究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二北魏孝文帝改革考点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练史料练史料史料(2013江苏高考,节选)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是继续保存拓 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白寿彝中国通史主干梳理主干梳理深化探究深化探究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二北魏孝文帝改革考点二北魏孝文帝改革探究:据史料,分析孝文帝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并结合所学,分析影响改革效果的基本因素。答案答案问题:民族关系问题(或鲜卑族与汉族文化的差异)。因素:对外来先进文化的学习与借鉴;改革者的信心与勇气。主干梳理主干梳理深化探究深化探究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二北魏孝文帝改革考点二北魏孝文帝改革主题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性质和影响主题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性质和影响1性质: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封建化的改革。2影响(1)生产方式农耕化: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2)社会制度封建化: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3)生活方式汉族化:促进了以鲜卑族为中心的北方内迁各少数民族的发展,使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局面,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中国民族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主干梳理主干梳理深化探究深化探究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二北魏孝文帝改革考点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练史料练史料史料一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摘自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史料二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主干梳理主干梳理深化探究深化探究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二北魏孝文帝改革考点二北魏孝文帝改革探究:据上述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作用。谈谈你对当时民族关系的认识。答案答案作用:促进洛阳的繁荣;推动北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促进民族融合;奠定隋唐国家统一的基础。认识: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给中原文明带来了鲜活的元素;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融、互补,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避免民族对立,消除民族隔阂,是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保证。主干梳理主干梳理深化探究深化探究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三王安石变法考点三王安石变法主干梳理主干梳理深化探究深化探究考点三考点三一、背景一、背景考点三王安石变法考点三王安石变法二、概况二、概况项目项目领域领域目的目的措措施施内容内容作用作用经济上富经济上富国之法国之法改变积改变积贫局面贫局面青青苗苗法法青黄不接之时,政府青黄不接之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收获后还本付息限制了高利贷对农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增加了民的剥削,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政府的财政收入主干梳理主干梳理深化探究深化探究考点三考点三考点三王安石变法考点三王安石变法经经济济上上富富国国之之法法改改变变积积贫贫局局面面农田水利法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兴修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水利保证灌溉,防洪抗灾保证灌溉,防洪抗灾募役募役(免役免役)法法纳钱代役纳钱代役有利于经济发展,增加有利于经济发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市易法市易法在东京设市在东京设市易务易务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增加了政府的财垄断,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政收入主干梳理主干梳理深化探究深化探究考点三考点三考点三王安石变法考点三王安石变法经经济济上上富富国国之之法法改改变变积积贫贫局局面面方田均税法方田均税法重新丈量土地,收重新丈量土地,收取赋税,官僚、地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主也不例外增加了政府收入,农民增加了政府收入,农民得到实惠得到实惠均输法均输法采购物资采购物资“徙贵就徙贵就贱,用近易远贱,用近易远”节省费用,增加了政府节省费用,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减轻了人的财政收入,减轻了人民的负担民的负担主干梳理主干梳理深化探究深化探究考点三考点三考点三王安石变法考点三王安石变法军军事事上上强强兵兵之之法法改改变变积积弱弱局局面面保甲法保甲法把农民编为保甲,把农民编为保甲,实行连坐法实行连坐法维护了秩序,兵农合一维护了秩序,兵农合一保马法保马法鼓励百姓养马鼓励百姓养马节约了政府开支,提高节约了政府开支,提高了马匹的质量和数量了马匹的质量和数量将兵法将兵法在各路设在各路设“将将”提高了军队战斗力提高了军队战斗力设军器监设军器监监督制造兵器监督制造兵器武器的产量、质量提高武器的产量、质量提高主干梳理主干梳理深化探究深化探究考点三考点三考点三王安石变法考点三王安石变法政政治治上上取取士士之之法法培培养养变变法法人人才才改革科改革科废明经诸科,改革进士废明经诸科,改革进士科;设明法科科;设明法科有利于选拔和培养有利于选拔和培养人才;有利于推动人才;有利于推动改革;有利于扩大改革;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统治基础整顿太学整顿太学编纂教科书,太学生成编纂教科书,太学生成绩优异者直接为官,设绩优异者直接为官,设专门学校专门学校唯才用人唯才用人重改革、破成规重改革、破成规主干梳理主干梳理深化探究深化探究考点三考点三考点三王安石变法考点三王安石变法三、评价三、评价1.历史作用积贫局面的改变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积弱局面的改善节省了军费开支。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主干梳理主干梳理深化探究深化探究考点三考点三考点三王安石变法考点三王安石变法主干梳理主干梳理深化探究深化探究考点三考点三考点三王安石变法考点三王安石变法考点三考点三主题一王安石的理财措施针对的社会问题主题一王安石的理财措施针对的社会问题主干梳理主干梳理深化探究深化探究(1)青苗法针对大地主和高利贷商人高息盘剥百姓的社会现象。(2)农田水利法针对战乱土地荒芜、水利失修的社会问题。(3)免役法针对官僚地主享有免徭役特权的社会现象。(4)市易法和均输法针对大商人垄断市场的社会现象。(5)方田均税法针对官僚和地主隐瞒土地、逃避赋税的社会问题。考点三王安石变法考点三王安石变法练史料练史料史料(2012浙江高考自选模块,节选)王安石变法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他更多地重视商品货币的作用想尽量用经济的办法管理国家财政,反映了宋代商品货币在社会生活中的活跃,也证明王安石的变法思想和变法举措有很大的前瞻性。马克垚世界文明史考点三考点三主干梳理主干梳理深化探究深化探究考点三王安石变法考点三王安石变法探究:王安石采取哪些措施确保“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变法重视商品货币作用的原因是什么?答案答案措施:市易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青苗法、免役法。原因:宋代商品货币经济活跃;王安石有前瞻性。考点三考点三主干梳理主干梳理深化探究深化探究考点三王安石变法考点三王安石变法考点三考点三主干梳理主干梳理深化探究深化探究高考调研高考调研主题二王安石变法失败的理性思考主题二王安石变法失败的理性思考(1)指导思想有误,违背客观经济规律(如均输法)。(2)变法措施过于激进,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3)变法过程中出现用人不当,危害百姓的现象。(4)变法后期,宋神宗决心动摇及其去世,使王安石变法失去强大的支持。(5)根本原因:未从根本上触及封建制度,以维护地主阶级统治为目的,无法真正给农民利益。考点三王安石变法考点三王安石变法练史料练史料史料(2013山东高考,节选)(宋人话本中很多故事涉及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鸡豕俱来就食。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 据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考点三考点三主干梳理主干梳理深化探究深化探究考点三王安石变法考点三王安石变法探究:(1)据史料,概括说明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答案答案免役法等新法加重了人民负担;用人不当,出现了官吏扰民现象;新法引起了民间不满。考点三考点三主干梳理主干梳理深化探究深化探究考点三王安石变法考点三王安石变法(2)研究王安石变法时,你如何看待宋人话本的史料价值。答案答案话本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一定史料价值;话本属于文学作品,有艺术加工成分,须用其他史料印证。考点三考点三主干梳理主干梳理深化探究深化探究命题研析命题研析考向聚焦考向聚焦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命题研析命题研析考向聚考向聚焦焦典题典题 (2014新课标全国卷)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西汉建立后,“约法三章”不再适应现实需要,新的法令条文不断增加,形成九章律。汉武帝时,九章律之外的“旁章科条”迅速增至359 “章”,仅关于死罪的法律条文便有1 000 多条,“律令烦多,百有余万言”;具有法律意义的案例汇编越编越多,春秋一书所记史事在判案时也用作参考。三国魏初,沿用的“秦汉旧律”竟多达906卷,770余万字,东汉以来马融、郑玄等儒学大师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考点三考点三命题研析命题研析考向聚焦考向聚焦魏晋时对法律进行了重大改革。大量行政法规被编辑为“令”,由具体行政部门掌握。改定的新律以刑法为主体,共20篇、620条、27 600字,大大降低了官吏判案时任意引用法令条文的可能性。与汉代明显不同的是,新律不少条文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摘编自张晋藩总主编中国法制通史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命题研析命题研析考向聚考向聚焦焦考点三考点三43命题研析命题研析考向聚焦考向聚焦(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魏晋法律改革的主要特点。解析解析主要特点依据材料第一段中“西汉建立后,约法三章不再适应现实需要,新的法令条文不断增加”的信息,可推导出魏晋时期法律改革也是因为原有法律不再适应现实需要,从而概括出从现实需要出发;对比第一段汉代法律,从第二段中“共20篇、620条、27 600字”的信息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命题研析命题研析考向聚考向聚焦焦考点三考点三44命题研析命题研析考向聚焦考向聚焦可概括出删繁就简,从“大量行政法规被编辑为令,由具体行政部门掌握”的信息可概括出刑法与行政法规分离,从“与汉代明显不同的是,新律不少条文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的信息可概括出突出伦理犯罪。答案答案特点:从现实需要出发;删繁就简;刑法与行政法规分离;突出伦理犯罪。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命题研析命题研析考向聚考向聚焦焦考点三考点三45命题研析命题研析考向聚焦考向聚焦(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儒学对西汉、东汉、魏晋时期法律的影响。解析解析影响从材料第一段中“春秋一书所记史事在判案时也用作参考”“东汉以来马融、郑玄等儒学大师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的信息可归纳出汉武帝以后儒家经典开始影响法律实施,东汉时儒家学者深入影响法律条文的解释;从材料第二段“新律不少条文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的信息可归纳出魏晋时期儒学理念法制化。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命题研析命题研析考向聚考向聚焦焦考点三考点三46命题研析命题研析考向聚焦考向聚焦答案答案影响:“独尊儒术”后儒家经典开始影响法律实施;东汉时儒家学者深入影响法律条文的解释;魏晋时期儒学理念法制化。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命题研析命题研析考向聚考向聚焦焦考点三考点三47命题研析命题研析考向聚焦考向聚焦考向预测考向预测(1)引用战国策史记等有关文献史料或某历史名人的话,考查商鞅变法的功过是非。(2)将商鞅变法中的废井田与北魏颁布的均田令、王安石变法实行的方田均税法结合起来命题,考查土地问题。(3)将商鞅舌战图、孝文帝迁都过程中废掉和处死太子及王安石的“三不足”精神结合起来命题,考查改革者所应具备的意志、决心等品格。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命题研析命题研析考向聚考向聚焦焦考点三考点三48命题研析命题研析考向聚焦考向聚焦(4)由于选修一考点比较集中,高考又考查了多年,为了防止出现猜题押宝现象,高考命题可能跳出教材的知识点,而用教材之外的史料考查学生阅读、理解、运用、分析的能力。例如近几年全国新课标卷关于这一部分的考查。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命题研析命题研析考向聚考向聚焦焦考点三考点三49课时训练课时训练规范解答规范解答1234567891050一、选择题1下图是商鞅入秦给秦孝公讲述治国策略的场景,秦孝公听得津津有味,一连几天都不厌烦你认为商鞅说的哪一点最能引起秦孝公的注意()12345678910课时训练课时训练规范解答规范解答12345678910课时训练课时训练规范解答规范解答A大王:治理国家,就要实行仁政,体恤人民,靠武力和强硬不行,要以德服人B大王:你要治理天下,就要学习古代圣人尧、舜、禹的仁义之道C大王:治理天下就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D大王:治理国家就要推行富国强兵的改革,明法度达到“以刑去刑”12345678910课时训练课时训练规范解答规范解答解析解析回答本题要结合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诸侯争霸频繁,而秦国相对落后,所以秦孝公关心的应该是富国强兵的改革措施。答案答案D2战国策秦策载:“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商君“正度量、调轻重”的措施客观上有利于()A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B农耕经济的繁荣C商品经济的发展D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12345678910课时训练课时训练规范解答规范解答解析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统一度量衡主要是由于农耕经济的发展,客观上带动了商品交流与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答案答案C12345678910课时训练课时训练规范解答规范解答3北魏冯太后说:“立三长,则课(税)有常准,赋有恒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此制度的实施改变了北魏初期的某种社会现象。此社会现象是()A鲜卑贵族排斥汉族地主参政B官吏没有俸禄吏治腐败C豪强地主隐匿人口逃避赋役D鲜卑贵族拒绝移风易俗12345678910课时训练课时训练规范解答规范解答解析解析宗主督护制下,豪强地主趁机隐瞒控制人口,逃避赋税、徭役,严重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三长制的推行,健全了县以下地方基层政权,使国家从中央到基层的行政体制得以完善,取代了豪强地主把持的宗主督护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的有效控制,因此C项正确。答案答案C12345678910课时训练课时训练规范解答规范解答4(2014上海高考)王安石认为国家积贫积弱的根本在于生产少,生产少而民不富,民不富则国不强。为根本上解决问题他颁行了()A募役法和保甲法 B青苗法和农田水利法C将兵法和均输法 D方田均税法和科举新法12345678910课时训练课时训练规范解答规范解答解析解析根据题中信息“国家积贫积弱的根本在于生产少”,重点在于解决生产问题,募役法和保甲法不是促进农业生产的措施,故A项错误;青苗法和农田水利法促进了农业生产,故B项正确;将兵法和均输法,前者是加强军事,后者是调节物资供需关系、平抑物价以打击大商人的政策,故C项错误;方田均税法是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科举新法是为了选拔人才,故D项错误。答案答案B12345678910课时训练课时训练规范解答规范解答5司马光说:“介甫(王安石)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但性不晓事而喜遂非,致忠直疏远,谗佞辐辏”司马光所说的“谗佞”是指()A政府中的贪官污吏 B拥护王安石变法的人C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人 D变法中得益的农民解析解析结合题干信息可知,司马光所说的“谗佞”应是和王安石观点一致的人,即拥护变法的人。12345678910课时训练课时训练规范解答规范解答B二、非选择题6(2014浙江自选模块)“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模块材料一商鞅是著名法家,坚持变法,富国强兵,故“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对商鞅变法的评价,主流观点有:“商君之法,使民务本力农”;“然其民见刑而不见德,知利而不知义”(苏轼商君功罪);商鞅相秦“残伤民以峻刑”,违背了“得人者兴”、“恃德者昌”等治国要领(司马迁商君列传)。 据中国古代史改编12345678910课时训练课时训练规范解答规范解答材料二人说惠王(即秦惠文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之仇雠也,愿大王图之。”商君归还,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战国策12345678910课时训练课时训练规范解答规范解答(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并简析该理论在历史上的作用。答案答案思想:法家思想。作用: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都起到了重大作用。12345678910课时训练课时训练规范解答规范解答(2)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商鞅遭车裂而“秦人不怜”。答案答案原因:商鞅变法侵犯了贵族利益;轻视教化,轻罪重罚;加重对百姓剥削与压迫。12345678910课时训练课时训练规范解答规范解答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时民饥困,豪右多有占夺,(李)安世乃上书高祖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于是海内安之。魏书材料二高祖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各宜深戒,如此渐习,风化可新。” 魏书12345678910课时训练课时训练规范解答规范解答材料三就在孝文帝要求本族改穿汉服的同时,胡服却在汉人中流传开来,以致汉族年轻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 飘逝的岁月中国社会史12345678910课时训练课时训练规范解答规范解答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行这项改革措施的原因。答案答案措施:推行均田制。原因:中原长期战乱,百姓流亡;豪强地主隐瞒控制人口;广大农民负担沉重;社会矛盾尖锐;国家财政收入锐减。12345678910课时训练课时训练规范解答规范解答(2)据材料二、三,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分析这些改革对历史发展的影响。答案答案措施:讲汉语,穿汉服。影响:民族间生活方式相互影响;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文化的认同;加快了各族人民融合的进程,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做出了贡献。12345678910课时训练课时训练规范解答规范解答8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东方文化较高诸邦以受古代文化之积染既深,种种因袭牵制,改革非易秦人在文化上之历史,较之东方诸国,亦远为落后,故转得为种种之创新。其实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 马非百秦集史12345678910课时训练课时训练规范解答规范解答12345678910课时训练课时训练规范解答规范解答材料二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材料三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是继续保存拓跋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 白寿彝中国通史12345678910课时训练课时训练规范解答规范解答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这些条件使秦国变法呈现怎样的特点?答案答案条件:东方诸国的变革经验;落后的秦国受传统束缚较少。特点:注重创建新制度;变法彻底,功效明显。12345678910课时训练课时训练规范解答规范解答(2)据材料二,归纳孝文帝“迁都”对改革的作用。从材料看,孝文帝“改革之心”坚定的原因是什么?答案答案作用:减少改革阻力,为彻底移风易俗(如禁鲜卑语、讲汉话等)创造条件。原因:北魏风俗落后,迫切需要改革;孝文帝仰慕汉族文化,改革热情高。12345678910课时训练课时训练规范解答规范解答(3)据材料三,与商鞅变法相比,孝文帝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改革效果的基本因素。答案答案问题:民族关系问题(或鲜卑族与汉族文化的差异)。因素:对外来先进文化的学习与借鉴;改革者的信心与勇气。12345678910课时训练课时训练规范解答规范解答9青苗法是王安石变法中的重要举措,然而自古以来,对它的批评声就一直存在。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昔之贫者举息之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之于官”,“兼并之家不得乘新陈不接以邀倍息”,也可“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事趋势,而兼并不得乘其急”。 转引自李超民王安石变法与美国20世纪30年代的新政12345678910课时训练课时训练规范解答规范解答材料二苏辙认为:出纳之际,吏缘为奸,虽有法不能禁。钱入民手,虽良民不免妄用;及其纳钱,虽富民不免逾限。如此则恐鞭箠(即“棰”,意:鞭打)必用,州县之事不胜烦矣。 转引自汤江浩王安石勇进人生12345678910课时训练课时训练规范解答规范解答材料三王安石定的标准是年息二分,即贷款一万,借期一年,利息二千。地方上的具体做法是,春季发放一次贷款,半年后就收回,取利二分。秋季又发放一次贷款,半年后又收回,再取利二分。结果,贷款一万,借期一年,利息四千。由于执行不一,有些地方利息之高,竟达到原先设定的35倍!向官府贷款,先申请后审批,道道手续都要求人,交“好处费”。 摘编自易中天帝国的惆怅12345678910课时训练课时训练规范解答规范解答请回答:(1)据材料一,分析王安石实施青苗法的主观目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取得的实际效果。解析解析“兼并之家不得乘新陈不接以邀倍息”“广蓄积,平物价”,从对农民和政府的影响两个方面,概括王安石实施青苗法的主观目的。从实际效果看,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其主观目的。答案答案目的:减少高利贷者对百姓的盘剥,增加政府收入;平抑物价,保障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效果:一定程度上减轻农户负担,增加了政府收入。12345678910课时训练课时训练规范解答规范解答(2)据材料二,概括回答苏辙反对青苗法的理由有哪些?其真实目的是什么? 解析解析 “虽有法不能禁”“虽良民不免妄用”“虽富民不免逾限”,从监管和收取困难两个方面概括苏辙反对青苗法的理由。青苗法一定程度上伤害了苏辙等代表的大地主的利益,招致反对。答案答案理由:不易监管,会出现官吏舞弊现象;易导致钱物滥用和本息收取困难,增加地方政府负担。目的:维护大地主、大官僚利益。12345678910课时训练课时训练规范解答规范解答(3)材料三中作者是怎样看待青苗法的?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在制定改革措施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解析解析 “有些地方利息之高”“道道手续都要求人”等信息反映出青苗法在执行过程中也存在伤害农民利益的现象。制定改革措施时要兼顾各方利益,同时也要切实可行。答案答案看待:利息高,手续复杂,民众受剥削重。问题:政策制定要立足实际;兼顾多方利益,赢得更多人的支持;需有相应监督政策执行的配套措施;政策制定要循序渐进、灵活简便。12345678910课时训练课时训练规范解答规范解答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史记商君列传12345678910课时训练课时训练规范解答规范解答材料二通常所说的自由主义,是指具有激进、进步、不盲从权威、能适应变迁、批判等行为特征者;保守主义的特色则为拒变,重视稳定与秩序、缺乏想象力、憎恶新观念等。王安石“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言论,颇有近代自由主义者的态势。但他的基本主张在德、察、刑三者不可偏废,并未跳出儒家的正统。照传统观点来说,他是儒家革新派。照现代说,他是“保守自由派”,是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的中间型人物。中国的历史条件和社会条件,还产生不出近代的自由主义。 韦政通中西伟大观念的比较12345678910课时训练课时训练规范解答规范解答(1)材料一如何评价商鞅,我们应怎样给商鞅一个比较全面客观的评价?答案答案材料一从道德角度和商鞅个人性格上来加以评价,有失偏颇。在当时社会大变革的环境下,要达到打击奴隶主贵族特权的目的,采用严刑峻法是法家的必然选择,也反映了当时阶级斗争的激烈程度。当然,商鞅实行的严刑峻法对后来的秦朝也有消极影响。12345678910课时训练课时训练规范解答规范解答(2)根据材料二和王安石的史实,指出“王安石颇有近代自由主义者的态势”的观点的依据。材料二认为“照现代说”王安石是“保守自由派”,这说明其根本看法是什么?答案答案王安石推行的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及科举改革、军事改革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但新法增加了政府的收入,缓和了阶级矛盾,也使宋军的战斗力有所提高,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根本看法: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其与近代的自由主义有本质区别。12345678910课时训练课时训练规范解答规范解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