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上传人:欢**** 文档编号:71741394 上传时间:2022-04-0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声物体和不发声物体的状态,并对这一现象进行积极思考,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过程与方法:1、通过创设情景质疑-猜想假设-观察实验-合作交流等方式,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之中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掌握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推测结果-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等思维方法。2、在动手实验过程中,通过用看、摸、说等方法进行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会与他人交流与倾听,体会探究声音的乐趣。二、【教学重点、难点】通过观察、实验、比较、讨论、交流等活动,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三、【教学模式选择】 为了能够顺利完成整个探究活动,我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把它分为四个部分: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二、提出假设,实验探究;三、巩固提高,拓展延伸;四、验证猜测,总结评价。课堂上让学生通过运用看、摸、说多种方法观察发声物体的特点,并对发生物体与不发声物体进行观察比较,就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积极思考。在这节课教学中,始终贯穿小组合作实验、观察、对比、讨论、交流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采用引出问题提出假设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的科学研究方法,努力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四、【教学准备】鼓、泡沫、橡皮筋、尺子、音叉、橡胶小槌、水槽、米粒。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作出猜想1、 课前准备时就播放音乐作为背景音.2、 欣赏一段鼓的乐曲,猜猜是什么乐曲演奏的。(鼓)(二)探究活动使物体发声,观察发声物体。初步感受声音和振动的关系。1、 让鼓发声学生试着用多种方法让鼓发声。活动后交流,用哪些方法让鼓发出了声音。哪种方法发声最明显?2、 让橡皮筋和钢尺发声学生试着用多种方法让橡皮筋和钢尺发声并交流你用什么方法让橡皮筋发声?哪种方法发声最明显?你用什么方法让钢尺发声?哪种方法发声最明显?3、 解释声音怎么产生的(1)猜测刚才你们让鼓,橡皮筋和钢尺都发出了声音,这些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呢?学生试着解释。(2)探究1、静止状态的鼓、橡皮筋、钢尺发声了吗?为什么?2、用力按压鼓面,用力拉动橡皮筋,用力弯曲钢尺,发出了声音吗?为什么?3、对比观察:鼓、橡皮筋、钢尺在发声的时候有什么共同点?4、得出结论:在力的作用下,鼓面、橡皮筋、钢尺都在做往复运动,我们把这种运动就叫做:振动。声音也就产生了,所以他们发出的声音是他们的振动产生的。(三)、音叉验证发声的物体在振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吗?怎样验证音叉在发声时是否在振动。(2)验证A、使音叉发出声音,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装有三分之二水的水槽的水面上,在展示台上展示出现象。B、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手背(3)交流汇报不发声的音叉触及水面是怎样的?发声的音叉触及水面呢?为什么?不发声的音叉触及手背是什么感觉?发声的音叉触及手背呢?为什么?音叉的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四)拓展1、将一杯水从较高处慢慢倒入装有水的水槽里,水在流下的同时发出了声音,在展示台上展示整个过程,可以看出,水在发声的同时,水面有波纹,说明水在振动。2、将一个空瓶内系一个泡沫球,用吹气的方法让空瓶发出声音,同时可以看到泡沫球在振动,说明空气发出声音时也在振动。鼓、橡皮筋、钢尺、音叉都是固体,他们发声是振动产生的。那像水这样的液体,空气这样的气体在发声时也在振动。3、欣赏一段交响乐交响乐里的每一样乐器发出的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4、 我们身体也有一些发声器官,你知道在哪里吗?交流发言稿:非常荣幸有这次机会能够和大家一起讨论探索科学体验课堂。下面我就今天所上的声音是怎么产生的一课谈谈我的设计意图,请大家多多指正。 1、教材分析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教科版科学课四年级(上)声音单元第二课时内容。它属于“科学探究”的目标系列,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创新能力。本课在本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基于前一节听听声音来研究、探索“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为后面声音是怎样传播的等课时的探究活动作好充分的知识准备。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探究机会,尝试运用科学的探究方法,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究过程,逐步形成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了能够顺利完成整个探究活动,我根据科学体验课堂的要求,把它分为3个部分:1、创设情景、制造声音2、观察实验,初步结论3、实验操作、巩固提高。声音是怎么发出来的,可能是学生最为关注的一个问题,本课的教学体验活动设计就从“使物体发出声音”开始。在体验活动中我首先引导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使物体发出声音,再提示学生思考:为什么当我们用不同的方式将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并不都发出声音。在这些体验探究活动中,我注意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体为什么会发出声音?”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这些物体我们没有敲击或者拨动时没有发出声音,当敲击或者拨动后会发出声音,这是为什么?二是:即使我们对这些物体用了力,被挤压、弯曲、拉伸时,他们为什么不发出声音?当学生观察到物体被敲击和拨动后能发出声音,他们对声音产生的原因可能解释为:“物体受到力的作用”。这显然不是声音产生原因的科学解释。因此,我用一些物体在力的作用下虽然发生了变形但并不发出声音的实例来造成学生的认识冲突。当他们进一步将注意力关注到不同受力方式的物体的状态不同时,将逐渐进入到探究物体振动的体验活动中。在上面的活动中学生已经对研究发声的物体的特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希望找到其中的奥秘。而接下来的体验活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吗”正是引导学生观察物体在发声时和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让学生探究发声物体的共同特征。我设计了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和手背,观察水面变化和体验手背的感觉活动。通过讨论水面产生波动和手背酥麻感觉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正是由于音叉的振动才引起水面的波动和手背的酥麻感觉,这两个个活动,学生会发现物体在发声的时候是振动的,从而加深对“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出来的”概念的理解。之前活动的鼓、橡皮筋、钢尺、音叉都是固体,通过一系列体验活动,学生已经能够理解固体发出的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那我们生活中的液体和气体能发出声音吗?它们发出的声音也是由振动产生的吗?通过这两个问题的提出,将体验活动拓展到液体和气体发声的探究中。通过将一杯水从较高处慢慢倒入装有水的水槽里,水在流下时发出了声音的同时水面有波纹和将一个空瓶内系一个泡沫球,用吹气的方法让空瓶发出声音,同时可以看到泡沫球在振动,说明水和空气发出声音时也在振动。 最后由交响乐联系到我们的各种乐器之所以能够演奏出优美动听的音乐,都是物体振动发出声音的运用。每个环节层层推进,由扶到放,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特别是让学生体验了整个探索求知的过程。 2、学生分析 作为四年级的学生对声音都有一定的了解,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对声音有着最直观的感受,有些学生还通过不同的信息渠道获得了一些声音的知识。但是熟悉的现象并不一定引起学生的关注,学生并不会花很多的时间去探究声音更多的奥秘,这恰是我们教学有价值的地方。我们可以在“熟悉”两个字上做文章,上课前由老师收集声音的录音材料,以便在引课时让学生做“听声音,猜物体”的游戏。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生活在充满声音的环境中,激发学生想知道声音更多知识的兴趣。 3、课堂教学的得失 正式上课的时候,看到有那么多的老师在听课,心里还真是有点紧张。课堂一开始就很顺利,中间过程我也按照课前几次所改的,尽量上好。一堂课下来,时间安排的很好,比我预想的要好。而且学生反应很不错,老师上课也感觉轻松。对此我想这堂课之所以相对好一点主要是这几点做到了。第一,对教材的理解更深刻,对科学概念及重难点的把握也更准了。知道学生哪里会出现理解差错,比如在让学生观察发声时的状态和不发声时的状态,重点是要指导学生如何对比观察。否则学生只会停留在让物体发出声音这个阶层。第二,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兴趣。对课堂的导入也好,还是在设计的一些活动也好,都是学生能够凭自己和同伴的合作,并顺利完成。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厚,氛围也很热烈。当然班里的学生也很聪明,很活泼,他们有很多精彩的发言。也使这样的一堂普通的课添光不少。如,学生在观察橡皮筋的振动时,用了这样的语言:“我看到了有很多根橡皮筋,像是幻觉一样”“鼓面凹下去有弹上来,又凹下去又弹上来,把泡沫不断弹起来了”.学生的这些话,很顺利的就达到了我要求的观察目标。而且对声音振动的原因即科学概念顺理成章地就形成了。第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老师成为导师。在整堂课中,我非常注重学生的观点,倾听学生的认识。在不断地与学生的交流中,让知识随之存入学生的大脑里。在小组汇报时,让学生来汇报,让其他学生来补充,不断完善观察内容。这个过程中学生与学生的思维碰撞是最有价值的。而老师只是提供这么一个平台。第四,一步一步设计的板书,让学生对概念的形成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这堂课上要学生理解振动这个概念,最初我的设想是让学生看书的,但是这个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对于概念的学习一定要让学生体会概念形成的过程,这样才会学的好。当然这也是专家指导下的板书设计,学生很快就能从板书中体会出振动的意义。 当然了,在课堂上也出现了许多细节上的漏洞,不是课没备好,而是上课时没有做到位。首先是实验前指导不够到位,在音叉实验中,老师出示的音叉。敲击后让学生听声音,而没有让学生注意如何使用,其实这里只要几秒钟就可以知道到位。比如老师让学生听声音时说“请看,老师是怎么敲的?”只要说一句学生就能领会。所以到学生实验时,有很多同学都不知道敲什么地方,老师又要一组一组的指导。其次是反应能力还有待于加强。在得到振动的概念后,老师追问了一句“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呢?”学生没有把振动联系在一起,只是回答说“声音是敲打(力的作用等)产生的。”而我当时就是想到要让学生说到振动,然后我就可以板书箭头。于是我反复强调了,当然学生是聪明的,很快就明白了老师的意思,但我没有让学生的思维更深刻。事后老师们点评后才发现,当时学生这样回答时,我只要把钢尺用力的弯曲,问“老师,用力了,你听到声音了么?”这样的一个小环节就可以马上使学生纠正想法,而引到振动上来。真是水平有限呀! 总之,课是上完了,感觉轻松了。但是想想过程真是不简单。这次的教研活动真的锻炼了我,至少给了我更大的自信。一堂好的课是要从一点一点做起的,要把握好每一个环节,要说好每个字每句话。要多听取前辈和专家的指导意见,要多钻研,只要自己努力了,肯定就有所收获、有所进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