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小学数学

上传人:gbs****77 文档编号:70423163 上传时间:2022-04-0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小学数学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小学数学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小学数学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小学数学第一阶段的作业题(一)作业题(一)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如何关注学生的发展?答: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发展是非常必要的。那么,如何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发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数学知识,下面就此问题谈一点粗浅的体会。1、紧扣生活实际,开展探究活动。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因此,教学时,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布置实践性的题目,指导学生参加探究活动,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如学习“统计初步知识”前,组织学生调查市场的价格信息或了解家庭成员的年龄状况等,上课时把这些信息、数据制成统计图表。又例如,在教学“千克和克”前,让学生到超市,称一称,拎一拎,掂一掂。课堂中让学生根据已知的,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并解决。2、学生需要自由表达的机会让每个学生充分发表见解。课标中的“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提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让学生的表达从课堂教学情境中扩展开去,改变教师“包讲”或者学生围着教师的指挥棒转,不敢想也不善于想的教学模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放手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经历知识的发现、问题的思考、规律的寻找、结论的概括、疑难的质问乃至知识结构的建构的过程。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时,教师不急于讲解算法,而是引导学生,想办法算出自己的课桌面的周长,并说说自己的理由。这样教学,给学生充分发表见解留出了较多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往往能表达出老师可能表达不了的,感悟出老师感悟不到的东西,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总之,教师应该是一个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鼓励者。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创设情境,挑起矛盾,营造良好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促使学生积极探究,并在学生研讨时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使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层层推进,直至达到研究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关注每位学生的学习过程,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让他们的智力得到最大的开发;还学生表达的自由,让他们的个性得到最大的张扬;还学生心灵的自由,让他们的智慧得到发展;还学生体验的自由,让他们的潜能得到挖掘。讨论题(一)新课程提倡教师要成为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更多地表现在为学生设计有助于学生探索交流的情境,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角色的转变是不是说教师的作用降低了,教师不重要了,要全部放给学生去做?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是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让学生机械地地模仿?那么,我们如何理解新课程提倡的教师要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答: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一教学本质决定了“数学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切不可在课堂教学中独揽课堂、过多限制、剥夺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重结果,而轻过程。那么教师应该怎么处理好“结果”与“过程”的关系,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学会自主学习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多启发引导,少灌输传递建构主义教学论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能够由其他人代替。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深刻地认识到,是学生在学数学,他们应当成为主动探究知识的“建构者”,决不只是模仿者。在教学中,应充分启发引导学生,让他们在积极主动的观察、实验、讨论等数学活动中掌握知识。但是今天的数学课堂教学,仍有许多教学跳不出学生围着老师转的怪圈;不敢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经常只是简单的传递和灌输知识,压抑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思维的创造性。如“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一课教学,许多教师通常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出示例题,让学生计算,然后直接要求学生观察分母并进行分解质因数,最后引导学生观察归纳得出结论。这种教学方式,学生始终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虽然学生在老师的强制灌输下,能够机械的模仿知识,但对知识并不能获得深刻地理解。有一位教师在教学这课时:在学生完成、化成小数的计算后,并不急于让学生观察分母,先让学生讨论能否化成有限小数跟分数的分子还是分母有关系呢?引发学生猜测和争论,有的学生就提出用交换分子和分母的位置来论证,如:(能)(不能)得出结论后再让学生观察分母,最后让学生自己举例来验证自己的猜想。课堂中,这位教师敢于放手,善于启发,不越俎代庖,让学生经历了观察、猜测、争论、交流、验证等数学活动;学生敢于探索,敢于评判,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数学的学习活动应当赋予学生最多的思考、动手、交流的机会;课堂教学,教师不要一味单调重复性讲解,事无巨细、面面俱到,把课堂变成学生接受知识的地方。老师的角色要做出改变,通过有效的启发、引导、合作,让学生在民主平等、信任、宽容的氛围中探索新知、点燃智慧、树立信心,感受数学的魅力,以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二 、多联系生活,避免生吞活剥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教学中必须加强数学学习和现实的联系,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体验数学知识,学习数学。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实际应用”一课时,我让每位学生准备了一个空火柴盒,提出两个问题(1)火柴盒的表面积是多少?(2)用纸板制作这样一个火柴盒,至少要用多少的纸板?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同学们摆弄着手上的火柴盒,开始了测量、讨论,甚至争执,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通过两个问题的对比,学生切实地感悟到表面积含义的内涵。在解决火柴盒制作的问题时,有的同学就发现了火柴内盒的长、宽、高与外盒不同,必须再次测量。同时,内、外盒的计算,又为学生提供了关于长方体5个面,4个面等面积计算的典型案例,有了上述的经历,再让学生自学课本的例题,自然是“水到渠成”。脱离实际,缺乏过程的学习,学生往往感到抽象、乏味,更难有精彩的发现。数学教学不是简单地把结论告诉学生,让他们生吞活剥,要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具体的事物出发,化抽象为具体,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经验知识化,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生活背景中发现数学、掌握数学、运用数学,实现“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三、多关注差异,鼓励不同的学习历程传统教学,为了实现结果目标,往往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模式,这样做,往往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学中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两头”实施分层次教学,鼓励不同的学习方式,让每一位学生在不同的学习历程中收获成功。我在教学“一个数除以小数”一课时,先让学生填空,想一想,你们的根据是什么?(板书:155=()()=()()=()()=.)接着出示今天要研究的1.50.5这样的问题,通过引导观察发现这道题除数是小数,该怎么办?启发学生思考.得出新知识与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商不变性质两方面的知识有关系。放手让会计算的学生尝试计算,请还不会计算的同学上台和老师继续研究。这时,我结合生活实例:铅笔1枝5角,1元5角可买几枝?(3枝)让学生列出算式(1)155=3(1元5角15角)(2)1.50.5=3引导学生观察发现1.50.5=155让学生说说他们为什么相等,这时在启发学生发现:左边是今天要学的算式,右边是已学过的知识.实际上根据商不变性质把除数是小数转化成除数是整数就行了,这样学有困难的学生也会做了.相同的结果,不同的学习历程,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特别是两头学生(尖子生、中下生)的发展,是教育”以人为本”的思想的重要体现。关注差异,鼓励不同的学习历程,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四、多组织参与,在亲历中建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标准强调:数学学习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亲历中建构知识对学生的发展是十分有益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的教学,多数老师都会采用演示法引导学生学习新知,但还是老师讲得多,动得多;往往没有留给学生充分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一位老师在数学这一课时,先是指导学生画出一个底20厘米,高10厘米的平行四边形,用剪刀剪下。然后提出能否把这个平行四边形转换成学过的平面图形来计算它的面积呢?接着是学生的小组合作与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只是适时的点拨、引导、合作,没有太多的示范和言语,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亲历中建构知识,学生的学习过程似乎有点“烦”,但在“烦”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就发现每人手中拿的是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他们的形状不一定相同,但能拼成相同的长方形,面积相等,对知识有了深层的感悟。数学知识的获得,要多组织学生的参与,不能事事代替,要不厌其烦,注意有序引导。“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有了“经历”“体验”“探索”的学习过程,才能使学生在获得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义务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们必须致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所“为”、有所“不为”,把课堂还给学生,重结果,更要重过程;让学生走进学习、走进生活、经历过程、尝试失败、体验成功,在亲历中建构知识,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最终实现“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基本理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